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咸丰、同治年间(1851~1874年),太平军四度入闽,先后攻占闽北、闽西的光泽、宁化、永定等13个县城,每次时间短的一二个月,长的不及一年。太平军应用宗教和其它形式向群众进行政治、文化和职业教育,福建成人教育自此萌芽。太平军失败后,这种带有民主主义性质的教育随之终止。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福建始办半日学校,动员成年民众参加学习,成人教育重新萌生,至宣统年间(1909~1911年)又趋衰落。
民国元年(1912年),福建实施失学民众补习教育,民众学校缓慢发展。民国24年6月后,实施强迫识字。民国25年,民众学校曾达3123所,入学19.50万人。抗日战争开始后,一度减少,并将民众学校改称战时民众学校。民国29年,民众教育发展最多时,人学人数曾达到64.44万人。由于未能切实实施强迫入学;教员待遇低,许多教员改行,代用教员多不合格,教学水平低;加上民国35年后的内战,经济崩溃,学校经费困难,入学人数逐年减少。全省人口中的文盲率达82%,有的地区高达90%。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共福建省委和省人民政府根据中央的部署,采取措施,结合生产和各项政治运动,大力发展工农教育事业。从20世纪50年代初开始,农村举办冬学和农民业余文化学校,在城市举办职工、干部业余文化学校。1951年,创办脱产学习的工农速成中学和工农干部文化补习学校。至1957年,全省参加学习的干部、群众达138.39万人。高等函授教育也开始举办。
1958年,试办业余大学,逐步发展业余中学。工农教育事业出现急于求成和追求高指标、高速度的现象,但也涌现一些象古田县秀峰乡(现为卓洋乡秀峰村)坚持常年学习、扫除大量文盲的先进民校。福建省通过报纸、广播、通报、会议等方式,宣传办“秀峰式”那样“风吹不倒,雷打不垮,长期巩固,四季常青”的“铁民校”经验,开展“铁民校”评选活动。至1959年底,通过从下而上评选,有612所“铁民校”受到省教育厅的表彰。1960年1月,教育部在福州召开全国农村扫盲、业余教育经验交流会,肯定“铁民校”的经验和评选活动。
1961年,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吸取“大跃进”的教训,省教育厅制订《福建省业余教育工作条例(草案)》,要求各地试行。至1965年,参加各级各类业余学校学习的人数,从1961年的17.21万人回升到134.68万人。
“文化大革命”期间,受推广小靳庄政治夜校经验的冲击,扫盲学文化活动,只在少数地方断续开展。复盲现象和新文盲不断产生,全省青壮年文盲率又达46%。在此期间举办的“五•七”大学和“七•二一”工人大学,因无明确的培养目标和教学要求,缺少严格的规章制度,教学质量差,后按教育部部署进行整顿。除个别改办为技工学校或中等技术学校外,其余陆续停办。
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通过贯彻国务院《关于扫除文盲的指示》和中共福建省委“以智取胜”的战略决策,成人教育(这时工农教育通称成人教育)进入发展和改革的新时期。农村在抓好扫除文盲的同时,发展乡(镇)文化技术学校;在城市和工厂企业,进行青壮年职工初中文化补课和初级技术补课。这一期间,创办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复办和发展各种类型的成人高等学校和中等专业学校,建立高等教育和中等专业教育自学考试制度。社会力量办的各种业余学校和培训班也不断发展。
1987年6月后,福建贯彻国务院批转国家教委《关于改革和发展成人教育的决定》,岗位培训由试点逐步扩大,各级各类成人学校进行多方面改革。至1989年,全省共办各级各类成人学校12771所,参加学习的138.28万人。其中初等学校8330所,学员24.62万人;初等文化技术学校2937所,学员68.70万人;技术培训学校1030所,学员38.09万人;中等文化学校212所,学员1.96万人;中等专业学校242所,学员23768人;高等学校20所,学员25223人。初步形成社会各界共同参与,从扫盲、初等教育、中等文化教育、中等专业教育、高等教育、大专后继续教育和社会文化生活教育并举,面授、函授、电化教育等多种教学手段相结合,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并行的多层次、多门类、多规格、多形式遍及全省城乡的成人教育网络。从1950~1989年,全省累计扫除文盲476.93万人,人口中的非文盲率已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20%以下提高到85%。从成人小学、初中(不含职工初中文化补课)毕业的54.09万人;成人高中(含成人中技、中专)毕业的76310人;成人高校毕业的69840人,其中有一批人员已成为各条战线的骨干力量。还初步建立了一支专职干部队伍和以专职教师为骨干,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的师资队伍。1989年,成人教育在校生每万人口拥有量为485人,学生拥有量占全省各级各类普通教育总和的42%,成为本省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适应社会需要,直接服务社会,提高国民素质,从传统学校教育向终身教育发展的一种新型教育制度。
第一节 成人初等教育
成人初等教育包括扫盲和高小两个部分。在福建,有的单独举办扫盲或高小班,有的在各类成人初等学校里设扫盲班和高小班。自有成人学校(班)开始至20世纪70年代,扫盲一直是成人教育的重点,50年代后,高小班逐步发展起来。
一、类型
(―)学校式社会教育
福建学校式社会教育发端于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最初举办半日学校,组织成年民众参加学习。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9月后,举办政法讲习所、宣讲所,每日下午或每月定期组织学习。宣统年间,半日学校逐渐衰落。
民国元年(1912年),教育部设社会教育司。自民国1~7年间,福建设半日学校、简易识字学校34所,在校生3060人。民国17年,开始创办民众学校,全省半日学校、简易识字学校、民众学校共50所、4671人。民国19~25年,学校从280所、1.41万人逐步发展至3123所、19.50万人。抗日战争开始后,学校数曾一度减少,民国26年,入学人数仅9.18万人。民国27年,省政府将民众学校改为战时民众学校。民国28年,又将战时民众学校与简易小学、短期小学合并,改称战时国民学校,实行战时国民组训。民国29年后,推行国民教育,民众学校并入小学民教部,民教部设成人班、妇女班,分初级班和高级班。初级班(即扫盲班)单独设立,高级班(即高小班)同初级班合并设立。这一年,成人班、妇女班发展最多时入学人数曾达64.44万人。民国32年后,人学人数逐年下降,至民国37年,参加学习的仅有6.98万人。
在此期间,福建曾于民国24年(1935年)至31年推行特种教育,创办中山民众学校(简称中山民校)。这是国民党当局在被其攻占的革命根据地(即所谓“收复区”)利用民众教育手段进行反共、防共的重要措施,以学校方式扶植农村“自卫”,辅导农村“自治”,增进农村生产为施教目的。全省划定连江、罗源、宁德、霞浦、福安、福鼎、寿宁、崇安、建阳、将乐、顺昌、邵武、泰宁、建宁、沙县、永安、大田、宁洋、龙岩、上杭、武平、长汀、连城、宁化、明溪、清流、永定27个县为设立中山民校的县份。中山民校分设成人班、妇女班、高级班或职业补习班。成人班招收年龄15岁以上50岁以下之民众,并尽先招收保甲长入学。妇女班满20人得专设,不满20人则与男子同班。高级班或职业补习班,应待学校成立2年以上、办学有成绩才准予设立。民国24年度第一学期,共办中山民校81所,188班,6068人。各校校长均系特教师资训练班毕业学员,曾受6个月的严格训练。提倡礼义廉耻,推行新生活运动。民国27年,教育部颁发赣鄂皖豫闽等省特种教育27年7~12月工作计划,对各省特种教育设施,规定不限于已往特种区域原有各项“管教养卫”训练,应根据各地实际酌加变通。其邻战区者应特重“自卫”训练,在后方各地,则注重生产教育,如成“沦陷区”应改变方式,仍在原地继续工作,以发扬特教之精神。民国31年,又奉命将特种教育合并国民教育办理。自此之后,民众教育、特种教育、国民教育统筹推行。
民国28年(1939年),公布《民众教育馆规程》,福建各地先后建立民众教育馆。该馆为综合性的社会教育机构,负责实施各种社会教育事业,目标在于“养成健全公民,提高文化水准,改善人民生活,促进社会发展。”至民国37年,全省设有市立民众教育馆3所,县立民众教育馆65所。
20世纪20~30年代,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福建革命根据地,办有平民夜校、青年夜校、识字班、工人补习夜校、妇女补习夜校、问字所等。仅龙岩、永定、武平3个县,就有290所,492班,36600人。清流、归化、大田县参加学习的8273人。识字班是为年纪大、或工作忙、或小孩牵累等,无法上夜校学习的人而举办的,在扫盲方面,其作用远远超过一般夜校。较早创办的平和县上坪平民夜校[民国15年(1926年)]、永定县金砂平民夜校(民国16年)、龙岩县后田平民夜校(民国17年)、连城县新泉工农妇女夜校(民国18年)以及上杭县苏家坡平民夜校(民国18年)等,在闽西革命斗争和开展扫盲教育历史上都发挥了积极作用(苏区教育另有专章记述)。
(二)冬学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福建根据本省实际,每年由省人民政府或教育(文教)厅发布冬学工作指示,紧密结合当时的政治形势,组织乡村新政权中的骨干以及土改积极分子,利用冬闲时间参加学习。冬学结束后,将其中一部分条件较好的转为常年民校。1949年冬学,仅在政府、军队、学校的周围有重点地举办。1950年后,办学面逐步扩大。学习内容,政治教育和文化教育相结合。政治教育主要围绕当时的中心任务,文化教育则学习冬学课本。通过3个月学习,文盲一般能认识一二百字,半文盲能增识二三百至四五百字。至1955年,强调文化学习要常年坚持,每年冬季不另办冬学。从1950~1954年,福建各地办冬学,最多的是1951年,全省共18995所,入学145.32万人,最少的是1950年,全省办冬学2058所,学员40.28万人。1952~1954年,每年学员均有5、60万人。
(三)工农干部文化补习学校(1952年改称工农速成初等学校)
1951年10月,在福州举办1所,招收参加革命3年以上的工农干部及部分有培养前途的警卫员、通讯员70人,脱产速成学习小学课程。1952年底提前结束,学员除升入工农速成中学外,另有36名因文化程度低转人福州师范附设工农速成初等学校继续学习。1952年秋季,又在福州师范和晋江、龙溪、福安、永安等专署各设1所,共招收443名学员参加脱产学习。1954年,这类学校停办。
(四)业余文化学校(班)
1949年底,福州市总工会在市区办起7所工人夜校,有700多人参加学习,至1951年,该市工人夜校发展到51所,195班,7872人,对职工业余教育的开展起了推动作用。1950年后,干部、农民、市民业余文化学校陆续举办。这些业余学校,在城镇多采用班级组织学习,至1957年,全省干部、职工、市民业余文化学校,有扫盲班86968人,高小班44176人。农民业余文化学校除在人口较多的村庄采用班级组织学习外,在村落分散的山区、对子女多、家务重的文盲妇女,举办学习小组或采取包教包学的形式组织学习。1956年,还以县为单位举办一批乡主干(党、团支书、乡长)脱产扫盲班,利用农闲空隙,每次抽调50人左右,集中县里通过3个月左右的学习,达到扫盲标准。这一年,全省参加乡主干扫盲班学习的有1993人。1957年,全省农民参加扫盲的115.90万人,高小学习的5.41万人。1958年,各地还采用“识字牌”、“见物识字”等作为辅助形式。至1965年,全省参加各类工农业余初等学校学习的有扫盲班(组)57.99万人,高小班17.54万人。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工农教育事业逐步恢复。地(市)、县干部业余学校和工会办的职工业余学校,主要开设初中、高中或初中文化补习班,少量的业余高小班,仅在工厂企业自办的职工业余学校里开设。在农村,逐步推广普通小学办夜校的做法。小学办夜校,“一长管两校”,教师可以兼课,师资队伍稳定,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学员也欢迎。在80年代中后期,全省村一级夜校,大多数采用这种办法。
(五)公社中心民校
1961年后,在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的过程中,福建创办了公社中心民校,由中心民校辅导周围民校,经过1年试验后逐步推广。至1963年,全省办中心民校972所,占当时农村民校5891所的16.5%。其特点,一是规模较大,一般设有扫盲、高小、初中班,不少还设干部班、青年班、财会班、技术班和民师进修班等。学员百人至三四百人;二是学员出勤率和巩固率较高;三是有一套较健全的规章制度;四是民师水平较高,教学效果较好;五是积极辅导周围民校,促进工农教育事业的发展,真正发挥了“中心”的作用。1963年11月,《光明日报》刊载福建省教育厅副厅长林积五介绍福建举办公社中心民校的文章,阐述中心民校的任务、特点和办好中心民校的初步认识。1964年1月6日,《人民日报》发表题为《积极办好农村业余教育》的社论,提出:要象福建省建立中心民校那样,举办一批进行常年学习的重点业余学校。“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有些县(市),又在部分公社恢复举办一批中心民校。
(六)乡(村)文化技术学校(班)
20世纪80年代以来,福建原来许多公社中心民校,逐步改办成乡(镇)文化技术学校。这类学校是由乡(镇)政府举办和管理的以文化技术教育为主体的综合性、多功能的农村成人教育基地。它采取业余、半脱产和短期脱产相结合的形式,既办文化班,也办各类技术培训班,为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大批实用人才。至1989年,全省已办乡(镇)文化技术学校912所,办学乡(镇)占农村乡(镇)总数的94.8%。这类学校上挂、横联、下辐射,带动县级和村级办学的发展,全省有40个县(市、区)建立成人教育中心;村办学面从1985年70%左右提高到90%以上,并逐步举办、发展村文化技术学校,推动县、乡、村三级逐步完善办学体制。
为了解决一批年龄较大、家务牵累较多、无法继续升入高小班学习的壮年男女,巩固提高扫盲成果的需要,根据一些地方的做法,福建自80年代后期开始,还在扫盲与高小班之间举办扫盲巩固班,使学文化学技术紧密结合起来,把“扫盲、巩固、提高”作为扫盲教育的三个互相联系的环节扣紧,进一步促进了村文化技术学校(班)的发展。
二、教学
(一)扫除文盲标准
民国24年(1935年)《福建省实施强迫识字办法》规定,识字标准为认识民众生活基本需要的600个字。民国30年,省政府令各地对全省文盲进行调查。测验识字程度分为公民常识和识字两方面。公民常识要求能口头答出下列5个问题,即:“1.能知道本身是中国某县某乡(镇)某保某甲的人;2.能爱护国家,敬重国旗;3.能信仰并拥护国民政府和蒋委员长;4.能痛恨我们的敌人和汉奸并有消灭他们的决心;5.能知道国民应尽的义务和应享的权利。”识字方面,要求能用国语朗读并用方言解释下列一段文字:“拿起镰刀、大斧、锄头、鸟枪、铁尺、土炮来打杀万恶的敌人和汉奸,保护我们生命、财产、土地、田园。”公民常识和识字均规定60分为及格,两科不能混合平均,一科不及格即作为文盲。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对扫盲标准有明确规定,福建按规定补充一些具体要求。1958年,省教育厅规定:机关干部、职工要认识2000个常用字;能看懂通俗书报,错认错讲的字不超过5%左右;会写二三百字的短文,语句大体通顺,错别字不超过10%。农民要认识1500个常用字;能大体看懂浅近通俗书报,错认错讲的字不超过5%左右;会写农村常用的收条、借条,记简单的帐目,或能写一二百字的简单短文,错别字不超过10%。手工业社社员和市民的扫盲标准,选读职工课本的参照职工的扫盲标准,选读农民课本的参照农民的扫盲标准,这个标准一直使用到80年代。1986年1月29日,福建省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审议通过的《福建省扫除文盲暂行条例》规定:城市、工矿区的扫盲对象,应识字2000个字,会读、会写、会用、会讲;农村的扫盲对象,应识字1500个字,能看懂浅易通俗的报刊,能记简单的帐目,能写简单的便条。
省教育厅于1958年规定对于基本扫除文盲单位的要求:(1)凡厂矿职工青壮年(14~40岁)中,非文盲达85%即算为基本上扫除文盲;在农民、市民、手工业社社员青壮年(14~40岁)中,非文盲达80%即算为基本上扫除文盲;机关干部中的文盲除个别身体条件限制外,应全部扫除;(2)14~40岁文盲的基数,按当年年龄计算,但在组织入学时,对41岁以上有条件学习的也应列为扫盲对象,尽量动员入学,加以扫盲;(3)在一个县或一个城市计算基本无文盲标准,干部、职工、农民、市民、手工业者应按规定分别计算,不应综合平均计算。
1978年,国务院《关于扫除文盲的指示》提出“一堵、二扫、三提高”(即堵住新文盲,扫除现有文盲,提高已脱盲的人员)的要求,福建根据这一精神抓扫盲工作,于1985年对基本扫盲单位作了规定:(1)本年度普及初等教育“四率”(即学龄儿童入学率、巩固率、毕业率、普及率)均达到省规定的要求,基本上堵住了新文盲;(2)当年的12~40岁人口中,非文盲(含小学三年级以上在校生)达到85%以上;(3)继续组织有条件的脱盲者参加学习,基本上控制回生复盲现象。
1988年2月5日,国务院《扫除文盲工作条例》对基本扫盲提出占青壮年95%的新要求,省人民政府据此又按各地、市的实际情况,分别提出要求。堵盲、扫盲和巩固提高工作同时抓,做到学文化与学技术,与农村脱贫致富相结合,扫盲与普及初等教育、扫盲后巩固提高相结合。
(二)教学计划
民国18年(1929年),本省执行教育部颁布的《民众学校办法大纲》,规定民众学校开设识字、“三民主义”、常识、珠算或笔算、乐歌,此外得兼授历史、地理、自然、卫生等浅近读物,并酌量地方情况,加设有关农业或工商业等科目。
民国24年(1935年),《福建省中山民众学校施行细则》规定成人班、妇女班的课程设国语(含公民常识)、算术、劳作、自卫(含体育)、音乐。其授课时数的百分比是,国语:成人班、妇女班均40%;算术:成人班、妇女班均15%;劳作:成人班15%,妇女班20%;自卫:成人班25%,妇女班15%;音乐:成人班5%,妇女班10%。
民国28年(1939年),教育部颁发修正民众学校规程,规定:初级班设国语(含公民、常识)、算术(珠算或笔算)、音乐、体育。授课时数的百分比是:国语66%,算术18%,音乐8%,体育8%;高级班设国语(含公民、常识)、算术、音乐、体育及职业科目。授课时数的百分比是:国语50%,算术12%,音乐8%,体育8%,职业科目22%。有自卫训练的就不设体育。同年,《福建省战时国民学校施行细则》规定:战时国民学校成人班及妇女班设置课程和每周分钟数为:精神讲话90,民众课本420,算术120,唱歌80,国民军训540,体育120。
民国29年(1940年),福建省执行教育部颁布的《中心学校、国民学校民教部成人班、妇女班暂行课程标准》,规定:初级班每周各科分种数国语280,公民常识175,算术105,音乐70,总计630分钟。高级班为国语210,公民常识140,算术105,音乐70,职业常识105,总计630分钟。每日授课2小时。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不同类型的成人初等学校,学制、课程设置和教时安排也有所不同。工农干部文化补习学校,脱产学习2年,课程设国语、算术、政治、历史、地理、自然、音乐、体育。每周上课28课时,2年共2240课时,达到完全小学毕业程度。各类业余文化学校,1951年省文教厅规定:干部从半文盲开始,通过3年学习达到高小毕业程度。课程以国语、算术为主,辅以史地、自然常识,每周上课12小时。职工扫盲班学制2年,设国语、算术2科,每周上课不少于6小时,全年不少于240小时;高小班学制2年,设国语、算术、自然、史地4科,以国语、算术为主,每周上课不少于6小时,全年不少于240小时,必要时每周不超过8小时,全年320小时。农民扫盲班学制2年,第一年设识字、时事政治,结合进行生产卫生教育,第二年增设算术,全年学习300至400小时;高小班学制2年,设国语、算术、时事政治、常识4科,以国语、算术为主,每周学习8小时,全年学习352小时。
1961年省教育厅规定:业余学校的学制课程,既要有统一性,又要有灵活性。学习年限一般是扫盲1、2年,高小2、3年。由于各地安排的学习时间有多有少,学习年限可以有所伸缩,但不宜过长,也不宜过短,在正常情况下,一般要求1年学习240~320小时。
1980年,省教育厅根据当时使用教育部编和省编两种工农业余初等学校高小班教材的实际情况,规定:部编语文学习300课时,算术学习180课时;省编语文学习280课时,算术学习140课时。技术课因门类较多,没有统编教材,由各地自行解决。由于各地业余学校教师水平高低不一、学员实际文化程度参差不齐,学习时间和教学设备等条件也不同,省教育厅特制订了两类不同的教学计划,供各地选用。详见表7-2、表7-3。
1986年2月,省教育厅根据当时农村经济改革的新情况,颁发了农民业余初等学校高小班教学计划,规定:设语文、算术2门必修课程,常识作为选修课程。学制1年半或2年,每学期上课时间不少于16周,每周不少于6课时,其中语文3课时,算术2课时,常识1课时,总课时为380左右。
(三)教材
太平军入闽期间,以《赞美经》和《十款天条》作为教育群众的主要教材。由于许多农民不识字,就由识字者口授,令群众熟读默记。此外还刻印各种读物,作为教育士兵和群众之用。
民国时期使用的识字课本近30种,有《平民千字课》(晏阳初编)、《平民千字课》(朱经农编)、《识字课本》(沈伯英编)、《民众读本》(甘导伯编)、《三民主义千字课》(教育部编)、《民众学校课本》(教育部编)、《老少通》(陶行知编)、《成人读本》(农村补习社编》、《农民千字课》(傅葆琛编)、《市民千字课》(陈筑山编)、《妇女读本》(秦柳方编)、《福建民众识字课本》(省民教处编)等等。各类民众学校高级班(即高小班)的教材,主要是采用教育部审定的统一教材。战时民众学校,福建有自编教材,选材内容,以适合国家教育宗旨,切合民众心理,适应战时民众生活之需要为原则,以培养民族意识,激发爱国情绪,坚定抗战必胜的信念。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举办的冬学,教材每年确定,有的是省里自编,有的使用华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教材。1952年前,业余文化学校所用的课本,有的用统编的《工人文化课本》或自编的《工人政治课本》。1952年下半年,重点推行速成识字法时,省教育厅根据教育部的规定,除采用教育部编的《农民速成识字教材》和《农民速成识字阅读课本》外,还自编了《福州普通话读音注音字母方案》、《福州音职工识字课本补充教材》、《福州音农民识字课本补充教材》、《闽南普通话读音注音字母方案》、《闽南音职工识字课本补充教材》、《闽南音农民识字课本补充教材》等。1955年,根据中共中央毛泽东主席对山东省《莒南县高家柳沟村青年团支部创办记工学习班的经验》一文按语的要求,省教育厅对农民识字课本的编写工作进行了分工,即第一、二册由各县和专(市)自编,第三册由省统编,于1956年正式出版发行。1963年,省教育厅根据多年开展扫盲工作经验和群众反映,对农民识字课本进行重编。此外,还编写、出版了《汉语拼音课本》、《拼音识字课本》、《职工识字课本》(上、下册)以及教学参考书等,供各地学员和教师使用。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省教育厅在总结历年开展识字教育经验的基础上,于1978年组织力量编写了工农业余学校速成识字课本上、下册,2年后又作了修订。这套课本,遵循“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的学习规律和“循序渐进,反复巩固”的原则,根据成人业余学习的特点,采用注音识字的方法,编排教学内容;同时,通过多样化的练习,培养学员的读写能力。
