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经费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20001154
颗粒名称: 五、经费
分类号: K25
页数: 3
页码: 779-781
摘要: 本文记述了福建的两所教会大学经费主要来源于外国教会津贴和基金利息、其中包括了教会津贴、学费收入、华侨、华人捐款、校产及基金生息收入、其他收入等情况。
关键词: 经费 教会 津贴 福建省

内容

教会学校初创时一般先由教会拨款购置土地,建筑校舍,有的筹集一笔基金作为经常费开支,以后学校的常年经费主要来源于:教会定额或不定额津贴,学费收入,华侨华人捐助,校产及基金生息收入,其他收入(包括国内外教友、士绅或团体的捐助及政府补贴等)。
  (一)教会津贴
  福建的两所教会大学经费主要来源于外国教会津贴和基金利息。华南女子文理学院以美国卫理公会津贴为主,福建协和大学靠4个基督教公会的津贴。民国37年(1948年),华南女院接受的国外来款有:美国卫理妇女服务会拨7945美元,设在美国纽约的中国基督教大学校董联合会(UnitedBoardForChristianCollegesInChina)拨2827美元作补助费;美国卫理妇女服务会共拨14934美元作彭氏楼修建费;美国卫理公会拨150美元作柯林奖学金。三项共25856美元。学费等其它收入1203.67美元。前者占当年经费收入的95.6%。福建协和大学的创办经费来自美卫理公会和美公理会各津贴3500元,美国归正教会津贴1500元,高约翰个人捐款2500元。学校开办后,学费收入逐年增加,但差会拨款仍占较大比重。民国17年,共收入204347元,学费收入占7%;民国25年,共收入189332元,学费收入约占24%。福州格致中学创办初期资金全部由美部会国外布道部提供。民国16年起,改由中华基督教会闽中大会给予部分津贴,并逐年减少,1950年,教会津贴3250美元,仅占学校总收入的27.1%。漳州寻源中学创办初期全部经费由美国归正教会提供。民国14年后,美归正教会每年津贴约4000美元。其余经费靠收取学费解决。此后,基金利息和租金成为该校经常费,教会的津贴逐渐减少,无固定数目。仙游慕范初级中学美以美会津贴曾占总收入的60%,以后逐渐减少,最低时只占16%。民国24年,福州、福清、平潭、古田、闽清10所教会中学,外国来款(包括教会津贴和捐款)20166元,学费20075元,各占39%;膳宿费8281元,占16%,其他6%。20世纪30年代以后,教会对中学的津贴一般不超过学校总收入的一半,对小学的津贴更少。漳州华英小学每年收入约5310元,其中卓氏基金年利息收入1000元,校产利息300元,学费收入3200元,临时募捐500元,英伦敦会拨款仅310元。教会办的盲聋哑学校主要靠教徒捐款、其他社会募捐和学生手工劳动收入,学生只能维持最低生活水平。
  美国教会办的学校津贴较多。民国23年(1934年),美国美以美会开办的莆田哲理中学差会津贴10000元,学杂费收入4028元,差会津贴占71.35;英圣公会开办的福州三一中学差会津贴4421元,学费杂收入14285元,差会津贴只占23.6%。1951年,全省接受美国津贴的小学49所,经费支出163628.4万元(当年人民币,以下同),其中教会补助87915.2万元,占53.73%。接受其他国家津贴的小学39所,当年经费支出125523.1万元,其中教会补助23438.9万元,占18.67%。接受本国教会津贴的14所,当年经费支出25040万元,其中教会补助645万元,占2.58%。
  福州私立蒲范女子学校,初由福州天主教会多明我会拨出会产息金5万元购置校舍和教具,每年拨2000元作为常年经费。民国26年(1937年),增办初中后增拨14000元作为常年经费。天主教会办的福州扬光中学,1950年下半年的收入折合大米:学杂费收入15040斤,西班牙多明我会补助19085斤,助学金5565斤,.政府补助3000斤,其他收入9585斤,共计52275斤,其中教会补助约占36.5%。
  (二)学费收入
  学费收入占教会学校经费来源的很大部分,且逐步占居主导地位。20世纪20年代以后,福建各城镇教会学校的学费一般都高于当地公立学校。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漳州寻源中学(原在厦门)开始向学生收费,每学期每人银元24元。福州圣马可书院创办时(1907年),学生每人交人学金10元,称根银,每学期学费20元,宿舍费4元,杂费2元,其附属的三一小学每学期学费4元。厦门英华中学每个寄宿生一学期交50元,其中学费12元;立案后,寄宿生每学期交75元(初中)、84元(高中),其中初中生学费24元,高中生30元,新生人学时另交学籍费10元。30年代,学费收入占教会学校收入的1/3以上,有的学校全靠学费收入维持。民国22年,漳州寻源,泉州培英、培元,长乐培青,福州华南附中、幼师、三一、协和、文山,福清毓真,古田超古,莆田哲理、咸益、蒲星,仙游慕范,永泰同仁等16所中学属资金较为雄厚的教会学校,当年总收入共159948元,其中学费59216元,杂费13605元,占总收入的45.5%。其中,美国归正教会办的漳州寻源中学学费收入5760元,杂费收入2061元,差会津贴4000元,学费收入占近一半;英国圣公会办的福州三一中学学费收入10877元,杂费收入3408元,差会津贴4421元,学费收入占58%;美国美以美会办的莆田咸益女中全靠528元的学费收入维持。抗战期间,古田史荦伯中学每年由教会津贴2200元,收学杂费4200元,后者占总收入的2/3。抗战胜利后,学费收入成为福建教会学校的主要收入,平均占各校总收入的一半以上。美国归正教会办的厦门毓德女子学校主要靠学费收入维持。该校民国38年(1949年)的收入:学费173200元,折合大米21650斤,其他收入151040元,折合大米18880斤,其中学费收入占53.4%。民国38年春,教会中等学校学杂费最高的是协和幼师,每人每学期351.92元,厦门英华中学260元,其他中学100至200元。
