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国际收支管理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金融志(1999—2005)》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20001241
颗粒名称: 第一节 国际收支管理
分类号: F830.73
页数: 6
页码: 393-398
摘要: 本节记述福建省金融国际收支管理,其中包括了监管与核查、定点监测与专题调研。
关键词: 福建省 国际收支管理 外汇管理

内容

一、监管与核查
  1999年,为保证国际收支申报数据的准确、完整,外汇局福州分局(2001年10月更名为外汇局省分局)制定、修改下发《福建省国际收支间接申报考核和奖惩暂行办法》、《福建省国际收支申报持证上岗制度》,规定各银行、各外贸公司以及大中型外商投资企业有关人员必须通过考试持证上岗。6月,试行结售汇与国际收支申报同口径指标考核办法,实施辖内各分局、支局和省及福州市银行国际收支间接申报情况月通报制度,定期公布申报数和申报率,纠正错、漏报信息。对福州市区14家银行和龙岩、南平、泉州、漳州、莆田的中行、工行、建行、农行及福建兴业银行进行国际收支申报现场核查,查出错报、漏报5578.83万美元,对现场核查中发现的问题,依据《金融违法行为处罚办法》、《国际收支申报办法实施细则》进行相应的处罚,并要求有关银行限期整改。
  2000年,通过国际收支统计监测系统,加强对福州市36家银行分支机构和16个外汇局分局、支局上报的国际收支间接申报数据开展常规性非现场核查,及时纠正数据不匹配、交易附言不清及错漏报等问题,保证申报数据质量。对省内5个市、2个区县的部分银行机构及福州市区的8个省市级银行机构开展现场核查,并利用外汇管理季度联席会,对申报合规与不合规银行分别予以通报。执行国家外汇管理局《国际收支统计申报核查处罚规程》、《金融违法行为处罚办法》和《〈国际收支申报核查证〉管理规定》,规范国际收支申报核查及处罚程序,设立国际收支申报现场和非现场核查记录,健全核查档案。同时,落实岗位职责,建立银行纸质申报单报送登记和分类保管制度,按照国际收支申报操作规程的要求,做好申报信息保密工作。
  2001年,对省内各设区市及福清的工行、农行、交行、福建兴业银行、光大银行、中信银行、招商银行、集友银行、恒生银行等72个银行分支机构2000年、2001年国际收支间接申报情况开展现场核查,发现和纠正错漏报394.5万美元。对福州、厦门部分银行国际收支间接申报情况开展非现场核查,纠正交易编码错报1878万美元。组织厦门、漳州、泉州、福州、龙岩等地开展—季度资本项目间接申报数据与外债统计数据的核对,汇总辖内各分局、支局反馈情况,分析差额原因,确保全省国际收支申报数据质量。4月,执行国家外汇管理局《关于加强对B股等跨境资金流动进行统计监测有关事项的通知》,外汇局福州分局召开由24家银行和11家证券经营机构参加的B股等跨境资金申报统计工作会议,部署开展厦门、泉州、福州等地银行B股投资业务申报情况调查,反馈申报情况及存在的问题。当年,还开展提高国际收支涉外收入申报时效的宣传工作,要求各银行在营业柜台摆放宣传材料,提高全社会对国际收支的申报意识。外汇局省分局召开推广自动申报经验现场会,动员和部署全省银行利用电子化手段提高申报效率与管理水平。
  2002年,规范银行国际收支申报操作,提高申报数据质量,加大非现场核查力度,建立定时核对日结单、统计表等非现场核查制度,当年全省的涉外收入及对外付款申报率均为100%。组织外汇局各市分、支局和银行开展2001年涉外收支申报数据核对工作,对填制有误的对公单位基本情况表、申报单、统计表和对外付款日结单进行修改、重录和上报,修改对公单位基本情况表9498笔,修改错误申报单49009笔。根据国家外汇管理局下发的《利用IT技术提高国际收支统计质量指导意见》,鼓励银行利用IT技术,采用多种申报方式提高申报质量和效率。当年,中信实业银行福州分行等7家银行实现数据接口转换;中行省分行开发的因私电子化申报系统在所辖19个支行推广,减轻员工的劳动强度,并提高因私涉外收入的申报效率和质量。外汇局省分局组织对重点项目和重点单位的专项核查,对福州市区的8家省、市级银行及1家申报业务量大的企业的国际收支申报情况开展现场核查,查出各类错报、漏报273笔,金额95.63万美元,纠正有关银行统计申报操作方面的错误。同时,结合现场和非现场核查中发现的银行国际收支申报信息规范录入、数据制作、传送等普遍存在的问题,组织有关银行进行整改,对其中问题较为严重的银行,采取约见分管行长、上门指导、监督等措施,督促其加大整改力度。12月,根据国家外汇管理局要求,外汇局省分局制订全省国际收支涉外收入申报提速方案,自12月1日起,全省实行5个工作日申报制度。
