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苏区教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20001053
颗粒名称: 第九章 苏区教育
分类号: G529.6
页数: 24
页码: 560-583
摘要: 本文记述了福建省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苏区教育、其中包括了类型、教学、师资、管理等情况。
关键词: 教育史 福建省 革命战争

内容

福建省苏区是指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福建创建和领导的、建立起苏维埃政权的革命根据地。它包括闽西的龙岩、永定、漳平、宁洋(今分划归龙岩、永定、漳平3县、市)、上杭、长汀、连城、武平、归化(今明溪)、清流、平和12个县和闽北的崇安、建阳、浦城等县的全境或部分地域。在苏维埃政权建立以前。这些地区交通闭塞,贫穷落后,工农大众处于被压迫、被剥削的地位,多数人被剥夺受教育的权利。闽西250万人口中,文盲占90%。地处闽西边沿的漳平县,直至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才开办一所小学堂;1924年,办一所中学,只有一年时间,就因军阀混战而停办。上杭县古蛟山区,1928年以前,仅有6所国民小学,且校舍破烂不堪,设备简陋,学生很少;梨岭、马坊、洋稠、大源等边远穷村,没有一所学校。闽北山区的文化教育同样处于十分落后的状况。
  俄国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在福建一批革命青年中传播。1921年春,龙岩邓子恢、陈明等在白土组织“奇山书社”,组织社员学习《共产党宣言》、《新青年》等书刊,进行革命的启蒙教育。1925年,谢景德、林初元、谢宝萱等在龙岩适中举办平民夜校;1926年,上杭的兰维仁、兰维龙在庐丰开办一所平民学校,张鼎丞等在永定溪南各乡办起平民学校,创办金砂公学,在农民中传播革命思想。
  1929年3月至10月,毛泽东、朱德、陈毅率红四方面军3次入闽,攻占闽西大部分县、乡,建立起苏维埃政权。为满足工农大众在政治上、经济上翻身后对文化的要求,保障工农大众有享受文化教育的权利,提高干部、群众和军队的文化水平和政治素质,培养造就各种人才,苏维埃政府立即着手改革旧教育制度,兴办学校,发展苏区教育。当年7月,毛泽东在连城县新泉区指导干部开办第一所工农妇女夜校。10月,指导闽西特委在上杭县苏家坡创办平民小学和干部训练班;在龙岩创办闽西红军学校。1930年开始,闽西苏区和闽北已建立苏维埃政权的县、区、乡,普遍设立劳动小学,广泛吸收工农子女入学。同时,采取灵活多样的办学形式,在工人、农民、红军士兵中推行扫盲识字教育。1930~1933年,毛泽东先后3次到上杭县才溪乡调查研究,写了《才溪乡调查》、《模范乡的文化教育》两文,介绍推广才溪乡办教育的经验,推动苏区教育事业的发展。
  随着革命战争的发展和根据地的扩大,苏区先后创办了大量各种类型的干部学校、军事学校和干部训练班,培训军事干部和专门人才。为解决各类学校师资问题,又在各县举办列宁师范学校和教师训练班。短短几年时间,福建省苏区已形成了由儿童教育、社会教育(工农教育)、军队教育、干部教育构成的教育体系,创立了服务于革命战争与人民政权建设、结合生产、适应群众需要的新教育制度。
  根据中华苏维埃中央制定的教育方针,闽西苏维埃政府要求各级各类学校以共产主义精神教育学生和干部、群众,实行教育与革命斗争结合、与生产劳动结合的方针。同时,要求各县、区、乡政府动员群众、依靠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从客观情况和实际需要出发,创建各类学校,发展教育事业。规定在苏维埃管辖范围内,实行完全免费的儿童义务教育和统一的劳动学校制度;在遵守苏维埃政策法令的前提下,允许私人办学;取缔帝国主义所办的教会学校和封建性的私塾;保障工人、农民及其子女有享受教育的优先权。在上述方针政策指导下,苏区教育事业迅速发展。仅上杭县才溪乡就设有日校49所,夜校66所;村村有劳动小学,男女儿童都能上学读书。新泉区办了18所夜校,学员达700多人。各类干部学校、训练班、红军学校培养出数以千计的军队和地方干部,有力地支援了革命战争和根据地建设。
  1935年,红军北上抗日后,福建省苏区重新被国民政府控制,苏维埃政府所设置的各类学校均遭摧残,以工农兵为主要对象的新教育制度又被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教育制度所取代。但是,苏维埃政府所制定的教育方针、路线,各级干部深入学校教学的工作作风,苏区教育工作者创造的灵活多样的办学形式,具体形象、通俗易懂的教材内容,学用一致、对比鲜明的教学方法,坚持不懈、行之有效的巡视制度和多层次、多渠道积累教育基金等一系列做法和经验,在苏区人民心中留下深刻影响,对社会主义时期的教育工作和教育改革,仍有参考和借鉴作用。同样,苏区教育在发展过程中由于“左”的错误、特别是对知识分子采取过“左”的政策所造成的损失,也是值得认真记取的历史教训。
  第一节 类型
  一、儿重教育
  1930年开始,闽西、闽北苏区普遍实施初等义务教育。闽西苏维埃规定,凡6~14岁男女儿童都可以免费入学,接受小学教育。有的地方还由学校向工农子女供应书籍、文具纸张和灯油。1930年10月,苏维埃中央文化教育建设大会通过决议,受免费的义务教育年龄延长到17岁。1934年10月,中央内务人民委员部和教育人民委员部决定,红军在服务期间其子弟人学读书,由乡优待红军家属委员会于优待基金中提取一部分,作为津贴纸张、笔墨和书籍之用,每名每学期津贴大洋2角5分到3角,由各劳动小学造册具领,各级苏维埃政府要求所有适龄儿童尽可能入学读书。
  苏区实施初等义务教育的主要途径是广泛设立各种形式的劳动小学(早期称列宁小学)。
  1930年8月,闽西苏维埃政府文化委员会(简称文委会)第8次会议决定,在各县、区、乡普遍设立劳动小学。设置的原则:一是根据当地儿童数量多少决定单独或合并设置。凡儿童数量多的乡,单独设校;儿童数量少的,数乡合设一校。二是根据地方远近距离决定单独或合并设校。凡乡与乡距离较近,便于儿童就近入学的,合并设校;距离远不利儿童入学的,分别单独设校。三是根据各地经济情形决定单独或合并设校。凡地方财力充裕的乡可单独设校,经费不足的,数乡合并设校。乡一级只设三年制初级劳动小学,区一级设置三年制高级劳动小学。
  1933年12月,长汀县教育部与共青团县委召集各区教育部长、小学教师、团委宣传部长、儿童局书记开联席会议,讨论教育工作。会上,教育部与团委订立协约,决定动员适龄儿童全部入学。短期内在河田、三洲等8个区各创办一所规模较大的劳动小学。到1934年“十月革命”节前,实现每百户居民点有一所小学。在各级苏维埃政府和共青团的互相协作下,闽西苏区小学教育事业迅速发展,实现了区区有高级小学,乡乡有初级小学。为鼓励适龄儿童入学和提高教学质量,各县、区、乡苏维埃政府拨出经费,设置奖金、奖品,奖励教学和学习成绩优良的师生。
