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沿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20001085
颗粒名称: 一、沿革
分类号: G527.57
页数: 6
页码: 600-605
摘要: 本文记述了民国时期沿革、其中包括了集美小学、创办集美女子小学校等情况。
关键词: 民国 沿革 教育

内容

民国元年(1912年)9月,陈嘉庚第四次从新加坡回到集美,看到家乡教育十分落后。同安县立小学10年没有1班毕业生,集美社分七房角划地而居,各房自办私塾,只收男生,且塾师学识平庸。陈嘉庚四处奔走,使各房同意全村设立一所统一的小学,经费由他独资负担。翌年1月27日,乡立集美两等小学校成立,借“集美大祖祠”、“驿轴”、“二房祖祠”做校舍。
  当时集美社三面环海,空地很少。陈嘉庚为了盖校舍,出资2000元买下村外1口面积数十亩的半废大鱼池,建筑1座造价1.4万多元的木质平屋,可容7班学生的校舍。民国2年秋季开学时,集美小学搬进新校舍。
  民国5年(1916年),集美小学改名为同安第六区公立第四高等小学校。
  集美小学招收的只是男生。陈嘉庚决定冲破根深蒂固的封建传统观念,创办集美女子小学校,筹办工作由陈敬贤夫人王碧莲女士负责。她每天带一张小板凳,到各家各户苦口婆心动员学龄女孩上学。集美社村民多以讨海为生,女孩剖海蛎有微薄收入,不少家长不让女孩上学。为此学校规定女生不但免费上学,而且每月发给每生津贴2~3元,结果招收60名女生。民国6年2月,集美女子小学正式开学。
  在创办小学过程中,首先遇到的困难是师资奇缺。全同安县教师中,师范毕业的(包括简师毕业)仅4人,其中1人从商,2人应聘在集美小学任教。陈嘉庚为解决师资问题,开始进行他创办集美学校(学村)规划的第二步——创设师范与中学。他考察省立师范学校,了解到该校毕业生不想当教师,更不愿到乡村任教的情况后,更感到创办师范学校刻不容缓。民国5年(1916年)10月,派胞弟陈敬贤回集美筹办师范和中学。陈敬贤在国外经商积劳成疾曾患咯血症,但为了筹办师范和中学,事必躬亲,1年多兴建起大礼堂和居仁、立功、尚勇诸楼,以及电灯厂、自来水塔、温水房、浴室、大操场、贮藏室等设施。他先后到江西、江苏、安徽、山东、河北、湖北7省考察教育,延聘校长。陈嘉庚为了使师范毕业生人人都能实践教职,特地从南洋发函通知闽南30余县劝学所长,要求每一大县代为招选贫寒子弟5~6人,每一小县3~4人,所选学生必须有志教职,详填履历,到校后加以复试,凡违背定章或不及格者,决不收纳。民国7年(1918年)3月10日,师范、中学两部同时开学,分师范3年制讲习科甲乙两班、5年制师范预科甲乙两班和中学1个班,学生196人。学校优待中小学生只交膳费,学宿费均免;师范生各费均免;师范生和中学生所需被席蚊帐一概由学校供给,每年春冬两季学校发给学生统一制服各1套,每月津贴每个学生2元。
  陈嘉庚为增强华侨的祖国观念,从创办集美师范、中学开始就特别欢迎海外侨生到集美就学,明确表示:凡南洋华侨小学毕业生,有志回国升学的,“则由新加坡本店予以介绍函,概行收纳;到校时如考试未及格者,则另设补习班以教之”。集美师范中学创办第二年就有不少侨生到集美上学。
  民国7年(1918年)12月,报呈福建省长公署转呈教育部立案,正式成立“集美师范学校”。
  集美师范、中学开办不及2年却3易校长,使陈嘉庚感到从外省聘请校长不是办法,决定不再聘外省校长。