  2003年,通过定期核对日结单、统计表等非现场核查形式,并运用核查软件,开展国际收支非现场核查工作,全年核查数据230万笔、金额380亿美元,核实、纠正各类错误、疑问数据2.6万笔、金额7.8亿美元。全省银行当年涉外收入、对外付汇申报率均达到100%。4月,对个别行因国际收支系统故障、数据未备份导致申报数据无法恢复情况进行现场调查、取证,通报银行国际收支统计申报及计算机安全使用方面存在的违规问题;组织对全省银行国际收支单机版乱码补丁程序的安装、调试工作,解决银行国际收支申报数据乱码问题。针对国际收支因私大额异常收支监控中发现福清市大额因私汇入汇款集中于部分境内居民个人的情况,组织对中行福清市支行、兴业银行2002年及2003年—季度因私大额收入申报的跟踪调查,反映境内居民个人代理境外金融公司从事跨境汇兑业务情况,剖析可能存在的金融风险隐患与监管薄弱环节,形成报告上报国家外汇管理局。组织开展与全国代码中心提供的单位基本情况表核对工作,核对、修改错误名称6785家,修改停用非法代码2560家,核实、停用废置代码1823家。外汇局省分局制定并实施《福建省国际收支统计间接申报核查实施办法》和《福建省分局国际收支统计申报数据内部使用管理暂行规定》,建立国际收支信息共享制度,采用数据授权使用,加强数据备份和保密工作。同年,实现数据由单向提供为全面共享,将国际收支数据与进出口核销、现汇账户、外资外债相结合,建立数据相互核对体系,构筑跨境资金“反洗钱”的数据防线。并改变福州市区各银行国际收支统计数据报送渠道,由分行汇总所辖支行数据后,统一向国家外汇管理局报送,减轻外汇管理工作强度,提高监管效率。
  2004年,采取全面核查与重点核查相结合等方法,通过外汇局信息网(包括外汇局内部及外汇局与银行间的信息网)、NOTES邮箱或传真、电话等形式通知相关分局、支局及银行整改。核查总笔数123万笔、金额457.91亿美元,通知银行、外汇局核实、修改单位基本情况表12928笔,国际收支各类错误、疑问数据5792笔、金额2.87亿美元,对3883笔乱码数据进行修改。运用非现场核查成果提高现场核查的针对性与时效性,开展对福州4家银行2003年、2004年国际收支申报现场核查,发现国际收支申报各类错报、漏报数据110笔、金额73.92万美元。7月,外汇局省分局与省技术监督局合作,将国际收支申报数据库中的3万多笔对公单位基本情况表的信息与代码中心的数据进行核对,确保国际收支系统中单位名称、代码和企业、行业属性准确,初步建立起全省国际收支对公单位基本情况表标准数据库,解决全省国际收支单位代码录入不统一问题。8月,尝试开展对企业(申报主体)的现场核查,发现企业申报错误45笔、金额1172.7万美元。通过核查,提高申报主体的申报意识,逐步实现申报数据由“表面真实性”向“内在真实性”转变。
  2005年,拓宽核查软件运用,讲求核查实效,实现非现场核查与现场核查有机结合,提高核查工作水平。当年全省银行申报率100%。在非现场核查方面,全年核查笔数126.92万笔、金额538.05亿美元。在现场核查方面,抽调322人对141家申报银行进行现场核查,核查91623笔、金额31.73亿美元,纠正错报、漏报2427笔、金额3627万美元。开展国际收支和银行结售汇系统升级的各项准备工作,完成国际收支单证合并报备、全省340家金融机构基本情况表的清理、核对,并组织全省分局、支局及银行新系统培训会。至11月,完成兴业银行、福州市商业银行等国际收支数据接口验收工作,确保新系统正常运行。同年,还开展以“重视安全,规范操作,提升监管水平”为目标的国际收支申报核查内控制度督导,通过现场检查、档案调阅和电话沟通等方式,对所辖分局、支局国际收支申报内控制度的执行、落实及档案管理情况等进行梳理和规范。
  二、定点监测与专题调研
  1999年,建立以国际收支为中心的调查分析机制,加快统计数据的报送频率,不断开发利用国际收支申报数据资源,建立结售汇旬度分析、外汇形势月度分析、国际收支季度分析及国际收支异常变动反馈制度,按月编制国际收支统计表,按年编制国际收支平衡表。加强对报表的分析论证,结合现场核查掌握的情况,将数据信息转化成有价值的分析报告,为外汇管理决策和非现场监管提供依据。同年,建立外经贸企业换汇成本、外汇黑市定点监测制度,对98家外经贸企业实行换汇成本定点监测,对13个县(市)的外汇黑市进行监测,按季汇总换汇成本监测材料,每周公布外汇黑市价格,为国家外汇管理局制定人民币汇率政策提供依据。
  2000—2001年,继续开展全省外经贸企业出口换汇成本定点监测和外汇黑市定点监测工作,结合现场调查分析和预测企业换汇成本及黑市汇价的变动趋势,适时调整全省黑市汇价定点监测周期,跟踪监测B股市场对境内居民开放后黑市汇价的波动情况。完成《加入WTO对外汇管理的影响与对策》等10多篇调研课题,并参与国家外汇管理局“关于人民币在我国周边国家流通情况”和省政府有关“增强福建省经济增长后劲”等全局性课题。
