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德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20000949
颗粒名称: 四、德育
分类号: G718.5
页数: 3
页码: 377-379
摘要: 本文记述了清末至1989年福建省职业学校对学生对学生进行革命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品德教育的情况。
关键词: 福建省 德育 职业学校

内容

清末,实业学堂设“修身”、“读经讲经”课程,进行“忠君”、“尊孔”教育。以后,有的学堂出现一些民主和革命迹象,各学堂奉命在堂上悬挂西太后懿旨,严令查禁学生干预国政和演说,不准聚众集会和购阅“谬论逆书”;鉴于有的学生在穿戴上仿效西风,学堂又订立上课需穿长衫,体操时短装制服要配以缎制礼靴和外出不许着短衣皮鞋等规定,严禁剪发。教会学校对学生管理严格,主要进行圣经说教,星期日,有学生礼拜,每天上午有晨会唱诗祈祷读经。
  民国成立后,废除“读经讲经”课。国民党执政后,加强对学生思想管制,各校普遍开设“党义”或“公民”和军训课程,进行党化教育和实施军事化管理;党义或公民课每周1小时,军训课每周2或3小时(初级职业学校为童军课,每周1小时)。每星期一上午举行总理纪念周,每天上、下午举行升降旗礼,听取学校负责人训话。民国19年(1930年),省教育厅决定施行导师制,加强对学生学习与操行管理,各校都有训育目标和实施方法。当时省立福州工业职业学校有“每日必读一种报纸”、“能行者始能言”、“今日事今日毕”等规定;私立勤工工业职业学校制订的训育实施方法,分“学生个性考察及指导”、“训练”和“家庭及社会之联络”等3部分共10条49款;该校制订的军事管理及童军管理办法,共8章 64条,从组织到服装、礼仪、外出、上操、风纪等,都以军事化形式管理学生;对学生操行按照诚实、服从、谦恭、努力、守法、勇敢、友爱、节 俭、快乐、整洁等102项标准,由导师及教职员综合评定,统一在每学期结束时考查1次。民国21年后,各校推行“新生活运动”。抗战时期,加强军事化管理,结合专业开展劳动教育,在学校发展国民党和三民主义青年团组织,强化导师制。抗战胜利后,主要进行反共“戡乱建国”教育,对学生灌输“一个党、一个政府和一个领袖”的观念。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废除训导制度、“党义”、“公民”课程及军训科目,对学生进行革命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品德教育:
  (一)政治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全省各中等职业学校先后开设《社会发展史》、《新民主主义论》、《政治经济学》和《青年修养》等课程。1949年秋季开学,省、市宣传、教育等部门的领导人曾到省立福州高工等校讲授政治课。从1950年开始,政治课强调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讲授马列主义及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结合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针对学生思想实际和专业特点进行教学。1957年,根据教育部规定,政治课设《中国革命史》、《政治经济学常识》、《哲学常识》3门,《中国革命史》为各专业各年级必开课程,其他两门按专业性质选开1门。财经类专业规定已开政治经济学的,则开《哲学常识》。“文化大革命”后期各校复课后,曾以学习毛泽东著作代替政治课。1980年6月,省教育局规定中等专业学校政治课每周2学时,三年制专业设《中共党史》、《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课程计180学时;二年制设《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课程共120学时。1984年,工、农、医、体育、艺术类学校设《马克思主义基础》、《中国革命和建设基本问题》课程,财经、文科专业设《政治经济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和《中国革命和建设基本问题》课程。1988年7月,《政治经济学》课程采用福建省自编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政治经济学》为教材。
  (二)时事政策教育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各校组织学生学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引导参加各项政治运动。在“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运动中,进行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教育。1953年起,学习过渡时期总路线,1954年后,结合学习宪法、合作化和人民公社化进行教育。1957~1959年,开展反右派、教育大革命和反右倾运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受“左”的错误影响。1961年春到1963年,结合教育事业调整,总结经验教训,对师生进行奋发图强、艰苦奋斗的革命传统和思想教育。1963~1964年,学习人民解放军和大庆油田思想政治工作经验,开展学雷锋、学王杰和学习焦裕禄的活动,表彰“三好”学生和先进班级。
  “文化大革命”后,各校组织学习邓小平在全国科学大会和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学习叶剑英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及《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1987年3月,学习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加强法制教育和维护安定团结的决定》和中共中央《关于当前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若干问题的通知》,结合进行法制教育和纪律教育。
  (三)劳动教育
  “文化大革命”前,各校经常组织学生到工厂、农村参加公益劳动和国家建设、建校等义务劳动。1964年,经省人民政府批准,福建林业学校将划归学校的南平市郊林场作为教学林场,经过多年的经营,已有面积12312亩,森林蓄积量46050立方米,建立了果园、种子园,学校定期安排学生到场从事专业劳动和各项实习活动。1980年以后,各校校内外生产劳动基地建设日趋完善,加强实践性教学,并结合专业特点,向生产经营方向发展。漳州市农业学校连年坚持开展爱校建校活动,平整校园土地,开辟田径运动场,建成规格化农田160亩,果园82亩,种植柑桔、荔枝、龙眼等名优果树,还建有畜牧场、农产品加工场、生物切片厂等生产实习基地。宁德地区农业学校在1986年组织学生参加建校义务劳动,共挖、填土方2500立方米,培养学生爱校、爱劳动的好风尚。福建林业学校在10年期间,组织学生结合专业劳动,支援林业建设,共勘探设计林区公路35条,计124公里,完成森林资源二类清查585万亩,速生丰产商品材基地调查规划287万亩,水土流失调查398万亩。
  (四)品德教育
  1949~1989年,大部分时间各校都开设“道德品质教育”课程,经常邀请老红军、老干部、战斗英雄、劳动模范给学生讲革命传统,讲勤劳、朴素、艰苦奋斗的优良品质和为社会主义革命及建设事业无私奉献精神。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结合学习《中等专业学校学生守则》,各校开展形式多样的“五讲四美”(讲文明、讲礼貌、讲卫生、讲秩序、讲道德;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三热爱”(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热爱中国共产党)活动和“全民文明礼貌月”活动,持续3年,进行良好行为习惯和道德情操教育。1984年,思想品德教育列入政治课教学,开设《共产主义道德概论》,后改为《人生与道德》课。1986年,贯彻中共中央《关于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定》,各校开展法制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同时把美育列入教学计划。各中等卫生学校普遍开设医德课或讲座,以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和医学实践相结合,培养高尚的医学道德和良好的道德素质。1988年后,一些学校制订了思想品德、行为规范教育的规定和办法,对学生开展伦理道德和行为规范的教育和训练。福建船政学校实行半军事化管理,请海军派军官驻校对学生进行军训。
  结合思想政治和品德教育,各校开展多种课外活动。福建林业学校在1953年建校初期,学生成立了文学、美术、舞蹈等兴趣小组,举办革命文艺讲座和故事会活动,1957年下半年,成立文艺宣传队在南平市演出,1960年,成立文工团,设歌咏、舞蹈、戏剧、国乐、文艺、创作6个组经常开展活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各校重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宁德地区农业学校开展各种社团活动,成立集邮、摄影、书画、演讲、花卉兴趣小组活动;福建电子工业学校规定每年“五四”青年节 为学校文化艺术节 ,开办美术、摄影、书画展,举行文艺汇演等活动,成立了无线电、计算机、文学、书画等6个业余爱好者协会和校文工团。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

《福建省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记载了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全面记述福建省学校教育自萌生至1989年的发展历程。全书14章,卷首冠以“概述”,卷末附录“大事年表”及“福建省当代教育人物表”。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