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节 基本设施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20000930
颗粒名称: 第八节 基本设施
分类号: G647.6
页数: 10
页码: 319-328
摘要: 本节记述了清末至1989年福建省高等教育学校的校舍、图书、实验室、电教、等基本设施发展情况。
关键词: 高等 基本设施 教育

内容

一、校舍
  清末,创建的5所高等学校,大都利用书院旧址和民房开办。全闽大学堂设在福州城内三牧坊原正谊、凤池两书院旧址;福建优级师范学堂设在福州乌石山原致用书院旧址;官立法政学堂设在福州鳌峰坊鳌峰书院旧址,并添购附近少数民房作为校舍;私立法政学堂在福州白水井借用刘氏家园开办;华南女子大学创建时在福州仓前山租用两间洋房开设预科班。
  民国时期,福建省高等学校校舍大都为新建,但比较简陋。厦门大学创办时仅群贤、映雪、同安、集美4座大楼。民国11年(1922年)以后,陆续建成囊萤、兼爱、博学、笃行、化学院、生物院等共40多座,3000余间。到民国38年,学校建筑面积约5万平方米。华南女子文理学院至民国3年以后建成新校舍,其中马莲彭学院是1座中西结构合一的3层大楼。两座学生宿舍结构形式相同,都是2层楼屋。协和大学民国4年创办时,在福州仓前山租旧俄商茶行开课。至民国14年,在福州魁岐乡建成新校舍,共有文学院、科学馆及大小教室30座。民国34年,添建大礼堂、办公厅、教职员住宅等5座。福建学院至民国34年在福州白水井建有教室8间,男女生宿舍、膳厅、厨房、办公室等,以后又添建礼堂、会议厅、处系办公室等20余座。福建省立师范专科学校于民国30年设在永安县霞岭,主要接收前中师养成所校舍,并新建少量急需的房屋。民国31年,迁至南平水南后壑,校舍几乎全是木质结构,夏季无法防暑,冬季难以御寒。未装电灯,师生晚间在煤油灯下备课、学习。福建医学院、国立音乐专科学校、海疆学校等校的校舍也都比较简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1949~1965年,国家投资(含中央和福建省财政预算内基建拨款、省财政机动财力、外经专项以及中央专目基建补助投资)3010.01万元,建设高校校舍。竣工面积达224837平方米。
  “文化大革命”中,全省高校校舍被侵占共约31万多平方米。福建师范大学原有11万平方米的校舍,被七八个单位基本分光,有的还交给居民居住。
  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以后,福建高等学校的校舍得到恢复并有所发展。福建农学院、福建医学院及福建中医学院等3校在福州,福建体育学院在厦门均另择新址重建新校舍,合计达30多万平方米。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福建省增加对高教事业的投入。1981~1985年,对省属高校共投资12225万元,完成投资11999万元,建成校舍48.6万平方米;1986~1989年,共投资14961万元,完成投资13652万元,建成校舍30.8万平方米。改革开放拓宽了福建高校基本建设投资的渠道,上述总投资中,除省预算20206万元、省财政专项拨款1150万元外,高校自筹资金2149万元,各地市对师专投资960万元,以及电力部、煤炭工业部等与福州大学联合办学,对福州大学投资2000多万元。福建旅外华侨港澳同胞和海外华人积极捐资为家乡兴建添建校舍,其中吴庆星先生捐款兴建仰恩学院,建成校舍总面积约4万平方米。
  至1989年,福建省高等学校校园共占地9357亩,建筑校舍198.26万平方米(不包括12所职业大学,详见附表)。其中厦门大学仅1951~1954年建成的校舍就有24幢,59000平方米。相当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全校建筑面积。有可供5000人集会的大礼堂、2000个座位的图书馆、生物馆、化学馆、宿舍、医院,10万平方米的大操场、室内运动场等。华侨大学占地1500多亩,建筑面积近18万平方米,其中近12万平方米为1978年复办后新建。有教学楼、图书馆、师生宿舍等120多座,还有建筑面积7000平方米的陈嘉庚先生纪念堂。福州大学仅1985~1987年,就竣工建筑面积64672平方米。与1978年相比,学校建筑面积增加1倍,其中教学用房增加3.2倍。1978年,福建医学院迁回福州,共完成新建项目31项,面积53636平方米,至1989年全校建筑总面积为9.6万平方米,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建筑面积的12倍多。
  福建省高校在基建管理中,采取以下措施:(1)实行包干责任制;(2)实行单项工程设计;(3)开源节 流,多渠道集资。为解决教工住房,1989年,省属各高校自筹资金,通过个人集资和省财政专项资金相结合的办法,共建教工宿舍2.8万多平方米,462套,解决了400多户中青年教师的住房困难;(4)重视校园总体规划设计,严格控制建筑装修标准。
