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军队教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20001058
颗粒名称: 四、军队教育
分类号: E251
页数: 3
页码: 565-567
摘要: 本文记述了福建省闽西的军队教育、其中包括了建立和扩大闽西红军、红军士兵的政治教育、文化教育等情况。
关键词: 军队 教育 福建省

内容

(―)红军学校
  1929年7月,闽西第一次苏维埃工农兵代表大会决定:“建立和扩大闽西红军,开办红军学校,训练干部人才。”1930年1月上旬,红军学校成立,校址设在原龙岩第9中学,校长谭熙林,政委邓子恢。第1期招收学员200人,由各县、区、乡苏维埃选送。学习时间4个月,毕业后分配到红军中工作。3月,红军学校改名为福建红军学校。第2期招收学员400名。当时,中共福建省委认为“目前革命复兴,各省对军事人才极为需要,建议中央把福建红军学校改名为中国红军学校,由中央负责办理。”4月10日,中共中央复信同意将福建红军学校改名为中国红军学校。5月20日,闽西《红报》第23期发布中国红军军官学校第一分校(后又改称中国红军中央军事政治学校第一分校)招生通告:“为了造就排连长人才的目的,招收140名学员。”具体规定了考试科目和日期。校长蔡升熙,政治委员邓子恢。校址设在龙岩县兵房。8月2日,中国红军军官学校第一分校举行开学典礼。原计划学习期限为6个月,后因革命形势发生变化,提前3个月毕业。
  12月11日,闽西苏维埃政府发出第9号通告,决定在各县招收学员200参加中国红军军官学校第一分校第2期学习。15日,敌人侵扰龙岩城,第一分校迁到大池,改校名为彭杨军事政治学校第三分校,校长萧劲光,政治委员张鼎丞。
  1931年春,彭杨军事政治学校第三分校迁至永定县虎岗(当时三分校又称闽粤赣边红军军事政治学校)。7月,敌人围攻虎岗时,第三分校迁到上杭县白沙。9月初迁回长汀县城。9月中旬,红军第三次反“围剿”胜利后,迁到中央苏维埃政府所在地瑞金。
  红军学校规定学员入学条件为“忠实勇敢;对革命有深刻认识;18岁以上、24岁以下;身体强健、无传染病;有活动能力,粗识文字。第1期由各苏维埃政府选送,参加考试后录取的学员,质量普遍较高,工农成份占绝大多数。
  军校对学员的要求是:(1)要有政治头脑,纠正单纯军事观点;(2)要有牺牲精神;(3)要养成吃苦耐劳的精神;(4)要有自觉学习和遵守纪律的精神;(5)要克服一切不正确的思想,从斗争中提高自己的政治思想觉悟。
  1930年8月28日,军校党委召开第一次会议,研究确定校党部与校务委员会的关系,党政明确分工,各司其职,各负其责。还决定把军校原2个大队合并为1个总队,下设3个区队。另外抽选部分较好的学员举办特别训练班。
  红军学校校长和部分教员是从苏联学习回来的,部分军事教员是原国民党军队的军官。他们具有专业知识,能从学员文化程度低、学习期限短的特点出发,科学地安排教学和训练。从实战需要确定教学内容,形式多样,有的课程在行军中、宿营中进行。诸如尖兵和尖兵班动作,宿营中的警戒、单哨等动作的教学等。他们还特别重视战后总结经验教训和战场纪律的教育。军校注重革命军人的人生观教育,对学员的管理、学习、训练、军容风纪严格要求,使学员养成自觉遵守纪律的习惯。军校领导干部以身作则,经常深入实际,与学员同吃、同住、同练习、同战斗,言传身教、身先士卒,形成无声的命令。
  军校经济实行民主管理,教官、学员代表参加经济委员会,共同管理帐务。师生一样的伙食,共同计划钱粮开支。每天派2名学员买菜,助厨做饭,帐目及时登记,月终经委会同司务长一起结帐,剩余的伙食尾子,平均分给学员作零用钱。军校生活团结、紧张、严肃、活泼,在教学、训练之外安排文化娱乐活动。晚上,安排有趣的军事游戏、歌咏比赛、活报剧表演等,注意劳逸结合,调剂精神生活。
  闽西苏区还办有福建军区随营学校,主要培训地方武装干部。他们一经培训,回队都能起骨干作用,表现勇敢,善于打仗,不少人在战斗中英勇牺牲。
  (二)士兵教育
  1.政治教育
  红军士兵的政治教育,在内容、形式和方法上都形成自己的特色。把中共支部建在连上,班、排有党小组。对各级红军实行党的组织领导,把政治工作作为红军的生命线,党组织和政工干部经常对红军士兵进行革命理论、党的方针政策、红军的性质与任务、革命传统和革命前途、阶级与阶级斗争教育以及军民关系教育等。在教育的形式上,有政治课,早晚点名讲话,集合讲话,个别谈话,以及新兵、俘虏兵的特别教育(包括介绍红军生活习惯,红军的斗争史,政治常识,纪律与民主等内容)等。
  2.军事技术教育
  红军士兵军事技术教育的基本原则是:一,学习游击战、运动战的战略战术与掌握常规的军事技术并重。二,平时教育与战时教育并重。驻军休息与行军途中,都要利用空隙时间进行军事技术教育。三,理论与实践并重。在注重学好军事理论、技术知识的同时,强调从战争中学习战争。
  驻军时,根据部队的实际情况,按规定的教育计划出操上课,进行军事常规教育;或集中整训,学习军事技术知识和战略战术,组织讨论会、战术研究小组会,行军作战的总结,研究游击战术,以连以单位,每周讨论1至2次。
  行军时,利用空隙时间,演习侦察、尖兵、遭遇战、避敌机等动作。行军休息时讲课,宿营时视当时敌情和任务,演习实地侦察、警戒、修工事、测量距离等项目。
  战斗时,在不泄露军事机密的原则下,将战斗的任务和战术事先向战士解释清楚;战斗结束后,总结战斗中的优缺点,以经验教训教育全体战士。
  3.文化教育
  红军战士大多数出身于贫苦的工农家庭,不识字的占大多数。部队采取“能者为师”、互教互学的办法,按文化程度高低穿插搭配编组,以文化水平较高的政工干部、军事干部为教员。通过组织学习比赛,检查督促士兵自觉自动学习。
  红军每个连队都成立士兵会,在政治委员领导下,除管理工作外,协助推行识字运动,出壁报,开展文娱活动。有些士兵原来一字不识,通过学习,能识字、写信、写简短文章向壁报投稿。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

《福建省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记载了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全面记述福建省学校教育自萌生至1989年的发展历程。全书14章,卷首冠以“概述”,卷末附录“大事年表”及“福建省当代教育人物表”。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