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教学研究与教法改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20000886
颗粒名称: 四、教学研究与教法改革
分类号: G632.0
页数: 5
页码: 207-211
摘要: 本文记述了福建省中学不同时期的教学研究与教学方法改革。
关键词: 福建省 中学 教学

内容

清末,福建省中学教学以注入式为主,史、地两科也用自习,作读书笔记,偶尔采用考问、学生站板法等。
  民国初期,欧美、日本的新教学方法如设计教学法、实验教学法及中国教育家的各种改革思想不断传入本省,有识之士,不断倡议改进教学方法。民国4年(1915年),福建省第一次教育行政会议通过《学校教育宜采取实用主义议案详及批》、《中等学校国文教授方法案》、《中学教授多用讲义录亟宜改良议案详及批》,提倡启发教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根据学生心理和能力选择教材,针对本省方言多,提倡推广国语教学。本省教育界人士提出改良中学教学方法原则:自动的原则,同时学习的原则,个性的原则,行政上严密视导。个别设备好,经费充裕或教师思想先进的中学,曾试验过这些新教学法。私立泉州黎明中学曾用道尔顿制授课,把主要学科如文学、数理、英文等授课时间安排同时同节,按学生各科程度分别编班授课,打破年级限制;上课讲授采用讲座形式,学生是否遵守课堂秩序听其自觉。还有一些公立中学一度实验过“五段教学法”、“设计教学法”、“实验教学法”,陶行知提倡的“教学做合一”等。民国27年,省教育厅实施分科视导制,规定每科各设专科视导员1~2人,定期视导中学各科教学和教材的选择,指导各科教学的改进和研究,编审补充教材,考核学生成绩等。并在各区成立中等教育研究会,开展教学研究。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省和地、市教育行政部门重视教学研究,提高教学质量,建立并不断完善教学研究组织机构。1951年,省文教厅许或青厅长在全省文教工作会议上提出,“改革教学是改造学校的中心环节”。同年,晋江专署文教科首先成立教学研究室,在泉州市的晋江第一中学、泉州第一中学、泉中中学、培元中学等开展校际各科教材的研究。1952年,根据《中学暂行规程》,中学设置教学研究组,由各科教员分别组织之,以研究改进教学工作为目的;在班级较少的学校,以性质相近的学科联合组织之。在此基础上福州组织全市性的各科教学研究组,1959年,被《人民日报》评论肯定为“开展校际互助协作,不断改进和提高教学质量,起了重要作用”,并专题报导《先进帮后进,老校带新校——福州市各中学携手共跃进》。1954年,省教育厅高中教科成立教学研究组,各地、市也相继成立教研组。1956年,成立福建教师进修学院和福建教育行政干部学校(后并为福建教育学院),负责指导全省中学教育、教学的研究及中学师资和行政干部的培训。1977年,福建教育学院及各地(市)、县的教师进修学院(学校)复办,恢复省、地(市)、县三级教研网络。1984年,省教育厅成立福建省普通教育教学研究室。大部分重点中学成立教学研究室,推动各科教学研究活动。各级教研人员经常到各中学调查研究,组织交流和推广教学改革试验和好的教学方法;进行一些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为中心的改革试验。福州、厦门、泉州、漳州、莆田等地恢复全市性的校际教研组,定期开展教研活动。有些地、市的各个县间成立学科协作组。定期召开协作会议。
  50年代初期的中学教学研究,主要是学习苏联凯洛夫的教育和教学理论,应用教学原则(直观性原则、自觉性和积极性原则、系统性原则、量力性原则和巩固性原则)和课堂教学“五个环节”(组织教学、复习旧课、讲解新课、小结、作业布置),试验苏联成绩考查办法及5级记分制。学习政治和业务理论,研究教材,研究教学法和检查教师执行教学工作计划情况,教师间也开展相互听课和集体备课,有些学校举行观摩教学或公开教学,并进行评议,1953年,学习数学、物理、化学、生物4科教学大纲(草案),并按教学大纲和部编教材进行教学,加强教学的计划性,反对教学上的自由主义、形式主义、主观主义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学习苏联经验,对改革中学教育,教学有积极作用,但也曾出现结合实际不够,生搬硬套的偏向。如初中不开设外语,语文教学只抓课文的主题思想,忽视字、词、句、篇章结构的教学与分析。1955年,针对教育与生产脱节的缺点,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制图等学科的教材中结合生产实际进行基本生产技术教育。
