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农业中学与半工半读学校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20000961
颗粒名称: 第三节 农业中学与半工半读学校
分类号: G638
页数: 8
页码: 398-405
摘要: 本节记述了1958年至1989年福建省农业中学与半工半读学校的设置、主业学制、教学劳动、德育、学生、管理等情况。
关键词: 职业 农业中学 学校

内容

一、设置
  (一)农业中学
  1958年3月9日,中共福建省委发布《关于贯彻执行勤工俭学的办学方针的指示》,提出中等技术学校和部分中小学可以实行半工半读。同月中旬,省教育厅传达全国民办农业中学座谈会精神,决定在莆田县举办农业中学试点。闽侯县闻风而动,率先在东岐乡办起半农半读民办中学。同月下旬,中共莆田县委发出“全党动手,全民动员,书记挂帅,实现乡乡有中学”的号召,全县形成群众办学热潮。从3月21起,5天内办起农(职)业中学105所,招收学生4200人。3月29日,中共福建省委召开全民大跃进广播大会,号召“苦战30天,实现乡乡有中学,社社有小学,全部青壮年文盲入学”,全省迅速掀起全党、全民办学热潮,办起农业中学2071所,学生64613人,民办职业中学236所,学生20680人。到下半年开始整顿,停办部分学校,抽走3万名学生支援城市机械工业。到年底,全省实有农业中学(包括林业、渔业、盐业、茶业、工业、卫生)751所,学生41947人。1959年,调整学校布局,合班并校,办学规模适当集中,大部分地区做到1社1校、大社2校,村落分散的公社2、3校,全省保留330所、学生31597人,学校趋于巩固。年底,中共福建省委召开全省农业中学校长会议,提出农业中学在巩固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把农村未进入全日制中学的95%以上的应届高小毕业生吸收进农业中学。1960年5月,中央提出农业中学应积极提倡、大力发展、及时巩固、不断提高。因此,当年,全省农业中学增加到505所,学生40454人。1961~1962年,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大幅度裁并农业中学。1962年减至72所,学生5148人。1963年,随着国民经济好转,逐步恢复发展,到1965年,全省首次半农半读教育会议后,学校有1041所,学生56635人,遍布全省69个县市,其中有4县办16所以上,10县办11所到15所,29县办5所到10所,26县办4所以下。龙海、东山、平和、上杭和建瓯等5个县做到社社有农业中学。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举办农业中学受到批判,除东山县白埕农业中学外,其余全部被迫停办或改作普通中学。
  农业中学有县办、区办、公社和大队办,也有几个公社、大队联合办的,还有农、林场办的。初期强调生产劳动、学习、住宿、生活“四集中”,1961年,学校的土地归还生产队,超龄生退回生产队后,以小型走读为主,大型住校为辅,因地制宜,主要有下列三种形式:第一种,学习在校,劳动在队,住宿在家的走读农中,1965年,这种学校占28%。多数是大队自办或几个大队联办,一般设在人口较多、居住集中的平原和沿海地区,或者是山区、半山区较大的自然村。校舍设备简陋,利用庙宇、祠堂、下马厂厂房作教室,课桌椅由社队筹集、群众援助或学生自带,经费来源靠学生勤工俭学。学生就近入学,聘用本地回乡知识青年作教师,半农半教,跟学生一起回队劳动。第二种,走读与住宿相结合,这类学校占36%,—般在居住比较集中的山区、半山区和部分平原、沿海地区,在山区多数由公社举办,在平原多数由几个大队联办。一般在公社范围内招生,也有招收邻近公社的学生,近的走读,远的住宿,有一定生产基地,学生校内劳动与回队劳动相结合,学校与学生均有收入。第三种,学习、劳动、食宿都在校,这类学校占总数的36%,—般是1958年办的老校,经过几次调整、合并、迁校、基建,一直保留原有的办学形式。也有的是山区地广人稀、居住分散、交通不便、须要集中办学,在校住宿;还有是农场、林场办的,校舍、设备、生产基地等都具备集中条件。这类学校生产基地较多,农副业并举,在农事大忙阶段,放几天农忙假,或者让学生轮流回队劳动。
