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学生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20001143
颗粒名称: 二、学生
分类号: G719.2
页数: 3
页码: 736-738
摘要: 本文记述了福建省清同治五年至清宣统元年的学生、其中包括了学生的学习表现、船政前学堂制造专业、
关键词: 学生 福建省 学堂

内容

人堂学习的通称子弟、学生。前、后学堂学生称艺童。其中后学堂堂课结业、上练船实习的学生称练生或练童,绘事院学生称画童,艺圃学生称艺徒。招生对象不分官绅士庶、各行省及满蒙人家的子弟,十四五岁左右粗通文义的聪颖幼童均可报考。在当时重视科举轻视技艺的思想观念下,报考者寥寥。门第高、有一定身份的人家不愿送子弟来学。报考的多数是福州府属各县及附近地区清寒子弟,个别出身于缙绅之家。报名手续是出具包括本人及父、兄三代的姓名、籍贯、职业、经历的甘结与一名有功名者的保结。考试分目测、笔试与体检。首届招生笔试题“大孝终身慕父母”,严宗光(后改名复)考第一名。后学堂体检特别重视目力。严宗光家庭业医,读私塾8年,14岁丧父,家境贫寒,不再从师,15岁报考,由叔父举人厚甫作保。林泰曾是林则徐侄孙,幼孤,依寡嫂生活,15岁报考。郑恭戎、萨镇冰12岁,黄钟英、翁守瑜13岁,叶祖珪14岁,林永升15岁,刘步蟾、许寿山、陈国昌16岁,魏瀚17岁,陈季同18岁,林履中19岁报考。他们都是福州府属各县人。黄建勋15岁报考,童生,永福县望族。艺徒多在船政各厂中招收15~18岁左右,身体强壮有悟性的工人。各学堂招生时间和数额视实际情况而定。清同治五年(1866年)、八年、十年、十二年陆续招生。同治五年(1866年)冬,第一次招生原定60名,实际几次陆续招收200余名。前学堂招生105人,后学堂在定光寺学习时100人。同治六年(1887年),从广东、香港招来粗通英文并略通机器原理的张成、吕翰、叶富、李和、李田、邓世昌、黎家本、梁梓芳、林国祥、卓关略等10人,编为外学堂(另设班)学习。同年冬,绘事院两所共招收44人,分为3班,其中一班10人于同治七年(1888年)转人造船专业。同治七年(1888年),两堂共有学生71人。同年,艺圃分4所招收艺徒100余人。管轮学堂从上海、香港工厂中招收有实际工作经验的铁工、铁片工24人。同治十年(1871年),后学堂第一班堂课结业23人,第二班在学9人,第三班在学15人。在学的艺徒,第一部21人,第二、三部各19人,第四部17人,共76人。同治十二年(1873年),船政各学堂共有艺童160余人,艺徒140余人。清光绪元年(1875年),从香港英国学堂招收40人入后学堂。光绪二年(1876年),增设电气学塾,肄习电气、电讯及制造电线专业,招收32人,其中粤、港已通英文者28人。光绪四年(1878年,招收闽童21人(其中艺徒4人)、粤童8人。光绪七年(1881年),香港总督尼洁说,每年有40多名最好的中国学生被福州船政局和中华帝国海军“引诱”去。同年,北京同文馆将送美留学提前撤回的幼童詹天佑、薛有福、杨兆楠、黄季良、容尚谦、邝咏钟、吴应科、徐振鹏、陈钜庸、欧阳庚、苏锐钊、陆永泉、邓士聪、吴其藻、宋文翔、邓桂廷等16人拨来入学,习驾驶专业。光绪九年(1883年),在校艺童29名,招生120人,共149人,其中前学堂47人、后学堂71人、管轮学堂31人。光绪十一年(1885年),后学堂招生100余人。光绪十二年(1886年),复办艺圃,招生一批。同年,船政办鱼雷厂,另招艺徒21人。光绪十三年(1887年),招生128人。光绪十五年(1889年),裁减学生81人,其中37人转人广东水师学堂。光绪十四年(1888年),后学堂轮机专业王考鸣等7人人广东水师学堂继续学习。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招艺童80人、艺徒60人,并各取一批在家候补。这年报考者很踊跃,一反过去考生稀少的局面,包括部份举人、贡生、生员,报考年龄也提高到20岁。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在校生徒70余人,皆已肄业六七年,新招70人。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在校生徒99人。
