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20001346
颗粒名称: 概述
分类号: K295.7
页数: 10
摘要: 本文记述了福建省的地理位置、历史沿革等。福建位于中国东南沿海,北接浙江,西邻江西,西南毗连广东,东南濒临东海,隔海峡与台湾相望。
关键词: 福建省 概述 东南沿海

内容

概述
  一
  福建位于中国东南沿海,北接浙江,西邻江西,西南毗连广东,东南濒临东海,隔海峡与台湾相望。全省面积12.138万平方公里。现行政区划为福州、厦门、泉州、漳州、三明、莆田6个省辖市和宁德、南平、龙岩3个地区,省会福州市。1988年全省人口2845.25万(未含金门.马祖),其中汉族约占99%,畲族、回族、蒙古族、满族、高山族等31个少数民族约占1%。
  福建大陆略呈长方形,南北长400~510公里,东西宽240~300公里。山地、丘陵约占总面积的90%,素有“东南山国”之称。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呈马鞍形倾斜,大体可分为三层:蜿蜒于闽赣边境的武夷山脉和跨越闽浙边境西段的仙霞岭山脉为最高层,闽西北的杉岭海拔1000~1500米,主峰黄岗山海拔2158米,为本省的屋脊;交亘纵贯中部的鹫峰山、戴云山、博平岭山脉带及斜卧于闽东北的太姥山脉为次高层,德化西北的戴云山海拔1856米,为本省的第二高峰;福州及其以南沿海的低丘陵、平原为最低层。
  福建雨量充沛,河网密度大。主要河流有闽江、九龙江、晋江、汀江、木兰溪、交溪和霍童溪。除汀江自闽西流入广东外,其余均自成流域,单独人海。主要水文特征是:流程短,河床比降大,水流湍急,大多无法全程通航;流量、水深季节性变化明显,中上游旱季水枯岩露,便于部队徒涉,雨季山洪暴发,影响部队行动。闽江是本省最大河流,干流由沙溪、建溪、富屯溪三源于南平汇合而成,向东南流经福州,由连江长门人海,长211公里,福州至南平常年可通汽轮,是沿海通往纵深的水上运输线。
  福建海岸十分曲折,港澳与半岛、突出部犬牙交错,近岸岛屿星罗棋布。海岸直线距离535公里,实际海岸线长达3324公里,弯曲度为全国之最。山的余脉向海里延伸形成的半岛、突出部与港湾相间.连绵不断,共有大小港湾125个,其中沙埕港、三都澳、罗源湾、马尾港、湄洲湾、泉州湾、厦门港、东山港均为港阔水深浪静和掩护条件好的天然良港,可作军港和舰艇锚地,对进行海战极为有利。沿海大小岛屿1400余个,多数岛屿紧靠大陆,是海岸、港湾的天然屏障。本省海岸大多为陡峭岩岸或滩宽礁多,不便大部队登陆作战,但近岸岛礁密布,水道港叉复杂,利于小部队渗透袭扰;在便于大部队登陆地段前沿及浅近纵深处均有小高地或丘陵可作防御支撑,便于组织滩头抗击。
  沿海地区:福州以南沿海为丘陵与平原交错地带,纵深10~50公里。福州、兴化、泉州、漳州4块较大平原地势低平,河流、沟渠纵横,水田遍布。其余地区除滨海有若干小平原外,均为丘陵地,地势起伏不大,比高30~300米,坡度25~30度,山丘多梯田和果林。滨海地区城镇、村落稠密,物产比较丰富,公路四通八达,兼有铁运、水运、空运之利,便于部队机动作战。这一地带是历代战争频发地区,也是反侵略战争抗击敌人登陆、迟滞和杀伤敌人、掩护战役展开的主要战场。福州、厦门、泉州、漳州是本省的主要城市和交通枢纽,地临便于登陆海岸,是攻守双方必争之地。福州以北沿海多为低山和高丘陵地貌,仅滨海、河口有断续小块平原;大部海岸地形陡峻,仅一些澳口、港湾尚可登陆;陆上交通不便,不适于大部队机动作战。
  中部地区:鹫峰山、戴云山、博平岭三条山脉交错衔接,形成与海岸基本平行、纵贯全省的山脉带,宽100~150公里。各山脉主体千米山峰林立,地势西北坡陡峻,东南坡稍和缓,众多支脉向东南倾斜,山间、河谷嵌有许多小块丘陵盆地。这一地带山高地险,森林茂密,道路稀少,主要通道多隘口,极有利于防守,是本省防御的主要屏障,也是实施战役反击的主要依托。南平、永春、龙岩是沿海进入内地的主要交通要冲,为兵家攻防要地。
