第一节 闽西地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20001372
颗粒名称: 第一节 闽西地区
分类号: E297.2
页数: 7
页码: 57-63
摘要: 本文记述了福建省闽西地区的基本情况。其中包含:闽粤赣边区军事委员会与闽粤赣军区、闽西军区、福建军区、闽西南军政委员会、红军第4军第4纵队、红军第19军、红军独立第7、8、9、11师。
关键词: 福建省 工农红军 闽西地区

内容

1928年4月3日(一说3月4日)龙岩后田暴动后,成立了闽西第一支游击队。同年7月初,永定暴动的农民革命武装成立了闽西红军独立营(溪南红军营);15日,又在永定成立了闽西暴动委员会,王海萍任总指挥,邓子恢、张鼎丞、傅柏翠任副总指挥。当月,中共闽西临时特委和闽西暴动委员会决定,将龙岩、永定、上杭暴动中建立的游击队、赤卫队共200多人,在永定溪南编成工农革命军第7军第19师(辖第55、第56、第57团)。这支队伍在国民党军进攻下被打散,只留下少数武装队伍坚持游击战。1929年3月,红军第4军由赣人闽作战后,闽西建立了第一支主力红军——红军第4军第4纵队。此后,闽西陆续组建了红军第9、第12、第20、第21、第19军和独立第7、第8、第9、第10、第11师等主力部队和地方部队。闽西革命根据地的军事领导机关先后有闽粤赣边区军事委员会、闽粤赣军区、闽西苏维埃政府军事部、闽西军区、福建军区、闽西南军政委员会等。1934年10月,闽西红军主力在第一方面军序列内开始长征。福建军区及所属第19、第20团、明光独立营留在闽西。另有建制直属中央军区、后归闽西南军政委员会领导的红军独立第8、第9团,在闽西和闽南部分地区坚持三年游击战争。到1937年8月下旬,部队集中,准备北上抗日时,闽西地区还保存1200余人的武装。
  一、闽粤赣边区军事委员会与闽粤赣军区
  1931年3月,成立直属中央军委的闽粤赣边区军事委员会,张鼎丞任主席。5月,组成闽粤赣军区,肖劲光任参谋长兼政治部主任,辖闽西红军新12军、彭杨红军学校(为纪念彭湃、杨殷烈士而命名)、警卫团等单位。9月,中央苏区第三次反“围剿”后,闽粤赣苏区革命委员会(1931年3月组成)改称闽西苏维埃政府军事部。(①《中国人民解放军组织沿革和各级领导成员名录》(修订版)第9、第52页。第52页所示闽粤赣军区存在时间为1931年5~9月。)1932年3月,中共闽粤赣省委(1931年7月成立)在汀州召开的第二次代表大会,决定将闽粤赣省委改成福建省委。主力红军长征后,各地中共组织遭到严重破坏,彼此失去联系,也失去了同中共中央的联系。中共福建省委机关人员于1935年4月在战斗中全部阵亡。福建各地中共组织和红军、游击队基本上独立自主地开展斗争。
  二、闽西军区
  1932年1月,闽西苏维埃政府军事部撤销;2月,组建直属于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以下简称中革军委)的闽西军区,统一指挥闽西红军部队。总指挥罗炳辉,政治委员谭震林,政治部主任谭政。辖红军第12军、.独立第7师、独立团和随营学校。4月,增辖闽南独立第3团。5月,增辖(上)杭永(定)武(平)(新)泉指挥分部(辖独立第1、第4、第8团)和汀(州)连(城)宁(化)清(流)指挥分部(辖独立第5团)。下半年增辖独立第8、第9师;并于10月将独立第7师编入新红12军,另成立新独立第7师,均归闽西军区建制领导。
  三、福建军区
  1932年12月,闽西军区改为福建军区,仍直属于中革军委。总指挥刘畴西(后周子昆),政治委员震林,参谋长杨海如,政治部主任李明光。辖新独立第7师,独立第8、第9、第11师,(龙)岩永(定)(上)杭游击纵队和彭杨红军学校。1933年3月至5月中旬,辖独立第2师,新独立第7、、第8、第9师和汀(州)连(城)军分区。5月至9月,辖独立第2师,闽中独立团,第1、第2、第3军分区(依次分别辖独立第8团、独立第9团、独立第7团及明光独立营),汀连军分区和模范师。此时,总指挥改称司令员,仍由周子昆担任,政治委员仍为谭震林(后曾日三),参谋长薛子正,政治部主任曾日三。