1989年,福建省教育委员会在原省编工农业余学校速成识字课本的基础上,重编全省成人学校扫盲班使用的《成人识字课本》。这套课本分上下册,上册主要学习汉语拼音,集中识字,共51课,组成10个单元,计有生字1184个;下册在继续识字的基础上,进行阅读、写话训练,共编49课,组成13个单元,计有生字849个,两册共有生字2033个,学完这套教材约需350课时。
1986年10月,亚太地区第四届扫盲后教材编写培训班,在印尼万隆举办。福建省教委成人教育处派代表参加。在培训班上,中国、印尼、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越南、巴布亚新几内亚等国,交流了编写扫盲后教材的经验,组织代表到农村调查,编写制作了一批扫盲后的新教材。
1987年9月,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和国家教委成人教育司,委托福建省教委承办《扫盲后教材编写人员国家培训班》。参加培训班的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办事处、亚洲文化中心的官员和专家外,还有福建、四川、河南、黑龙江、湖南、云南、陕西等省的有关领导和成人教育干部共53人。在培训班上,举办了扫盲后教材展览,展出各种教材605种(件),分组到福州市郊区洪山乡、仓山乡、盖山乡和闽侯县祥谦乡调查访问、参观、听课,在此基础上,编写、制作8种15件教材,经过试教,很受欢迎。福建省扫盲后巩固提高教材,以省编教材为主,各地自编、自审、自用的乡土教材为辅。从50年代初至“文化大革命”前,省教育厅先后组织力量编写、出版了农民、职工、干部使用的识字、语文、算术、农业基础知识、大众应用文、大众珠算以及有关教学参考书20多种。“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编写、出版工农业余小学语文、算术课本和农民业余小学语文、算术与常识课本。1984年初,接受教育部成人教育司的委托,编写供中国南方使用的农民业余小学语文、算术课本。为了满足扫盲后不能进入高小班学习的大龄学员巩固扫盲成果的需要,福建于1988年后设置了扫盲后巩固班,省教委成人教育处编印了巩固班教材《庭院农业》,通过120课时学习,在扫盲基础上增识300至500个字,学会生产上急需几种实用技术。漳州市编印的《缝纫识字》和福州市编印的《识字学技术》也属于此类教材。各地自编的单项实用技术乡土教材达100多种,全省基本上形成复盖面广,针对性、实用性较强,能适应各地需要的系列教材。
1986年1月,福建省自编的《速成识字课本》、《大众应用文》和《大众珠算》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办事处颁发的荣誉证书。1989年1月,《农民业余初等学校语文课本》(南方本)获福建省人民政府颁发的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四)教学研究
1952年下半年开始,省识字运动委员会办公室、省教育厅、福建教育学院先后成立了工农教育(扫盲)教研组(室),各地(市)和部分县也相应成立了工农教育教研组(室)。省教研组(室)先是研究扫盲和高小教学,50年代后期,逐步转向以研究成人中等学校的教学为重点。各地(市)、县教研组织以研究成人初等学校扫盲与高小教学为重点。县教研组的工作内容是:深入基层,开展调查研究,掌握教学情况,发现问题,提出改进教学的意见;指导和帮助各区(公社)传授站、民校教研组(备课小组)开展各种教研活动;协助领导抓好民师培训工作,提高民师的政治、文化和业务水平;协助成人学校总结优秀民师的教育经验,介绍推广;组织教学观摩,举办业务讲座、教学专题报告会,召开教学座谈会,推动教研工作的开展。地(市)教研室(组)的工作内容是:培训全区(市)成人教育专职干部和专职教师,提高他们的教学业务水平;指导、检查各县教研组的工作;召开教学座谈会、专题报告会,举办业务讲座、讲习班,组织小规模教学观摩,交流经验;编印乡土教材和教学参考资料。福州市总工会曾于60年代初成立过教研组,专抓工会办职工校的教研和师资培训工作。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地(市)、县除按原订工作任务开展教学研究外,有些地方根据新情况采取一些新的做法。连城县教研组根据农村业余学校扫盲班、高小班教师基本上由全日制小学教师兼任的新情况特举办业余高小语文、算术教材业务讲座;举行教学观摩和评课;开展专题教学研讨与经验交流活动以及优质教案评选活动等,帮助小学教师更好地了解教材特点、使用要求及成人教育的教学方针、教学方法。漳州市教研组的活动灵活多样,有开办高小语文(南方本)实验班14个、扫盲“双学”(学文化、学技术)实验班11个、扫盲重点班50个,为其他班作出示范;举办教材编写人员培训班和语文、识字课本教师培训班;组织高小班、扫盲班、缝纫识字班统考,从中发现问题,提出改进意见;召开教学研讨会,交流、评选教研论文;组织扫盲验收,等等。
在改进教学方法方面,福建曾采用过几种方法:一是1952年冬至1953年,部分地方推行祁建华“速成识字法”。通过1年左右的重点推行,全省坚持在速成班学习的13万多个文盲半文盲,已识字1000至1500个字,其中半文盲一般达到2000字以上,能看懂通俗书报,写简单的200字左右的书信、便条,工作中也摸索了一些经验。但是,由于对工厂、农村的实际情况缺乏具体分析,搬用部队的做法,工学矛盾没很好解决,出现急躁冒进的偏向。后按教育部的统一部署,对速成识字班进行了整顿。二是1960年推广山西省万荣县采用汉语拼音进行同音字教学的注音识字法。福建还在大田、将乐、东山等地同时推广大田县吴山乡“学拼音、学文化、学普通话”三结合的做法。1974年,同安县对注音识字法作了改进,经过5年时间由点到面摸索推广,1978年上半年,全县12个公社207个大队,有177个大队举办1023个注音识字扫盲班,27000多青壮年参加学习,取得在方言区推行注音识字的初步经验。这种改进的注音识字法,先集中学好拼音,在拼音训练的基础上,对汉字采用分散难点,先易后难的办法,先教偏旁部首、基本笔划和部分独体字,把音、形、义同时落实到每个汉字。弄清字形字义后,过渡到不加拼音、变动字序的单字认读,再大量阅读熟字组成的短文。这样,可使每个汉字多次出现,学员反复学习。有利于巩固和提高识字成果。三是单元识字教学法。一般以3至5课为1个单元,以单元为单位,先学会生字,后讲授本单元的课文,再进行读写和复习。四是电化教学。南平市王台公社溪后大队农民业余学校,于1981年开始使用幻灯投影教高小班语文和算术课,收到了实效。1985年以来,农村成人初等学校由点到面逐步开展了电化教学,至1989年,据31个县统计,在289个乡(镇)中,已有202个乡(镇)开展了电化教学,占70%;在4066个行政村中,已开展1935个村,占48%,受教育的共423011人次。邵武市采用音像教学与常规教学、培训相结合,音像教学与个别辅导、现场指导相结合,集中播放与分散巡回播放相结合,使面上的普及和点上的提高同时进行,达到了教育的目的。省教委成人教育处和省广播电视大学(下简称“省电大”)电教处把《缝纫识字》和《庭院农业》教材内容制成录像片,运用电化教学手段组织直观教学,教师教得生动活泼,学员学得积极主动,效果较好。
三、思想政治教育
太平军入闽期间,对妇女、士兵、群众广泛进行政治教育,提高他们的政治觉悟和革命自觉性与积极性。在封建时代,妇女受到重重压迫,很少有受教育的机会,太平军给女子以平等的教育机会。每星期天,全体人民不分男女,由伍长率领到礼拜堂,听讲道理。对太平军士兵的教育,分精神训练和术科训练两种。精神训练以政治教育为主,术科则以操练为主。“天晴则操练士兵,下雨则习读天书”。对群众教育的最重要方法,就是“讲道理”。讲道理除在礼拜时进行外,在其他场合也不断进行。与此同时,太平军还利用标语、口号进行政治教育。当时福建长汀参加太平军起义的成员,以长约三尺的红黄绸锻绫为包巾,内印有各种口号,既是证件,也是教育资料。口号中有:“忠同日月义同天,兄弟结拜是桃园,兄弟不必来盘问,少读诗书说不全。”“一路滔滔见太平,不知老哥是何人,快快开门洪家过,万起明灯共月心”。
民国时期,进行以“三民主义”为主要内容的公民训练。测验识字程度和民众学校的课程设置均有公民常识。在测验识字程度方面,如公民常识不及格,即使识字及格者,仍作为文盲。抗战期间,福建自编的战时民众学校教材,分为四个单元68课,第一单元的内容为公民训练。
在革命根据地夜校使用的《平民课本》、《群众课本》,内容多是政治教育与文化教育相结合。如其中一课《国民党十大罪状》,写的是:“一、勾结帝国主义,出卖民族利益。二、背叛中华革命,屠杀工农群众。三、帮助资产阶级,禁止工人罢工。四、庇护土豪劣绅,加重租利剥削。五、克扣士兵军饷,以饱军阀私囊。六、抽收苛捐杂税,剥削工农小商。七、厉行党化教育,束缚青年思想。八、取消民众团体,剥夺言论自由。九、滥发公债钞票,骗取民间现金。十、制造军阀混战,酿成全国大乱”。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成人初等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一是开设政治课或时事政策课。配合当时的中心工作进行爱国主义、国际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夜校学员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了觉悟,在各项中心工作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也培养了大批骨干。福州市总工会于1950年7月至1953年,举办2所职工业余政治学校,先后有836人次参加学习。50年代初期的工人夜校,主要对翻身后的工人阶级进行工人阶级与共产党、剥削与被剥削、劳动创造世界和国家主人翁等方面的政治启蒙教育,寓扫除文盲、提高文化于政治教育之中。城市和农村的业余学校,不但学政治、学文化,还教唱革命歌曲,课堂里气氛热烈,情绪高涨。二是结合文化课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福建自编的成人初等学校扫盲、高小文化课本,都贯穿着政治教育的内容。如《速成识字课本》的课文有:“为革命学文化”、“伟大的祖国”、“民主与法制”、“发扬优良传统”、“赞四个现代化”等。高小《实用语文》课文:“祖国的宝岛——台湾”、“遵守新宪法”、“马克思的好学精神”、“毛主席带领红军爬雪山”、“做一个发亮的人”等等。三是改革开放后,加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即: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无产阶级专政、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教育、道德教育、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纪律教育以及爱国主义教育等。在教育方法上,根据农民比较讲实际的特点和农村业余学校周期短,接受教育的人数多和多次性受教育的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除结合教学把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学文化和学技术之中外,还运用当地典型事件和典型人物进行教育,使群众看得见,摸得着,做到口服心服。用算帐对比法,看清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后农村的巨大变化,使群众更加热爱社会主义。在工厂企业职工业余学校向职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除寓教于乐、寓教于各种活动之中外,还针对青年工人的心理,采用智力竞赛的方式进行考试,很受职工的欢迎。成人学校在向学员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经常把教育对象扩大到校外群众,如在当地党组织的领导下,协同共青团、民兵、妇女组织以及“移风移俗理事会”举办专题讲座,搞好群众性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80年代后期,三明市创办文明市民业余学校,他们自编了《文明市民读本》,内容分十大部分;一是热爱祖国是对文明市民的根本要求;二是学习雷锋,遵守社会公德;三是大力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四是努力提高科学文化素质;五是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六是建立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七是爱情、婚姻、家庭道德;八是不断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九是家庭教育的方法与艺术;十是城市交通管理常识。《文明市民读本》的教育,对提高市民整体道德观念和科学文化素质,使城市精神文明建设向深层次发展起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根据教育部有关文件的精神,福建自50年代开始就建立了工农教育表彰奖励制度。“文化大革命”前,许多县每年或每两年召开表彰大会。省教育厅、省文化局、省总工会、共青团福建省委、省妇联于1956年8月、1958年7月和1959年11月,联合召开全省扫盲(工农教育)先进单位、积极分子代表大会,表彰一批先进单位和优秀教师、优秀工作者与优秀学员。80年代,部分地(市)、县也召开过几次表彰会议。1988年11月,国家教委表彰了100个扫盲先进县,福建省受表彰的有闽清、建阳、南靖、德化4个县。
四、管理
(一)行政管理
民国18年(1929年)1月,教育部颁布《民众学校办法大纲》,规定:民众学校由私人或团体设立,经县市教育行政机关核准备案。公私立民众学校,均受县市教育行政机关的监督及指导,县市立民众学校校长由县市教育行政机关选派;私立民众学校校长由设立者推举,报主管教育行政机关备案。民众学校应将每年办学情况,上报主管教育行政机关,后集中报省教育厅并转呈教育部备案。民国27年,省教育厅颁布《福建省战时民众学校施行强迫入学办法》,规定:各县市(区)失学民众应一律强迫人学。先16~30岁,后31~45岁(儿童9~15岁),在此范围内失学的成人及儿童由保长决定其就学先后,造具名册送当地战时民众学校填发就学通知书,由户主促其入学,如不遵从即实行强迫。已在民众学校及短期小学毕业或普通小学肆业1年以上,或具有民众学校毕业同等程度,经当地战时民众学校考查后,给予证明的,可以不强迫入学。民国30年开始,各地中心国民学校和国民学校均设民教部,民教部主任从学校教员中指定一人担任,负责计划和办理全校成人班教学及督导事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省人民政府于1950年8月12日,发布《关于民校暂行登记的规定》,其主要内容一是各级民校应于8月底前向教育行政机关申请登记(省一级机关团体主办的向省教育厅登记,市一级机关团体主办的向福州市教育局登记);二是今后拟成立新的民校,须于筹备期间申请登记,经审批后才得成立;三是已登记的各级民校,如主要宗旨、负责人、教育内容及其他重要设施有变动时,应呈请省教育厅或福州市教育局批准后才得变动。
1952年8月后,省、专(市)、县先后成立识字运动委员会,加强对识字教育的领导和管理。1953年,根据教育部通知,将原识字运动委员会改名为扫除文盲委员会。1956年4月30日,福建省扫除文盲协会宣布成立,副省长陈绍宽任会长。协会的任务是协助政府搞好扫盲工作。其职能是:协助培训民师队伍,提高民师业务水平;广泛开展宣传动员,积极组织广大群众参加学习;检查督促各地扫盲计划的实施,组织交流经验;发展会员,充分发挥会员的工作积极性。至1956年,全省已有62个县(市)建立了扫盲协会,75%的乡镇和城市街道建立了基层协会,入会303347人。至“文化大革命”前,各级扫盲委员会办公室和扫盲协会在扫盲工作管理和发动群众参加扫盲方面,都发挥了积极作用。
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总结“文化大革命”前开展扫盲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各地把“堵、扫、提高”工作纳入行政管理的轨道。1983年,将乐县实行《扫盲承包合同》。其做法是:由乡工农教育办公室、村委会、承包教师和被承包学员家长或学员代表等4方共同协商,签订扫盲承包合同,以保质保量完成扫盲任务。1985年,建阳县把扫盲数量、质量同各级行政负责人、扫盲教师、扫盲对象的切身利益联系起来,调动办学、教学和学习三者的积极性。做法是:建立县长任期扫盲目标责任制,各乡(镇)长向县长签订《任期扫盲承包合同》,村主任向乡(镇)长签订《任期扫盲承包合同》,扫盲教师向村主任签订《扫盲包教合同》,扫盲对象与扫盲教师签订《扫盲包学合同》。以后,霞浦县采取“双线承包,四方负责”的措施。“双线”:一是县、乡(镇)政府和村委会为一线,主要负责筹集经费,动员组织扫盲对象入学,检查督促《扫盲条例》的执行,以及组织验收,颁发证书等;二是县教育局、学区、中小学校为另一线,主要负责制订规划,提供教材、师资,开展教学研究,进行业务指导。“四方”即乡(镇)村干部、学区领导、教师、扫盲对象。明确县、乡(镇)、村各自责任后,签订合同,落实责任。
大部分乡(镇)实现基本扫盲后,只有要求村村(行政村)达标,青壮年的非文盲率才能达到国务院规定的占青壮年数95%以上,才能避免在平均数下掩盖不平衡的问题(男性掩盖女性,大村掩盖小村)。福建根据一些地方的做法,逐步形成扫盲“八到村”的要求,这“八到村”是:建档立卡、组织领导、计划任务、“双线”承包、宣传发动、乡规民约、检查督导、考核验收“八到村”,行政村再进一步落实到自然村、村民小组。“八到村”是衡量扫盲工作是否落实的具体标准,也是实际工作中的具体要求,把建立以政府为轴心的扫盲行政管理机制和建立扫盲与巩固提高的扫盲教育体系紧密地结合起来。
对各类成人初等学校的行政管理,50年代以后几经变动。
干部业余文化学校1953年,前由当地中共党委宣教部门与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共同领导。党委着重从组织上推动,政府着重从行政业务上领导。1953年8月至1957年3月,省人民政府文教委员会规定,由当地党委宣教部门统一领导,各有关部门配合,成立校务委员会具体分工负责。1956年,中共福建省、地、县党委成立文教部。1957年3月后,各级干部业余文化学校由党委文教部门负责督促教育方针政策的执行和教育事业计划的审查,定期听取教育行政部门汇报,帮助研究解决重大问题;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制订事业计划,领导教学业务,组织经验交流和教师的调配提高工作。关于学校的主办问题。省、专(市)级干部业余文化学校由直属机关党委会(总支)主办,教育行政部门协同负责教学业务领导、教师调配培养和经费管理等工作。县级干部业余文化学校由教育行政部门主办。负责管理学校的日常行政工作,包括教学领导和文化辅导员的选聘、培养与提高;县委文教部抓专职教师的政治思想领导,帮助解决教育行政部门无法解决的问题。1982年底,中共福建省委组织部和教育厅规定:干部业余学校在党委统一领导下,由所在地、市、县人民政府批准举办,由教育行政部门主管,学校成立由各有关部门负责人组成的校务委员会统一领导和管理。
职工业余学校1950年6月,政务院《关于开展职工业余教育的指示》中规定:由政府教育部门领导,依靠工会组织,联合各有关方面协力进行。1959年3月后,改为在中共党委领导下由工会负责办理,其他组织协助。1981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加强职工教育工作的决定》后,福建省于1982年2月1日,成立福建省职工教育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省职教委”),统一领导管理全省各系统的职工教育工作。委员会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办理日常工作。
农民业余学校在各级中共党委统一领导下,由教育行政部门主管。1960年8月,中共中央确定农村扫盲和业余教育工作,由各级党委农村工作部和各级政府农业部门负责主管,教育部门加强业务指导。1962年2月,中共中央决定,农村业余教育工作仍归教育部门管理,农业部门协助。
各类成人初等学校内部的行政管理,1957年7月,省教育厅曾作出《机关干部业余学校几项制度办法的规定》,各地职工、市民、农民业余学校,均参照上述规定,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制订了具体管理制度。
(二)教学管理
民国18年(1929年),福建执行教育部颁布的《民众学校办法大纲》规定:民众学校修业期限至少4个月,每星期至少授课12小时,学生修业期满测验及格者,由学校发给证书。
民国24年(1935年)《福建省中山民校施行细则》规定:中山民校成人班、妇女班修业期定为4个月,必要时将呈准延长,其延长期间不得超过修业期间四分之一。修业期满经考试成绩及格者由学校发给经县验印的毕业证书。
民国27年(1938年),省教育厅颁发的《福建省战时民众学校实施细则》规定:民众学校学生修业期满,经考试成绩及格,并全期出席次数在三分之二以上者,由学校发给学业成绩证书,成人班、妇女班学生并另给军训证明书,两种证明书,由学校送主管机关验印,并将毕业生一览表及学业成绩表各2份送主管机关备案。