  西部地区:中部山脉带以西至闽赣边界地区,纵深80~150公里。北起浦城,南至武平,整个闽赣边境为武夷山脉所蜿蜒,长约520公里。其支脉大多向省内延伸倾斜,逼近中部山脉带,构成以山地为主、盆谷地与丘陵错布的地形特征。边境一线山脊逶迤,地势险阻.尤以崇安以西、以北最为高峻。两省之间虽有鹰厦铁路和边境各县公路构通,但线路大多傍山盘岭,易遭破坏。这一地区是古代农民军的重要活动场所,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成了中央革命根据地的一部分。在未来反侵略战争中是闽赣防御方向的最后屏障。浦城、建阳、建瓯、光泽和连城、长汀、武平等较大的谷盆地丘陵是集结部队和实施战役、战术空降的场所。
  福建因远离国家政治中心,地域局促,物产不很丰富,故历代统治阶级之间的战争远不如中原、江淮地区频繁、剧烈。宋以前改朝换代的战争,多为大局已定之后,传檄福建归附;南宋、南明虽曾于此重建政权,以图恢复.但立足未稳,北军南下一击,即土崩瓦解。民国时期十九路军发动“闽变”,成立反蒋抗日政府,也因孤立无援,重蹈覆辙。福建海抱东南、山连西北的地理特点,决定了以往的重要战事,往往攻者海陆夹击,守者腹背受敌,两面设防,难以持久。汉武帝平闽越,陈文帝伐陈宝应,隋文帝征王国庆,元军追歼南宋端宗政权,明军消灭陈友定势力,均以海陆并进,一举而定闽中。明代中叶以后,随着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海洋战略的兴起,中国屡遭资本主义列强的侵略,福建经历了抗倭、抗葡、抗荷、抗英、抗法、抗日战争,成了屏障中国东南的海防要地。综观本省地形,从沿海到纵深地势逐次升高,沿海丘陵与平原错布,内陆山地连绵,隘多路险,便于防御,不利于进攻。但是,现代战争广泛运用机降、伞降作战,地形对军事行动的影响相对减少。福建与台湾仅一水之隔,是台湾的后方。台湾是西太平洋沿岸连接东北亚与东南亚锁链的中心环节,战略地位相当重要。台湾海峡是沟通东海与南海的海上走廊。占领福建,不仅控制了台湾海峡,孤立台湾,而且可居高临下,直取江西,侧击浙粤,威胁江淮。因此,福建在未来反侵略战争中的地位不容忽视。
  二
  福建地处中国东南边陲,古代社会经济发展较慢,秦至五代尚处于开发时期。这一时期的军事斗争,既有汉族与本地少数民族之间的战争,又有统治集团割据与反割据、割据势力之间的战争,还有农民战争,但大多是在北方农民军影响下爆发的。
  战国末期,越王勾践的后代无诸在今福建及其周边地区称王,建立闽越国。秦统一中国后,大军南下平百越,以闽越地为闽中郡。秦末农民大起义,诸侯反秦,无诸率闽中兵从诸侯灭秦,助汉伐楚。汉高祖五年(前202),刘邦复立无诸为闽越王,建都东冶(今福州)。闽越重新立国后国势日盛,先后继承王位的郢、余善均想中兴越国,屡次举兵企图兼并邻国和侵扰汉朝边地。汉武帝遂发大军征讨,于元封元年(前110)灭了闽越。汉平闽越有利于国家的统一,促进了越族与汉族之间的联系,但为防闽越反叛,“诏军吏皆将其民徙处江淮间”(①《史记》卷一百一十四《东越列传》。),却延缓了闽中地区的开发,至汉昭帝时,“逃遁山林者颇出”(②施宿《嘉泰会稽志》卷一《历代州属》。),才设立冶县。
  东汉末年孙策在江东扩张势力,派兵追击会稽太守王朗至侯官(今福州),闽中遂归孙氏统治。三国时,孙吴多次出兵闽中,镇压山越(③山越为散居江南山区的越人的统称。当时尚未封建化,以宗、宗部为单位住在山区,依阻山险,不纳租赋。)的反抗,并设置建安郡(治所在今建瓯),下辖九县,加速了山越的封建化和经济发展。吴立国江南水乡,疆临大海,重视水师建设,在闽中设有典船校尉和温麻船屯,制造和屯泊兵船,建安成了吴国水师的后方基地。
  西晋灭吴统一南北后,闽中分设建安、晋安两郡。东晋末期,卢循率领浙东农民军转战闽粤,在晋安与晋建威将军刘裕对峙达一年之久,后来农民军从广州北伐,建安、晋安两郡官吏犹听其指挥调役。
  南朝与北朝对峙的百余年间,南北战争和内乱不止,豪强大族乘机拥兵割据。闽中虽非主要战场,但人民备受豪强压榨,“结聚逋逃”(④《南史·列传》卷八《臧厥传》。)时有发生,并多次发生武装暴动,杀掉郡太守。晋安豪雄陈羽、陈宝应父子靠镇压人民暴动攫取了一郡兵权,并与浙江东阳留异、江西临川周迪联结,形成闽浙赣割据势力。陈文帝为了消除南方割据势力,在击败留异、周迪之后,海陆夹击闽中,平了陈宝应。
