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学校选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20000984
颗粒名称: 附:学校选介
分类号: G718
页数: 6
页码: 424-429
摘要: 本文记述了福建省厦门鹭江职业大学、福建机电学校、东山县白埕农业中学、福州财政金融职业学校、福建省电力技工学校等学校的概况。
关键词: 职业 选介 学校

内容

一、厦门鹭江职业大学
  厦门鹭江职业大学位于该市蜂巢山麓,1981年10月,由厦门市人民政府创办,经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中央教育部备案的本省第一所职业大学,是以1978年扩招的市办工业、财贸、水产、农业、外事、卫生、建筑、师专地理8个大专班为基础办起来的,肖枫任首任校长兼中共党委书记。学校坚持“面向特区、服务特区”的办学宗旨。当年开办实用英语等6个专业,招收新生240人。到1989年,厦门市人民政府已先后投入1100万元基建费和1200多万元经常经费,共建成各种教学用房和生活用房3万平方米;另在湖里区建立分部,有各种配套建筑8900平方米。学校先后装备了建工、电子、机械等工科专业实验室和物理、电工等基础课实验室,以及语言实验室、微机室、英文打字室等,已拥有价值300余万元的仪器设备和10万余册图书、800种报刊。
  学校以厦门经济特区经济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为依据,比较灵活又相对稳定地设置专业,并设有特区与港台经济研究所、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室、建筑设计室、社会科学研究室等机构。1989年有学生961人,教职工238人,其中专任教师127人,有高、中级职称的80名,形成一支以专任教师为主体,“专、兼、聘”三结合的师资队伍,还先后聘请10余名外籍英语、日语教师任教。
  该校创办以来,坚持改革开拓,在办学思想、内容、方法方面开始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首先是突出职业性特点,初步建立自我调整专业设置的应变机制,坚持“外向型”原则,以专业设置的“转轨变型”或专业分流来主动适应特区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变化。
  在课程安排和课时分配上,外语系英语专业在抓好普通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同时,增加“外贸英语”、“商业英语”、“英语函电”、“旅游英语”、“英语秘书知识”、“科技翻译知识”等应用型涉外课程。秘书专业由原来培养党政机关部门秘书,向主要培养“企业秘书”转化,增设涉外学科,强化外语教学,外语课已达到总课时数的35%。财会专业“分流”开设涉外会计专门化;经济管理专业“分流”开设外经管理专门化,都贯彻了面向“外向型”的原则。
  学校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学中强调理论联系实际,把传授职业技能放到突出地位。侧重课程的实践性和技艺性,重视实验室装备,现有仪器设备已能初步满足基础课和专业课实验开课要求。建工系、电子系所有按教学要求的实验项目,都可在校内完成;机械系实验项目大部分可在校内进行。微机室设备保证全校所有学生上机操作训练的需要。各专业还积极争取企、事业单位及其主管部门支持,建立相对稳定的教学实习与社会实践基地,尽可能与社会实践结合。英语专业旅游英语课在风景点进行模拟导游,经济类各专业结合不同时间教学内容,安排到基层单位专题调查,组织好毕业实习,并举行专题答辩,整个实践教学活动的时间,在总课时占有相当比重;工科各专业实践教学时数约占总课时数的三分之一。实习普遍受到重视,秘书专业实行早期实习、多次实习的办法,实习时间占总学时的六分之一以上,学生在三年中有三次实习,分别在机关部门、企事业单位办公室中进行;外语专业注意捕捉社会实践机会,锻炼学生听说写能力。