民国28年(1939年)7月,福建执行教育部颁布《修正民众学校规程》,规定:民众学校初级班授课总时数不得少于200小时。高级班授课总时数不得少于300小时。每日授课以2小时为原则。学生修业结束成绩及格者,由学校发给学业成绩证书。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成人初等学校的教学管理,省教育厅曾颁发几项有关制度。包括:(1)入学、转学、休学、退学、插班;(2)成绩考查;(3)升留级;(4)结业和毕业。这些制度,干部、职工、市民业余文化学校,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制定执行的具体办法。
对于农民业余文化学校,各地普遍建立学习公约、课堂规则、学籍管理以及升留级制度等。1979年5月,省教育局向全省介绍推广长乐县建立的民校教学管理制度。这种制度主要是印制民校教学班情况登记册和民师工作情况登记册,登记册一式三份,县、公社和教学班各存一份。县、社成人教育干部下乡,随带表册,深入班级检查登记,这样,县、社可以直接掌握每个教学班的基本情况。每次下乡检查,可及时登记办学情况,发现问题,帮助解决,也有利于及时发现好的典型,开展评比,互相促进。
80年代以来,大多数县采取“日校办夜校,一长管两校”的措施。龙海县白水学区各完全小学配备一名负责成人教育的教师,把成人教育成果纳入考绩内容之一。学区试行民校业务考核评比制度,其中教学工作占60分,班级工作占40分,全学区班班坚持常年办学。
1958年6月,福建省教育厅下文强调:一个文盲或半文盲,不论采取何种形式学习,均要学完一、二、三册识字课本,才能参加扫盲毕业考试。考试内容分识字、阅读和写作三项。考试要严格掌握毕业标准,防止要求过高或过低的偏向。考试方法可以灵活,课堂与课外,集中与个别可互相结合进行,并认真搞好评卷、记分工作,成绩及格的方准毕业,不及格的要补学。80年代以来,许多县采取由县统一命题,统一时间组织考试的方法,考试时派遣监考人员,考试后组织统一评卷,以保证扫盲质量。
1958年,省教育厅还规定:凡乡、社、工厂、街道、区、县的青壮年文盲,经考试达到扫盲和基本无文盲单位标准的,应报请上一级机关审查验收。上级机关应在中共党委的领导下,由党、团、妇联、扫盲协会,民师等代表组成检查验收小组,到该单位进行验收,验收不合格的,应进行补课。1981年,省教育厅根据实践经验,对脱盲学员的验收办法规定为:听取基层单位汇报、查对有关资料、召开座谈会、抽查扫盲学员的平时作业簿、抽考(笔试、口试)等,最后对验收情况进行综合评定。1985年4月,省教育厅根据“一堵、二扫、三提高”的要求,对被验收县必须提供的有关资料作出规定:一是计算本年度普及初等教育“四率”的原始资料;二是当年12~40周岁人口的文化状况和办学情况的统计资料;三是各乡(学区)应准备本年度按行政村12~40周岁的全半文盲花名册和历年脱盲学员、业余中小学毕业学员花名册;四是各行政村应准备学员作业簿和试卷。备好上述资料,是为了便于验收、查对,保证扫盲质量。省教育厅还要求,凡达到基本扫盲县的要求后,必须进—步做到每个乡都达到基本扫盲的要求;达到基本扫盲乡的要求后,进一步做到每个行政村都达到基本扫盲的要求。
五、“铁民校”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福建农村,政治上、经济上得到翻身的农民,强烈要求文化上也获得翻身。参加民校学习的群众,希望民校能长期办下去。但由于民校创办伊始,组织不健全,制度不完善,民师水平不高,学校办办停停。古田县秀峰、平和县诗坑等一些乡的基层干部在领导好生产的同时,带领广大群众学习文化科学知识,带头参加民校学习,领导好业余教育工作。平和县诗坑党支部,创造了“四统一”(统一领导、统一安排、统一检查、统一评比)和“四固定”(固定教师、固定时间、固定领导、固定学习任务)的领导方法。这个县的坑美民校,组织班委会,每周开会研究民校工作。长乐县湖南民校由党支部书记挂帅,党的宣传委员、团支部书记、小学校长、民师代表组成校务委员会,具体管理民校工作。许多民校采取“三先三后”的做法,即先学习后开会、先学习后安排生产、先学习后评工记分,使学习、开会、评工分的时间矛盾逐步解决。惠安县屿头民校,成立教研组,由老民师任组长,小学教师当辅导教师,除集体备课、互相听课外,每半个月集中研究教材和课堂教学问题,不断提高民师教学水平。许多民校涌现一批积极分子,在办学、教学等方面事事带头,发挥了骨干作用。许多民校在学习内容上,注意结合当地生产和中心工作实际,自编补充教材,使扫盲学文化更好地为政治和生产服务。这批民校能坚持常年办学,是在当地干部、群众不断同困难作斗争,解决各种矛盾而逐步成长起来的,群众称之为“风吹不倒,雷打不垮,长期巩固,四季常青”的“铁民校”。古田县秀峰民校、平和县诗坑民校、莆田县丰美民校、晋江县围头民校等,是坚持常年办学的突出代表。“铁民校”的涌现,使福建工农教育有了新的气象。
1958年,省教育厅工农教育处到基层了解情况时,从群众赞誉的“铁民校”中得到启发,认为要改变民校“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办办停停的现象,必须广泛宣传典型,树立榜样。同时,省教育厅领导也认为,广大群众既有办好民校的迫切愿望,领导者就有责任把群众的要求和经验,集中起来,化为自己的主张,贯彻下去,促进事业前进。为此,在1959年初,部署全省开展学先进、赶先进,争办“铁民校”活动。
当时,因受“大跃进”中“浮夸风”的影响,有些地方曾提出过不切实际的创办“铁民校”的要求。省教育厅于1959年6月,在总结各地经验的基础上,提出“铁民校”的5条标准并部署各地开展评选工作。这5条标准:一是群众办学、学习的自觉性高,在一个办学单位的青壮年中,除特殊情况外,大多数能坚持常年学习;二是能根据“闲时多学,忙时少学,大忙放假,忙后复课”的原则,妥善安排时间,全年学习350课时以上,并已坚持办学三五年;三是有健全的组织领导和各项规章制度;四是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教师,能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教学成绩显着;五是能紧密结合生产和中心工作,成为宣传贯彻党的方针政策的良好阵地,对推动和服务生产起积极作用。“铁民校”评选工作的开展,推动了各地成人学校的巩固提高,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浮夸风的蔓延。
在评选“铁民校”的过程中,有些县根据省提出的标准划分为一、二、三类民校,逐级提升,使不同类型的学校,根据自身条件,确定奋斗目标。龙海县步文公社107所民校,通过“铁民校”评选,一类民校61所,二类民校32所,三类民校从原来的22所下降为14所。仙游县民校普遍达到“十有”,即有校长、有教师、有学员、有班级小组、有学习场所、有制度、有照明设备、有书本、有笔、有作业簿。至1959年底,全省各地评上“铁民校”的6162所,其中受省教育厅表彰奖励的612所,其余分别受到地(市)、县表彰。详见表7-4。
1960年1月间,教育部在福州召开全国农村扫盲、业余教育经验交流会。会议期间,兄弟省的代表通过到基层检查后说:“铁民校是解放以来业余教育坚持巩固的概括和总结”。“福建总结推广铁民校经验,有标准、有条件、方向对头”。“福建找到了业余教育的发展规律,规律集中点就是开展铁民校活动。”主持会议的教育部副部长董纯才在会议结束讲话时要求:“铁民校要成为办好、教好的标兵,成为学习文化、技术的场所,成为进行政治思想工作的有力阵地”。
1979年,平和县坚持办学20多年的诗坑、洋坑、厝丘等21所“铁民校”向全县各公社、大队联合发出进一步开展“铁民校”活动的倡议,得到广泛的响应。省教育厅根据“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恢复发展农村成人教育的新情况,在原有办学的基础上,研究确定41所省重点联系校。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福建原来的许多公社中心民校,逐步改办成乡(镇)文化技术学校。1989年,在全省农村成人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建设好乡(镇)文化技术学校的“八有”要求,即:有健全的学校领导班子;有专职和兼职教师;有独立的校舍;有电化教学设备;有可供实习、实验用的校办厂、场;有固定的办学经费来源;有符合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办学规划;有学校管理制度和档案资料。省教委从全省900多所乡(镇)文化技术学校中,确定100所重点联系学校,使其在改革和发展农村成人教育中发挥带头、示范和窗口作用。
第二节 成人中等文化教育
一、类型
(―)速成中学
1951年10月,福建省福州工农速成中学(后改名福建师范学院附设工农速成中学)成立。学校由省文教厅主办,学生由各地、市、县根据省分配的名额,按照规定条件择优选送。采取脱产学习形式,要求通过3年学习达到高中程度。当年招收工农干部和优秀产业工人161人入学,开设4个班。厦门大学附设工农速成中学创办于1952年秋季,招收新生40人,开设1个班。1953年以后,这两所工农速成中学每年都继续招生,逐步扩大办学规模。1954年,福建师范学院附设工农速成中学教职员工90人,其中专职教师42人,在校学生625人,设14个班。厦门大学附设工农速成中学教职员工70人,其中专职教师51人,在校学生692人,设15个班。到1957年,这两所工农速成中学先后毕业768人,其中大部分升入高等院校深造,少数回原单位工作。鉴于工农干部长期脱产学习有种种困难,生源不稳定,这两所学校从1955年秋季开始根据教育部和高教部通知停止招生,原在校学生陆续毕业后,学校停办。
福建省革命残废军人工农速成中学,于1952年9月在福建省荣誉军人学校的基础上成立。学校教职员工126人,其中专职教师46人,职员34人,医务人员8人,工人38人。1954年,在校学生535人,其中小学部241人,中学部294人。招收未达高小毕业程度的革命残废军人,采取脱产学习形式,要求通过4年学习达到初中毕业程度。学生毕业后,有的继续升学,有的分配工作,有的复员回乡参加生产。1957年底,学校停办,革命残废军人一律归教养院安置。
福建省军队转业干部速成中学,创办于1953年,主要招收部队营级以上转业干部参加脱产学习。1955年秋季,停止招生。1956年,经中共福建省委决定,将学校改为福建省干部文化学校,招收未达中学程度的区主干以上干部参加脱产学习。
(二)业余中学
1.机关干部业余学校
1952年,省、地、市级机关干部业余学校在举办扫盲、高小班的基础上,陆续开设业余初中班,共招收在职干部和勤杂人员954人入学。1955年,省、地、市、县级机关干部业余学校发展到79所,其中业余初中班128班,学员5799人。1956年,各地机关业余学校重点试办业余高中班,招收学员971人。1959年,全省业余初中班学员30030人,业余高中班学员12740人。1960~1962年困难时期,在学人数显著下降。1965年,采取校内开班和校外设班相结合,自办和联办相结合,面授和函授相结合,集中上课和分散自学相结合等多种形式,参加业余初、高中学习的人数回升到24464人。“文化大革命”期间,全部停办。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各地机关干部业余学校陆续复办。1983年12月,省教育厅、省职工教育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省职教委)、省劳动局、省总工会联合颁发《福建省各级机关干部业余学校、职工学校和业余中学审批备案的暂行规定》,经各地、市教育局审批,省教育厅批准备案的29所。这些学校绝大多数是由各地(市)、县教育局主办,其中云霄、华安、南靖、沙县、平潭、宁化等6所干部职工业余学校由县教育局和县总工会联合举办。学制初中、高中均为2年,要求分别达到初中或高中毕业程度。
2.职工业余学校和全日制中学附设业余中学
1953年后,福州第五中学、第八中学、第九中学、第十一中学、第十二中学、第十七中学等部分普通中学先后附设业余中学。各地职工业余学校开始重点试办业余初中班。1957年,在条件较好的职工业余学校试办高中班。这一年全省参加职工业余学校和全日制中学附设业余中学初中班学习的29098人,高中班学习的1644人。“文化大革命”期间,学校全部停办。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陆续复办。1984年开始,经省教育厅、省职教委批准备案的职工业余学校和业余中学共47所。这些学校有的由县、市总工会主办,有的由县、市(区)教育局主办,有的由县、市主管局主办,有的由企业主办,有的由全日制中学附设。学制初中、高中均为2年,要求分别达到初中或高中毕业程度。福州第五中学附设业余中学,创办于1953年3月,开设初中9个班,404人。1963年春季,增设写作、应用文、戏剧与诗歌欣赏专业班。“文化大革命”期间停办,1980年9月复办。学校由福州五中党支部统一领导,指定一位校长分管,下设教务处,配备专职教导主任、专职教师和管理干部,聘请全日制中学教师兼课。除开设业余初中、高中各门课程外,还兼办成人高考辅导班和电大教学班。复办以来,初中、高中全科毕业405人,单科结业1706人,电大班毕业165人,多次被评为福州市职工教育先进单位,1985年被评为省职工教育先进单位。
在举办职工业余中学的同时,为解决城市中小学毕业生继续学习问题,1963年9月,福州、厦门、漳州、泉州市举办城市青少年业余学校,开设292班,9874人参加学习。课程从青少年的学习要求和适应工农业生产的需要出发,设语文、数学(代数、几何),有的加上物理;专业班以学习专业知识为主。大多数采取业余学习形式,少数采用半日制。这类学校到“文化大革命”时停办。
3.职工初中文化补习班
1982年5月,省职教委、省教育厅、省劳动局、省总工会、共青团福建省委联合发出《关于青壮年职工文化补课工作若干问题的意见》,规定1968~1980年初中、高中毕业而实际文化水平达不到初中毕业程度的职工,均应进行文化补课,争取在1985年,使现有文化程度不到初中毕业水平的职工60~80%达到初中毕业水平。各地根据省的部署,先后举办补习班,组织应参加文化补课的青壮年职工参加学习。
(三)函授广播学校
福建函授广播学校,于1962年9月由省教育厅、省人民广播电台、团省委联合创办。学校附设在福建教育学院,在院党委统一领导下,成立教务处,下设语文、外语、农技3个教研组,配备56名专职教师,负责招生、学籍管理、编写函授教材、讲义、广播、巡回面授教学、批改作业等工作。派出5名干部常驻5个地区,协助地、市教育局管理函授广播教育工作。全省建立50个分校,236个辅导站,聘请642名兼职辅导员负责教学辅导工作。学校开设高中语文、外语和农业技术常识等科。初办时只在20几个县市招收1000多名学员,1965年上半年,招生范围扩大到50个县市以及江西、广东、广西、云南等11个省、市、自治区,在学9175人。教学采取函授与广播相结合,并辅以面授辅导。教学方法注重学用结合,引导学员把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践。教学形式灵活多样,学习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被誉为“送上门的学校”。“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停办。
(四)成人高中自学考试
1986~1988年,福州市在职工初中文化补课任务基本完成后,举办成人高中自学考试。高中文科开考政治、语文、数学、历史、地理5科,高中理科开考政治、语文、数学、物理、化学5科。每年春、秋季各举行一次自学考试。考生可自行选择报考1至5门课程。3年中,全市共1万多人次报考,其中5科累计全部及格领到成人高中毕业证书的154人,单科结业的4000多人。1989年后,因报考人数极少,成人高中自学考试不再举行。1989年,福建省成人中学情况详见表7-5。
二、教学
(一)教学计划
工农速成中学教学计划分类实施,第一类是准备升入高等学校文史、财经、政法等科系的,设11门课程,每周教学32课时,每学期实际授课19周,3年总课时为3584课时。第二类是准备升入高等学校理、工科系的,开设10门课程,每周教学31课时,每学期实际授课19周,3年总课时为3529课时。第三类是准备升人医、农、生物等科系的,开设11门课程,每周教学32课时,每学期实际授课19周,3年总课时为3584课时。教材采用工农速成中学课本,有的暂用全日制中学课本,有的自编。
1959年,省教育厅制定了《福建省各级各类业余学校教学计划》,对成人中学的培养目标、学制、课程、教材等作了具体规定,经过各地试行,多次讨论修订,于1980年颁发《福建省工农业余中等学校教学计划》,供各地参照试行。
业余初中是使已经在业余初等学校或全日制小学毕业的学员,通过系统学习,进一步掌握语文和数学、物理、化学的基础知识,文化程度达到相当于全日制初级中学的毕业水平。业余高中是使已经在业余初中或全日制初中毕业的学员,通过系统学习,进一步掌握语文和数学、物理、化学的基础知识,文化程度达到相当于全日制高级中学的毕业水平。1980年,工农业余中学课程设置情况详见表7-6。
业余初、高中刚开办时,教材均暂用全日制中学课本。1963年初中语文采用省编的《干部职工业余初中语文课本》。1980年,业余初中各科采用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工农业余中等学校课本》;业余高中语文、数学、物理、化学采用教育部推荐的上海市和浙江省职工教材编写组编写的课本。1983年,为适应职工初中文化补课的需要,省教育厅组织编写了语文、数学、物理、化学、历史、地理六种补课教材,供各校使用。学制,业余初中为2年或3年,业余高中为3年或3年半。学员修完规定课程,经考试及格者,发给毕业证书,承认其学历。1985年2月1日,省教育厅发布《关于职工高中文化学习的意见》,要求各地参照执行。职工(包括干部)高中实行文、理分科。文科班一般设政治、语文、数学、历史、地理5科;理科班一般设政治、语文、数学、物理、化学5科,其课程安排情况,详见表7-7。
学制文科2年,理科2年半,经毕业考试,各科成绩及格者,发给职工高中毕业证书,国家承认其职工高中毕业学历;单科成绩及格者,发给单科结业证书。凡经自学或其他途径(如高中补习班)学完规定的全部课程的在职职工(有条件的地方,社会青年也可以),参加统一组织的职工高中毕业考试,各科成绩及格者,发给职工高中毕业证书,国家承认其职工高中毕业学历;单科成绩及格者,发给单科结业证书,取得全部学科结业证书的,可换发职工高中毕业证书。
毕业证书和单科结业证书,由地、市教育局统一印制,统一验印,由办学单位负责颁发。
1986年以后,各地在具体执行省颁教学计划中,略有更动。业余初中设政治、语文、数学、物理、化学5门课程,学制缩短为2年,毕业考试由学校组织,毕业证书经县、市教育局验印,由学校颁发。业余高中文科设政治、语文、数学、历史、地理5科;理科设政治、语文、数学、物理、化学5科,学制缩短为2年。毕业考试,政治、语文、数学3科由地、市教育局负责统一考试,其它学科由学校自行组织考试。毕业证书经地、市教育局验印,由学校颁发。
(二)教学研究
1959年,经省编制委员会同意在省教育厅工农教育处内增设教研组,后扩大为工农教育教研室,附设于福建教育学院。“文化大革命”期间该机构撤消。1984年,经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福建省普通教育教学研究室,下设成人教育教研室。各地、市、县(区)教师进修学院(校)或教育局成人教育科(股)配备成人教育专职教研人员。任务是:编写、研究教材和教学参考资料;研究教法,总结推广教学经验;培训师资;巡回指导,帮助各地解决教学问题。
1960年5月,省教育厅成立业余教育教学改革领导小组,下设业余初等学校语文、算术和业余中学语文、数学4个教学研究小组,制订语文、数学教改方案,并进行试验。1960年10月20日,省教育厅根据试验的情况,发布《进一步开展业余教育教学改革的方案》,要求各地参照执行。1961年8月、1962年5月,分别召开教学座谈会,交流教学经验,并着重研究加强教学领导等问题。1980年8月、1981年8月、1984年1月,分别召开教学工作会议或教学管理会议,交流语文教学经验,讨论业余中学教学计划。同时,邀请陕西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教授、讲师举办有关成人教育学、管理学、心理学讲座。
各地普遍组织学校定期开展教学观摩,召开教学研讨会或师生座谈会,研究或听取改进教学的意见。有些学校校长、教导主任坚持听课制度,发现好的经验,及时介绍推广。福州市成立全市联合教研组,组织各校教师定期研究有关学科的教学大纲、教材,举办教学讲座,召开教学经验交流会等,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三、思想政治教育
“文化大革命”前,各地干部、职工业余中学结合党的中心任务向学员进行思想教育。做法是:上课时结合讲,中心工作紧张时减少文化课学习时间。60年代,机关、工厂企业掀起学习毛主席著作热潮,学校在文化课中穿插学习毛著。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一是进行学习目的性教育,端正学习态度。二是上好政治课,对学员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常识、政治经济学常识和职业道德教育。福州市重视对青年工人开展系统共产主义教育。自1983~1989年,该市化工、商业系统参加《近代史》、《科学社会主义》、《中国工人阶级》、,《政治经济学》、《民主与法制》和《共产主义道德》6本书轮训的职工有20168人。三是建立班委会,发挥班主任作用。班主任根据成人业余学习的特点,利用课前、课后和节假日,与学员个别谈心交朋友,交流思想,增进师生感情,勉励学员勤奋学习。四是开辟第二课堂,采取小型、灵活、多样的形式,寓思想教育于各种活动之中。在学员中开展“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组织“如何对待人生”、“怎样立志成才”等专题讨论,举行“岗位学雷锋,行业树新风”演讲比赛,进行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知识竞赛,瞻仰烈士陵园,参观革命纪念馆以及节日联欢活动等,以丰富学员业余文化生活,陶冶情操。福州市教委在总结各校思想政治教育经验的基础上,制定颁发《福州市成人中等学校德育工作试行条例》供各校执行。
四、管理
(―)行政管理
“文化大革命”前,福建省各类成人业余中学(干部、职工业余学校)的开办、调整或停办,均应报请上级主管部门批准,并送教育行政部门备案。“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省教育厅(教委),主要抓审批备案,检查督促学校改善办学条件和健全领导管理机构。
1983年12月14日,省教育厅、省职业教育委员会、省劳动局、省总工会联合发出《福建省各级机关干部业余学校、职工学校和业余中学审批备案暂行规定》后,福州市、龙溪地区教育局于1984年,其他地、市教育局于1985~1987年,先后会同有关部门组成验收小组,对所属学校逐一验收,审批备案76所学校。
