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建阳县童游乡文化技术学校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20001021
颗粒名称: 四、建阳县童游乡文化技术学校
分类号: G729.285.7
页数: 2
页码: 484-485
摘要: 本文记述了对福建省建阳县童游乡文化技术学校的介绍。
关键词: 建阳县 文化技术学校 简介

内容

建阳县童游乡文化技术学校座落在潭城城郊童游乡。1950年9月,先办冬学,后改为民校、速成识字班,1954年9月,改为童游中心民校,办5个班,学员200多人。1956年,除办扫盲识字班外,还办了高小班,学员达300人。1958年,在扫盲识字热潮中,以童游中心民校为中心辐射各村、各街道,大多数基层干部和群众都参加了学习。在三年国家经济困难时期,中心民校始终坚持办学,被南平地区评为“铁民校”、工农教育先进单位。
  1974~1977年,举办农民业余技术学校,开设茶果、农业技术课。1978年,恢复原名童游中心民校,开设扫盲班、茶果班、畜牧兽医班等。1984年,开设3个文化班和书法、家用电器、茶果等专业班,并经县教育局批准,改名为童游乡文化技术学校。校长由乡党委书记兼任。
  学校占地面积700平方米,建有一幢4层教学楼,有7间教室、6间宿舍、1间办公室,建筑面积1200平方米,有一套电教设备。在校外的赤岸村和东泽茶场,设有实习园地10亩、果林20亩。另与建阳县医院、建瓯县农民中等专业学校、建阳地区中医研究所和童游兽医站开展横向协作,设有专业班实验室。
  学校实行多门类、多形式、多层次办学。班级门类涉及农村政治、文化、技术、计划生育及社会生活各个领域,既有学文化的扫盲、高小、初中班,也有各种专业技术培训班,有业余学习的长班,也有脱产培训的短班。学校遵照“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根据当地农民的需要,除童游乡办总校外,在17个自然村办17所分校,开设扫盲班、扫盲后巩固班、高小班以及农械、竹木、养殖、茉莉花、竹编等10多个项目的技术班。1988~1989年,全乡扫除文盲339人,使青壮年非文盲率达99.33%。学校同17个村的专业技术研究会,联合举办各类培训班196期,受训13400人次,9600多人毕(结)业,860多户成为农、渔、茶果方面的专业户和科技示范户,240人成为专业技术员,750人成为能工巧匠,76人被保送到县科协继续培训,成为初级技术人才。总校办的医士班,结业后有56人成为农村医生,农民学员林华、金顺发、林泉弟在1987年全县农村医生合格证考试中,名列前3名。烹调班有72名在各乡镇开业。家电班有22名在电厂工作或在城乡开业。缝纫班有76名个体开业或进工厂当工人。书法班、美术班也出了不少人才。16岁的农家少年陈鸣参加1986年华东六省一市少年的书法大赛,荣获银质奖。颜成彪参加1989年全国首届农民书画大赛,荣获一等奖。农民学员张铿强,因有一套袋栽香菇技术,1989年,被江西省宜春地区聘为技术顾问。还有闻名全省的“种植能手”江园林、“粮食承包大户”周永福等。
  学校根据“教学、实验、推广、服务一条龙”体制,建立校务委员会,由校长、副校长和农委、科协、共青团、妇联等部门的领导参加,定期研究学校的重大问题。学校设立教导处、总务处、生管室,建立一套严密的管理制度。经费来源除县、乡每年固定拨给一定费用外,还收取一些学杂费,并组织勤工俭学活动,为学校的扩展创造条件。
  学校拥有一支热爱成人教育事业的师资队伍。有专职教师25人,兼职教师100多人。专职副校长肖登尧,从事扫盲和成人教育工作37年,先后17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1959~1986年又先后被评为全国扫盲先进工作者、全国教育系统先进个人。教导主任、美术教师丁在善的书画作品、书籍插图和学术论文曾多次在北京、南京和福州等地出版、刊登、展出和获奖,被中华硬笔书法家协会评为中级书法家。该校聘任的兼职教师,多是德高识广的名家名师,有的是大学教授、高级农艺师。
  该校在开发农民智力,发展城郊型经济方面成绩显著,被誉为“闽北山村一枝花”,成为省教委确定的乡(镇)文化技术学校重点联系校,连续4年被评为省、地、县成人教育先进单位。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

《福建省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记载了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全面记述福建省学校教育自萌生至1989年的发展历程。全书14章,卷首冠以“概述”,卷末附录“大事年表”及“福建省当代教育人物表”。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