  (三)华侨、华人捐款
  清末,晋江毓英学校经费一向靠地方士绅和菲律宾华侨捐助。厦门寻源中学、泉州培元中学、永春崇贤中学、泉州华英女校创办时都曾得到华侨华人资助。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寻源中学得到校友捐赠物理实验室仪器一套,价值白银175两。民国以后,许多教会学校负责人赴东南亚国家向华侨募捐建校舍、图书馆、体育场,买实验仪器。泉州培元中学负责人安礼逊牧师走遍菲律宾、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尼、泰国、缅甸募捐,20年代,得到华侨和海外校友的捐款共20万元左右。培元校友在海外设立多个校友会为学校常年捐资。培元中学利用侨资建起郑成快楼、菲律宾楼、泗水楼、黄仲涵楼、张远记楼、上海楼、吴记霍堂、许汉智堂、叶寿堂、蔡进益堂,扩展到5所分校。晋江毓英女校校长许子玉赴菲律宾向华侨募捐,募得的款项除带回部分作为学校经常费外,部分由旅菲校董购买店屋作为校产出租,收取租金作该校经常费。抗战期间,侨汇中断,学校靠在国内募捐维持。
  (四)校产及基金生息收入
  漳州接官亭礼拜堂长老卓长福为漳州华英小学捐献银元1万元,设立卓氏基金,年息收入1000元,校产(园地、鱼池、房屋等)收息300元,占全校年收入的1/4。侨商卓绵成于民国26年(1937年)捐献鼓浪屿旗尾楼屋两座及现金2.5万元,作漳州寻源中学基金,以利息和租金收入作为寻源中学经常费用。民国38年(1949年)8月,又捐赠马肚底园地、鱼池,开办卓氏农场,以每年收入的3/4补助寻源中学,1/4补助华英小学。天主教会办的福安私立崇一小学以福宁教区在三都街中山路3座洋房的房租收入,每年提取1000元作经常费。龙溪进德女中初办时固定基金46000元,民国27年增至78000元。古田毓馨女中在南洋有橡胶园,国内有林场1200亩,每年纯利收入3000元。
  (五)其他收入
  19世纪50年代初,美国美以美会教士保灵夫人在福州开办女塾,她家乡的主日学校每年资助70美元。福州鹤龄英华书院得到富商、中国教徒张鹤龄1万元捐款开办。古田超古中学(培元书院)的教学楼、宿舍等建筑费来自教士超、古二人和邱永康医生在美国的募捐。福建协和大学分别得到美国人何氏、罗氏基金会、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哈佛大学燕京学社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会的拨款资助,用于建筑校舍、添置设备。
  教会学校立案后,尤其抗战期间,政府也给予部分补助。协大25周年校庆时,福建省政府拨款12万元作为该校奖学基金。福安县政府从民国26年(1937年)4月起,每月拨8元作为福安私立崇一小学(天主教会办)补助费,民国29年起,增为每月50元。
  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古田发生“华山教案”,起义民众杀死充当间谍的传教士史荦伯,清廷向英政府屈辱赔款,英圣公会用部分赔款在古田新义山设立中学,还特意以史荦伯命名。
  早期,教会学校的教师由传教士义务担任,经费主要用于购买或租借校舍,有条件地为学生付书本、膳宿费,有的学校付给家长因孩子上学而不能做工的“损失费”。保灵夫人开办的福州女塾每天给学生家长10吊钱,以弥补上学的女孩不能做家务或做工造成的损失。泉州培英女子学校初办时,从晋江、南安、安溪、永春等地招来一批教徒女儿,旅费由学校提供。19世纪后期,大部分学校不再向学生提供膳宿和书本等,学校经费除日常办学费用外,主要用于修建校舍,增添设备,聘请部分自然学科、国文和英(法)文教师,部分教徒子女和清寒学生可全免或半免学费。20世纪以后,经费主要用于聘请教师,特别是外籍教师。外籍教师的薪金和住房、生活支出占学校经费支出的大部分。民国25年(1936年),长乐培青中学支出经费:教师薪俸5280元,占86%;设备费360元,占5%;办公费170元,占2%;其他290元,占4%。厦门毓德女子学校民国37年的支出:薪给121600元,办公4200元,设备15640元,其他145000元。教职员的薪金占支出的37.5%,其中月薪最高的折大米580斤,最低260斤米。部分大、中学校设立奖学金、助学金。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

《福建省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记载了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全面记述福建省学校教育自萌生至1989年的发展历程。全书14章,卷首冠以“概述”,卷末附录“大事年表”及“福建省当代教育人物表”。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