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记一 船政学堂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20001141
颗粒名称: 专记一 船政学堂
分类号: E295.2
页数: 24
页码: 734-757
摘要: 本文记述了福建省清末至光绪三十二年的船政学堂、其中包括了创办、学生、教师、教学、管理、留学等情况。
关键词: 专记 福建省 创办

内容

船政学堂原名求是堂艺局,是船政(①船政是清政府在福建所设中央直属专业机构,主要包括造船厂与学堂两个部分,船政大臣得专折奏事。)的组成部分。清同治五年(1866年),闽浙总督左宗棠奏准创办于福建省福州府闽县马尾乡。它是中国人自办的第一所近代性质的学校,也是中国第一所科技、海军学校,以培养造船、航海人才为目标。它在中国第一次不论家庭出身向全社会招生,以自然科学、近代技术为主课,引进西方有关学制、课程、教材、教法和管理,聘请洋教习,派遣留学生。
  船政学堂是洋务运动的产物,洋务运动退出历史舞台后,继续办理至清末,其后继学校延续至今。它办学目标明确,重视新知,重视育才,堂课与实习并重,严格管理与考核,讲求实效;在聘任洋教习过程中,坚持“权操诸我”的原则;同时,不放松传统思想教育。由于封建体制制约,办学步履艰难,但它是办理较善的洋务事业之一;培养出中国第一批造船、航海以及其他相关人才,出现如陈兆翱、魏瀚、刘步蟾、林泰曾、邓世昌、严复等一批杰出人物,是近代中国造就新型知识分子成效最著的学堂之一。它所培养的人才,造出中国第一批以蒸汽机为动力的兵、商轮船,大大缩小中国与世界先进造船技术的差距,因此成为中国近代海军建设的摇篮,在抵御外侮与发展近代航运、枪炮、机器、矿冶、电讯、铁道、天文、外交、法律、翻译、教育等事业中不同程度地起了开创性的积极作用;对促进中西文化交流与传播近代思想也有广泛影响。
  一、创办
  中国自鸦片战争以后,屡遭列强侵略,许多人纷纷起来探索自强之路。19世纪40、50年代,林则徐、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到60年代发展为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指导方针的洋务运动,左宗棠是这一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平时留意考察海防与西洋技术发展的历史,认为仿造轮船是“夺彼族之所恃“师其长以制之”(②《左文襄公全集》书牍,卷七,叶二十五;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洋务运动》(以下简称《洋务运动》)五,110页。)的自强之策。他于清同治五年五月十三日(1866年6月25日)专折上奏,建议在权操诸我的前提下,以高价引进西方先进技术,自造轮船,培养人才。奏折阐述自鸦片战争以来,西洋火轮兵船直捣天津,“藩篱竟成虚设”;洋船载货行销各口,沿海帆船无法与之竞争,船商纷纷亏折歇业(①19世纪60年代,福州出口货物1/3由洋船载运。1861~1866年,福州民船由59只减为25只,厦门民船由40只减为17只,江、浙、闽、粤等地船民10余万人无业。(见《中国近代对外贸易史资料》609页)),造成税收、厘金减色,漕运更难措手。他认为建厂造船,培养航海人才是“防海之害而收其利”,能收到“漕政兴,军政举,商民之困纾,海关之税旺,一时之费,数世之利”(②《洋务运动》五,5~9页。)。清廷于六月初三日批准他的建议,认为是“自强之道”,“当今应办急务”,要求“必尽悉洋人制造驾驶之法”(③《左文襄公全集》奏稿,卷十八,叶十四。)。左宗棠得到设厂建校授权后,即聘请原法国海军军官日意格(ProsperMarieGiouel)和德克碑(PaulAlexandreNeiveueD’Aiqubelle)为船政正、副监督,选定马尾地址,与日意洛、德克碑签定保约、条议、合同规约等一系列文件,约定以5年为期,实际自清同治八年正月二日铁厂开工日算起,到同治十二年十二月三十日(1869年2月12日至1874年2月19日)完成一批造船和育才任务。他于十一月初五日,专折奏报《求是堂艺局章程》,提出的办学思想是“夫习造轮船,非为造轮船也,欲尽其制造驾驶之术耳;非徒求一二人能制造、驾驶也,欲广其传,使中国才艺日进,制造、驾驶辗转授受,传习无穷耳”(④《洋务运动》五,23页。)。同年十二月,他在赴陕甘总督新任离闽时,于建阳途次上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函中,进一步阐述办学思想说:“欲穷其制作之原,通其法意,则固非习其图书、算学不可。故请于船局中附设艺局,招十余岁聪俊子弟,延洋师教之。先以语言文字,继之图书算学。学成而后,督造有人,管驾有人,轮船之事,始为一了百了。”(⑤台北版《中国近代史资料汇编:海防档乙•福州船厂》(以下简称《海防档乙•福州船厂》)53页。)
  左宗棠离闽后,清廷任命左所推荐的原江西巡抚沈葆桢为首任船政大臣。沈葆桢,福建省闽县人。他的造船、育才思想与左宗棠一致,并有所发展。他接任后,以“死生以之”(⑥《洋务运动》五,51、55、59页。)的决心,克服来自朝臣内部及英、法使馆、税务司等外部的种种阻挠和破坏,推进造船、育才原定计划。求是堂艺局于船厂基础工程破土的同一天(同治五年十一月十七日)招生,十二月初一日开学。先在马尾校舍未建成前,借福州城内定光寺、仙塔街和城外亚伯尔顺洋房上课。次年五月五日,马尾校舍教学楼两座、学生宿舍60余间建成后迁入。艺局分为二堂,一堂学法国造船技术,称制造学堂,俗称法国学堂,因校舍位置在前,也称前学堂,原城外学生迁入;一堂学英国航海技术,称驾驶学堂,俗称英国学堂,也称后学堂,原城内学生迁入。同治六年(1867年)十二月,前学堂增设绘事院(设计专业)两所,一学船图,二学机器图。同治七年一月,增设艺圃(技工学校)。同年,增设管轮学堂(轮机专业),后并入后学堂,称驾驶管轮学堂。艺圃于光绪六年(1880年)裁并入考工所,光绪十一年(1885年)十二月复办。沈葆桢在任9年,在办学过程中进一步提出:“船政根本在于学堂”,“海防根本,首在育才”(①《沈文肃公政书》卷四,叶三。),“创始之意不重在造,而重在学”(②③《沈文肃公政书》卷四、卷七,叶五十九、页一百二十二。),“日日新,又日新”(②③《沈文肃公政书》卷四、卷七,叶五十九、页一百二十二。),“精益求精,密益求密”(④⑤《洋务运动》五,51、55页。),“以中国之心思通外国之技巧可也,以外国之习气变中国之性情不可也”。(④⑤《洋务运动》五,51、55页。)他把这些办学思想付诸实行。沈在任期间,各学堂的教学、管理均保持较高质量。与洋监督合约期满辞退洋员后,他奏准续办,倡议派遣学生出洋留学;清光绪元年九月,沈调任两江总督离闽。左、沈二人在创办中所做工作为船政学堂的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二、学生
  人堂学习的通称子弟、学生。前、后学堂学生称艺童。其中后学堂堂课结业、上练船实习的学生称练生或练童,绘事院学生称画童,艺圃学生称艺徒。招生对象不分官绅士庶、各行省及满蒙人家的子弟,十四五岁左右粗通文义的聪颖幼童均可报考。在当时重视科举轻视技艺的思想观念下,报考者寥寥。门第高、有一定身份的人家不愿送子弟来学。报考的多数是福州府属各县及附近地区清寒子弟,个别出身于缙绅之家。报名手续是出具包括本人及父、兄三代的姓名、籍贯、职业、经历的甘结与一名有功名者的保结。考试分目测、笔试与体检。首届招生笔试题“大孝终身慕父母”,严宗光(后改名复)考第一名。后学堂体检特别重视目力。严宗光家庭业医,读私塾8年,14岁丧父,家境贫寒,不再从师,15岁报考,由叔父举人厚甫作保。林泰曾是林则徐侄孙,幼孤,依寡嫂生活,15岁报考。郑恭戎、萨镇冰12岁,黄钟英、翁守瑜13岁,叶祖珪14岁,林永升15岁,刘步蟾、许寿山、陈国昌16岁,魏瀚17岁,陈季同18岁,林履中19岁报考。他们都是福州府属各县人。黄建勋15岁报考,童生,永福县望族。艺徒多在船政各厂中招收15~18岁左右,身体强壮有悟性的工人。各学堂招生时间和数额视实际情况而定。清同治五年(1866年)、八年、十年、十二年陆续招生。同治五年(1866年)冬,第一次招生原定60名,实际几次陆续招收200余名。前学堂招生105人,后学堂在定光寺学习时100人。同治六年(1887年),从广东、香港招来粗通英文并略通机器原理的张成、吕翰、叶富、李和、李田、邓世昌、黎家本、梁梓芳、林国祥、卓关略等10人,编为外学堂(另设班)学习。同年冬,绘事院两所共招收44人,分为3班,其中一班10人于同治七年(1888年)转人造船专业。同治七年(1888年),两堂共有学生71人。同年,艺圃分4所招收艺徒100余人。管轮学堂从上海、香港工厂中招收有实际工作经验的铁工、铁片工24人。同治十年(1871年),后学堂第一班堂课结业23人,第二班在学9人,第三班在学15人。在学的艺徒,第一部21人,第二、三部各19人,第四部17人,共76人。同治十二年(1873年),船政各学堂共有艺童160余人,艺徒140余人。清光绪元年(1875年),从香港英国学堂招收40人入后学堂。光绪二年(1876年),增设电气学塾,肄习电气、电讯及制造电线专业,招收32人,其中粤、港已通英文者28人。光绪四年(1878年,招收闽童21人(其中艺徒4人)、粤童8人。