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福州第一中学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20000900
颗粒名称: 一、福州第一中学
分类号: G639.285.7
页数: 4
页码: 237-240
摘要: 本文记述了对福建省福州第一中学办学及学校简介。
关键词: 福建省 中学 学校简介

内容

福州第一中学(简称福州一中)是省教育厅(教委)直属首批办好的重点中学,位于福州市东街三牧坊。前身是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创办的“凤池书院”,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与“正谊书院”合并成立“全闽大学堂”,是福建省近代第一所官办新型学校。该校自创办至1989年,先后主校35任校长,十易校名,经教育界前贤志士艰苦创业,发展成为名闻国内外的一所完全中学。
  福州一中从全闽大学堂开始,先后改名:福建高等学堂[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福建高等学校[民国元年(1912年)]、省立第一中学(民国4年)、省立第一初级中学(民国16年)、省立福州初级中学(民国18年1~7月)、省立福州中学(民国18年8月至民国28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后,民国27年迁往沙县。民国28年8月,分置高级中学和初级中学两校,改称省立福州高级中学和省立福州初级中学。民国35年1月,高中部迁回福州三牧坊原址,增设初中部,恢复省立福州中学旧称。1952年8月,定名为福州第一中学。校园占地27300平方米,建筑面积27700平方米。1989年,有教职工183人,其中高级教师53人,特级教师11人;36个班级,在校学生1749人,其中高中814人,初中935人。建校以来,毕业生总数3你98人,其中高中15427人,初中19471人。
  福州一中是一所富有革命传统的学校。学堂草创初期,就有不少学生秘密参加共和山堂、汉族独立会、福建学生联合会、同盟会福建支会等组织,投入反帝、反封建、反军阀斗争洪流。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毕业于“福建高等学堂”的第一期毕业生、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的林觉民是其杰出代表。
  民国8年(1919年)“五四”运动,校园沸腾,学生罢课,游行声援北京学生,开展抵制日货运动,成立“抗日救国会”,参加抗日爱国宣传,在当时一系列重大事件中,该校学生站在爱国反帝斗争的前列。
  在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关头,该校学生奋起抗日救亡。民国28~29年(1939~1940年),有47位同学投笔从戎。民国33年又有168位同学加入抗日队伍。
  民国36年(1947年)起,该校学生多次参加反迫害、反饥饿、反内战的民主运动。中共在该校成立省福中支部,一大批学生在中国共产党指引下,为新中国的成立奔走呼号。当时担任中共福州市委领导人的校友真树华、陈锋(女)、石崇光以及中共闽中地委委员、宣传部长陈振先、新四军《中原》月刊主编吴源生和陈宗等烈士13人,先后献出年轻的生命。
  该校形成“勤奋、严谨、竞取、活跃”的三牧校风和严格管理、严谨的教学、严明风纪的“三严”教风与学风代代相传。
  民国27年(1938年),全国大学统一招生考试,该校被列为全国成绩最优的10所中学之一,.受到国民政府教育部传令嘉奖。民国29~33年(1940~1944年)4度会考的成绩统计,合格率达99%,因成绩优秀而免试、保送升学共223人,占毕业生总数36.5%。1957~1959年,连续三年高考成绩优异。“文化大革命”结束后,该校以培养面向二十一世纪人才为目标,深化改革,学生德、智、体诸方面得到协调发展,初中“三率”(巩固率、合格率、优秀率)历年居省前茅;高中毕业生90%以上进入高一级学校深造。1979~1989年,学生参加学科竞赛,获国家和省级一、二等奖的达300余人。1984年,林斯健同学获全国首届青少年计算机程序竞赛一等奖;1986年,林松同学获全国高中数学联赛一等奖第一名,1989年,沈周新同学荣获第21届国际奥林匹克化学竞赛金牌。
  福州一中一贯重视课堂教学研究,提出“向45分钟要质量”的口号。80年代,又提出更新基础教学三个观念:一变“双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教学为“三基”(增加基本的科学思维方法)。二知识与能力要统一和同步发展。三加强阅读能力的培养,以促进语言思维与表达的综合发展,同时,重视理科实验教学,自50年代始,就把建设实验室列为学校教学工作的重点项目。60年代,理科实验设备已达到:物理实验2人1组,化学实验1人1组,生物实验显微镜每人1台。理化教学逐步改变以直观为主、教师演示为主、重在验证的传统实验课模式,发展成为探索性的实验教学;把演示实验从单纯的理解、验证书本知识,改变为分组实验教学,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自己动手,学会独立观察思考,分析判断,训练科学思维能力,培养创造精神。还配合教学组织展览、实验竞赛、实验考查等。生物学科,增加课内外观察实验内容和课外专项科研性的实验活动。在实验过程中,学到知识,掌握技能,初步学会如何进行专项科学研究,掌握从事创造性劳动的本领。
