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秦至元驻军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20001348
颗粒名称: 第一章 秦至元驻军
分类号: E289.57
页数: 3
页码: 11-109
摘要: 本文记述了福建省秦至元驻军的基本情况。商周时代,在今福建境内散居着与华夏民族有所不同的东越各部族。战国中期,长江下游的越国被楚国所灭,其王族子孙一部流入福建,与本地各部族融合,建立王国或君国,并有了专门的军队,但其数量、军制均无可考。秦统一中国后,于始皇二十六年派50万军队继续南下,先后扫平了南方越族建立的各王国。当时在福建称王的越王勾践的后代无诸战败,被削去王号,改为君长。秦虽以福建及其邻近部分地区为闽中郡,但并未派守尉令长进行治理,无诸仍掌握着闽中的实权。秦末,无诸率闽中兵从诸侯灭秦,继又助汉伐楚,转战中原达六七年之久,说明当时闽中的军队已具有相当的实力。万户是元军最高编制单位。元朝为了加强对福建的统治,派重兵进驻。
关键词: 福建省 驻军

内容

商周时代,在今福建境内散居着与华夏民族有所不同的东越各部族。战国中期,长江下游的越国被楚国所灭,其王族子孙一部流入福建,与本地各部族融合,建立王国或君国,并有了专门的军队,但其数量、军制均无可考。秦统一中国后,于始皇二十六年(前221)派50万军队继续南下,先后扫平了南方越族建立的各王国。当时在福建称王的越王勾践的后代无诸战败,被削去王号,改为君长。秦虽以福建及其邻近部分地区为闽中郡,但并未派守尉令长进行治理,无诸仍掌握着闽中的实权。秦末,无诸率闽中兵从诸侯灭秦,继又助汉伐楚,转战中原达六七年之久,说明当时闽中的军队已具有相当的实力。
  汉高祖五年(前202),刘邦以无诸在建立汉王朝作战中有功,封他为闽越王,在闽中重建王国。闽越国重建后,经几十年经营,国势日盛。到郢、余善继承王位后,屡次兴兵围东瓯(今温州),攻南越(今两广),侵扰汉朝边地(今江西),不断向外扩张,企图中兴越国。当时闽越国的军队,据汉武帝时淮南王刘安上书所言,“甲卒不下数十万”。此说虽有夸大之嫌,但反映了闽越国军队实力确已不小。“习于水斗,便于用舟”(①《汉书》卷六十四上《严助传》。),是越军的优点。在汉平南越时,余善曾自请率8000水师从征。在闽越反汉战争初期,余善除发兵扼守要隘、城邑外,还委任了多名将军,率兵分路向今江西出击,杀死了汉军三校尉,占领了三要塞。在汉四路大军的围攻下,战争相持了一年多。元封元年(前110),因越内讧,军队倒戈,余善被杀,王国遂亡。汉武帝为防闽越反复,将越人大部迁到今豫东、皖北安置,闽中遂成空虚之地。
  汉昭帝始元二年(前85),逃遁山林的闽越遗民出来定居,闽中始立冶县,属会稽郡。会稽郡于冶县设东部都尉,后东部都尉迁驻章安,留一侯官镇守冶县。东汉时,冶县改为侯官县,并折置建安(今建瓯)等县,军事系统改隶于会稽南部都尉。建安八年(203),孙权命会稽郡南部都尉贺齐领兵到闽北镇压山越反抗,遂将都尉府迁到建安(今建瓯)。三国吴永安元年(258),在侯官设都尉营(营址为今福州开元寺东直巷内),三年置典船校尉,带领谪徒在侯官造兵船。
  晋太康三年(282)闽中分设建安、晋安二郡。同年,晋武帝诏罢州郡兵,大郡留武吏百人,小郡五十人,由校尉率领隶属于州或若干州之都督(由诸王充任)。原设在晋安的典船校尉、温麻船屯遂废,改设原丰、温麻二县。到了东晋,战乱不止,世族大家、地方豪强纷纷组织武装自卫,依附的农民则成了他们的私兵(部曲),形成大小不一的割据势力。至南朝,地方割据加剧。梁陈时,晋安太守陈宝应(后升为闽州刺史)割据闽中,并与浙、赣割据势力连结对抗陈朝。天嘉四年(563),陈文帝不得不发4.5万水陆大军入闽讨伐,说明陈宝应拥有相当规模的军队。唐初实行府兵制,全国分十道,置府634。福建先后属于岭南道、江南道。道有大将称大都督,后改称节度使。起初大都督只管军事,后节度使兼管经济和政治,权力极大。都督有三等,辖十州以上为大都督府,十州以下为中、下都督府。泉州(今福州)为中都督府。唐开元十九年(731)福州始有泉山府兵左卫营、右卫营共1200人。除府兵外,还有经略军(边防军)。开元二十一年设经略使,统率福州经略军1500人。后经略军长官又兼按察使、安抚使、度支使,统管民政、军事、财政,任高权重,遂成割据的局面。唐乾宁三年(896),福建军队为威武军,王审知为威武军节度使。五代福建设龙虎、天霸等六军及拱宸、控鹤、宸卫三都,在福州有全胜营、百胜营、横冲营、海路营、捉生营、护闽营等。(①淳熙《三山志》卷十八,兵防类一。)