9月至12月,辖第1、第2、第3、第4军分区。1934年1月至10月,增辖独立第17团、特务团和闽中独立团。10月,中央红军长征后,福建军区改隶于中央军区。司令员龙腾云,政治委员由中共福建省委书记万永诚兼任,辖独立第19、第20团和第3作战分区(辖明光独立营)。(①《中国人民解放军组织沿革和各级领导成员名录》(修订版)第87页称1934年1月至10月间,福建军区司令员仍为周子昆,后由叶剑英、万永诚依次继任;第236页称中央红军长征后,万永诚任福建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本文据《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史(第一卷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附表54(1),司令员为龙腾云。)由于万永诚执行中央军区“保卫苏区,等待主力回头”的消极方针,以致1935年4月间,中共福建省委、福建军区机关及红军独立第19、第20团共4000余人,于长汀四都、分水泗先后被国民党军包围,全部壮烈牺牲。
  四、闽西南军政委员会
  1935年3月,张鼎丞与丘金声率领的红军独立第8团、方方率领的红军独立第9团在闽西会合后,在永定月流召开会议,决定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闽西军政委员会,统一领导闽西的军事、政治斗争,并推举张鼎丞为主席。4月,苏区中央分局派陈潭秋、邓子恢、谭震林等率领红军第24师余部100余人,从江西突围到达永定,同红军独立第8、第9团等部队会合,两部共1500余人。同月,在永定赤寨村召开的闽西党政军领导人会议决定,将闽西军政委员会改称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闽西南军政委员会,主席张鼎丞(1936年1月增补邓子恢、谭震林为副主席)。闽西南地区划分为4个作战分区。第1作战分区,由红军独立第9团2营、原福建军区明光独立营和闽赣军区第17、第18团余部及当地游击队合编而成,司令员罗忠毅,政治委员方方,在龙岩、连城、宁洋边界一带活动。第2作战分区,由红军独立第9团(欠2营)和永(定)东游击队合编而成,司令员吴胜,政治委员谢育才,负责开辟永定、平和、诏安与广东大埔、饶平边界地区。第3作战分区,由红军独立第8团及龙岩等地游击队合编而成,司令员丘金声,政治委员丘织云,活动于龙岩、南靖、漳平一带。第4作战分区,由原中央军区第24师余部100多人和上杭、永定游击队合编而成,归张鼎丞、谭震林直接领导。1936年1月,闽西南军政委员会决定把闽西南的红军游击队改称为中国工农红军闽西南抗日讨蒋军,将原4个作战分区合并为3个游击作战分区。部队整编为第1、第3、第5、第7等4个支队。.各县游击队改编为人民抗日义勇军。8月,又组建了第2、第4两个支队,闽西地区游击武装发展至2000余人。1936年10月,闽西南抗日讨蒋军改编为两个纵队。第1纵队辖第1、第2、第3支队,第2纵队辖第4、第5、第7支队。1937年10月,根据中共中央指示,撤销闽西南军政委员会,成立中共闽粤赣边省委员会,张鼎丞任书记。
  五、红军第4军第4纵队
  1929年初,以上杭蚊洋暴动留下的武装为骨干,成立闽西工农红军第59团。6月,该团和张鼎丞领导的永定、上杭、龙岩等地方武装,在连城新泉组建红军第4军第4纵队。纵队长傅柏翠(后胡少海),党代表李力一(后张鼎丞、傅伯翠),政治部主任谭震林。辖第7、第8支队。9月,罗瑞卿任参谋长,第7、第8支队依次改称第10、第11支队,共870余人,400余支枪,另增辖第12支队。此后,第4纵队在红4军编成内转战广东东江、闽西、赣南。1930年6月,红军第4军与红军第6、第12军在长汀合编为红军第1军团。总指挥朱德,政治委员毛泽东,参谋长朱云卿,政治部主任杨岳彬。7月初,红1军团人赣,北上南昌。红4军第4纵队留闽西,后编入中国工农红军第21军。
