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办学类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20001070
颗粒名称: 第一节 办学类型
分类号: G718.5
页数: 12
页码: 585-596
摘要: 本文记述了福建省民国时期至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办学类型、其中包括了幼儿教育、小学教育、私立学校注册条例、中学教育、中等师范、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等情况。
关键词: 福建省 办学 教育

内容

一、幼儿教育
  民国8年(1919年)2月,陈嘉庚创办集美幼儿园,聘请晋江人陈淑华为园主任,教师4名,入园儿童140多人。集美幼儿园延续至今。海外乡亲多次赠送玩具。1989年,入园儿童300多人,教师24人。
  民国12年(1923年),南安县斗南小学附设幼儿班;民国13年,泉州女子师范学校设幼儿班;民国14年,晋江县安海镇进化女学附设幼儿园;民国21年,集美试验乡村师范设幼儿园;民国26年,晋江清华学校附设幼儿园。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华侨创办的幼儿园,园数不多,但有的条件好,质量高,一直延续至今。1952年,华侨李光前创办南安国专幼儿园,始称国专小学附设幼儿班,建造系列的楼、室、舍,添置各种类型教玩具等设备。1956年,扩展规模独立设园。1980年,由海外乡亲德先生捐建800平方米教学楼,内有转盘椅、荡椅、铁索桥等。1955年,华侨吴先生创办安溪墩坂幼儿园,幼儿免费入学,全部经费由吴先生承担。1978年,吴先生扩建新校舍和活动场地,添置大量设备,设立2万元教育基金。该园多次获上级有关部门表彰。
  1980年,海外乡亲任先生捐资27.1万元,兴建福清县实验幼儿园。园舍为一幢5层大楼,楼顶设游泳池,建筑面积1897平方米。任先生还另外捐赠价值3万元的生活、教学设备。
  1980年,海外乡亲曹女士,捐资15万元,兴办龙海县华侨幼儿园。全园占地面积2702平方米,是漳州最大、设备优良的幼儿园。在园幼儿245人,教师45人。
  1981年,晋江县安海镇旅外乡亲桂先生捐资30万元,创办安海幼儿园。1984年,香港同胞黄先生捐资100万港元,在厦门兴建秀德幼儿园,兼充幼儿教师培训中心。该园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园长负责制,教学设备现代化。
  1985年,香港王先生创办晋江江云幼儿园,负责办园经费,提供设备。
  1987年,海外乡亲洪先生捐资70万元,创办晋江溯丁幼儿园。洪先生除负责园所经常费开支外,还捐60万元作为该园基金。
  从改革开放以来,晋江县旅外乡亲和港澳同胞捐资办学资金1.2亿元,其中用于兴办幼儿教育的2000万元。全县80所独立园中,侨办园占18所,侨助园占46所,金井、龙湖两镇农村幼儿园全是侨办(助)园。全县新建幼儿园总造价670万元,侨资占610万元。
  二、小学教育
  清光绪五年(1879年)由华侨捐助,晋江安海镇教会创办铸英学堂;光绪二十年(1894年),陈嘉庚独资创办惕斋学塾;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同安县华侨创办锦宅小学;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永春华侨捐建育贤小学;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南安华侨设立诗坂小学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晋江永宁华侨林登概、林允桂等倡办行实小学;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