  学校重视争取社会力量参与联合办学,加强同国内高校联系协作,拓宽联合办学路子,并注意开展对外合作交流,1982年,与厦门海关联合办学,开办海关管理专业,培养三届毕业生,都在厦门海关工作。学校还和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合办电子精密机械本科班,和北京邮电学院合办通讯专门化,和厦门海山实业有限公司合办服装专业,和北京化工学院合办化学工程专业,和华东化工学院合办化工机械专门化,从(89)级机械专业开始分流,调整教学计划,三年级时送华东化工学院学习及实习。
  学校还重视与国际及港台地区的交流与合作,参与“中国一加拿大高中后职业技术教育”合作项目,由该校牵头的福建省网络,与加方三所高校网络结为交流对子,签定项目合作协议。几年来,美、英、日、苏、菲等国及港、澳、台地区的教育界人士、学者多人先后莅校参观访问,与美国有关社区学院就加强双方的联系交流等方面,确定了合作意向。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还先后在该校设立一批奖教、奖学基金以支持特区人才培养。1984年,独资企业宏泰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率先捐赠专款,设立“鹭江大学蔡可秀奖学基金”,已评选7届,共有500余名优秀学生获奖;“王淑景王文斗奖学金基金会”、“李王景李庆森奖教奖学金基金会”也都提供该校一定奖励名额。厦门市“中安奖学金基金会”也提供50个名额奖励该校优秀学生,香港同胞韩先生也曾为该校提供购置图书专款。
  该校从创办到1989年,共为厦门特区培养了2200多名急需人才。毕业生服务于特区“三资”企业的人数迅速增加,1984年的首届毕业生到“三资”企业服务的仅有10余人,1988年以后,每年被“三资”企业录用的毕业生数,已达当年毕业生总数的三分之一以上,外语系头三届174名毕业生中,有8名被三资企业聘为副经理,16名被7家外资银行聘用,14名被选为市政府等组织的考察团译员先后出访欧美、日本及东南亚国家,2名被单位选为派驻日本和香港的代表。
  二、福建机电学校
  福建机电学校前身是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创办的福州苍霞精舍。其后50余年间,校名一再变更,到1958年8月始定现名。校址在福州市东水路1号,占地125亩,建筑面积6.6万平方米,有理化及机电类各种实验室共26个。实验设备资产总值300万元,部分实验室对外开放,承担一些科研、生产任务。图书馆4450平方米,有藏书16.2万册及各种期刊440余种。现有教职工596人(其中专任教师174人),具有高级职称36人,中级职称150人;有32名教师先后任国家教委中专课程组成员或机电部中专学校各专业指导委员会及其所属课程组成员,有12名教师担任部、省、市学术团体负责人。1989年,在校学生共1309人。
  该校历史悠久,机、电专业是传统老专业,现设机械制造、机械设备、工业企业电气化、电子技术应用等12个专业。多年来,学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认真贯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把德育放在首位,对各年级德育的目标、内容和实施办法有明确规定。学校坚持走教学、技术服务和生产“三结合”的路子,既教书育人,又直接为经济建设服务。1985年,学校组织专业教师及技术人员研制“微机改造普通机床”,产品在省内几十家工厂推广,此项成果获得国家经委、科委嘉奖。几年来,学校已形成多渠道、多方位技术服务网络,完成了一大批大中型企业改造项目,有些项目属国内首创或被中外合资企业外方代表向国外推售。该校附属工厂承担接受学生实习及生产的双重任务,建立了工种比较齐全、设备配套的教学培训中心,配备30名专业实习教师,每年完成2200学生次的实习教学任务;与此同时,生产出“武夷山”牌电动台钻系列产品,多次获部优、省优称号,被列为中国机械出口产品;连同其他产品,1988年,年产值达1034万余元,利润150万元,为学校提供了部份办学经费。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随着改革开放经济发展需要,学校建立了多层次,多种形式办学新机制,并开展为企事业单位职工培训工作,先后与一些工厂及单位联办各类中专班和中、高级技工培训班,不少学员毕(结)业后在工作岗位上作出了贡献。此外,还与省内外一些高等院校联合办成人继续教育,培养了1000多名人才。
