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厦门集美中学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20000901
颗粒名称: 二、厦门集美中学
分类号: G639.285.7
页数: 3
页码: 240-242
摘要: 本文记述了对福建省厦门集美中学的办学及学校简介。
关键词: 福建省 中学 学校简介

内容

集美中学是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创办的。民国7年(1918年)春季,开始招生,3月10日,在集美村居仁楼开学。陈嘉庚及其胞弟陈敬贤亲自为学校制定“诚毅”校训、校歌和教职员服务简章。当时招收师范4个班,中学1个班,共有学生196人,学校优待学生,只交膳费,宿杂费一律免交,被席蚊帐由学校发给,冬春两季还发给统一校服各一套。民国10年,中学在即温楼单独立校,民国15年秋,4年制中学改为3年制初中,增设高中,分文理两种,学制3年。民国18年6月,师范与中学合并,民国22年底,又各自独立。同时男中与女中合并,称集美中学。历任校长有11人,其中叶渊从民国9年7月起任校长(后改任校董)达14年。他毕业于北京大学,执行陈嘉庚德智体三育并重的方针,重金聘请名师来校任教,努力提高教育质量。经过师生共同努力,逐步形成“勤奋、严谨、诚毅、进取”的良好校风,校誉远播。民国26年“七•七”事变后学校内迁安溪文庙上课,称集美联合中学,民国27年与职业学校分开迁往大田,复名集美中学。民国30年,高中部迁往南安诗山,高、初中分开办理。
  八年抗战,学校组织抗日义勇队、抗日演讲队、歌咏队等,经常下乡宣传演出,开办战时民众夜校、慰问抗日军人家属,师生同仇敌忾,革命热情高涨。不少学生投笔从戎,辗转到抗日前线英勇杀敌。抗战期间,集美学校被日寇轰炸40余次炮击2000余发,原来的校舍无一完整。抗战胜利后,陈嘉庚投入巨大人力物力财力,迅速修复校舍,集美中学也顺利迁返集美上课,于民国35年2月,在同安马巷设立分校。
  1949年9月23日,集美解放,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9军政治部主任走访集美学校董事长陈村牧,表明解放军对学校负责保护。同年11月11日,国民党飞机轰炸集美学校,造成“双十一”大惨案,员生7人遇难,高中被迫迁往天马山,初中迁往行山。翌年夏,校舍修复,迁回集美合并为完全中学,结束了因战乱多次搬迁的颠沛流离岁月。进入了稳定发展时期。
  陈嘉庚十分重视聘请热心教育事业,富有教育经验的校长。1953年,亲自到福州,同省人民政府领导商议,调教育界归侨名家叶振汉到集美中学任校长。叶到校后,团结教职工,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健全各种规章制度,着力改革教学,学校得到很大发展。到1957年,全校有76个班、3844名学生、333名教职工,成为全省规模最大,接纳侨生最多的一所省重点中学。1956年,开始由国家拨款改为公办。整个校舍占地151亩,建筑面积5万平方米。
  1966~1968年,“文化大革命”停止招生。1969年,初中恢复招生,1971年,高中恢复招生,学制均为两年,1979年后,恢复高、初中六年制,并增设职业高中班。1983年9月,被省人民政府定为重点侨校之一,恢复招收海外和港澳学生入学。1984年,定为省首批办好的重点中学。“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历任校长和中共党支部密切配合,落实知识分子政策,增设国内外校友联络处。1983年,集美学校筹办70周年校庆及“李林园”落成典礼等重大活动,数百名来自泰国、菲律宾、新加坡、港澳及美国的校友返回母校祝贺,学校也应邀派出4批18人次访问泰国和香港等地,扩大了集美中学在东南亚华侨、华人和港澳同胞的影响。
  陈嘉庚办学伊始,就以“乐育英才”为宗旨,在图书、仪器设备和师资等方面从优配备,民国9年(1920年)设立图书馆和科学馆。集美图书馆购有大量中外图书和报刊,科学馆里有齐全的物理、化学仪器设备,动植物标本、矿产标本、人体生理标本数千种。陈嘉庚说:“没有好的教师,就没有好的学校”。他派胞弟陈敬贤到全国各地以重金礼聘名师来校任教。30年代,他对教师提出:“吾注意德、智、体三育,对学生学习、操行、运动优者应给奖赏”,“如知识、思想、能力、品格、实验、体育、园艺、音乐及其他课外活动,均应注意,与正课相辅而行”。他对学生提出:“我希望于你们的,只是要你们依照‘诚毅’校训,努力的读书,好好的做人,好好的替国家民族做事”,“为人有道德毅力,便是世间上第一难得的奇才”。学校遵照陈嘉庚的办学思想对道德教育特别重视,对学生操行严加考核、评定,凡操行不及格的学生,即“令其退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校长坚持把思想政治工作放在首要地位,除设立校政治处(原称政教处)专管德育外,还制定《政治处工作条例》,指定一名副校长专管全校思想政治工作。近年来,学校突出地以陈嘉庚、李林的生平事迹为主要教材进行爱国主义教育。1987年,学校被厦门市委、市府表彰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先进单位。历任校长均重视教学工作,要求教师认真备课,提高课堂教学质量,重视因材施教。校领导经常深入教学第一线,着重抓教学思想,课堂教学和调查研究三个环节,提出教学必须:“全面打基础,分类抓提高”倡导课外学科竞赛活动,发展学生创造才能,1987年,被评为省级教改先进单位。