泉州南门外印尼华侨杨家钟,杨振威捐资创办紫阳小学堂;同年,南安华侨、侨属资助创办县城内的南中学堂、罗溪的罗英学堂、诗山的燕山学堂、英都的翁山学堂,分布县邑东西南北,并称南安四大古校;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永春五里街侨胞创设新堂小学堂;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晋江安海旅日华侨陈清机(同盟会成员)与当地商人蔡德远等创办养正高初两等小学;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晋江石狮侨胞创办佩英小学堂;南安县华侨杨鼎新等创办道南小学;清宣统元年(1909年),南安华侨吴记霍创办诗坂、诗鳌两所小学;南安华美村华侨洪万宋创办华美小学堂;宣统二年(1910年),泉州鲤城归侨陈仲谨(同盟会成员)向菲律宾华侨陈迎来等募捐1万元创办西隅小学堂,法石村华侨伍先生创办宝觉小学堂,永春县菲律宾侨胞郑玉书创办夹源小学;宣统三年,晋江树兜华侨蒋报企(同盟会会员)、蒋报策等创办明新高初两等小学堂。
  清末,侨办小学堂还有:南安县的丰州、进化、沙园、树人、新民;晋江县的佩实、育秀、小山、譬立、奎峰、丰山、金溪、南浔、遵道、重华、沪江、明七、明新;永春县的新智、培英、鲁国(上场)、鲁国(社山)、桃溪、西湖、篆龙、鹏翔;德化县的明新(龙豁);同安县的阳翟;龙海县的流传、碧湖、采繁;福清县的梧瑞、遐龄初小等。
  民国时期,福建省侨办小学发展到967所,其中校董会经政府立案在册的见表10-1。
  上述学校系根据民国23年(1934年)省教育厅颁布的《私立学校注册条例》规定,私立学校未经教育厅办理立案手续,一律不准开设,已开设者应予取缔。由于立案条件过高,有的侨办小学无法达到要求而无法立案在册。许多侨办学校虽然没有立案在册,但它们为家乡教育事业发展曾有过贡献,足以载入史册,记载如下:同安县有:锦宅中心小学、曾营小学、浒林小学、宽裕小学、城林初小、龙山初小、锦园中心小学、后垵小学、普山初小、启文初小、萃英小学、浒井小学;南安县有:诗坂小学、道南小学、近思小学、和平小学、斗南小学、团结第一小学、樵礼小学、蓝园小学、团结第二小学、仁宅小学、霞美小学、仁山小学、凤村初小、国专小学、梅峰初小、瀛仙小学、紫阳小学、坑内初小、丰城小学、观山小学、古宅小学、星辉小学、梅岭小学、锦霞小学、尚美小学、洪山小学、奎霞小学、钱山小学;安溪县有:进来小学、崇文小学;永春县有:崇贤小学、社山鲁国小学、溪圃小学、文明小学、上场鲁国小学、南湖小学、仁庄小学、培植小学、崇正小学、颍水小学、五保小学、西北初小、蒙养初小、永西初小、潘溪初小、新民初小、昭善初小、登美初小、志远初小、光和初小、仓山初小、凤翔初小;莆田县有:韶源小学、后西初小、后郑初小;惠安县有:凤坡小学、锦西小学、民钟小学、霞侨小学、乐安小学、荣四小学、仓山初小、锦水小学、麟山小学、锦明小学、圭峰初小、后峰小学、民光初小、苍龙小学、山霞中心小学、新生小学、育群初小、植志小学、惠群小学、云林初小、群励初小、松杉小学、植德初小、陶德初小、培文小学、群山初小、鼓山初小;海澄县有:石塘小学、豆巷小学、埭新小学、后厝小学;福清县有:梧冈小学、培元小学、岭边初小、西园小学、南光小学。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我国实行封锁,严重影响华侨汇款回国,但有的华侨仍想方设法汇款给家乡办学。永春华侨尤扬祖于1952年创办延清小学。惠安华侨刘玉水于1952年先后兴建净峰、延寿、湖坝头、东岭、潘湖、西浦6所小学。惠安县华侨先后创办新生、树人、新侨、玉菲、凤美、星光、玉湖、狮山、试剑等高初级小学。莆田县华侨50年代初创办官庄初小,郑板初小。福清县华侨创办新厝小学、南山初小、前亭初小、悬笼初小、海口中心小学、育埔初小、凤迹小学、中宅小学等。1951~1965年,福建省侨办小学情况详见表10-2。
  “文化大革命”期间,侨办小学全部改为公办,校名被更改,校董事会被解散,华侨留名纪念遭毁弃。有的地方把侨汇上缴挪作他用,个别学校拒绝接受侨汇。