  为推动各高等学校校舍建设,开展基建理论研究,福建省高校基建学会于1988年12月成立,发展团体会员54个。学会成立以后,开展技术咨询活动,举办教育系统基建人员业务培训班,组织基建人员撰写论文,开展学术交流;编印简讯,出版会刊,经常互通信息。
  1989年,福建省普通高等学校校园、校舍面积。详见表5-16。
  二、图书
  清末、民国时期福建省各高等学校图书甚少。厦门大学在民国10年(1921年)建校时,于教务处下设图书课,藏书不过500册;至民国13年,藏书也仅有3万余册,每年图书经费万余元;至民国35年,始有中西图书15万册。民国36年,私立协和大学有中文图书76913册,西文图书25505册,中文杂志18834册,西文杂志15605册,合计136857册。福建省立农学院在民国29年仅有图书2103册。福建省立师范专科学校民国35年时有中文图书2000多册,西文图书约900册。国立海疆学校于民国35年迁到南安县九都镇,始借有万有文库第一集1600多册,增添其他图书1155册,民国36年,该校图书才增至5120册。国立福建音乐专科学校于民国35年向美国采购课用善本乐谱70多种,又接收上海音乐院图书计3178册。福建医学院到民国38年藏书只有2967册。藏书较多的是福建学院图书馆。该馆于民国20年建成,它既是福建学院图书馆,又是私立的公共图书馆,图书多是各团体和私人捐赠的。福州藏书楼和福州阅报社捐赠万余册,陈宝琛捐赠“沧趣楼”藏书万余册,林长民捐赠“双括庐”藏书8000余册,林子有捐赠“隶华山馆”藏书七八千册,刘鸿寿捐赠“景寿轩”藏书4000余册。北京晨报社,商务印书馆、太平洋书店等亦捐赠不少。其中颇多名贵善本,如明版的《灵隐子集》等。古籍较多,珍本不少,如抄本《秋江集注》、邓原岳《西楼集》、叶向高《苍霞草》,堪称孤本,后因管理不善,散失颇多。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福建省高等学校的图书馆工作有较大进展。藏书和图书馆工作人员都有增加。厦门大学1965年藏书增加到70多万册,工作人员增加至43人。华侨大学1965年有图书23万册。
  “文化大革命”期间,各高校图书资料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多数学校图书馆关闭,人员下放,外借图书大量流失,原订的外文书刊中断。福建医学院图书馆保存的50年以前的大量外文图书,以每斤7分钱的价格被当作废纸卖掉,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仅全省藏书较多且有特色的福建师范大学图书馆幸免于难,被基本保留下来。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图书馆工作逐步恢复发展。1981年,教育部召开全国高等学校图书馆工作会议,全省各校积极贯彻会议精神,认真执行高校图书馆《工作条例》,图书馆工作被纳入各校领导的议事日程。厦门大学、华侨大学、福建师范大学、福州大学、福建医学院充实了一批热心图书馆事业,有较高科学文化水平和组织能力的骨干担任馆一级的领导。建立健全规章 制度,试行岗位责任制、工作量计分制、考勤制等,向管理科学化、标准化、规范化迈进。不少图书馆充实采购人员、编目人员,整顿读者目录和公务目录,清理积压书籍。有的馆还进行书刊的剔旧工作。大部分馆延长了开馆时间,基本上达到或超过《工作条例》规定的每周70小时的工作量。有的馆阅览室每周开放90小时以上,阅览室流通量每年达40多万人次。各馆都重视业务人员素质的提高,组织业务学习,选派人员参加省高校图协的各类培训班。到1985年止,全省高校系统参加培训的达198人次,选送46人到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兰州大学、武汉大学等校进修学习,组织具有本科水平的干部20人,分批到外省大学进修中西文科技文献检索。
  多数学校图书经费逐年有所增长,据对20所高校的调查统计,1982年,合计图书经费有93.54万元,平均每馆4.68万元;1984年,图书经费220万元,平均每馆11万元。馆舍建设有所扩大,1984年,馆舍面积达40851平方米。馆务人员增加到563人。藏书增长速度较快。1978年,厦门大学藏书90.7万多册,1989年达173.08万册,福州大学图书馆藏书从1978年的60万册增加到1989年的102.48万册,另有中外期刊7200多种;1978年,华侨大学图书馆藏书7.5万册,1989年,增至89.5万册;1989年,福建师范大学图书馆共藏书170.4万册,其中线装古籍书20多万册,古籍书中地方资料约有3500多种;还有不少精本,其中近百年来外国作家叙述我国史料的书籍有2500多种,如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版的(中华帝国史》,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版的《中国观察记》,清乾隆六年(1741年)版《中国通史》等;另外还有历史善本700余种,工具书5000多种。