光绪七年(1881年),香港总督尼洁说,每年有40多名最好的中国学生被福州船政局和中华帝国海军“引诱”去。同年,北京同文馆将送美留学提前撤回的幼童詹天佑、薛有福、杨兆楠、黄季良、容尚谦、邝咏钟、吴应科、徐振鹏、陈钜庸、欧阳庚、苏锐钊、陆永泉、邓士聪、吴其藻、宋文翔、邓桂廷等16人拨来入学,习驾驶专业。光绪九年(1883年),在校艺童29名,招生120人,共149人,其中前学堂47人、后学堂71人、管轮学堂31人。光绪十一年(1885年),后学堂招生100余人。光绪十二年(1886年),复办艺圃,招生一批。同年,船政办鱼雷厂,另招艺徒21人。光绪十三年(1887年),招生128人。光绪十五年(1889年),裁减学生81人,其中37人转人广东水师学堂。光绪十四年(1888年),后学堂轮机专业王考鸣等7人人广东水师学堂继续学习。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招艺童80人、艺徒60人,并各取一批在家候补。这年报考者很踊跃,一反过去考生稀少的局面,包括部份举人、贡生、生员,报考年龄也提高到20岁。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在校生徒70余人,皆已肄业六七年,新招70人。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在校生徒99人。
  艺童在学期间,饭食银每日7分5厘及医药费由船政支付,每月另给赡家银4两,很多学生家庭“借以举火”(①《海防档乙•福州船厂》。)。赡家与饭食银合计月6两2分5厘(当时薪水较高的船政放排工人月薪6两,书办3两),并随学业进步增加赡银,老班艺童多为9~10两,从广东招来的外学堂10名与从沪、港等地招来粗通外文与机器学的艺童赡银10余两,最高20两。练童饭食银加倍。艺徒给工食银,新徒每日1钱5分,随学业进步而增加。光绪八年(1882年),前学堂艺童32人,其中领赡家银9、8、7、5两的各1人,28人各领4两。绘事院画童10人,其中领赡家银11、6两的各1人,5两的2人,4两的6人。后学堂管轮专业艺童18人,领赡家银11、9.5、9、8两的各1人,4两的14人。电讯专业艺童5人,领赡家银20、16、10两的各1人,4两的2人。艺徒55人,日支工食银1.9钱的1人,1.7钱的2人,1.5钱的52人。光绪十一年(1885年),艺圃复办后,工食银减半,新招艺童只给饭食银,学习3个月后经考试及格正式入学的开始给赡银4两。学堂自开办以来,对历次考试成绩优秀的另给奖赏银洋1、2元至10余元不等,连考优等者另奖衣料,并作为增加赡家银(艺童)、工食银(艺徒)的依据。自光绪十三年(1887年)起,“考试学生另列特等一项,学生经考特等二次者,除照常奖赏外,月加赡养银一两;再考列特第三次者,月再加银一两;以此类推。其入堂未满三年者,不得列入特等”(②《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一辑,上册,385页;清光绪十三年四月十六日裴荫森奏折。)。一些学有成就的艺童被任命为帮教(助教)的另定薪银。
  学生的学习表现,“英敏勤奋”者居多。日意格认为“外国无此聪颖子弟”。前学堂洋教习博赖认为:“均甚聪明,易学易晓”。德克碑认为“中华多好手”。后学堂洋教习嘉乐尔认为,他们的智力与西方学生不相上下,而勤奋专心过之。驾驶专业教学目标按合同原定5年内教会,“作能望见远山的船主”,即限于掌握近海航行技术。后因学生学习努力,进步快,洋教习愿教会他们能把船开到地球任何角落去的航海家。同时,因为考试严格,淘汰率高,能保证在学生徒的质量。在后期的某些阶段,曾出现徇私现象,质量有所下降。
  早期,学堂毕业生的出路基本有保证。当时清政府正兴办海军与其他洋务事业,亟需用人,毕业生除奉派出洋留学外,多留用于船政或被南、北、粤洋水师及其他洋务事业聘用。但原艺局章程中薪水比照洋员并可从优的规定则没有兑现。前学堂第一届毕业生汪乔年在堂学习7年,成绩优秀,因体质弱,没有被派出洋,自清光绪元年(1875年)留船政任监工,主持造船,为艺新号轮船测算轮机、水缸等图,以后参加为南洋水师协造开济、镜清、寰泰等船,月薪130两,而以前同类洋员的薪水多为200两。后期因为船政经费困难,造船少,加以清政府官僚体制的弊端积重难返与兼管船政大臣无知腐败,造成对毕业生使用不能人尽其才,或学非所用,或闲置不用,有的毕业生在外国使馆、洋行当翻译、雇员。
  船政前学堂制造专业自开办至清宣统元年(1909年),共毕业7届167人。后学堂驾驶专业到同年毕业19届245人。管轮专业至宣统三年毕业11届129人,设计专业(绘事院)毕业100余人。艺圃毕业500人以上,电讯专业毕业生100余人,有姓名记载的6人,总计1000余人。
  三、教师
  船政学堂在创办初期,聘请福建人黄绍本、林宪曾,广东人曾锦文,新加坡人曾恒忠为教师,称教习,讲授英文与数学;聘请法国人博赖、迈达讲授造船,英国人嘉乐尔,讲授驾驶,称洋教习。以后聘请洋教习的人数逐渐增多。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洋员承包期满后,由学堂毕业生与留学生讲授其中若干科目,同时,继续聘请少数洋教习执教。教师分为总教习(全面负责一个学堂或一个专业、一个班教学)、科教习(任某一科或几科课程教学)、帮教习(助教)三类。造船、设计专业聘法国人。驾驶、轮机专业聘英国人。又分专任、兼任两种。后者由船政各厂有关技术洋员、洋匠兼教。艺圃教习多数是兼职。同治十三年(1874年)以前,累计共聘用洋教习25人(包括兼职,下同);同治十三年(1874年)以后至清末,聘用18人,其中2人系延聘,共计41人,占船政聘用洋员的半数。洋教习的聘请方式为签订合同。同治十二年(1873年)前,由船政洋监督日意格寻访延聘,按合同条款由日意格对船政负责,总的要求是“教习英、法两国语言文字、造船、算法及一切船主之学,俾各精熟,能自监造、驾驶”(①《洋务运动》五,13页:日意格与船政所订合同规约。)。同治十二年(1873年)以后,由法、英驻华使馆官员、税务司等推荐,由船政聘任。光绪十年(1874年)以后,改由中国驻法、英使馆延聘。与洋员所订合同的原则是“权操诸我”,平等互惠。合同由受聘者个人与船政双方签约,是雇主与雇员关系,与受雇人员所属国家政府无关,只照会该国外交部知晓。左宗棠在定约之初即言明“条约(合同)外勿多说一字,条约内勿私取一文”(②《左文襄公文集》书牍,卷八,叶六十二上;左宗堂上总署书。)这一原则基本得到执行,直至清末。合同一般以3年为期,续聘则根据需要再订。合同写明双方的权利、义务、应遵守的规矩,具体规定:如遇意外原因必须中止合同时,船政大臣可作主撤回,贴给旅费与2个月薪银。雇员如不受节制,或不守规矩,或教导不力,取巧草率,或滋事不法,或打骂中国官生,船政大臣即撤令回国,只给旅费,不给薪贴。雇员应受船政大臣节制,听稽查学堂委员示谕,除授课外不得干预他事。教学成绩优秀的另予奖励。前期承包的7年备银6万两用于奖励,并兑现。后期按教学阶段考察给奖。洋教习月薪多数为200两,少数250两,兼差另加。来华时付给旅费,另给一月薪银,作为安家费。如来华后履行合同,即不扣还。如中途回国或犯事撤回则应扣还。携眷同来的,另加安家费。合同期满,给予回费及两月薪银。同治十三年(1874年)以前,雇用洋教习较多。清光绪元年至十年(1875~1884年),雇用5、6人。中法战争后,剩英人邓罗1人。光绪十一年(1885年),增聘赖格罗、李家孜。光绪十二年(1886年)重聘迈达。此后两堂洋教习都在4人左右。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停止造船后,剩迈达、竺蒲匏2人,不立合同,不定年限,暂留教授。
  清同治六年至十三年(1867~1874年),船政学堂聘任洋教习情况,详见表14-1。
  清光绪元年至三十三年(1875~1907年),船政学堂聘任洋教习情况,详见表14-2。
  所聘洋教习多数能胜任教学。管轮教习师丢瓦原是英国海军总管轮官。练船总教习德勒塞原是英国皇家海军舰长,回国后被授予中将军衔,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任英国海军大学校长。由于待遇优厚,合同条议明确并付诸实行,学生学习勤奋等因素的促进,他们多数工作有成效,师生关系较融洽。后学堂第一届堂课结业生上练船前,曾集体给教习嘉乐尔写信表示感谢之情,信中说:“我们和你的心仿佛已经缀在一起,我们觉得,如果不表示这些心意的话,不能离开你”(①《洋务运动》八,385~387页:寿尔《田凫号航行记》。)。该教习以后病逝任上。有的因表现良好被一再续聘。驾驶教习英国人邓罗于光绪六年(1880年)应聘到任,光绪九年(1883年)期满,4次续聘至光绪十七年(1891年)回国,先后被授予五品和三品卿衔,奖给二等宝星。造船教习法国人迈达自清同治六年(1867年)到职,除中法战争期间撤离两年外,多次延聘到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以后回国,先后被授予四品和三品卿衔,二等宝星。练船教习德勒塞授予三品卿衔,一等宝星。其他14人授予四品到六品卿衔,奖给金质或银质奖章。个别违反合同条议与不能胜任的被遣返。同治十年(1871年)十一月,后学堂学生因洋教习逊顺“非礼虐待”为之“哄堂”(罢课)。船政提调夏献纶袒护逊顺,罚为首学生刘步蟾、邱彪臣为小工挑土以示辱,学生哗然。