  1978年,开始落实各项侨务政策,侨办小学恢复了校名,恢复健全了校董事会。海外乡亲争相捐资兴学,许多人服从国家教育部门布局需要,冲破原来只在本村办学的传统观念,在乡里、县里、甚至到外县、市办学。泉州市于1987年,所属各县、市、区侨助小学达907所,占全市小学总数2111所的43%,其中晋江县有319所,占全县小学总数427所的74.7%。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侨办小学的学制、课程,都和公办小学相同。改革开放后,少数侨办小学设置了华侨支持的特设科目,永定县太平小学设立英语科,该科师资、设备及经费由海外办学者全部承担。侨办小学设立董事会、办学经费得到海外乡亲支持,办学条件较好,质量较高。
  三、中学教育
  清末,教会办的厦门浔源中学、泉州培元中学、厦门中学堂、崇贤中学等都得到华侨资助。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永春华侨郑安邦捐大洋1000元,并向南洋募捐创办永春州立中学。
  民国时期,华侨创办中学,详情见表10-3。
  民国时期全省侨办中学48所,到民国38年(1949年)还有34所。其学制、课程、教材一般都和公立学校相同,只在教学方面有所侧重。根据华侨需求和各校实际情况,有的侧重英语科教学;有的侧重国文应用文教学;有的则增加一些商业知识。侨办学校普遍注重培养学生爱国爱乡思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侨办中学一部分因侨汇中断,无法维持而由人民政府补助和学校收费补贴;少部分由华侨继续维持经办,同时有些华侨冲破重重阻力,汇款回国创办中学和扩建老侨办中学。
  1950年,南安华侨李光前回国,在国专小学和国光中学的基础上,大规模营建国专学村。村。
  惠安马来亚华侨刘玉水,1950年,独资兴建荷山中学,1956年,定为完全中学。50年代,福建省华侨创办的中学还有:永春的岵山新星中学;南安五星中学、诗山中学;晋江的侨声中学、青阳中学、南侨中学;惠安县的苍湖中学;安溪县的进来中学、崇文中学、代贤中学;福清的高山中学、海口中学。
  1954~1956年,全省各地华侨、归侨先后创办10多所文化补习学校,1956年后,多转为侨办公助的华侨中学。计有:南安华侨中学、龙海华侨中学、福清华侨中学、仙游华侨中学、惠安华侨中学、洛阳华侨中学、石狮华侨中学、永春华侨中学、长乐华侨中学、厦门华侨中学、福州华侨中学。1965年,全省侨办(助)中学57所,在校生31503人,比1949年增加6倍。其中晋江专区占40所,在校生20000多人。集美中学、养正中学、国光中学被列为省重点中学。新中国成立后到“文化大革命”前,福建省侨办中学发展情况见表10-4。
  “文化大革命”期间,侨办中学一律改为公办,财产被侵占,经费被挪用侵吞。
  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后,恢复侨办中学,重建校董会、校友会,加强与海外侨胞的联系。同时创建一批新侨办中学。1979~1989年,福建省新建侨办中学情况,详见表10-5。
  1985年,全省受海外乡亲和港澳同胞捐资建助的中学105所;1987年,泉州6县1区,侨建中学40所,侨助中学50所,占全市中学总数(169所)的53.3%。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侨办中学的学制、课程、教材都与公立学校相同。教师、学生与公办学校享受同等待遇。侨办中学办学条件好,教育质量较高。集美中学、厦门双十中学、南安国光中学、晋江养正中学、泉州培元中学、荷山中学、莆田华侨中学、福清华侨中学,永定侨育中学先后定为省重点中学。
  四、中等师范
  清末,华侨在厦门鼓浪屿倡办厦门女子师范学校[民国元年(1912年)停办]。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在华侨助建的永春州立中学附设简师科,学制1年,仅办1年。.