  陈嘉庚主张把体育作为学校的一门主课,采取“强迫体育”办法,要求学生一律参加早操和课外体育活动,并严加考核,规定体育科不及格者不得升级或毕业。
  集美中学是全省建立共青团,中国共产党组织最早的学校之一。民国14年(1925年)5月,共青团广东区委派员到集美建立共青团,民国15年2月,广东区党委派罗明以特派员身份到厦门整团,在集美发展党员。民国14~15年间,有9名学生到广州参加毛泽东主办的第六届全国农民运动讲习所学习,他们都先后加入中国共产党,学成后回闽开展农民革命运动,成了“平和长乐暴动”、龙岩“后田暴动”的领导人;集美中学毕业生翁泽生,毕业后返回台湾,成为20年代台湾共产党的创建者和组织者之一,后为革命壮烈牺牲。
  民国16年(1927年),学校党团转入地下,继续开展革命活动。闻名全国的抗日女英雄、侨生李林烈士,曾就读于集美女子中学,她参与创建山西雁北抗日根据地。民国29年在一次同日寇激战中壮烈殉国,时年仅24岁。民国38年,闽南地下党支部在学校发展党的外围组织“新民主主义青年大同盟”,有盟员近百人。9月,转为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员。1988年,由厦门市人民政府、集美学校委员会及旅居香港的集美中学校友共同集资,在校园内建李林园,塑李林铜像,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集美中学创办不久,陈嘉庚就明确规定:“在南洋华侨小学毕业生,如有回国入中学者,则由新加坡本店予以介绍函,概行收纳,到校时如考试不及格者,则另设补习班教之。此为优待华侨派遣子弟回国而设,此例永存不废”。民国20年(1931年)秋,学校有侨生375人,是当时在校生数的40%。学校制定《华侨特殊法大纲草案》,要求“教师常与侨生接触了解南洋风土人情,亦将祖国一切相告,教以求学做人之道,救国救民之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5年,集美中学有侨生1125人,占在校生数的54%,1955年,陈嘉庚向《人民画报》撰写专稿,介绍侨生的学习和生活情况,高兴地提到“1954年国庆,受学校奖励的三好生35人中有侨生21人”。1957年,侨生增到1619人,达到有史以来的最高峰。为了做好侨生的管理和教育,在教导处设侨生辅导组,配备优秀教师主持侨生工作,侨生班班主任也择优配备,全校教职员从生活关心入手,寓思想教育于各科教学和体育、文娱、读书、参观、谈心及各种节日活动之中。教师经常与侨生生活在一起,及时解决侨生学习生活上的各种问题。对部分后进侨生,坚持热情关怀和严格要求相结合的原则,个别谈心,耐心开导,促其转变。师生之间、侨生之间的感情很深,逢年过节,学校领导、教师与侨生一起欢度佳节,侨生生病,校医即前往宿舍诊治,重病则送医院治疗。他们以校为家,把学校称为“侨生摇篮”。1952~1964年高中毕业的侨生1485人,升入高一级学校深造的1014人。
  “文化大革命”期间,学校接纳侨生的工作遭到破坏。“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福建省人民政府对集美中学作出“面向全省,面向港澳、面向东南亚”招生的指示,要求“集美中学要努力办成教育质量高,对港澳同胞和东南亚华侨华人有吸引力的学校”。学校连续三年向全省华侨农场,工厂招收一个归侨子女高中班,还两次到香港招生,先后有泰国、菲律宾、印尼、缅甸等国华裔生、港澳生和越南、朝鲜的侨生94名来校学习。
  广大侨生在学校打下坚实的文化知识基础;毕业后经大学深造或实际锻炼,不少人已成为杰出人才,更多侨生学成后回到原侨居地或港澳地区,为当地经济文化的发展和中国与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作出积极贡献。1981年以来,旅居港澳和东南亚的校友慷慨解囊,捐赠母校汽车、语言实验室全套设备等,泰国校友在母校设立奖学基金和“教书育人”奖教金,每年发放的奖教奖学金达4.5万港元。新加坡校友在学校设立奖教基金会,捐赠100万人民币,以每年利息奖励教师。
  75年来,集美中学培养了3万多名毕业生,校友遍布世界各地。港澳著名教育家梁披云,菲律宾著名音乐家蔡继琨,原厦门大学副校长、国际著名化学家蔡启瑞,大型电子计算机专家陈福接,获全国特等奖的水稻育种专家蔡俊迈等,是集美校友的杰出代表。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

《福建省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记载了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全面记述福建省学校教育自萌生至1989年的发展历程。全书14章,卷首冠以“概述”,卷末附录“大事年表”及“福建省当代教育人物表”。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