  该校创办90多年以来,培养了数以万计的毕业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该校毕业生中,不少人已成长为技术专家或企事业的领导人,成为国家及本省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骨干。1950届毕业生陈代雨亲身参与中国首次22万伏高压带电作业获得成功,历任东北电业管理局长、水电部副部长等职,为发展中国电力工业作出重大贡献。据不完全统计,该校历届毕业生在全省机械系统工作的有1916人,占该系统工程技术人员的30.7%,其中担任厂长、经理、党委书记和总工程师的91名,担任工程师、讲师等职务的216名,担任科长、车间主任等中层领导职务的176名。
  1980年,该校被定为全国重点中专学校;1985年以来,先后获得福州市先进单位,双文明先进单位,双拥共建先进单位;福建省总工会授予的民主管理先进单位;省机械工业厅授予的“七•五”期间职工教育先进单位;省教委授予的德育先进单位;福建省人民政府授予的教育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三、东山县白埕农业中学
  东山县白埕农业中学创办于1963年,原属村办学校,校长由村长林炉兼任,实际负责人何水玉。1983年,改为县、村联办。现有初中班5班及职业高中3个班,学生3幻人,教职工26人。有学农基地30亩及食用菌、养鱼场、酒厂、肢粘厂、植物试验园等设施。至1989年,已建校26年,该校始终立足当地,通过提高劳动者的文化科技素质、优化当地作物品种提高产量和办成向全县辐射农业新技术的基地这三项工作,为本乡乃至全县群众解决温饱问题及脱贫致富作出显著成绩,深受当地人民欢迎。
  学校所在地白埕村,过去土瘠人贫,到20世纪60年代,还是以地瓜作主粮,产量低,人均粮食仅200来斤,人均收入46元,温饱问题还没有解决。劳动者科学文化素质低,当时全村2400多人,有全、半劳力900多人,仅有初中毕业生19人,没有一个高中毕业生。办学初期,经费、校舍和学农基地俱缺,条件艰苦,师生修理破庙当教室,自带桌椅,垦荒、改造盐碱滩,开辟学农基地,靠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办起小工厂、养猪场和养鱼场,用勤工俭学的收入改善办学条件,修建校舍,添置教学设备,改善师生福利,补贴民办和代课教师工资,使学校得到巩固。在教学上该校做到:既符合统一要求的规范,又能体现自己结合当地生产实际需要的特色,不放松对基础教育的要求,打好基础。1987年,初中升高中的升学率为41%,在该县名列前茅;初中体育达标率也是全县初中组最高的,在福建省第八届运动会上还获得女子3000米的金牌。学校培养学生热爱农村、艰苦创业思想,新生一入学,就接受校史教育;学生们都要听优秀毕业生和乡村干部讲课,进行社会调查和参加生产劳动。该校3年制农业初中,开设农业基础知识课和劳动技术课,每班有试验田。学生还在校办厂、场参加生产试验实习及劳动,接受一专多能技术训练。在专业技术教学中,结合当地生产需要,采用自编的》芦笋植物学特征与栽培技术》等10多册、近40万字教材。