当时沈葆桢在家丁忧守制,不顾禁例,出面处理,将逊顺解雇遣返。光绪七年(1881年),管轮教习理格因“教学未甚得力”,光绪三十年(1904年),管轮教习李家孜,因同样原因被解雇遣返。随着学生次第毕业,洋教习逐渐减少。理格被辞回后即由老班学生接替其教学。光绪九年(1883年),德尚撤回,由郑清濂代;师丢瓦撤回,以魏瀚代。当年外国教习4人,中国教习12人。光绪十三年(1887年),由洋员4人分任学堂4班的总教习,其他都是华人教习。光绪三十三年(1807年),教习11人中洋员2人。严宗光、詹天佑、魏才、方伯谦、蒋超英、郑清濂、黄庭、王迴澜、王寿昌等23人曾任教习,他们的薪水都较洋教习低。留学归来的月薪22~86两不等。光绪八年(1882年)前学堂驻堂帮教2人,月薪各支22、17两,后学堂帮教5人,月薪各支36、36、18、17、16两;绘事院帮教2人,月薪各支16两。艺圃管理艺徒兼课读的委绅王煜月薪20两。陈文濂、林滋汉、郑毓英、董毓琦、林钟玑、古之诚曾任汉文教习。光绪十六年(1890年),因经费困难,前、后堂各裁减汉文教习一员。光绪元年(1875年),曾恒忠以“精熟英文、算学,教习著有成效”,赏加四品顶戴;罗丰禄以“通晓英文、算学,训迪有方”,赏加五品顶戴;陈寿藏、王宣辰、施鲁滨因“督课认真,范围严密”,赏加五品卿衔。魏瀚赏加五品卿衔。陈兆翱、刘步蟾、林泰曾、陈季同赏都司衔。郑诚、游学诗、罗臻禄、郑文诚、林钟玑、叶琛、吴礼堂、黄治本均因教学出力,各予奖励。
  四、教学
  船政学堂学制在初创时按与洋监督所订承包合同为5年,因合同时间按铁厂开工之日起算,故实际是7年多,即从同治五年底开学到清同治十二年(1867~1873年)洋员撤离前,第一届学生毕业。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前学堂改为6年,后学堂参照北洋水师学堂章程,堂课4、5年,船课3、4年;绘事院与艺圃皆定3年不变。
  各学堂课程分为堂课、实习两大类,互相衔接、并重。科目参照英、法学堂设置。教材亦用英、法学堂原书,但时有变动。堂课分为外文、自然科学基础与专业技术课3类。学生按程度分班。此外,每日令读《圣谕广训》、《孝经》,兼习策论。但不列为正课,由汉文教习、船政提调和驻堂员绅督促学生在课外自习,并令默写,进行考察。
  外文课:前学堂、绘事院习法文,后学堂、管轮学堂习英文,艺圃按工种需要两文兼习或习一种。学习时间多安排在早、晚课前、课后,早上一小时,晚上一个半小时。虽然多数学生从未接触过这种旁行文字,但学习勤奋,进步迅速,很快就能听课、看书,洋人感到难以置信与赞叹。为帮助学生自习,日意格编《福州船政学校常用技术词典》,于同治七年(1868年),在福州印刷出版。后改名《法汉袖珍辞典》,于同治十二年(1873年),由上海美国基督教长老会印刷出版。另编有其他几种中、法文基础工具书。
  基础课:前学堂造船专业:算术、代数、画法几何、解析几何、平弧三角、微积分、物理、重学、静力学、水力学、材料力学、机械学等。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以后,分为3个阶段:第1阶段仿照法国初等学堂课程设:数学入门、几何入门、格致浅语等。第2阶段仿照法国水师学堂课程设:数学、代数、平面几何、立体几何、八线算术、几何画法、格致入门、化学入门等。第3阶段仿照法国专科学堂课程设:高等代数、高等几何、微积分、透视原理等。艺圃:算术、平面几何、画法几何、代数等,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以后,分为艺徒学堂、匠首学堂两级课程,由浅入深。后学堂驾驶专业:算术、几何、代数、平面三角、球面三角、微积分、格致、重学、地重学、化学、电磁学、光学、热学等。轮机专业:算学、几何、三角、代数、格致、重学等。
  专业课:前学堂造船专业:船体建造、机器制造、测绘等。绘事院:制图、机械学、150匹马力船用蒸汽机结构、轮机施工图绘制与说明书编写等。艺圃:机械图、制图、轮机制造与打炼钢铁法度等。后学堂驾驶专业:航海理论、航海计算术、航海天文气象学、驾驶学、测学、地理学、枪炮与水雷演放术等。轮机专业:发动机绘制、海上操纵轮机规则、汽力指示器、盐度计算器、水速计等仪表操纵法等。
  清同治八年(1869年),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拨给学堂5部《格致入门》。为配合堂课教学,学堂购置了几批图书与仪器。
  实习课:前学堂造船专业与绘事院:堂课与实习密切结合。造船专业在学习的后两年,每天到船厂相应车间劳动几小时,做指定工种,熟悉船体与机器构造、部件、运转、操作方法等,同时,熟悉车间工作情况,培养指挥工人的能力。绘事院结合堂课从一开始就经常到车间劳动,了解、观察机器与各种工具情状。后学堂驾驶专业堂课完成后续上船课,即上练船实习驾驶与演炮。同治九年(1870年)五月,船政将自制的“福星号”兵轮作为练船。后因太小,于同年十一月外购一船,改作练船,名“建威”。同治十一年(1872年),首批完成堂课学生严宗光、刘步蟾、林泰曾、何心川、叶祖珪、蒋超英、方伯谦、林承谟、沈有恒、林永升、邱宝仁、郑溥泉、叶伯鋆、黄建勋、许寿山、陈毓松、柴卓群、陈锦荣等18人及外学堂10人上练船,由德勒塞率领,船上洋员还有炮师阿务德、军需官詹森,历浙江、上海、烟台、天津至牛庄而回。同治十二年(1873年),第二次航行,南经厦门、香港、新加坡到槟榔屿而归,历时4个月,实在洋面75天。去时由教习驾驶,学生做笔记。回时学生轮流驾驶,教习指导、考验。驾驶学生以张成、吕翰为冠,测算以刘步蟾、林泰曾、蒋超英为冠,10余人能任驾驶。后因建威船损坏,清光绪元年(1875年),改以船厂自制的“扬武号”兵船为练船,改造船舱,配备帆缆,以长江水师提督蔡国祥为督练,德勒塞为总教习,枪炮教习阿务德、帆缆教习闵顺为副总教习,将原“建威”船练生移入,增加以后各届完成堂课的萨镇冰、林颖启、吴开泰、江懋祉、叶琛、林履中、蓝建枢、戴伯康、许济川、陈英、林森林、韦辰声、史建中13人,南下历新加坡、槟榔屿、小吕宋,转经日本而归,日本人对它感到“艳羡”与“骇异”。光绪五年(1879年),继续选送驾驶学生上“扬武”练船实习。光绪六年改派蒋超英为督练。光绪十年(1884年),中法战争后,向英国天裕洋行购买夹板船一艘,改装为练船,名“平远”。光绪十二年(1886年),修配告竣时,驾驶班堂课结业生只有7人,为节省开支,归北洋水师学堂练船“威远号”实习,将“平远”练船改为运输船。光绪十四年(1888年),有两班堂课结业生,将自制的“靖远号”从南洋水师调回充练船,由林承谟管驾,但有轮无帆,不合规范。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船政自制钢练船“建靖”号(后改为“通济”号)下水。此外,当时船政所造分驻沿海各省的船,定期合操,练生亦分派登船参加驾驶与枪炮打靶实习。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改装“元凯号”为练船。轮机专业:在地面安装80、150匹马力轮机各1部,先后在万年清、湄云、福星、伏波、镇海、靖远、琛航等船上安装80或150匹马力轮机,在华福宝、海东云船上安装锅炉,在船政各轮船上实习轮机操作。上船前需经严格考试,登船后作船上操作日记,回航后经检查,做鉴定,并要经过年度总查。艺圃:半工半读,白天在各车间做工,晚上七点到九点半钟上课,光绪三年(1877年)以后,加上午两节课。要求能看懂图纸,计算各种另件与船身的容积与重量并将其绘成图。初期是按车间分开学习,后来根据他们的学习情况跨车间重新编组。
  船政学堂分别采用法、英两国有关学堂当时使用的教材:巴纳德编算术,托德亨德编代数、几何、三角,安德逊编地理,雷珀编航海学等。在创办初期,并不落后。但沿用至20世纪初,很少更新,逐渐落伍。教学仿照英、法学堂的方法,按专业、科目或分班由一个或几个教习跟踪教授至毕业为止。教学有长远计划,有连续性,师生彼此比较了解;但缺乏统一制度,有的教习一再延聘,知识老化。清光绪十年(1884年)以后,采用北洋水师章程,按年月排定课程,使课程表制度化。学生成绩考查3个月举行1次,分1、2、3等,奖优罚劣,3次连考3等的斥退。另有阶段性考试、不定期测试与毕业考试,包括实际能力测验。堂课结业考试称大考。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五月,对驾驶专业第二届13名学生进行一次考试,4科满分为400分,考试成绩4科最高分为392分,7个学生总分超过300分,其中几何、三角成绩7个学生得满分,只有3个学生在80分以下。同治十二年(1873年)六月,从木模厂开始对各厂进行一轮实习测试,在各车间挑选在艺圃学习的艺徒为正、副匠头,由造船专业艺童、绘事院画童监工,由洋教习付与要求制造的机器全图后即不再入厂,由他们放手自造,产品由洋教习鉴定,指出不合格的地方反复进行修改、重制,结果全部合格。同治十三年(1874年)经过考试评定合格艺徒244人。