  福州一中把“办好初中”,抓“起始年段”作为一项教育系统工程的基本建设,着眼青少年成长时期的基础培养,把最优秀、最有经验的骨干教师,分配到初中任教,为初中学生打下3年的坚实基础。每年高中招生,本校初中毕业生,有90%以上都能继续进入本校,学到高中毕业。实际上形成六年一贯的系统培养模式。
  教育质量,师资为本,选择、聘任优秀教师担任教学工作,是福州一中一贯坚持的原则。全闽大学堂、高等学堂时期,中文学科多聘请功名之士、资深学博之才掌鞭授课;自然、外语、外国史地,则重金聘任外籍教师。为了培养高水平新师资,曾多次选派优秀毕业生赴日本或京师大学攻读教育,以期毕业返校接班。民国时期,受聘省立福州中学任教,多是教育界名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继承优良传统,对教师教学进行评议试用,试用不合要求者,改任他职,或在职从师学教,或选送高校专业培训,务使所有教师都能胜任教学。近10年来,在新老师资交替更迭之际,建立“导师制”,不断提高新教师的整体素质。以老带新,定人结对,共同备课,互相听课,老教师上示范课,新教师上研究课、观摩课,切磋评讲,共同研讨改革;鼓励指导青年教师进行教改试验,创造机会让年青人有自我展示的天地。对年青教师从思想生活上关心爱护,委以重任,给予信任,让他们安心工作,迅速成长。
  1980年,该校校长陈君实提出:“基础教育必须展望二十一世纪,教育必须进行全面改革”和“为二十一世纪培养创造性劳动者”的培养目标,思想素质上培养学生具有振兴中华的竞争意识和开拓精神;在文化学习上打好比较扎实的现代科学知识基础和学会探索未来世界的本领。为此,采取进一步改革的措施;培养学生具有高度的效率和强烈的竞争进取精神,把“竞取”列入校训;1982年,把电子计算机引进课堂;统筹中学六年教育层面和内容,实施《福州一中年段教育要点》形成德育系列化、制度化;在高中减少必修课,增设选修课,初中施行语、数、外三科考试,其余学科考查等。1983年,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目标,该校以此作为统率学校工作的指导思想。
  福州一中在高中一、二年级开设“社会实践课”,组轵学生进行社会调查的做法,始于60年代,当时作为贯彻教育部规定的“把组织学生参加劳动列入计划”的具体措施,主要以培养爱劳动爱劳动人民为主要目的劳动锻炼。1963年5月,该校组织学生到马尾参加春耕劳动和社会调查。通过这次实践,学生对社会主义社会的思想认识有较大提高。《人民日报》为此作了报导,并发表《坚持不懈地好好组织学生参加生产劳动》的社论。近10年来,进一步扩大社会实践面,组织学生进行较大范围、较长时间、富有教育意义、有鲜明主题的社会调查活动。为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农村和城市发生的深刻变化,组织学生到古田县调查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福州市企业实行承包责任制的利弊;为加深学生对“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的真理的认识,组织学生到马尾调查近百年的帝国主义侵华史和改革开放后马尾港巨大变化为主题的“马尾经济开发区调查”。为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组织学生到侨乡了解华侨的血泪史,使学生深切体会华侨爱国的情感。为澄清学生对台湾的模糊认识和加强祖国统一的坚定信念,组织学生到平潭“台湾渔民接待站”,以“海峡两岸骨肉情深”为主题。访问台湾渔民,了解闽台同胞血肉联系。为让学生了解革命先辈的创业维艰,组织学生到龙岩老苏区进行“追录共和国之源”等调查活动。通过社会调查这一活动的思想教育渠道,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并学会运用正确的立场、观点、方法去观察复杂的社会现象,作出符合客观实际的结论,从而认清了大好形势,从感情上更加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增强四化建设的信心,激发为振兴中华而献身的使命感。
  1979年12月,福州一中荣获国务院嘉奖令;1986年9月,国家教育委员会授予“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称号。1979年,得到省人民政府嘉奖;1986年9月,省人民政府授予“教育系统先进单位”称号;1989年12月,再被中共福建省委、省人民政府评为“双文明单位”。
  校友中,有许多专家、学者或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如新闻学家、史学家邓拓,固体物理学家冯端,天体物理学家陈彪,电化学家田昭武,寄生虫病学家唐崇惕,心血管学家陈可翼;对我国科技、文化事业卓有贡献获得各种国家级奖励并被列入《世界名人录》的,有明、清史学家傅家麟,数学家刘应明,建筑工程学家江景波,经济学家邓子基,农业植保专家林孔勋,数学家吴从忻,昆虫生态学家吴中孚,著名文艺评论家林默涵,著名电影导演陈怀恺等。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

《福建省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记载了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全面记述福建省学校教育自萌生至1989年的发展历程。全书14章,卷首冠以“概述”,卷末附录“大事年表”及“福建省当代教育人物表”。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