“文化大革命”前,各地成人中学均有一定编制。1980年12月12日,省编委重新核定,各地机关干部业余学校专职人员事业编制298名;1984年1月5日,省编委又重新核定,各地工会办职工业余学校专职人员事业编制445名。有的县、市,自行调整事业编制,充实专职人员。各地配备的专职教师,大多数具有大专以上学历,并有一定教学经验。兼职教师多是聘请中学骨干教师和离退休教师担任。学校的经费来源,教育部门办的学校,在国家拨给的教育事业费有关项目的经费内开支;工厂企业举办的职工学校,按财政部《关于职工教育经费管理和开支范围的暂行规定》执行。此外,不少学校向学员收取一定数额的学费,弥补办学经费的不足。各类成人中学的办学场所,多是因陋就简,在机关、企事业单位现有房屋中调剂解决,有的向全日制学校租借教室。80年代以来,一些单位开始进行基建投资。龙海县、建瓯县、福州市鼓楼区人民政府、福州市轻工业局,均先后拨款购买或修缮、新建教学楼给县机关干部业余学校、成人教育中心使用,逐步改善办学条件。在健全学校领导管理机构方面,大部分县机关干部业余学校和职工学校成立校务委员会,研究决定办学中的重大问题。许多学校配备了相当于全日制完全中学规格的专职副校长或教导主任,加强学校的行政管理。福州、厦门市各全日制中学附设的业余中学,在校党支部和校长的统一领导下,设教务处,由专职教导主任负责日常教学行政管理工作。
(二)教学管理
主要措施有:(1)建立课程表、作息时间表、校历表、教学进度表、日程表、校务日志表,制定考勤、请假、成绩考核、评比奖励等制度;(2)制定《教师职责》、《学员守则》;(3)建立补课制度。针对机关干部开会、出差的特点,对缺课的学员采取课前、课后补,学员到教师家里补,利用星期日到校集中补等办法,以提高巩固率、及格率和毕业率;(4)有些学校规定教师备课要写教案,每学期抽出部分教案存档,以便查考、借鉴。各科课内外有作业布置,有指导、有批改、有讲评。教师有作业登记簿,学校领导可随时检查。期中、期末进行质量分析,期初补缺补漏。在学籍管理方面,执行省教育厅《关于机关干部业余学校几项制度办法的规定》,做好入学、休学、退学、插班、成绩考查、升留级的管理工作。
第三节成人中等专业教育
一、类型
根据国务院有关文件精神,1983年12月,省教育厅报请省人民政府批准,创办全省第一所独立设置的成人中等专业学校——福州市职工中等专业学校(原名福州市工人业佘工业学校)。随着经济形势的发展,组织部门提出干部都要达到中专以上毕业要求,福建先后采取新办成人中专、成人中学改办为中专、普通中专、党校、干部学校举办中专班以及新办函授中专、电视中专、中专自学考试等办法,形成多形式、多渠道的办学格局。
(一)业余中等专业学校(含业余大学中专部)
这类学校主要招收在职的干部、职工入学,采取业余学习形式。学制文科3年,理科3年或4年,主要开设社会急需的专业,培养应用型中等专业人才。到1989年,全省共49所,分如下几种情况:
一是由地、市、县(区)人民政府或教育局主办的共33所。宁德地区、龙岩地区、建瓯、南平、龙海、沙县等业余中专,主要招收本地区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的在职干部、职工,开设与工作相关的专业,为提高他们的政治、文化和专业素质服务。南平市业余中专,于1985年经省人民政府批准,由南平市人民政府主办,先后开设工业会计、财务会计、文书秘书、企业管理4个专业,招生462人,已毕业260人。连城县业余中专,于1985年由连城县人民政府创办。几年来,先后开设党政干部基础理论、文秘、商业企业管理、财会等专业,招生126人,已毕业62人。
二是由县、市总工会主办的共7所。福州、松溪、泉州、三明、龙岩、漳州、南平等县市职工业余中专,主要面向本地区的工厂企业招生,开设与生产、企业管理相对口的专业,为提高工会系统干部、职工素质服务。福州市职工业余中专,于1979年由福州市总工会主办,1983年12月,经省人民政府正式批准立案。建校以来,先后开设电气、机械、纺织、美术等7个专业,累计毕业907人。
三是由民主党派或社会团体主办的共4所:福州市民主建国会和工商联举办的福州市建联财经业余中专;厦门市民革举办的厦门逸仙外语业余中专;泉州市民主建国会和工商联举办的泉州市工商业余中专和福州市离退休教育工作者协会举办的福州市干部职工业余中专。发挥民主党派和社会团体的自身优势,面向社会招生,开设本地区各行业急需的专业。
四是由部门或企业主办的共3所。福州铁路分局、福州市化工局、三明化工厂举办的职工业余中专,主要招收本部门、本企业干部、职工学习文化和专业知识。三明化工厂职工业余中专从1985年建校以来,根据本厂生产需要,先后开设工业企业管理、化工工艺、化工机械、工业分析等7个专业,招收198人人学,已毕业153人。
五是由业余大学附设的共2所,即福州业余大学、漳州业余大学附设中专部。开设工民建、房地产管理等专业。
这类学校由于以业余学习形式为主,工学矛盾较少,并能根据当地对人才需求情况适时调整变换专业设置,因而能连续招生,有一定活力。
(二)职工(干部)中等专业学校
全省共办20所,由省、地、市、县有关部门主办。这类学校系独立设置的全日制成人中专,采取全脱产学习形式,学制文科2年,理科2年半或3年,旨在为本部门培养中等专业人才。创办较早的泉州市财贸职工中等专业学校,由泉州市财贸办主办,1984年5月,经省人民政府批准立案。该校先后开设商业企业管理、税务、工商行政管理、商业会计、财务会计5个专业,招收11个班400名学员入学,至1989年,已毕业9个班338名。1985年,增办财会大专,开设会计与审计专业,先后招收7个班258名学员入学,已毕业5个班188名。为培训外经、外贸人才,学校又举办三资企业会计、涉外经济、外经英语、会计职称等短期培训班160期,受训9143人次。沙县卫生职工中等专业学校,由省卫生厅主办,于1985年5月经省人民政府批准立案。学校有教职工24人,其中专职教师14人,兼职教师10人。先后开设医士、助产士、护士3个专业,招收学员208人入学,已毕业医士48人,助产士105人,护士39人。还开办临床、检验、药剂、中医、卫生防疫岗位培训班,受训的1175人,为乡村培养一批“乡土型”的医护人才。福清县建筑工程职工中等专业学校,于1985年5月由福清县建设局创办。该校开设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先后招收136人入学,已毕业88人。
(三)农民中等专业学校
建瓯县农民中等专业学校(原系县农民技术学校)是福建唯一的农民中专。该校由建瓯县人民政府主办,1985年1月,经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先后开设家用电器、茶果、畜牧兽医3个专业,招收599人人学,采取脱产学习形式,学制2年。至1989年,已毕业386人。
(四)干部、职工中专班
全日制中等专业学校、党校、干校举办的干部、职工中专班全省共153所,其中全日制普通中专办的53所,地、市、县(区)委党校办的66所,干部学校办的34所。1984年3月2日,中共福建省委组织部、省计划委员会、省人事局、省高教厅、省职教委联合下达委托全日制中等专业学校举办干部、职工中专班的意见。干部中专班招收具有3年以上工龄的国家干部,年龄一般不超过35周岁,实行全省统一招生考试。从1984~1989年止,全省有福建交通学校、福建水电学校、福建侨兴轻工学校、三明供销学校、漳州卫生学校、建阳粮食学校等53所全日制中专举办干部、职工中专班,先后开设汽车运输管理、水电站电力设备、食品工艺、商业企业管理、护士、粮食经营管理等56个专业,招生4734人。1984年3月26日,中共福建省委组织部印发全省干部培训规划要点,要求有条件的党校、干部学校举办中专班,分期分批培训干部,使之达到中专(高中)文化程度。从1985年起至1989年止,全省有福州、厦门、南平、宁德、龙岩、永安、莆田、泉州市鲤城区等66所地、市、县(区)委党校举办中专班,开设政工、城建、企管等专业,招生4702人。省机械工业干校、漳州工交干校、龙岩地区公安干校、建阳地区行政管理干校等34所干部学校举办中专班,开设工业企业管理、外经外贸会计、城市金融、刑侦治安、法律、工会建设等35个专业,招生3526人。
这类学校采取脱产学习形式。学制文科2年,理科2年半或3年。1988年后,因生源短缺,不少学校改为1年制中专专修班,有的停止招生。
(五)函授中专
“文化大革命”前,福建曾举办1所福州工农师范学校,以培训工农教育师资为主,结合开展教学研究。1960年,初办时只面向福州地区,1963~1966年扩大招生,面向全省工农教育干部、专职教师和农业中学教师。教学形式以自学为主,结合重点课面授和函授辅导。该校与福建省函授广播学校的各地分校、辅导站成立联合辅导站。开设现代汉语、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写作等课程,学员3354人。“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停办。
正规的函授中专是在改革开放后开始举办。全省有14所,其中13所是全日制普通中专举办,1所是独立设置的。这类学校采取函授、自学和面授辅导相结合的学习形式。学制3年。福建银行学校函授部于1984年10月创办,先后开设城市金融、农村金融、保险、外汇4个专业,学员2580人。学校组织教师编写各科教学大纲、教材、作业练习题,并提出学习要求和辅导重点。学员每周自学8至10课时,按时完成作业。每周面授辅导一二次,每次2课时,由任课教师讲解学习重点、难点和疑点,开展互教互学活动,把好考试关。福建水电学校函授部,创办于1985年5月,开设水利水电工程建筑、发电厂及电力系统2个专业,招生976人。
(六)广播电视中等专业学校
全省共4所。这类学校采取看电视(或录像)、听广播(或录音)、自学和面授辅导相结合的学习形式。学制3年。交通部电视中专福建分校,创办于1985年。这所学校先后在全省建立39个工作站、53个教学班,配备140多名教职工,专项投资120多万元,电教设备日趋完善,初步形成以分校为中心向地市延伸的电视中专教育网络。该校注意抓好4个“对口”(即专业对口、课程设置对口、师资对口、时间对口),先后开设汽车运输管理、汽车运输财会、水运管理、水运财会、公路与桥梁工程、交通管理6个专业,累计招性1377人,已毕业1082人。福建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于1989年9月经省教委批准,在原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福建省分校的基础上举办。该校是教学实施和组织管理兼容型的学校。目前已形成3个体系。一是领导体系。省、地、市都建立了领导小组,定期开会,讨论解决办学中的重大问题。二是管理体系。全省9个地(市)、73个县(市)建立了工作站或分校,配备专兼职办学人员277人(其中省校专职人员6人),开设农学、农经、畜牧、淡水养鱼、林业、乡镇企业工业会计6个专业,在校学生有3994人。三是辅导体系。省、地、县3级配备专职教师8人,兼职辅导教师254人。学校坚持抓好一收听(即学员坚持收听广播讲课)、二辅导(即平时和考前辅导)、三固定(即固定学习场所、固定辅导时间、固定辅导教师)的教学管理制度。目前,农学专业已毕业751人。据顺昌县55名毕业学员调查,其中有3人被提拔担任农业系统站、场领导,4人担任乡党委委员、副书记、副乡长、经委主任,22人为县、乡企事业单位骨干、村干部,10人受聘为场、乡、村农技员,16人是村科技户、示范户。省广播电视大学中专部创办于1987年9月,先后开设建筑施工与管理、家用电器、行政与文秘、财务会计、企业管理、机电、服装设计与加工、农村家庭经营管理8个专业,累计招生1731人。福州市广播电视中专,创办于1987年9月,开设建筑施工与管理、财务会计2个专业,招生160人。
(七)中等专业教育自学考试
1986年下半年,首次开考护士和金融2个专业,护士专业委托福建卫生学校主考,金融专业委托福建银行学校主考。1987年上半年,增考邮电管理专业,委托福建邮电学校主考。1988年下半年,增考医士、工商行政管理和物资经济管理3个专业。分别委托泉州卫生学校、福建工商行政管理学校、福建物资学校主考。1989年上半年,增考统计专业,委托福建商业学校主考。
到1989年底,累计51528人次报考,18679人次获得单科合格证书,115人获得中专毕业证书(其中护士专业毕业103人,金融专业毕业12人)。
国务院批转国家教委《关于改革和发展成人教育的决定》公布后,1987年,各类成人中专采取了一些改革措施:
(1)电视中专试办中专普通班。1987年,福州市广播电视中专试办中专普通班,开设建筑施工与管理、财务会计2个专业,招收应届初中毕业生160人,脱产学习,不包分配。福建广播电视大学中专部自1988年起,试办中专普通班,共有25个班,招收应届初中毕业生906人。
(2)实行联合办学,举办校外班。南平市成人中专先后与七三一八工厂、市电机厂、市叉车总厂联合办学;建瓶县成人中专先后与县财政局、县人事局、县化工厂、茶厂联合办学,举办各种短期专业班,为各行各业培养急需人才。为了扩大生源,一些成人中专试办校外班。三明市干部职工中专在永安市、尤溪县试办财会专业校外班。龙岩地区成人中专在长汀、上杭等县试办幼师专业校外班。福州市鼓楼区成人中专在福州郊区和仓山区试办幼师专业校外班。
(3)开展岗位培训、业务咨询。龙海县成人中专同中共龙海县委宣传部联合举办干部理论岗位培训班12期,受训人数1065人次;同龙海县人事局举办人事干部岗位培训班,开设《组织行为学》、《外经工作知识》、《公务员讲话》3门课程,培训32名人事干部;同龙海县财政局联合举办中专函授财会专业证书班,培训35名财会干部;同龙海县工商联举办经济合同示范文本培训班,结业135人。福州市建联财经成人中专开展财会咨询活动,为工商企业整理帐务,办理年度决算审计,以及编审建筑工程预决算,为国家增收节支600多万元,受到好评。
(4)举办专业证书班。(详见本章第五节“六”)
二、专业学制
福建省成人中等专业学校专业,基本上参照全日制普通中专《专业目录》设置,开设《专业目录》外的新专业,应根据本地区经济建设需要和本校办学条件,经有关专家论证提出申请报告,并经地(市)教育局审查,报省教委审核批准后,方可设置、招生。调整或增设专业时,亦须报批。
至1989年,全省先后开设158个专业,其中属中文、外语、财经、政法、艺术、师范科的有文书秘书、图书管理、行政管理、英语、日语、党政干部基础理论、财务会计、工业会计、幼儿师范、法律、美术与工艺美术、工业企业管理、商业企业管理、工商行政管理、房地产管理、物资经营管理、铁路企业管理、农村金融、城市金融、计划统计、工会建设、保险、外汇、乡镇企业工业会计等65个专业;属工科的有工业企业电气化、电气自动化与设备、家用电器、机械制造、纺织工艺、工业分析、化工工艺、城乡环境保护、劳动保护、工业与民用建筑、粮食加工、水电站电力设备、造纸等52个专业;属农林、医科的有西医、医士、护士、助产士、检验士、农学、茶果、园艺、畜牧兽医、水产养殖、农业经济、林业等41个专业。
学制采用学年制、学分制或单科累计制。工科、医科业余学习一般为3年至4年,脱产学习为2年半至3年;文科、农科、林科业余学习一般为2年半至3年半,脱产学习为2年至2年半。每学年教学周数不超过45周。业余学习每周为14~18学时,脱产学习每周为26~30学时。教学总时数,工科、医科为2400~2700学时,文科、农科、林科为2200~2400学时。函授中专集中面授时间不少于总学时的40%。
三、教学
(一)教学计划
培养目标:培养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有良好职业道德,具有必备的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相应文化知识,有较强实际工作能力的应用型中等专门人才。
课程安排:分必修课和选修课。必修课占学时的90%左右。普通课、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比重,一般按30:40:30的比例安排,不同专业根据需要适当调整。注意理论联系实际,注重能力培养。脱产学习的工、农、医类专业,实践教学时间不少于18周,文科不少于8周。
教材:普通课的《语文》、《哲学》、《政治经济学》由省教委组织编写出版,供各校使用。普通课的其他课程和基础课、专业课的课程采用同类专业的全日制中专教材,根据成人学习特点,适当增删。
为便于检查教学质量,省教育厅(省教委)于1986和1987年陆续制定、颁发了财务会计、商业企业管理、工业企业管理、文书秘书、政工5个专业教学计划,供各校执行。
(二)教学研究
1984年,省教育厅恢复成立成人教育教研室。1986年5月,建立语文、数学中心教研组。1987~1988年,省教委建立政治、史地、理化3个中心教研组和文秘、政工、财会、工业企业管理、商业企业管理、工业与民用建筑6个专业协作组。全省已建立的学科中心教研组和专业协作组共29个。
教研机构建立以后,曾开展2届成人中专优秀论文和优质课的“双优”评奖活动。省教委向获奖者颁发了荣誉证书和奖金。语文中心教研组开过6次研讨会,举行过4届作文比赛,出版《作文选萃》2本。政治、数学中心教研组和各专业协作组的活动也从未间断。
为提高教学质量,各中心教研组向教师提出“五个一活动”的基本要求。即:每位教师每月听1节课;每月在中心教研组内分析1次所教的教材;每学期举行1次根据成人特点、体现教改精神的研究课;每学期读1本成人教育的理论专著;每年写出1篇教学总结、调查报告或科研论文。不少学校还不定期举办教学讲座,组织学习成人教育学、成人心理学、教材教法,介绍国内外有关教学信息,推荐书目资料,收看优质课录像,邀请优质课教师示范教学、介绍经验,进行民主评教,以及开展学员学科知识竞赛活动等。
四、思想政治教育
学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把德育放在学校工作首位,着重对学员进行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基本原理的教育,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民主法制和职业道德教育。泉州市财贸职工中专建立一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做到党政工团齐抓共管,开展形式多样活动,每周定时组织党员和教职工政治学习,并运用会议、党课、演讲等形式,对师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还开展“争先进创优秀”活动,及时表彰好人好事。1988年,学校教职工党支部被评为泉州市财贸系统先进党支部,88级会计与审计专业团支部被团市委评为先进团支部。连城县成人中专建立德育工作小组,每学期召开1次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政治科教学研讨会;利用班会、校会和节日,进行党的方针政策和形势教育;班主任对学员表现每月进行评讲,期末发动学员自评和测评;加强与学员单位、家庭联系,配合教育;每学期开展先进班级、优秀学员评选活动等。三明市、龙岩地区成人中专通过“学雷锋做四有新人”、“毕业前夕谈理想”、“爱我中华”、“歌颂人民军队”等演讲会、主题班会和文娱演出等,使学员端正学习态度,明确学习目的,掌握真本领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三明化工厂职工中专开展语文、数学知识竞赛、书画展评、文艺汇演、演讲、歌咏、篮球和羽毛球比赛,以及郊游等活动,开辟第二课堂,丰富学员课余生活,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五、管理
(一)行政管理
省教育(高教)厅(教委)对成人中等专业学校的行政管理,主要抓学校的审批备案,编制招生计划,组织全省统一招生考试,检查督促学校改善办学条件,健全领导管理机构和规章制度。
各地区、各部门举办成人中专,由办学单位提出申请,报送论证报告,经地、市教育局初审,然后由省教育(高教)厅(教委)会同主管业务部门审核同意,再报省人民政府批准,并报国家教委备案。1987年起,省人民政府授权省教委审批后即报国家教委备案。在建校审批过程中,注意权衡办学条件和当地经济建设需要,统筹规划,合理布局。1985年,个别社会团体和私人举办的业余学校申请转办成人中专,由于缺乏必备的办学条件,未予审批。
各成人中专于每年12月底前,将次年招生计划报送地、市教育局初审,然后由省教委、省计委综合平衡下达招生计划,未经批准,不得擅自招生。为保证新生质量,1984年起,分别由省教育厅、省高教厅命题组织统一招生考试,择优录取。1987年后,改由省高招办负责统招工作。
成人中专办学后,根据主办单位的不同情况,不少学校进一步充实教学设备或继续建设校舍。至1989年,全省成人中专自有校舍面积54万多平方米,租用校舍9225平方米,兼用校舍11667平方米。业余中专主要是靠租用全日制学校教室上课。办学经费,通过主办单位统筹安排、政府补助以及收费等多渠道解决。1985年和1987年,省教育厅、省教委曾拨款82.9万元补助一部分学校。
学校领导班子一般比较健全。校长多由主办单位的领导(如副县长、总工会主席、民主党派负责人、业务主管部门负责人等)兼任,另配有专职副校长。有些学校成立校务委员会,委员由各有关部门领导担任。学校设有办公室、教导处、总务处,配有主任或专职人员。有的学校成立团支部、学生会、班委会,配备专职班主任。学校根据从严治教的精神,从实际需要出发,制订各种规章制度,使行政管理逐步规范化。
(二)教学管理
省教育厅(教委)在教学管理方面,着重抓制定教学大纲和把好考试关。1986年以来,省教委先后制定并颁发成人中专普通课8个学科(语文、数学、哲学、政治经济学、物理、化学、历史、地理)教学纲要。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由于专业设置门类过多,参照全日制普通中专已有教学大纲进行教学;全日制普通中专没有的,依托各专业协作组制定。至1989年止,已制定财会、行政、文秘、幼师、美术、商业企业管理、工业企业管理、机械、工业与民用建筑、电子电器、金融、外汇等12个专业主干课程教学纲要,经专家审定,颁发各校试行。
1984年起,全省实行统一招生考试。每次考前都组织力量编印招生考试复习大纲和复习辅导用书,组织考生复习。入学后,通过抽考、统考、联考3种形式把好质量关。抽考是由省教委统一命题和组织考试、评卷、登分的毕业抽考,一般抽考2门主干课程,及格者准予毕业。如有一门不及格,不予毕业,只发给肄业证明书,一年后补考及格可换发毕业证书。1989年,全省接受抽考的成人中专共90所,263个班次,抽考40多个专业,70多门课程,考生9752人次。2个学期抽考及格率分别为91.7%和90.6%。经过补考仍不及格的学员分别占1.54%和3.8%。统考是对相同专业相同学科的学员,由省教委统一命题的考试。统考可以代替学校的期考。不及格的在第二学期开学后由省教委组织补考。1987~1989年,曾先后对48所成人中专政工专业的政治经济学、写作两门课程进行统考,与考学员1678人。联考是由同专业的学校共同组织的一种协作考试。由校际协作组或中心教研组负责命题,目的在于使与考学校了解本校教学质量在同类学校中处于何种水平,以改进教学。
每学期开学初,各校向省、地(市)教育行政部门和业务主管部门报送校历、学期工作计划、各班级教学进度表以及本学期学籍变动情况。平时,学校有一位专职校长或教导主任负责抓教学管理工作,健全教学管理有关制度(包括教师备课、批改作业、检查教学进度等)。各阶段通过召开座谈会或设立意见箱,收集学员的意见,并进行毕业生跟踪调查,及时反馈教学情况,改进教学。期末加强考试管理,抓好考纪考风的教育。
在学籍管理方面,1985年12月,省教育厅制定并印发《福建省干部职工业余中等专业学校学生学籍管理暂行规定(试行草案)》,供各校试行。1988年4月,省教委正式颁发《福建省成人中等专业学校学生学籍管理暂行规定》,要求各校遵照执行。在具体管理中,不少学校注意三个结合,即:一是管理与教育相结合。不仅重视学籍管理,而且重视做好学员的思想教育,使其明确学习目的性,提高自觉性,增强主动性;二是疏导教育与组织纪律相结合。坚持正面疏导、说理教育为主,对个别欠自觉的辅以纪律约束;三是学校和单位相结合。及时向学员工作单位通报情况,取得配合,共同搞好学籍管理工作。
