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德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20001027
颗粒名称: 三、德育
分类号: G658.2
页数: 4
页码: 502-505
摘要: 本文记述了福建省中等师范学校在不同时期开设的德育课程。
关键词: 福建省 师范教育 中等师范

内容

清末,全闽师范学堂,以“忠君、尚武、崇实、法孔孟、戒贪争”为教育宗旨,以“圣谕广训”为校训。设有“修身”、“读经讲经”课程,讲授“五种遗规”、“春秋左传”和“周礼”。订有“学生规约”和“礼节规条”,规定待人宜谦谨,同学须亲睦,衣着须整洁,夏天不得袒露赤足,公共财物不得污损,不得随地便溺,不得抛弃杂物,同学间应酬概免。附有罚则27条,视违犯情节轻重给予记小过、大过、退学处分。每逢孔子圣诞,春秋祭祀,皇太后和皇帝寿辰以及开学、闭学,都要穿戴制服,举行庆典,行跪叩礼。与此同时,孙中山的民主共和思想,也在学生中秘密流行。民国元年(1912年),师范学校只设《修身》,取消《读经》。袁世凯称帝前后,恢复《读经》。民国6年,废止《读经》,《修身》改为《公民》。民国16年,改设《党义》课。民国30~38年,又改为《公民》课。各校都订有学生操行考查标准。操行考查一般分为品性、能力、思想、学业、语言、态度、体格、精神、勤惰等。有的学校分为思想、品德、体魄、学业、生活习惯、服务能力、志慮等。通过教师对学生平时的观察,个别谈话,将情况记入操作考查表,每学期结束前按各项内容由训育主任、宿舍主任、班组导师评定操行成绩,成绩优良者,由学校给予奖励。
  民国21年(1932年),蒋介石提倡“新生活运动”,规定学校以“四维”(礼义廉耻),“八德”(忠孝仁爱,信义和平)为校训,实行所谓“管教养卫”教育。民国24年起,在各师范学校设军训处,派军训教官,对学生实行军事管理。民国27年起,又在各校建立“三民主义青年团”组织,发展三青团员,进行国民党的“一个主义、一个政党、一个领袖”教育。
  民国时期,在国家民族严重的内优外患形势和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下,福建各师范学校学生中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民主思潮,以及抗日战争胜利后的反独裁反内战反迫害运动,日益高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根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共同纲领》,思想政治教育以肃清封建、买办、法西斯主义思想、发展为人民服务思想为主要目的。1950年,进行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教育,以及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护公共财物的“五爱”教育。1961年后,根据中、小学《暂行工作条例》规定:通过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学习和一定的工作实践、生产劳动锻炼,培养学生的阶级观点、劳动观点、群众观点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逐步树立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共产主义道德品质,拥护共产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自觉地为社会主义服务。1981年,教育部对思想政治工作再次发出通知,要求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教育,搞好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基础理论教育,加强共产主义道德品质教育和重视劳动教育。先后颁发《中等师范学校规程》、《师范学校学生守则》、《师范学校德育大纲》和《师范学校学生行为规范》。各师范学校根据教育部不同时期颁发的文件,结合实际情况,订出贯彻措施,着重进行政治理论教育,时事政策教育,专业思想教育和劳动教育。
  政治理论教育50年代初,开设《新民主主义论》、《论人民民主专政》、《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社会发展史》、《辩证唯物主义》。通过这些课程的教学和时事政策学习,使学生分清新中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旧中国是封建官僚资产阶级专政的国家;认识人类历史由原始社会、阶级社会发展到无阶级的共产主义社会是必然规律;初步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观察问题。
  1954~1966年,开设《辩证唯物主义常识》、《政治经济学常识》、《中国共产党的三十年》、《社会主义建设》等课程。教师按照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采取课堂讨论和教师讲解相结合,形势政策报告和政治课教学相结合,理论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获得马列主义基本理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基本常识。
  1972~1976年,政治课按“文化大革命”运动的要求,以马列著作摘录和毛泽东著作选读为教材,作为大批判的“理论武器”。1978年以后,开设《辩证唯物主义常识》、《政治经济学常识》(资本主义部分)、《中国革命史》、《共产主义道德》等课程。同时,各校还组织学生阅读邓小平“在全国教育会议上的讲话”、“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目前形势与任务”、“关于思想战线上的问题的谈话”等文章,组织讨论和答疑。
  1980年,成立全省中等师范学校政治课中心教研组,着重交流和研究加强党的四项基本原则和共产主义人生观教育等问题。1984年,成立全省中学(中师)政治教学研究会,根据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学校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通知》,研究改进政治课教学的内容和方法,明确思想政治品德教育必须有的放矢、耐心细致、正面疏导、以理服人;必须联系开放、改革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形势,与时事政策教育结合进行;必须遵循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育人方针,把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与共产主义品德教育,融为一体进行教学。
