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清军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20001352
颗粒名称: 第三章 清军
分类号: E289.57
页数: 10
页码: 22-31
摘要: 本文记述了福建省清军建立后的基本情况。其中包含:八旗兵、绿营兵、福建新水师、新军、学校。
关键词: 福建省 清军 政权

内容

清朝建立全国政权后,其正规军为八旗兵和绿营兵。八旗兵重点驻防京师,另设驻防八旗若干营,分驻各省重要关隘、城镇,作为镇守地方的主力,统领分别为将军、都统、城守尉等。全国设13个将军,在福建设福州将军,其管辖的系统称军标。绿营兵由投降的明军和新招的汉人编成。以营为基本建制单位,由参将、游击、都司、守备统领。营上有协,设副将统领;协上有镇,设总兵官统领;营下又有哨、棚等编制,一营设五哨,每哨十棚,每营500人,但兵额并不稳定。由分驻本省的总督、巡抚、提督直辖的若干协、营,其部队称督标、抚标、提标。绿营兵在福建的最高军事长官为提督,受总督、巡抚等节制,也受八旗福州将军节制(见附表一)。福建绿营兵最多时达到6万多人,其编制、兵力配置与防区,虽小有调整,但基本不变,持续了近200年(见附表二、三)。绿营兵分马兵、步兵、守兵,起分等定级的作用,水师不用马兵,依然照马、步、守三种分等。
  鸦片战争后,作为清军主力的八旗兵和绿营兵,已经腐朽不堪。绿营迭经裁汰,仅存虚名。清政府为挽救其垂危的统治,先后建立了湘军、淮军、新式海军和新建陆军。在福建,建立了全国最早的第一支新水师——福建水师,成立了新编陆军第十镇(师),同治六年(1867)成立了全国最早的海军学校——马尾船政学堂。
  第一节 八旗兵
  一、福州将军衙门
  镇守福建福州等处将军简称镇闽将军或福州将军,为驻闽八旗兵的最高长官,从一品,其实权虽不及总督、巡抚,但地位则高于总督、巡抚。驻省城,辖本标绿旗左右营、八旗营、绿旗营(由福州城守协右军兼军标),水师营,共有官兵4300余人(不含福州城守协右军)。并节制绿营的陆路镇协。福州将军衙门属官有清字外郎4名,书识8名,执事人役56名。
  二、副都统衙门
  镇守福建副都统一员,正二品(雍正六年分设左翼副都统、右翼副都统,乾隆年间复旧),驻省城,由福州将军管辖。其职权除协理军事、节制绿营的陆路镇标外,还主管旗民的户籍和民事。设有衙门主事,有书识8名,执事人役38名。三、满洲旗营
  康熙十九年(1680)始设驻防四旗,为镶黄、正白、镶白、正蓝,皆汉军,负责省城各城门启闭与防守。乾隆十九年(1754)添四旗,改为满州八旗。每旗所辖官兵相等。八旗营共有官64人(其中24人占用领催、前锋兵的名额),其中协领兼管佐领8员(①八旗兵的编制,最早是7500人为一旗,长官为都统;都统下设五参领;每参领辖五佐领,每佐领300人。驻防福建八旗兵辖员不足,每旗设1协领,并兼管佐领。),佐领8员(②佐领,是八旗的基层组织,其长官亦称佐领。),防御8员,骁骑校16员,额外虚衔金顶24员;兵2160人,其中领催兵160人,前锋兵200人,马甲兵1200人,匠兵40人,步甲兵400人,养育兵(不满16岁的和闲散余丁)160人;兵战马400匹。
  四、福州将军属下绿旗营
  康熙三十年(1691),福州将军统辖部队增设绿旗左右两营,共有官36人,兵1575人。绿旗左营有参将1员,守备1员,千总2员,把总4员,外委千把总5员,额外外委5员。马战兵77人,步战兵387人,守兵321人。兵战马87匹。绿旗右营有游击1员,守备以下设官与左营同。马战兵79人,步战兵390人,守兵321人。兵战马79匹。
  五、水师旗营
  雍正六年(1728)在闽县洋屿三江口(闽江、上洞江、琴江汇合处)设置汉军水师旗营,简称“洋屿旗”,属福州将军管辖。共有官5人,兵515人。有协领1员,佐领2员,防御2员,骁骑校(编制6员)暂缺。汉军领催兵30人,汉军旗兵485人,清字外郎1人。共有大小战船16艘(③装备有“为”字赶缯船1~4号4艘,“快”字官座1~2号2艘,“快”字大八浆3~4号2艘,“快”字小八浆5~8号4艘,“捷”字大小浆船1~4号4艘。)。任务为日常巡哨在闽江下游,负责捕盗和缉私,拱卫省城大门。规定每班4曰一换,由1名骁骑校(④雍正九年(1731)设副骁骑校6员。)、2名领催、8名旗兵负责。每月佐领1员总查。
  第二节 绿营兵
  一、督标
  总督闽浙提督军务,简称闽浙总督,正二品,是管理闽浙两省的最高军政长官,大多有兼衔。总督与巡抚,虽身为军事统帅,但并非武官,并不直接统率军队作战。闽浙总督驻福州,设总督福建军务部院军门主事。辖本标中左右三营、水师营。在闽省节制抚标一,水、陆提标各一,镇标八。
