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儿重教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20001055
颗粒名称: 一、儿重教育
分类号: G61
页数: 2
页码: 561-562
摘要: 本文记述了福建省的儿重教育、其中包括了闽西、闽北苏区实施初等义务教育、长汀县教育部、共青团县委召集各区教育部长、讨论教育工作等情况。
关键词: 儿童 教育 福建省

内容

1930年开始,闽西、闽北苏区普遍实施初等义务教育。闽西苏维埃规定,凡6~14岁男女儿童都可以免费入学,接受小学教育。有的地方还由学校向工农子女供应书籍、文具纸张和灯油。1930年10月,苏维埃中央文化教育建设大会通过决议,受免费的义务教育年龄延长到17岁。1934年10月,中央内务人民委员部和教育人民委员部决定,红军在服务期间其子弟人学读书,由乡优待红军家属委员会于优待基金中提取一部分,作为津贴纸张、笔墨和书籍之用,每名每学期津贴大洋2角5分到3角,由各劳动小学造册具领,各级苏维埃政府要求所有适龄儿童尽可能入学读书。
  苏区实施初等义务教育的主要途径是广泛设立各种形式的劳动小学(早期称列宁小学)。
  1930年8月,闽西苏维埃政府文化委员会(简称文委会)第8次会议决定,在各县、区、乡普遍设立劳动小学。设置的原则:一是根据当地儿童数量多少决定单独或合并设置。凡儿童数量多的乡,单独设校;儿童数量少的,数乡合设一校。二是根据地方远近距离决定单独或合并设校。凡乡与乡距离较近,便于儿童就近入学的,合并设校;距离远不利儿童入学的,分别单独设校。三是根据各地经济情形决定单独或合并设校。凡地方财力充裕的乡可单独设校,经费不足的,数乡合并设校。乡一级只设三年制初级劳动小学,区一级设置三年制高级劳动小学。
  1933年12月,长汀县教育部与共青团县委召集各区教育部长、小学教师、团委宣传部长、儿童局书记开联席会议,讨论教育工作。会上,教育部与团委订立协约,决定动员适龄儿童全部入学。短期内在河田、三洲等8个区各创办一所规模较大的劳动小学。到1934年“十月革命”节前,实现每百户居民点有一所小学。在各级苏维埃政府和共青团的互相协作下,闽西苏区小学教育事业迅速发展,实现了区区有高级小学,乡乡有初级小学。为鼓励适龄儿童入学和提高教学质量,各县、区、乡苏维埃政府拨出经费,设置奖金、奖品,奖励教学和学习成绩优良的师生。
  闽北地区苏维埃政府成立后,列宁小学和劳动小学有很大发展。崇安苏区境内各区、乡、村到1932年全部建起劳动小学,全面推行小学义务教育。1932年7月,闽北分区苏维埃召开执委扩大会议,决定当年下半年,在新区增设100所劳动小学。会后,崇安县苏维埃政府派出教育部、文化部人员到新区,协助当地干部举办。该县桐源乡指派专人调查登记适龄儿童人数,依人数多寡分点设校;同时,积极物色教师,筹措校舍,到县和分区教育部领取课本,小学很快就开办起来。全乡适龄少年儿童除地主、富农子女外,全部得到免费受教育的机会。其他各区、乡的情况基本相同。
  为提高劳动小学的教育质量,苏维埃政府决定建立示范学校。1930年,闽西苏维埃政府文委会作出决定。要求各县至少建立一所模范劳动小学,各县立即执行。宁化县淮阳乡第一劳动小学,是闽西苏区一所著名的初级模范小学。1933年,全校有儿童57人。除正常教学外,还办了俱乐部,组织引导学生开讨论会、演讲会、读报会,开展各种课外活动,安排唱歌、游戏,活跃课余生活;开辟菜园,供学生劳作;组织学生宣传队,经常到居民中、墟场上进行政治时事宣传。学校办墙报,开展表扬和批评。1933年11月,福建省苏维埃政府在授予淮阳区光荣牌的大会上,举行全区学生大检阅。在各学科竞赛中,该校均获得第一名。淮阳乡第一劳动小学的模范事迹和办学经验,对整个闽西苏区的小学教育起了很好的推动作用。上杭县才溪乡模范劳动小学的办学成绩也十分优异,同样带动了全区的劳动小学。该区适龄儿童的入学率达到55.1%。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

《福建省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记载了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全面记述福建省学校教育自萌生至1989年的发展历程。全书14章,卷首冠以“概述”,卷末附录“大事年表”及“福建省当代教育人物表”。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