  (二)半工半读学校
  1964年10月,全省第一次半工半读教育工作会议决定,在有条件的工矿企业试办一批半工半读学校,培养劳动技术后备力量,并成立了福建省两种劳动制度、两种教育制度领导小组。当年,各地试办以厂矿企业为主、教育部门为辅的各类半工半读学校36所(其中工业类34所,艺术类2所),学生1637人。1965年,达到66所,学生7070人,分布在26个市、县;其中工矿企业办38所,交通及建筑部门办6所,财贸企业办6所,林业企业部门办1所,文化科研单位办2所,教育部门办13所。“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全部停办。
  二、专业学制
  (一)农业中学
  以农业类专业为主,包括林业、茶业、渔业等多种门类,1958年底,全省751所学校中,农业类665所,占87.2%,工业类35所、林业类11所,渔业类12所、盐业类1所,茶业类7所,卫生类8所,蚕桑、兽医等12所。1962年,调整保留72所,其中农业中学69所,占96%,工业2所,蚕桑1所。1963年后有所恢复发展,到1965年上半年,共有500所,其中农业中学470所,占94%,林业6所,渔业8所,果业7所,茶业6所,蚕桑1所,畜牧兽医1所,蔬菜1所。有些农业中学还附设各种专业班及短训班或开设某种专业技术课,为当地培养急需的专业人才。
  农业中学学制3年(少数学校实行二年制),招收高小毕业生。少数条件较好的农业中学还试办高中班,1965年全省农业中学高中班共50个班,学生1991人,占全省农业中学学生总人数的3%。
  (二)半工半读学校
  1965年,设有机械、冷作加工、计量物理、钢铁、冶金、轧钢、电机制造、机械制造、工具制造、仪表制造、机械加工、化工机械、仪表仪器、航海、船舶修理、金属切削、电焊、电线电缆、锅炉电器、制糖机械、制糖工艺、采煤、矿山、制浆工艺、化纤工艺、陶瓷工艺、工业管道电器、工业安装、机务、检修、热处理、汽车修配、道路、桥梁、无线电、工业电器、工业材料、合成氨工艺、棉纺、棉织、印染、电力输送、财会统计、农作物、畜牧兽医、捕捞、五金、交电、医药、防验、冷冻、泥水、木工、塑料、水能电力装置、水力发电、农业生产资料、农作物、茶叶、制鞋、民间雕塑、脱胎漆器、水产、轮机等64个专业。招收初中毕业程度的,学制四年,招收高小毕业程度的,学制一般为7年。半工半读初级技术学校,招收高小毕业程度的学生,学制为4年或7年。
  三、教学劳动
  (一)教学计划
  1958~1961年,省教育厅连续颁发4个《福建省农业中学(初中)教学计划》,规定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内容、课时总量、教学与劳动时间的配置与安排。各地根据当地生产特点和农事活动不同,作适当调整和补充。
  农业中学设政治、文化和技术3类课程,不开设体育、音乐课,利用业余时间,开展军事体育活动,教唱革命歌曲。3年授课总时数2972课时,政治、文化课一般占70%左右,农业技术课占30%左右。各科教学内容,按照少而精原则,突出重点。政治课主要学习《毛泽东著作选读》和全日制中学政治课本,以阶级斗争为纲,结合社会主义教育运动进行教育;语文课一般删去古典文、翻译文和冗长课文,增加农村应用文和常用字词,以及写毛笔字。不少学校自编补充教材,增加为工农兵和阶级斗争、生产斗争、科学实验三大革命运动服务的内容。莆田县囊山农业中学采取删、补、调、编的办法进行教学改革,删去一些思想性较差的古典文,精选一些政治性针对性较强的文章 作为补充教材,编印一本包括16类1168个词的《农村常用杂字、词语》供学生学习;数学课一般删节 代数、几何某些章 节 ,增加农村实用数学(包括面积、体积、比例、测量分配)、珠算、会计和统计,使学生会丈量土地,测量山坡与水库,估算粮食产量和堆肥数量,计算农业生产收益分配,绘制农村简易图表,掌握会计、统计等基本知识与技能;化学课重点教土壤、化肥、农药有关知识;物理课重点教力学、电学、热学等知识;农业基础知识课设作物栽培、动物伺养及农业生产机械化3门学科,作为公共基础课。各校还根据当地生产需要和特点,补充讲授有关的技术知识和必要的技能训练。在农业区以当地主要作物为教学重点,其他作物略讲或不讲;在林区以讲授造林、育苗知识为主;在果区以讲授当地主要水果的栽培知识为主;在茶区着重教采茶、制茶等知识;在蔬菜区以讲授蔬菜栽培技术为重点;在渔区以轮机、捕捞、航海等内容为教学重点。其他专业均从生产实际出发,干什么,学什么,急用先学,结合生产,为生产服务。
