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中学教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20001073
颗粒名称: 三、中学教育
分类号: G630
页数: 4
页码: 589-592
摘要: 本文记述了福建省民国时期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中学教育、其中包括了民国时期全省侨办中学、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后等情况。
关键词: 中学 教育 福建省

内容

清末,教会办的厦门浔源中学、泉州培元中学、厦门中学堂、崇贤中学等都得到华侨资助。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永春华侨郑安邦捐大洋1000元,并向南洋募捐创办永春州立中学。
  民国时期,华侨创办中学,详情见表10-3。
  民国时期全省侨办中学48所,到民国38年(1949年)还有34所。其学制、课程、教材一般都和公立学校相同,只在教学方面有所侧重。根据华侨需求和各校实际情况,有的侧重英语科教学;有的侧重国文应用文教学;有的则增加一些商业知识。侨办学校普遍注重培养学生爱国爱乡思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侨办中学一部分因侨汇中断,无法维持而由人民政府补助和学校收费补贴;少部分由华侨继续维持经办,同时有些华侨冲破重重阻力,汇款回国创办中学和扩建老侨办中学。
  1950年,南安华侨李光前回国,在国专小学和国光中学的基础上,大规模营建国专学村。村。
  惠安马来亚华侨刘玉水,1950年,独资兴建荷山中学,1956年,定为完全中学。50年代,福建省华侨创办的中学还有:永春的岵山新星中学;南安五星中学、诗山中学;晋江的侨声中学、青阳中学、南侨中学;惠安县的苍湖中学;安溪县的进来中学、崇文中学、代贤中学;福清的高山中学、海口中学。
  1954~1956年,全省各地华侨、归侨先后创办10多所文化补习学校,1956年后,多转为侨办公助的华侨中学。计有:南安华侨中学、龙海华侨中学、福清华侨中学、仙游华侨中学、惠安华侨中学、洛阳华侨中学、石狮华侨中学、永春华侨中学、长乐华侨中学、厦门华侨中学、福州华侨中学。1965年,全省侨办(助)中学57所,在校生31503人,比1949年增加6倍。其中晋江专区占40所,在校生20000多人。集美中学、养正中学、国光中学被列为省重点中学。新中国成立后到“文化大革命”前,福建省侨办中学发展情况见表10-4。
  “文化大革命”期间,侨办中学一律改为公办,财产被侵占,经费被挪用侵吞。
  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后,恢复侨办中学,重建校董会、校友会,加强与海外侨胞的联系。同时创建一批新侨办中学。1979~1989年,福建省新建侨办中学情况,详见表10-5。
  1985年,全省受海外乡亲和港澳同胞捐资建助的中学105所;1987年,泉州6县1区,侨建中学40所,侨助中学50所,占全市中学总数(169所)的53.3%。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侨办中学的学制、课程、教材都与公立学校相同。教师、学生与公办学校享受同等待遇。侨办中学办学条件好,教育质量较高。集美中学、厦门双十中学、南安国光中学、晋江养正中学、泉州培元中学、荷山中学、莆田华侨中学、福清华侨中学,永定侨育中学先后定为省重点中学。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

《福建省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记载了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全面记述福建省学校教育自萌生至1989年的发展历程。全书14章,卷首冠以“概述”,卷末附录“大事年表”及“福建省当代教育人物表”。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