  隋灭陈后,将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向南方推行,江南豪强为维护自己的利益,纷纷发动武装叛乱,当时泉州(⑤陈朝在闽中设闽州,后改丰州,隋初改为泉州。)豪强王国庆起兵反隋,自称大都督,联合越州高智慧攻占州城(今福州)。隋越国公杨素领兵南征,泛海而来,王国庆败降,叛乱遂告平息。隋末农民大起义,建安郡(⑥隋初的泉州后改闽州,大业三年废州.并所属三郡为建安郡,郡治在闽县(今福州)。)农民响应,三万农民军攻破郡城(今福州),杀了太守杨景祥。这是闽中首次较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后来建安农民军归并于江南农民军,继续斗争至隋亡。
  唐初于闽中设都督(后改为经略使)统领诸州军事,仅有经略军(边防军)千余人。总章年间,闽南畲、汉两族发生武装冲突,陈政率领数千府兵入闽镇守。陈政、陈元光、陈响祖孙三代驻守闽南四十余载,虽然多次对畲族用兵征剿,但其对漳州地区的开发建设是有重大贡献的。“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加剧.地方武装迅速膨胀。福建曾一度设节度使,成为全国藩镇之一。唐末黄巢农民军转战福建,各地农民纷纷起义响应,在福建八万农民军的配合支援下,黄巢农民军连下建、福、泉、漳诸州,有力打击了封建势力。黄巢农民军南下广州后,福建各州多为豪强占据,各自为政。后来王潮、王审知率光州兵入闽,先取泉州,后克福州,其余三州归附。唐廷只好承认现实,封王潮为福建威武军节度使。
  唐王朝在黄巢农民军冲击下,分裂割据加剧,最后发展成为五代十国的局面。福建的闽国在王潮、王审知统治的30多年间,“一境晏然”(①《旧五代史》卷一百三十四《王审知传》。),经济和文化均有较大发展。王审知死后,王氏子孙奢侈残暴.内讧不已,战乱不断,人民涂炭,终为南唐所灭。闽国亡后,福建成了三分局面:叛将李仁达勾结吴越占据福州,南唐两次大规模进攻福州均遭惨败,福州归吴越所有;闽故将留从效逼走南唐驻军,割据泉州、漳州:南唐仅拥有建州、汀州。至北宋初年,宋太宗灭南唐,并迫使吴越和继留从效割据漳泉的陈洪进纳土归顺,福建才统一于宋王朝。
  三
  宋至清(鸦片战争前),由于土地的开发、人口的增加和海上交通的发展,福建封建经济进入高度发展和资本主义经济萌芽时期。但由于宋、元、明、清封建王朝的残暴统治,以及国外势力的入侵,阶级矛盾、民族矛盾非常尖锐,福建农民起义、反抗民族压迫的战争、抗击外国侵略的战争频频发生,其规模和持续时间都是空前的。
  宋朝不抑制土地兼并,福建山多地少,土地高度集中于官僚大地主手中,加上官吏巧取豪夺,人民不堪忍受。早在北宋立国之初,就发生了仙游林居裔、莲城,(今连城)彭孙、将乐吴笋、建安(今建瓯)廖恩四次农民起义。到南宋,政治日益腐败,福建的农民起义蜂起,相继不绝,直至宋亡。其中规模最大的是闽北的范汝为起义和闽西晏梦彪起义。范汝为领导的农民军达十余万人,先后占领建州、攻破邵武,围攻南剑(今南平),进军江西,控制了闽北大部地区,并在建州进行夺取地主土地的斗争,为解决农民的根本问题进行了可贵的尝试。晏梦彪在宁化起义后,队伍迅速壮大,仅在连城就建立了72寨,活动范围扩大到闽赣粤几十个州县,与官兵对抗达六年之久。
  元至元十三年(1276),元军入闽,在福州建立的南宋端宗政权南逃,最后败亡于广东崖山。元军南下江南,大肆掳掠屠杀,人民纷纷起义抗元。福建是抗元最剧烈的地区之一,从至元十四年至三十一年,仅史籍记载的抗元起义就有三十余起,其中闽南陈大闽北黄华、闽西钟明亮领导的三次畲汉联合起义均达十万人以上。在蒙古贵族的血腥镇压下,福建人1」减少过半。(①宋嘉定十六年(1223)福建路有1599214户。元至顺元年(1330),福建行省仅有700817户。相比减少898317户。元初实际减少不止此数,因嘉定十六年至元军入闽尚有53年,户数必有增加;至顺元年距至元三十一年已有40年,户数已有所恢复。以上数字见马临端《文献通考》卷十一《户口考》和《闽书》卷三十九《版籍志》。)福建抗元斗争之惨烈,持续时间之长,充分表现了人民反抗民族压迫的斗争精神。此后,元廷派重兵驻扎福建,9个万户府分别镇守53处,以防民变。但不久又有泉州留应忌、陈凤子等起义。后自顺帝至元三年(1337)到明军占领福建的三十年间,福建农民反对蒙汉地主阶级的起义斗争更是风起云涌,如火如荼,有汉族的农民起义,也有畲汉联合起义,还有响应江西红巾军入闽的起义。如至正十二年(1352),红巾军徐寿辉部由赣入闽,在本省农民军的配合下,克龙岩,占邵武,连下闽北、闽东各县,进围福州省城。