  图书馆家具、设备逐步有所增加。许多学校添置了书架、目录柜、阅览桌椅、中外文打印机、胶印机、卡片复印机等,开展了复制业务,提高了书刊的使用率和使用寿命,提高了编目工作效率。
  各校在不同程度上通过各项改革,逐步使图书馆的职能得到发挥,提高了服务质量。各馆积极创造条件,实行开架借阅,开展高年级的集体借书,专题节目报导,科技阅览室辅助书库开架借阅等服务项目。文献检索课或讲座等也在一些学校开展起来,还利用陈列、展览、介绍、剪报专栏等方式,教新生学会利用图书馆,教高年级学生学会检索文献资料;向学生宣传推荐好书和辅导学生进行阅读等。福州大学图书馆从1983年开始,在手工检索的基础上,与北京16个部、局及科研机构的情报所建立了联系,利用他们的检索设备通过香港(包括通过香港终端和欧洲空间组织数据库终端)开展脱机检索工作。到1984年底,为学校的42个科研课题检出5320篇文摘,其中符合课题要求的达80%以上。福建医学院图书馆从1983年起,就开展回溯性脱机检索业务,通过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情报研究所,由澳大利亚国内医学图书馆提供MEDLARS资料库的文献资料。1983年以来,福建医学院图书馆经办48个专题服务,每个专题1年约350条题录,其中50%的题录附有文摘,为学校的教学、科研、医疗等部门提供了信息。
  1985年,福建高等教育厅表彰从事图书馆工作30周年的工作人员。同时,成立福建省高校图书馆工作委员会。1986年3月至12月,开展高校图书馆评估(检查)活动。1987年,省教育委员会评选、表彰了对高校图书馆工作有突出贡献的27个先进集体和53位先进工作者。
  1989年,福建省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基本情况详见表5-17。
  三、实验室
  清末、民国时期,福建省高等学校实验仪器设备极为简陋。民国35年(1946年),福建省立医学院仅有各种显微镜、血压计、天平、万氏血液素体分析计、切片机,X光装置等3000多件。福建农学院也仅有各种仪器985件。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各校逐步添置了仪器设备,配备管理人员,建立管理机构,初步为教学和科研提供了服务条件。60年代,厦门大学虽从国外购进顺磁共振、红外光谱、紫外光谱等仪器,但实验室基础仍比较薄弱。
  “文化大革命”期间,各校实验室遭到严重破坏。福建师范学校3万多块国内外岩石和矿物标本被拿去填坑铺路。福建医学院附属医院被迫分散迁往闽北山区,所有医疗设备,贵重仪器散落殆尽。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福建高校实验工作有较大发展。各校领导重视实验室建设,不断添置仪器设备,充实实验室人员,提高实验技术人员的素质,增开实验项目,更新实验内容。1984年,全省高校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价值为9536万元;全省高校共有实验室536个,实验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3027人,实验室用房面积达61154平方米;实验开出率达81%。1988年底,全省高校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价值增至15874万元;全省高校实验室增至1398个,实验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增至3183人,实验室用房面积达到125921平方米;实验开出率达到95%。
  厦门大学于1982年筹建实验中心,1986年分别成立分析测试中心、计算中心和技术服务中心。同时,接受世界银行贷款465万美元,引进一批先进的仪器设备。其中有:有机物定性定量分析的FT-80A核磁共振波谱仪;鉴定未知化合物,进行混合物剖析、官能团确定的富利埃变换红外分光计度计;确定痕量有机物的分子量、结构和含量的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测定中小分子单晶结构的四园X光衍射仪;材料表面成份分析的光电子能谱仪;有30个终端的中大型的FACCMM-340S计算机系统等。同时,结合工作需要,进行同型号仪器的对口培训,提高实验技术队伍的素质。该校实验中心还制定《实验中心安全卫生管理规则》、《大型仪器设备操作规程》、《岗位责任制》、《分析测试管理办法》等规章 制度,维护仪器的安全与正常运转,提高仪器的完好率和使用效益;开展实验演示、独立上机操作培训;开设仪器选修课和学术讲座等。