  清同治年间(1862~1874年),各学堂陆续招生共300余人,到同治十三年(1874年),造船专业原105人,6人中途死亡,60人学习到一段时间后因功课跟不上而休学,剩39人;设计专业剩22人,轮机专业剩15人,艺圃剩70人,驾驶专业原100人,剩47人,共剩183人,淘汰率较高。在剩下的学生中,前学堂27人接近工程师水平,24人掌握船用蒸汽机的设计能力,9人能设计木壳轮船,计算船体面积,绘制船壳和帆具图纸,能放样指挥施工,15人有管理车间的能力。艺徒不同程度地掌握本工种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其中53人达到监工水平,有的达到工程师水平。后学堂14人具有远海航行能力,已任命14人为轮机长,3人为教师、翻译。同年九月,毕业生林国祥、邓世昌驾船至上海,上船参观的洋人称赞他们:“气象严整,修治清洁,督饬工役,训练士卒,井井有条”(①同治十三年九月初十日《申报》。)。
  清同治六年六月十九日(1867年7月20日),沈葆桢初到任即到学堂甄别艺童。同治十三年(1874年),洋员撤离后,学堂按季考试,船政大臣监考,奖优罚劣。清光绪二年(1876年),船政大臣吴赞诚到任,到学堂考校学生,前学堂以李寿田、游学诗、罗臻禄、吴德章、郑清濂、汪乔年为最,绘事院以古之诚、林滋谟为最。后学堂老班学生移上扬武、飞云、济安号轮船赴马祖澳洋面操演。光绪七年(1881年),督办船政黎兆棠到任,面试各班学生,将不堪造就,不知自爱者10余人革退。光绪九年(1883年),张梦元到任,亲临季考。光绪十年(1884年),中法战后,“考校生徒,不无徇滥”(②③《船政奏议汇编》卷26、48,页20、30~31。)。经过整顿,有所改进。直到中日战后,考试仍很严格,对“不肯勤学或资质鲁钝,于学难期心得者,均随时剔退”(②③《船政奏议汇编》卷26、48,页20、30~31。)。各学堂生徒平时考试成绩按名次张榜公布,毕业生名册亦按成绩顺序排列。
  五、管理
  学堂归船政大臣统制。船政大臣之下常设提调2人,其中1人兼管学堂。各学堂分设监督、稽查或训导具休负责管理,由船政选学有根底,最好兼通西学,素负清望的官员、缙绅担任。另设若干委员、委绅分工协助,任务是“稽察师生勤惰”,执行纪律,“防闲诱掖”,并负责督促学生诵读《圣谕广训》等进行思想教育;他们本身也有留心西学以扩见闻的任务。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以前,历任船政大臣对学堂较重视,尤以沈葆桢为最。其后,由司、道任督办大臣,难免受督、抚掣肘。光绪二十三年(1907年)以后,由督、抚、将军兼管,多管理不善,其间曾用沈翊清、魏瀚、郑清濂为会办,但因无实权,难有作为。船政大臣月薪600两,提调480两,学堂监督360两,较其他衙门同级官员高出数倍。船政人员告假者按日扣除薪水。在各学堂监督、委员、委绅中,有一部分曾接触西学或对西学有一定修养的工作较为得力。前学堂稽查委员严良勋曾在同文馆肄业,为江南制造局翻译西方机器诸书。绘事院管理委员兼教习董毓琦曾习算术、机械、物理、天文、气象诸学。清同治年间(1862~1874年),有位驾驶学堂管理委员,精通数学,由他出题主持一次考试,由他与洋教习嘉乐尔分别评卷,在所评16名优等生中有14名两人所选相同。光绪五年(1879年),委绅工部员外郎林洄淑、分发试用通判董敬箴、选用知县王宣辰、尽先补用知县黄煊、候选县丞金仁杰、选用县丞林宪曾、监生汤金铸因稽查学堂,教督出力得奖。光绪十年(1884年),调原在北洋水师学堂任职的何履亨(咸丰进士,即用知县)任后学堂监督。光绪十一年(1885年),稽查委员候补知府严良勋“督课精勤”,前学堂兼绘事院管理委绅钟大昆,吴征驹“品粹学优,足资表率”,委绅举人范继馨“认真劝导,兼善防闲”,后学堂兼管轮学堂管理委员大挑教职沈辉宗“于西学外兼示汉文义理,足资矜式”,委绅举人林宗开“诱掖后进,悉心化导”,给予奖励。原后学堂监督刑部候补郎中梁冬年、委绅刑部候补主事黄轩龄因经常告假,训导梁凤翔因素无清望,有克扣在学艺童伙食嫌疑,被裁撤(①《洋务运动》五,327页:光绪十一年十二月十日杨昌濬等奏折。)。光绪十一年(1885年),前后学堂设提调、稽查委员各1人,督课委绅前学堂3人,后学堂4人,绘事院1人。光绪十三年(1887年),后学堂督课委员原2人,增曾福廉,刘宗骏。光绪二十年(1894年)以前,夏允晃、朱庆生曾任前学堂管理委员,费廉曾任绘事院院首。管理员绅月薪一般24~30两,少数38~50两。
  教学管理在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以前,由洋监督日意格总负责,包教包会,由洋教习具体负责一班、一科或几科的教学与管理,对日意格负责,船政按合同条议进行监督,平时不定期举行抽查考试,主持毕业考试,进行验收。同治十三年(1874年)以后,由船政聘请少数洋员任监督、总教习或科教习,仍按所立合同进行承包教学与管理。华人教习、帮教的工作归总教习或科教习按教学需要安排。船政洋监督日意格在职期间对学堂教学管理较为尽责。光绪二十三年至二十九年(1879~1903年),船政聘任法国人杜业尔任监督,在法国政府支持下,专擅跋扈,对学堂教学与洋教习的管理放任自流,经过斗争,予以辞退。
  学堂创办时所订《求是堂艺局章程》是学堂管理总纲,直至清末,基本不变。学生人学时本人和家长要立甘结,由有功名的人作保,在修业期满以前不得请长假,不得改习他业。每年除年节封印期间放假,可回家探亲(端午、中秋各放假3天)外,全年全日在学堂学习,不准在外嬉游,不准侮慢教师,欺凌同学,定期考试,奖优汰劣。同治六年(1867年),嘉乐尔起草一个规章,增加学生入学须经两个月试读期,然后正式录取;正式生不守校规者给予退学;因故请假功课跟不上者视同退学;学生生病在堂内治疗,家长可来探望,病重者可请假回家治疗,愈后回堂;学生必须遵守作息时间;学堂治安与执行纪律由中国员绅负责,令家长放心。以上几条准予参照执行,暑期放假一个月则被否定。
  学堂经费列入船政预算,由清政府核准在闽海关关税、厘税等项下拨付,由船政统一拨给、报销。清同治五年至宣统三年(1866~1911年),船政共用银1921万余两,其中学堂经费67万余两,年平均1.48万余两,占船政经费总数的3.48%。加上在船政他项经费开支的洋、华教习与管理人员工薪、奖赏、留学经费与练船装配经费等,实际为200余万两,占10%以上。
  同治五年十一月至十三年六月(1866年11月至1874年6月),在造船项下的开支有:前学堂艺童赡养、饭食银25257两余,后学堂艺童赡养、饭食银20301两余,绘事院画童赡养、饭食银14297两余,艺徒工食银46894两余,奖赏银2862两余,图书、器具银7566两余。
  同治六年八月至十三年四月(1867年8月至1874年4月),在养船项下开支:“福星”练生九年六月五日至十一月十六日赡养、饭食银1284两余。“建成”练生十年四月至十三年三月赡养、饭食银15466两余。驾驶艺童七年一月至十三年四月贍养、饭食银8418两余。管轮艺童七年一月至十三年四月赡养、饭食银19846两余。奖赏银621两余。盘费4910两余。购买图书、器具银2912两余。
  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每月艺童赡养银约380余两,艺徒辛工银810两零。
  同治十三年(1874年)七月至光绪八年(1882年)开支:前学堂艺童赡养、饭食银35699两余。后学堂艺童赡养、饭食银37697两余。绘事院画童赡养、饭食银14329两余。电讯艺童赡养、饭食银8304两余。艺徒工食银20669两余。奖赏银2100两余。购买图书、器具、银11930两余。
  光绪四年至八年(1878~1882年)留学艺童赡养银3047两余。光绪四年至五年(1878~1879年),留学回华艺童薪水500两余。光绪六年至八年(1880~1882年),管轮艺童赡养、饭食银949两余。
  同治五年至十三年(1866~1874年),起盖学堂洋楼、洋房银37280两。起盖艺圃银3860两余。光绪十一年(1885年),在学堂隙地起盖学舍洋楼上下80间,修理洋教习格罗、李家孜寓所。光绪十三年(1887年),修理洋教习迈达住洋楼银600余两。添盖艺圃绘图房银900余两。
  同治六至十三年(1867~1874年),购买、改装建威练船银28730两余。同治十三年至清光绪三年(1874~1877年),采办“威远”练船配用钢炮银16651余两。光绪十五年(1889年),改造“靖远”轮船为练船用银47400余两。同治十年(1871年),“建威”练船开支,除洋员薪银外,月需银1100余两。
  光绪十四年(1888年)后,学堂添购化学、气学、电学各种器料件银1001两余。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添置化学仪器、药品银2090两余。
  六、留学
  船政学堂自清光绪三年至二十三年(1877~1897年),经清政府批准分四批共派出留学生84人,自光绪元年至清宣统元年(1875~1909年),通过自派、参观、考察、接舰培训等途径分8批派遣近百人出国学习,是19世纪70至90年代,中国派遣留学生的主要基地之一。