  明洪武元年(1368),明军攻占福建,结束元朝在闽的统治。朱元璋从元末农民起义导致元朝灭亡的教训中认识到“弦急则断,民急则乱”(②明太祖洪武实录》卷三六,洪武二年正月。)的道理,对农民作了一些让步,阶级矛盾有所缓和。到了明朝中叶,宦官专政,政治腐败,土地兼并日烈,阶级矛盾又趋激化。于是爆发叶宗留在闽浙边境领导矿工起义,邓茂七在闽西北领导佃农起义,称铲平王。叶、邓两支起义军彼此呼应,配合作战,横扫闽北、闽中、闽南和浙南各地,给“进剿”的官军以沉重打击,为福建农民战争史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明朝中叶以后,福建军事斗争的重点转到抗击外来的侵略,军民先后进行了抗倭、抗葡、抗荷战争。明初为了防倭,在福建沿海驻防的兵力达7万余人,于重要岛屿、半岛设了5个水寨,配备战船300余艘,分区进行海防巡逻;在沿海城镇和要冲处部署了11个卫和13个防御千户所,固守城堡;又于间隙地设置了45个巡检司和200多个烟火台,拨民兵协守和警戒,形成了御海洋、固海岸、严守城的多层次海防体系。到了嘉靖年间,军备废弛,水寨内壬,“战船、哨船十存一二”(③《明史》卷二百五《朱纨传》。),卫所军兵减员过半,又多老弱缺乏训练,倭寇遂大举入侵。福建严重倭患达七八年之久,沿海无处不遭焚掠,无数百姓惨遭杀害。福建军民奋起抗击,特别在抗倭名将戚继光率领专门训练的精兵入闽后,经过若干重要战役、战斗,歼倭数万(含归附倭寇的海盗),福建的倭患终于基本消除。抗倭战争给后人的启示是:只有居安思危,保持海防的常备不懈,才能有效地抵御外来的侵略。在倭寇窜犯福建沿海的同时,又有葡萄牙、荷兰等西方殖民者相继入侵闽海,均被福建军民击溃。当时,葡萄牙殖民者强租广东澳门;荷兰殖民者侵占台湾。
  清顺治二年(1645),清军攻陷南京,南明弘光政权覆灭。由于南下清军到处屠杀、掠夺,强迫汉人薙发,遭到江南人民强烈反抗。翌年,清军入闽,福州南明隆武政权灭亡。东南明朝遗臣领导的抗清部队和抗清起义的农民军,先后汇集在郑成功的旗帜下,以厦门、金门为根据地,坚持长期抗清斗争。郑成功治军严明,深得人民拥护,队伍不断扩大。他连年率军南北征战,迭获胜利,多次在福建沿海地区大败清军劲旅,控制了福建、粤东、浙东沿海大部地区。顺治十五年,郑成功挥师北伐,次年十六七万水陆大军人长江,破瓜州,占镇江,进围南京,江南震动。后因战略失误,受挫退回厦门。十八年,郑成功力排众议,亲自率军东征,驱逐荷兰殖民者,光复台湾,成了伟大的民族英雄。康熙十二年(1673),郑成功之子郑经乘“三藩之乱”,领军攻克闽粤沿海地区,后战败退回台湾。二十二年,清军渡海攻台,郑成功之孙郑克塽战败投降,台湾统一于清朝,设台湾府,归福建管辖。郑成功领导东南沿海人民抗清复明的愿望虽未实现,但对促进满洲贵族调整与汉族之间的关系,缓和民族矛盾,发展生产,却起了重要作用,尤其是收复台湾,维护国家领土完整,建立了不朽的功勋。
  清朝在福建驻有八旗兵和绿营兵。绿营兵分设水、陆两提督,兵力最多时达7万余人。乾隆末年以后,统治阶级奢侈腐化,官吏贪污成风,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渐趋尖锐,小规模农民起义不断发生,开始了清王朝的长期积弱局面。嘉庆年间,福建蔡牵聚集船工、渔民、商贩、农民于海上起事,拥有海船数百艘,在东南海域不断打击清军水师,并渡海攻占台湾大部地区,与台湾起义军联合反清,称镇海王,建立政权。蔡牵坚持海上斗争10余年,后因战败裂船自沉。
  四
  鸦片战争前夕,清王朝已进入衰败和腐朽时期,军制落后,装备陈旧,清军暮气日深,战斗力极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乘机而人,企图变中国为其殖民地。地处东南的福建首当其冲成了反侵略战争的前哨。道光二十年(1840),英国借口中国烧毁其走私鸦片,悍然发动侵华战争。英舰队从广州北犯途中派舰闯人厦门港炮击挑衅,被守军击退。次年,英舰队第二次北犯,首先进攻厦门。守军浴血抗击,壮烈牺牲,表现了中国人民绝不屈服于外来侵略者的民族气节,但终因仓促应战、装备落后,导致厦门失守。鸦片战争结束后,清廷签订了屈辱卖国的《南京条约》,福州、厦门等被辟为对外开放的通商口岸,成为帝国主义侵略福建的相头堡。
