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捐资形式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20001078
颗粒名称: 第二节 捐资形式
分类号: G522.74
页数: 4
页码: 596-599
摘要: 本文记述了福建省民国时期至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捐资形式、其中包括了独资办学、捐建校舍、捐赠经费与设备、置产助学、设立基金等情况。
关键词: 捐资 福建省 教育

内容

一、独资办学
  清末、民国时期,侨办学校从建校工程到落成开学以及学校日常办学经费全部由办学者(个人或集资者)承担。光绪二十年(1894年),陈嘉庚独资2000银元,在同安县集美村成立“惕斋学塾”,开福建省华侨独资办学之先河;民国时期,又捐资创办“集美学村”和厦门大学。宣统元年(1909年),南安华侨吴记霍在家乡创办私立诗坂、诗鳌两所学堂,并联合陈宏基在诗山创办进化小学;民国11年(1922年),捐资2万银元,在大坝创办南安县职业学校,后改名成功中学。南安县华侨黄奕住于民国9年创办斗南小学,民国10年创办斗南初级师范,民国12年创办斗南幼稚园,民国16年在厦门鼓浪屿创办慈勤女子中学、女子师范并附设小学。民国10年,余佩臬与丈夫庄希泉在厦门创办厦门女子学校(后改女中)。民国23年,胡文虎捐国币350万元,拟在全国建1000所小学,其中福建80所,到抗战爆发前已建成70余所。印尼华侨黄怡瓶于30年代回国时,在家乡南安顶堡村创办明光小学;南安华侨李光前于民国27年回南安创办国专小学,还在山美、榕溪、董山、金陶办4所分校;1943年又创办国光中学。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李光前捐资近300万元,大规模营建国专学村。1954年,学村基本完成,建有国专幼儿园,国专小学(一、二、三、四校)、国光中学、国专医院、国专礼堂以及自来水厂、发电厂等配套设施,总面积5万多平方米。惠安县华侨刘玉水在民国11年(1922年)创办的荷山小学基础上,于1950年扩办荷山中学。1956年,荷山小学独立设校,刘玉水又捐资100万元扩建校舍。1956年,南安丰川华侨黄怡瓶集资兴建南安华侨中学。1957年,华侨刘金水创办崇文中学。
  二、捐建校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除50年代初期,少数华侨独资办学外(后都转为公办),华侨多是捐建校舍,成立董事会,设立学校教育基金会,添置设备,其余的办学经费则由国家负责。
  “文化大革命”以后,海外乡亲除建整所学校外,更多的是为家乡学校盖楼房、建教室、铺道路、修运动场等,使许多学校受益。南安县蓝园学村:1986年,海外乡亲捐资筹建蓝园中学。1988年,建成荣丹楼、景文楼、荣贮科学楼、灿烈楼、团英礼堂、荣艺楼、荣渔楼、蓝中食堂、学村路、学村牌楼及运动场等,总投资300多万元。
  泉州培元中学:1979年以来,由印尼、泰国、香港校友捐建“香港楼”(5层教室);菲律宾校友捐资重建“菲律宾楼”(3层),扩建图书楼(阅览厅、藏书库、校友馆3层);香港校友庄先生以其母名义独资捐建“安琚英楼”(3层);旅外校董庄先生等捐资新建校门;香港校友庄先生捐建“庄瑞杰楼”(5层)。
  莆田第六中学:1984年,海外乡亲林先生父子捐建教工宿舍楼一幢;1987年,侨胞团体九鲤洞捐建教学楼——九华楼;1988年,海外校友郑先生等捐建科学楼——涵华楼。
  永定侨育中学:改革开放以来先后有星马海外乡亲捐建“星马科学馆”;印尼海外乡亲捐建教师宿舍“印尼楼”。
  龙岩第一中学:海外乡亲陈先生捐资100万元建图书馆1座,建筑面积1100平方米。
  石光中学:海外校友邱先生捐建会议楼1座;蔡先生捐建新楼门;王女士捐建宿舍楼1座;旅菲校友会捐建尊师楼1座;海外乡亲两位吴先生各捐建教学楼1座。
  福清第一中学:海外乡亲林先生捐建1座图书馆,造型奇特,宽敞典雅,藏书10万多册,阅览室有217个座位。
  长乐县猴屿华侨学校:1985年,旅居美国、新加坡的海外乡亲和香港同胞捐资100万元兴建教学楼、教师宿舍楼和多功能礼堂各1座,并建有厨房、膳厅、浴室、厕所、传达室等,建筑总面积2882平方米;还建有200米环形跑道和100米直跑道。