  船政学堂派遣留学生的设想是沈葆桢于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在船政即将完成第一阶段洋员承包任务奏请续办时,在日意格建议及其精益求精的思想指导下提出来的,目的是“窥其精微之奥”“及其推陈出新之理”,“以升堂者求其入室”(①《沈文肃公政书》卷四,页六十四。)。他向总理衙门提出具体章程和课序。光绪元年(1875年),他趁派日意格回法国采办之便,奏准派前、后学堂艺童魏瀚、陈兆翱、陈季同、刘步蟾、林泰曾等随去参观学习。前3人赴法国,分别在马赛、腊孙两厂学造船;后2人到英国高士堡海军军官学堂学驾驶,然后上军舰实习。到光绪二年(1876年)底,学驾驶2人及陈季同回国,余2人留法继续学习。派遣留学生事,因巨额经费一时难以筹措,又发生日军侵台事件,沈葆桢奉命前往办理台防无暇顾及而未定议。台防结束后,他调任两江总督兼南洋通商大臣,将派留学生主张与有关大臣协商,得到陕甘总督左宗棠、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李鸿章与继任船政大臣丁日昌、吴赞诚的支持。光绪二年十一月二十九日(1887年1月13日)李、沈、丁、吴联名上奏提出建议,附呈选派船政学生出洋肄业章程,清廷批准执行。
  章程规定:任命华、洋监督各一人,不分正副,会办出洋肄业事务。包括带生徒到英、法两国,选定学堂、工厂,聘请教习,督课、约束等事。每事会商,务期有成。万一意见不合,据实报告南、北洋通商大臣、船政大臣定夺。选派制造学生14名,艺徒4名,交监督带赴法国学制造。以分别养成总监工(总工程师)与分厂监工(工程师)为目标。学习均须极新极巧,其他新式机器、炮台、营垒等也在学习之列。学习期限3年,第二、三年每年以60日进行参观考察。选派驾驶学生12名交监督带赴英国习驾驶与枪炮、水雷等学。学习期限3年,第一年送格林尼次、抱士穆德学院肄习,兼赴各厂及炮台、兵船、矿厂游历,第二、三年上兵船实习水师各法。其中刘步蟾、林泰曾前经出洋学习,可直接上兵船实习。每3个月由两监督会同甄别一次。或委托洋师甄别,华监督考华文论说。学生课余应兼习史鉴等以明体达用。所有考册由两监督会送船政大臣转咨两洋通商大臣备核。期满3年之前4个月,由两监督考验学成者送回供差。要求学制造者能自制新式船机及全船应预之物。学驾驶者能驾驶铁甲兵船回华,调度布阵丝毫不借洋人。并有洋师出具的证明文件。如办无成效,将监督议处。另有学生愿学矿务、化学、交涉公法等者,由两监督会商安排,亦以3年为期。生徒每日应记日记,详记学习、游历、日用晋接之事,每半年汇送船政大臣查核。遇有新式船图、信息等应及时收集寄回。生徒每月许寄家信2次,遇病治疗,一律公费开销。生徒如“无故荒废,不求进益,有名无实,及有他项嗜好者,均由两监督会商分别留遣严究”(①《李文忠公全书》奏稿28,页20~27。)。
  第一批留学经费20万两,由闽省厘金项下拨10万两,闽海关洋税项下拨5万两,船政经费项下拨5万两。
  第一批留学生原定30人,其中,制造专业14人,包括原已在法国学习的魏瀚、陈兆翱,艺徒4人,驾驶专业12人,由华监督李凤苞、洋监督日意格带领于清光绪三年二月十七日(1877年3月3日),乘船政造济安号轮船开赴香港放洋,三月二十四日,抵法国马赛港。随员马建忠、文案陈季同、翻译罗丰禄也有学习任务。以后续派艺徒5人,于十一月抵达马赛,共38人。办事人员还有洋帮监督斯恭塞格、洋文案高氏耶、华襄办文案钱德培。
  到法国巴黎的艺童郑清濂、陈林璋、魏瀚、陈兆翱入削浦官学学造船、造轮机、制枪。吴德章、李寿田、林怡游、梁炳年、杨廉臣入多郎官厂(土仑海军造船厂)学轮机、洋炮、冶炼。池贞铨、张金生、林庆升、林日章人科鲁苏民厂学制造理法。罗臻禄就读圣•艾蒂安矿务学堂。马建忠、陈季同入巴黎学堂学律例与国际法。艺徒陈可会、张启正入腊孙船厂,刘懋勋入马赛铸铁厂,裘安国、郭瑞圭入马赛木模厂,王桂芳、任照、吴学锵入圣*沙蒙高炉练铁公司,后转人马恩河畔的沙隆工艺学堂,叶殿烁入布雷斯特海军士官学堂学制造技艺、制造铁甲、练铁、练钢、化验五金等。到英国伦敦的艺童,先在南安普敦补习英语,到英国海军基地参观访问。其后,刘步蟾、林泰曾、蒋超英分别上英国地中海舰队的马那杜铁甲船、勃来克伯林铁甲船、狄芬司铁甲船实习,方伯谦、何心川、林永升、萨镇冰、叶祖珪人格林尼次皇家海军学院,严宗光先入朴次茅斯海军学院,后转入格林尼次皇家海军学院学驾驶及有关科学,林颖启、江懋祉到英国驻西班牙大西洋舰队的爱勤考特号兵船,黄建勋到英国驻美国的伯里洛劳兵船实习,罗丰禄入伦敦皇家学院习物理和化学、气象学。
  第一阶段学习完成后,池贞铨、林日章、张金生、罗臻禄、林庆升入巴黎国立矿务学院学习,往德国哈次考察矿山。吴德章、郑清濂、林怡游、李寿田、陈林璋游历法国、比利时、英国船厂、轮机厂、钢铁厂。郭瑞珪、刘懋勋、裘国安入白海士登官学学习,陈可会、叶殿烁考上监工学堂,张启正考上匠首学堂。在英国的蒋超英、林颖启、江懋祉上完舰课后,由李凤苞聘请英国水师炮队教师苏萃授以炮垒、军火诸学,请美国水雷官马格裴授以水雷、电气诸学。先上堂课的学生则续上舰课。萨镇冰上门那次兵船,林永升上马那杜兵船,方伯谦上恩延甫兵船,后调士斑登船,叶祖珪先上索来克伯林兵船,后上英芬昔索尔兵船,历地中海、大西洋、印度洋、美洲、非洲,习行军布阵战守诸法,以后又到法国、比利时、英国参观各船厂、轮机厂、钢铁厂。何心川上菩提西阿兵船远航非洲。严宗光上纽咯会尔兵船,后赴法国游历。罗丰禄进泽士书院兼习政治。马建忠游历法、英、德、意、奥、瑞士、比利时。
  这批学生中,梁炳年病逝于英国,何心川因病提前回国,严宗光因船政需要教习,于光绪五年(1879年)六月调回,刘步蟾、林泰曾因南洋水师新购蚊子船需人管驾,于七月调回,魏瀚、陈兆翱于十一月回国,吴德章、杨廉臣因海防急需造枪炮,至卢爱里及布呵士水师、陆军各厂习钢铁各炮,郑清廉、林怡游到汕塔佃洋枪厂习验料、炼造诸法,他们4人毕业后延长4个月,其他人均于光绪六年(1880年)从英国、七年(1881年)从法国回国。
  光绪六年(1880年),北洋水师向德国定购定远、镇远铁甲舰,派陆麟清来船政挑选匠首黄戴、林祥光、陈和庆、谭秀、黎晋贤、程好,轮机工人陆爱昭到德国学监造,3年后回国。同年,北洋水师派刘步蟾来船政挑选生徒、船工、水手等60人送住英国伦敦上船实习,准备接舰。
  因清政府正发展海军,第一批留学生回国还不能满足需要,光绪五年九月二十日(1879年11月30日),在第一届留学生即将毕业回国前夕,李鸿章、沈葆桢又联合奏准续派学生出洋留学,但因挑选学生等问题迟迟不决,第二批留学生到光绪八年元月才成行。这批共10人,前学堂8人,后学堂2人。华监督由出使大臣李凤苞、许景澄兼任,洋监督为日意格,翻译吴德章。7人到法国:黄庭、王迴澜学营造台垒、守城防隘、水底设备,李芳荣学枪炮制造、熔炼钢料,王福昌学硝药。王庆端、陈伯璋、魏暹学造船。陈才揣到德国学鱼雷制造,陈兆艺、李鼎新到英国学驾驶。学习期限均为3年。这批留学生除陈伯璋、王庆瑞亡故于法国、魏暹因病提前回国、李芳荣派任驻日使馆翻译外,其他6人分别于光绪十、十一年(1884、1885年)学成回国。
  清光绪八年(1882年),林履中赴英国高士堡学堂学习2年,光绪十年(1884年),赴德国接舰,光绪十一年(1885年)回国。
  第三批留学生由北洋大臣李鸿章、南洋大臣曾国荃与署理船政大臣裴荫森奏准于光绪十二年(1886年)选派出国。华监督周懋琦,洋监督斯恭塞格,学生34人,其中4人(郑汝成、陈杜衡、沈寿堃、伍光监为北洋水师所派。学习期限:赴法学制造6年,赴英学驾驶3年。赴法学生陈长龄、卢守孟入削浦官学学船身和轮机制造,陈庆平、李大受在巴黎高等桥梁和公路工程学校学河道管理和桥梁、铁路建筑,林藩、游学楷、高而谦、王寿昌、柯鸿年、许寿仁在巴黎大学法学院学海军公法和法文,郑守箴、林振峰学海军制造算学、化学、格物学。赴英学生贾凝禧、周献琛、陈恩焘学驾驶铁甲战舰,乘英国练船航行东南亚、欧洲、澳洲,并学习水道测量学。黄鸣球、郑文英、沈寿堃、邱志范、刘冠雄、郑汝成、陈杜衡、王学谦学海军大炮和轻武器、海军兵法、舰艇指挥与铁甲战舰驾驶。王桐在格林尼次学院学轮机。陈伯涵(燕年)、曹廉正、伍光监分别在格林尼次学院两年、在瑞士官学一年,学有关海军舰艇的算学与其他学科。张秉珪、罗忠尧、陈寿彭学海军法与处理海上抢劫法。这批学生除林志荣、陈鹤潭病故、罗忠铭提前撤回外,其他赴英者于光绪十五年(1889年)回国,赴法者因经费困难提前于光绪十七年(1891年)回国。杨济成学造船,考试不及格。
  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五月,福州将军兼船政大臣裕禄奏准派第四批留学生施恩孚、丁平澜、卢学孟、郑守钦、黄德椿、林福贞6人留学法国学制造,期限6年。卢学孟后改派留学比利时,增派魏子京留学法国。留英则因格林尼次学院额满未派。由吴德章任监督,不用洋监督,沈希南任翻译。至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因经费无着落,提前撤回,学业没有完成。
  留学生每人每月发给赡家银16两,光绪十三年(1887年)以后,改为12两,由国内家属具领。
  光绪二十五(1899年)年八月,船政提调沈翊清去日本参观秋操,闽浙总督兼管船政许应骙派学生王麒、张哲掊、华承德、许崇仪、许崇智、冯耿光6人,自费学生林启、刘崇杰、沈永清等共25人随行。他们在长崎等地参观成城陆军学校、军医学校、骑兵学校、横须贺船厂、富士号战舰等,于十二月回闽。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清政府再次提出建设海军的主张,海军事务处派4名学生留学英国,其中李国堂、许建廷为船政学堂学生,宣统元年(1909年)回国。同年,船政派沈觐宸往法国、比利时学造船,派高鲁往比利时布鲁塞尔大学学天文、气象。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派周志祖赴日本人东京商船学校、横须贺炮术鱼雷学校学习驾驶、枪炮、鱼雷等学。
  清宣统元年(1909年),载洵、萨镇冰等筹办海军大臣出洋考察、船政学生叶宝琦随行,后留英国学驾驶。