  城市半工半读中等技术学校未制定全省性统一教学计划,各校参照全日制中等专业学校的《教学计划》,采取领导、教师、技术员、工人和学生五结合的办法制定和实施《教学计划》,遵循为生产服务的原则,适当减少授课时数,每学年实际授课20周,每周安排20课时左右。课程适当精减、合并,突出主要学科。一般开设12门课(政治、语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俄语或英语及其他外国语、体育、音乐、历史、地理、基础技术课),政治、文化课占50%、技术基础、专业课占50%。政治课以毛泽东著作为教材,文化基础课主要为学生从事生产劳动、学习专业课打好基础,专业课则结合生产,为生产服务。教学内容贯彻少而精原则,基础课保证学生达到一定的文化科学水平,适应于专业课教学需要;专业知识教学贯彻学以致用,学用结合,突出主要,削减次要,删去脱离实际的内容,培养独立思考主动创造精神,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论联系实际,实行教学、劳动生产、科学实验三结合。
  (二)劳动
  农业中学学生实行半农半读,耕读并重。学校根据“农闲学习、农忙劳动”的原则,因时因地制宜,采取灵活多样办法,安排学生劳动生产。主要形式有:
  “三三制”即每周学习、劳动各3天。一种是半天劳动,半天学习,农闲多学、农忙少学,大忙全日劳动、雨天全日学习,劳动与学习时间平均各占一半,全年教学5个月,劳动6个月,假期1个月;也有冬天上午学习、下午劳动,夏天上午劳动,下午学习的;全年公休61天,劳动、学习各152天。一种是1天劳动、1天学习,农忙季节 学生回队劳动,所缺课程在农忙前后连续全日补足,全年劳动、学习各140天左右,假期70多天。第三种是每3天劳动,3天学习,全年生产劳动和教学时间各5个月左右、假期2个月左右。
  “四二制”即4天读书、2天劳动。在非农忙期间,每周读书4天,劳动2天,回家1天,全年劳动6个月,其中3个月在校劳动,3个月回队劳动,读书5个月,放假1个月,农闲多学,农忙少学,大忙不学,教学与劳动两不误。对家庭劳动力特别欠缺的少数学生,允许适当减少学习时间,让其回队参加劳动或帮助家务,回校后,教师个别辅导和补课。
  “五一制”即每周5天读书,1天劳动,农忙前后改为4天学习,2天劳动,大忙期间,全部停课,学生以班为单位,轮流在校劳动和回队劳动,全年教学时间162天、劳动158天。
  “旬制”即每10天内,学习8天,劳动1天,休息1天。农闲在校学习,农忙回队劳动。春耕大忙回队半个月,夏收夏种回队2个月、秋收冬种回队21天。全年教学时间6个月左右,劳动5个月左右,假期1个月。
  有的农业中学还实行“半月制”,即每逢初一、十五为休息日,星期天不放假,半月之内,劳动和教学各占一半。“双周制”,即每两周连续安排学习8天、劳动4天,休息2天。“夏令制”,主要适用于茶叶中学,学校按茶叶生产农事季节 安排劳动与学习,或半天学习、半天劳动,或1天学习、1天劳动,或2天学习、2天劳动,或集中数天停课劳动。
  半工半读中等技术学校,工和读的时间原则上各占50%,全年劳动5个半月,学习5个半月。寒暑假1个月左右。4年中,劳动与学习时间的比重亦有所变化,一般是学习时间由多到少,劳动时间由少到多。安排劳动因地制宜,灵活多样,有半日制的,有隔日制的,有间周制的,有半月制的。多数学校采用1周劳动,1周学习,两班学生工读互相轮换的办法,教学与劳动的时间相隔不长。劳动一般采取专业性生产与一般性劳动相结合,以专业劳动为主,一般劳动(包括农业劳动,社会公益劳动)为辅;专业劳动按照一专多能要求,实行两种轮换,一是先轮换后固定,二是先固定后轮换,最后再固定,防止把学生长期固定在一个工种上单纯当劳动力使用;专业劳动选定师傅,签订师徒合同,向师徒提出要求,建立劳动考核制度,以保证学生把知识和技能学到手。劳动中控制劳动量,劳逸结合,从学生年龄、性别和身体条件等实际情况出发,做到大小有别,男女有别。18岁以上学生,每天劳动不超过8小时,16~17岁的不超过6小时,不搞加班加点,不上夜班,保证有足够睡眠时间和休息时间。劳动形式大体有3种:一是学生顶岗劳动,替代固定工或临时工;二是参加加油、擦锈、洗车床等辅助劳动,帮助师傅作辅助工,有些技术简单或手工操作的工种,经过短期熟悉,就让学生独立操作;三是见习劳动,对技术比较复杂或容易出事故的工种,学生初进车间,采取跟师傅见习的办法,先看后做,保证生产安全。