第四节成人高等教育
一、类型
福建省成人高等教育是在1956年后逐步建立和发展起来的。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成人高等教育事业有较大发展。到1989年,全省独立建制的成人高等学校20所,其中职工(干部)业余大学9所,广播电视大学2所,管理干部学院4所,教育学院5所;另有非独立建制的普通高校举办的函授教育7所、夜大学6所、干部专修科6所,在校学员25223人。
(―)职工(干部)业余大学
福建职工、干部业余大学创办于1958~1962年间。第一批举办的学校有:省直机关业为教师在职进修服务。另有福州、厦门、泉州、漳州4所市属教育学院(详见《师范教育》章)。
(六)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1983年6月,省人民政府决定成立福建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导委员会,在省人民政府领导和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导委员会指导下开展工作。委员会下设办公室(简称“自考办”),作为办事机构。
高教自学考试是以学历考试为主的高等教育国家考试,是个人自学、社会助学和国家考试相结合的高等教育形式。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不受性别、年龄、民族、种族和已受教育程度的限制,均可依据规定参加自学考试。主考学校由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导委员会,遴选专业师资力量较强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担任。考试采用学分累计制,各门课程实行一次性考试。单科考试合格,发给单科合格证书。所得学分累计达到专科或本科毕业要求,经所在地区、单位进行政治情况和工作表现鉴定合格,分别发给专科或本科毕业证书,国家承认其学历。在职人员享受大专或本科毕业生的工资待遇,非在职人员由当地劳动人事部门根据需要,在编制和增人指标范围内择优录用或聘用。
福建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先后开考19个专业,到1989年底,累计参加报考的804296人次,获得单科合格证书的320521人次,获专科毕业证书的9135人。
“文化大革命”前,福建成人高等教育主要是举办大专学历教育。“文化大革命”结束后,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企业对人才的要求更注重于多样性、实用性,1986年开始,各类成人高校进行了改革,主要措施:
一是开展第二学历教育。根据企业实行聘任制和企业内部优化劳动结构的需要,全省批准9所成人高校举办第二专业班,开设21个专业,招生513人。凡已经大专毕业在职人员,因专业不对口,经单位同意可免试入学。
二是举办大专起点升本科。在一部分办学条件较好、师资力量雄厚的成人高校,举办大专起点本科班。全省举办本科班的有:福建师大函授部、夜大学,厦门大学夜大学、福州大学夜大学、福建经济管理干部学院、福建教育学院,共招生2400人。这样既改善了成人高等教育单一化的层次,又为“五大”(电大、业大、函大、夜大、管理干部学院)毕业生继续深造开辟了新路。
三是开展多规格、多形式办学,发挥多功能作用:
(1)开展单科结业证书教育。学员经过成人高校招生考试,成绩达到录取分数线的可以参加全科班进行单双科学习,考试成绩及格发给单科结业证书,修完本专业全部课程,各科考试成绩合格,可以换发全科生毕业证书。有的与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挂钩,学生免试入学,修完课程,参加自学考试,成绩及格者发给单科结业证书,修完本专业全部课程,考试及格,由自学考试办公室换发毕业证书。全省成人高校有单科结业学员5万多人次,通过自学考试获得单科结业证书32万多人次。
(2)举办各种类型短训班。有的是学校办班,开设和传授当前急需的专业知识,面向社会招生,为各行各业培训人才提供服务;有的是学校与有关用人部门联合办班,共同承担培训班的管理和教学工作;有的是学校组织教师到基层或工厂企业办班,利用当地的生源结合本单位工作实际,进行就地培训。1988年,福建广播电视大学与省对外经济贸易委员会合
(三)广播电视大学
福建广播电视大学(下简称“电大”)创建于1979年春,1984年,省人民政府确定为省属高等学校,先后在全省9个地市以及省检察院、省农业银行建立分校。1988年,厦门市电大分校经国家教委批准,改为单列市广播电视大学。全省67个县市成立了电大工作站(永安市已批准改为电大分校)。
福建广播电视大学采用广播、电视、印刷和视听教材等多媒体进行远距离教学,在中央电大业务指导下,以举办高等专科学历教育为主,同时为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及各类职业技术教育、岗位培训、专业培训、继续教育提供教育服务,具有教学手段先进、办学形式灵活、教育覆盖面广、适应性强等特点,适合在职人员业余学习、业务进修的需求。先后开设大专层次理工、文史、经济、英语、政法等科类40多个专业。到1989年,已招收9届各科类学生7万多人,其中全科生4.7万人,已毕业7届2.4万人,单科结业生2万人。
电大学习形式有全脱产、半脱产和业余学习3种。学校实行开放性办学,向社会各种人员学习进修提供服务。1986年,根据国家教委规定举办普通专科班,招收应届高中毕业生。1987年,举办现代工程师继续教育专修班,对大学毕业后人员进行教育。同时,举办专业证书班,试行多种证书教育制度。1987年,还设置中专部。
(四)管理干部学院
管理干部学院创办于1983年,先后经省人民政府批准,报教育部审定备案的4所。
福建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创办于1983年9月,是在省工交干部学校和财贸干部学校合并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由福建省经济委员会主办,省教委主管。任务是提高经济管理干部素质,重点培养企业厂长、经理以及主管经济部门的厅(局)、处长及其后备人员。设有短训班、专修班。1989年,增办大学本科班,并承担全省大中型和重点企业的总工程师、总会计师、总经济师和厂长、党委书记岗位职务培训。
福建政法管理干部学院,于1985年3月建立,由福建省司法厅主办,省教委主管。以2年制大专学历教育为主,同时举办短训班和专业证书班。其任务是适应法制建设的需要,培养政法部门的专业人才,提高政法干部的管理水平。
福建财会管理干部学院,于1985年3月建立,由省财政厅主办,省教委主管。以2年制大专学历教育为主,同时开展非学历教育以及岗位培训等。学习对象主要是全省财政、税务和财会干部。
福建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创办于1985年10月,由中国人民银行福建分行主办,中国人民银行总行主管。以2年制大专学历教育为主,同时开办多种证书教育,开设保险、金融、会计等专业,培养全省金融界专业人才,提高金融干部的管理水平。
(五)教育学院
1956年,成立福建教师进修学院。1957年,成立福建教育行政干部学校。1959年,福建教师进修学院与福建教育行政干部学校合并成立福建教育学院。“文化大革命”期间被撤销,1977年10月复办。1983年4月,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并报教育部备案,定为省属高等学校。1984年春,开设2年制系统班,分为大学本科和专科两种。本科班招收师专毕业,教龄5年以上的在职中学教师;专科班招收高中毕业,教龄5年以上的在职中学教师。开设政治、中文、数学、历史、地理、外语等15个专业223门课程。1986年,还举办函授教育,余大学、福州业余大学、福州工人业余大学、福建工人业余工学院、厦门工人业余大学等5所。“文化大革命”期间,全部停办。
1979年后,除“文化大革命”前5所复办外,经省人民政府同意报教育部批准,新办漳州业余大学、三明业余大学、南平业余大学、三明化工厂职工业余大学等4所。另有全国法院干部业余法律大学福建分校和省直机关业余大学宁德分校2所分校。
业余大学以办大专学历教育为主,有三种情况:一是由省市政府机关主办、教育部门主管的有省直机关业余大学、福州业余大学、漳州业余大学、三明业余大学、南平业余大学,招生对象主要是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的干部、职工,开设与工作相对口的专业,为在岗人员提高政治、文化和专业素质服务;二是由省、市总工会主办、教育部门主管的有福建工人业余工学院、福州工人业余大学、厦门工人业余大学,面向工厂、企业,开设企业生产、管理所必需的专业,为提高工交系统的干部、职工业务素质服务;三是由大中型企业或部门主办、教育部门主管的有三明化工厂职工业余大学、全国法院干部业余法律大学福建分校,为本单位、本部门职工、干部学习文化和专业知识服务。上述学校的学习形式以业余面授为主,有的兼办函授教育。
(二)普通高校办函授、夜大学、干部专修科
福建省高等函授教育创办于1956年,第一批举办的有福建师范学院函授部、厦门大学华侨函授部(后改为海外函授学院)、厦门大学函授部、福建农学院函授部。“文化大革命”期间,全部停办。1974年,福建农林大学、厦门大学、福建师范大学、福建医科大学举办知识青年函授教育,分别在三明、永安、沙县、将乐、顺昌、南平、建瓯、邵武、浦城、龙海、长泰、南靖、上杭等县、市招收1932名上山下乡知识青年参加学习,1978年以后停办。
1981年后,除“文化大革命”前办的4所复办外,经省人民政府同意报教育部批准,新办3所,即是:福建林学院函授部、福建中医学院函授部、集美航海专科学校函授部。教育部批准普通高校办夜大学6所,即是:福建师范大学夜大学、厦门大学夜大学、福州大学夜大学、华侨大学夜大学、福建中医学院夜大学、集美航海专科学校夜大学。
高等函授教育根据本校办学条件开设专业进行招生。福建师范大学函授部主要是面向中学教师,通过在职进修提高教学业务能力,使其达到大专或本科水平。福建农学院、福建林学院、福建中医学院、集美航海专科学校函授部,主要为本系统干部、职工在职进修提供服务,以提高现职人员队伍的素质。厦门大学海外函授学院,适应海外华侨和华人学习祖国文化的需要,开展中外文化交流。开设中文、中医(包括内科、针灸、骨伤)、化工技术、基础生物等专业,先后累计招生10128人,学生遍及5大洲28个国家和地区。
从1983年开始,一些地方和部门还委托普通高等学校举办干部专修科,以招收具有高中毕业文化程度或同等学力,工作5年以上,身体健康,年龄在40岁以下的在职干部学习某一项专业。学习期间,经考试合格,发给毕业证书,享受大专毕业生待遇,毕业后一般回原单位工作。1983~1989年,经省人民政府批准举办干部专修科的先后有厦门大学、福州大学、福建农学院、福建师范大学、华侨大学、福建林学院等18所高等院校,累计毕业3210人,1989年仍有在校学员479人,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了一批急需人才。办的“中国对外经济贸易的理论与实践”专题讲座(共38讲),受培训的2000多人。福建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利用假期组织教师到宁德、福鼎等贫困县就地培训,帮助贫困地区解决技术人才短缺的困难。
(3)举办专业证书班。(详见本章第5节“六”)
二、专业学制
福建成人高等教育专业设置,根据国家教委的有关规定,针对各时期社会对人才需求情况以及各成人高校办学条件,并经省教育主管部门批准开设专业课程。
成人高校初创阶段,从当时的师资、设备等实际出发,有选择地开设一些社会急需的专业,主要有中文、政治、外语、数学、物理、化学、机械、电子等专业。各专业的课程精简、集中、突出重点。每个专业开设6至10门课程,采取单科独进或双科并进等形式进行教学。每学完一门课程进行考试,考试成绩合格后即可改学另一门课程。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专业门类逐渐增多,先后开设文、理、工、农、林、医、管理、教育、财经、党政、人口学11类,108个专业。在成人高校中,专业门类比较齐全的是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大专学历教育开设的专业有:
理工科13个专业机械工程类(机械制造专业),电气(电子)工程类(电子技术、无线电应用技术、电气电机、计算机科学与应用、铁道自动化控制),轻(化)工程类(化学分析、食品加工),土木建筑工程类(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理科类(数学、物理、化学、管理工程);
文科11个专业中文类(汉语言文学、图书馆学、新闻、档案学),法律类(政史、行政管理),外语类(英语、外贸英语、旅游英语),师范类(师范英语、农村中学师资);
经济管理科13个专业经营管理类(工业企业管理、商业企业管理、乡镇企业管理、物资管理、人事管理、劳动经济管理),会计审计类(财务会计、基建财务、工业会计、商业会计、审计),财政税收类(财政税收),金融类(金融)。
党政干部基础专修科1个专业。电大非学历教育开设的专业有大专后继续教育(现代工程师继续教育专修班、电气工程师继续教育专修班);大专专业证书教育(法律专业证书班);短期职业技术培训和讲座(茶叶制作技术、初级日语会话、阻燃科学与应用、外经贸知识讲座、财务会计、涉外企业财务管理、中国书法);单科结业证书教育(电大已开设的各科类专业单科结业)。
福建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几年来已开设大专层次的专业19个,即英语、汉语言文学、党政干部基础科、法律、金融、财政、统计、农村金融、基建财务与信用、会计、农业经济管理、教育、计算机及应用、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工业管理工程、物价学、中医、人口学、政治管理。
改革开放以来,为适应福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对各类成人高校的专业设置,加强了宏观调控,改造老专业,增设新专业,注意发展短线专业,适当控制长线专业,经过各方协商研究,全省停止7个重复或老化专业点,增加对外经贸、国际金融、旅游、对外宣传、食品工艺、人口学、财税、外贸英语、环境保护、行政管理等37个急需的专业点,扭转了因各校专业设置重复和老化而造成互相争生源和生源不足的现象。省教委还注意保护省内生源的稳定性,通过招生统筹安排,使生源流向合理。凡省内缺少的专业,支持报考外省,省内已有的专业则应优先安排本省成人高校招生。这样既弥补了省内专业设置的不足,又避免了生源的盲目外流。
福建各类成人高校的学制,以教育部规定为基础,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加以制订。职工(干部)业余大学学制,文科与理工科专业均定为4年,1988年,省教委根据社会与经济发展情况,对中文、英语、财经、机械、电子、数学、物理等8个专业进行改革试点。规定文科学制从原来大专4年改为3年,理工科从原来4年改为3年半,从1989年秋季开始试行新的教学计划。函授大专学制3年,脱产的管理干部学院学制2年,干部专修科大专文科2年,理工科学制全脱产2年,业余学习3年。
三、教学
(一)教学计划
根据教育部1983年2月,颁发的》关于制定职工高等工业专科学校教学计划暂行规定》,职工业余大学理论教学为2000~2200课时,其中理论教学95.5周,实践性环节(实习、大作业、设计)25.5周,两者比例为3.8:1。培养规格是使学员通过学习获得助理工程师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成为应用型的工程技术专门人才。
中文专业设10门课程,总课时1600课时;财经专业设25门课程(包括选修课),总课时1700~2000课时;英语专业设10门课程,总课时1660课时;法律专业设21门课程,总课时1600~2000课时。培养规格要求专业知识达到全日制大专(三年制)水平。
1988年,省教委根据社会和经济发展情况,对职工业余大学的中文、英语、财经、机械、电子、数学、物理等8个专业的教学计划进行改革试点。改革后的教学计划规定:文科类总课时为1600课时;理工类总课时为1800课时。新的教学计划,突出重点,重于应用,适当削减基础理论知识,加强专业课,淘汰陈旧知识,增加新知识,从过去培养理论型人才,转到培养应用型、开拓型人才上来。
福建广播电视大学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等均由中央电大统一制发,各专业实行学分制。各地在完成规定的教学总课时、总学分的情况下,可以结合本地区、本单位实际需要,自行增加一些课程。
电大理工科开设28门课程,总课时为2478课时,总学分为369学分。在开出的课程中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各地可以根据需要增设课程,每周授课20学时。工科(机、电类)适合于厂矿企业,为培养机、电类和相近专业工程技术人才,打下较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专业技术基础。学完各专业的全部必修课程,取满学分,相当于全日制高等学校2年以上大学专科毕业水平。理科课程适合于中学数、理、化教师进修和单科学习。
电大文科各类教学计划全科生每周8小时,单科生每周4小时听课(应占用工作时间),学员每周需要12小时进行业余学习。文科类课程适合于在职职工、中学教师、机关干部以及社会知识青年学习进修。其中中文类开设9门必修课、8门选修课,广播教学时数1200课时,总学习时数2400课时,总学分120学分。修完规定课程,达到总学分者,发给相当于高等专科学校的毕业证书,国家承认其学历。经济类开设必修课9门,选修课14门,广播、电视教学时数为1200课时,总学习时数为2400课时,总学分120学分。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社会助学班,根据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各专业考试计划、课程、大纲的要求,通过面授、函授、录音、录像、电视、广播等多种形式的辅导班、补习班、培训班等进行辅导。全省各地自考助学,有以下几种类型:一是由主管部门主办,按系统开展助学活动;二是由高等学校、社会团体、民主党派或地、县自考办单独或联合举办面授辅导班;三是驻闽部队办自修大学;四是用电化教学手段组织辅导;五是由县区自考办牵头,举办辅导讲座;六是举办自考辅导中心,为考生提供多种服务;七是举办自学考试刊物,进行刊授辅导。通过开展多样化助学辅导活动,提高了考生及格率。漳州市芗城区由于开展助学辅导工作,考生的考试及格率达74%。
(二)教学研究
“文化大革命”前,成人高校教学研究主要以校为单位进行。
1985年5月,省高教厅召开全省业余大学教学工作座谈会,强调校际、学科教研活动。全省成立6个专业和2个学科校际教研协作组:机械专业组,由省工人业余工学院牵头;电子专业组,由福州工人业大牵头;中文专业组,由厦门工人业大牵头;英语专业组,由省直机关业大牵头;日语专业组,由福州业大牵头;财经专业组,由漳州业大牵头;高等数学组,由福州工人业大牵头;理工科英语组,由省工人业余工学院牵头。
各地开展校际教学协作活动。1986年,福建师范大学夜大学先后与福建省直机关业余大学、福州业余大学联合举办本科班,由师大夜大学提供师资,2所业余大学提供教学场所和教学设备,使办学效益和教学质量都得到提高。一些成人高校开设的专业与社会上对口专业的单位搞协作。漳州业余大学医学专业与部队一七五医院协作;福州业余大学医务专业《专业证书》班与福州军区卫生学校搞协作;三明业余大学化工专业班与永安维尼龙厂搞协作。用人单位提供生源、办学经费、专业课教师、实习场所,学校负责基础课教学和管理工作。
此外,还开展省际协作活动。1987年以来,福建与华东六省一市开展协作,先后举办3届协作年会,探讨新问题,交流办学、教学经验,协作编写出版教材和教学资料。福建广播电视大学与华东各省市电视大学开展教材编写、教学辅导材料编写、制订教学计划、考试命题等多项教学协作,推动了各自教学改革和教学管理工作。为适应自学考试事业发展的需要,华东地区六省一市自1985年开始,每年召开一次协作会,交流经验,互通信息。1987年,第三次协作会由福建牵头在东山县召开。会议探讨自学考试工作的改革和发展问题。通过了《关于高教自学考试委托命题的意见》和《华东各省市教材供应的协作办法》等文件。
四、思想政治教育
“文化大革命”前,成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通过政治理论课进行。80年代以来,教育内容有: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讲授《哲学》、《政治经济学》、《中国革命史》、《中共党史》等。形势政策教育,使学员了解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了解党在不同时期的方针、政策以及要实现的根本任务。进行反和平演变教育,揭穿西方敌对势力所谓“民主”、“自由”、“人权”的虚伪性和欺骗性,坚定反和平演变斗争的信心。进行国情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弘扬祖国优秀文化,热爱中华,发扬革命传统,艰苦奋斗,奋发向上。进行热爱本职工作教育,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根据不同年龄、心理特征、职业特点,教育的形式与途径灵活多样。一是开设理论课,定期进行考核,学习成绩列入学期总成绩计算;二是举办讲座。有针对性地选择热门课题进行讲解;三是举办报告会,如“英模报告会”、“奉献者足迹报告会”,用先进人物的典型事迹启发教育学员;四是组织读书讨论会、演讲会,交流学习心得体会;五是组织学员参观历史文物,看电影、录像,举办征文、书法比赛等文化活动,寓教于乐,陶冶情操;六是学校与学员工作单位密切配合,着重解决工学矛盾,共同关心学员实际困难,进行学习目的性艰苦性教育。自学考试主要进行考纪考风教育。
各校还选派政治素质高、经验丰富的人员担任政工干部和政治课教师,要求学校的党政、工会、共青团齐抓共管。加强学风、校风建设,端正学习态度,勤学苦练,尊师守纪。学员毕业时要进行政治思想鉴定,把在学期间的思想表现载入档案,作为今后评优晋级的依据。
1986年5月,省高教厅部署全省成人高校开展“创文明班级,争当优秀学员、班干部”活动。同年12月,召开表彰大会,受表彰的先进班级30个,优秀学员291名。
各类成人高校的教学班成立班委会,脱产学习班成立党小组和团支部,充分发挥各种组织的作用,保证思想政治教育和各项教育任务的顺利完成。
五、管理
(一)行政管理
根据国家教委的有关规定,福建省教委负责抓审批工作、编制计划、组织招生考试、制定有关规章制度以及督促学校改善办学条件等。