  由于鸦片战争失败,中国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咸丰元年(1851)终于爆发了反封建反侵略的太平天国革命战争。福建各地会党纷纷起义响应,其中著名的有闽南小刀会起义和闽中红钱会、黑钱会起义。他们攻克清军要港厦门,连克闽南、闽中各县,牵制清军兵力,有力配合了太平军的作战。稍后,太平军先后四次转战福建,在闽北、闽西、闽南农民军的配合下,沉重打击了福建的封建势力。天京失陷后,江南太平军余部二十万人,在侍王李世贤的旗帜下,攻占闽南、闽西大部地区,与左宗棠率领的湘军、淮军对抗半年多。漳州成了太平军最后的军事、政治中心。
  太平天国失败后,清政府为了加强海防,在福建设立了马尾船政局制造机动舰船,并向外国购买战舰,先后建立福建和北洋、南洋三支新水师,是为中国近代的海军。光绪九年(1883),侵越法军进攻驻在越南北方的清军,挑起中法战争。次年,法国侵略者在与中国谈判的同时,公然命令其远东舰队开进马尾港,企图伺机消灭福建水师。清廷采取避战求和的方针,下令“不可衅自我开”(①军事科学院《中国近代战争史》第二册,军事科学出版社1985年出版,第76页。),致使福建水师遭法军突然袭击,11艘在港舰船全被击沉击伤,全国最大的马尾造船厂和闽江两岸的炮台大部被毁。水师官兵在极其不利的条件下浴血奋战,沿江渔民、群众武装纷纷自动参战,表现了福建军民同仇敌忾、英勇献身的崇高爱国主义精神。
  在西方帝国主义列强加紧侵略、中国处于空前民族危机的时候,具有反帝反封建革命传统的福建人民积极投入了推翻卖国满清王朝、建立民国的斗争。宣统三年(1911)武昌起义胜利后,福建革命党人随即发动福州起义,歼灭驻闽满洲八旗兵,结束清王朝在福建的统治。
  由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妥协,辛亥革命建立起来的政权很快落到北洋军阀手中,福建又陷人封建军阀反动统治的水深火热之中。从此,皖系军阀与直系军阀,福建土著军阀与北洋军阀,以及土著军阀之间争斗不休,战争连绵不断,福建人民深受其害。民国13年(1924),中国国民党与中国共产党实现了第一次合作。15年,国民革命军开始北伐,东路军在福建国共两党组织的配合下,歼灭了北洋军阀周荫人部,福建各地掀起了反帝反封建工农群众运动。正当南方各省呈现一派大好形势时,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右派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将轰轰烈烈的群众革命运动镇压下去,福建又回到新军阀反动统治的深渊。
  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随即领导中国人民进行土地革命战争,举行南昌、秋收、广州等武装起义,建立了工农武装,创建革命根据地。1928年春开始,中共福建地方组织先后领导闽西南、闽北等地农民暴动,建立了红军游击队。1929年至1930年夏,毛泽东、朱德率领中国工农红军第4军三次入闽,在闽西红军的配合下,消灭了盘踞闽西的土著军阀,粉碎了国民党军两次“会剿”,创建了闽西革命根据地。不久,闽西苏区与赣南苏区连成一片,成了中央革命根据地的一部分。此后,中央苏区连续三次粉碎了国民党军大规模“围剿”。1932年,中央红军东路军攻克漳州,闽南中共组织和红军游击队创建了闽南苏区;红一方面军连克建宁、泰宁、邵武、光泽等县,使闽北苏区与中央苏区连成一片。1933年,中央苏区第四次反“围剿”胜利后,中央红军东方军挺进闽西北,扩大和巩固了闽西、闽北根据地。但是,由于中共临时中央的左倾错误,对国民党军第19路军发动的反蒋“福建事变”未能给予及时有力的支援,对国民党军50万部队的第五次“围剿”又采取“御敌于国门之外”的错误方针,致使中央红军反“围剿”连连失利,苏区日益缩小。1934年7月,为了牵制、调动国民党军,红7军团以北上抗日先遣队名义,经闽中、闽东向北挺进,留下部分伤病员与闽东红军主力合编为闽东独立师,使闽东苏区进一步巩固和扩大。至10月,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红军8万余人(内福建红军2万余人)实施战略转移,进行举世闻名的两万五千里长征。留在福建为数不多的地方红军和游击队,分别在闽西、闽北、闽东、闽南、闽中五块革命根据地,坚持了三年艰苦卓绝的游击战争。他们在各地中共组织领导下,紧密地依靠人民群众,适时改变斗争策略,一次次地粉碎了几倍、几十倍于己的国民党军的“围剿”、“驻剿”、“清剿”,保持了自己的阵地和力量。