  (三)科学实验
  农业中学从当地发展农业生产需要出发,确定科学实验项目,形成教学、劳动和科学实验三结合。1958~1965年,农业中学为全省各地农村提供农、茶、果、林、蚕、牧业共一百多项科研成果。龙海县步文农业中学开辟了米丘林实验场,以农业“八字宪法”为中心,进行粮食作物、果树、家禽家畜的词养和管理等25项、98种试验取得成功,并研制成功活动套桶、打谷机、快速收割机、中耕除草机、花生播种机、磨粉机、牛拉运土列车等农机具。莆田囊山农业中学建立作物园,进行水稻品种和施肥的分类对比实验,培育出“水稻囊山一号”、“甘薯囊山变异”、“囊山茄子苗”等优良品种,还建立气象站,开展气象研究,向当地生产队预报气象。平和坂仔农业中学进行改良土壤、推广新化肥,培育优良品种等实验,提高了水稻产量,改变当地农民传统的耕作制度和不愿施用化肥的习惯。福安上白石农业中学研制优质茶实验成功,使全区茶叶产量激增2.6倍,质量等级从原来没有高级茶跃升到高级茶占97.6%,中共上白石区委为此举办茶农短训班加以推广,学校成为本地区茶叶生产科研中心和推广先进生产技术的基地。
  四、德育
  1958年,农业中学对学生进行阶级观点、劳动观点、群众观点、集体观点的思想教育。1963年,省教育厅提出农业中学一定要加强思想教育和劳动教育,培养劳动观点,养成劳动习惯,树立以参加农业劳动为荣的思想,成为具有社会主义觉悟和共产主义道德品质、热爱农村、立志务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的一代新农民。
  1964年,全省首次半工半读会议上提出“四个观点”(革命观点、阶级观点、劳动观点、群众观点)的教育和共产主义教育。1965年,全省第一次半农半读教育会议上,提出以阶级斗争为纲,开展教育战线上两条道路、两种思想、两种方法的斗争。政治课以《毛泽东著作选读》为主要教材,教学时数多于全日制普通中学148课时,用于小组讨论和阅读参考文件以及参观、访问、社会调查,建立学习毛主席著作的自学组织,参加工厂和当地社队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还向学生进行农业是国民经济基础的教育,邀请农业劳动有成绩的历届毕业生回校,介绍他们在农业战线上的经历和业迹;举办“红在农村,专在农村”专刊,组织参观当地拖拉机站、水库等建设工程;一边读书,一边劳动,勤工俭学,劳动建校。平和县坂仔农业中学于1958年创办时,学校设在一座破庙里,学生白天自带椅子和锄头来校上课,还要上山砍柴、开荒,晚上走路回家。1959年,学校迁往偏僻荒凉的浮山庵,只有一座破落的废弃猪舍,师生学习延安“抗大”精神,上山采木,搬砖运瓦,经过三年劳动,建成24间教室、五间工具房。该校成立展览室,陈列创业时保留下来的五件“传家宝”:首任校长开荒创业用的镐和已磨损八寸的洋镐,首届毕业生为学校修理课桌椅的工具箱,首届毕业生用墨水瓶制成的煤油灯,学生自己理发用的理发工具和学校开办时当教室的猪舍。学校规定:每年新生入学,都必须到展览室参观学习和接受教育,使农业中学艰苦奋斗的革命传统代代相传。共青团组织带领学生开展学雷锋活动和学习邢燕子、董家耕回乡务农的先进事迹。民兵组织以国防教育为中心,组织学生学习人民战争思想,增强战备观念,实行劳武结合。
  五、学生
  (一)招生
  农业中学招收未升入全日制中学的贫下中农子女中的高小毕业生,特别是吸收参加劳动生产的农村历届高小毕业生入学,入学年龄一般大于全日制普通中学。1958年,全省农业中学16岁以上超龄学生15210人,占学生总数的36.3%,其中20岁以上4165人,占9.9%。1961年,动员部分16岁以上的学生回队劳动,超龄生比率开始下降,1963年,全省农业中学16岁以上学生2509人,占学生总数的26%,其中18岁以上361人,占4%。1965年,16岁以上的学生有22811人,占学生总数的40.3%。
  农业中学招生采取统一招生考试和大队保送相结合的办法。