  闽北地区苏维埃政府成立后,列宁小学和劳动小学有很大发展。崇安苏区境内各区、乡、村到1932年全部建起劳动小学,全面推行小学义务教育。1932年7月,闽北分区苏维埃召开执委扩大会议,决定当年下半年,在新区增设100所劳动小学。会后,崇安县苏维埃政府派出教育部、文化部人员到新区,协助当地干部举办。该县桐源乡指派专人调查登记适龄儿童人数,依人数多寡分点设校;同时,积极物色教师,筹措校舍,到县和分区教育部领取课本,小学很快就开办起来。全乡适龄少年儿童除地主、富农子女外,全部得到免费受教育的机会。其他各区、乡的情况基本相同。
  为提高劳动小学的教育质量,苏维埃政府决定建立示范学校。1930年,闽西苏维埃政府文委会作出决定。要求各县至少建立一所模范劳动小学,各县立即执行。宁化县淮阳乡第一劳动小学,是闽西苏区一所著名的初级模范小学。1933年,全校有儿童57人。除正常教学外,还办了俱乐部,组织引导学生开讨论会、演讲会、读报会,开展各种课外活动,安排唱歌、游戏,活跃课余生活;开辟菜园,供学生劳作;组织学生宣传队,经常到居民中、墟场上进行政治时事宣传。学校办墙报,开展表扬和批评。1933年11月,福建省苏维埃政府在授予淮阳区光荣牌的大会上,举行全区学生大检阅。在各学科竞赛中,该校均获得第一名。淮阳乡第一劳动小学的模范事迹和办学经验,对整个闽西苏区的小学教育起了很好的推动作用。上杭县才溪乡模范劳动小学的办学成绩也十分优异,同样带动了全区的劳动小学。该区适龄儿童的入学率达到55.1%。
  二、社会教育
  主要是开展扫盲识字运动,提高工农群众的文化程度和政治素质。根据不同对象,采取灵活多样的办学形式。
  (一)识字班、问字所、识字牌
  1930年,闽西苏维埃文委会召开第8次会议,决定开展扫盲运动。要求各县、区乡订出具体办法,厉行减少文盲,学校要定一周为减少文盲运动周。为此,有的县建立了问字所和劳动夜校,编写看图识字材料,印发识字教育小册子,编印各种社会科学丛书等;不少县创造出多种有效的办学形式,如组织识字组、识字班,设立识字牌等。把识字的和不识字的互相搭配编成小组,开展“老公教老婆、老弟教老兄、少队队员教少队队员”的互教互学活动。1930年2月,龙岩县第二次工农兵代表大会通过决议,决定开展识字活动,组织10人识字团和农民问字所等,要求乡村每10户,街道每10铺都设问字所。为解决年老或工作忙、或小孩拖累不能上夜校的人的学习识字问题,另外建立了识字班。
  闽北苏区运用识字的教不识字的,7天比赛1次,看谁认的字多、写的字多。成绩好的有物质奖励。每个村庄的十字路口都设置识字牌,上写一个字,当人走近时,就有1小孩跑出来问:“同志,你认得这个字吗?”如认得就放过去;如果不认得,就教到会了才放过去。
  闽西苏区开展识字运动成绩比较突出的是上杭县才溪乡。上才溪乡建有4个识字小组,每组10人,共240多人。每5天由夜校教员发5个新字给组里参加学习的人去认;还在各通道处设立6块识字牌。下才溪乡有26个识字小组,共260多人。在主要路口设立5块识字牌。到1934年1月,才溪模范区8782人中,除小孩外,有6400余人能看《斗争》,约有8%的人能看《红色中华》;能写成白话书信的约占6%,能看路条的40%,能识50~100字的30%,能检查路票的妇女30%,不识字的剩下10%。
  (二)读报团
  1931年5月7日,闽西苏维埃政府主席张鼎丞、文化部长张丹川签发关于组织读报团的通知,要求各区、乡、机关、学校、军队、作坊普遍建立读报团或读报班、读报小组。以乡为单位,设主任1人,负责组织、分配宣传品,指导和推动各小组的工作。以日常生活比较接近的人编成小组,成员以工农为主,凡工人、雇农、贫农、中农及其他人都可参加读报团,以自愿加入为原则。县、区各机关也都设立读报团,把公差、伙夫等不识字的工作人员组织起来,指定专人负责读报。读报团的任务是把苏区的报刊《红旗》、《红报》等读给不识字的或识字不多的工农群众听,使他们既了解政府的政治主张和斗争策略,又提高识字水平。读报团还指定专人负责看图识字栏,每天改换一次内容。
  (三)夜校
  1.妇女夜校
  1929年7月,连城县新泉妇女夜校在毛泽东亲自指导下,冲破重重阻力创办起来,妇女第一次享有学习文化的权利。夜校采用区革命委员会干部编写的课本或翻印的《红军识字课本》,既学习文化知识,又学习政治理论和军事技术。有的材料来不及翻印,就发动稍会识字的学员抄发,边抄、边教、边学。缺乏教师,就请区、乡干部轮流到夜校当义务教员。还用“能者为师”的办法,互教互学。到1929年底,学员发展到100多人,张家祠堂容纳不下,又在东山楼办一所分校。她们还组织“夜校慰劳队”,帮助红军战士或地方赤卫队洗涤、缝补衣服,看护红军家属;夜晚学习兼做慰劳红军的布草鞋等。
  2.补习夜校和平民夜校
  苏区各级政府普遍创办工人补习夜校和农村平民夜校,组织工农群众、红军战士、区乡干部学习文化,扫除文盲;各乡、村劳动小学也普遍设立平民夜校,由小学教员负责识字教学。
  龙岩县各区、乡共办平民夜校、青年夜校、工人补习夜校140所,290个教学组,学员1.1万多人。到1930年6月,单是龙池区就有平民夜校23所,学员803人。平民夜校初级班毕业413人,全区识字的人达总人口的67%。
  1931年7月,闽西各县区文委联席会议作出决定,各乡有初级小学的地方都要开办夜校,由日校教员负责教学;县、区苏维埃政府所在地都要办一所夜校,吸收各机关识字不多的工作人员参加学习。龙岩县苏维埃政府规定,凡30岁以下的工作人员都要进夜校学习。1933年,仅上杭才溪区就有夜校66所,学员360余人。
  1933年2月,闽北苏区在粉碎国民党军队的第四次“围剿”后,打通了和中央苏区的联系,各区乡普遍设立了夜校。省苏维埃政府编写和印行工农识字课本5册。为适应战争环境,学习形式因人因时制宜,灵活多样,利于群众入学。
  三、干部教育
  (一)地方干部培训班
  1929年,毛泽东在转战闽西近半年中,深感培养干部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当时闽西干部5000人以上,但素质不高。一是缺乏系统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修养,政治水平低;工作上事务主义,处理问题简单化。二是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受过中小学教育的人数比例很小。对党的方针政策理解不深,工作能力不强。10月下旬,毛泽东随同中共闽西特委来到上杭县苏家坡,指导特委领导各县发动和组织群众开展土地革命斗争。同时,指导闽西特委在苏家坡“鸿玉堂”举办2期干部训练班。首期是闽粤赣3省干部参加的政治、军事训练班;第2期是“农运”训练班。培养一批既能从事政治工作,又能带兵打仗的干部。在训练班里,毛泽东带病给学员讲课,启发干部提高觉悟,积极参加革命斗争。教育干部树立群众观点,密切联系群众,走群众路线;教育干部注重社会调查,掌握真实情况,有针对性地做好工作。1929年下半年,闽西苏维埃政府开办了闽西党政干部训练班。
