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学生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20000966
颗粒名称: 五、学生
分类号: G638
页数: 2
页码: 403-404
摘要: 本文记述了福建省农业中学和半工半读学校的招生、勤工俭学、毕业的情况。
关键词: 学生 福建省 职业学校

内容

(一)招生
  农业中学招收未升入全日制中学的贫下中农子女中的高小毕业生,特别是吸收参加劳动生产的农村历届高小毕业生入学,入学年龄一般大于全日制普通中学。1958年,全省农业中学16岁以上超龄学生15210人,占学生总数的36.3%,其中20岁以上4165人,占9.9%。1961年,动员部分16岁以上的学生回队劳动,超龄生比率开始下降,1963年,全省农业中学16岁以上学生2509人,占学生总数的26%,其中18岁以上361人,占4%。1965年,16岁以上的学生有22811人,占学生总数的40.3%。
  农业中学招生采取统一招生考试和大队保送相结合的办法。
  半工半读中等技术学校招收年龄在15~22周岁的应届和历届初中毕业生或同等学力者,半工半读初级技术学校招收年龄在13~20周岁的应届和历届高小毕业生或同等学力者,也个别吸收要求转学的全日制在校学生。招生条件是政治可靠、成分好、思想进步、身体健康、学业成绩达到要求的工人和贫下中农子女,优先录取复员军人和在同等条件下照顾办学企业内部职工子女。半工半读学校不实行人学考试,采取单位保送、领导审查、统一录取分配的办法。应届高小毕业生、初中毕业生和同等学力的肄业生,由毕业(肄业)学校保送;历届高小毕业生、初中毕业生及同等学力者,由当地街道、公社(区)、机关或厂矿企业推荐保送,经招生领导小组审查,符合条件的,经个别动员,送人指定的保送学校录取。半工半读学校原则上就地招收城镇学生,有些地区生源不足,由省招生领导小组指定到闽侯、福清、泉州、晋江、莆田、仙游、惠安、漳州、龙海、同安、平和、南平12个县市的城镇招收。
  (二)勤工俭学
  农业中学学生入学后,边读书,边劳动,自办工厂、农场,发展与专业相关的生产。1959年,全省农业中学共办大小工厂93个,农场168个,种植面积7350亩,畜牧场66个,养猪775头,羊341头,鸡鸭鹅2378头,兔630头,牛16头,农、工、副业总产值106万元。生产收入用以解决办学经费和学生学习费用,减轻国家、集体和群众负担。全省先后有51所学校实现学生伙食费和书本费、教师工资、学校办公费全自给,178所学校实现半自给,359所学校实现部分自给。1959年,建瓯县吉阳农业中学全校学生平均每人可分1000斤粮食,解决了自己的口粮问题,学生吃饭不要钱,读书不要钱,每人还分到7元零用钱。1965年,农业中学的生产自给率更高,南靖县和溪农业中学6年勤工俭学、劳动所得农副业生产总收入达5.9万元,实现了教师工资补贴、学生伙食费补贴、学校生产基金、师生粮食补贴、学校修缮设备、教师福利和学校的办学费用“七自给”,并支援生产队劳动力8000多工日,粮食和肥料1万多担,小农具100多件,借给1个生产大队和9个生产队现金8100多元,稻谷2.3万斤。
  (三)毕业
  1958~1965年,全省农业中学毕业生13296人(其中农业高中125人)。除小部分升入高一级全日制中学和中等农业学校外,大部分回农村,莆田县囊山农业中学首届毕业生、女拖拉机手郭玉珠被评为全省拖拉机手标兵。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

《福建省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记载了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全面记述福建省学校教育自萌生至1989年的发展历程。全书14章,卷首冠以“概述”,卷末附录“大事年表”及“福建省当代教育人物表”。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