  艺童在学期间,饭食银每日7分5厘及医药费由船政支付,每月另给赡家银4两,很多学生家庭“借以举火”(①《海防档乙•福州船厂》。)。赡家与饭食银合计月6两2分5厘(当时薪水较高的船政放排工人月薪6两,书办3两),并随学业进步增加赡银,老班艺童多为9~10两,从广东招来的外学堂10名与从沪、港等地招来粗通外文与机器学的艺童赡银10余两,最高20两。练童饭食银加倍。艺徒给工食银,新徒每日1钱5分,随学业进步而增加。光绪八年(1882年),前学堂艺童32人,其中领赡家银9、8、7、5两的各1人,28人各领4两。绘事院画童10人,其中领赡家银11、6两的各1人,5两的2人,4两的6人。后学堂管轮专业艺童18人,领赡家银11、9.5、9、8两的各1人,4两的14人。电讯专业艺童5人,领赡家银20、16、10两的各1人,4两的2人。艺徒55人,日支工食银1.9钱的1人,1.7钱的2人,1.5钱的52人。光绪十一年(1885年),艺圃复办后,工食银减半,新招艺童只给饭食银,学习3个月后经考试及格正式入学的开始给赡银4两。学堂自开办以来,对历次考试成绩优秀的另给奖赏银洋1、2元至10余元不等,连考优等者另奖衣料,并作为增加赡家银(艺童)、工食银(艺徒)的依据。自光绪十三年(1887年)起,“考试学生另列特等一项,学生经考特等二次者,除照常奖赏外,月加赡养银一两;再考列特第三次者,月再加银一两;以此类推。其入堂未满三年者,不得列入特等”(②《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一辑,上册,385页;清光绪十三年四月十六日裴荫森奏折。)。一些学有成就的艺童被任命为帮教(助教)的另定薪银。
  学生的学习表现,“英敏勤奋”者居多。日意格认为“外国无此聪颖子弟”。前学堂洋教习博赖认为:“均甚聪明,易学易晓”。德克碑认为“中华多好手”。后学堂洋教习嘉乐尔认为,他们的智力与西方学生不相上下,而勤奋专心过之。驾驶专业教学目标按合同原定5年内教会,“作能望见远山的船主”,即限于掌握近海航行技术。后因学生学习努力,进步快,洋教习愿教会他们能把船开到地球任何角落去的航海家。同时,因为考试严格,淘汰率高,能保证在学生徒的质量。在后期的某些阶段,曾出现徇私现象,质量有所下降。
  早期,学堂毕业生的出路基本有保证。当时清政府正兴办海军与其他洋务事业,亟需用人,毕业生除奉派出洋留学外,多留用于船政或被南、北、粤洋水师及其他洋务事业聘用。但原艺局章程中薪水比照洋员并可从优的规定则没有兑现。前学堂第一届毕业生汪乔年在堂学习7年,成绩优秀,因体质弱,没有被派出洋,自清光绪元年(1875年)留船政任监工,主持造船,为艺新号轮船测算轮机、水缸等图,以后参加为南洋水师协造开济、镜清、寰泰等船,月薪130两,而以前同类洋员的薪水多为200两。后期因为船政经费困难,造船少,加以清政府官僚体制的弊端积重难返与兼管船政大臣无知腐败,造成对毕业生使用不能人尽其才,或学非所用,或闲置不用,有的毕业生在外国使馆、洋行当翻译、雇员。
  船政前学堂制造专业自开办至清宣统元年(1909年),共毕业7届167人。后学堂驾驶专业到同年毕业19届245人。管轮专业至宣统三年毕业11届129人,设计专业(绘事院)毕业100余人。艺圃毕业500人以上,电讯专业毕业生100余人,有姓名记载的6人,总计1000余人。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

《福建省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记载了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全面记述福建省学校教育自萌生至1989年的发展历程。全书14章,卷首冠以“概述”,卷末附录“大事年表”及“福建省当代教育人物表”。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