  船政学堂派出的留学生学习都很勤奋。第一批派出的梁炳年在法国多朗官厂学习,“锐志精思,昕夕弗懈”,病中“犹据床捧卷,不肯因病废学”(①②③《船政奏议汇编》卷41,页13、页8~11,卷16,页8。),过劳而卒。江懋祉除学驾驶兼学火炮、电气,因过度用功,积劳成疾,回国后病逝。第三批陈鹤潭先在英国高士博伯呢学堂温习英语,后在苏格兰制造厂学习轮机造法,“操秘穷微,晓夜攻读,遂得咯血之疾病,殁于法国医院”(①②③《船政奏议汇编》卷41,页13、页8~11,卷16,页8。)。林志荣因苦读咯血,“回闽随即身故”(①②③《船政奏议汇编》卷41,页13、页8~11,卷16,页8。)。严宗光能“探本溯源”(④薛福成《出使英法义比四国日记》卷三,页23~24。),周献琛“不惮劳苦”(⑤⑥薛福成《出使英法义比四国日记》卷3,页23~24。),郭瑞珪“始终勤学”(⑤⑥薛福成《出使英法义比四国日记》卷3,页23~24。)。当年驻英公使郭嵩焘与留学生过从甚密,并阅读严宗光的《沤舸纪经》、李寿田的《笔记》、梁炳年的《西游日录》、罗臻禄的《西行课记》、杨廉臣的《日记》、吴德章的《西欧日史》等,深感这批学生学习勤奋,成绩可观(⑦《郭嵩焘日记》卷3,页205、207、531。)。
  这些留学生的学习成就因各批学生的学识基础与管理上的差异而不同,以第一批质量为最高;第二、三批,学习领域不断拓宽,基本达到派遣时规定的目标;第四批提前撤回,未完成学业。第一批能造船者9名,以陈兆翱、魏瀚最出色,他们在瑟堡造船工程学堂的每次月考中均列优等,“可与法国水师制造监工并驾齐驱”。郑清濂、杨廉臣、吴德章次之,林怡游、李寿田、陈林璋又次之,都能胜任船厂总监工,或制造军器、军械。能开矿者5名,以林庆升、池贞铨为最,张金生,罗臻禄、林日章次之,都得到堪任矿务总监工官凭,可管理铁厂或学堂。能造火药、造炮者各1名。通晓军事工程者2名。能充水师教习者1名。能胜任远洋驾驶者13名,以刘步蟾、林泰曾、严宗光、蒋超英为最,萨镇冰、方伯谦、何心川、叶祖珪次之,林永升、林颖启、江懋祉、黄建勋又次之。刘步蟾、林泰曾达到西洋一流管驾官的水平。艺徒刘懋勋、郭瑞珪、裘国安、陈可会可任匠首,张启正、叶殿烁可任副匠首,王桂芳、任照、吴学锵可任监工。第二批学制造学生5名,以黄庭为最,分别能制造枪炮、火药,通晓炮台工程,能任造船监工或学堂教习。驾驶学生2名,李鼎新能管驾大船,陈兆艺能任管驾,或充教习。第三批学驾驶者以陈恩焘、贾凝禧最优。刘冠雄、黄鸣球、邱志范、王学廉、郑文英考试屡列上等,皆能任铁甲兵船管驾。周献深精于练船用帆驶风之学。王桐习管轮,考列二等。陈庆平、李大受可任轮车铁路总监工。陈长龄、卢守孟可任轮船监工。学习万国公法及法文的林藩、柯鸿年、许寿仁、王寿昌考试均列上上等;高而谦、游学楷列上中等,均得学位。
  学造船的留学生(包括艺徒)留船政任职的18名。其中魏瀚、陈兆翱、郑清濂任工程处总司(总工程师)。清光绪六年(1880年),派赴德国监造定远、镇远铁甲船。光绪八年(1882年),回国后,仍任工程处总司,制造横海、镜清等船,月薪86两余,外加监造南洋快船银50两,共136两余。吴德章、杨廉臣、李寿田也任工程处总司,月薪72两,加50两,共122两。以上6人所加50两,后因经费困难减为30两。原绘事院画童林庆升回国后派赴台湾总司煤矿工程,任拉铁厂监工,派赴云南勘界。池贞铨任拉铁厂监工,料理铜铁打拉工程,兼仿造洋花砖工程。2人月薪皆36两。林日章派赴北洋勘验开平煤矿,任福州穆源铁矿轮机厂监工。魏暹帮理快船、钢甲船工程。陈才鍴总司鱼雷工程。3人月薪皆32两。艺徒任照充铁协厂监工,月薪20两。黄庭任前学堂外文教习,月薪40两。王迥澜、王福昌任翻译,月薪皆36两。学习驾驶的学生除留在船政舰队任职外,被广东、南洋、北洋各新建海军舰队聘用,逐步取代旧式水师人员任管驾、大副、二副、管轮各职.月薪因职务与船的大小分260、200、180、120、100、60两各级。郑诚任驻美公使馆翻译,后调任船政翻译,月薪36两。李芳'荣留洋任翻译,后在洋监造钢船月薪72两,另津贴公费30磅。光绪十六年(1890年)以后,船政经费困难,工程稀少,随着洋务事业的衰落,船政留学生有的“散处无事”,有的为“饥寒所迫,甘为人役”(①《船政奏议汇编》卷46,页24)。
  第一批留学生经费开支:华监督及翻译各1员,每年薪水共7600两。华员杂需年3000两。洋监督1员,年7200两。洋帮办兼文案1员年2400两。华文案陈季同年1200两。文案房饭、杂需年4800两。制造、驾驶学生房租、膳费年240镑(每镑折合5洋元),行装费100镑,游历费120镑,杂费80镑。请教习兼教添薪金1600两。驾驶学生加给上船衣资、购海图、器具费每名150镑,饭食24镑。共计第一年73563两余,第二年65019两余,第三年58567两余,总计197149两余。
  第二批预算经费10万两。第三批预算经费30万两余。第四批的预算经费11.7万余两。四届实际共用银约66万两。
  七、成效
  (一)造船
  船政自清同治七年(1868年)开工制造万年清号至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江船号试洋,40年间,共造轮船40艘,总吨位4.7万余吨,占当时全国造船总吨位的74%,其中兵船32艘、商船8艘;木质19艘、铁胁9艘、钢胁12艘。1~16号船是洋监督日意格承包期间所造,17~35号船是船政学堂毕业生与留学生所监造。36~40号船虽是洋监督杜业尔与洋总监工柏奥镗所监造,主要技术力量也是船政学生。
  1~16号皆仿造西方旧式木船,其船式、功率、吨位较落后。但所造第一艘轮船万年清号排水量1370吨,比之日本稍前仿造的千代田号138吨的排水量大10倍。清光绪二年(1876年)下水的艺新号,是船政毕业生不仿西人成式自行设计制造的第一艘轮船;光绪三年(1877年)下水的威远号,是中国制造铁、木合构(铁胁)船的发端;光绪九年(1883年)下水的开济号,是制造巡洋快船(巡洋舰)的发端,轮机功率第一次超过排水吨位,较当时外购的南瑞、南琛号为胜;接着续造的镜清、寰泰号,在当时均属新式快船,较日本明治16年(1884年)下水的横须贺造船厂建造的木壳兵船海门号先进得多;光绪十四年(1888年)下水的龙威号后改称平远,是制造钢甲船的发端。造船质量逐步提高:排水量从50吨到2200吨以上,机式从普通蒸汽机到康邦(复式)蒸汽机,到新式廉邦机,锅炉涨力从2个大气压到8个大气压,功率从200匹马力到6500匹马力,时速从9海里到23海里,炮位从前、后膛炮到克虏伯快炮,到连珠炮。19世纪80年代,所造船与当时西方先进造船水平差距不大。造船的主要技术力量是魏瀚、陈兆翱、郑清濂、吴德章、李寿田、杨廉臣、汪乔年、罗臻禄、游学诗和一大批各届船政毕业生。洋员撤离后,从艺新号开工到龙威号下水的13年间,船政主要靠学堂毕业生,在造船技术上连续跨越了从木壳到铁胁到钢甲的三大步。此后又制造在船体轮机、锅炉、弹药等舱外加一钢甲护罩的穹甲船、钢胁钢壳的鱼雷快船与商船。到19世纪80年代末,在闽、粤、南洋、北洋4支水师86艘舰船中,属船政制造的30艘。
  以前蒸汽机、锅炉与助航设备均购自外洋。同治九年(1870年),船政开始自制主机。同治十年(1871年),制成2汽缸竖式普通蒸汽机一部,功率150匹马力,工艺水平不亚于外洋,安装于第5号轮船安澜号上,行驶便捷。其他罗盘、望远镜、气压计、汽压表、舰炮瞄准器、经纬仪等技术难度较大的精密仪器,船政亦陆续自制除自造轮船外,光绪六年(1880年),刘步蟾、魏瀚、陈兆翱、郑清濂奉派到德国监造定远,镇远、济远3船。光绪十二年(1886年),张启正、林鸣埙、陈和庆派到英国监造致远、靖远两船,曾宗瀛、裘国安、黄戴派到德国监造经远、来远两船,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程璧光、卢守孟、林国祥、黎弼良、陈镇培、谭学衡派到英国监造海天、海圻两船,曾宗瀛、林鸣埙派到德国监造海筹、海容、海琛3船,改变以往购船听命于洋人的局面。
  马尾港同时是修船基地,除保修船政所造各船外,并承修北洋水师外购之海筹等船6艘。
  光绪六年(1880年),罗丰禄任大沽船坞总办。光绪十五年(1889年),郑诚、曾宗藏到广东船局帮造广金兵轮。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刘义宽任广东黄浦船坞主管。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魏瀚任船政会办,清查出洋监督杜业尔浮支50万两银的事实,将杜撤回;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总办黄埔船坞兼管所属学堂与石井兵工厂;宣统二年(1910年),任海军部制船总监。吴应科任江南船坞总办。
  光绪十年(1884年),开始制造鱼雷,由张才镝主持,十二年(1886年),建成鱼雷厂。光绪十年(1884年),陆汝成制成新式水雷,在乌龙江试演成功,比从德国购进的价廉、力强,所制子母雷能击穿九层木排。光绪十二年(1886年),船政开始制炮,由李荣芳主持。
  (二)海军建设
  船政所造船舰和所培养的造船、驾驶技术人才,是中国近代海军建设的始基。