  随着苏区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建设事业的开展,从领导机关到地方基层,从党政部门到群众团体,纷纷举办各种类型的训练班,分别培训党政军干部和专业人才。1930年3月,闽西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决议提出:“闽西政府聘请富有斗争经验者经常开办各种工作人员培训,造就各种干部人才”。大会之后,闽西苏区干部训练班全面铺开,先后举办过:政治工作人员训练班(包括工农宣传员讲习班)、苏维埃工作人员训练班、少先队工作人员训练班、妇女干部训练班、党委巡视员训练班、教员训练班、工人政治训练班、妇女干部训练班、游击队干部训练班、卫生行政人员训练班等。1931年,闽北特委办党校,闽西各区乡办党员训练班。连城妇女夜校既开展扫盲识字运动,又训练了许多干部。此外,还利用小学在晚间培训干部。参加训练班的对象是能深入实际,联系群众,政治觉悟较高,有一定政策水平和工作能力,积极肯干的基层干部或专业干部。参加政治工作人员训练班的学员应具备4个条件:参加过实际工作;能看一般书报;年龄在16岁以上;体格健康,无传染病。训练班的内容、时间和形式,根据革命斗争和苏区建设的实际需要确定。在时间上采取短期速成,适应战争的特定环境。形式上因地制宜,因陋就简,灵活机动。
  (二)专业学校
  1.医务学校
  红军战斗频繁,伤员多,部队缺乏医务人员;苏区群众患有各种疾病,需要治疗。1932年2月1日,临时中央内务人民委员部在长汀县万寿宫创办看护学校。首期招生60名,闽西、江西各30名。学员入学条件为:(1)愿为社会服务,工作积极的;(2)身体强健,没有暗病或传染病的;(3)思想活泼,性情不急躁,能识文字的(如条件好,不识字的也要);(4)年龄在17岁以上,24岁以下;(5)男女生不限。
  护校从红军中调来1位政治委员,2位政治指导员。教员有傅连璋、陈炳辉、肖志高、胡境堂等。半年后,第一期学员如期毕业。当时正值红军攻克漳州后,有一部分队伍回到长汀。朱德总司令特地赶到学校参加毕业典礼,并讲了话。毕业的学员,大部分分配到前方部队服务。留一部分成绩最好的,加上新招的共20名,成为创立中央红色医务学校的第一批学员,校址迁往江西瑞金叶坪。
  2.其他专业学校
  1931年,闽北苏区办了省团校和残疾人职业学校。
  1932年,中国工农红军闽北军分区办红军家属职业学校,为红军家属就业创造条件。1933年,中央苏区创办高尔基戏剧学校。招收新生时,由上杭保送5名,汀州选送2名,新泉区2名,武平2名。戏剧学校教给学生关于戏剧运动和革命文艺的基本知识,分派各地俱乐部、剧团实习。瞿秋白称高尔基戏剧学校为大众的文艺培养人才,是戏剧学校的方向。
  四、军队教育
  (―)红军学校
  1929年7月,闽西第一次苏维埃工农兵代表大会决定:“建立和扩大闽西红军,开办红军学校,训练干部人才。”1930年1月上旬,红军学校成立,校址设在原龙岩第9中学,校长谭熙林,政委邓子恢。第1期招收学员200人,由各县、区、乡苏维埃选送。学习时间4个月,毕业后分配到红军中工作。3月,红军学校改名为福建红军学校。第2期招收学员400名。当时,中共福建省委认为“目前革命复兴,各省对军事人才极为需要,建议中央把福建红军学校改名为中国红军学校,由中央负责办理。”4月10日,中共中央复信同意将福建红军学校改名为中国红军学校。5月20日,闽西《红报》第23期发布中国红军军官学校第一分校(后又改称中国红军中央军事政治学校第一分校)招生通告:“为了造就排连长人才的目的,招收140名学员。”具体规定了考试科目和日期。校长蔡升熙,政治委员邓子恢。校址设在龙岩县兵房。8月2日,中国红军军官学校第一分校举行开学典礼。原计划学习期限为6个月,后因革命形势发生变化,提前3个月毕业。
  12月11日,闽西苏维埃政府发出第9号通告,决定在各县招收学员200参加中国红军军官学校第一分校第2期学习。15日,敌人侵扰龙岩城,第一分校迁到大池,改校名为彭杨军事政治学校第三分校,校长萧劲光,政治委员张鼎丞。
  1931年春,彭杨军事政治学校第三分校迁至永定县虎岗(当时三分校又称闽粤赣边红军军事政治学校)。7月,敌人围攻虎岗时,第三分校迁到上杭县白沙。9月初迁回长汀县城。9月中旬,红军第三次反“围剿”胜利后,迁到中央苏维埃政府所在地瑞金。
  红军学校规定学员入学条件为“忠实勇敢;对革命有深刻认识;18岁以上、24岁以下;身体强健、无传染病;有活动能力,粗识文字。第1期由各苏维埃政府选送,参加考试后录取的学员,质量普遍较高,工农成份占绝大多数。
  军校对学员的要求是:(1)要有政治头脑,纠正单纯军事观点;(2)要有牺牲精神;(3)要养成吃苦耐劳的精神;(4)要有自觉学习和遵守纪律的精神;(5)要克服一切不正确的思想,从斗争中提高自己的政治思想觉悟。
  1930年8月28日,军校党委召开第一次会议,研究确定校党部与校务委员会的关系,党政明确分工,各司其职,各负其责。还决定把军校原2个大队合并为1个总队,下设3个区队。另外抽选部分较好的学员举办特别训练班。
  红军学校校长和部分教员是从苏联学习回来的,部分军事教员是原国民党军队的军官。他们具有专业知识,能从学员文化程度低、学习期限短的特点出发,科学地安排教学和训练。从实战需要确定教学内容,形式多样,有的课程在行军中、宿营中进行。诸如尖兵和尖兵班动作,宿营中的警戒、单哨等动作的教学等。他们还特别重视战后总结经验教训和战场纪律的教育。军校注重革命军人的人生观教育,对学员的管理、学习、训练、军容风纪严格要求,使学员养成自觉遵守纪律的习惯。军校领导干部以身作则,经常深入实际,与学员同吃、同住、同练习、同战斗,言传身教、身先士卒,形成无声的命令。
  军校经济实行民主管理,教官、学员代表参加经济委员会,共同管理帐务。师生一样的伙食,共同计划钱粮开支。每天派2名学员买菜,助厨做饭,帐目及时登记,月终经委会同司务长一起结帐,剩余的伙食尾子,平均分给学员作零用钱。军校生活团结、紧张、严肃、活泼,在教学、训练之外安排文化娱乐活动。晚上,安排有趣的军事游戏、歌咏比赛、活报剧表演等,注意劳逸结合,调剂精神生活。
  闽西苏区还办有福建军区随营学校,主要培训地方武装干部。他们一经培训,回队都能起骨干作用,表现勇敢,善于打仗,不少人在战斗中英勇牺牲。
  (二)士兵教育
  1.政治教育
  红军士兵的政治教育,在内容、形式和方法上都形成自己的特色。把中共支部建在连上,班、排有党小组。对各级红军实行党的组织领导,把政治工作作为红军的生命线,党组织和政工干部经常对红军士兵进行革命理论、党的方针政策、红军的性质与任务、革命传统和革命前途、阶级与阶级斗争教育以及军民关系教育等。在教育的形式上,有政治课,早晚点名讲话,集合讲话,个别谈话,以及新兵、俘虏兵的特别教育(包括介绍红军生活习惯,红军的斗争史,政治常识,纪律与民主等内容)等。
  2.军事技术教育
  红军士兵军事技术教育的基本原则是:一,学习游击战、运动战的战略战术与掌握常规的军事技术并重。二,平时教育与战时教育并重。驻军休息与行军途中,都要利用空隙时间进行军事技术教育。三,理论与实践并重。在注重学好军事理论、技术知识的同时,强调从战争中学习战争。
  驻军时,根据部队的实际情况,按规定的教育计划出操上课,进行军事常规教育;或集中整训,学习军事技术知识和战略战术,组织讨论会、战术研究小组会,行军作战的总结,研究游击战术,以连以单位,每周讨论1至2次。
  行军时,利用空隙时间,演习侦察、尖兵、遭遇战、避敌机等动作。行军休息时讲课,宿营时视当时敌情和任务,演习实地侦察、警戒、修工事、测量距离等项目。
  战斗时,在不泄露军事机密的原则下,将战斗的任务和战术事先向战士解释清楚;战斗结束后,总结战斗中的优缺点,以经验教训教育全体战士。
  3.文化教育
  红军战士大多数出身于贫苦的工农家庭,不识字的占大多数。部队采取“能者为师”、互教互学的办法,按文化程度高低穿插搭配编组,以文化水平较高的政工干部、军事干部为教员。通过组织学习比赛,检查督促士兵自觉自动学习。
  红军每个连队都成立士兵会,在政治委员领导下,除管理工作外,协助推行识字运动,出壁报,开展文娱活动。有些士兵原来一字不识,通过学习,能识字、写信、写简短文章向壁报投稿。
