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成果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20000926
颗粒名称: 三、成果
分类号: G648.7
页数: 8
页码: 291-298
摘要: 本文记述了1985年至1989年福建省各高等学校的科研成果情况。
关键词: 福建省 科研 成果

内容

1985年以来,福建省高等学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12项,国家发明奖5项,国家科技进步奖7项,分别为全省获奖的92.3%、62.5%、16.7%;获得省科技进步奖281项,占全省获奖总数的24%;6项科技成果获中央部委一等奖;在历届全国发明展览会上,全省高校先后获奖28项,其中金牌奖4项。1978年,田昭武教授的“电极过程和等效电路的理论研究”、唐仲璋教授的“胰吸虫病的流行学和病原生物学考察”等27项科研成果,获全国科学大会成果奖。1985年以来,本省高校鉴定的科技成果772项,发表学术论文11294篇,出版科学专著444部。1988年,省人民政府颁发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全省共256项,高等学校获136项,其中一等奖13项,全为高等学校所得。
  1984年以来,全省高等学校24位教师被评为省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13位被授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的光荣称号。有65位学者享受由国务院批准的特殊津贴。福建医学院自1978年以来,获国家及地方各级科研成果奖139项,其中国家级5项、部级6项、省级52项、厅级49项,与外单位合作得奖27项。福建农学院向社会推广的18项科技成果,获得净增值2.7亿元的经济效益。福州大学主要科研成果400多项,获奖项目达150多项,其中有国家发明奖、国家科技进步奖。该校吴汉光教授研制的“高效能的单相异步发电机”,1986年获第二届全国发明展览会金奖,次年获比利时尤里卡国际发明展览会银质奖。厦门水产学院从1978年以来,有19项科研成果获得部、省级奖。
  在为工农业经济建设服务方面,福建农学院周可涌教授先后提出甘蔗栽培、育种等技术措施20多项,育成“仙糖八号”等一批优良蔗种,著有《甘蔗栽培学》等书。他数十年如一日,坚持在仙游蔗区指导生产和研究,先后推广了50年代的“甘蔗三角条播密植”,60年代的“宿根蔗丰产栽培技术”,70年代的“甘蔗育苗移栽”,80年代的“蔗区光能利用”等先进技术,使仙游县的甘蔗单产保持全国首位。卢浩然教授40多年来一直从事黄麻育种研究,先后选育出“梅峰4号”、“闽麻5号”和“黄麻179”等全国优良品种,在长江流域大面积推广。李来荣教授针对我国南方耕地少,山地多的特点,发表《南方果树上山》和《关于红壤丘陵山地的利用》等论著,提出果树上山三项重要措施,为发展中国南方果树生产作出重大贡献。他在暂居新西兰期间,曾为该国解决了大面积油桐不结果等难题,引起学术界重视,被英国皇家学会聘为会员。福州大学魏可镁教授等研制的“低温活性镍钴氨合成催化剂A201型”,打破了国内传统的以铁为主体的氨合成催化体系,首创了以铁钴双活性金属为主体的新型催化剂。经多家合成氨厂使用表明,A201还原容易,低温活性强,在相同条件下,与A110-3、A110-6型氨催化剂相比,可提高氨生产能力5~10%,并具有良好的耐热性和耐毒性。该催化剂获得1985年国家三等发明奖。福州大学科研处研究室刘藕业教授,研制成功HCP高级编译系统,获电子工业部科研成果一等奖。该校计算机系康金章 、李定坤两教授研制的“电除尘器本体结构优化设计研究”,使电除尘器减轻重量30%,1987年获水利电力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989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厦门水产学院与有关单位研究的“坛紫菜缺氮绿变病的防治”,疗效很好,在生产中推广应用,1981年,获省水产科技成果一等奖。
  为开发利用本省山海资源,1960年,在国家科委支持下,高等院校及有关单位200多人,对本省热带生物资源考察,历时1年,获得有关热带植物、动物、真菌及地质矿产的大量资料。1965年,厦门大学参加省科学技术委员会组织的考察队,历时5个月,完成南靖、诏安、云霄、漳浦等县的13个紫胶收养点的调查。1980年开始,本省高等院校参加省科委牵头的第二次海岸带调查,到1985年,已取得大量第一手资料。1978年,福建农学院赵修复教授提出“建立大竹岚和桂墩自然保护区”的建议,得到省政府的重视,为摸清武夷山的生物资源,1985年,在专家教授的指导下,组织对武夷山区历时5年的综合考察,有省内外48个单位130人参加,采集各类标本近100万号,发现新科1个,新属10个,新种128个。