  日本侵华战争爆发后,在全国人民的强大压力下,国民党不得不接受共产党联合抗日的主张,实现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民国27年(1938)初,福建的红军游击队4000余人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4军第2、第3支队,开赴抗日前线,成为大江南北的重要抗日武装。此后,福建各地中共组织和新四军的留守处、办事处,积极开展抗日救亡运动,扩大抗日统一战线。但是,福建国民党顽固派推行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方针,不断制造反共磨擦事件,捕杀共产党人,解散抗日团体,怂恿反动地主豪绅向农民夺田倒算。为了坚持团结抗日,保护人民利益,各革命根据地先后组织了少量自卫武装,同国民党顽固派进行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民国26年10月以后,日本先后侵占金门、厦门,并两次侵占福州及其沿海各县。守军官兵出于爱国热忱,进行了英勇抗击,给侵略者以一定打击。但由于福建军事当局缺乏有效战备,又不敢发动和武装群众,进行全民抗战,战时为了保存实力,不但未给前线以应有的支援,甚至下令某些部队向后撤退,致使上述地区均告沦陷,人民遭受蹂躏。在福州地区两次沦陷期间,闽中地区中共组织成立了福清、长乐、连江、平潭等抗日游击队,积极开展抗日游击战,打击了日本的侵略气焰。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反动派在美国政府的支持和援助下,发动全面内战,解放战争开始。民国35年(1946),福建国民党当局向革命根据地发动军事进攻。福建的中共组织领导各地人民武装,开展爱国游击战争,配合解放军粉碎国民党军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37年,中国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福建的革命游击战争蓬勃发展,粉碎了国民党军的“清剿”和“驻剿”,使游击区内的国民党基层政权陷于瘫痪状态,人民武装得到进一步发展。38年,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取得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胜利后,全中国的解放已指日可待。为了迎接解放军南下,福建的中共组织领导各地人民武装全面出击,广泛开展群众性的游击战争,打击南逃敌军,瓦解和策反国民党军,进一步摧毁国民党基层政权,为迅速解放福建创造了有利条件。在解放福建的过程中,各地人民游击队积极参战和支前,有力配合了野战军进行福州、漳厦金等战役、战斗,并单独解放了部分城镇,为福建大陆和沿海大部岛屿的解放做出了重要贡献。福建解放时,全省革命武装发展到约2万人左右。这支武装所以能从小到大,坚持20多年红旗不倒,跟党的领导,人民的支持,是息息相关的。
  五
  1949年4月2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第三野战军横渡长江,南京、上海等地相继解放。接着,第二野战军第4、第5兵团各一部,在闽浙赣人民游击纵队配合下,于5月上旬至7月上旬先后解放了闽北13座县城。原盘踞在苏、浙、皖及赣东、闽北地区的国民党军残部,仓惶撤向闽中、闽南及浙江、福建沿海诸岛屿,经过编并,统由东南军政长官公署长官陈诚指挥,企图通过组织防御,屏障台湾,待机反攻。国民党福州绥靖公署主任朱绍良指挥10个军27个师约12万人,负责防守福建沿海地区及近海岛屿。