  第二节 教学
  一、学制课程
  闽西苏区劳动小学学制,先后有不同。最初修业年限为6年,学生分别在初级小学学习三年,高级小学三年,修业期满,成绩及格者,可取得初级小学和高级小学毕业证书。个别县从实际情况出发,有不同的做法。上杭县各区文化委员联席会议规定:学制以6年为基本教育,分为3个阶段,以2年为1阶段,互相联络,不要换学校,每读2年可告一段落。要退学也可以。
  1933年10月,苏维埃中央政府文化教育建设大会颁布劳动小学制度,统一规定小学标准修业年限为5年,分前期3年,后期2年。此后,全苏区劳动小学都逐步改为5年。每学年分为上、下两学期。1931年7月,闽西各县、区文委联席会议作出决议,经闽西苏维埃政府常委会通过,认为学期的划分和放假时间的安排,应与生产劳动的实际情况相配合,因而把农村小学的1学年分为3个学期:第一学期——春耕后夏收前;第二学期——夏收后到冬收前;第三学期——冬收后至春耕前。学期之间的假期:春耕放假2~3星期;夏收放假4星期;冬收放假3星期。1934年4月,中央教育人民委员部颁布《小学课程教则大纲》后,各县、区、乡劳动小学又恢复秋季为第1学期,春季为第2学期。
  劳动小学课程按中央人民教育委员部规定,开设14门学科:国语、算术(高小三年级下期加授珠算)、体育(高小二年级下期和三年级为军事训练)、音乐、形工(包括绘画、折纸、雕刻、塑像等)、常识、自然(高小一年级教植物,二年级教动物、三年级上学期教物理初步,下学期教化学入门)、园艺或商店(城市小学设商店课,农村小学设园艺课)、地理、社会进化史、政治(高小三年级下期开设几个学时的政治宣传法)、共产主义浅说、生理卫生、速记术等。学习各种科目,都与生产劳动和政治斗争密切结合,并在课外组织劳作实习与社会工作,引导学生学习各种工艺、园艺、耕种和其它生产劳动技能。闽北苏区劳动小学设置的课程是:国文(又称识字课本)、算术、政治、音乐4科,另在课外安排体育活动。
  闽西苏区劳动小学各年级各学期所授课程及每周各科教学时数的具体安排见表9-1。
  苏区各种类型的社会教育没有统一的教学计划和固定的学制,课程以识字教学为主,夜校则加授《共产主义问答》。每周课程安排为:国语2课时(每课时40分钟),写字3课时,珠算2课时,常识2课时,赤语(解释各种标语和口号)1课时,唱革命歌曲2课时,共12课时,每晚2课时。
  看护学校学习期限为4个月,其课程设置:初为内外科的诊断、治疗、绑带、急救、看护常识、卫生常识等;后为基础科的解剖学、体功学(即生理学)、药物学、处方等。教学课时安排为:每天上4节课,每节1个半小时,晚上集中复习或讨论。前期以学习基础课为主,后期以临床实习为主。其他专业学校和地方干部训练班学习期限长短不一,课程设置视学校性质和实际需要而定,多为政治课程和一些实用科目。
  红军校学习期限原定为6个月,后因形势变化,缩短为3个月,教学计划随之变动。课程只开设军事和政治两课。军事课400课时,政治课200课时。军事课内容包括:射击教练、部队教练、野外演习以及野战、巷战等战术训练。政治课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革命运动史、目前中国革命的情势及策略、土地革命、红军与中国革命、红军中的政治工作、苏维埃建设等。
  红军士兵教育类似苏区的社会教育,但侧重于政治课和军事技术课,文化教育则以识字教学为主,无统一的教学计划。
  二、教材教法
  (—)教材内容
  苏区各级各类学校初创时期没有统一的课本,各科教学内容由学校和教师自定自编。有的地方开始时只是教授一些革命口号和当地地名、生产工具等实用词汇。
  1930年3月,闽西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通过决议,明确提出“废止国民党党化课本,另由闽西文化委员会编制新课本,或由县政府编制,经闽西政府批准”。汀连县委会通知各校,如发下的新课本数量不足,可自行翻印;如有的新课本不能及时供应,可暂用《红报》、《红旗》、《列宁青年》及各种决议作为教材,绝不允许再使用旧课本。上杭县委扩大会也作出类似决议。
  闽西苏维埃政府文化部为贯彻决议精神,加强对教材编写工作的领导,着手组建教材编审委员会,由张丹川、陈俊昌、施松林、涂觉凡、苏庆云、陈真、刘瑞生、刘英、左洪涛等9人组成。1930年11月,由于工作调动,教材编审委员会调整为张丹川、施松林、涂觉凡、兰维仁、曾寿春、少华、江秋、庆光、柏光、张冰崖等10人。编委会的主要任务是负责编写和审查高、初级劳动小学的课本,以及补习学校和夜校的各种课本。每个编委都具体分工负责编写1到2门教材。编教材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1.革命性原则
  它包含教材应注意体现政治鼓动性和阶级性。由施松林、苏庆云、涂觉凡合编的《群众课本》第一册共有24课,其中:
  第1课《人》:“富人、穷人,人类不平等,有的人富,有的人穷”。
  第4课《手是做工用的》:“手是做工用的,脚是走路用的。富人坐着吃,有手不会做工;富人走路要坐车、要坐轿,有脚不会多走路。穷人的手会做苦工,穷人的脚会走远路。富人是无用的人类寄生虫,穷人是有用的世界主人翁”。
  第5课《富人整天不做工》:“富人整天不做工,坐着吃,坐着穿;穷人整天做苦工,吃不饱,穿不暖。富人如果没有穷人供给,他们那里来得吃,来得穿;穷人如果没有富人剥削,我们也不至于吃不饱,穿不暖。富人穷人间,多么不平等。”
  第8课《太阳太阳》:“太阳太阳,又暖又光,富人们吃得胖胖,穿得好看;穷人们,卖尽力气,流尽血汗。月亮月亮,又白又亮,富人们不要做工,整天游逛;穷人们那能甘心,那能情愿。星星星星,又光又明。富人们剥削穷人、压迫穷人,穷人们,起来反抗、起来斗争。”
  第10课《山高山低》:“山高山低,人类有被剥削的事实,有不平等的阶级;天黑天亮,被压迫阶级的生活多么悲惨,多么黑暗。暴雨狂风,被压迫阶级起来斗争,起来暴动。花谢花开,压迫阶级的命运已经没落,被压迫阶级的解放快要到来。”
  永定县文委会编的《劳动课本》第一册的最后两课《红军与白军》、《共产党与国民党》写道:
  “红军是工人农民的队伍,白军是土豪劣绅资本家的走狗。
  红军帮助工人农民,加工资,分田地,打土豪;白军帮助土豪收租收税,屠杀工农。”
  “共产党是无产阶级的政党,为工人穷人想办法,谋解放的。
  刮民党是豪绅资产阶级的集团,为豪绅地主军阀官僚洋奴资本家剥削穷人,榨取工农血汗。”
  2.密切联系实际原则
  苏维埃中央教育人民委员部要求各地在编选教材时,要注意适应当前斗争环境,要体现地方性和时间性。1931年7月,闽西文委会召开各县、区文委联会议,指出在编写新教材时要与当前斗争、群众实际生活、地方实际情形联系起来,使教育更好地为革命战争服务,为苏维埃建设服务。规定除儿童必读的基本知识课程外,一切课本都要采取实际材料。根据目前中心任务及实际工作经验,编成课本,用简单浅白的文字写成,有的如无法写成课本,也可以用口头讲授。
  当时,闽西处于土地革命的斗争环境,革命的主要任务是夺取政权。因此,学校注重教育学生懂得革命的意义。上杭县茶地区千龙乡初级劳动小学采用(红军识字课本)中“民权革命”这一课来教育学上,课文写道:
  “中国现在的革命叫做民权革命。民权革命有三大任务:第一要肃清封建剥削;第二要打倒帝国主义;第三要推翻军阀国民党政府。要怎样才能完成中国的民权革命呢?