各类成人高校有关办学、招生、开设新专业、举办各类培训班等事项应报省审批。有关教学计划、课程设置须经有关主管部门和组织专家论证并报省教委批准后实施。新开办学校须报省人民政府审核后报国家教委批准。
1986年前,成人高校招生由省教育(高教)厅统一组织考试。1986年后,招生列入国家计划,由国家教委统一命题,省招生办组织考试,按规定的录取分数线录取新生。1988年,经国家教委批准,福建除抓好统招工作外,还在部分成人高校试行“三生制”,即“往届生”:高中毕业生高考成绩达到或接近录取分数线而未录取的,现已从事乡镇企业或集体所有制企业工作1年以上,经单位推荐可免试入学;“资格生”:对已达到成人高考录取分数线,因招生名额限制而未被录取的考生允许保留入学资格;“预科生”:对业务骨干、劳动模范等,未达到录取分数线的可降低分数线参加预科班学习。
1988年,省教委、省高等教育和中等专业教育自学考试指导委员会(简称省考委)联合制定并颁发《福建省高等和中等专业教育自学考试社会助学管理暂行条例》,规定社会助学应具备的条件和应遵守的规章制度。1985年,福建师大函授部制定《函授站职责》、《函授学员任职学校(单位)职责》。1987年,制定《函授生守则》、《函授班主任工作暂行办法》,对学员、函授管理工作分别提出要求。
成人高校批准办学后,省督促学校通过多渠道集资,以改善办学条件。1987年,省人民政府拨出70万元,作为成人高校基建补助费。各地(市)政府也从地方财政中核拨成人高校事业费,并拨专款作为建设校舍和购置教学设备使用。福州市人民政府拨款116万元,福州业余大学集资29.71万元,共计145.71万元盖成一幢2700平方米教学大楼。三明市人民政府集资70多万元给电大、业大建校舍和添置教学设备。宁德地区在财政较为困难的情况下,挤出40余万元给电大、业大(福建省直机关业大宁德分校)建校舍。南平市人民政府先后拨出专款近百万元,给电大、业大建校舍,更新设备。各类成人高校开展创收活动,将所得收入用于改善和加强学校的基础设施。福州工人业余大学通过开展多层次、多形式办学,共创收30多万元,为扩大办学规模积累了资金。福州大学夜大学通过办班创收30多万元,已建起夜大学教学楼一幢。据统计,全省各类成人高校已有校舍面积110万平方米,省电大、厦门电大以及各地市电大分校,已全部建起新校舍,并建立卫星地面接收站20座。大多数成人高校都拥有实验、录像、录音、电脑等现代化教学设备。
(二)教学管理
省教委负责制定教学大纲与各项规章制度,把好质量关,以及加强学籍管理工作。
1987年,各成人高校组织力量对现行教学大纲、教材进行审查和修订,使其体现成人高校的特点,并与社会的需要相适应。各校按照经过审订后的教学大纲选编教材进行教学,改变无纲教学的现象。同时,各校先后健全了考勤、考试考查、评优奖惩制度,使教学管理工作走上正轨。有条件学校实行学分制,在完成教学计划总课时的前提下,允许学员选修课程,学完规定的总学分,达到规定的教学要求即可毕业。福建师大函授部于1985年,召开第一次函授教育工作会议时,讨论制定了《函授考试与作业的暂行规定》、《函授重修暂行办法》、《函授考场规则》、《评选优秀函授生暂行办法》。1987年10月,召开第二次函授教育工作会议,除修订上述规章制度外,增订《函授教学工作管理细则》、《关于试行学分制的暂行规定》、《函授教材管理暂行办法》等规章制度。
在抓教学质量方面,注意把好“三关”。一是新生入学关。通过实行统一招生考试,按规定分数线录取新生,保证新生文化程度。二是实施统一的教学质量标准。各校根据国家教委颁发的成人高等教育有关教学的规定和要求,制定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按照审定的教学计划施教,未经批准不得随意更改教学计划。三是开展质量评估和毕业生验收工作。1988年以来,省教委每学期对成人高校的主科进行抽考,由省统一命题,集中评卷。抽考的成绩作为本学期学生期末考试成绩。1989年,省教委与省人事局、省经委、省劳动局、省总工会联合组织检查组,对全省《专业证书》试点班进行质量检查评估,发现问题及时帮助解决。另外,对成人高校大专毕业生和《专业证书》生进行验收,经审查教育质量达到毕业要求的予以验印。
在学籍管理方面一是统一颁发学籍管理条例。成人高校创办初期,省教育厅印发了教育部有关成人高等教育学籍管理规定。“文化大革命”开始后,不少接近毕业的成人高校学员,因学校停课,没有解决学历问题,直接影响了80年代初他们技术职称的评定、干部任用及调资问题,纷纷要求解决。根据教育部规定的精神,1984年,省高教厅组织专门小组,本着实事求是,认真负责的态度,逐校逐人进行落实,并报省人民政府有关领导批示同意后,于1984、1985、1986年分批给予补发毕业证书。共补发证书630人。1980年,省教育厅转发教育部关于《广播电视大学学生学籍管理暂行规定》。以后,省高教厅转发教育部《关于职工大学、职工业余大学学生学籍管理暂行规定》(草案)。各校根据实际情况,制定补充实施细则或具体规定。福建师大于1981年3月,制定了《函授学籍管理暂行办法》,1983年10月,又作了修订。福州大学夜大学于1986年,制定了《学生学籍管理暂行规定》(实施细则),共7项40条,较为详尽地对学生入学、学习、考试、升留级、休学、退学、复学、考勤、毕业等作了补充规定。南平市电大制定《关于保证教学、管理工作正常进行的规定》、《思想品德评分制度的规定》、《奖惩暂行条例》等印成《学生手册》,分发给学员共同遵守。一些成人高校结合制定补充规定,向学员进行校纪、校风、考纪、考风等方面教育,对一些违纪的学生进行处理。
二是建立健全学员学籍档案。学员学籍档案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长期保存的,包括学员报名表、入学成绩、录取审批表、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授课进度、各学年的学员名册、各届毕业生报表、奖惩处理材料等;另一类是限期保存的,包括各学期学员出勤登记表、各科考试试卷、学员作业缴交情况等,这类档案材料保存到学员毕业为止。学员毕业后,学校将学员的学业成绩、毕业鉴定、体格检查表以及奖惩材料等寄给其所在单位人事部门归档。职工业余大学和普通高校函授、夜大学,以学校为单位建立学员学籍档案材料。广播电视大学由于分散办学,由省电大、地市电大分校、县(市)电大工作站3级建立学员学籍档案,分级管理。
三是做好自学考试考务考籍管理。管理工作包括组织报名、汇总报名材料、考场考室编排与布置、主监考人员的聘请与培训、组织考试、试卷印刷、分装、运送、登分、建档、单科合格证书的填发、毕业生审定、毕业证书颁发。1984年,省自考办组建后,根据国家教委有关规定,结合福建实际,着手制定以考务考籍管理细则为主的《福建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工作细则》,后又根据实践情况作了多次修改与补充。
六、成果
成人高等教育具有专业设置灵活,办学形式多样,可弥补普通高校的不足,解决福建改革开放后急需的紧缺专业人才,克服在职人员工学矛盾,满足广大干部、职工的学习要求,以及投入少,成效大等优势。据1978~1989年累计,全省毕业本、专科生43681人;高教自学考试自1984年下半年开考以来,先后有9135人获得专科毕业证书,初步改善了干部、职工队伍的知识结构,为各行各业增添了一批专业技术力量和管理人才。据各地毕业生的跟踪调查,许多人已成为本专业的业务骨干、行家里手;有的被提升为领导干部;有的被评为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三八”红旗手;有的还考取了研究生或选送到国外留学深造。福建师范大学自1956年举办函授教育至1989年底,有本、专科毕业生4211人。政教88、89届毕业216人,其中提升职务82人;评为全国、省、地、县优秀教师等先进人物102人(158次);发表论文171篇。福州市工人出身的冯锦汶、郑永钦,自50年代初开始,利用业余时间,坚持十多年学习,从业余初中直到福州业余大学专科毕业,为福州成人教育树立了榜样。福州工人业余大学83届大专机械制造工艺与设备专业毕业生28名,转干的占85%,提升为厂长的占8.5%,提升为工厂中层干部的占21.5%,担任生产、技术、管理工作的占75%;有科研成果的占39%。毕业生林竹是福州皮鞋厂机械维修工,他设计制造的“切带机”、“播坯机”、“铣槽机”共18项,有5项获福州科技成果奖,被评为福州市劳模、优秀共产党员、精神文明建设积极分子,荣获福建省“五一”劳动奖章,被选为福州市五届党代会代表。福建广播电视大学84届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赵玲华,毕业后任全国妇联政研处副处长,先后发表作品140多篇,所创作的广播剧《白玉兰》,获全国广播剧创作奖。电大82届电子专业毕业生姚奇侠,研制“F—XZD型除尘器”获省二轻科技成果二等奖。随后,考取了科技大学。他撰写的科技论文在美国科学院电化委员会主办的一家刊物上发表,现已在美国留学。残疾人郑声滔,三次参加高考,总分虽都远远超过录取分数线,由于双脚瘫疾未被录取。但他选择自学外语作为主攻方向,并于1984年下半年,参加高教英语专业自学考试,并于1986年上半年,获得第一届英语专业专科毕业证书。1985年4月,被破格录用为国家干部。福州大学夜大学83级英语专业31名学生,在毕业前就受聘担任由福州华福公司举办的有11个国家和地区参加的“国外技术设备展览会”口译工作。外宾称赞他们工作态度好,口译质量高。毕业后,有的被选派参加援外医疗队赴博茨瓦纳担任翻译工作。
第五节非学历教育
一、技术培训
(一)初级技术培训
包括普及性技术教育、实用技术培训和初级技术补课。1958年,福建许多工厂农村举办了业余技术学校(班),组织工人、农民学习科学技术知识,推广先进操作方法和生产经验。1962年12月,省教育厅、省农业厅、省农垦厅和省科学技术协会发出联合通知,要求国营农场和区(或公社)农业技术推广站所在地,有计划地举办业余初级农业技术学校(班),组织当地回乡参加生产劳动的高小、初中毕业生和具有高小、初中程度的基层干部、农场职工、青年农民、生产积极分子参加学习,达到相当于初级技术人员的水平。农村业余文化学校,结合当地的生产实际,上技术课,或举办农业技术讲座,向农民讲授选育良种、改良土壤、合理施肥、农业气象、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等基本知识,普及农业科学知识。
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省城乡技术教育广泛开展。1983年8月,省职教委和省劳动局根据国家职教委、劳动人事部的部署,联合发出《关于认真抓好青壮年工人技术补课工作的通知》,要求技术补课与初中文化补课交叉进行。技术补课对象是:凡1968~1980年进入企、事业单位,属于三级工(含三级工)以下的技术工种工人和关键岗位上操作的工人,未经专业技术培训的,都要参加初级技术补课。补课内容是初级技术理论和实际操作技术训练,应知部分的理论知识达到三级工标准;应会部分的实际操作技能达到本等级水平。至1986年,全省参加初级技术补课合格的职工累计31.3万人,合格率为84.3%,达到了国家规定的要求。
1985年3月,中共福建省委、省人民政府转发共青团省委、省农业委员会、省科学技术委员会、省科学技术协会、省高教厅、省教育厅、省农业厅、省林业厅、省水产厅、省乡镇企业管理局、省财政厅、省文化厅、省广播电视厅等13个单位联合发出《关于在全省农村青年中深入开展实用技术培训工作的意见》,提出培训的重点是回乡中学毕业生和复退军人,培训场所主要利用农村文化技术学校、文化馆站、技术咨询站、俱乐部等。省科协还组织有关部门编印发行一套《福建农村实用技术手册》供各地使用。1985年以后,每年参加实用技术培训的有40万至60万人。在培训工作中,出现三个转变,即从单纯培训向送技术、送信息、送书籍、送良种等综合服务方向转变;从以短期办班向定点挂钩、长期合作、携手扶贫方向转变;从共青团单独抓向有关部门通力协作,多家齐抓共管的方向转变,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1987年6月,省教委发出《福建省乡镇文化技术学校暂行办法》,各地、市、县根据乡镇文化技术学校的任务和教学要求,有计划地对基层干部、乡镇企业职工进行岗位培训,对农民开展文化教育和实用技术培训,为当地发展经济服务,为农村脱贫致富服务。到1987年,全省乡镇文化技术学校已办611所,占乡镇总数63.45%。这一年10月,省教委在南靖县召开农村成人教育经验交流会,进一步推动乡镇文化技术学校的发展。至1989年底,全省乡镇女化技术学校发展到912所,办学的乡镇占乡镇总数94.8%,举办各种长短班2800期,学员105万人;一事一训短班(即实用技术培训班)13700期,学员57万人。顺昌县洋口文化技术学校,围绕经济建设的需要,广开学路,学员遍及20个省、市、自治区,先后开设农村实用技术培训27个门类,285班,11871人,被评为全国成人教育先进单位。
1989年,农村“三教”(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成人教育)统筹的一项改革措施,就是组织应届初高中毕业生进行短期实用技术培训。据三明、南平、莆田、宁德、漳州、龙岩6个地、市统计,有63675名应届初高中毕业生接受了培训,占应届毕业生160851人的40%。
(二)中级技术培训
1962年12月,省教育厅、省农业厅、省农垦厅和省科学技术协会联合发出的《关于举办业余农业技术学校的通知》,要求各地市选择条件较好的县和国营农场、中等农业学校,重点试办业余中级农业技术学校(班),组织当地回乡生产劳动的初中毕业生和具有相当初中程度的基层干部、农场职工参加学习,通过3年左右的业余学习,在某一项农业生产或科学技术知识达到相当于中级技术人员的水平。学习内容以农业技术为主,结合学习文化基础课。文化课设语文、数学以及与农业相关的理化常识;技术课按学员从事的专业安排教学。从事农业的,学习作物栽培;从事畜牧业的,学习畜牧兽医;从事农机操作的,学习农业机械。80年代,各地举办的乡镇文化技术学校,有些学校“上挂”县成人教育中心联合培训中级技术人才;有的学校与大中专学校联合举办中级技术(专业)培训班。福州市洪山乡文化技术学校举办的中级技术(专业)培训班,有780人分别领到国家技术鉴定局、福州大学、福州工人业余大学、福州财贸干校、福州市建联财经成人中专、福州市劳动局等单位颁发的中专单科结业证书或岗位培训合格证书,82名乡、村财会人员领到省乡镇企业局颁发的会计合格证书和会计员证。开展中级技术培训不仅为乡镇企业培养了急需的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也推动了乡镇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
企业职工的中级技术培训,是在普遍开展初级技术补课的基础上进行的。1985年6月,省职工教育委员会、省劳动局联合发出《关于开展工人中级技术(业务)培训的意见》,全省各地根据中央、省的部署组织实施。1986年10月13~18日,省职教委、省劳动局、省总工会联合在南平市召开班组长培训和工人中级技术业务培训经验交流座谈会,讨论进一步开展班组长培训和中级技术业务培训的有关问题。至1988年底,参加工人中级技术培训的有93400人。
1987~1989年,各地贯彻落实开发经济与人才培养相结合的“燎原”计划。省教委向国家教委先后贷款539万元作为开发资金。开发项目61项,其中乡镇文化技术学校贷款258万元,承担34个项目。乡镇文化技术学校开发项目的单位投入配套资金728万元。这类学校实施“燎原”计划贷款项目有三种类型:一是发展校办企业。霞浦县三沙镇文化技术学校与当地工厂挂钩搞来料加工、手编毛衣出口,每年培训专项操作技术1000多人,年产值200万元。二是建造示范水果基地。南靖县靖城镇文化技术学校,投资8万元培育优质高产水果,他们培育800株香蕉,串产75斤,起了科学种果示范作用。三是开展多种经营。福安市赛岐、溪尾、康厝等乡镇文化技术学校,将贷款24万元用于建立对虾养殖、食用菌栽培、电器维修等生产实验基地,年受培训的1945人次,经济收入1600多万元。
(三)高级技术培训
福建全省70万技术工人中,初级工占62.4%,中级工占34.5%,高级工占3.1%。高级工多数年龄偏大,存在后继乏人的问题。大多数高级工(七、八级)是调资后调上来的,实际水平低于工资级别。1987年初,根据有关部门对本省26家大中型企业高级工调查情况,高级工占技术工人总数由1986年企业调资前的2.6%上升为10.4%,而技术理论知识达到本等级工资水平的仅占19.2%,操作技能达到本等级工资水平的占33%,文化程度在初中或初中以下的占95.9%,年龄51岁以上的占47%。1987年12月,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批转省职工教育委员会、省经济委员会、省劳动局、省教委、省总工会《关于加强工人高级技术培训工作的意见报告》,确定“七五“期间工人高级技术培训的任务,逐步建设一支初、中级(占50%)、高级(占5~10%)技术等级结构合理的新型工人技术队伍,并在高级技工中考评技师,实行技师聘任制。
工人高级技术培训目标,在“应知”方面,要具有本岗位专业(工种)较全面的技术基础理论知识和一定的生产技术管理知识;在“应会”方面,要掌握岗位专业(工种)较高的操作技能和有关的新工艺、新技术,并有进行技术革新和分析、解决操作技术难题的能力。培养的对象是即将走上高级技术工作岗位的中级技术工人和已在高级技术工人岗位上,但未达到岗位技术等级标准要求的工人,其中班组长和关键岗位的生产技术业务骨干优先培养。
福建省工人高级技术培训于1987年开始试行。先在省机械、电子、化工系统的大型企业,福州、厦门和一些教学水平较高的技工学校、工会系统所属的职工业余大学及有条件的业余中专等单位举办高级技术工人培训试点班。教学突出科学性、适应性,有利于促进企业科技进步和现代化管理。同时做好考试、考核、发证和使用工作,按照劳动人事部颁发的《工人技术考核暂行条例》(试行)的规定,学完规定课程,经考核成绩合格发给工人技术等级证书,作为企事业单位任用、晋级技术工人的重要依据,该证书可在全行业通用。
1989年10月,省职工教育委员会在南平市召开全省工人高级技术培训工作会议。会上确定工人高级技术培训的任务和政策措施,要求各地区、行业把工人高级技术培训纳入企业人才培训规划。同年12月,省职教委在福州召开工人高级技术培训座谈会,着重研究省直各行业主管部门协同搞好高级技术培训工作问题。为了搞好协调工作,省职教委还成立工人高级技术培训处,统筹培训工作。
二、职业培训
职业培训主要由社会力量来办,为各种成员的就业、上岗、转岗等提供服务。80年代以来发展很快,办学单位达500多个,其中有民主党派、社会团体、学术研究部门、企事业单位、各类成人学校以及私人办班。开设的专业门类多,学习内容实用,比较普遍的有服装缝纫、电器维修、摩托车维修、钟表修理、油漆、室内装修等。80年代以来,先后参加职业培训的达20万人次,很受社会欢迎。
晋江市充分发挥侨资优势,乡镇企业发展迅速,特别是服装业已成为闻名的时装生产贸易基地。全市18个乡镇中有17个乡镇举办职业培训班,开设专业以服装缝纫为主,同时开设电器、摩托车维修、钟表修理、速记等,参加学习的33600人次。吕清泉办的服装培训学校传授70余种技艺,聘请名师20多位,拥有教室、实习车间、高档西装专用车间,有缝纫机70多台,可供150名学员实践操作。这所学校还购置各种教具、模具和自备发动机等较完备的教学设施,教学效果好。刘丽华办的“新时代”服装学校,采用音像教学和函授教学进行培训,发挥电化、函授等教学优势,扩大了办学规模。创办以来,已连续招生50多期,培养了万名服装裁制人员。
顺昌县洋口文化技术学校,自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除办好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和各种文化教育学习班外,还办好应用面广、实用性强的职业培训班,至1989年,先后开设家电、电机、汽车、摩托、钟表、柴油机、制冷设备维修、油漆、摄影、首饰、服装、糕点、编织等专业1008班,培训11946人。据抽样调查,结业学员70%被单位录用或自谋职业当了个体户,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社会文化生活教育
福建省社会文化生活教育,是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人民物质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对社会文化生活的要求更加迫切需要的情况下,逐步发展起来的。主要有老年教育、文化艺术教育、外语教育和文明道德教育。
从1985~1989年,全省已办老年大学(学校)62所,其中省办1所,地、市办9所,县(区)办41所,乡、镇办5所,村办3所,企业办3所,在校学员9946人。老年大学(学校)是多学科、多功能、综合性的老年人学校,以促进老年人身心健康,丰富精神生活,提高政治和文化素质为目的,以“老有所学,增长知识;老有所养,健康长寿;老有所乐,陶冶情操;老有所为,服务社会”为办学宗旨,艰苦创业勤俭办学,逐步探索出一条适合老年人特点的办学路子。学习对象,全方位开放,除离退休干部外,还吸收退休职工和社会老人参加学习。学制以1年为主,最长不超过2年。课程设置力求做到知识性、实用性、趣味性和娱乐性相结合,有益于老年人的身心健康。一般都设有:卫生保健、书法绘画、花卉盆景、文史知识、气功练法以及家电维修、禽畜饲养等。授课方式根据老年人特点,动静结合,灵活安排。气功、太极拳、老年迪斯科等动态课程,安排早上或傍晚进行,理论知识课安排在每天上午或下午进行。讲课少而精,突出重点,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学校成立校务委员会,设正副校长,学校日常的教学和行政事务分别由办公室、教务处管理。各教学班成立班委会,聘请有管理经验的老同志担任班长。班干部与教师、学员之间保持联系,经常反映情况,协助学校搞好班级的管理工作。
福建省老年大学从1985年创办以来,先后开设国画、书法、文史、写作、诗词、法律、外语、现代科技、中国文化、老年保健、气功、摄影、花卉、形势政策、家政、服装剪裁、裱褙、烹饪等20门课程37个班,另外还设有经济、法律、教育、国画等研究班以及交通工程、农业经济、工业技术等技术咨询服务部。还配合省对外经济律师事务所工作设立了办事处。先后共有5190人次参加学习,已单科结业3756人次。通过学习,提高了自我保健意识与能力,加深了文化艺术修养,掌握不少实用技能,为服务家庭和社会作出新的贡献。不少学员的诗、书、画、影作品在全国和国际参展参赛并获奖。1987年被省委、省政府授予“热心为老干部服务”先进单位称号。
三明市于1986年办老年大学后,将乐、泰宁、大田、建宁、沙县、宁化6县相继举办了老年学校。全市共办19个教学班,在校学员499人,已结业1726人次。三明市老年大学有10个教学班280名学员(离休干部194人,占学员总数69%,退休干部职工71人,占25.3%,其他社会老人15人,占5.4%),已结业499人次。学校有固定的教室、教师队伍和办学经费,成为全市老年人学习、活动的中心。