  宋代在福建的军队有禁军、厢军和乡兵。禁军是中央直接统辖的正规军,厢军是地方军兼杂役军,乡兵是不隶兵籍的地方武装。此外,还有类似乡兵的土兵和弓手,是州县常备的治安武装。北宋的禁军主要分布在北方,福建大多州、军无常驻禁军。康定初年(1040)朝廷在西部用兵,禁军外调,遂令江、湖、淮、浙、福建诸路招募士兵为就粮军,每州添设一指挥(营)280人,称宣毅营,后有的改称威果营。从此,福建有常驻禁军10个指挥,隶属侍卫亲军步军司,其中福州威果营2,建州(今建瓯)宣毅营2,泉州、南剑州(今南平)、漳州、汀州(今长汀)、邵武军、兴化军(今莆田)宣毅营各1。治平三年(1066)定福建路禁军员额为4500人。禁军实行更戍法,轮番戍守边地,在京禁军也不例外,如皇祐年间,“宣差在京步军虎翼第四指挥使唐兴下五百二十二人,宋兴下三百二十人,至福州提辖司,再由福州提辖司差往守备薄弱的州,以备捉捕盗贼”(②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一五六。)。到福州戍守的还有亳州、青州等地禁军。福建禁军则派往两广等处更戍。更戍法造成将不知兵,兵不知将,训练废弛,战斗力下降。为了抵御外侮,神宗决定推广范仲淹的将兵法,在禁军中进行并营,将若干指挥编在一起,设立将一级指挥管辖机构,由将和副将(5000人以下仅设单将)统率。元丰二年(1079)东南诸路禁军共设13将,福建路为东南第10将,编额5000人,驻扎福州和建州。北宋福建的厢军有水军、保节军、崇节军。水军部署在福州、建州、漳州、泉州和邵武军。保节军、崇节军为陆军,前者分驻建州、南剑、汀州;后者分驻福州、泉州、漳州、兴化。王安石变法时,对全国厢军进行裁并,熙宁四年(1071),福建路厢军裁并后称保节军,共33指挥11150人。其中福州首府有保节军6指挥,每指挥500人;牢城、都作院工匠各1指挥,每指挥300人。管理厢军和乡兵的机构是“福建兵部都监厅”。南宋在福建的军队除禁军、厢军、乡兵外,还在泉州设立新军殿前司左翼军。该军拥有较多的水军。孝宗时曾从左翼军挑选2000名水军到江阴一带驻泊,后留下成了江阴水军。绍熙元年(1190)又从左翼军水军中派50人到漳州驻防,留在泉州的水军仅剩下500余人。南宋福建厢军的将校有都指挥使、副都指挥使和指挥使,统归福建路安抚使(兼知福州)节制,故称福州知州为郡将。
  元朝,军队按任务不同分为宿卫和镇戍两种。宿卫主要守卫两京(大都、上都)为中心的京畿腹地,镇戍军分驻于全国各战略要地、边境地区。长江以南,主要由汉军和新附军镇戍。(③元军按组织成员的不同,分为蒙古军(蒙古人组成)、探马赤军(较早征服的西夏人,回回人等)、汉军(北方汉人等)、新附军(南宋降军改编)四种。)此外,还有不调出本区仅戍本地的乡兵,如福建的畲军就是这类乡兵。元军的编制,基本上沿袭蒙古旧制,十人一队,十队为一百户,十百户为一千户,十千户为一万户。万户是元军最高编制单位。分为三等,七千人以上为上万户府,五千人以上为中万户府,三千人以上为下万户府。千户、百户亦照此分为三等。万户设达鲁花赤、万户、副万户各一员,皆世袭。幕官有经历、知事、提控、案牍各一员。千户设达鲁花赤、千户、副千户各一员,弹压二员。上百户所百户两员,蒙、汉人各一。下百户所百户一员。元朝为了加强对福建的统治,派重兵进驻。驻军多少,“以兵籍系军机重务……故有国百年,内外兵数之多寡,人莫有知之者”(①《元史》卷九十八《兵制》一。)但从在福建所设置的万户府、千户所推算,元兵至少有36000人以上。大德元年(1297)福建置军53所(千户所),次年为50所。元代福建有九个万户府:亳州万户府、福新万户府(驻福州),湖州翼万户府(客兵)和左副翼万户府(土兵,以上守泉州),漳州新军万户府,延平万户府,邵武万户府,汀州万户府,邵(武)汀(州)万户府。元代福建连江、惠安涂岭等地还设有巡检司,至元二十九至三十一年(1292~1294)在澎湖岛上设立巡检司,管辖澎湖、台湾的民政,隶属泉州府同安县。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

《福建省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

本志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四项基本原则和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撰写。既体现思想性、科学性、资料性的统一,又体现时代的特色和地方特色。把握重点,注重创新,既客观地记述福建的武装斗争和军事工作历史,又着重反映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福建军民,在革命战争年代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所建立的军事方面的光辉业绩。同时,实事求是地反映历史发展中的支流与曲折,以利总结历史经验。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