  民国8年(1919年)2月18日,集美幼稚园成立,陈嘉庚雇木工按幼儿高矮,制作桌椅;为保护幼儿上学放学安全,规定汽车不得进入集美村;还为幼儿园配备钢琴、风琴和玩具等。同年5月,陈嘉庚在第5次回国前,将自己在南洋的全部不动产(胶园7000多英亩、房产地皮150多万平方英尺)捐作集美学校的永远基金,并请律师按英政府条例立字为据。陈嘉庚当时在华侨中并非首富,但他竭尽心力,倾资兴学。他在《致集美学校诸生书》中说:“身家性命之利害得失,举不足吾念虑,独于兴学一事,不惜牺牲金钱,竭殚心力而为之”。民国9年4月,经黄炎培介绍,陈嘉庚在厦门认识毕业于北京大学经济系的福建安海人叶渊(采真)。5月10日,陈嘉庚亲笔立聘书,敦请叶渊“任集美师中商水产学校附属两等小学校校长职务”,而且一聘就是3年。叶渊难却盛情于7月就任集美学校校长。
  陈嘉庚在第五次回国期间[民国8年(1919年)6月至民国11年3月]在兴办厦门大学的同时,实施兴办集美学校的第三步规划:创办实业学校。他目睹中国水产、航海业落后状况,发出“力挽海权,培育专才”的誓言。民国9年2月,集美学校水产科开办,招收旧制高等小学毕业生45名,修业年限4年,学生各费均免。10月,聘冯立民为主任。同年8月,陈嘉庚在集美增办商科,旨在培养有学识的商业人才,援助南洋广大华侨,长中国人志气;同时,也为改革国内墨守成规的商业经营方式。商科开办后人数逐年增加。民国13年1月,改为商业部,课程增多,修业年限仍为4年,先后聘李敬仲、邵挺、黄绶铭为部(科)主任。
  民国10年(1921年)2月,陈嘉庚在集美学校创设女子师范部,女子小学附属之。招收师范讲习科,预科各一班,学生100多人。
  陈嘉庚看到中国以农立国,而农林科学技术落后,收获不丰民生困苦,决计培养农林科技人才。民国12年(1923年),他从新加坡写信给集美学校校长要他择地开办农林学校。民国14年5月,与同安县仁德里洪塘乡民订立契约,购买天马山北面一带的久荒田地,建筑农林部校舍,并开辟农林试验场。民国15年春,农林部正式开学,招收学生130多人。秋季开辟畜牧场,聘北京农林大学教授森林系主任叶道渊为主任。农林部边上课,边进行农作试验,种植许多树苗。学校派人劝说各乡长,把所有的山头分区划界,计算乡人数目,把植树任务分配各区。学校派学生带树苗下乡,教农民种植方法,请地方官出告示,禁止砍伐。
  陈嘉庚兴办集美学校的第四步规划是办大专院校。民国15年(1926年)9月,开办国学专门部,招收旧制中学毕业生44人,按照专门学校办法,修业年限定为4年。民国14~16年,开办高级师范选科,分文、理、地、艺术、体育各系。学生主要录取集美学校师范部旧制五年毕业生。
  为了资助经济困难、品学兼优的集美学校毕业生升入大学或出国留学,自民国13年(1924年)起,设立“成美”储金。有不少集美学生就是依靠成美储金的资助得以继续升学的。
  陈嘉庚倾尽全力办理集美学校使其成为闽南教育中心。民国9年(1920年)集美学校设立同安教育补助处,开始资助同安各乡设立小学,计30余所。民国13年3月改名“教育推广部”,除维持拨款资助各校外,并从教学上加以指导。教育推广部从成立到民国21年8月间,全省受到补助的有28个县市73所学校。
  民国16年(1927年)3月,集美学校改部为校;师范部改为高级中学校,附设前期师范及后期师范;中学部改为初级中学校;女子师范部改为女子初级中学校,附设前期师范及女子小学;国学专门、水产航海、商业、农林、男子小学等各部均改为校。同年,为培养幼儿园和小学低年级师资,陈嘉庚创办集美幼稚师范学校,以幼儿园附属之。幼稚师范招收本科与预科各1班;民国19年,取消预科,提高本科的程度,改2年制为3年制;民国21年改为4年制,分为预科2年,本科2年。
  试验乡村师范学校由集美初等教育社张宗龄等人捐款,集美学校教育推广部按月拨款补助。秋季先办小学,后招师范生。半年后发展5所中心小学,2班师范生。民国21年(1932年)6月收归集美学校管理。
  民国22年(1933年)12月,集美学校再次变更组织:男女中学合并为中学,高级师范、乡村师范、幼稚师范合并为师范学校,男女小学及幼稚园附属之。