  第一要共产党领导;第二要工农做革命的主动力;第三要世界无产阶级和苏联的帮助。”闽西地区大小军阀横行乡里,鱼肉人民,永定县文委会编的教材中《军阀》一课写道:“军阀是帝国主义的走狗,是土豪劣绅的保镖。军阀的军队,是失业的游民,军阀存在一天,战争就延长一天!军阀不打倒,工人穷人不得了。”
  为激发农民的革命热情,掀起参军参战热潮,保卫土地革命的胜利果实,编审委员会编写了许多对儿童和群众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教材。如《红军好》的课文写道:
  “好工农,当红军,要认字,要做操。认得字,长知识;学会操,强身体。军事政治都学到,工农红军刮刮叫。”
  《扩大红军》的课文:
  “要扩大红军,才能保障土地革命。所以我们要广大的吸收雇农、贫农及我们联盟的中农来参加红军,使我们的战斗力更雄厚。”
  《请假》的课文:
  “有一个红军,名阿三,闽西人。要请假回家去看爹娘。指挥员说道:‘不能。我们要保护土地,否则又被团匪拿回去了,自己及爹娘又要挨冷受饿。’阿三点头说道:‘对的,我不回去了。’”
  3.趣味性与通俗性原则
  新课本课文简明、通俗、易念、易记、易懂。句读力求音韵化,利于朗读背诵。由永定县文委会编写,并经闽西教材编审委员会审查的《劳动课本》第1册第13课《工农别名》是这样写的:
  “工人,农民,因为都很劳苦去做工,叫做劳动阶级。又因为都很贫穷,叫做无产阶级。”
  第14课《有钱人别名》写道:
  “钱多的人,叫做财主佬,拿钱去生利,叫做资本家;收租的人,叫做地主。资本家、财主佬、地主……的总名,叫做有产阶级。”
  编委们还用歌谣和我国传统的三字经、四字经的形式编写教材。如《分田歌》写道:
  “好弟弟,好哥哥,大家一起来唱歌。唱的什么歌?唱的分田歌。先前无米煮,今日有米多。”
  《平民课本》第2册第8课写道:
  “国民党反革命骗士兵打北京无饷发就裁兵裁下来怎安身回家去无田耕一条路投红军”。
  依据上述三项原则编写教材,并不排拆教材内容的知识性要求。而是把三项原则与系统的知识传授结合起来。《劳动课本》第3册第16课《中国疆域歌》,把我国的疆域和当时的行政区域划分,用民歌的形式编写出来:
  “中国境内领土多,听我唱个疆域歌。
  直隶境内风景好,万里长城永建牢。
  山海关外是奉天,凤城遥接柳条边。
  奉天东北有吉林,森林千里绿成荫。
  吉林西北黑龙江,白山黑水道路长。
  直隶之南是山东,孔孟都生此省中。
  山东南境接江苏,东临黄海南太湖。
  江苏之西是安徽,产茶产米土地肥。
  安徽南面有江西,庐山鄱阳风景奇。
  浙江年年听海潮,西湖秀丽雁荡高。
  福建更在浙江南,闽江环抱武夷山。
  福建台湾两相望,风景胜地日月潭。
  福建西南接广东,梅开庾岭晚霞红。
  广西边塞有龙场,阳明遗爱莫能忘。
  广西之西有云南,滇池柳色雨中看。
  云南北去入四川,夔门剑阁隔云烟。
  更从巴蜀下襄阳,湖北名城数武昌。
  洞庭飞渡入湖南,七泽三湖雁阵寒。
  湖南西境接贵州,山田禾麦绿油油。
  山西省有太行山,战史争传娘子关。
  河南名都有洛阳,万花如锦月如霜。
  潼关之西为陕西,华山秦岭与天齐。
  又从陕西入甘肃,青海在西蒙古北。
  新疆大河塔里木,河水包环大沙漠。
  京兆境内旧国都,西山遥对昆明湖。
  热河绥远察哈尔,民国改为特别区。
  更加川边与西藏,合成中华舆地图。”
  (二)教学方法
  1930年8月,闽西苏维埃政府文化部教育委员会决定由陈俊昌编写《教学法》,左洪涛编写《训导法》,由列宁师范学校出版,作为师范学校的教材和在职教师的业务必读书。根据新编《教学法》的内容和要求,闽西苏区各劳动小学和群众夜校的教师在教学时,普遍注意做到:
  1.贯彻三项教学原则
  首先是密切联系实际,学用结合的原则。夜校普遍采用看图识字的方法,把日常用品、农具和动植物绘成图画,写上文字,一边看图,对图认字,具体形象,易学易记。教了识字,又教写字;学了写字,就在日常生活中具体应用。其次是循序渐进的原则。夜校在教学中从实际出发,开头教得少,学得慢,反复巩固知识,讲求实效,激发学员的兴趣,树立信心。到了一定程度,再加快进度,适当增加学习内容。第三是坚持知识教育与思想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在传授一般的文化科学知识时,紧密联系当前的阶级斗争和各阶层的思想动态,使学员既学到系统的文化知识,又受到具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情感陶冶。
  2.重视启发式教学
  各劳动小学普遍采用发问的方式进行教学,启发儿童进行独立思考。发问的方法有:(1)是非发问。例如:“今天是晴天吗?”“3乘5等于15,对吗?”(2)选择发问。例如:“地球是圆的还是方的?”“蝙蝠是兽类,还是鸟类?”(3)考查发问。例如:“海水有咸味是什么原因?”(4)暗示发问。例如:“马克思是德国人,还是英国人?”“现在的革命是民权革命或社会革命?”(5)复习发问。例如:“中国共有几省?”“十月革命是那一年”(6)整理发问。例如:“马克思、恩格斯、列宁都是无产阶级的先导吗?”(7)启发发问。例如:“读书为什么?”、“讲卫生有什么利益?”(8)应用发问。如学生读过一封书信,然后问:“你能根据这封信,写一封家信吗?”这样促使学生把学过的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有的教师还应用对话的方式,即教师与儿童互相问答,启发儿童自觉纠正知识缺陷,并获得新知。
  3.认真写好教案
  苏区教师备课,编写教案是主要的一环。根据新编《教学法》的精神,编写的教案有以下特点:(1)教案不太详,仅略举纲要,以随时灵活应用。(2)—教案不限于一小时。时间5的多寡,视教材的长短而定。(3)—教案连续数小时的,充分注意各课时之间的联系。(4)拟好教案后仍继续备课,搜集应有的材料。
  4.注意教态
  教师在教学时必须做到语音明亮,声调不过高或过低,以儿童能听闻为度,轻重缓急视教材内容而定,要求教师“一切举止,活泼而温雅,端庄而和蔼,勇敢而安详,威不失之猛,亲不流于狎。”使自已的仪容行为成为儿童仿效的榜样。
  5.合理使用教具
  苏区物质条件困难,但教师在教学时仍注意应用挂图、标本、模型等直观教具,以增强教学效果。
  6.推行复式教学法
  苏区大多数全日制学校是农村的初级劳动小学,这些小学地处山村,偏僻分散,学校规模小,学生人数少,年龄大小不一,程度参差不齐,教师不足,校舍设备简陋,因而许多学校创造运用“复式教学法”。龙岩县龙池区第十乡列宁小学,是闽西苏区1930年春创办的学校之一。全校仅有学生40多人,教员2人,“合四年分二级”授课,即一、二年级合一个教室,三、四年级合一个教室上课。有的学校一个教室合上三、四个年级的课。
  1930年8月,为加强对初级劳动小学复式教学的指导,永定县苏维埃政府文化委员会编排印发复式教学课程表供各校参考使用,课程安排,详见表9-2。
  苏区各级各类学校在施教过程中,从各自的实际情况出发,创造出多种各具特色的方式方法。
  闽西苏区在开展扫盲识字运动中,要求做到:第一,把识字和说话联系起来,做到脑里想的,口能说出来;口里说的,手能写出来;人家说话,自己能用笔记录下来。第二,先教单词短句,然后逐步教成段的话。第三,教短文。一是日用短文,如帐单、收据、请假条、采购单、报销册、路条等。二是日常活动短文。如6点钟起床,7点钟吃早饭,12点钟吃午饭等。三是章程、规则、党和政府的决议案类的短文。用贫农会的章程教贫农,用《劳动保护法》教工人,用《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教红军和赤卫队员。这样,不但认识了文字,还接受了革命知识的教育。第四,课本内容由浅入深。与当时当地的实际情况相联系。第五,重视复习和练习。要求学习的人做到能读、能写、能用。复习和练习的方法是:(1)自己照自己教过的课本温习;(2)互帮互学。两人互换念课本,轮流听写;(3)合起课本,自己默写对照;(4)在教师指导下,按学过的短文、句子造句;第六,教写字。教笔顺和字的偏旁、部首,掌握由简到繁,逐步深化的方法。