在医学院学研究方面,福建医学院李温仁教授利用肠代食道,为食道癌病人手术后重建食道,在1960年全苏外科学会上获得高度评价。1964年,福建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建成中国第一个高气压手术治疗室,在高压氧环境中进行心脏手术可延长阻断循环时间,抢救了许多危重病人。1965年,创造在高压氧3个大气压下浅低温阻断心脏血液循环20分16秒的纪录,成功地为病人进行心内直视心室间隔缺损修补术、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1982年,福建师范大学激光研究室研制成具有可见光指示C02激光治疗机,其性能居国内中功率C02激光治疗机的领先水平。福建中医学院与省计算机中心研制的骨伤电脑诊疗系统,应用Z-80微型计算机,模拟著名骨伤科老中医林如高诊断治疗的思维过程。经实例验证:电脑与林如高诊治方案的符合率达98%。福建省中医药研究所在经络传感、针刺麻醉、三尖杉防治血癌和乌龙茶保健等方面都有独特的研究,获国家和省的嘉奖。福建医学院首次提取我国正常人的细胞内游离卟啉纯品,建立分光光度微量测定法和简化法,填补了我国血液病研究的空白。福州大学研制的“DCE-2型多元超声显像仪”、“彩色心电向量诊断仪”和“多用超声心脏诊断仪”,于1978年投入小批量生产,性能达国内先进水平。
  在基础科学的研究方面,厦门大学化学系在蔡启瑞教授主持下,对高核原子簇活性中心结构概念以及推理方法有发展和创新。1973年,卢嘉锡、蔡启瑞在国际上提出原子簇结构的固氮酶活性中心模型,使中国在这方面的研究跻身世界前列。厦门大学田昭武教授在多孔电极极化理论研究方面提出了“特征电流”新概念,简化了理论分析中原有的许多参量,为多用电极的实用设计提供了理论根据。福州大学黄金陵教授从事过渡金属配合物的原子簇化合物的结构化学研究,在铂原子族的合成、反应和结构规律等研究方面,开辟了一条合成三核钼族合物的新方法。福建农学院杨振华副教授利用大气氮生产单细胞蛋白质及抗氨固氮菌的研究,1985年,获国家发明奖。福建农学院赵修复教授提出的蜻蜓分类理论,受到国际上同行的重视。
  在社会科学和四化建设问题的科研方面,厦门大学的有关国民经济综合平衡统计、经济核算与经济效果问题、现代管理会计、基本建设投资效果、出口加工区、台湾问题、东南亚国家社会经济等研究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我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研究”、“东盟五国经济发展战略研究”、“社会主义所有制问题”等课题,被列为国家社会科学规划重点研究项目。韩国磐教授的《隋唐五代史纲》、傅家麟教授的《明清农村社会经济》、《明代江南市民经济初探》和《明清时代商人及商业资本》等,都是享有国际声誉的著作。福建师范大学外语系外语编译室在许崇信教授主持下,承担了大量的翻译任务,几年来,经他翻译、审定的译著有数百万字,《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是其中具有较高水平的一部译著。该校陈征教授长期从事《资本论》的教学与研究,他撰写的《<资本论>解说》,对《资本论》的系统解说,在国内有广泛影响。
  福建省高校重视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和开发,加强与社会、生产部门的横向联系,促使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1985年以来,各校与各类企业签订667项技术转让合同,成交金额982万元。有一批成果取得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福州大学的《A201型氨合成催化剂》等8项科技成果,年经济效益都在100万元以上。福建师范大学的《DL-411系列新型铝体系偶联剂》,1989年被确认为国家级科技新产品,投产后累计产量达457.7吨,产值769万元,利税233万元。福建农学院先后育成水稻新品种新组合23个,累计推广面积800多万亩,增产粮食3亿多斤。4个黄麻新品种在省内外推广70多万亩,增收1400万元,科研投资与效益比为1:140。
  1978~1989年,福建省普通高等学校自然科学研究主要获奖成果简况,详见表5-11。1979~1989年福建省普通高等学校社会科学研究主要获奖成果简况,详见表5-12。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

《福建省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记载了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全面记述福建省学校教育自萌生至1989年的发展历程。全书14章,卷首冠以“概述”,卷末附录“大事年表”及“福建省当代教育人物表”。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