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教学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20001145
颗粒名称: 四、教学
分类号: G529
页数: 4
页码: 741-744
摘要: 本文记述了福建省清光绪年至清同治年间的教学、其中包括了外文课、基础课、专业课、实习课、船政学堂分别采用法等内容。
关键词: 教学 管理 教材

内容

船政学堂学制在初创时按与洋监督所订承包合同为5年,因合同时间按铁厂开工之日起算,故实际是7年多,即从同治五年底开学到清同治十二年(1867~1873年)洋员撤离前,第一届学生毕业。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前学堂改为6年,后学堂参照北洋水师学堂章程,堂课4、5年,船课3、4年;绘事院与艺圃皆定3年不变。
  各学堂课程分为堂课、实习两大类,互相衔接、并重。科目参照英、法学堂设置。教材亦用英、法学堂原书,但时有变动。堂课分为外文、自然科学基础与专业技术课3类。学生按程度分班。此外,每日令读《圣谕广训》、《孝经》,兼习策论。但不列为正课,由汉文教习、船政提调和驻堂员绅督促学生在课外自习,并令默写,进行考察。
  外文课:前学堂、绘事院习法文,后学堂、管轮学堂习英文,艺圃按工种需要两文兼习或习一种。学习时间多安排在早、晚课前、课后,早上一小时,晚上一个半小时。虽然多数学生从未接触过这种旁行文字,但学习勤奋,进步迅速,很快就能听课、看书,洋人感到难以置信与赞叹。为帮助学生自习,日意格编《福州船政学校常用技术词典》,于同治七年(1868年),在福州印刷出版。后改名《法汉袖珍辞典》,于同治十二年(1873年),由上海美国基督教长老会印刷出版。另编有其他几种中、法文基础工具书。
  基础课:前学堂造船专业:算术、代数、画法几何、解析几何、平弧三角、微积分、物理、重学、静力学、水力学、材料力学、机械学等。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以后,分为3个阶段:第1阶段仿照法国初等学堂课程设:数学入门、几何入门、格致浅语等。第2阶段仿照法国水师学堂课程设:数学、代数、平面几何、立体几何、八线算术、几何画法、格致入门、化学入门等。第3阶段仿照法国专科学堂课程设:高等代数、高等几何、微积分、透视原理等。艺圃:算术、平面几何、画法几何、代数等,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以后,分为艺徒学堂、匠首学堂两级课程,由浅入深。后学堂驾驶专业:算术、几何、代数、平面三角、球面三角、微积分、格致、重学、地重学、化学、电磁学、光学、热学等。轮机专业:算学、几何、三角、代数、格致、重学等。
  专业课:前学堂造船专业:船体建造、机器制造、测绘等。绘事院:制图、机械学、150匹马力船用蒸汽机结构、轮机施工图绘制与说明书编写等。艺圃:机械图、制图、轮机制造与打炼钢铁法度等。后学堂驾驶专业:航海理论、航海计算术、航海天文气象学、驾驶学、测学、地理学、枪炮与水雷演放术等。轮机专业:发动机绘制、海上操纵轮机规则、汽力指示器、盐度计算器、水速计等仪表操纵法等。
  清同治八年(1869年),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拨给学堂5部《格致入门》。为配合堂课教学,学堂购置了几批图书与仪器。
  实习课:前学堂造船专业与绘事院:堂课与实习密切结合。造船专业在学习的后两年,每天到船厂相应车间劳动几小时,做指定工种,熟悉船体与机器构造、部件、运转、操作方法等,同时,熟悉车间工作情况,培养指挥工人的能力。绘事院结合堂课从一开始就经常到车间劳动,了解、观察机器与各种工具情状。后学堂驾驶专业堂课完成后续上船课,即上练船实习驾驶与演炮。同治九年(1870年)五月,船政将自制的“福星号”兵轮作为练船。后因太小,于同年十一月外购一船,改作练船,名“建威”。同治十一年(1872年),首批完成堂课学生严宗光、刘步蟾、林泰曾、何心川、叶祖珪、蒋超英、方伯谦、林承谟、沈有恒、林永升、邱宝仁、郑溥泉、叶伯鋆、黄建勋、许寿山、陈毓松、柴卓群、陈锦荣等18人及外学堂10人上练船,由德勒塞率领,船上洋员还有炮师阿务德、军需官詹森,历浙江、上海、烟台、天津至牛庄而回。同治十二年(1873年),第二次航行,南经厦门、香港、新加坡到槟榔屿而归,历时4个月,实在洋面75天。去时由教习驾驶,学生做笔记。回时学生轮流驾驶,教习指导、考验。驾驶学生以张成、吕翰为冠,测算以刘步蟾、林泰曾、蒋超英为冠,10余人能任驾驶。后因建威船损坏,清光绪元年(1875年),改以船厂自制的“扬武号”兵船为练船,改造船舱,配备帆缆,以长江水师提督蔡国祥为督练,德勒塞为总教习,枪炮教习阿务德、帆缆教习闵顺为副总教习,将原“建威”船练生移入,增加以后各届完成堂课的萨镇冰、林颖启、吴开泰、江懋祉、叶琛、林履中、蓝建枢、戴伯康、许济川、陈英、林森林、韦辰声、史建中13人,南下历新加坡、槟榔屿、小吕宋,转经日本而归,日本人对它感到“艳羡”与“骇异”。光绪五年(1879年),继续选送驾驶学生上“扬武”练船实习。光绪六年改派蒋超英为督练。光绪十年(1884年),中法战争后,向英国天裕洋行购买夹板船一艘,改装为练船,名“平远”。