  夜校的教学,除采用中央教育人民委员部编的课本外,还使用带地方性、时间性和特殊性的教材。如开展春耕运动,就以春耕运动的口号为辅助教材,并安排写墙报、写记录、写信、写决议等各种练习。新泉妇女夜校教学员学唱《妇女解放歌》,使大家既学到了文字,又明白了妇女解放的道理,纷纷剪去长发、放足、下田劳动。
  看护学校开始授课时,学员由于文化水平低,听不懂教材内容,虽然放慢进度,.学习仍很困难。毛泽东知道后,建议教员挑选部队常见的疾病和常用的药品来教;学员听不懂,就做给他们看。傅连璋医师接受毛泽东的建议,修订教学计划,改进教学方法,确定每天只上2节课,增加2次临床实习,遇到疑难问题就作演示讲解。这样,学员很快就听懂,学会了。
  红军学校的教材,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从实战需要出发,删去形式的、不适合于战场需要的内容。同时,注意学员的接受能力,改进课堂教学,注意运用毛泽东倡导的“十大教学法”,提高教学质量。
  红军士兵的文化教育由总政治部编写《红军识字课本》。当时由于学习用品缺乏,毛泽东号召用手指头当笔,地皮当纸,红军在驻地、行军休息时,几乎人人都动手用树枝做笔,在地上写起字来。红军还颁布《红军中俱乐部、列宁室的组织与工作》条例。以师为单位设俱乐部,以连为单位设列宁室,使红军的文化教育与娱乐、体育和政治教育紧密结合,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起来。
  第三节 师资
  一、培训
  闽西、闽北苏维埃政府成立后,苏区各类学校迅速发展,特别是初、高级劳动小学数量激增,原有的师资在数量和质量上都适应不了客观形势的需要。各级苏维埃政府因地制宜,采取短期速成的方法,抓紧培训师资。
  1929年10月,上杭县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首先作出决议,要在最近期内创办列宁师范学校,培养新师资,经费由县苏维埃政府设法筹措。经过多方努力,1930年8月,在该县溪口乡茶地双溪埔村办起了列宁师范学校,招生200名。
  1930年7月,由闽西苏维埃政府文委会创办的“闽西列宁师范学校”在龙岩县松涛小学开学。首期招生150人,由各县考试录取。其中龙岩县录取28人。这一期与龙岩县苏维埃政府举办的教员训练班合并培训。学习时间半年,毕业后由闽西文委会分配各区、乡劳动小学任教,称为合格教员。
  闽西列宁师范学校初办时称为“闽西列宁师范暑假学校”,系初级师范学校,其主要任务是培养能运用新的教育、教学方法,从事普通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干部和教员。开设的课程为:小学各科的教材教法、“小学组织与设备“社会教育问题”、“教授方法总论”、“教育行政概论”、“政治常识”、“自然科学常识”等。修业年限9个月。为适应战争和工作急需,有时缩短为3个月或3个月以下。1931年7月,闽西文委会在永定虎岗还开办了为期1个月的列宁师范短期学校,在龙岩、永定、杭武、汀连、饶和、瑞金等地各招20名,三个直属区各招5名,共135名。
  1931~1933年,闽北苏维埃政府先后在横峰、桐源、崇安大安街分别创办列宁师范学校,培养和训练小学教师,学制一年。
  在创办列宁师范学校的同时,苏维埃各级政府还大量举办各种形式的教员训练班。一是轮训在职小学职员,二是吸收有一定条件的知识分子,经培训后分配担任小学教员或教育行政干部。1930年7月,龙岩县开办第一期教员训练班,学员60人,培训时间4个星期,培训完毕发给证书。龙岩县苏维埃决定,从1930年9月开始,无证者不得充当教员。当年8月,上杭县北二区办了教员训练班,由各乡苏维埃选送有斗争经验的人员前往培训。
  1930年,闽西苏维埃文委会决定开办暑期教员训练班,规定学员的入学资格为:(1)曾充任教员2年以上,具有教育经验者;(2)对革命有认识,曾参加过实际工作者;(3)在中等学校学习过一年以上,或有相当程度者。汀连县规定学员年龄为16岁至35岁,必须是雇农、贫农、中农中的进步分子和有斗争性的知识分子,要经过审查考试。此后,闽西各县、区每年利用寒、暑假分别举办教员训练班,时间一般为20天到1个月。训练班以培训初级劳动小学教员为主,着重学习初级劳动小学的教材教法以及小学组织法、管理法。要求通过培训,使教员能够胜任初小各科的教学。训练班除要求学员学习和熟悉各科教材外,比较侧重学习新编《教学法》,对各种教学形式,培训班都作具体阐述,提出注意点,务使学员充分理解,灵活应用。对于教态的要求、教案的编写、教具的制造使用也进行讲述和练习。要求每个学员自备1节课,独立写出教案,在小组里进行讨论研究。由于乡村劳动小学还要承担办工农夜校、扫除文盲、办识字班、读报团等社会教育任务,所以训练班学员还要学习有关社会教育的材料。
  除开办列宁师范学校和教员训练班外,苏维埃政府的领导干部和区、乡各级文委委员还直接到学校兼课,具体指导教学。1929年10月,毛泽东在上杭县苏家坡指导闽西特委在“槐树堂”办起平民小学,亲自到学校给学生上课。他既上国语课,对贫苦农民子弟进行识字教育和阶级教育;又上算术课,教学生认识阿拉伯数字,进行实物计算、心算和笔算。在到苏家坡前的3个月,毛泽东、贺子珍来到上杭县的大洋坝,当他们知道乡里的列宁小学缺乏教师时,贺子珍提出要到学校教书。经毛泽东同意后,立即到学校了解情况。第二天,学校来了红军女教师的消息传遍全乡,吸引了更多的小孩入学。贺子珍到校任教后,认真备课、上课,既教识字、写字、心算、笔算、珠算,又教常识、音乐、美术、体育,她善于启发诱导学生对所学学科的兴趣,由浅入深,反复练习,学生多能牢固掌握所学知识。她平易近人,热爱小孩,用自己仅有的一点零用钱为贫苦学生购买笔墨纸张。短短半个月时间,就和学生、家长结下深厚的情谊。
  闽西苏维埃政府文委会规定,各区、乡文化委员必须到学校兼课,每周至少要上6节课;县文化科干部及闽西苏维埃政府文化教育科的干部也要兼任指导员(教员称为指导员)。
  闽西苏区还以乡为单位,组织小学教员参加共产主义教育研究会,目的是加强教育、教学研究,提高教员的政治、业务水平。研究会密切联系学校实际,讨论教育、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讨论的形式有二:一是在平时定期开展专题学习讨论,逐个问题研究解决;二是在假期召开时间较长的研究会,系统地研究解决问题。前者是经常性的教学研究活动,后者是一种“以会代训”的师资培训活动。
  1930年3月,闽西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通过决议,规定各地教员要经过政府审查批准。龙岩县文委会于当年8月召开第8次会议,决定履行教员登记。具体办法有:一是各区文委会组织教员审查委员会,凡审查合格的教员,由区文委会分配各校任教,一面报告县文委会;二是各校开学后,由县文委会派人调查属实后,发给登记证。龙池区第3乡执行上述办法时,先由乡文委会进行初审,对不合格的教员予以淘汰;然后由区文委会复审,再由县文委会发证。
  1930年12月,上杭县委扩大会也作出履行教员登记的决定。1931年9月,汀连县第一次文委联席会议作出决议:(1)限7天内将各区知识分子调查出来,报到县文委会,由县文委会加以详细审查,教员程度高的提选出来分配到各区;(2)本区范围内没有高级小学教员的,可由县文委会分配;(3)初级小学教员由各区自己提选。此后,履行教员审查登记,在闽西苏区各县全面铺开。通过审查登记,淘汰了一部分不合格的教员,保留了大部分质量较好的,教师队伍的素质明显提高。
  1931年7月,闽西苏维埃政府召开各县区文委联席会议,决定在全区举行指导员登记,审查其工作历史、成份、家庭背景,排除有反革命政治派别嫌疑的分子;测验指导员的文化程度,考政治认识,以及教学经验;有特长的教员,轮流到各校教课,如甲校没有图画指导员,乙校有,甲校图画课就请乙校指导员负责。其他学科余缺教员依此办法调整,以保证各校有各科指导员上好课。