  六、红军第9军
  见“红军第12军”。
  七、红军第12军
  1930年3月,根据闽西工农兵第一次代表大会的决议,闽西各县赤卫队集中改编为红军第9军。军长邓毅刚,政治委员高静山(后邓子恢),参谋长郑益(邓〓),政治部主任陈正。辖5个团。龙岩、上杭、永定、连城、武(平)北及汀(州)南赤卫队依次编为第1至第5团。(①《中共福建省龙岩地区组织史资枓(1926年夏至1987年12月)》,福建人民出版社1990年8月版,第56页称,中国工农红军第9军辖6个团。其第6团由上杭独立团西北路赤卫军编成,500余人。全军3000余人,2000余枝枪。)全军3000余人,2000余枝枪,4月,中共闽西特委根据中共中央指示,将红军第9军改称红军第12军。军政领导人未变(后由李力一继邓子恢任政治委员)。辖第1、第2、第3纵队。全军仍为3000余人。6月,根据中共中央的决定,红军第12军在长汀编入红军第]军团。当时,军长伍中豪(后罗炳辉),政治委员谭震林,参谋长林楚(林野),政治部主任谭政(8月起任职)。红1军团人赣时,红12军将第1纵队留在闽西。
  1930年5月,红军第12军向广东东江出击后,闽西又由地方武装上升组建红军第20军。军长胡少海。所辖第1纵队由龙岩地方武装约700人组成;第2、第3纵队由上杭、永定地方武装各200余人组成,全军约1200人。(①《福建全省群众组织情形报告》(1930年7月13日)。)6、7月间,又在连城、长汀分别建立第4、第5纵队,武平、平和两县游击队亦编入该军序列。全军3600余人,2200多支枪。(②《中共闽西特委报告第二号》(1930年8月25日)。)
  1930年6月底,中共闽西特委将留闽的红4军第4纵队与红军第12军第1纵队和闽西部分地方武装合编为红军第21军,“约共一千一百杆枪,快枪四百余,人二千”(③《左权、施简关于闽西苏区工作及红军情况给中央的报告》(1930年12月29日)。)。军长胡少海(后伍中豪),政治委员李任予(李力一),政治部主任陈正。辖5个纵队。红军第21军成立后,奉命出击广东东江,连遭失败。
  1930年11月7日,中共中央派施简到龙岩召开闽西总行动委员会(④1930年7月初,王海萍到闽西传达中共中央关于“以广州为中心,促成闽粤赣三省总暴动”的指示,成立“闽西总行动委员会”。)和红军第21军军委联席会议。会议决定将红军第21军与红军第20军合编为红军第12军。为区别于红1军团的红12军,合编后的红军第12军称“新红12军”,辖第1、第2、第3团,约2600余人。军长贺沉洋(代),政治委员施简,政治部主任李力一。不久,中共中央派左权任军长。新红12军属红军第一方面军序列,活动于连城、长汀、清流、宁化一带。
  1931年9月]1日,新红12军占领汀州城。10月间,红1军团第12军至汀州与新红12军会师,后在汀州一带进行了一个多月的休整。随后,红1军团第12军之第34、第35师调江西编入红军第1军团第4军,其余部分于年底与新红12军合并,仍称红军第1军团第12军。军长罗炳辉,政治委员谭震林,政治部主任谭政。辖第34师(下属第100、第101、第102团)第36师(下属第106、第107、第108团)。1932年1月起,该军归闽西军区建制领导。4月,增辖第35师,但暂未设师部。其第103团由闽西独立团改编而成,归军部指挥;第104、第105团分别由闽西军区独立第7师第2、第4团改编而成,分别归第34、第36师指挥。
  1932年8、9月间,闽西红军第12军第36师调江西参加组建江西军区红军第22军,为该军第66师。10月,闽西军区独立第7师并入闽西红军第12军。是为新第12军。军长仍由闽西军区总指挥罗炳辉兼任,后由肖克、彭遨、张宗逊相继担任;政治委员仍由谭震林兼任,后改黄甦;参谋长杜世光;政治部主任谭政,后为何醒南、黄一善(代)。辖第34、第35、第36师(下属第100至第108团)。
  1933年2月,新第12军奉命由闽西北上归红军第一方面军建制,并将部队缩编为4个团。军长张宗逊,政治委员黄甦,参谋长杜世光。辖第34师(下属第100、第101、第103、第104团)。5月,红军第12军缩编为红一方面军独立第1团。