  学校初创办时,从提高地瓜单产入手搞试验,主要做法是总结出一套“大田出题目,小田作文章 ,小田摸规律,大田创高产”的经验,创造了“地瓜土温床育苗法”、“地瓜堆种植法”等多项高产实验成果,并在全村推广,使白埕村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到1978年,全村粮食总产从1963年的66万斤,提高到234万斤,人均收入从46元提高到520元,比当时全县的平均水平高出400多元,全村人民的温饱问题得到解决,从此学校在当地站稳了脚根。到1978年,学校进一步为当地群众致富寻找门路,当时芦笋在国外十分畅销,邻县云肖常山罐头厂加工芦笋罐头出口,以十分优惠条件发动东山县的农民种芦笋。该校领导意识到如果芦笋在本地试种成功,将是农民很快致富的有效门路。于是,在学校15亩地上进行试验研究。当年,常山罐头厂在东山县建立10个芦笋试种点,该校是其中1个,一年后,其他9个试种点没有什么收成,而该校经过努力,终于总结了一套适应当地种植芦笋高产的成功经验。到1982年,学校试验田里的芦笋产量大大提高,超过北边各县平均亩产。在学校推动下,村民纷纷种植,全村2216亩耕地,有2100亩种上了芦笋,白埕村成了东山县有名的“芦笋专业村”。1987年,全村人均收入1078元,全村718户中有120户平均收入超万元,80%以上农户家有彩电,白埕村成了东山县最富裕的村庄,学校在全省出了名。在此同时,该校在推广新技术方面成为向全县辐射的基地,当初当地农民开始大面积种植芦笋后,一度由于施肥不当,造成笋苗被烧死,学校经过反复试验比较,找到化肥最佳配比施用量方案并加以推广,帮助农民避免损失,还使每亩成本降低15%,产量提高65%以上。此外学校还与省农科院植保所等单位,合作芦笋各种试验共10多项,试验成果推广后,白埕村芦笋平均亩产,从1982年的300斤提高到2000斤,最高亩产可达5899斤。从1984年起,白埕村芦笋平均亩产就超过了台湾。该校师生还走出校门,为外村办讲座和培训班,开展技术咨询、服务。1987年,白埕村所在的陈城乡有60%以上的耕地种上了芦笋,成为东山县最大芦笋生产基地。全县农民看到种芦笋效益高、收入多,也普通种起芦笋来,学校再次扩大辐射面,办了20多期全县芦笋专业户培训班,培训650多人次,还利用讲座、有线广播等形式培训更多农民;1985年底,学校还与福建省农科院建立“千亩芦笋高产示范片”,列入福建省科委“星火计划”;东山县农业局、农委也与学校签定一系列进一步研究芦笋种植技术的合同,把试验基地设在该校,由学校主持日常试验研究。
  到1988年,该校共培养了712名毕业生,留在本村的有436名,占全村劳动力的40%,其中108名成为乡村干部,36人成为各级农技员,28人入了党,254人入了团,这些回乡毕业生成了白埕村农业生产的骨干和精神文明建设带头人,在东山县的“千亩芦笋高产示范片”中有11个高产示范户,都是该校毕业生,白埕村13名村干部中有10名是该校毕业生。
  20多年来,该校曾先后被授予“全国勤工俭学先进单位”、“五讲四美为人师表先进单位”和省、市“教育先进单位”等光荣称号。
  四、福州财政金融职业学校
  福州财政金融职业学校是由1954年创建的福州第十三中学发展而来,座落在福州青年会旧址。1981年,随着中等教育结构改革的需要,福州第十三中学普通高中部全部改为职业高中,先后开办服装、家具设计与制作两个专业,分别与福州华南服装厂和福州木材厂联办,成为兼办普通初中与职业高中的中学,是福州市最早与有关部门联合办学的一所职业学校。1985年,该校职业高中部改办成财政金融职业学校,先后与省、市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兴业银行和市财政部门联合,开办城市金融、农村金融、国际金融和财政金融等专业,实行共同招生、共同制定教学计划、共同考核学生、共同负责毕业生录用,招生范围逐步由市区扩及全省各地,每年联办经费收入都在30万元以上。现有职业中专14班、637人,教职员工121人,90%以上具备大专以上学历,其中高级教师12名,中级43名。校园面积18亩,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拥有46台新型微机的电脑室,56座位的语音室,246座位的多功能电教室,51台英文打字机以及模拟会计室、储蓄代办所等现代化教学设施和400床位的学生宿舍;校图书馆藏书2万多册,并有148座位的阅览室。有校办工厂2个,1989年产值90多万元,利润17万元。