  安溪进来小学:1978年,海外乡亲柯先生等32人集资兴建瑞鹊楼;1981年后,海外乡亲又捐款45万元建主楼、东楼和正面楼。
  安溪蓬莱中心小学:1989年,学校创始人华侨刘梧桐先生的后裔捐资70万元,兴建3层教学大楼,总面积2000平方米。
  福州英华学校:1989年,由海外校友捐资50万美元建“芝美楼”和“康霖楼”,建筑面积达6000平方米。
  从1980~1989年,南安海外乡亲黄先生捐资500万元,在南安10个乡镇的中心小学建“仙都楼”24座。南安水头港澳同胞吕先生捐资1100万港元,为10多所中小学建校舍。福清县从1979年以来,海外乡亲捐建教学楼、综合楼、师生宿舍218幢,受益中学25所、小学128所。莆田县江口镇于1984~1989年,海外乡亲共捐建中小学校舍69幢,礼堂3座。永定县1979~1989年,接受海外乡亲捐建学校64所。闽清县海外乡亲于1979~1989年共捐建中小学教学楼45幢。闽侯县海外乡亲于1979~1989年,捐资新建、扩建、助建中小学、幼儿园教学楼、教师宿舍楼55幢,建筑面积41600平方米。从1979~1989年,全省海外乡亲捐建校舍总面积2000万平方米。
  三、捐赠经费与设备
  清光绪五年(1879年),晋江安海镇创办铸英学堂,得到华侨资助。光绪六年(1880年),厦门鼓浪屿设立挦源中学,曾得到菲律宾华侨捐助。光绪三十年(1904年),创立的泉州培元中学,是教会向华侨集资创办的,华侨负责常年经费,直至1949年。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华侨王隆惠捐白银1万两助办厦门中学堂。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美以美教会在永春创办崇贤中学,得到华侨捐助与支持。
  民国时期,福建省私立学校占很大比重,许多私立学校派员往海外华侨募捐,有的请家乡的华侨出任校董事,办学经费常年得到侨胞的支持。民国23年(1934年),南安全县有小学135所,其中私立小学111所都得到华侨捐助。一些公立学校也得到海外校友和其他侨胞的资助。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华侨大量资助各级各类学校,特别是侨乡的学校经常得到华侨、海外乡亲的捐赠。据1989年统计,受益的有普通中小学1714所、中专9所、大专院校8所;侨乡泉州市受益的中学92所、小学907所;晋江县中小学460所,受益的300多所;龙海县受益的中小学25所;同安县受益的中小学54所。1979~1989年,福清县接受海外乡亲捐款有9895万元;莆田县江口镇有8344万元;永定县有1200万元;闽清县有8465万元。全省华侨捐资用于改善各类学校办学条件的,1979~1989年,共达3.71亿元。
  海外乡亲不但资助经费给各类学校,而且还捐赠大量的教学设备。其范围之广,数量之多,无法统计。福清华侨中学有电教设备、英语语音室、电脑室、录像厅、彩电14台、电影放映机2台、四喇叭收录机38台,班班有教仪、扩音器,理化生实验仪器也基本完备。这些教学设备,绝大多数是海外乡亲从1979~1986年捐赠的500余万元购置的。
  泉州培元中学海外和香港校友捐赠语音实验设备、电脑、电视机、影印机、录像机、电影放映机等教学设备和成批打字机以及汽车等。
  四、置产助学
  华侨捐资建校之后,不少人购置产业或创办企业以盈利养校。
  清宣统三年(1911年),泉州华侨蒋报企等创办明新两等小学堂,随之建立明新茶园、明新钱庄等,以其盈利作为学校经费。
  安溪县华侨官光厚于民国16年(1927年)创建安溪崇德中学。民国17年,又创办蓬莱崇阿小学。民国18年,在厦门鹭江道置建13楹三层楼房作为永久校产,每年以租金作为办学经常费。
  民国25年(1936年),漳浦县华侨杨纯美在家乡创办纯美初级中学,并建农场、围滩造田以养殖收成充作校产。
  民国35年(1946年),华侨林树参创办安溪县蓝溪中学,将自己在家乡投资的公司股票1亿元(民国时期的货币)送给学校充作发展基金。