  民国6年(1917年),由基督教牧师高兰庭向华侨募资创办晋江华英女子师范,校址在泉州南街礼拜堂边。民国7年,陈嘉庚创办集美师范学校;民国10年,创办集美女子师范学校。同年,泉州陈仲谨和华侨陈光纯等创办泉州西隅初级师范学校。民国11年,南安华侨黄奕住在南安金陶创办斗南初级师范学校;同年,华侨蒋报企、蒋报策创办晋江明新学校初级师范班;天主教神父任道远和华侨陈光纯创办泉州启明女中附设简师班;华侨吴记霍创办南安乡村师范学校。民国13年,由王碧尘向菲律宾华侨蔡连芳、杨家种等募捐创办泉州华侨女子初级师范学校。民国16年,陈嘉庚创办集美幼稚师范;同年,南安华侨黄奕住创办厦门慈勤女子师范学校。民国20年,由黄则吾、张宗麟、邓促平等集资创办集美乡村师范学校;同年,华侨资助许永暹(教会)倡办晋江金井毓英初级师范学校。
  民国25年(1936年),福建省政府以“统制”为名,迫令全省私立师范学校停办。民国29年,集美师范最后一届学生毕业,从而结束民国时期福建侨办师范教育。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海外乡亲捐资新建5所师范学校:
  莆田华侨师范学校,1984年,由莆田海外乡亲投资300多万元创建。校园面积105亩,建筑面积9000多平方米,设普师、体师两个专业,教职工108人。
  永春和平师范学校,1984年,海外乡亲李先生捐建大楼1座,建筑面积2800多平方米。当年开始招生,到1989年毕业559人。石狮鹏山师范学校,1985年,由彭田村旅菲鹏山同乡会捐资328万元兴建。校园占地87亩,建筑总面积11710平方米。1986年秋,开始招生,已毕业332人。
  安溪培文师范学校,1985年,海外乡亲施先生捐资创办。校园面积68亩,建筑总面积12670平方米。至1989年,施先生捐资建校总金额600万元,已毕业416人。
  福清元洪师范学校,1986年,海外乡亲林先生捐资创办。校园占地215亩,建筑总面积22000平方米,建成具有师范特点的庞大的建筑群,捐资总额800万元,已毕业369人。
  五、职业教育
  福建省侨办职业教育,始于民国4年(1915年),菲律宾华侨集资创建南安职业学校,设编织、织布两部。
  民国9年(1920年),陈嘉庚独资创办集美水产科。
  民国11年(1922年),华侨创办泉州华侨女子职业学校,附设织布机,边学习、边生产;同年,菲律宾华侨吴记霍在泉州创办嘉福职业学校,附设织布机20多台,由沪杭聘来技师执教。泉州闽南女子职业学校由菲律宾华侨捐资设立,培养纺织刺绣人才。
  民国12年(1923年),华侨捐助泉州农业中学培养农业人才。
  民国14年(1925年),陈嘉庚独资创办集美农林部,根据福建农林业实际需要,设置课程。同年,华侨在南安县码头大望埔创办嵩安职业学校,设编织、织布专业。
  民国17年(1928年),菲律宾华侨吴记霍在厦门市郊五通乡创办厦门五通民用航空学校。吴记霍、珠光等遵照孙中山“航空救国”的遗训,在海外组织“航空委员会”,得到菲律宾中华总商会的支持和帮助,募集资金购买7架飞机,重金聘请丹麦等国飞行教官,在菲律宾招收11名华侨青年学员,国内招收89名,民国19年停办。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至1978年,侨办职业学校,有由原集美水产学校发展分为集美水产学校、集美航海学校;由原集美商业学校发展为集美轻工业学校、集美财经学校、集美财政专科学校;还有1951年归侨林采之等创办的厦门鹭潮美术学校(即今福建工艺美术学校)。
  1978年以来,华侨办中专、职业学校、职业高中班等。
  福建省侨兴轻工业学校,1980年,由海外乡亲陈先生捐资460万元在福清县兴建。校园占地150多亩,具有教学、生活等较完整的设施与现代化设备。先后开设工业电气化、制糖工艺、制糖机械、食品工艺、工业发酵、工业企业财会、工业企业计划统计、装璜设计和公共关系9个专业,已培养8届毕业生1290人。
  惠安开成建筑工程学校,1983年,由旅外乡亲王先生独资226.6万元兴建。1985年,办职业高中,1986年,升为职业中等专业学校,设有工业民用建筑、建筑装璜、建筑经济管理、建筑水电安装专业,已培养3届毕业生562人。
