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教材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20000912
颗粒名称: 二、教材
分类号: G642.33
页数: 2
页码: 273-274
摘要: 本文记述了清末至1989年福建省各高等学校使用的教材发展情况。
关键词: 福建省 高校 教学

内容

清末,福建各高等学校使用的教材,除少数传统文化课和公共课由任课教师自行选编外,新设置的近代课程多采用外国教材,有的使用外文原版书。
  从辛亥革命胜利到抗日战争爆发前,全国高等学校各系、科的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不尽相同,教材多由教师自编讲义、自选参考书或选用一些学者、专家以个人名义编写出版的专著或大学用书。福建一些教会办的高等学校多采用英、美教材和外文原版书,或补充一些乡土教材。
  民国28年(1939年),教育部成立大学用书编辑委员会,决定先行编辑出版各校公共必修科用书,次及各系必修科用书,再及各系选修科用书。编辑方法:一是采选成书;二是公开征稿;三是特约编者。依照编辑委员会决定,各种书稿须经初审、复审、校订手续,然后提交该委员会议通过,由教育部核定付印。厦门大学校长萨本栋编著的《普通物理学》(上、下册),经商务印书馆出版后,风行全国,各大学多采用为课本或参考书,后经教育部大学用书编辑委员会采选为大学用书。萨本栋编著的《普通物理实验》、《实用微积分》、《交流电机原理》,也由商务印书馆出版,作为大学教材或参考书。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福建高等学校废除了一些旧课程。对部分教材进行删订或更新。不久,学习苏联经验,课程除公共课外,分为基础课、技术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三大类,教材多采用苏联翻译本。由于照搬苏联的五年制教学计划,造成课程门类、教材内容偏多,学生负担过重。1955年,高教部提出以提高质量为前提,“学少一点,学好一点”、“少而精”、“全面发展,因材施教”的原则,福建各高等院校组织教师结合实际,制订出过渡性的教学计划,对课程门类和教材进行调整、精简,减轻了学生负担,提高了教学质量。
  1958年“教育革命”期间,全省高等院校组织学生参加“大炼钢铁”,大办工厂,发动学生自编教材,教材的系统性、科学性受到破坏,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的教学受到削弱。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高校许多教材特别是文科教材被当作“封、资、修”(封建主义、资本主义、修正主义)的“大杂烩”加以批判和否定。1970年,福建部分高校开始招收工农兵学员。学制2至3年,实行以典型任务、典型工程、典型产品带教学的办法,把基础课、技术基础课和专业课的系统性、完整性、科学性打乱,专业课程大量削减。学员文化程度参差不齐,教材内容不得不删难就易、删深就浅,教学质量明显下降。
  1977年,中央要求高等学校抓紧编写新教材,供恢复高考制度后招收入学的学生使用。1979年,福建各高等院校的教师参加部分基础课教材编写工作。1987年,国家教委召开全国高等学校优秀教材编审会议,共评出全国高等学校优秀教材特等奖22个,优秀教材奖239个。厦门大学郑重、李少菁、许振祖合编的《海洋浮游生物学》获特等奖,葛家澍主编的《会计学基础》、钱伯海编的《国民经济综合平衡统计学》、厦门大学等校主编的《社会主义财政学》、《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获优秀奖。还评出部委优秀教材一等奖118个、二等奖141个。福建省获一等奖的有厦门大学潘懋元主编的《高等教育学》、余绪缨的《管理会计》;获二等奖的有厦门大学韩国磐的《隋唐五代史纲》、黄厚哲的《生物学概论》、厦门大学等校编写的《社会经济统计学原理》。1989年,福州大学摄制的《水电站建筑物》等5部电教教材片,被评为全省高等学校电化教育优秀教材片,并被推荐参加全国电化教育成果评奖活动。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

《福建省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记载了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全面记述福建省学校教育自萌生至1989年的发展历程。全书14章,卷首冠以“概述”,卷末附录“大事年表”及“福建省当代教育人物表”。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