  船政轮船、舰队是中国最早组建的近代海军舰队。船政根据左宗棠奏定“成一船即练一船兵”的方针,从造出第一艘船万年清号开始,即选配管驾官兵、水师员弁,进行演练,.逐步积累。至清同治九年(1870年),随着船政造出、练成一批兵船,船政大臣沈葆桢奏准组建舰队,由福建水师提督李成谋兼署轮船统领(舰队司令官)。当时舰队领有由外国购进的靖海、华福宝、长胜3船和船政所造万年清、湄云、福星、伏波4船。此后所造各船,部分加入船政舰队,部分陆续派驻沿海各口。同治九年(1870年),湄云号调驻浙江。同治十一年(1872年),伏波号调驻广东,安澜号调驻山东。同治十三年(1874年),镇海号调驻天津,湄云号改驻牛庄,海镜号由招商局租领。光绪二年(1876年),登瀛洲号调驻金陵。光绪三年(1877年),泰安号调驻烟台,超武号调驻温州。光绪四年(1878年),靖远号调驻浙江,超武号调驻金陵。光绪五年(1879年),靖远、澄庆号调驻南洋。光绪六年(1880年),威远号调驻天津,康济号拨归招商局。派驻各口的轮船以后屡有变动,亦归船政舰队节制,“会哨校阅”,“联络一气”。遇损坏则驶回船政修理。派驻北方的轮船于每年冬至到次年三四月要回闽避冻。同治十年(1871年),制定《轮船出洋巡练章程》12条和《轮船营规》32条,每月操练费500两。光绪元年(1875年),罗大春接任轮船统领,当时舰队有船16艘,即前列7艘,加船政新造的镇海、扬武、飞云、靖远、振威、济安、永保、海镜、琛航号,按时进行演练。光绪二年(1876年),由舰队营务处吴世忠率万年清、济安、振威、福星号出闽江口五虎门外及澎湖操演枪炮及分合之法。光绪五年(1879年),彭楚汉接任统领,当时舰队分驻马尾、厦门、澎湖,基隆4处,按月轮流会操,周而复始,并曾集万年清、扬武、威远、靖远、济安、振威5船从厦门出洋演习,经台湾安平、旗后、基隆、沪尾至广东、香港而归。沿海勘察炮台、地势情形。光绪六年(1880年),济安、扬武、飞云、振威号集合于基隆会操。扬武,威远号又驶沪合操。光绪七年(1881年),留属船政舰队的有10船:福星号驻海坛,飞云号驻澎湖,振威、济安号驻厦门,艺新号驻福宁,扬武、威远号驻马尾,永保、海镜、琛航号负担闽台间运输任务。旗舰扬武号原由吴世忠管驾,兼管营务处。吴去世后由邓世昌代理。邓调北洋管驾飞霆号后由张成接管。光绪十年(1884年)中法战前,船政共造船24艘,船政舰队留防9艘,调驻各省15艘。光绪十四年(1888年)以后,调驻各口的兵船先后划归各水师统辖:湄云、镇海、康济、泰安、通济、威远、平远归北洋水师,开济、澄庆、镜清、寰泰、横海、元凯、超武、登瀛洲、靖远归南洋水师,安澜、广甲、广乙、广丙、广庚归广东水师(其中部分是协造船)。
  各舰队管驾(舰长),前期全是旧式水师人员。同治十一年(1872年),船政学堂毕业生张成、吕翰分别被任命为长胜、海东云号管驾。同治十三年(1874年),派张成管驾靖远号,叶富管驾海东云号,林国祥管驾琛航号,邓世昌任该船大副,林泰曾任建威船大副。此后,旧式水师人员逐渐被船政毕业生所取代。各船管驾、管轮(轮机长)、大副中,船政学堂毕业生与非船政出身人员的比例:同治十二年(1873年)前为4:4。光绪元年(187年)前为5:2。光绪三年(1877年)前为10:2。光绪十年(1884年)前为17:0。光绪六年(1880年)以前,“北洋前蚊船所需管驾、大副、二副、管理轮机人员、炮位人员皆借才于闽省”(①《洋务运动》五,225页。)。北洋所购龙骧、虎威、镇北、镇南、镇东、镇西及飞霆、操江等船,调船政毕业生张成、邱宝仁、刘步蟾、林永升、蒋超英、方泊谦、邓世昌、吴梦良任管驾。光绪八年(1882年),北洋从英国购进镇中、镇边两船,调林永升、叶祖珪任管驾。光绪十年(1884年),罗丰禄调任北洋水师营务处。光绪十三年(1887年),北洋向英、德购进致远、经远、来远、靖远4船,分别任邓世昌、邱宝仁、叶祖珪、林永升为管驾。光绪十四年(1888年),刘步蟾、林泰曾参与起草《北洋水师章程》。北洋舰队正式建军时,在提督(舰队司令官)之下设总兵2人,由刘步蟾、林泰曾担任,副将5人,由邓世昌、叶祖珪、林永升、邱宝仁、方伯谦担任,参将4人,由黄建勋、林履中、林颖启、萨镇冰担任,皆船政毕业生与留学生。提督丁汝昌是陆军将领,一切规制、管理主要靠刘步蟾等船政毕业生操持。光绪十八年(1892年),在北洋舰队中任职的官佐共64人,其中闽生44人。在南洋水师(舰队)中,光绪六年(1880年),蒋超英任澄庆号管驾。光绪十年(1884年),唐佑任济安号管驾、黄纶苏任镇海号管驾。光绪十一年(1885年),何心川任开济号管驾。在广东水师(舰队)中,先后曾任管驾的有林国祥、李和、陈应谦、林点熊、程璧光、黄纶苏。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叶祖珪任北洋水师统领,光绪三十年(1904年),督办上海船坞,统领南、北洋水师。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萨镇冰任南、北洋水师统领,宣统元年(1909年),任筹办海军副大臣,将南、北洋水师统编为巡洋长江舰队,自任统制;程璧光任巡洋舰队统领。
  从光绪六年(1880年)开始,严复任天津水师学堂总教习、会办、总办共20年。光绪八年(1882年),萨镇冰任教习。光绪七年(1881年),李兆其等4人任北洋水师学堂教习及威远练船教练。光绪八年(1882年)后,魏瀚、陈应濂等一批船政毕业生在广东鱼雷学馆、实学馆、黄埔水师学堂任教习、帮办、总办。光绪十五年(1889年),程璧光任广东水师练船副总管。光绪十六年(1890年)以后,蒋超英在南京水师学堂任总教习兼提调、总办,清宣统年间(1909~1911年)任监督。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萨镇冰筹办烟台海军学堂,黄以云任南洋海军鱼雷电学堂总办。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叶祖珪督办南洋水师学堂。前后在各水师学堂任教的船政毕业生共40多人。
  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英国夹板船吞顿丝马儿号在台湾基隆遇险,船政舰船福星号由杨永年驾往救援,将其护带进港。同治十二年(1873年),英国德吉利士号轮船由粤来闽,经过福清海坛(今平潭)洋面时,见滩岛上数十人摇旗呼救,因大风无法靠近,驶入马尾港时告知船政舰队,海东云号由管驾张成驰往救援,救出全船24人,均属漳、泉一带商贩、水手,遭风逃至荒岛已5昼夜。光绪三年(1877年)八月,美国佛蓝牌利号夹板船在福建兴化长屿洋面遇风沉没,船政舰队派船救出洋人韦士客拉等19人送至福州。十月,刘金狮商船在福建长乐松下洋面触礁损坏,舰队派船救出13人,并代修船。光绪四年(1878年)四月阜康号商人由上海乘船至马尾,遇暴风翻船,许寿山驾艺新号抢救乘客陈廷隆等7人上岸,此后他又多次驾船救援遭风遇险船只,清廷给予奖励。光绪四年(1878年)十二月,金同生商船装运杉木及砖等至闽江五虎口搁浅发漏,舰队派船将其拖进马尾港修理。光绪五年(1879年)二月,商船金长成号在赤屿洋面遇风,桅折船漏,舰队管务处吴世忠驾湄云号往救,吴在船上中风身亡。三月,金裕昌商船装运杉木3400根,行至马祖澳触礁将沉,舰队派船将其拖至古镇修理。
  同治十一年(1872年),湄云号由上海北运大米支援直隶灾区。光绪三年(1877年),台北风灾,福星号载运米谷往台湾后山应急。光绪四年,山西、河南旱灾,船政舰队海镜、永保、琛航、登瀛洲号会同招商局各船,分赴金陵、上海、牛庄装运米谷帮赈。
  (三)御侮
  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五月,日本政府借口琉球船民被台湾牡丹社高山族所杀,以陆军中将西乡从道为台湾征讨都督,率军舰5艘,运输船13艘,载兵3600多人在台湾南部琅〓(今恒春)登陆,劫掠烧杀。高山族人民据险反击。日军退守龟山,设立都督府,意图久据。清政府命沈葆桢为钦差办理台湾等处海防兼理各国事务大臣,率领以扬武号为旗舰的船政舰队,载运淮军13营6500人渡台。飞云、安澜、靖远、振威、伏波及税务司所借凌云号驻澎湖,举行会操。福星号驻台北,万年清号驻厦门,济安号驻福州,永保、琛航、大雅号往来运输。严宗光、林泰曾等一批刚毕业的船政学生随往勘测台湾环岛地势、水文,绘制成图。日本政府见无隙可乘,与清政府签订《北京专条》撤兵而去,其侵台图谋未能得逞。
  光绪八年(1882年),朝鲜汉城发生兵变,日本政府趁机派兵驻朝,清政府亦派6舰赴朝,其中威远、澄庆、登瀛洲、泰安4舰为闽造,由丁日昌率队,船政毕业生林泰曾、邓世昌、李田、叶伯鋆、蒋超英任各船管驾,迅速平息事变,阻止了日本政府征韩图谋的实施。
  光绪十年(1884年)爆发中法战争,中国东南沿海战场(以闽、台为中心)与法军作战的海军主力是船政舰队。在马江海战中,参战的船政毕业生27人,牺牲21人:飞云号大副谢润德,正管轮潘锡基、三管轮马应波,福胜、建胜号督带吕翰,福胜号管驾叶琢、大副翁守恭、副管轮戴庆涛,建胜号管驾林森林、大副丁兆中,福星号管驾陈英、三副王涟,振威号管驾许寿山、大副梁祖勋、二副邝咏钟,扬武号副管驾梁梓芳、三管轮庞廷桢以及留美撤回入堂肄习练生杨光楠、薛有福、黄季良,管轮学生陈锦超。吴其藻下落不明。光绪二十年(1894年)中日战争爆发时,为加强台防,曾派船政学堂测绘生杨则哲、林鉴殷、郑奉时、林兆燕、董寿、林泳埙、陈振家、王韵聪、陈宝煊赴台测绘。在黄海海战中,参战的船政毕业生50人,包括13名主力舰管驾中的11名,牺牲16人:定远号管驾刘步蟾、总管轮刘荫霖,镇远号管驾林泰曾,经远号管驾林永升,致远号管驾邓世昌、大管轮郑文恒,超勇号管驾黄建勋、帮带大副翁守瑜,扬威号管驾林履中、帮带大副郑文超,来远号总管陈景祺及张海鳌、蔡馨书。在两次海战中,这些烈士作战事迹之英勇壮烈是中华男儿爱国主义精神的千秋典范。