  1983年,南安新营中学增办职业高中班,设土建、电器、英语3个专业;福清洪宽中学增办职业高中班,开设服装设计与制造专业;1984年,泉州满堂红中学增设职业高中,开设幼教、财会、制鞋专业。
  泉州市农业工程学校,1984年,由晋江县龙五乡旅菲同乡会捐建。
  龙岩华侨职业学校,1987年成立,为职业中专,开设体育、音乐、美术专业。泉州华侨职业学校,1987年成立,先后开设法律、金融、环保、美术、幼教、电子、食品、纺织专业。
  至1988年,全省侨办、侨建、侨助的中等专业学校有9所其中泉州市5所。
  六、高等教育
  民国8年(1919年)7月13日,陈嘉庚在陈氏宗祠召开的有各界人士300多人参加的大会上,宣布创办厦门大学的计划,当场认捐开办费100万元、经常费300万元,分作12年支出每年25万元。民国9年,福建省政府同意拨给南普陀、演武场一带作校址,定校名为厦门大学。民国10年3月,厦门大学设师范(内分文理科)、商学两部,聘定教职员,在厦门及南洋招收两部预科学生98名(8月间增收38名)。4月6日,厦门大学在集美学校“即温楼”正式开学。在抗战前的16个年头,陈嘉庚竭尽心力,筹集资金兴建校舍40多座,3000余间,建筑面积近6万平方米,图书仪器及其他设备逐年增加,并附设动物博物院、植物院、气象台、生物材料处、物理机器厂、煤气厂、制革厂。
  20年代后期,厦大形成面向华侨、面向海洋、注重实用、注重研究的办学特色,被誉为“南方之强”,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受陈嘉庚倾家兴学的精神影响,民国16年(1927年)以后,爱国华侨黄奕住、曾江水、叶玉堆、李光前、黄谦、李俊承以及新加坡群进公司,陆续捐款资助厦大。林文庆校长为筹集厦大经费也出了大力。
  民国26年(1937年)春,陈嘉庚在经济十分困难的情况下为集中力量维持集美学校,写信给国民政府教育部和福建省政府,提出无条件将厦门大学改为国立。不久,得到同意。厦门大学改国立后,国民政府教育部为纪念陈嘉庚创办的功绩,在厦大特设咨询委员会,以陈嘉庚为永久委员,并于校内设置“嘉庚讲座教授”和“嘉庚奖学金”。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1951年,陈嘉庚、李光前、陈六使先后捐资880万元,人民政府拨款797万元,扩建厦门大学和集美学校校舍。1952~1954年,陈嘉庚捐经费建成厦门大学新校舍24幢,49000平方米。
  1951年8月,教育部批准成立“福建私立集美水产专科学校”,由集美高级水产航海职业学校负责办理,招收高中毕业生,开设驾驶专业,学制3年,独立办校。
  1952年9月,经教育部批准,“集美水产专业学校”与厦门大学航务专修科合并在集美成立“国立福建航海专科学校”。1953年11月,“福建航海专科学校”迁往大连,与其他学院合并成立大连海运学院。
  1960年,国务院批准在福建省泉州市郊创办“华侨大学”。华侨大学虽为公办,但得到华侨和港澳同胞长期捐款资助。华侨大学主要招收华侨、华人和港澳青年,以面向海外,面向港澳,培养适应海外和港澳需要的各项专门人才为宗旨,实行来去自由的政策,是一所以工科为主,理工结合的理工大学,学制4年,1983年,列为国家重点扶持的大学。
  集美航海学院前身是民国9年(1920年)陈嘉庚创办的集美水产航海学校。1958年,水产、航海分开设校,成立集美航海学校,1978年,升格为集美航海专科学校,1989年,又升为本科学院,定现名。学院占地200多亩,建设面积5万多平方米。1956年前,学校经费由陈嘉庚承担,之后由国家负责,得到海外华侨和校友不断资助。
  泉州黎明职业大学是由华侨、港澳同胞创办,地方资助的全日制高等职业大学。其前身是民国18年(1929年)华侨创办的泉州黎明高级中学。1981年,华侨华人和港澳同胞捐资创办黎明学园;1984年7月,经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黎明职业大学。学校设董事会,梁披云任董事长和首任校长。学校实行自费走读、不包分配择优推荐就业的办法,已培养毕业(结业)生2000多人。