厦门市老年大学自1986年开办以来,从原有6个班发展到20个班,学员从156人增加到952人。学校提倡“尊老敬贤”,实行“教学相长”原则,注意“学”、“为”结合,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到课率保持90%以上。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深受广大群众喜爱的社会文化生活教育应运而生。各地先后举办了音乐、舞蹈、美术、书法、戏曲、摄影等学校(培训班),为社会上爱好文化艺术的人提供服务。福州业余美术学校开设美术、书法、摄影等学习班,聘请有经验的教师传授技艺。学员创作的国画被选送到全国各族青年美术摄影展览会,有的送到日本展出。
福州台江世界语学校,1986年创办以来,以开设世界语为主,兼办英语、日语的面授和函授教育。现有35个班,学员3946人,已毕业或结业的1413人。学员中有教授、工程师、技术员、医生、教师、干部、工人、农民、军人、待业青年和学生,学员遍及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台江世界语学校与中华全国世界语协会、全国世界语民族文艺学会、重庆、柳州、青岛、常熟等世界语组织以及日本、苏联、法国、波兰、南斯拉夫等国家世界语组织保持友好协作和通讯联系。全国世界语民族文艺学会授予该校“柴门霍夫大奖”。福州逸仙业余外语学校和省华侨联合会业余外语学校,举办英语、日语、法语等专业班,为出国人员学习外语提供服务。福州逸仙业余外语学校自1983~1989年,开办多层次外语学习班800多班,有4万多人参加学习,平均每年有5800多人。
为适应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不少地方举办文明道德学校(培训班),对社会成员进行社会主义道德教育,提高公民的道德意识和遵守道德的自觉性。福建省中华职业补习学校,根据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在福州市工商行政部门指导下,举办个体户职业道德教育培训班,针对社会上个体经商出现的情况和问题,向他们进行商业道德教育,促进遵纪守法,文明经商。三明市文明市民学校,学习的对象有在职干部、职工、待业青年、城市居民以及外地来三明做工、经商的人。办学的目的是教育市民做一个合格的文明市民,共同创建文明城市。全市设总校及20所分校,473个教学班,参加学习的8000余人,经过学习已有600多人获得合格证书。总校负责制定教学计划,编印教材,培训各分校教师。各单位负责组织安排教学班的教学工作。、学校实行课堂教育与实际行动相结合,理论知识教育与创建文明单位相结合的办法。每周学习3个晚上,约3个月学完市编的《三明文明市民读本》。学校规定,学员学完课本只算结业,还要经过评定认为行为上也达到要求,才取得合格市民证书。凡未取得文明市民合格证书者,不能参加评选“五好家庭”、“文明楼院”活动。
四、岗位培训
根据国务院批转国家教育委员会《关于改革和发展成人教育的决定》的精神,福建省于1986年开始试行岗位培训。
1987年9月,福建省职教委、省劳动局、省经济委员会、省教委、省总工会联合发出《关于开展企业职工岗位培训工作试行意见》。对岗位培训的指导思想,实施岗位培训的范围和步骤,制定岗位培训的原则,岗位培训的教学计划、大纲、教材,岗位培训与其他培训的关系,岗位培训的考试与发证,以及岗位培训的组织领导、政策措施等都作了具体规定,提出全省开展岗位培训的试行意见和规划。
1988年,岗位培训的试点范围逐步扩大,干部岗位培训试点35个,省财政厅、商业厅、粮食厅、轻工业厅、物资厅、司法厅、人事局等先后举办了培训班多期,受训干部7000多人。职工岗位培训2716个单位、工种和班组,受训的11.30万人,其中工人占9.40万人。
岗位培训试点的对象,有党政机关干部,有企业厂长、经理、车间主任、班组长,经济部门的总会计师、统计师、经济师、外贸业务、营销、计划干部等。培训内容针对性、实用性强,能根据不同岗位人员的工作、生产需要,按需施教,学以致用。依托培训的学校类型多。有省市党校、干校、大型企业培训中心、成人高等院校。岗位培训和其他培训结合进行。如岗位培训与工人技术等级培训结合、岗位培训与学历教育结合、岗位培训与专业证书教育结合等,使其互相促进,互为补充。考核方式因地制宜,灵活多样。有先自学后参加考试,有先集中授课后参加考试,以及结业作业考核等,以利于工作和生产,减少工学矛盾。
(一)岗位规范
岗位规范包括政治思想、职业道德、文化程度、专业知识、实际技能、工作经历等方面的基本要求。制定岗位规范,各地在试点时采取以下4种途径:一是直接取自上级或兄弟部门的岗位规范,其中以采用部颁的为多数。如省商业厅举办的各县公司经理岗位培训,是采用商业部颁发的岗位规范;二是联合制定岗位规范。如中国工商银行福建省分行举办的县支行行长岗位培训规范,是由总行委托福建、江西、贵州、四川、重庆等四省一市分行共同协作制定的;三是以外省某种岗位规范为蓝本,结合本省实际情况制定的。这种类型的岗位规范占多数;四是由本部门自行制定。如中共三明市委组织部举办的乡镇党委书记岗位培训试点班的岗位规范,是在反复调查研究基础上,与有关专家论证修改后制定出来的。这一类型的岗位规范,针对性、实用性强,易于贯彻实施,但工作量大,花的时间长,在试点中占的比例较小。
(二)教学
制订教学计划大纲,选编教材。福建省岗位培训试点阶段的教学计划、大纲和教材,来自三个方面:一是国家部委已制定的,按部委的教学计划、大纲执行;二是选择各兄弟省市相同的岗位教学计划加以修订后执行;三是国家部委和各兄弟省市尚未制订出教学计划的,则由业务主管部门或委托有关单位及大中型企业自行制订教学计划、大纲和选编教材。课程设置,根据各种岗位规范的要求,突出本岗位的生产技能和业务工作能力,突出实用性和实践性,力求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干部岗位培训的内容,按照干部岗位的性质、任务和职能确定必备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培训内容包括:马列主义基本理论,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法律知识;本岗位必须具备的专业知识和实务知识以及管理方法和职业道德等。不同层次和不同类别的干部,岗位培训的教学内容和要求不同。1988年,三明市对乡镇党委书记进行岗位培训。全市147个乡镇(街道)共379名党委正副书记全部培训完毕。根据乡镇党委书记岗位规范要求,开设《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知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领导科学》、(岗位实务知识》、《岗位技能培训》等5门课程。全科班每期学习不少于2个月(全脱产);单科班每门课程不少于12天。三明市人事干部岗位培训每期学习时间为4个月,总学时1000课时,其中必修课360课时,选修课250课时,自学390课时。开设《行政管理学》、《人事管理概要》、《现代人才管理》、《现代管理心理学》等课程。
培训方式:一是将学历教育引进岗位培训。省财政厅规定,凡修完中华会计函授学校全部课程的财会人员,经过跟踪考核能胜任本职工作的,发给岗位合格证书;二是先自学后进行考试。省公路局道班(站)长岗位培训,先向在岗人员分发岗位标准和培训教材,安排业余时间自学,规定统一时间进行考核验收,考核合格者发给岗位证书;三是以单科结业形式进行培训。漳州、三明等市人事局规定,对已具备学历资格的人事干部,按照岗位规范开设的课程进行单科或双科学习,学完一门课程考试合格,给予结业,修完全部课程成绩合格,发给岗位合格证书;四是结合岗位技术练兵进行培训。厦门铸造厂结合技术练兵,开展岗位技术表演赛,通过比赛进行考核,有效地提高了工人业务水平,促进了工厂产品更新换代。该厂在14项可比经济技术指标中,有10项名列全国同行业第一,实现了扭亏为盈。
岗位培训根据各地实际需要,分别采用脱产、半脱产、业余学习等形式。脱产培训的时间一般2至3个月,最长不超过半年。办学方式因地制宜,有自培(自己办班培训)、代培(委托别单位培训)、自学、联办、电化教学等多种。
考核和发证:职工岗位按行业分级建立考核机构,经过培训考核合格,由考核机构颁发岗位合格证书。大中型企业教育机构健全的,由主管厂长(经理)、教育、劳资、人事、生产、工会和有关业务部门的负责人以及工程技术人员组成考核委员会负责组织进行;小型企业由上一级业务主管部门负责组织进行。
干部岗位培训的考试考核,由厅、局业务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实施。福建省规定,在职干部年龄55岁以下,已达到国家规定学历的,都要分期分批进行培训,经考核达到岗位职务规范要求的,统一颁发岗位合格证书,作为用人部门了解、考核、使用干部的依据。对成绩优秀者,在其他条件相似的情况下,给予优先晋级和提拔,并在全省范围内逐步推行先培训后上岗的制度。福建省公共交通系统企业中层干部岗位培训考试考核的办法是,公共课开卷考,专业课闭卷考。试题的重点是考理解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脱产、半脱产学习的单独考,单科独进的学完一门考一门,多科并进的,集中考;业余自学的由地市统一命题,统一组织考试,集中评卷。一年组织考试两次。有的实行跟踪考核,针对企业实际,选择研究课题,写出论文,并召开检查验收学习成果发布会,以促进知识向能力转化。
(三)管理
干部岗位培训,在中共福建省委干训领导小组统一领导下,实行部门分工负责制。中共福建省委组织部、省人事局负责制订全省干部岗位培训的总体规划和有关政策规定,负责审批各系统、各部门开展岗位培训的试点和面上工作方案。各业务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制定本系统、本部门有关岗位知识规范,负责制定本系统、本部门开展岗位培训的规划方案并组织实施,负责组织考核和颁发岗位培训证书。省教委会同省委组织部、省人事局对承担岗位培训各高等院校的资格审查,并在教育行政和教学业务上予以指导。企业职工岗位培训,主要由福建省职工教育委员会协同省经济委员会、省劳动局、省总工会、省教委,共同负责组织实施。
1987年6月,省职工教育委员会先后举办了两期企业岗位培训研讨班,参加的人员有厂长、书记、工程师、技术员、车间主任、工会主席以及职工教育处(科)长、教师等,深入研讨岗位培训的新情况新问题,把岗位培训试点工作引向深入。随后,福州、厦门、宁德、三明、建阳等地市职教办和省船舶、石油、轻工、林业、建材、煤炭、冶金、国防工办、工商银行等部门和单位,也相继举办了各种类型的研讨班,把企业岗位培训逐步向面上推广。
1989年6月至10月,省职工教育委员会、省劳动局、省总工会联合开展全省企业班组长岗位培训工作检查,着重检查培训的组织管理、教学效果、计划落实情况。全省受培训的班组长60829人,培训率为66.5%,对已培训的班组长进行跟踪考核的31574人,跟踪考核率为52%。福州市自1986年以来,市工农教育办公室、市教育局(教委)以岗位培训为重点,先后在福州电线厂、马尾造船厂、福州国棉厂等单位,召开岗位培训现场会、研讨会,组织现场观摩,总结推广经验。
五、继续教育
(一)形式
继续教育的任务是全面提高已具备大专以上学历和相应专业技术职务的在职各类专业技术人员的素质,以适应科技发展的需要。80年代初,福州市科协成立市业余科技大学(原称市科技进修学院),先后举办英语、日语、俄语、计算机系列以及高数、化工、仪表、测绘、质量管理等教学班。至1987年底,参加学习的人数累计17000人次。1985年,由省科技干部局牵头,会同省教委、省科学技术委员会、省财政厅、省科学技术协会等部门共同研究制定继续教育实施意见及有关政策措施,先后在全省各部门、各地市建立科技人员培训机构,发动和组织各部门各系统制定计划,开展试点工作。全省各部门、各地市开展继续教育的形式有3种:
一是专业进修。省机械厅于1985年举办“机械工程师进修大学福建分校”,先后招收两届学员共2400多人。1986年,省人事局、省科技干部局协同有关业务部门举办全国土木建筑专业高级研修班。1988年5月,举办全国食品专业高级研修班。两年来,输送和选派30名高级科技人员和中年业务骨干参加兄弟省区举办的各类专业全国高级研修班学习。1987年,福建广播电视大学与省教委、省经济委员会、省科学技术干部局联合举办现代工程师继续教育专修班,招收具有工程师或助理工程师职称的4715人参加学习。1988年,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又举办电气工程新技术继续教育(即电气工程师继续教育专修班),为推行机电一体化,为全省机械行业高层次工程技术人员提供电气工程方面高层次专门知识服务,也为我省高等院校电气工程类的年轻教师在原大学或专科毕业的基础上,提高到助教进修班的水平。
二是专题培训。省卫生厅从1985年以来,举办医学各类专题培训班、进修班438期,参加培训的医务专业人员15.55万人次。省科协举办的科技进修学院,几年来共培训高中初级科技人员5500多人次。还举办3期领导科学、管理科学讲座,请地、市、县党政领导和省直机关的领导参加。省农业科学院从1985年以来,举办《现代科学方法论》、《系统工程》、《微机在农业中的应用》、外语以及新技术培训班,参加学习的4103人次。三明市人事局、科学技术委员会等部门联合举办外语、电子计算机应用、栗树栽培等继续教育培训班、研修班,全市有600多名专业技术人员参加培训。1988年,全省9个地市举办食用菌、水稻杂交优势、果树、心血管技术、现代管理等跨地区的20多个中级研修班,分期分批对从事专业技术人员分别按专题进行培训。全省先后参加各类培训班、研修班学习的有17.18万人次。省科学技术干部局还与省广播电台、福建师范大学、福建广播电视大学联合举办中高级科技人员外语广播函授班,参加学习的科技人员2000余人。
三是组织考察。“七五”期间,福建选派中青年科技人员近700人赴美国、英国、德国、日本、澳大利亚等25个国家、地区学习考察,学习的内容有林业、医学、理工、社会科学等30个专业。省科学技术协会组织38位科技人员赴日本考察研修。这些出国学习考察的人员绝大多数已学成回闽。还借受国家科技人员继续教育主管部门委托举办高级科技人员研修班的机会,组织本省科技人员参加省外专家的专题讲座,进行参观、考察、咨询等活动,开展学术研讨和交流。同时,通过政策导向,鼓励科技人员的合理兼职,如到高等学校兼课或担任科技干部以及选派业务突出的中青年骨干在专家身边工作、学习等,让科技人员在实际工作中得到锻炼和提高。
(二)教学
课程设置根据学习时间长短、专业要求及学员现有知识基础,分别确定选学必需的课程。授课形式除采用课堂面授外,还有讲座、广播、函授、电视等多种教学手段,以满足不同对象的学习需要。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利用中国教育电视台中央电大的教育节目,在福建举办“电气工程新技术继续教育”。依据国家六部委的文件规定,设置5门课程:(1)网络分析与综合导论(60电视学时);(2)现代线性控制系统的分析和综合(50电视学时);(3)计算机控制系统设计与实现(64电视学时);(4)模拟集成电路及应用(50电视学时);(5)电路及控制系统的计算机辅助分析与设计(65电视学时)。
以上课程根据电气工程类的不同专业分为两组:第一组开设课程:网络分析与综合导论,现代线性控制系统的分析和设计,模拟集成电路及应用,电路和计算机辅助分析与设计等;第二组的课程:现代线性控制系统的分析和设计,计算机控制系统设计与实现,模拟集成电路及应用,控制系统的计算机辅助分析与设计。上述各课程均按研究生水平授课,除应理解掌握基本理论外,尤其注重实际应用,提高实际操作能力。第一组的授课对象主要是从事网络、电路电子线路分析、设计的专业人员;第二组的授课对象主要是从事自动化、机电一体化等工作的专业科技人员。
各地举办的继续教育专业进修班和专题培训班,建立有考核、考试制度。学完每门课程后,由主办单位统一命题考试,每一门考试成绩及格者发给单科合格证书,学完全部课程考试成绩及格者发给结业证书,并根据国家六部委《关于开展大学后继续教育的暂行规定》,由各主管部门将学员的结业证书(复印件)存入本人业务档案,作为今后聘任和晋职的依据。
(三)管理
1987年后,各地各部门根据省科学技术干部局、省教委、省科学技术委员会、省科学技术协会、省财政厅《关于加强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的意见》的要求,先后建立了科技培训机构55个,各部门和单位都把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继续教育纳入干部教育范围,制定长远规划和年度计划,并同本地区、本部门的生产、科研计划一起安排实施,一并总结。对中级以上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实行每3年,有3至6个月进修时间,对于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制定专门培训计划,重点培养。各地、各部门在实施培训计划时,有的把3年学习时间集中使用,也有的分散使用或安排自学研修。对于其他专业技术人员的学习,也按照实际需要进行安排。在落实进修时间上,以业余学习为主,对脱产学习的从严掌握,脱产或半脱产的人数按规定不超过本单位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5~7%,尽量避免工学矛盾。
全省先后建立了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管理体制。省科学技术干部局主管全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工作,负责中级以上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方针政策和规划的制定,督促、检查和指导各地市、各部门开展继续教育工作;各地市、省直各厅局也建立相应的机构,负责本地区、本部门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的综合管理工作以及对中级以上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组织实施;各县、市(区)也确定专门干部负责本县、(区)继续教育工作。同时,建立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培训进修卡”,以登记专业技术人员参加进修培训的情况和学习成绩以及在实际工作中作出的贡献等,并将这些情况存入本人业务考绩档案,作为人事部门使用和评聘专业技术职务的依据。为保证继续教育质量,对课程设置、课时安排、聘请主讲教师授课等,承办单位都报经省一级业务主管部门同意并报国家部委认可。同时,组织授课教师参加国内国际学术交流,以培养提高。各地、市、省直各单位都加强教育基地的建设,配备高水平的教师,增添教学设备,改善办学条件,切实担负起本地区、本部门管理范围的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工作。福建受委托承担继续教育任务的主要有:省、地、市科技进修院校、科技培训中心、各类成人高等院校以及普通高等院校。上述学校与主办单位密切配合,确定培养目标、制定教学计划、选编教材、组织教学,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开展继续教育,对促进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不断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的业务素质、专业水平和创造能力,振兴福建经济起了重要作用。福日电视机有限公司,是福建省和日本国日立公司合资兴办的企业,有职工1400人,安装三条彩色电视生产线,年产能力72万台,三分之二的产品销往国外,总产值近10亿元。几年来,福日公司全面开展继续教育,培养企业当前和未来发展需要的新一代科技与管理人才,使企业在国内外市场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1987~1989年,公司的出口彩电每年以翻一番的产量递增,产品远销世界6大洲17个国家和地区。由机电部举办的全国51CM彩电测试,HTC—2024机以总分100:1的最高分荣获质量优秀奖,而且国产化率为全国第一。福建水产部门于1988年先后举办远洋渔业管理和对虾养殖高级讲习班,分别聘请日本水产专家和山东海洋学院专家、教授等来闽讲学,传授技艺。在讲习班上,学员们学到了养殖齿虫作为对虾饲料的技术,采用这项新技术,可以大大降低成本,提高产量,为进一步发展对虾养殖开辟了新路。福州市业余科技大学结业的学员中,获国家、省、市三级以上科技进步奖达104项,有9人选送到国外进修,9人出国考察。省建委工程师陈柽生在微机班结业后,与其他人合作调查测试,采用计算机运算,撰写《福建市区环境质量评价及防治规划》的文章,被福州市人民政府采纳实施,取得良好效益。
六、专业证书教育
1987年,国务院批转国家教委《关于改革和发展成人教育的决定》中规定,成人高等和中等专业学校要突破单一的培养规格,对学员实行3种证书制度:一是达到国家对高等学校本科、专科和中等专业学校学历规格要求的毕业证书;二是达到相应学历层次单科知识水平的单科及格证书;三是达到岗位必需的专业文化知识水平,在本行业从事所学专业工作范围内适用的专业证书。专业证书是评聘专业技术职务或管理职务任职资格的依据之一。
专业证书教育与成人大中专学历教育有许多不同的特点:一是参加学习的学员年龄必须在35周岁以上,中专专业证书班学员应具有初中毕业文化程度,从事本专业工作3年以上仍在本专业岗位工作的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的在职人员;大专专业证书班学员应具有高中毕业文化程度,从事本专业工作5年以上,所学专业对口,而尚未达到岗位所需要的大专文化程度的在职人员。二是课程设置强调岗位需要。学制,中专专业证书班脱产学习1年,业余学习2年,课程开设7至8门,理论教学总时数1000学时左右,其中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课时不得少于70%。学员学完教学计划规定的全部课程,经考试成绩及格,发给成人中专专业证书大专专业证书班学制,脱产学习1年,半脱产学习1年半,业余学习2年。一般开设8~10门课程,理论教学总时数不少于800学时,在岗位专业知识上要达到与高等专科学校同等专业相当规格的质量要求。学员学完教学计划规定的全部课程,经考试成绩及格,发给成人大专专业证书。三是教学计划由用人单位委托办学单位制订,并组织专家论证确认。四是办学形式灵活多样。可委托办班,也可由办学单位派教师到学员集中地办班;学习时间以集中连续学习为主,也有分段学习。五是证书持有者,可在同一专业范围内的学用一致的岗位上,任职和使用与取得同层次学历证书者同等对待,如调到专业性质不同的岗位上,应学得新的知识,取得新专业证书。六是在管理方面,省教委负责审批办班计划、教学计划。对异地办班有所限制。
至1989年,全省有2156人获得中专专业证书,1080人获得大专专业证书。
附:学校选介
一、厦门大学海外函授学院
1956年初,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决定由厦门大学试办华侨函授部,开设数学、物理、化学3个专修科,为海外华侨学校培养师资。当年5月,经高教部批准对外招生。第一届录取新生306人(其中教师占69%,社会青年占31%)。1957、1959年增设中国语文专修科和中医专修科,录取新生191人。1959年,中文专修科改为师范专修科。1960年,增设化工技术班和中国语文进修班。1962年,经上级批准,厦门大学华侨函授部改名为厦门大学函授部,函授教育对象扩大到海外华人。1966年,增设生物学专修班。至此,函授部已先后招生10128人,1966年在学4134人,分布在5大洲28个国家和地区。