  二、待遇
  1929年2月,中共福建省委在总结闽西斗争的经验教训时提出,对知识分子存在缺点的批评教育要作具体客观的分析,注意方式方法,防止出现反知识分子的倾向。1929年3月,红四军第一次入闽后,就贴出《告商人和知识分子》的布告,宣布知识分子如愿意参加革命,工农阶级均可收容他们。依据他们才干的大小,分配适当的工作,包括红军政治部的各项工作。因此,在闽西土地革命时期,大批知识分子投入了革命队伍。许多人参加了苏区的教育工作,担任各级学校的教师。
  1930年9、10月间,在共产党中央“左”倾错误路线指导下,闽西开展反富农斗争。在学校中,“反对富农”的斗争,不仅涉及富农子弟,甚至把家庭出身、社会关系有“一般问题”的教员也扫地出门。一时间,教师数量锐减,学校工作严重受挫。1931年春,闽西又发生“肃清社会民主党”的冤案,一些教师横遭排斥、清除或处置,造成许多基层文委会瘫痪,学校关门。1933年7月,以王明为首的“左”倾冒险主义者又在闽西苏区全面开展“查田查阶级”运动,大量排斥和打击知识分子,使学校工作再次受挫。经过连续三次“左”倾错误的干扰、破坏,闽西苏区教育由发展而变为停滞。面对这种严重情况,党和苏维埃中央的一些领导干部及时提出要纠正这种“左”的错误,正确执行党的知识分子政策。1933年8月,团中央局书记凯丰指出“我们教育部工作中存在极浓厚的反对知识分子的倾向,必须立即纠正这种错误”。10月,苏维埃中央召开文化教育建设大会,提出必须反对有些地方“左”的排斥知识分子的倾向,要“成功的吸收旧的知识分子和专门人才”。此后,闽西各级党组织和政府反复宣传党的知识分子政策,批判“左”的错误,认真纠偏,使许多知识分子回到教师队伍中来。毛泽东在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上强调必须重视发挥知识分子的作用。瞿秋白1934年5月也在《斗争》期刊上发表文章,指出党的知识分子政策不要改变。
  1933年10月,中央文化教育建设大会通过《目前教育工作的任务决议案》提出:“必须立即开始有系统的来组织小学教员,造成小学教员工作的环境,改善小学教员的物质生活,达到一般群众的水平。”据此,闽西各级苏维埃在改善教员生活待遇问题上作出决定:教职员除与苏维埃政府工作人员同样待遇外,另酌量情形津贴零用费。当时政府工作人员待遇标准是每月伙食费4元5角,零用钱大洋2元。永定县苏维埃政府规定小学教员月薪大洋6至8元。龙岩县决定划一教员薪金,全县教员薪金约定每年大洋100元。上杭县苏维埃政府规定:教员薪金最低限度照政府办事人员给发。虽然各区乡财政收入不同,但仍能确保教员的必须生活开支。龙岩龙池地区文委联席会议决定:教员薪水,最低月大洋7元以上,最高12元。
  1934年2月,临时中央苏维埃政府颁布实施《小学教员优待条例》后,各地对教员的优待逐渐趋于统一,包括教员的生活费、代耕、减纳土地税、帮教员家属耕作,免费医疗等,都有了统一的要求和标准。》条例》规定每半年给小学教员评发奖金一次,给奖的条件等第是:(1)能将该处所划定的学区内的学龄儿童吸收70~80%。经常到校的学生占全校学生的7/10以上(先进区域须达到8/10)者;(2)大部分学生能学完和理解中央教育部所规定的课程;(3)大部分学生能经常参加革命斗争工作。以上3项完全达到的评为第一等,其中有1项弱的为第二等。奖金为半年生活费的5~20%。—个教员连续取得第一等奖两次的,按年增加原有奖金2/10~3/10。
  闽西各级苏维埃政府在执行条例时,采取许多具体措施。对在劳动小学任教半年以上的教员,由乡苏维埃政府统一发给减纳土地税的通知书;由各村劳动委员统筹安排,发代耕通知书给有劳力的农户,定人定时帮助教员家属耕种田地。1934年9月,上杭县红色教员联合会的全体教员一致通过一项决议,决定全年既不减土地税,还在借谷运动中借谷给红军,在数天之内把谷子全部交到仓库,以支援革命战争。
  第四节 管理
  一、机构
  (一)行政机构
  苏维埃中央政府主管教育工作的机构是中央教育人民委员部,地方教育行政机构是各级苏维埃政府的文化委员会(简称支委会)。闽西苏维埃政府各级教育行政机构的组织系统如图9-1:
  图9-1是依据1930年9月,闽西第二次工农兵代表大会修正的苏维埃政府组织法编制的,与1930年3月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通过的苏维埃政府组织法有所不同,主要是把原来的“文化建设委员会”和“文化建设部、科”改为文化委员会和文化部、科;把县文委会人员从5~9人改为5~7人。
  闽西苏维埃政府文化部下设教育委员会,具体负责苏区教育工作的领导和管理。委员会研究决定教育方针、任务、教育实施计划等,具体指导苏区发展教育事业,确定小学课程和小学组织法、小学名称、学校设置、经费及教材编审等工作,领导各县、区、乡组织教员建立政治讨论会和共产主义教育研究会,以加强对教员的思想、业务领导。县、区、乡文委会则为具体执行机构。在实际工作中,各县基层教育行政机构的设置不尽相同。永定县文委会之下分建设、宣传、教育三科,龙岩县设宣传、教育、文化三股。区、乡文委会一般由委员分工负责,由专人管理教育工作。闽北苏区的教育行政机构与闽西基本相同。
  1933年4月15日,中央教育人民委员部颁发省、县、区、市教育部及各级教育委员会暂行组织纲要后,闽西苏区各县区乡镇教育行政机构逐步改组,渐趋统一。纲要要求,县区教育部、市教育科及乡苏维埃政府之下,均设立教育委员会,各级教育委员会人数,按县7~13人,区或市7~13,乡9~15人配备。纲要规定,县教育部设部长1人,副部长1人,其下分为普通教育科,科长1人,科员1~2人;社会教育科,科长1人,科员1~2人;指导员1~3人,文书1人,统计两科兼用。区教育部、市教育科,设部长或科长1人,普通教育兼文书1人,社会教育兼统计1人。
  (二)学校组织
  闽西苏区各级各类学校一般实行校务委员会制,红军学校和干部学校设校长和政治委员,规模较小的劳动小学也配备校长。校内机构视实际工作需要而定,一般是按教导分开的原则设置。闽西苏区劳动小学校务委员会由指导员、职员、学生代表组成,设校务主席1人,下分教务、训导、事务3科。其组织系统如图9-2:
  图9-2闽西苏区劳幼小学校委员会组织系统图
  教务科设主任1人,教务员2~5人,分工负责各项教务行政事务;训导科设主任1人,指导员皆为训导员;事务科设主任1人,书记、会计、事务各1人。各科除主任外,其余多由优秀学生担任,既锻炼学生办事能力,培养责任心,又密切师生联系。规模小的学校则适当合并机构,减少人员。
  为培养学生当家作主精神,提高工作能力,中央教育人民委员部规定在各劳动小学组织学生会,吸收学生参加学校民主管理。学生会的任务:一是使教育与实际工作不相分离,发扬学生的创造性,调动他们学习和工作的积极性,巩固入学儿童,使全部学生有集体的生活、互助的精神和革命斗争的组织能力。二是组织学生自己的生活,发展自治的能力,参加学校行政的管理,动员学生参加校外的社会工作。
  闽西文委在政权建立初期,决定小学成立学生会,后改称学生公社,较早成立学生会的是龙岩县龙池区的区、乡小学。成立于1930年4月的龙池第一乡列宁初级小学学生会,有会员109人,
  1930年10月,闽西总行委青委扩大会决议:初级劳动小学不组织学生会,改设童子团;高级小学学生会改为学生公社。由全校学生大会产生代表若干人组成代表会,由主任、组织,宣传、裁判,军事5人主持日常事务,遇有重大事情则召开代表会或学生大会解决。
  劳动小学的学生会或学生公社,不仅管理学生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同时对教师的教学提出批评和建议。
  二、制度
  (一)巡视制度
  1930年9月,闽西苏维埃政府文委会第5次会议,决定派员到各地巡视教育工作。任务是:(1)传达上级工作方针;(2)检查过去的文教工作;(3)帮助计划下期的文化工作;(4)录取暑期学校学生;(5)健全各级文委会的组织;(6)调查该县教育状况。巡视工作的要求是:(1)召集各区文委会主任开联席会议;(2)参加县文委会议;(3)巡视两个以上的中心区域:连城县的新泉、庙前,长汀县的涂坊、南阳,上杭县的白砂、大洋坝,永定县的太平、湖雷,龙岩县的城区、湖邦、白土、陈陂;(4)巡视学校;(5)建立上下级密切关系。文委会指出巡视员在巡视时应注意:(1)少先队的教育;(2)劳动学校的建设;(3)俱乐部的设备和工作。