并为厦门、福州、上海、西安等省内外30多个单位实现进口原料国产化,提高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作出贡献。福建师范大学1989年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约2400万元,其中有索尼闭路电视系统,PDP11/23型电子计算机和苹果型电子计算机,录像万能显微镜等。该校的动植物标本比较齐全。现有脊柱、无脊柱动物标本10万多号,植物腊叶标本12万多种。鸟类标本从民国13年(1924年)开始收集,迄今已达400多种。其中白背啄木鸟、淡绿鹃鹛、桂墩鸦雀、绿头鸽莺等均属世界稀有鸟类。华侨大学1989年有37个实验室,可开出625个实验项目。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价值达1977.83万元,其中有PDP11/23型电子计算机系统;983型红外光光度计;声学振波测试系统。福州大学对许多实验室的装备进行更新,至1987年,全校设有102个实验室和一些实习工厂,基本上能开出教学大纲规定的大部分实验。学校还加强横向联系,在上海、南京等10多个城市建立相对稳定的实习基地。福建农学院已建立中心实验室。教学、科研仪器设备6228台(件),总值达426万元。其中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超薄切片机、65P-7型超速离心机、自动旋光仪、研究显微镜、3C-2微光育种机等。1984年,福建林学院有37个实验室,仪器设备总值162万元。在实验室建设方面独具特色。林学系的昆虫标本室拥有森林昆虫10万号3千多种,其中已定名1000多种。森林系的索道实验室拥有几乎全国所有类型的集材绞盘机及索道跑车;该系采机实验室的油锯种类比较齐全。林学系的树木标本有12万号600多种;木材标本室有300多号商品材标本。1984年,该校还筹建中心实验室,购置一些比较先进的设备,如超薄切片机、生物显微摄影机,气相色谱仪及微型电脑等。福建医学院仪器设备总值400多万元,其中有50万倍电子显微镜、电生理仪、高速冷冻离心机、超低温冰箱等20多件大型高精密设备。福建中医学院的仪器设备总值至1988年已达268.9万元。其中有IBM型和苹果11型电子计算机、721型、730型分光光度计、344型高压液体色谱仪、910型薄层扫描仪、多导生理记录仪等。集美航海学院有3艘实习船、有20多个具有现代化设备的实验室和国外引进的先进教学仪器设备。航海仪器实验室拥有各种导航卫星接收机,有各种类型的陀螺罗经的电动航海仪器,包括雷达目标信号发生器在内的全套雷达自动标绘仪,学生可以在实验室中完成必要的雷达训练。
  厦门大学电化实验室,福州大学电机实验室、水力学实验室,福建师范大学物理实验室,通过成果转让,为经济部门开展技术开发服务或举办研究班、进修班,将收入添置实验室仪器设备,既提高了实验室的水平,又获得实验设备更新的经费。
  1985年,省高等教育厅召开全省高校实验室管理现场交流会,观摩厦门大学、华侨大学、福州大学、福建师范大学、厦门水产学院和集美航海专科学校等6所学校20个实验室,交流了28篇工作总结。1986年,省教育委员会发出《关于进一步做好高等学校仪器设备计算机管理工作的几点意见》,要求各校将实验室仪器设备管理列入学校工作议事日程,成立领导班子,切实加强领导。1986年起,省教育委员会对省属高校单价为2万元以上的仪器设备实行计算机管理。1986年,福建省高等学校实验室管理研究会成立,省教育委员会表彰了一批实验室先进单位和个人。为帮助各校学习和掌握仪器设备的计算机管理工作技术,省教育委员会委托厦门大学于1987年8月,举办仪器设备计算机管理培训班。据1987年底统计,全省已着手进行或完成仪器设备的清仓、建卡等基础工作的有19所学校,占全省高校的52.8%;已建立计算机管理系统的有8所学校,占22.2%。至1988年底,全省已有20所高等学校实行了仪器设备计算机管理,占全省高校总数的55.6%。其中本科院校11所,为全省本科院校的84.6%;专科学校9所,占全省普通专科学校数的81.8%。
  四、电教
  1978年,福建省教育局成立电教领导小组,1984年,建立福建电化教育馆,为各校开展电化教育提供服务。各高等学校先后建立电化教育机构,开展电化教育。厦门大学于1979年成立电教科,1986年,正式成立相当于系一级的电化教育中心。电教中心下设电教硬件室、电化教材制作室、电教教学室、常规电教室、资料室等,配备工程师、实验师等电教工作人员12人。拥有卫星录像教学系统、电视录像系统、电教教材制作系统。到1987年,已拥有文、理、经济、外文、体育、艺术等各学科录像教学片2000多部,其中自己摄制和录制的500多部。每学年向学生上录像课1000多学时,上课学生6.4万多人次。在短学期中,适应学生跨专业学习需要,开设《近代物理》、《微机原理》、《影视文学》、《算法语言》等选修课。