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高等教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20001076
颗粒名称: 六、高等教育
分类号: G64
页数: 2
页码: 594-595
摘要: 本文记述了福建省民国时期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高等教育、其中包括了宣布创办厦门大学的计划、集美财政专科学校、集美水产航海学校等情况。
关键词: 高等教育 福建省

内容

民国8年(1919年)7月13日,陈嘉庚在陈氏宗祠召开的有各界人士300多人参加的大会上,宣布创办厦门大学的计划,当场认捐开办费100万元、经常费300万元,分作12年支出每年25万元。民国9年,福建省政府同意拨给南普陀、演武场一带作校址,定校名为厦门大学。民国10年3月,厦门大学设师范(内分文理科)、商学两部,聘定教职员,在厦门及南洋招收两部预科学生98名(8月间增收38名)。4月6日,厦门大学在集美学校“即温楼”正式开学。在抗战前的16个年头,陈嘉庚竭尽心力,筹集资金兴建校舍40多座,3000余间,建筑面积近6万平方米,图书仪器及其他设备逐年增加,并附设动物博物院、植物院、气象台、生物材料处、物理机器厂、煤气厂、制革厂。
  20年代后期,厦大形成面向华侨、面向海洋、注重实用、注重研究的办学特色,被誉为“南方之强”,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受陈嘉庚倾家兴学的精神影响,民国16年(1927年)以后,爱国华侨黄奕住、曾江水、叶玉堆、李光前、黄谦、李俊承以及新加坡群进公司,陆续捐款资助厦大。林文庆校长为筹集厦大经费也出了大力。
  民国26年(1937年)春,陈嘉庚在经济十分困难的情况下为集中力量维持集美学校,写信给国民政府教育部和福建省政府,提出无条件将厦门大学改为国立。不久,得到同意。厦门大学改国立后,国民政府教育部为纪念陈嘉庚创办的功绩,在厦大特设咨询委员会,以陈嘉庚为永久委员,并于校内设置“嘉庚讲座教授”和“嘉庚奖学金”。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1951年,陈嘉庚、李光前、陈六使先后捐资880万元,人民政府拨款797万元,扩建厦门大学和集美学校校舍。1952~1954年,陈嘉庚捐经费建成厦门大学新校舍24幢,49000平方米。
  1951年8月,教育部批准成立“福建私立集美水产专科学校”,由集美高级水产航海职业学校负责办理,招收高中毕业生,开设驾驶专业,学制3年,独立办校。
  1952年9月,经教育部批准,“集美水产专业学校”与厦门大学航务专修科合并在集美成立“国立福建航海专科学校”。1953年11月,“福建航海专科学校”迁往大连,与其他学院合并成立大连海运学院。
  1960年,国务院批准在福建省泉州市郊创办“华侨大学”。华侨大学虽为公办,但得到华侨和港澳同胞长期捐款资助。华侨大学主要招收华侨、华人和港澳青年,以面向海外,面向港澳,培养适应海外和港澳需要的各项专门人才为宗旨,实行来去自由的政策,是一所以工科为主,理工结合的理工大学,学制4年,1983年,列为国家重点扶持的大学。
  集美航海学院前身是民国9年(1920年)陈嘉庚创办的集美水产航海学校。1958年,水产、航海分开设校,成立集美航海学校,1978年,升格为集美航海专科学校,1989年,又升为本科学院,定现名。学院占地200多亩,建设面积5万多平方米。1956年前,学校经费由陈嘉庚承担,之后由国家负责,得到海外华侨和校友不断资助。
  泉州黎明职业大学是由华侨、港澳同胞创办,地方资助的全日制高等职业大学。其前身是民国18年(1929年)华侨创办的泉州黎明高级中学。1981年,华侨华人和港澳同胞捐资创办黎明学园;1984年7月,经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黎明职业大学。学校设董事会,梁披云任董事长和首任校长。学校实行自费走读、不包分配择优推荐就业的办法,已培养毕业(结业)生2000多人。
  仰恩学院系海外乡亲吴先生独资兴建,1988年2月,经国家教委批准成立。校园占地200亩,至1989年底,已建总面积约4万平方米的校舍。1988年秋,开始招生。
  集美财政专科学校,前身为陈嘉庚创办的私立集美高级商业职业学校。1952年,改为私立集美财经学校,1956年,人民政府接办,1959年,改名集美轻工业学校,1965年,分开设立集美轻工业学校和集美财政学校,1970年停办,1973年复办,1985年,开始兼设财政专科班,1988年,升格为专科学校,定现名,已培养400多名大专毕业生。
  1989年,全省侨办、侨建、侨助高等院校有8所。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

《福建省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记载了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全面记述福建省学校教育自萌生至1989年的发展历程。全书14章,卷首冠以“概述”,卷末附录“大事年表”及“福建省当代教育人物表”。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