光绪十二年(1886年),修配告竣时,驾驶班堂课结业生只有7人,为节省开支,归北洋水师学堂练船“威远号”实习,将“平远”练船改为运输船。光绪十四年(1888年),有两班堂课结业生,将自制的“靖远号”从南洋水师调回充练船,由林承谟管驾,但有轮无帆,不合规范。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船政自制钢练船“建靖”号(后改为“通济”号)下水。此外,当时船政所造分驻沿海各省的船,定期合操,练生亦分派登船参加驾驶与枪炮打靶实习。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改装“元凯号”为练船。轮机专业:在地面安装80、150匹马力轮机各1部,先后在万年清、湄云、福星、伏波、镇海、靖远、琛航等船上安装80或150匹马力轮机,在华福宝、海东云船上安装锅炉,在船政各轮船上实习轮机操作。上船前需经严格考试,登船后作船上操作日记,回航后经检查,做鉴定,并要经过年度总查。艺圃:半工半读,白天在各车间做工,晚上七点到九点半钟上课,光绪三年(1877年)以后,加上午两节课。要求能看懂图纸,计算各种另件与船身的容积与重量并将其绘成图。初期是按车间分开学习,后来根据他们的学习情况跨车间重新编组。
  船政学堂分别采用法、英两国有关学堂当时使用的教材:巴纳德编算术,托德亨德编代数、几何、三角,安德逊编地理,雷珀编航海学等。在创办初期,并不落后。但沿用至20世纪初,很少更新,逐渐落伍。教学仿照英、法学堂的方法,按专业、科目或分班由一个或几个教习跟踪教授至毕业为止。教学有长远计划,有连续性,师生彼此比较了解;但缺乏统一制度,有的教习一再延聘,知识老化。清光绪十年(1884年)以后,采用北洋水师章程,按年月排定课程,使课程表制度化。学生成绩考查3个月举行1次,分1、2、3等,奖优罚劣,3次连考3等的斥退。另有阶段性考试、不定期测试与毕业考试,包括实际能力测验。堂课结业考试称大考。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五月,对驾驶专业第二届13名学生进行一次考试,4科满分为400分,考试成绩4科最高分为392分,7个学生总分超过300分,其中几何、三角成绩7个学生得满分,只有3个学生在80分以下。同治十二年(1873年)六月,从木模厂开始对各厂进行一轮实习测试,在各车间挑选在艺圃学习的艺徒为正、副匠头,由造船专业艺童、绘事院画童监工,由洋教习付与要求制造的机器全图后即不再入厂,由他们放手自造,产品由洋教习鉴定,指出不合格的地方反复进行修改、重制,结果全部合格。同治十三年(1874年)经过考试评定合格艺徒244人。
  清同治年间(1862~1874年),各学堂陆续招生共300余人,到同治十三年(1874年),造船专业原105人,6人中途死亡,60人学习到一段时间后因功课跟不上而休学,剩39人;设计专业剩22人,轮机专业剩15人,艺圃剩70人,驾驶专业原100人,剩47人,共剩183人,淘汰率较高。在剩下的学生中,前学堂27人接近工程师水平,24人掌握船用蒸汽机的设计能力,9人能设计木壳轮船,计算船体面积,绘制船壳和帆具图纸,能放样指挥施工,15人有管理车间的能力。艺徒不同程度地掌握本工种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其中53人达到监工水平,有的达到工程师水平。后学堂14人具有远海航行能力,已任命14人为轮机长,3人为教师、翻译。同年九月,毕业生林国祥、邓世昌驾船至上海,上船参观的洋人称赞他们:“气象严整,修治清洁,督饬工役,训练士卒,井井有条”(①同治十三年九月初十日《申报》。)。
  清同治六年六月十九日(1867年7月20日),沈葆桢初到任即到学堂甄别艺童。同治十三年(1874年),洋员撤离后,学堂按季考试,船政大臣监考,奖优罚劣。清光绪二年(1876年),船政大臣吴赞诚到任,到学堂考校学生,前学堂以李寿田、游学诗、罗臻禄、吴德章、郑清濂、汪乔年为最,绘事院以古之诚、林滋谟为最。后学堂老班学生移上扬武、飞云、济安号轮船赴马祖澳洋面操演。光绪七年(1881年),督办船政黎兆棠到任,面试各班学生,将不堪造就,不知自爱者10余人革退。光绪九年(1883年),张梦元到任,亲临季考。光绪十年(1884年),中法战后,“考校生徒,不无徇滥”(②③《船政奏议汇编》卷26、48,页20、30~31。)。经过整顿,有所改进。直到中日战后,考试仍很严格,对“不肯勤学或资质鲁钝,于学难期心得者,均随时剔退”(②③《船政奏议汇编》卷26、48,页20、30~31。)。各学堂生徒平时考试成绩按名次张榜公布,毕业生名册亦按成绩顺序排列。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

《福建省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记载了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全面记述福建省学校教育自萌生至1989年的发展历程。全书14章,卷首冠以“概述”,卷末附录“大事年表”及“福建省当代教育人物表”。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