  八、红军第19军
  1933年3月,由福建军区独立第11师在上杭旧县组成红军第19军。不久,福建军区独立第7、第8、第9师各一部编入该军。该军归中央革命根据地东南战区指挥部建制,军长由东南战区指挥部总指挥叶剑英兼(后游端轩),政治委员杨尚昆,政治部主任杨英。辖第55、第56师。6月,红军第19军缩编为红军第34师,4000余人,师长周子昆,政治委员曾日三(蔡中代),归福建军区指挥。不久,该师又改归红一方面军第5军团指挥。
  九、红军第20军
  见“红军第12军”。
  十、红军第21军
  见“红军第12军”。
  十一、红军独立第7、8、9、11师
  独立第7师乃1931年底由上杭、长汀两县独立团组成,辖第1、第2、第3、第4团,1000余人,归闽西军区建制领导。1932年4月,将第1、第2、第4团调出,分别改编为杭永武泉指挥分部独立第1团、第12军第35师第104、第105团。此时,独立第7师仅辖第2、第3两个团。10月,独立第7师编入闽西红军第12军后,又将宁化、清流、归化(今明溪)和江西石城地方武装组成新的独立第7师。12月,该师调归东南战区指挥部建制,与模范团合编为该指挥部第2纵队。1933年2月,又重新组建独立第7师(新独立第7师),归福建军区建制领导。
  独立第8师乃1932年6月,由闽西军区杭永武泉指挥分部独立第8团(原为龙岩地区游击队、赤卫队)扩编而成,归闽西军区建制。辖3个团,700余人。1933年3月,调归东南战区指挥部建制,改为独立第9师。福建军区重建独立第8师(新独立第8师)。
  独立第9师乃1932年10月,以长汀、连城独立团为主组成,归闽西军区建制。1933年3月编入红军第19军后,福建军区以连城的地方武装重新组建独立第9师,师长张梁。
  独立第11师乃1933年3月,由宁化和江西石城地方武装组成,归福建军区建制。同月,调东南战区指挥部改编为红军第19军。
  此外,1932年12月,曾以武平、上杭的独立团组成独立第10师,师长张荣发,政治委员张平凯,下辖第1、第2两个团。组建后即归东南战区指挥部第1纵队建制领导。十二、红军独立第8、9团红军独立第8团组建于1933年6月,归福建军区第一军分区建制领导。红军独立第9团1932年秋在连城新泉组建,全团1500余人,1933年8月起归福建军区第二军分区建制领导。1934年4月,根据中革军委瑞金叶坪会议的决定,红8团共400余人挺进到漳(州)龙(岩)公路两侧,破坏国民党交通运输;红9团1700余人,配合红军第7军团攻占永安城,而后挺进到(龙)岩连(城)宁(洋)地区,破坏国民党政府的漳(平)宁(洋)筑路计划,并相机向闽南发展。两个团直属中革军委指挥。10月后,建制直属中央军区,在闽西南地区独立自主开展游击战争。1935年4月,归闽西南军政委员会领导。1936年1月改为红军闽西南抗日讨蒋军的支队。1938年初编入新四军第2支队。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

《福建省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

本志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四项基本原则和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撰写。既体现思想性、科学性、资料性的统一,又体现时代的特色和地方特色。把握重点,注重创新,既客观地记述福建的武装斗争和军事工作历史,又着重反映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福建军民,在革命战争年代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所建立的军事方面的光辉业绩。同时,实事求是地反映历史发展中的支流与曲折,以利总结历史经验。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