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教学研究与改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20000913
颗粒名称: 三、教学研究与改革
分类号: G649.21
页数: 4
页码: 274-277
摘要: 本文记述了清末至1989年福建高等学校的教学研究和改革的情况。
关键词: 福建省 高校 改革

内容

清末、民国时期,福建高等学校仿效英、美等国,实行文、理分科与学分制。除主修系和辅修系的必修课程外,每个学生尚可选修若干其它课程。学校一般设有分科教学研究机构,由各科教师独自或由教师与学生结合进行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研究和改进,没有统一的管理和检查监督。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学习苏联经验,福建各高等院校普遍改学分制为学时制,改革旧的课程设置,逐步建立起苏联模式的教学制度,包括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教师工作量制度、考试考查与五级记分制等。各系按学科建立教学研究室(教师人数少的学科成立教学小组)。组织本科或相关学科教师以集体备课的形式,定期或不定期地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讨论研究,互相切磋,交流经验,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各校还开展教学观摩和教学评议活动。校际之间也开展经验交流与研究活动。1955年,厦门大学、福建医学院、福建农学院等校部分系科联合召开座谈会,交流应用五级记分制与执行高等教育部新考试办法的经验体会,对考前复习辅导、拟定与搭配考题、制订考签以及如何掌握成绩评定标准等,进行了讨论和研究。为解决照搬苏联五年制教学计划、教学大纲而造成的课程门类过多和学生学习负担过重问题,1955年4月以后,全省各院校组织教师检查执行全国统一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中存在问题,结合实际,重新制订过渡性教学计划,精简课程和教学内容,减少学时数,贯彻“少而精”、“启发式”的原则,认真研究改进教学方法。各校普遍建立了集体备课、课前试讲、互相听课、课后评议、下班辅导、改进考试方法、指导学生学习方法等制度。
  1958年3月,中共福建省委发出“关于贯彻执行勤工俭学方针的指示”。5月,全省各高校开始进行“教育大革命”,学生参加生产劳动的时间大幅度增加。9~12月,全省各高等学校师生几乎全部停课,参加全民“大炼钢铁”运动。在此期间,12所高校还办工厂251个,农场10个,组织学生参加劳动,多数学校没有完成教学计划,同时还组织师生批判资产阶级教育思想,砍课程,自编教材,许多专业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受到削弱。有的学校还进行半工半读试点,但往往以干代学,理论学习大大减少,教学质量下降。在1959年的“反右倾运动”中,继续强调“大搞教学改革”、“大闹教育革命”,劳动时间又大量增加,学校正常教学秩序再次受到冲击。
  1961年,教育部颁发《直属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草案)》(简称“高校60条”),福建各高等学校迅速恢复以教学为主的正常秩序,切实保证教师有5/6的时间用于教学和科研;加强基础理论课教学,狠抓基本技能和实验操作训练。许多学校为提高教学质量,要求老教师到教学第一线;强调加强教学内容的思想性、科学性、系统性和完整性,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讲授水平;要求教师认真备课,钻研教材,突出重点,分析难点,讲清疑点;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和“百家争鸣”的方针,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研究和讲清材料与观点、史与论、思想性与艺术性的关系;要求教师了解学生思想和学习情况,管教管学、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独立工作能力。1961年4月,厦门大学提出《关于正确贯彻以教学为主的原则,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和贯彻劳逸结合,减轻学生负担的意见》。福州大学、华侨大学、福建农学院、福建医学院、福建林学院等校,分别召开了主讲教师座谈会,交流讲课经验。有的学校还开展“怎样上好一堂课”的专题讨论。通过实践,教学质量有所提高,但各高等院校课程门类偏多,教材分量偏重,作业量过大,考试过多的现象仍普遍存在,加以有的教师讲授不甚得法,造成学生学习负担仍然过重。1964年春,根据中央和福建省教育主管部门的指示,各高校进一步采取措施,精简课程和教材,改进教学方法,减少作业,取消突击性考试,有计划、有步骤地减轻学生学习负担,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全省高等学校“停课闹革命”,教学陷于停顿。1970年,省革委会发出《关于大学举办工农兵试点班的意见的通知》,厦门大学、福州大学、福建医科大学首批工农兵学员于11月入学,实行“开门办学、厂校挂钩、校办工厂、厂带专业”,“以阶级斗争为主课”。1972年,开展学习无产阶级专政理论运动,学习“朝农”(辽宁朝阳农学院)经验,提出“以朝农为榜样,把学校办成无产阶级政治大学,把学习无产阶级专政理论放在首位”。学校频繁“开门”劳动、搞阶级斗争,教学时间无保证。1976年,开展“反击右倾翻案风”运动,批判“教育界的奇谈怪论”,再一次严重冲击了教学。