  民国26年(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远居海外的陈嘉庚写信给集美师生,激励师生要“抱定牺牲苦干之精神,努力抗敌救国之工作”。10月,日军侵占金门,学校内迁。师范、中学迁往安溪文庙;商业学校迁往安溪后垵乡;农林学校迁往安溪同美乡;水产航海学校迁往安溪官桥乡。民国27年1月3日,集美学校举行临时全校校务联席会议决定:各中等学校一律迁入安溪县城文庙校舍,合并办理,定名为“福建私立集美联合中学”。
  民国28年(1939年)1月,水产航海、商业和农林各科脱离联合中学,定名为“福建私立集美职业学校”,迁往大田县,叶维奏为校长。中学取消“联合”二字。改为“私立集美中学”,以师范科附属之,由陈村牧兼任校长,6月,改聘王瑞碧为中学校长。
  民国30年(1941年)2月,小学迁回集美;8月,职业学校中水产航海、商业、农林各自独立设校,中学高中部迁往南安县诗山。民国31年2月,中学改为高级中学、初级中学两校。
  民国33年(1944年)2月,省教育厅将省立“高级水产职业学校”设于集美学校附近,委托集美学校代管。民国35年,从集美学校中分出,迁往莆田县。
  民国34年(1945年)8月日本帝国主义无条件投降,集美学校陆续迁回集美。民国35年1月,高级中学、初级中学、高级商业职业学校全部迁回集美。春季,科学馆修复后,分散在各地的设备运回集中管理。民国36年2月,高级农林职业学校因生源问题,停办农校,专办农场。
  民国38年(1949年)4月陈嘉庚同意筹设航海专科学校,并报请教育厅转教育部立案。5月下旬,福建省政府下令学校提前放假,集美学校除小学照常上课外,中等各校均于5月28日离校。高中、高水、高商大部分学生及初中一部分学生,纷纷奔往晋江、同安、安溪、永春、德化、大田等县,参加革命工作。中等各校被迫放假后,国民党空军降落伞部队,陆军第五军,第五十五军先后进驻集美学村。8月中旬,经再三交涉后退出。
  1949年9月23日,集美解放。中国人民解放军在战斗中未用重武器,用鲜血和生命保护集美学村。
  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陈嘉庚当选为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和华侨事务委员会委员。
  厦门解放后,集美各校立即投入紧张的恢复工作。小学于月25日复课,高、初中、高水、高商四校于11月7日复课。1949年11月11日,国民党军队飞机狂轰滥炸集美学村,高中校长黄宗翔等遇难,造成“双十一”大惨案,学校重遭破坏。集美师生员工发表(告海内外同胞书》,控诉这种轰炸“和平学村”的罪行,并坚决表示要以“始终一贯的牺牲精神向前推进,来完成我们应该做的神圣的革命任务”。师生们为死难者开了隆重追悼会。陈嘉庚在汉口发表书面谈话,谴责国民党军队飞机轰炸集美学校的暴行。福建省人民政府主席张鼎丞,副主席叶飞、方毅,教育厅厅长陈辛仁,厦门市军管会、厦门市人民政府,以及厦门学生会联合会等函电慰问。“双十一”惨案后,由于校舍被毁,无法上课,学校不得已宣布暂时停课,学生暂时疏散回籍。学校派员分赴各地选择临时校舍,准备搬迁。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支持下,集美各校第二次搬迁:高级水产航海学校迁至后溪下店村,11月28日复课;高中与高级商业学校合并办理,迁天马山原农林学校旧址,于12月1日复课;初中迁往五行山乡,于12月1日复课;小学迁到集美以北的内头社借民房为校舍,12月5日复课。
