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计划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20001127
颗粒名称: 一、计划
分类号: G526
页数: 3
页码: 695-697
摘要: 本文记述了福建省教育发展计划分为年度计划和五年计划两种,主要内容包括各级各类学校的合理布局、专业设置、学制、教育投资和招生规模等。
关键词: 福建省 教育行政 教育计划

内容

福建教育发展计划分为年度计划和五年计划两种,也试行编制过10年、12年和15年的远景规划。它是福建省国民经济发展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育事业发展计划的主要内容包括各级各类学校的合理布局、专业设置、学制、教育投资和招生规模等。
  50年代初期,到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由于福建处在海防前线,经济建设受客观环境限制,财政支出靠中央拨补,发展教育靠中央支持。这一时期的计划管理体制是实行中央集中统一安排,省负责组织实施。
  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1949~1952年),人民政府的中心任务是:进行土地改革,消灭残余土匪,稳定社会秩序,医治战争创伤,恢复生产。与此相适应,教育工作的方针是维持改造。这一时期教育事业发展计划的重点是:接管改造旧学校、,对高等院校进行调整合并,适当扩大专科招生比例,着力办好福建师范学院和福建农学院,积极培养中学教师和农业技术骨干力量;加强对普通中学、技术教育、中等师范教育、初等教育及扫盲运动的领导;大力发展山区和老区的教育及工农教育;创办一批工农速成学校,培养工农出身的知识分子干部。
  从1953~1957年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中央提出的教育工作总方针是:“整顿巩固,重点发展,提高质量,稳步前进。”省教育厅结合福建的实际情况,于1953年3月召开的第二次全省文教工作会议讨论制订年度教育工作计划时提出,除师范教育作适当发展外,高等教育和普通教育都必须以整顿提高为主,全省各级教育部门应着力抓好小学的整顿工作,合理安排各项教育事业,努力提高教学质量。会后,省教育厅组织机关干部深入到15个县、市及部分学校进行调查,从实际出发,制订出普通中学、中等技术教育、初等教育、师范学校、工农速成中学、工农业余教育等项事业发展计划。同年7月,召开的第三次全省文教工作会议上,对小学的整顿问题作了认真研究,决定分期分批进行:省选择福州、厦门、漳州、泉州4市的小学作为整顿的重点,闽侯一个农村区作为副点。其他专区和县视实际情况选一个区或一个中心小学作为整顿试点,取得试验后,全面铺开。与此同时,其它各类教育也相应进行整顿。
  1955年下半年,全国出现农业合作化高潮。毛泽东主席发出关于配合农业合作化运动,开展农民识字教育的指示。据此,省教育厅于同年11月召开全省教育工作会议,制订全省扫盲计划,开展大规模扫盲运动,并研究制订56、57两年的教育事业计划,强调省、地(市)应切实加强对中学的领导,提倡私人办学,县(区)教育部门应加强对民办小学的领导和管理,并将其纳入国家计划。
  1956年初,中央提出“全国规划,加强领导,又多又快又好又省”的经济建设总方针。据此精神,省教育厅着手制订高等教育和中等专业教育的12年(1956~1967年)远景规划以及第一个五年计划后二年和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分段发展规划。在“反对右倾保守思想”的影响下,制订的各项事业发展指标普遍偏高。规划要求在3年内(1956~1959年)分六批将本省教育行政领导和中等学校领导干部轮训完毕;在6年内(1956~1962年),将不及师专毕业程度的教师,通过函授和讲习会等方式,提高到师专毕业程度。1956年和1957年,各类学校在校生年增长率计划指标,除中等专业学校基数(19082人)已经偏大,不再增加外,其他均有较大幅度增长。
  1958~1962年第二个五年计划时期,为适应“大跃进”的要求,教育计划管理体制下放。由于“左”的思想影响和管理上缺乏经验,各地自行设置学校,安排招生规模,以致出现1958~1960年各项教育事业盲目发展,超过了实际负担能力。因此,在计划管理上又将权限分别收归中央和省两级管理。从1961年开始,根据中央提出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福建教育事业进行调整压缩。在1961年3月召开的第十五次全省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要调整部分全日制学校和教师进修学校,停办部分普通师范学校,压缩招生任务,发展民办小学、农业中学和业余教育,努力提高教育质量,并制订各级各类学校调整方案。全省公办教育事业迅猛发展的势头得到遏制,但民办教育事业仍有发展。
  进入国民经济调整时期(1963~1965年),福建教育工作继续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对高等学校科、类的招生比例进行调整压缩、稳定普通高中规模,控制初中发展,加强农村小学教育,适当提高学龄儿童入学率,进一步开展业余教育。同时根据刘少奇同志提出的实行两种劳动制度和两种教育制度的构想,适当发展中等专业学校,积极试办职业教育,促进教育内部各项事业的协调发展。
  “文化大革命”的10年(1966~1976年),福建教育事业遭受严重破坏,计划管理处于混乱状态。高等学校和中等专业学校停止招生,普通教育计划管理被搞乱。在极“左”的思想指导下,中小学盲目发展,布局紊乱、学制缩短,教育质量严重下降。
  1976~1980年,第五个五年计划时期,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后,百业待兴,急于求成的情绪重新抬头。根据本省十年发展规划提出的要求,省教育局制订出教育事业年(1976~1985年)规划,要求到1985年,农村基本普及9年或10年教育;各级各类业余学校在校生数要达到240万人;到“五五”计划最后一年(1980年),全省中学在校生要达到195万人,平均每年增加23.43万人;小学生要增加到450万人左右。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特别是1980年开始广泛深入地进行了经济体制改革,中央批准福建实行特殊政策,灵活措施,在计划管理上进行重大改革。对高等教育的发展,实行中央和地方两级管理,以中央为主。中等教育(包括中专、普通高中)、基础教育,以省为主,实行省、地(市)两级计划管理制度。省对各类教育的发展,加强宏观调控,使各类教育逐步朝着协调发展的方向迈进。
  1981年,转入第六个五年计划时期,根据中央提出的“调整、改革、巩固、提高”的方针和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福建教育加快调整改革步伐,有计划有步骤地解决教育事业管理体制上不适应经济体制改革的弊端,注意加强宏观管理,将教育事业纳入国民经济发展总体计划统一运行。省里先后出台关于基础教育管理权限的划分、关于职业技术教育管理体制法规、关于改革高等教育事业计划管理的决定等,促进各类教育的健康发展。
  1986年,开始执行第七个五年计划,在事业发展计划管理上,宏观总量控制较好,微观调整得以顺利进行。各类教育改革进一步深化,各校围绕着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这一中心议题,进行多种改革尝试。高等学校努力挖潜,逐步扩大委培生、定向生和自费生的招生比例。提倡并鼓励社会团体和私人办学,使福建基础教育得到迅速切实加强,职业技术教育得到迅速发展,高等教育的潜力和活力得到发挥,成人教育形成多层次、多形式办学的格局,各类教育基本上能够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

《福建省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记载了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全面记述福建省学校教育自萌生至1989年的发展历程。全书14章,卷首冠以“概述”,卷末附录“大事年表”及“福建省当代教育人物表”。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