  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后,全省高等学校迅速恢复正常教学秩序,重新开展教学研究。1977年底,厦门大学首先成立公共数学和公共物理教学研究室。其他学校各种专业、各门课程也先后恢复或成立教研室和教学小组。厦门水产学院高教研究室,完成国家教委高教司下达的《高等农科教学过程的特点及特殊规律研究》和《高等水产教育未来研究》。福州大学完成水电部教育司下达的《挖掘高校潜力,提高办学效益》等课题的研究。华侨大学杨格教授的《多元讲授法的英语教学设计》论文,在国际英语教师协会第十七届年会上宣读,并被收进会议论文集。福州大学代表在深圳全国高校教学法研讨会上提出的“多维立体教学法”受到大会好评,并在《光明日报》发表。
  1984年11月,省高校电教研究会成立,当年全省有10所院校建立了电化教育机构,部分院校还成立了电教中心,开设电教专业,举办各类电教培训班、讲习班,促进高校教学手段的现代化,促进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和教学质量的提高。由省高等教育厅统一命题的全省高校83级本科生英语统一水平测试,平均成绩63.2分,厦门大学平均达79.7分;全省高校硕士研究生英语统一水平测试,平均65.6分,福州大学平均达67.47分,均较往年有所提高。
  1985年,省高等教育厅召开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会,着重探讨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和方向,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能力以及中期选拔等问题。厦门大学提出了教学改革的10点意见,包括试行主辅修制度,减少必修课,增开选修课,特别是增设适应改革开放和经济特区建设需要的课程。经济学院试行“中期选拔制”,即本科班中的差生转为专科生,允许专科班的优秀生进入本科学习。该校实行的“三学期制”获得省教学改革成果一等奖。
  1986年4月,福建省人民政府召开全省教育工作会议,要求全省各高等院校按照“加强基础,拓宽知识面,注重能力培养,增强适应性”的原则,深入进行教学改革。福州大学各系、科着重加强实践环节 ,扩大基础知识,普及电子计算机技术,增设外经、外贸等涉外课程;福建林学院创办社会急需专业,办“大林科”,增强毕业生的适应能力;集美航海专科学校试行毕业生预分实习制度和积分分配办法;华侨大学加强“三语”(外语、汉语、计算机语言)教学;其他各校均根据各自的特点进行教学改革。
  1987年,通过推荐和评选,省属6所本科院校确定了9个重点学科(专业),采取首批招生,充实和加强师资队伍,增拨专项经费等措施,以保证培养高质量的专门人才。为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研究能力,全省有8所高校开设“文献检索与利用”课。5月,省教委在厦门大学召开全省高校本科教学研讨会,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探讨提高本科教学质量问题,会后下达了《关于加强大学本科教学的意见》。9月,对省属高校9个重点学科(专业)的发展方向、教学、科研、管理、效益等进行全面检查。12月,召开福建省高等学校首届教学经验论文报告会,总结、交流、推广先进教学工作经验,会议收到论文142篇,14篇在大会上宣读。
  1988年1月,省教委组织开展大学普通物理实验教学质量评估,并将这门课程作为全省高校课程建设与质量评估的试点。同年4月,省教委编辑出版《福建省高校教学经验论文集》,反映全省高校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的概貌。1989年11月,省教委公布1989年全省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学成果获奖项目,其中获省级一等奖的31项,二等奖58项。当年12月,国家教委作出奖励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学成果的决定。经国家优秀教学成果奖评审委员会评审通过,福建省高校获得国家优秀教学成果奖的有11项。1989年,福建省高校获国家优秀教学成果奖,详见表5-8。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

《福建省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记载了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全面记述福建省学校教育自萌生至1989年的发展历程。全书14章,卷首冠以“概述”,卷末附录“大事年表”及“福建省当代教育人物表”。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