  督标中营副将以下官兵958人,左营参将以下官兵971人,右营参将以下官兵971人,南台水师营参将以下官兵906人。
  二、抚标
  福建巡抚提督军务,简称福建巡抚,从二品,是本省地方行政长官。巡抚提督军务后兼兵部侍郎衔(加衔后为正二品),综理全省军政,设巡抚福建提督军务部院军门主事。
  抚标左营参将以下官兵803人,右营游击以下官兵708人,驻扎省城郊区。
  三、陆路提标
  提督福建总兵官,武职从一品,为全省绿营兵最高长官,与督、抚并称“封疆大吏”。福建陆路提督衙门设在泉州,提督总兵官辖本标五营、福州城守协、兴化城守协、泉州城守协、长福营等,共率官兵9976人。提督还节制福宁镇(兼辖水师)、汀州镇、建宁镇、漳州镇。四镇均设总兵官统领。陆路提标仍听福州将军、闽浙总督节制。
  四、水师提标
  康熙元年(1662)清廷批准在福建专设水师提督,辖兵员一万人。首任提督施琅带兵四千驻海澄县,左、右路总兵官各带兵三千驻同安县。康熙十六年(1677)提督衙门移驻漳州,十九年移驻同安县厦门(今厦门工人文化宫址)。二十五年(1686)起水师员额定制,辖提标中、左、右、前、后5营,节制海坛、福宁、金门、南澳、台湾5镇,共30营26000余人(见附表三)。
  水师装备初时俱向民间征调赶缯船、艍船充做战船。康熙二十七年起,定全省额役缯艍船266艘。雍正五年(1727)定大赶缯船兵80名,设排枪42支;中赶缯船兵60名,设排枪30支;小赶缯船兵30名,设排枪25支;大艉船兵35名,设排枪16支;中艍船兵30名,设排枪16支,小艍船兵20名,设排枪10支。雍正十年定每1000名兵设鸟枪500支。自乾隆六十年(1795)起,逐次将缯艍船改造成同安梭船,向快速、小型化发展。
  第三节 福建新水师
  19世纪中叶后,资本主义列强的军舰、轮船频游我国沿海,不受任何约束地出入我国港口、航道。军界洋务派看到西洋利器的作用,决意借用外国的技术来发展中国的近代海军。同治五年(1866)7月,清廷批准闽浙总督左宗棠兴建船政奏议,令其在闽择地设厂,经勘定厂址设在马尾三岐山下。并于10月在马尾设立“总理船政事务衙门”颁发关防,给予专折奏事的特殊权力。后在创办的船政局内,并设有船政学堂。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福建水师已是船坏炮锈、官兵减员,几乎停止海上训练、巡哨,木船仅有百余艘。至同治九年(1870),福州船政局已造出万年青、湄云、福星3艘兵轮,给濒于衰败的水师带来了生机。9月18日清廷下谕正式成立新水师,委李成谋为福建水师提督兼轮船统领,责成其将船政轮船先行练成一军,以备不虞。此时的福建水师已将旧水师与新造轮船合为一体,本着成一船练一船之兵,配一船之官的精神,船政局新造兵轮和培育的学生相继加入水师,福建新水师从此有了雏形。
  同治十三年(1874)五月,参照欧州舰船编制,奏定按大、中、小型兵轮配备官兵员额:大型兵轮180名,中型兵轮98名,小型兵轮67名。至光绪十年(1884)夏,福建水师辖有扬武、伏波、济安、飞云、振威、福星、艺新、福胜、建胜等兵轮9艘,永保、琛航运输船2艘,总计轮船11艘,排水量9877吨,舰员1202人。驻福州、厦门,守卫海口,巡守台湾及琼廉海面。8月23日中法马江一战,福建水师轮船几乎全军覆没,从此一蹶不振。至辛亥革命前夕,福建仅有运输舰3艘、巡缉兵船3艘,总吨位3875吨。
  第四节 新军
  光绪二十一年(1895)清廷仿照西法,改革军队,编练新军以代替旧军。八国联军进北京后,朝廷颁布新政上谕,废除武举人、秀才的考试。光绪三十年(1904)正式规定设常备军。翌年,清廷计划将新军扩展到36个镇(师),并就各省人力、物力以及战略需要,进行任务区分,(福建计划建一镇),限期编训完成。练兵饷源,除少数由国家负担外,其他由地方督抚筹措,清廷原拟借地方力量编练,再集中收回中央,所以各省迟迟拖延不办。到辛亥革命前夕,全国只练成14个镇又18个协。新军编制以镇为战略基本单位,每镇两步兵协,每协两标,每标三营;另有马标、炮标、工程兵营、辎重兵营。营下有队、排、棚。所有兵种每棚编制均为正、副目各1,正兵4、副兵8,共14人。每镇额定12512人。福建于光绪二十八年(1902),淘汰绿营,并改编左宗棠的乡勇为新军,设步兵6营,骑兵、炮兵、工兵各一营。宣统元年(1909),在此基础上,改编为常备军陆军暂编第十镇,辖第十九、二十两协,每协隶两标(每标缺一营),镇直辖马队、炮队各一标,工程队、辎重队各一营,共8000余人,分驻福州、福宁、延平等地。