  半工半读中等技术学校招收年龄在15~22周岁的应届和历届初中毕业生或同等学力者,半工半读初级技术学校招收年龄在13~20周岁的应届和历届高小毕业生或同等学力者,也个别吸收要求转学的全日制在校学生。招生条件是政治可靠、成分好、思想进步、身体健康、学业成绩达到要求的工人和贫下中农子女,优先录取复员军人和在同等条件下照顾办学企业内部职工子女。半工半读学校不实行人学考试,采取单位保送、领导审查、统一录取分配的办法。应届高小毕业生、初中毕业生和同等学力的肄业生,由毕业(肄业)学校保送;历届高小毕业生、初中毕业生及同等学力者,由当地街道、公社(区)、机关或厂矿企业推荐保送,经招生领导小组审查,符合条件的,经个别动员,送人指定的保送学校录取。半工半读学校原则上就地招收城镇学生,有些地区生源不足,由省招生领导小组指定到闽侯、福清、泉州、晋江、莆田、仙游、惠安、漳州、龙海、同安、平和、南平12个县市的城镇招收。
  (二)勤工俭学
  农业中学学生入学后,边读书,边劳动,自办工厂、农场,发展与专业相关的生产。1959年,全省农业中学共办大小工厂93个,农场168个,种植面积7350亩,畜牧场66个,养猪775头,羊341头,鸡鸭鹅2378头,兔630头,牛16头,农、工、副业总产值106万元。生产收入用以解决办学经费和学生学习费用,减轻国家、集体和群众负担。全省先后有51所学校实现学生伙食费和书本费、教师工资、学校办公费全自给,178所学校实现半自给,359所学校实现部分自给。1959年,建瓯县吉阳农业中学全校学生平均每人可分1000斤粮食,解决了自己的口粮问题,学生吃饭不要钱,读书不要钱,每人还分到7元零用钱。1965年,农业中学的生产自给率更高,南靖县和溪农业中学6年勤工俭学、劳动所得农副业生产总收入达5.9万元,实现了教师工资补贴、学生伙食费补贴、学校生产基金、师生粮食补贴、学校修缮设备、教师福利和学校的办学费用“七自给”,并支援生产队劳动力8000多工日,粮食和肥料1万多担,小农具100多件,借给1个生产大队和9个生产队现金8100多元,稻谷2.3万斤。
  (三)毕业
  1958~1965年,全省农业中学毕业生13296人(其中农业高中125人)。除小部分升入高一级全日制中学和中等农业学校外,大部分回农村,莆田县囊山农业中学首届毕业生、女拖拉机手郭玉珠被评为全省拖拉机手标兵。
  六、管理
  (―)体制
  农业中学创办后,由省教育厅管理。1965年,省教育厅设立工农教育局,统一管理全省农业中学和半工半读学校,地、县(市)教育局(科)负责本地、县(市)农业中学的管理工作。当地公社中共党委直接领导和具体管理农业中学,由公社党委书记或社长兼任校长,选派党员干部担任专职副校长或教导主任和教学骨干。1964年10月,省成立两种劳动制度两种教育制度领导小组后,加强对全省半工(农)半读学校的领导。各地市县相应成立领导小组。半工半读学校由办学的厂矿企业主管部门领导,由企业党委(支部)书记或厂长兼任校长,并选派干部担任专职副校长或教导主任,具体管理学校,省有关厅、局指定专人负责管理,省教育厅和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协助。
  (二)机构
  农业中学建立学校管理委员会,由中共公社党委、公社管理委员会、校长、教师、贫下中农代表及学生家长代表组成。委员会解决学校重大问题,并接受贫下中农监督,实行政治、教学、生产和管理四大民主。队办农业中学在中共大队党支部领导下,成立管理委员会,由党支部书记兼任校长,共青团支部书记和公社小学校长兼任副校长,党支部宣传委员、民兵队长、妇女主任、专职教师代表等为委员。
  城市半工半读学校成立管理委员会,由厂矿企业的党、政、工、团、学校、车间等负责人组成。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

《福建省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记载了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全面记述福建省学校教育自萌生至1989年的发展历程。全书14章,卷首冠以“概述”,卷末附录“大事年表”及“福建省当代教育人物表”。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