  仰恩学院系海外乡亲吴先生独资兴建,1988年2月,经国家教委批准成立。校园占地200亩,至1989年底,已建总面积约4万平方米的校舍。1988年秋,开始招生。
  集美财政专科学校,前身为陈嘉庚创办的私立集美高级商业职业学校。1952年,改为私立集美财经学校,1956年,人民政府接办,1959年,改名集美轻工业学校,1965年,分开设立集美轻工业学校和集美财政学校,1970年停办,1973年复办,1985年,开始兼设财政专科班,1988年,升格为专科学校,定现名,已培养400多名大专毕业生。
  1989年,全省侨办、侨建、侨助高等院校有8所。
  七、成人教育
  民国3年(1914年),集美小学在集美“大祖祠”开设通俗夜学校,对文盲的成年人进行教育;又在“二房祖祠”另设一“阅报室”,供村民阅报,室内陈列了社会教育画片等。
  侨办成人教育往往是以侨办学校为中心推广开展的。南安华岩小学办民众夜校,招收文盲、半文盲男女青年入学;启导妇女树立读书风气,免除女生学杂费;教授简易簿记、尺牍、珠算及各种应用文体写作;侨胞捐建球场,提倡村民参加球类活动。永春鹏翔学校提倡成人识字,创办两所民众补习学校,抗战期间,兼办妇女及成人补习班。
  集美学校于民国19年(1930年)成立民众教育委员会,开展民众识字运动。同年3月3日,在集美社祠堂举行“识字动员大会”,张贴《为识字运动告民众书》,提出26条识字运动标语。
  这期间,集美学校开办4所民众学校,其中男2所,女2所,学生近200人。为便利民众学习,学校在村中醒目处悬挂黑板,派师生轮流施行流动教育,不但不收学费,还免费提供笔、墨、纸、砚。师生利用课余进行义务教学,不辞劳苦,有的深入各家各户,送教上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侨乡开展成人教育工作,举办扫盲识字班和各种文化、技术班。
  惠安县洛阳镇屿头村,自1950年办冬学民校后,除“文化大革命”期间的1968~1970年3年外,坚持常年办学不间断。这所民校曾于1959年被评为省“铁民校”;80年代初,定为省教育厅的重点联系校。80年代初,旅外华侨“屿头同乡会”组织回国观光时,把夜校的有关资料、奖状、奖旗以及图书室的报纸、杂志等拍成照片带往海外制成幻灯片,放映给在海外的乡亲观赏。观光团团长杨先生和其他成员,会见全校民师,勉励大家把民校办得更好,为祖国四化作出更大贡献。回国观光的乡亲还送给民校教师每人两套制服,向民校捐款1370元,表达他们热爱桑梓的深情厚意。旅外侨胞古稀老人王女士,1987年,回乡治病期间,委托其子杨先生到屿头民校了解办学情况,与校长、教师、学员座谈,并捐资助学。
  南安、晋江等县的侨乡民校,大多数办有尺牍班,组织已经脱盲的侨乡群众参加学习。通过学习,学员能独立地与海外亲友通信。南安县桃源村香港同胞傅先生为尺牍班购买课本并先后给原大队党支部及侨务组写50多封信研究教学工作,寄来港币2.5万元作为民校经费。侨胞傅先牛.回乡探亲时,到民校参观,座谈,筹集可供民校使用3年的经费。大队党支部根据他的提议,将民校改名为“桃源侨办夜较”。
  侨胞除捐资支持民校办学外,有些地方还筹资基建民校校舍。福清县新厝、东张等乡镇和新厝乡蒜岭村等地的旅外乡亲都捐资建造成人教育楼,供家乡亲人学习、活动。南安县海外乡亲余先生回乡观光时捐资80万元,兴建县成人教育中心,是福建省首家由华侨独资兴建的县成人教育中心,已为福建、四川、广西、黑龙江、宁夏等9个省、市、自治区培训1872名不同层次的技术人才。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

《福建省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记载了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全面记述福建省学校教育自萌生至1989年的发展历程。全书14章,卷首冠以“概述”,卷末附录“大事年表”及“福建省当代教育人物表”。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