“文化大革命”开始,学校停办。1979年底,海外函授部筹备复办。根据国务院侨务办公室提出的“促进与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发展友好关系,用函授和面授等多种形式向外国提供学习中国文化的机会,为海外华侨和港澳台湾同胞学习祖国文化提供条件”的宗旨,先恢复中文和中医两科。1980年5月,海外函授部对外恢复招生。1981年,经教育部批准,改名为厦门大学海外函授学院。名誉院长盛国荣,院长潘茂元、副院长蒋林(1987年后院长为庄明萱、副院长周世雄)。同年7月,与厦大医院共同建立中医门诊部,作为函授生临床实习基地。1984年11月,开办针灸面授进修班。1985年,增设《简明中国历史》、《民俗学》、《中国书法》、《唐诗欣赏》、《医古文》等课程;举办篆刻进修班、中医面授高级研究班、中医妇科学和中医骨伤科进修班。1986年,举办针灸英语面授班,扩大针灸实习场所。从1980年复办至1986年,海外函授学院共有在校函授生3500名,分布在54个国家和地区;另接收留学生300名。1987年3月,海外函授学院与1983年成立的厦门大学国际教育中心合署,建立了统一的领导班子,设立中文部、中医部、留学生部和办公室,负责管理行政和教学工作。从1987年~1989年,在学函授生发展到5000名,已毕业或结业的800多名,留学生600名,来校中医实习生也逐年增加。
改革开放以来,海外招生代办处由10多个增加到近30个,分布在新加坡、菲律宾、马来西亚、泰国、日本、美国、加拿大、巴西、澳大利亚及香港、澳门、台湾等地,并在香港设立中医临床实习基地。教学设施和教学管理逐步加强,1986年9月,新建的教学办公楼落成。还先后建立了语音室、录音室、电教室和标本室,并与厦门大学医院、厦门市中医院、第一医院、第二医院、思明区医院、开元区医院、漳州市中医院等单位合作,建立稳定的中医临床实习基地。还建立教学评估制度,制订《课程评估系列指标》、《作业批改细则》、《临床实习带教细则》等,促进教学工作规范化管理。
海外函授学院与国际教育中心合署办公后,中文函授教育增设了文学创作研习班、华文教师高等师范进修班、中国文化专修班、短期文化旅游班和新开设选读课程,各种程度学生入学均可得到安排。中医专业除原有中医内科、针灸、骨伤、妇科进修班外,又开设一系列专题进修班和新的选读课程。师资力量得到加强,有教职工近百人,其中正副教授6人,讲师31人;兼职正副教授30多人。名誉院长盛国荣教授的内科专题、冠心病辩证论治讲座,针灸专家陈应龙的针刺补泻法讲座,庄明萱副教授的中国现代文学讲座,蔡铁民副教授的中国民俗学、中国民间工艺讲座以及彭德宁副教授的中药学,洪天吉副教授的内科学、方剂学等,教学上各具特色,受到学生欢迎。
厦门大学海外函授学院创办以来,为海外华侨、华人培养了大批专业人才。通过学习,文化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有了提高,不少人学成之后,在各自工作上发挥了积极作用。中医针灸函授生康庆义、赵金芝夫妇是中国培养的大学毕业生,后到西班牙定居,分别开设两个针灸诊所。参加函授学习后,医术提高很快,每天诊所门庭若市,西班牙政府官员和皇家贵族也到他们的诊所求医。东南亚地区有一个诊所是由“文化大革命”前厦大的函授生为骨干组织起来的,全所12人,学院复办后全部参加学习,并轮流回厦大实习,理论水平和医术水平普遍提高,从一个诊所发展到3个诊所,业务扩展到附近的城市和乡村,受到当地民众好评。海外华文学校的许多中小学教师,参加学习后,教学水平普遍提高。泰国华文学校教师28人中,有24人参加函授学习。澳门小学教师林晞,参加中文函授学习后,教学效果显著,受到当地教育界重视,被聘为澳门中小学教师培训班的授课教师。广大函授生学成回国后,大都积极传播中华文化,促进中外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泰国函授生林荣华,学成后在拥有50万学生规模的曼谷堪坦大学任中文讲师,在曼谷电视华文节目中任主讲教师。日本华侨潘创治,原是华文学校教师,通过学习,提高了中文水平,现专职从事中日文翻译工作,并多次担任中日互访代表团口语和文字翻译。许多华侨参加学习后,特别是回校面授或实习,亲眼看到新中国建设的成就很受感动和鼓舞,不少人以各种方式关心和支持母校办学,有的向厦门大学捐赠巨款建造体育馆,以表达海外赤子爱国之心,并报答母校哺育之恩。海外华侨和华人称赞厦门大学海外函授学院“传学四海,载誉五洲”。
二、福建省直属机关业余大学
福建省直属机关业余大学的前身是省级机关干部业余文化学校,创办于1950年9月,由原省委机关干部业余文化补习学校和省政府机关干部业余学校合并而成。先后开设高小、初中、高中和大专等班级,1958年,增设大学部,由郑保经(省直机关党委会副书记)兼任校长,张潜任专职副校长。在校学员4000多人。1969年停办。
1980年5月,学校复办,设中文、英语、日语、法语4个专业,学员800余人。由温附山副省长兼任校长,宋斌任专职副校长。至1989年,由刘加鹿任专职副校长。1982年12月,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并报教育部审批获准备案。学校由中共福建省委省直机关工作委员会和福建省教育委员会双重领导。1987年,经省政府批准,成立校务委员会,由省政府有关厅局领导组成,实行校务委员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全校教职工40人,其中专职教师20人,兼职教师47人,高中级职称教师占70%以上。设办公室、教务处、培训处、中文教研室、外语教研室、财经教研室。校舍建筑面积3800平方米,设有现代化语言实验室、微机实验室,增添了音像教学设备。
学校复办后,以文科为主,面向省直机关,招收在职干部和职工。至1989年,在校学员1140人,设大专中文、秘书、财经、经贸、英语、日语、公关、行政管理等8个专业,25个班,840人;单科8个班,300人。
改革开放以来,学校积极进行教育改革,注意转变办学思想,搞活办学机制。针对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发展外向型经济的需要,对专业设置进行了调整,压缩长线专业,增设经济、管理类的财经、经贸、公共关系等短线专业,深受用人单位欢迎。1988年,第一届外经贸专业学员毕业时,不少单位上门要求学校为他们推荐毕业生。1985年以后,随着成人教育的重点转移,学校挖掘内部潜力,开展多层次、多规格办学。5年中,先后举办了会计证岗位培训以及工业会计、商业会计、外经外贸、科技英语、英语口语、日语口语、宾馆英语、英语笔译等20多个短期培训班,培养应用型、管理型人才2000多人。
学校还根据复办几年来的教育实践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进一步修订了6个专业教学计划,组织编写20多门主要课程的教学大纲。在修订时,遵循“保证基础课,拓宽专业面,突出成人性,增加适应性”的原则,对课程进行调整;增设实用性强的课程;将一些技能课按轻重缓急分别列入必修课或选修课;针对学员的工作性质和岗位需要开设3至4门选修课,体现成人教育的针对性、实用性和按需施教的特点。同时,不断改进教学,加强智能培养,努力提高教学质量。据1984~1986年前三届毕业生参加全省毕业统考的485名学员的成绩统计,及格率占94%,80分以上的141人,占29%。
学校定期组织学员、教研室和教务处对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能力、教学效果进行考核评估,帮助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有计划地组织教师在职进修和脱产进修。提倡以老带新,帮助青年教师提高业务水平。对兼职教师,通过认真挑选,了解教学情况,严格考试要求,建立经常联系渠道和兼职教师档案,加强管理。学校还鼓励和支持专职教师从事科研活动。林则勋副教授在承担双倍教学工作量的同时,在报刊上发表200多篇文学作品。青年教师李平武潜心教学研究,近年来陆续撰写、出版5篇论著、译著,其中(英语词根)与《单词说文解字》两本书被评为华东地区优秀教育书目。由于他的成绩突出,被破格晋升为副教授。
学校重视思想政治教育。每班配备专职班主任,对学员进行学习目的性和尊师守纪教育。组织开展“五讲四美”活动,举办“青春、理想、未来”诗歌朗诵会等。每学年都开展学习积极分子和先进班级评选活动。学校复办以来至1989年,共表彰学习积极分子455人,先进班级15个。
在教学管理上,重点是“两抓”、“两严”:抓各科教师授课计划和试卷的审核,抓.学籍管理,做到按章办事,不开口子;严格考勤,坚持上课点名,缺课三分之一的不能参加期考;严格考试,坚持期末抽考,以调动教与学两个方面的积极性。
学校开办以来,已有大专毕业生1400多人,其中不少毕业生成为省直机关的业务骨干,在各自岗位上发挥了重要作用。据初步统计,被提升为处级以上干部的有100多人,不少人被评为先进工作者。(61)届中文专业毕业生倪世道,任省物价委员会副主任,曾主编《福建经济概论》、《经济特区价格概论》等专著,获省社会科学优秀著作三等奖,省首届价格科研优秀成果奖。已调外省工作的(65)届中文专业毕业生周稚云,现任无锡市江南大学讲师,多年从事书法教学,是中国书画函授大学无锡分校首任书法系主任,被收入《中国硬笔书法名人录》。编写过钢笔字专著5本,其中《钢笔字练习法》7次印刷共250万册。书作在国内外多次展出,并被辑入精品集出版,还为国内8所文博单位及日本爱知县、群马县、仓敷相模原市收藏,有些作品被政府作为礼品赠送外宾、侨胞。
三、福州市建联财经成人中等专业学校
福州市建联财经成人中等专业学校,前身是中国民主建国会福州市委员会和福州市工商业联合会,于1981年5月联合创办的福州市建联财经业余学校。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福州市民建、工商联受福州市鼓楼区工业局委托,为区属工厂企业负责人举办工业企业财务管理培训班,学员50人,租用延安小学1间教室,聘请3位兼职教师任课,于1981年5月11日开学,培训3个月。同年6月,为适应涉外企业职工学习英语的要求,聘请1位英语教师,借用榕城酒家尚未开业的营业厅,开办2个英语班,招收营业员、服务员等50人入学。8月,租用花巷尚友堂举办第二期工业企业财务管理培训班,学员50人。1981年9月,正式成立业余学校,并租用宫巷小学向社会招生。开设会计原理、商业会计、工业会计、基建会计和初级英语等单科班8个班,学员320人。1982年,春季到1985年春季,先后增设政治经济学、国际金融、工业企业管理、零售企业经营管理、建筑预决算和各种专业会计以及会计职称考前辅导等17门课程,67个班级,学员达5742人,结业2393人。1985年,学校迁往福州第二十三中学上课。由于开设专业适合经济建设需要,教学管理严格,师资水平较高,教学质量良好,赢得了社会信誉。1985年春季,开设27个班,学员增至1429人。连江、长乐、马江、琅岐等附近郊县的青年也闻讯前来报名参加学习,招生计划一再突破。光泽、宁德等19个县市青年也来信要求参加学习。
1985年2月,经省人民政府审批,学校改为成人中等专业学校。校长由陈训焘担任。同年秋季,开设中专财会专业,计划招生200人,报名者800人。经全省统一招生考试,录取244人,录取线列全省前茅。从1986~1989年,又先后招收中专学员716人。这期间,在举办中专学历教育的同时,仍继续举办各种单科班、会计职称和成人中专考前辅导班等。学校规定,凡获得该校单科结业证书者,录取中专后该科可免修。同时,经省财政厅批准,持有该校会计原理、珠算技术、专业会计、会计法规4门单科结业证书者,可免试领取会计证。据1985年秋至1989年底统计,已毕业中专生387人,先后参加各种单科学习的5427人,结业的3006人。其中许多人已领到会计证,持证上岗,并有315人获得会计员、助理会计师职称。1987年秋,经福州市教委批准,举办福州市建联高级职业中学,开设财会专业,招生45人。1988年秋季,增办轻工工艺、营业员、电工专业,招生290人。至1989年底,已毕业85人,毕业生全部被推荐录用。这一年,该校与福建财会管理干部学院联合举办财会大专班和财会大专专业证书班,招收学员46人。学校发展成为有中专、单科结业证书、职业高中、岗位培训以及与成人高校联办的大专班、大专专业证书班等多层次、多形式、多功能的千人规模的学校。
该校由校长、副校长组成校务领导小组,下设教务处、总务处,配备14名专职行政人员(多系离退休干部、教师),负责日常学校行政和教学管理工作。聘请以厦门大学校友为主的专兼职教师80人任教。这些教师多数长期从事经济工作,富有教学经验,教学认真负责,深受学员欢迎。同时,建立了《教师职责》、《班主任职责》、《学习制度》、《学生出勤奖惩暂行规定》等制度,加强了教学管理。学校重视财务管理,坚持按规定标准收取学杂费,本着勤俭办学,精打细算的原则,开源节流,民主理财,做到收支平衡,略有节余。办学以来,已积累办学资金50多万元,并将部分资金购置办公和教学用品,为办学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
为加强与海外联谊,1987年,成立董事会。聘请香港永昇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香港福州十邑旅港同乡会理事长赖庆辉先生为董事长,福州市民建、工商联有关领导5人为董事。聘请美国共和党亚裔总党部主席兼台湾支部主委朱伯舜博士、香港侨联航运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国桢先生、印尼椰城大加根公司董事长赖水镰先生、台湾正风联合会计师事务所所长朱立容先生、台湾九华证券公司董事长张子露博士(已故)为名誉董事长。董事会成立以来,海外知名人士捐赠教育基金,设置奖学金,赠送专业丛书和教材资料,扩大了影响。
该校办学成绩显著,曾被评为福州市成人教育先进单位,校长陈训焘被评为市、省和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
四、建阳县童游乡文化技术学校
建阳县童游乡文化技术学校座落在潭城城郊童游乡。1950年9月,先办冬学,后改为民校、速成识字班,1954年9月,改为童游中心民校,办5个班,学员200多人。1956年,除办扫盲识字班外,还办了高小班,学员达300人。1958年,在扫盲识字热潮中,以童游中心民校为中心辐射各村、各街道,大多数基层干部和群众都参加了学习。在三年国家经济困难时期,中心民校始终坚持办学,被南平地区评为“铁民校”、工农教育先进单位。
1974~1977年,举办农民业余技术学校,开设茶果、农业技术课。1978年,恢复原名童游中心民校,开设扫盲班、茶果班、畜牧兽医班等。1984年,开设3个文化班和书法、家用电器、茶果等专业班,并经县教育局批准,改名为童游乡文化技术学校。校长由乡党委书记兼任。
学校占地面积700平方米,建有一幢4层教学楼,有7间教室、6间宿舍、1间办公室,建筑面积1200平方米,有一套电教设备。在校外的赤岸村和东泽茶场,设有实习园地10亩、果林20亩。另与建阳县医院、建瓯县农民中等专业学校、建阳地区中医研究所和童游兽医站开展横向协作,设有专业班实验室。
学校实行多门类、多形式、多层次办学。班级门类涉及农村政治、文化、技术、计划生育及社会生活各个领域,既有学文化的扫盲、高小、初中班,也有各种专业技术培训班,有业余学习的长班,也有脱产培训的短班。学校遵照“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根据当地农民的需要,除童游乡办总校外,在17个自然村办17所分校,开设扫盲班、扫盲后巩固班、高小班以及农械、竹木、养殖、茉莉花、竹编等10多个项目的技术班。1988~1989年,全乡扫除文盲339人,使青壮年非文盲率达99.33%。学校同17个村的专业技术研究会,联合举办各类培训班196期,受训13400人次,9600多人毕(结)业,860多户成为农、渔、茶果方面的专业户和科技示范户,240人成为专业技术员,750人成为能工巧匠,76人被保送到县科协继续培训,成为初级技术人才。总校办的医士班,结业后有56人成为农村医生,农民学员林华、金顺发、林泉弟在1987年全县农村医生合格证考试中,名列前3名。烹调班有72名在各乡镇开业。家电班有22名在电厂工作或在城乡开业。缝纫班有76名个体开业或进工厂当工人。书法班、美术班也出了不少人才。16岁的农家少年陈鸣参加1986年华东六省一市少年的书法大赛,荣获银质奖。颜成彪参加1989年全国首届农民书画大赛,荣获一等奖。农民学员张铿强,因有一套袋栽香菇技术,1989年,被江西省宜春地区聘为技术顾问。还有闻名全省的“种植能手”江园林、“粮食承包大户”周永福等。
学校根据“教学、实验、推广、服务一条龙”体制,建立校务委员会,由校长、副校长和农委、科协、共青团、妇联等部门的领导参加,定期研究学校的重大问题。学校设立教导处、总务处、生管室,建立一套严密的管理制度。经费来源除县、乡每年固定拨给一定费用外,还收取一些学杂费,并组织勤工俭学活动,为学校的扩展创造条件。
学校拥有一支热爱成人教育事业的师资队伍。有专职教师25人,兼职教师100多人。专职副校长肖登尧,从事扫盲和成人教育工作37年,先后17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1959~1986年又先后被评为全国扫盲先进工作者、全国教育系统先进个人。教导主任、美术教师丁在善的书画作品、书籍插图和学术论文曾多次在北京、南京和福州等地出版、刊登、展出和获奖,被中华硬笔书法家协会评为中级书法家。该校聘任的兼职教师,多是德高识广的名家名师,有的是大学教授、高级农艺师。
该校在开发农民智力,发展城郊型经济方面成绩显著,被誉为“闽北山村一枝花”,成为省教委确定的乡(镇)文化技术学校重点联系校,连续4年被评为省、地、县成人教育先进单位。
五、古田县卓洋乡秀峰业余学校
地处古田、闽侯、闽清三县交界海拔千米以上高山盆地的古田县卓洋乡秀峰村(农业合作化前为秀峰乡,农业合作化后改为秀峰大队,80年代初改为现名),地瘦水冷,村落分散,交通不便。全行政村22个自然村,离主村最远的25华里。1950年初统计,全乡308个青壮年中,文盲半文盲占96%。
1950年冬,开始办冬学,由于缺乏办学经验,学习时续时断,效果不大。1952年,该村派人参加古田县速成识字法师资培训班学习后,相继办3批速成识字班,160多人参加学习,从中培养20多个民师和辅导员。1953年后,速成识字班转为业余学校,由乡党支部书记兼任业余学校校长。为了巩固扩大速成识字班的学习成果,先后办起干部班、青年班,在9个自然村另设9个大班和10个学习小组。1955年秋,掀起扫盲学文化热潮,至1957年秋,全乡青壮年农民基本上摆脱了文盲状态。接着继续举办业余高小班和试办业余初中班,使秀峰乡成为福建省第一个实现农村青壮年基本扫除文盲的单位。1958年春,中共古田县委在秀峰召开三级干部扩大会议,通过现场参观,总结介绍秀峰坚持办学,扫除文盲的经验。1958年3月26日,《福建日报》报导了秀峰的办学事迹,发表题为《学习秀峰、认真扫盲》的社论,号召全省向秀峰学习。1959年底,秀峰业余学校被评为省级“铁民校”。1959年,该乡有212人达到高小程度,其中172人升入业余初中,40人继续在业余高小学习。1961年初,教育部组织调查组到秀峰调查后,肯定了秀峰业余学校的成绩与经验。
秀峰办学成绩突出,最重要在于干部以身作则,带头参加学习,办好民校。针对秀峰村落分散和学习对象不同的情况,采取大村集中大班学,小村组织小班学,部分妇女参加班级学习有困难的就按住处组织小组学,参加学习的干部群众达430多人。为加强各班、组的组织,确定团员和青年积极分子包组包户开展互助学习活动。夜晚,群众上学没有手电筒,就发动团员、青年上山采松脂照明,便利群众上学。乡干部还组织检查组,每10天进行1次巡回检查。检查内容包括:出席率、教学进度、学习效果、班级秩序等。每月评比1次,及时表扬好的班级、小组、民师和学员。每次评模时,都把勤学苦练的学习积极分子和热心教学、成绩明显的民师,列入评模范围。
秀峰党支部坚持文化教育为生产服务的原则,提出“校内一本书,校外一丘田”的口号,种试验田,运用课本和报纸介绍的知识和经验,开展科学试验,取得了成绩。在推广先进耕作工具和开展技术革新时,以民校为阵地,发动学员动脑筋想办法,推广300件新农具。
在培养民师方面,他们坚持立足本乡,自力更生的原则。在扫盲阶段,坚持“能者为师,互教互学”。到了高小、初中班,采取原兵原将原班底,教师学员齐升级的办法来解决。其措施:一是每个班、组配备双套民师、辅导员,组织民师业余轮训,请当地小学教师负责教学工作,这样,两套民师轮流参加进修和教学,使民校教学不间断,又提高民师的文化、业务水平,保证民校教学质量;二是组织备课小组,每星期六下午民师集中一次,按担任的班级、课程,集体备课,研究疑难问题;三是每月组织一次观摩示范教学,交流经验。青年民师周世栋,原只有扫盲毕业程度,经过几年的培养,至50年代末已能教业余初中二册语文。1963年,该乡还组织民师17人参加福建广播函授学校学习,继续提高文化水平。
巩固学习成果,组织群众读报看书也是一项重要工作。他们购置300多本图书,订阅报刊40多种,在每次上课前,安排一定时间让学员阅读书报,凡有重要的文章或好的文艺作品,就介绍给他们看,并由教师指导阅读。他们还组织科普宣传小组,开展写作比赛,运用黑板报开辟诗歌创作园地。民校把群众写的短文、民歌,汇编成4本小册子,有不少作品被选登在省、地办的报纸上。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在举办扫盲、高小和初中班的同时,从实际出发,举办各种短期的专业培训班,成为县、地、省农村成人教育重点联系校。他们发扬“校内一本书,校外一丘田,以田充实书,以书指导田”传统,基本实现“一班一厂(场)”。干部班附设农业试验场,青年班附设化肥厂,妇女班附设“三八”养猪场,村成人中心校成立水稻、甘薯、小麦、真菌、果树、畜牧、茶叶等7个科技小组。几年来,学员边学习、边实践,自己勘察、测绘、修筑水塘7个,防洪沟21条,轮灌坝300多条,并引进小麦和甘薯新品种和先进栽培技术,获得小麦亩产400多斤的好收成。许多农民用食用菌栽培香菇、白木耳,全村90%的农户推广此技术后,已成为“木耳之村”。
几十年来,秀峰民校多次获得县、地区、省和全国的表彰奖励。“文化大革命”前,有7人次先后出席在北京召开的18个省、市、自治区扫盲先进单位代表座谈会、全国青年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大会、全国文教群英会、全国农业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单位代表会议以及建国十周年观礼,其办学经验多次在各级有关会议介绍。至1989年,秀峰村15至40周岁青壮年1049人的文化程度是:大专1人,中专9人,高中37人,初中293人,小学463人,小学肄业134人,初小101人,文盲半文盲11人,非文盲率占99%。通过成人教育途径,培养了一批人才。50年代该乡女乡长肖金香,经过几年勤学苦练,1959年,考上厦门大学工农预科,成了第一代的大学生,后来还连续担任县委委员十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