  陈嘉庚在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侵犯新加坡前夕,为使集美学校有永久的经费来源与陈六使、李光前等联合汇款国民政府财政部转集美学校,以此款在永安创办“集美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和“集友银行”,每年以盈利的20%补助集美学校。
  民国26年(1937年),创办安溪案山小学的刘梧桐先生,在抗日战争侨汇中断后,毅然回国,在重庆、昆明、贵阳等地创办企业,以盈利作为办学经费。
  惠安县旅菲华侨创办惠安崧山小学,助建乐安小学,同时,设立“崧山商店”,投资“建昆贸易公司”,以其盈利作为两所学校的办学经费,一直维持到1966年。
  80年代,泉州市东海中学创办后,旅外乡亲何先生等人办起拉链厂,将其收入用于提高学校教职工福利。
  晋江县金井镇,海外乡亲办起学校后又创办乡镇企业,每年以企业盈利50%补助学校。
  泉州市鲤城区旅外乡亲何先生在泉州市内建“贤銮福利大厦”,以其营业盈利资助泉州市教育事业和其他福利事业。
  晋江第一中学和厦门双十中学的海外校友,出资帮助母校开办工厂,以盈利帮助母校。
  1988年,旅外乡亲兴办泉州明新学校校办电子工厂,年产值200万元,出口创汇居全国校办企业前列。1989年,增办中外合资东泉企业有限公司,以盈利补助学校经费。
  安溪县海外乡亲李先生与湖头镇签订开发龙眼园200亩合同,由李先生投资,镇派人经营,果园盈利全部用于安溪慈山学校。
  五、设立基金
  民国7年(1918年),泉州明新学校创办者筹集荷币15万盾,存人印尼银行,作为明新学校的长久基金。民国8年,陈嘉庚将自己在南洋的全部不动产(胶园7000多亩,房产地皮150多万平方英尺)捐作集美学校永久基金;民国17年,安溪侨胞官光厚,捐资13万元作为安溪崇德、崇阿小学的办学基金;民国25年,漳浦县华侨杨纯美在厦门农民银行存入10万银元,作为漳浦县纯美初中教学基金。
  1952年,南安华侨李光前设立“李氏基金会”,保证长期扩建国专学村的需要。1978年以后,华侨设立各种教育基金会,对先进教职工、优秀学生给予奖励。全省已有省、市、县、乡、校的教育基金会900多个,拥有基金9000多万元。“庄采芳奖学金”奖励本省普通中学品学兼优和学科竞赛成绩优秀的应届高中毕业生,已颁发奖金56.4万元,奖励中学生721名。“庄重文优秀校长奖”奖励本省普通中学、职业中学、小学中热爱教育、勤奋工作、成绩突出的校长,每年颁奖名额150名,每名奖金为人民币1000元,1989年,第一次颁奖30万元。“王贤霖基金会”向福州华侨中学、福州上渡中学、福清华侨中学、福清二中、福清海口、城头、里美、五岭、南岭、柏渡、岭兜等中学和海口、前村等小学的优秀师生颁发奖教奖学金,1988年,获奖教工978人,获奖学生14432人,共发奖金近14万元。“厦门市王淑景王文斗奖学基金会”奖励厦门市和安溪县的中等、高等学校品学兼优的当地学生,两次颁奖,获奖学生1000多人。“集友陈嘉庚教育基金会”奖励集美学村大中小学师生,已颁奖2次,获奖师生600余人,共发奖金20万元。“郑信顺夫人基金委员会”奖励永春籍的留学生、研究生和高考、中专、初考的优秀生,以及县内各中学的优秀学生,1985~1989年,颁奖5届,获奖者留学生17人,研究生113人,其他的3401人,颁奖计人民币43.7946万元,侨汇人民币34.1850万元。“黄仲咸教育基金会”于1989年成立,首期捐赠2000万港元作为基金,存入香港银行,逐年取息作为南安县奖学奖教及改善办学条件的资金,每年颁奖一次,奖励在全国、省、市、县各学科竞赛前三名者,教书育人成绩显著的中小学公民办教师,优秀教育论文获得者,教育质量名列全县前茅的中小学、幼儿园。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

《福建省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记载了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全面记述福建省学校教育自萌生至1989年的发展历程。全书14章,卷首冠以“概述”,卷末附录“大事年表”及“福建省当代教育人物表”。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