  1949年12月17日,陈嘉庚回到阔别九年的集美,随后订出“重建集美学村计划”:清理灾区、开筑道路、救济受灾村民;建筑新学村,除恢复原有各校外,拟增办华侨师范和工矿学校。1Q50年9月5日,陈嘉庚在结束南洋事务后回国,定居集美。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集美学校虽然仍保持私立,但人民政府从各方面给予亲切关怀与大力支持,补助经费,指导教学,中专毕业生由国家负责分配。
  1950年秋,高中与初中合并为完全中学,定名为集美中学。1951年1月16日,教育部电准试办集美水产、商船专科学校(简称“水专”)。2月水专招收第一批新生,由集美高级水产航海职业学校(简称“高水”)负责办理。8月水专与高水分开,独立设校。该校招收高中毕业生,学制三年,分驾驶、渔捞、养殖、制造、轮机等科,当年先办驾驶科,招收学生95人。1951年9月,省立高级航海水产职业学校(原址在惠安县)并入集美高水。10月,省立高级航海机械商船学校(原址在福州马尾)的航海科并入集美高水,增办养殖专业。1952年9月,厦大航务专修科与集美水专合并,在集美成立“国立福建航海专科学校”(简称“航专”)。1952年12月15日,集美高级水产航海职业学校改名为“福建私立集美水产学校。”12月,集美高级商业职业学校改名为“福建私立集美财经学校”,修业年限2年半。1953年8月,福建航专迁往大连,与东北航海学院、上海航务学院三校合并成立大连海运学院。
  由于南洋各地侨生要求回国就学的日益增多,1953年,陈嘉庚向中央人民政府建议在集美创办归国华侨学生中等补习学校,专收归国侨生,进行补习教育。人民政府很快采纳他的建议,并拨款委托他负责筹建新校舍。同年11月,“集美华侨学生补习学校筹备委员会”成立,接收以前“福建航专”移交的校舍、家具等。12月,开始接待第一批侨生,12月下旬开始上课。1954年1月4日,补行开学典礼。学校定名“福建省集美华侨学生补习学校,由福建侨委副主任陈曲水兼任校长,由中侨委和地方政府双重领导,以中侨委为主。集美侨校吸引了海外广大侨生,1954~1955学年度,侨生达1008人。1957年8月,陈嘉庚征得中侨委同意,倡办侨属子女补习学校,委托集美侨校负责兼办,陈村牧兼校长。
  1958年3月18日,水产航海学校分开建校,分别定名为:福建省厦门市私立集美水产学校”、“福建省厦门市私立集美航海学校”。1960年4月,经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将福建省厦门市私立集美水产学校改称为“福建省集美水产学校”。同年春,省交通厅筹建“福建交通专科学校”,在集美航海学校附办,招收交通专科学生48名。8月,交通专科学校独立办理迁往闽侯枕峰。1961年,“福建厦门私立集美航海学校”改称“福建集美航海学校”。
  集美财经学校与泉州食品工业学校、厦门纺织工业学校合并改称“集美轻工业学校”后,1960年9月1日,增办大学部,学校改称为“福建集美轻工业学院”。1961年,大专部停止招生。1962年3月,福建省政府决定大专部停办,恢复“福建集美轻工业学校”名称。1964年,内部分为轻工、财经两校。
  1961年8月12日,陈嘉庚因病逝世,集美万千师生哭校主。党和国家领导人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董必武送了花圈。8月20日下午3时,在集美鳌园举行隆重的安葬仪式。
  陈嘉庚逝世后,根据周恩来总理的指示,1961年9月,由中侨委召开会议,专门研究如何继续完成陈嘉庚未竟事业,会议决定分5年继续完成陈嘉庚生前未完成的基建项目,全部费用除陈嘉庚自筹基金尚有200万元外,所缺部分从1965年起由国家分两年拨付。