  清廷在试办新军的同时,也着手整顿地方军队。其着眼点是编练新军以御外,整顿地方军以镇压国内人民。办法是从绿营、练勇中挑选精壮,再招募民丁,编成巡防营,作为各省地方军。编制、装备、训练,也尽量采用新制新法,但军官多为旧军出身,士兵素质也次于新军,装备、训练和新军更无法相比。编制分为步队和马队。步队每营官、兵、夫301人,每营三哨,每哨八棚,每棚正兵9名;马队每营189人,马135匹,每营三哨,每哨四棚,每棚正兵9名。各省巡防营,视情分若干路,路设统领一员、帮统一员,营设统带官一员。辛亥革命前夕,福建的巡防营分中、前、后、左、右五路,共17营约5000余人。前路三营,司令陈金魁驻福州;中路五营,司令曹春发驻泉州;后路二营,司令范庆升驻漳州;左路五营,司令徐镜清驻建宁;右路二营,司令刘蔚驻汀州。巡防营活动仅限本省,得到巡抚的重视,也使用西式快枪,但多数是1888式毛瑟来复枪。
  第五节 学校
  一、马尾船政学堂
  同治六年(1867),第一任总理船政大臣沈葆桢在兴建船政的同时,在福州创设“求是堂艺局”,以培育海军人才,为中国近代第一所海军学校,一月六日正式开学。在马尾校舍未竣工前,暂借福州于山白塔寺上课。六月六日马尾中岐乡新舍落成,遂从福州迁入,同时将求是堂艺局改称马尾船政学堂。根据学科分为前学堂、后学堂。前学堂习法文,专学制造,分造船、设计两个专业;后学堂习英文,专学驾驶。翌年二月十二日,又增设管轮专业。其他课程有算学、格致(包括声、光、化、电知识)、射击、兵操等,并读经史、策论和皇帝的谕训。此外,学堂还附设绘事院、艺圃。绘事院培养制图工匠,艺圃培养轮机工匠。光绪二年(1876年)三月九日,学堂增设电报专业,第一批招收新生70余人。学堂的生源主要来自福州、广州和香港,凡16岁以下,初通英法文的学生均可报名,经考试择优录取。香港生英文基础好,年龄则放宽到20岁。
  船政学堂自创建始至宣统三年(191l)止,40余年间,共招收新生700余名,除淘汰者外,共毕业制造班7届143人,驾驶班19届241人,管轮班11届126人,计510人。中国近代著名人物严复、詹天佑、萨镇冰,甲午海战中英勇殉国的邓世昌以及林泰曾、刘步蟾等海军将领,曾就读于该学堂。在历届毕业生中,曾选拔优秀者97人,先后派往欧美各国留学。每批学习期限3年、4年、6年不等。所派学生学习都很勤奋、刻苦。回国后先后担任工程师、管驾、管轮和提调等职。派出留学的国别与学生数如表1一3。派出留学的学科、专业与人数如表1—4。
  二、陆军武备学堂
  光绪二十八年(1902)闽浙总督许应骙创办福建陆军武备学堂于福州(今鼓楼区政府址),以常备军左镇总兵官孙道仁为总办,日本陆军少佐桥本齐次郎任总教习。炮兵大尉吉村任副总教习;收学员正科60名,速成60名,前者学普通军事学,后者学简略军事学,至1906年结束。
  三、陆军小学
  清政府在确定全国组建新军后,深感人才不足,军事教育制度庞杂,企图统一学制,遂令兵部会同练兵处(后改陆军部)参照外国军制,拟定新的军事学制,要求各省都要建立陆军小学。招收15岁以上、18岁以下曾在普通高级小学毕业的学生人学(如原在各省武备学堂学习的学生,年龄可放宽到20岁)。学习以普通课业及初级军事学术为主,三年毕业,发给毕业执照,为陆军中学培养合格的学生。规定设在江苏的陆军第四中学堂,收福建等省的小学堂毕业生。福建于光绪三十二年(1906)结束原武备学堂,改办福建陆军小学堂,定额为300名。
  四、闽口要塞炮科学堂
  光绪三十三年(1907)在马江创办,至1909年停办。
  五、福建讲武堂
  宣统二年(1910)设立,每期六个月毕业,轮训在职官佐,至1912年停办。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

《福建省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

本志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四项基本原则和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撰写。既体现思想性、科学性、资料性的统一,又体现时代的特色和地方特色。把握重点,注重创新,既客观地记述福建的武装斗争和军事工作历史,又着重反映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福建军民,在革命战争年代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所建立的军事方面的光辉业绩。同时,实事求是地反映历史发展中的支流与曲折,以利总结历史经验。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