电教中心从1983年起除承担公共外语电视教学外,还举办《外语视听》、《科技录像》等节 目供师生收看,每周定期播放外语原版片,以提高师生视听能力。为普及电子计算机知识,开设《算法语言》、《微机原理》等电视课,播放《电子计算机应用》、《电子计算机和管理》等录像片。该校于1985年举办电教理论讲习会,省内外20多所高校电教中心、电教室主任及技术人员等40人参加学习。福建农学院于1979年成立电教机构,归教学科研设备处领导管理。1981年,从日本引进一套彩色电视录像设备。随后又陆续添置多种型号的录像机,组成编辑系统。1987年,电教人员由2人增加到9人,全院电教总投资约达30万元。电教中心用房面积约400多平方米,有两间专用教室,每间100多个座位,还有演播室、中心控制室、播放室、编辑室等。几年来,该院拍摄制作了不少为教学、科研服务的录像片。《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片,真实反映了福建省水土保持情况,系统介绍了有关土壤侵蚀和水土保持的科学知识。《中蜂人工授精首获成功》科研成果片,得到中国科学院养蜂研究所的肯定。《蜜蜂的大敌——胡蜂》在1987年初,全国高等农业院校电教工作会议上被评为优秀教学录像片,由科学出版社出版。《华南野生高产优良牧草的选育和草山改良的研究》、《红壤山区野生高产优质牧草的研究和使用》、《香菇菌简栽培法》、《番鸭》、《包揉机》、《解决适龄荔枝不结果或少结果的研究》、《拖拉机测动仪的研究》等录像片,都为教学和科研提供了宝贵资料。福建师范大学于1978年成立电教科,1984年,扩大为电教中心。有工作人员24人,其中高级职称的2人,中级职称的7人。有多种型号的编辑机、摄像机、字幕机等电视教材制作设备。还有电视放像、语言实验室、外语听音、共用天线、闭路电视、卫星接收天线和全校外语无线电耳机发送等设备。总值200万元以上。电教中心每学年承担16万人次的教育与教学电视放像,公共外语语言近9万人次和外语听音近2万人次的工作任务。几年来,电教中心制作电视教材471部(集),被中央电教馆收购、出版,并向全国播放;受到省内外专家、学者的好评。同时,配合学校的政治思想工作、教学活动、课外文体活动和社团活动等,摄制了100多片电视专题和新闻,在省市电视台播出。在“89—上海”全国电视教材邀请评比中,福建师大电教中心制作的《毒蛇》获优秀电视教材三等奖,《文昌鱼》和《青鱼胚胎发育》获进步奖。集美航海专科学校于1980年成立电教组,到1987年底,已有教学录像片500多学时,自己制作和译制的航海专业教学录像片30多部,5个语种的外语录音带4000多盒,14门课的教学幻灯片3000多张,电教固定资产28万元,电教人员6人。到1989年止,师生受电化教育的达30多万人次。全校德、智、体的一些课程,都开始采用电教手段进行教学。《中共党史》课采用讲授和穿插放录像的方法,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配合形势向师生播放《航海史》、《理解万岁》、《华山抢险》和曲啸、张海迪等事迹报告会的录像片,对师生进行爱国主义、共产主义和法制教育。外语视听课放映《沃特与康妮》、《走向生活》等录像片,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驾驶专业课中的“救生”、“消防”、“操纵避碰”等内容,采用从国际海协和日本等国引进的30多部经汉语配音的航海教学英文原版本,使学生在课堂上看到船舶避碰、消防、救火等船舶遇难、船员救生的措施,提高了教学质量。厦门水产学院于1980年建立电教室,有工作人员4人。1985年,购置大小录像机组成播放系统,平均每周播放教学节 目20学时,第二课堂节 目9学时,其他活动1~2小时。1986年,增添摄像机、录像机、编辑机等,组成摄像编辑系统,先后自行编制录像节 目9部。其中,《福建潮间带生物调查》一片在全国海洋带调查国家验收会上播放,得到好评。福州大学电教设备总值达106万元。制作电视教材70多部,播放教学片15万人时,并在全校教学区和学生生活区建立电视闭路网络,为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和活跃师生文化创造条件。
  1984年,福建省高校电教研究会成立。1988年,福建省教育委员会召开全省高校电化教育成果评选会,颁发电化教育优秀成果奖,进一步调动了各校开电化教育的积极性。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

《福建省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记载了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全面记述福建省学校教育自萌生至1989年的发展历程。全书14章,卷首冠以“概述”,卷末附录“大事年表”及“福建省当代教育人物表”。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