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经费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20001068
颗粒名称: 三、经费
分类号: G467.2
页数: 1
页码: 583
摘要: 本文记述了闽西苏维埃政府文化部对地方教育经费、其中包括了实行层层包干、筹集教育基金、勤俭办学等内容。
关键词: 经费 教育 政府

内容

(一)实行层层包干
  实行县、区、乡层层包干负责,争取地方教育经费自给。1930年3月,闽西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对教育经费问题作出决议,要求各县教育经费至少要占全县收入的20%。7月,闽西苏维埃政府文化部教育委员会关于学校经费问题作出规定,要求将土地税收入的20%充作教育经费。上杭县县委扩大会议作出全县教育经费占全县税收30%,由县文委统一计划的决议。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县、区、乡各级苏维埃政府开始分别负责各自的教育经费,层层包干,实现了地方教育经费自给,只有县立学校由县苏维埃政府供给经费。1932年3月,福建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规定各级政府不得将教育经费移作他用。保证各级学校经费有固定的供给,专款专用。
  闽西苏维埃政府文化部对地方教育经费采取两项具体措施:一是实行严格的预算制度;县、乡、校都按预算的办法,分别向上级或主管部门报送预、结算表。二是实行定人定经费的办法,由各县根据实际情况,定出以学生人数多寡,按比例配备教师和发给办公费。
  (二)筹集教育基金
  闽西各级苏维埃政府根据中央教育人民委员会指示,依靠群众,发动群众,在短期内县、区、乡都建立了教育基金,基金来源除政府拨款外,主要靠机关团体资助和群众募捐。有的地方采取发动群众轮流给教师备伙食,租种公田,发动代耕队代耕;交土地税剩余谷子充作教育经费;发动教育学生开荒种棉;向公山开伐杉木做学校课椅桌、修门窗等,解决教育经费自给问题。
  (三)勤俭办学
  各级苏维埃政府提倡因陋就简,因地制宜,发扬艰苦奋斗,勤俭办学的精神。区、乡干部和群众都能因地制宜勤俭办教育事业。利用祠堂庙宇作校舍,土坯架上木板当课桌,石头当凳子,门板刨光上黑烟油作黑板,学员上山砍松明扎火把夜里照明,一切校舍用具能借的借,能代用的代用,尽量做到少花钱或不花钱,节省每一个铜板用到该用的地方去。美国进步作家史沫特莱在《伟大的道路》中说:“各苏维埃的文化部门把庙宇改成公费学校,让穷孩子们上学。夜间,孩子们走出校门,成年人便走进校门。庙宇也成了训练群众工作者的地方,或作为群众的办公处。教师极少,没有课本,纸张也缺乏,甚至连黑板都没有一块。”“教师实在太少,这些临时小学的教师只要一宣布在庙宇里开学。到了上课时间去看吧,几乎全体人都来了,从老祖父到怀抱婴儿的母亲,跟他们的孩子并排坐在学校板凳上,有时人多得挤在院子里。教师们尽量讲解,过了不久,便选择出成绩最好的孩子,让他们充当‘小老师’”。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

《福建省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记载了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全面记述福建省学校教育自萌生至1989年的发展历程。全书14章,卷首冠以“概述”,卷末附录“大事年表”及“福建省当代教育人物表”。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