  此后,巡视制度逐步建立起来。闽西苏维埃政府文委会规定:上级文委会要每月派人巡视所属各级文委会及文化工作团体。汀连县文委会规定:县最少每个月要巡视各区一次,区每半月要巡视各乡一次。巡视工作的具体任务,龙岩县文委会确定了包括审查教员程度和调查学校设备状况等25项内容。
  1931年9月,闽西苏维埃政府文化部决定开办为期2周的巡视员训练班,名额30人,由各县选派3~5人,各直属区选派1~3人,条件为:对革命忠实,有教学经验,社会关系清楚的知识分子或识字的工农分子。
  闽西苏区建立教育巡视制度的成功经验为中央教育人民委员部所肯定,1934年4月被编入修正的《教育行政纲要》。
  (二)检查制度
  闽西苏区教育行政部门经常督促各级各类学校进行教学效果的检查。县、区经常通过文化检查的形式,组织各级各类学生参加总检查,开展校与校之间的竞赛活动。检查的科目通常是政治、算术、地理、共产主义浅说、社会进化史以及法令、美术、识字等。通过检查,促进各校互相学习,改进教学,提高质量。
  (三)工作制度
  1930年8月,闽西苏维埃政府文委会规定,各区文委会要在每月18日前,将1个月的工作情况报告县文委会;各县文委会要在每月31日前将1个月工作报告闽西文委会。1931年7月补充规定:(1)上级建立巡视工作,对下级经常进行个别指导;(2)下级每10天向上级报告1次工作,每月作月终报告;(3)开会要出席。因工作关系不能出席时要请假,如无故不出席的由政府处分;(4)上级通告、通知、指示要有计划地贯彻执行;(5)各级根据各时期全面工作计划,再具体制定出10天的工作计划,报告上级。
  (四)学校管理制度
  1.学生规则
  1931年3月,闽西苏维埃政府文化部编印《劳动小学训导材料》,规定在校学生应遵守23条规则:
  (1)不饮酒。
  (2)不赌博。
  (3)不抽烟。
  (4)不买零食。
  (5)痰吐盂内,尿拉缸内(浴室内不拉屎)。
  (6)字纸废物不乱丢。
  (7)不偷拆别人信件。
  (8)不乱进别人房间。
  (9)不乱拿别人物件。
  (10)爱护公物。
  (11)严守时间,不差分秒。
  (12)参加会议不迟到,不早退。
  (13)参加会议踊跃发表意见,但已决议,则绝对遵守。
  (14)严守学校各种公约。(15)对于工作不怕难,不躲避,不敷衍,不怠工。
  (16)严守会场秩序(不高声谈笑,不耳语)。
  (17)保持整洁。
  (18)对同学要友爱互助。
  (19)对同学有意见须公开批评,不可暗中谈闲话。
  (20)工作的时间工作,游戏的时间游戏。
  (21)不出恶言骂同学,同学有不对行为只有劝告。
  (22)不拖鞋。
  (23)不打赤膊。
  2.学校公约
  闽西苏区各劳动小学还发动学生讨论制订各种公约。其中有:
  宿舍公约
  (1)摇铃起床时必须起床。
  (2)未摇铃以前起床者不得吵闹他人睡眠。
  (3)起床后须将被盖摺好,不得凌乱。
  (4)壁上不得乱挂衣物。
  (5)鞋子不乱丢。
  (6)—切用具要安放在一定地点。
  (7)上课及自修时间不得在寝室内。
  (8)如有来宾住舍时,须报告值周主席。
  (9)不得随地吐痰及抛掷字纸废物等。
  (10)不得放置炉子煎煮食物。
  (11)不得高声谈笑及打架子,摇铃就寝后更须绝对禁止。
  (12)每日洒扫一次,按照轮值表轮值。
  (13)值日员未尽职应罚值日3天。
  膳堂公约
  (1)按照规定时间闻铃到膳堂用膳。
  (2)按照编定坐位就坐,不得随意越席或追来追去。
  (3)膳食委员会值日发哨后,才能开始吃饭。
  (4)吃饭时不得喧哗。
  (5)不准随地吐痰。
  (6)菜渣肉骨不得丢在地上,须放在桌上。
  (7)盛饭时不得把饭粒散落在地上及桌上。
  (8)饭箪及菜碗要放得整齐,不妨碍同桌人。
  (9)膳堂内不得打赤膊。
  (10)吃饭时不得把脚缩起及其他不好姿势。
  (11)每日饭后由伙夫抹桌一次,每三日大擦一次。
  (12)洗碗筷时不得将碗筷放进桶内。(13)违反上项公约1、2、3、4条者罚扫膳堂一次。
  (14)违反5、6、7、8、9、10、11、12条者罚扫(抹)膳堂、桌一次。
  3.恳亲会
  学校定期召开家长会(恳亲会),和家长商讨对学校的管理、教育、教学工作,征求家长对办学的意见,向家长通报学校的工作情况,沟通学校与家庭的联系。恳亲会一般每学期举行1~2次,并请区、乡文委派人参加。
  三、经费
  (一)实行层层包干
  实行县、区、乡层层包干负责,争取地方教育经费自给。1930年3月,闽西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对教育经费问题作出决议,要求各县教育经费至少要占全县收入的20%。7月,闽西苏维埃政府文化部教育委员会关于学校经费问题作出规定,要求将土地税收入的20%充作教育经费。上杭县县委扩大会议作出全县教育经费占全县税收30%,由县文委统一计划的决议。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县、区、乡各级苏维埃政府开始分别负责各自的教育经费,层层包干,实现了地方教育经费自给,只有县立学校由县苏维埃政府供给经费。1932年3月,福建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规定各级政府不得将教育经费移作他用。保证各级学校经费有固定的供给,专款专用。
  闽西苏维埃政府文化部对地方教育经费采取两项具体措施:一是实行严格的预算制度;县、乡、校都按预算的办法,分别向上级或主管部门报送预、结算表。二是实行定人定经费的办法,由各县根据实际情况,定出以学生人数多寡,按比例配备教师和发给办公费。
  (二)筹集教育基金
  闽西各级苏维埃政府根据中央教育人民委员会指示,依靠群众,发动群众,在短期内县、区、乡都建立了教育基金,基金来源除政府拨款外,主要靠机关团体资助和群众募捐。有的地方采取发动群众轮流给教师备伙食,租种公田,发动代耕队代耕;交土地税剩余谷子充作教育经费;发动教育学生开荒种棉;向公山开伐杉木做学校课椅桌、修门窗等,解决教育经费自给问题。
  (三)勤俭办学
  各级苏维埃政府提倡因陋就简,因地制宜,发扬艰苦奋斗,勤俭办学的精神。区、乡干部和群众都能因地制宜勤俭办教育事业。利用祠堂庙宇作校舍,土坯架上木板当课桌,石头当凳子,门板刨光上黑烟油作黑板,学员上山砍松明扎火把夜里照明,一切校舍用具能借的借,能代用的代用,尽量做到少花钱或不花钱,节省每一个铜板用到该用的地方去。美国进步作家史沫特莱在《伟大的道路》中说:“各苏维埃的文化部门把庙宇改成公费学校,让穷孩子们上学。夜间,孩子们走出校门,成年人便走进校门。庙宇也成了训练群众工作者的地方,或作为群众的办公处。教师极少,没有课本,纸张也缺乏,甚至连黑板都没有一块。”“教师实在太少,这些临时小学的教师只要一宣布在庙宇里开学。到了上课时间去看吧,几乎全体人都来了,从老祖父到怀抱婴儿的母亲,跟他们的孩子并排坐在学校板凳上,有时人多得挤在院子里。教师们尽量讲解,过了不久,便选择出成绩最好的孩子,让他们充当‘小老师’”。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

《福建省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记载了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全面记述福建省学校教育自萌生至1989年的发展历程。全书14章,卷首冠以“概述”,卷末附录“大事年表”及“福建省当代教育人物表”。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