  该校以培养思想好、业务强的实用型中初级财金人才为具体目标,强化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和专业技能训练,使学生树立“清正廉洁,忠诚老实”的职业品格和职业纪律,具备“七个一”的扎实功底,即打一手好算盘,点一手好钞票,记一本好帐,写一篇好文章 ,学一手好字,操一手好微机,练一副好口才,逐步形成该校办学特色,效果显著,培养出一批能手一级、能手特级的珠算尖子。学生代表队在省、市珠算比赛中连连夺冠,学校被誉为“珠坛先锋”,并被省、市珠算协会定为福州地区珠算培训基地。已毕业的两届职业高中服装专业学生大部份被华南服装厂录用,成为该厂骨干,有的还被派往非洲传授技艺;职业中专两届286名毕业生因基本技能好,职业道德素质高而全部被省、市银行等单位对口录、聘用,其中95%成为国家干部。学校以“联办牢、质量高、出路好、影响大”而受到社会欢迎,国家教委职教司和省、市有关领导都曾到校视察,肯定该校办学成绩。该校还作为省、市职业中学财经专业教研中心组的依托学校,被推选为组长校,为兄弟校制定教学计划,提供教材及培训部份专业师资,并向福清、闽清等县市辐射办班,在推动省、市中等财经职业教育发展方面发挥带头示范作用。该校还积极发展横向联系,相继与北京、上海等7市8所同类学校建立稳定联系,1987年,成为全国中等财经职业教育协会成员。该校还不断总结办学中各方面经验,先后在全国、省、市有关会议上和刊物上交流。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到1989年,多次受到上级领导机关表扬,先后被评为市教育系统先进单位、文明学校等各类荣誉称号20多项。
  五、福建省电力技工学校
  福建省电力技工学校系能源部部属学校,由省电力工业局主管,是培养福建电力中级技术工人的主要基地,校址在福州市排尾新兴路,占地28.2亩,建筑面积1.63万平方米。教职工167人,其中教师82人,有高级讲师7人,讲师35人。学生493人。
  学校创办于1958年,前身是福州发电厂技工训练班及古田水电站技工训练班,1959年,两个技工班合并成立省水利电力厅工人技术学校,1961年,更名省水利电力厅电力技工学校,1962年,精简机构时停办。1964年复办,选址福州排尾。1966年,并入福州供电所半工半读中等技工学校,1970年,被迫停办。1978年7月,再度复办,改名福建省水利电力技工学校。1983年,定为现名,划归国家水利电力部领导,列为部属学校。1988年,改属能源部领导。
  学校先后设置过发电厂及变电站电气运行与检修等18个专业,现比较稳定开设的有发电厂及变电站电气运行与检修、电厂水能动力设备运行与检修、电厂热能动力设备运行与检修专业。按照以生产技能教学为主的方针,开设电工工艺、电气设备装配与检修、电子设备组装、电工仪表装配与检验、动力设备检修工艺、钳工工艺等实习科目,建成电工基础、电子技术、电机、继电保护、电工仪表、微机、热动、物理等8个实验室。校外实习采取定点与预分配两种形式,厂校长期挂钩,教学密切联系实际。教学管理及行政管理有一套较为完整的规章 制度,实行多元、多层次教学质量评估办法,通过毕业综合考核等方式,调动教学人员积极性。建立多渠道、多样化学生教育管理体系,坚持教书育人,管理育人及服务育人。历届毕业生共3000多人,绝大多数成为企业生产骨干,2人获得省劳动模范称号。学校在完成国家招生任务的同时,还为本省发供电和农村小水电等单位进行多种培训,并为本系统办电大教学班和中专函授辅导班,先后接纳600多人。
  1985年,学校名列全省技工学校分片检查评比榜首。同年,省人民政府授予该校省教育先进单位光荣称号,1986年,省劳动局授予该校全省技工学校系统教育先进单位称号。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

《福建省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记载了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全面记述福建省学校教育自萌生至1989年的发展历程。全书14章,卷首冠以“概述”,卷末附录“大事年表”及“福建省当代教育人物表”。

阅读

相关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