  2002年,坚持将出口换汇成本监测列为外汇管理的重要基础工作,建立起较为完整的汇率监测数据库,使福建成为全国唯一创建汇率监测机制的省份。同时,作为出口样本监测省份之一,根据国家外汇管理局《出口换汇成本监测制度》要求,选取省内出口额最大的87家外贸、外资企业作为出口换汇成本监测样本,按季对各类型出口企业的进出口额、成本、利润、出口退税等情况进行监测,掌握微观经济主体对汇率等外汇管理宏观政策反映的第一手资料,分析人民币汇率走势对外贸出口的实际影响以及民间外汇供求状况、社会公众对人民币汇率走势预期,形成一批有价值的调研分析报告和情况反映,并汇编成《福建省外汇黑市监测报告专辑》和《福建省出口换汇成本分析报告专辑》。同年,还组织全省出口换汇成本和外汇黑市定点监测单位进行座谈,针对不同类型、不同商品企业在财务管理等方面存在差异的实际情况,修改完善监测指标。
  2003年,跟踪美国与伊拉克战争、“非典”疫情和境内外人民币升值预期对全省国际收支的影响,建立预警反馈机制,利用国际收支数据库和汇率定点监测,上报外汇管理敏感、热点问题及异常情况。适时改外汇黑市旬监测为日监测,增加监测内容和指标,并向国家外汇管理局、省政府和省委报送全省外汇黑市价格动态,其中反映美伊战争期间全省外汇黑市价格超过银行汇买价情况被国家外汇管理局转报国务院办公厅,并行文有关分局密切关注外汇黑市动态。关注全省外汇黑市与银行个人结汇、提钞量的动态信息,关注换汇成本对人民币汇率走势的相关性,反馈黑市价格波动、企业换汇成本对进出口、个人外币储蓄和人民币汇率的影响,其中提交的人民币汇率预期升值减压对策被国家外汇管理局采纳。同年,建立国际收支跨境资金流动预警分析月报制度,从不同地区、不同银行、不同交易性质分类统计监测入手,形成《福建省银行代客跨境资金收支出现新变化》等系列分析报告。并接受国家外汇管理局委托,在总结全省定点监测经验的基础上,完成《出口换汇成本监测制度》方案、监测指标和监测办法的制度设计,开发完成贸易信贷数据汇总管理软件(外汇局版和企业版),在全国定点省市推广应用。此外,还完成《福建省汇率变动与进出口相关性调查分析》等一系列有参考价值的研究报告。
  2004年,利用国际收支监测系统提供的信息资源,建立国际收支异常情况月报告制度,按月分析跨境交易资金异常情况。关注资金跨境流动对国际收支的影响,建立跨境资金流动预警分析季报制度,形成《2003年福建省银行跨境资金交易呈现大幅度流入趋势》、《2003年福建省服务贸易收支逆差进一步扩大》、《2003年福建省国际收支资本跨境流动呈现净流入趋势》、《2003年福建省居民个人跨境外汇收支状况分析报告》、《2004年上半年福建省跨境资金交易状况分析报告》等系列分析报告上报国家外汇管理局,研判外汇收支走势,捕捉分析收支异常情况,提出加强和改进外汇收支监测管理的政策建议。同时,整理汇编《1988—2003年福建省国际收支统计预警监测报告》,为省级管理部门决策提供有价值的统计资料。在国家外汇管理局和中科院及有关高校专家的指导下,完成贸易信贷概率抽样调查新方案的制订以及贸易信贷抽样调查软件的升级工作,在全国贸易信贷抽样调查工作会议上,就抽样调查新方案和抽样调查软件进行介绍、演示。
  2005年,以大额、异常交易为核查重点,借助进出口收付汇核销等系统监测与换汇成本、贸易信贷等定点监测信息,加强内部非现场监管与现场检查的信息共享与监管协作,定期就海关进出口报关、外经贸利用外资等外部信息与监测信息进行比对分析,发现办理资本金及贸易款项汇入业务的异常情况,得到国家外汇管理局领导批示和有关部门的重视。关注资金跨境流动对国际收支的影响,形成《2004年福建省跨境资金交易状况分析报告》、《外国对华直接投资项下国际收支申报数据与外经贸部门直接投资数据出入原因分析》、《福建省国际汇款业务“通济隆”情况调查报告》等上报国家外汇管理局。密切关注并报送全省外汇黑市行情,其中上报的《受人民币预期升值影响福建省外汇黑市价格出现波动》的信息引起国务院办公厅的关注。在全国率先运用贸易信贷抽样调查软件和新的统计抽样调查方法,开展贸易信贷抽样调查工作,完成全省500家贸易信贷抽样调查企业2004年及2005年上半年贸易信贷调查表的回收、核对及数据汇总、测算,并形成分析报告上报国家外汇管理局。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金融志(1999—2005)

《福建省志·金融志(1999—2005)》

出版者: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本志共分三章,主要内容包括:概述、管理机构、银行业经营机构、证券期货经营机构、保险经营机构、其他金融服务机构、金融资产管理与信托业务、保险业务、金融调控、外汇管理、央行金融服务业务等。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