  奉命进军福建的第三野战军第10兵团10余万人,此时集结于苏州、常熟、嘉兴一带,在进行入闽各项准备工作的同时,派出先遣队进入闽北地区,与中共地方组织和游击队取得联系,筹集粮食,动员群众。中共中央为接管福建而在苏州组建的福建省委及各级党政机关以及闽北支前司令部,亦准备随军南下开展工作。
  7月2日,进军福建部队分梯队由嘉兴乘火车至江山、上饶,尔后徒步南下,于7月底前,先后到达建瓯、南平、尤溪、古田等地。为策应福州战役,第7兵团第21军第63师于8月中旬前相继解放了闽东5座县城及三都军港。第10兵团于8月11日发起进攻,8月17日解放福州市,8月23日战役结束。8月24日,福建省人民政府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福建军区宣告成立。从此,福建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
  福州战役结束后,第10兵团主力沿福(州)厦(门)公路南下.在解放闽中诸县及平潭等岛屿后,于9月19日发起漳厦金战役。10月17日厦门市解放,但攻击金门战斗失利。在此前后,人民解放军闽粤赣边纵队和闽浙赣人民游击纵队,亦乘胜出击,先后解放或接管了闽西、闽南、闽中共15座县城。10月中旬至12月中旬,驻赣第四野战军一部与第10兵团暨闽粤赣边纵队各一部相配合,接连解放了闽西南的9个县。至此,福建大陆基本上解放,共歼灭国民党军10万余人。至年底,第10兵团兼福建军区所部包括新建立的8个军分区和地方武装,已达15万余人。
  1950年5月,福建的东山岛和浙江的舟山群岛相继解放。从此,国民党当局残余的数十万军队只能以台湾、澎湖、金门、马祖等岛屿为据点,开始不断从海上、空中对中国大陆特别是东南沿海地区,进行各种形式的骚扰破坏活动。福建因此成为祖国的东南海防前线,军事斗争十分尖锐复杂。从肃清国民党在大陆残留的土匪到在千里海防线上反击国民党军的窜扰;从炮击金门到东南沿海紧急备战;从反击国民党小股武装特务的渗透到反对国民党军的“心战”策反活动;从反轰炸反侦察骚扰到夺取制空权的斗争;从护航护渔到同国民党海军进行一定规模的海战,战斗一个接着一个。并且,由于美国政府长期奉行敌视中国人民的政策,从军事上直接支持台湾国民党军对大陆的各种骚扰破坏活动,使福建不仅成为同国民党军进行军事斗争的焦点地区,而且也成为国际斗争的一个热点地区。这个特点,不仅决定了驻闽人民解放军长期以来处于作战和战备状态,而且促成全国各地经常有大批部队奉命前来福建参战或执行战备任务,使福建在某种意义上成为全军的一个练兵场。
  从1949年8月起,第10兵团兼福建军区即不断抽调大批野战军、地方武装、民兵同人民群众一道开展尖锐复杂的剿匪斗争,至1951年3月,福建全省股匪基本肃清,毛泽东主席两次电报嘉勉。与此同时,第10兵团还派出1万名干部战士参加土地改革运动,将剿匪与土改、镇压反革命、建立与巩固地方基层政权结合进行,进一步稳定了社会治安,巩固了地方政权,为恢复生产和转入经济建设创造了有利条件。
  台湾国民党当局在策划和组织陆上匪特进行骚扰破坏的同时,还经常派兵在海上袭击、抓捕渔船、运输船.不断以中、小规模兵力在福建沿海地区实施登陆窜犯。1953年7月间,大陆军民击败了1万余名国民党军对东山岛的进犯,歼敌3300余人,是对国民党妄图反攻大陆的一次沉重打击。毛泽东主席高度评价东山战斗的胜利.指出它不仅是福建的胜利,而且是全国的胜利。东山战斗后,福建进一步加强海防。在全省3300余公里的海岸线上,逐步建立起海上、沿岸、陆上和秘密工作四道防线,先后歼灭国民党军及海匪部队5000余人,巩固了海防,保卫了社会主义建设。
  国民党当局还利用空中优势经常派飞机对福建沿海地区进行轰炸、扫射。为此中央军委抽调3个高炮师先后进驻福建前线。他们与原在闽的以及后来入闽轮战的高炮部队、地空导弹部队一道,给予敌人以有力的打击。曾击落国民党军U-2型高空侦察机1架,击落击伤RF-101型高性能侦察机5架以及许多其他型号的飞机。