  (四)其他
  从清光绪元年(1875年)开始,船政学堂毕业生参与筹建台湾基隆煤矿,4年投产,到19世纪80年代初,产量基本能满足船政需要。光绪六年(1880年),林日章参加开滦煤矿勘探,罗臻禄任广东矿务委员,林庆升、池贞铨、林日章发现福州穆源煤矿。光绪八年(1882年),池贞铨、林日章勘得山东海州、栖霞县、招远县属铝矿,林日章任开采监工。林是中国西法炼银的最早主持人。光绪十一年(1885年),张金生任台湾煤矿煤师,另一船政毕业生任福清石竹山锡矿矿师。光绪十六年(1890年),张金生、池贞铨到湖南邵阳、新华复查煤矿。游学诗参加湖北大冶铁山运道建筑,又到王三石勘探煤矿。池贞铨勘明马鞍山煤层状况,选定煤井位置,又到湖北兴山勘探铜矿。为建设汉阳铁厂,“闽厂学生分赴衡州、宝庆、辰州、永州等府暨毗连鄂境之四川夔州、陕西之兴安、汉中等府,毗连湘境之江西萍乡、贵州青溪等县查勘煤铁,并委赴素产煤铁之山西省泽、路、平、孟等处采取煤铁各式样”(①《政艺通报》卷1,“艺学图表”。)。光绪二十年(1894年),船政在古田所炼铁送往英国炼钢,质量优良。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杨济成参与厦门湖头探矿。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黄清寿往邵武探矿。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池贞铨、沈庆瑜创办赣州铜矿。
  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詹天佑任中国铁路公司工程师,参加修建塘沽至天津、天津至沈阳铁路,后任川汉、粤川铁路总理,光绪三十一年至宣统元年(1905~1909年),任京张铁路总工程师兼会办。光绪二十九年U9W年),魏瀚主持河南许州临颖铁路工程施工。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李大受任京汉铁路养路副总管,卢守孟任京汉铁路行车总管。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高而谦任京汉铁路总监督,郑清濂任汴洛铁路总办,陈庆平任漳厦铁路总工程师,王迴澜任副总工程师。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郑清濂任京汉铁路总监督,丁平澜任正太铁路总办,宣统元年(1909年),魏瀚任广九铁路总办,李大受、曾毓隽、郑膺麟勘测川汉铁路。宣统三年(1911年),王寿昌任川汉铁路总办。郑诚任京张、京绥铁路总办。
  光绪六年(1880年),陈林璋先后调往山东、浙江办理机器局事务。光绪十年(1884年),刘冠南任刘公岛机器厂帮办。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魏瀚任汉阳机器厂总办。
  光绪三年(1877年),苏汝灼、陈平国专司台湾电线敷设工程。光绪五年(1879年),船政使用电灯(爱迪生于1878年改进白炽灯),光绪十一年(1885年),开始在自制兵船镜清号上装电灯,光绪十三年(1887年),建电报房,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建电灯厂,以上工作都由船政学生主持。
  罗丰禄任第一届留学生翻译,回国后,在天津水师营务处任李鸿章翻译。光绪二十三年至二十八年(1897~1902年),任驻英、比、意公使。光绪二十八至三十年(1902~1904年),吴德章任驻粤匈帝国公使。陈季同任第一届留学生文案,后任驻德,法参赞,代理驻法公使兼比、奥、丹、荷四国参赞,中法战争后随曾纪泽参加与法国划分中越边界的谈判,光绪二十年(1894年),赴朝鲜协助处理海防事务,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为反对清政府割让台湾,参与策划成立台湾民主国,任外务大臣。魏瀚在留学期间任法国皇家律师公会助理员,得法学博士学位,19世纪90年代先后为湖广总督张之洞、端方办理法律、外交翻译事务。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王寿昌任京汉铁路总翻译。
  黄庭、王迴澜、王寿昌留学回国后任船政学堂法文教习,郑诚任翻译。林振峰在福州、济南任教习数十年,精通数学,被誉为“马尾算”。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黄树生任永春州中学堂教习。
  王寿昌为林纾口译《茶花女》,由魏瀚为之刊行于福州。陈寿彭翻译英国海军海图官局所辑《中国江海险要图志》。郑守箴翻译《喝茫蚕书》,介绍欧洲选种育蚕方法。陈季同将《红楼梦》、《聊斋志异》译为法文在巴黎出版。严复译述《天演论》等,向国人系统介绍西方资本主义经典著作。马建忠著《马氏文通》。陈兆翱将轮船车叶化平为侧,外洋竞相仿效。又改进船用抽水机,西人以陈兆翱名之。池贞铨用连江白石粉制成耐火砖,耐火力较进口砖优良。
  附:
  (一)求是堂艺局章程(①《洋务运动》五,28~26页:清同治五年十一月五日左宗棠奏折。)
  一、各子弟到局学习后,每逢端午、中秋给假三日,度岁时于封印日回家,开印日到局。凡遇外国礼拜日,亦不给假。每日晨起、夜眠,听教习、洋员训课,不准在外嬉游,致荒学业;不准侮慢教师,欺凌同学。
  二、各子弟到局后,饮食及患病医药之费,均由局中给发。患病较重者,监督验其病果沉重,送回本家调理,病痊后即行销假。
  三、各子弟饮食既由艺局供给,仍每名月给银四两,俾赡其家,以昭体恤。
  四、开艺局之日起,每三个月考试一次,由教习洋员分别等第。其学有进境考列一等者,赏洋银十元,二等者无赏无罚,三等者记惰一次,两次连考三等者戒责,三次连考三等者斥出。其三次连考一等者,于照章奖赏外,另赏衣料,以示鼓舞。
  五、子弟入局肄习,总以五年为限。于入局时,取具其父兄及本人甘结,限内不得告请长假,不得改习别业,以取专精。
  六、艺局内宜拣派明干正绅,常川住局,稽察师徒勤惰,亦便剽学艺事,以扩见闻。其委绅等应由总理船政大臣遴选给委。
  七、各子弟学成后,准以水师员弁擢用。惟学习监工、船主等事,非资性颖敏人不能。其有由文职、文生入局者,亦未便概保武职,应准照军功人员例议奖。
  八、各子弟之学成监造者,学成船主者,即令作监工、作船主,每月薪水照外国监工、船主辛银数发给,仍特加优擢,以奖异能。
  (二)船政与洋教习师丢瓦所定合约(②《海防档乙•福州船厂》(三),957页:光绪九年八月二十九日,张梦元咨呈总理各国事务衙门。)
  一、师丢瓦熟识轮机一切奥妙,愿应福建船政大臣之聘,为船政学堂管轮教习。抵福州日,即当起予教导在堂生徒及各管车,无论在船在岸,师丟瓦应尽心竭力教以管轮理法手艺。此外,凡属管轮本分应晓之事,衙门或派其兼办,师丢瓦即应遵照,不得于第五条所载月俸定数之外,再请加上。
  二、师丢瓦定此合同,以三年为限。自抵工之日起(光绪九年五月初八日,西历1883年6月12日),限内倘遇难料之事,须行停工,以致师丢瓦不得在堂施教,船政大臣可以作主撤其回国。惟应于其本月应得薪水之外,另给贴薪四个月,并回英盘费。师丢瓦不听吩咐,或办理不善,或教导不力,船政大臣亦可撤其回国,只给盘费,不给贴薪。
  三、师丢瓦在工,立限三年,限内应尽心力,认真教导各生徒,如第一条内所载云云。除应授课程以外,不得干预别项各种事宜,不论或明做,或暗搅,未经告明船政大臣,及告明而尚未允准者,一概不许擅行。
  四、师丢瓦应受船政大臣,或署理船政大臣节制,并应听稽查学堂委员之谕,以外不准私自越躐,干谒中国官员。
  五、师丢瓦薪水银,月给船政局秤二百两,自抵工之日起,按西历月份,每月支领。其由英国起程赴中国时,另发一个月贴薪银,为行装之用。
  六、师丢瓦应住合式房间,由船政衙门给予,有病时给予医生,其费由公项动支。
  七、照以后第八、第九条情形,师丢瓦应得由英至闽,及由闽回英各项船票,或领局平银三百七十八两,以作由英赴闽盘费,及同数之银,由闽回英。
  八、如在约期限内,师丢瓦或因病回英,或为本国召国,船政只给回费,或如第七条所云局平银数,倘系自己有事回国,须先四个月禀明衙门,第如此情形回国,师丢瓦不得向衙门问取川资及别项等费。
  九、师丢瓦三年期满,衙门应给予回英盘费及贴薪两个月。若衙门与教习愿意再留,再立新约,其回费并贴薪,应俟下次期满之日支领。
  十、师丢瓦既到福州,船政衙门另与换立华英字合约各二分,一存衙门,一发交师丢瓦收执为凭。师丢瓦既得新合约,旧合约即为废纸。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

《福建省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记载了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全面记述福建省学校教育自萌生至1989年的发展历程。全书14章,卷首冠以“概述”,卷末附录“大事年表”及“福建省当代教育人物表”。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