  时事政策教育50年代初,在镇压反革命、土地改革、抗美援朝、“三反”“五反”运动中,各校组织师生听报告、学文件、召开诉苦会、参观帝国主义侵华史迹展览、算阶级剥削帐、看“白毛女”影剧等,学生革命觉悟迅速提高,不少人报名参军参干。
  1953~1957年,进入社会主义“三大改造”时期,指导学生学习过渡时期总路线,利用假日假期,布置学生进行社会调查,把所见所闻在班会活动中汇报讨论,交流思想认识。1957年春,学习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到1957年夏秋,学生参加“反右派”斗争。
  1958~1960年,各校在“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教育和“大跃进”的号召下,制订“思想改造”计划,开展“双反双比”运动,掀起“教育大革命”热潮。
  1961~1962年经济困难时期,听取关于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工作方针、政策的报告。使师生了解造成国民经济暂时困难的原因和应采取的态度。1963~1964年,学习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文件和关于反帝反修的国际形势报告。
  “文化大革命”中,前6年是停课“闹革命”,后4年复课,在工宣队、军宣队领导下开展“斗批改”,批“资产阶级教育思想”,批“智育第一”和“师道尊严”。以“阶级斗争”为主课。
  1976年10月,师范学校师生参加揭批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罪行。1978~1981年,学习中共十一届三中和六中全会决议,端正学生对“文化大革命”、对毛泽东思想和毛泽东历史功绩的认识。
  1982年,学习中共十二大关于《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报告,1987年,学习中共十三大关于《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的报告。各校除听报告外,都结合政治课,分专题进行学习、讨论。组织学生做社会调查,写调查报告,写小论文,加深对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对现代化建设新形势的认识。
  专业思想教育专业思想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儿童,明确认识小学教师肩负的光荣职责,牢固树立立志做一名优秀人民教师献身小学教育事业的思想。50年代,各校在新生入学时,都进行师范学校性质、任务和人民教师是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思想教育。二、三年级时,组织学生到小学参观访问,请老校友回校开座谈会,介绍从教经验体会。请教育行政部门干部到校讲述本地区扫盲、普及小学教育、发展教育事业的情况和设想。60年代前期,根据《小学教育暂行条例》、《中学教育暂行条例》和《师范学校规程》的精神,结合教育专业课教学,进行专业思想教育。
  “文化大革命”中复办的9所师范学校,未进行专业思想教育。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后,逐步恢复。
  80年代,各校均重视专业思想教育。福州师范、福州幼师、宁德师范第一学年均举行新生入学训练,讲述师范教育方针政策和师范教育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的地位,介绍学校发展史和优秀人物事迹,组织学生到小学参观访问,让学生较早地了解师范、了解小学。第二学年,结合教育学、心理学教学,进行社会、教育调查,举办教育学术问题讨论会,定期安排学生到小学、幼儿园见习,培养爱护儿童的思想感情。组织学生下乡,调查农村建设和农村小学状况,以及农民对教师的希望和要求,培养学生对从事教育的事业心和责任感。第三学年,根据师范学校《德育大纲》和《行为规范》的要求,重点进行“五讲四美”、“为人师表”的师德教育。按照省教育厅印发的教育实践手册,各校都在每年的儿童节,让师范生与小学和幼儿园儿童联欢。在暑期,组织师范生到小学,举办小学生夏令营。教师节举行尊师重教活动,增强当人民教师的光荣感。福州师范以学校共青团团委名义,1985年起,每年举办“福州市儿童夏令智力娱乐学校”,组织学生面向社会,广招小学一至五年级少年儿童入学,以语、数两科为主,开展知识游戏活动和音乐、美术、体育活动,很受小学生和家长欢迎。福州幼师每年举办国际儿童节游园活动,接待福州市各幼儿园小朋友到校参观联欢。通过这些活动,培养师范生热爱儿童和独立工作能力。
  劳动教育50年代,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方针,使学生获得必要的基本生产劳动技能,养成劳动习惯和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各校建有生物园,生产劳动基地,配合生物、理化教学,栽花种果植树。有的学校办工厂,印制簿籍表册,制造教学仪器。“大跃进”期间,各校普遍开展勤工俭学,大办工厂农场、养猪种菜种粮,参加“大炼钢铁”,组织支援秋收。60年代前期,把劳动列入教育计划,控制劳动时间,着重安排学生校园劳动和社会义务劳动。
  “文化大革命”期间,各校都开辟或扩大学农基地。有的城市学校还到农村办分校,与工厂企业挂钩,与公社大队挂钩,组织师生轮流到工厂、农村劳动,用较多时间“学工、学农、学军”。
  80年代,各校普遍整顿学校环境,开展校园绿化美化劳动。适应城乡经济建设需要,改订教学计划,开设劳技课。其中关于工业技术类有实用电工技术、家电维修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等,在校办农场开设食用菌栽培,果树药材栽培,有的学校利用水塘、海滩,实习水产养殖技术。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

《福建省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记载了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全面记述福建省学校教育自萌生至1989年的发展历程。全书14章,卷首冠以“概述”,卷末附录“大事年表”及“福建省当代教育人物表”。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