  为适应平时领导国防建设和战时指挥作战的需要,遵照国务院的命令,于1956年7月1日在福州市成立福州军区。福州军区辖福建、江西军区和公安、边防、内卫、水兵等部队,并领导、指挥两省境内的野战军部队,共22万余人。1957年5月1日,又成立福建省军区,除领导各军分区和守备、边防、内卫部队外,并领导民兵和兵役工作。驻闽部队在福州军区领导下,开始了大规模的国防工程建设。在漫长的海防线上,构筑了以坑道为骨干,与永久性、半永久性掘开式工事及野战工事相结合的防御阵地。同时,还积极开展防空宣传教育,举行不定期的防空演习,加紧人民防空工程建设,努力在各个人防重点城市构成具有一定抗力的、平战结合的地下防空工程体系。1958年7月,解放军航空兵部队开始转场入闽,此时,美英等国武装干涉黎巴嫩、伊位克内政。为惩罚国民党军,支援中东人民的斗争,福建前线部队奉命于8月23日起炮击金门。三军协同作战,共击落击伤国民党军飞机36架,击沉击伤舰船27艘,摧毁各种火炮30余门及大量工事,毙伤国民党军7000余人。
  1962年夏,台湾国民党当局利用大陆暂时的经济困难,叫喊“反攻大陆”。6月,驻闽部队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投入紧急战备。与此同时,中央军委从其他大军区调动两个陆军军的前指、7个陆军师和一批铁道兵、工程兵部队先后入闽执行战备任务①,海军、空军的部署亦作了调整。由于全国军民严阵以待和新华社的公开揭露,台湾国民党当局未敢冒险进犯。8月初,解放军开始调整部署,恢复经常战备状态。此后,台湾国民党当局转而积极策划对大陆实施小股武装渗透和海上袭扰活动。自1962年至1966年,在福建沿海登陆渗透和袭扰的国民党武装特务即达22股215人。1967年后,国民党军仍不时从海上进行特务派遣活动。1963年至1978年,驻闽海军护卫艇部队曾30多次给予沉重打击。
  1979年1月,中美两国建立外交关系,台湾海峡局势趋向缓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适时发表了《告台湾同胞书》。福建前线部队奉命停止了对大金门、小金门、大担、二担等岛屿的炮击。此后,台湾海峡两岸的军队基本上停止了敌对行动。驻闽解放军在抓军事训练的同时加强了自身的建设,通过学习马列、毛泽东著作和整顿思想作风,不断提高领导水平,充分发挥党委的核心领导作用。
  1981年后,驻闽部队响应中共中央的号召,积极投入军民共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活动。与当地政府及人民群众共同创建了诸如南安梅山文明镇、福(州)厦(门)漳(州)文明公路、三明市文明城、鼓浪屿文明旅游区等一大批文明单位。抽出一批部队参加地方社会主义建设;许多医院、仓库对地方开放;大力培养军队地方两用人才,等等。至1985年,又根据中央军委的决定,将一批军用机场、码头、铁路专用线转为军民共用或交地方使用。8月,福州军区与南京军区合并为新的南京军区,福建境内的守备部队、部分特种兵部队统归福建省军区指挥、领导;减少驻闽野战军部队;将担负内卫执勤任务的部队移交公安部门,改为武装警察部队;县和相当于县的市人民武装部划归地方建制,继续实行地方和军队的双重领导;驻闽海军、空军部队的领导体制、组成和兵力也作了相应的调整。驻闽陆海空三军以主要精力抓部队教育训练和基层建设,部队和民兵预备役建设进入深入改革和全面发展的新阶段。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

《福建省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

本志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四项基本原则和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撰写。既体现思想性、科学性、资料性的统一,又体现时代的特色和地方特色。把握重点,注重创新,既客观地记述福建的武装斗争和军事工作历史,又着重反映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福建军民,在革命战争年代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所建立的军事方面的光辉业绩。同时,实事求是地反映历史发展中的支流与曲折,以利总结历史经验。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