  不久,“文化大革命”爆发,学校被迫停课,停止招生。集美学村除中、小学外,其他学校均被迫停办或解散。集美校委会处于瘫痪状态。科学馆、图书馆、福南大礼堂、医院、印刷厂也都陆续划归外单位使用。
  1972年,上海水产学院迁到集美,改名厦门水产学院,11月1日正式开学。1973年,福建省革委会批准复办集美航海学校、财经学校。1974年6月,复办福建水产学校;同年,在福建航海倶乐部的地址上创办福建体育学校。“文化大革命”后期,集美学村实际包括小学、中学、航海学校、水产学校、财经学校、体育学校、厦门水产学院等7所院校。
  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后,集美学校师生揭批江青反革命集团破坏教育事业的罪行,平反一批冤假错案,各校进行调整整顿。
  1979年,经国务院批准复办上海水产学院,保留厦门水产学院。1980年上半年,上海水产学院全部迁回上海,厦门水产学院仍设在集美。厦门水产学院本科4年制分8个专业,专科2年或3年分8个专业;另有成人教育、非全日制培训和继续教育。
  1978年底,经国务院批准福建体育学院在福建体育学校基础上成立,设体育系和运动系,学制4年;另设教练员训练班和2年制专科班。
  1978年12月28日,国务院批准集美航海学校改为“集美航海专科学校”。1989年5月11日,经国家教委批准,集美航海专科学校又改为“集美航海学院”,设4个专业。
  1979年4月,重新成立“厦门师范专科学校”。1980年3月,改名为集美师范专科学校,设中文、政教、数学、地理、英语、音乐、美术7个专业。1973年,复办福建财经学校。1985年1月28日,改办福建省集美财经专科学校,续办集美财经学校。福建省集美财政专科学校设4个系6个专业。
  1980年,“福建省水产学校”,恢复为“福建省集美水产学校”,设渔业航海、水产经济贸易等7个专业。
  1974年1月,福建省轻工业学校复办,1985年6月18日,恢复原集美轻工业学校校名,设轻工机械装备、涉外企业管理等9个专业。
  1978年,集美华侨学生补习学校复办,至1984年,除华侨学生补习班外,增办大学先修班,招收朝鲜、蒙古华侨学生,印尼、緬甸、越南归国侨生,港澳学生、台籍青年、归侨及侨属子女1914人。1980年,办二年制外事英语大专班、外籍学生汉语班、全省华侨农场中学数学教师培训班。1983年9月,办华侨大学预科班。
  1982年,经国务院批准,增设“集美中国语言文化学校”,至1985年底共招收127名日本、泰国、菲律宾、缅甸、印尼、美国、法国、罗马尼亚、澳大利亚的外籍华人和华侨学生入学,先后举办十期夏令营短期学习班,共接待和培训300多名美国、泰国、菲律宾和香港地区的学生和华文教师。
  集美中学在“文化大革命”后重新列为省重点中学。集美小学1980年11月,被定为省重点小学。
  集美幼儿园1980年9月复办,正式开学。
  至1989年,集美学村包括集美幼儿园、集美小学、集美中学、集美华侨学生补习学校、集美轻工业学校、集美水产学校、集美财政专科学校、集美师范专科学校、集美航海学院、福建体育学院、厦门水产学院等U所学校。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

《福建省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记载了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全面记述福建省学校教育自萌生至1989年的发展历程。全书14章,卷首冠以“概述”,卷末附录“大事年表”及“福建省当代教育人物表”。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