  1960年,全省第八次中教会议上,省教育厅厅长王于畊介绍一些名教师的教学经验时,提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在教师认真备课“吃透两头”和“四熟悉”。“吃透两头”,即一头吃透大纲和教材,明确本学科的教学目的和任务、学科的特点和教学的指导原则;通读教材、钻研教材,掌握教材的编排体系和各部分教材之间的内在联系,掌握教材的重点,关键和难点,掌握各知识点的教学要求。另一头,教师备课时要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缺陷,学生的思维特点、学习习惯、方法、态度以及对教师的意见,教师对学生学习情况(包括课堂教学中的提问、作业、平时视察和考查,个别辅导中所发现的错误、缺陷和问题)作记录卡片并进行分析,作为备课和改进教学的重要依据。“四熟悉”即,熟悉大纲教材,熟悉学生,熟悉生产劳动和国家大事,熟悉教学方法。备课要个人钻研,集体讨论,教学相长,检查效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传授知识时,善于启发学生的独立思考,让学生“战斗过关”,反对注入式的教学方法;重点问题“精讲”和一般问题“略讲”相结合,不平均使用力量;教师的讲解,演示和对学生的提问、学生相互间的讨论和教师的小结有机结合;善于使学生的思维和注意力随教师的讲解转移,师生协同一致。共同完成课堂教学任务。要求学生对教材主要内容达到“透彻理解、牢固掌握、举一反三、熟练应用”。1961年,福建教育学院在厦门召开语文教学座谈会,参加者有全省中学语文教师和各专、市语文教学研究人员,座谈会研究了语文与政治关系,思想政治观点必须通过语文教学本身去体现;教材是教师教学的依据,发挥主导作用的凭借;读是语言的吸收,写是语言的运用;基础的知识教学要抓住字、词、句这一关键根基,严格要求,苦练基本功。1963年,一些重点中学各教研组教师根据教学大纲制定“双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工作计划,排出全书、全年和整个中学阶段的“双基”内容,备课要求和教学步骤。理、化学科在制定“双基”教学工作计划时,规定每章需要做的实验,加强实验操作技能的培养,做到基本操作人人过关。有的重点中学,抓“双基”从起始年段(初中一年级和高中一年级)抓起,安排有经验的教师到初一年段和高一年段“把关”,对学生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和.态度提出具体和严格的要求,抓“年段过关”,每学年的教学任务和“双基”内容应达到的基本要求在该学年完成。把“年段过关”建立在“单元过关”的基础上,定期进行质量检查分析、发现问题和缺漏,及时弥补。
  为直接了解省重点中学学生的质量状况和教学问题,省教育厅从1963年开始至1965年和1978年,在全国高考评卷结束后都召开数学、物理、化学三门学科的知名教师对十几所省重点中学考生的质量状况和教学问题分别进行分析和评议,从中找出学科教学存在带普遍性问题,为改进教学工作提供参考。
  重点中学重视改革理科实验教学,建实验室增加实验设备和配备足够的实验管理人员,保证学生物理实验二人一组,化学实验一人一组。在实验教学的改革上,根据教学目的、教材内容和实验效果一致性的原则改进实验教学。理化学科逐步改变过去以直观为主,演示为主,重在验证性的实验课模式。有些演示实验改为分组实验,有些验证性的实验课改为探索性实验,让学生多动脑,学会独立观察、思考、分析判断和归纳总结,训练科学思维和良好的实验素养,培养学生具有严肃认真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凡学生实验不合要求的要重做;高年级的实验报告要求学生自己写。开放实验室和简单实验仪器下班,备课工作,明确实验目的;设计实验的方法和步骤,估计学生可能发生的问题,拟定启发提问的问题;每个实验教师先做一遍,保证正式实验成功。
  研究处理好师生关系,调动教与学两方面的积极性,做到教学相长。采用启发式,不断激发学生兴趣和求知欲,引导学生多动手、动脑、动口去理解和掌握知识和技能;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培养自学能力;摸清学生中不同的兴趣、特点、知识基础及智力发展上的差异,因材施教。定期举行师生座谈会,征求师生双方教与学工作的意见,共同讨论、改进教学。
  研究复习巩固工作。在平时教学中采用“温故知新,以新带旧”,讲新课结合复习旧课,复习旧课引出新知识等办法使学生牢固掌握知识。在教完一个较完整的知识后,根据不同内容采用不同方法对知识进行归类对比,或列归类系统表;在教完一个单元后,把该单元知识通过系统的练习、提问、小测、列表等办法,进行较高层次的系统概括和归类对比,使知识更为条理化和系统化。在重视经常性的复习巩固工作的同时,进行阶段性的知识比较,集中性的复习巩固工作,把经常性复习和阶段性复习、学期复习、学年复习和三年总复习结合起来,使它们成为一个有机的总体。1960年5月,省教育厅组织福建教育学院各主要学科的骨干教师,到莆田一中等重点中学,进行高三毕业班总复习教学方法的改革试验。根据总复习过程中的主要矛盾是“高考考试大纲的要求和学生知识现状的矛盾”,“总复习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揭露矛盾、分析矛盾和解决矛盾的过程”。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取得较好的复习效果。
  1964、1965年,毛泽东主席指示:“教育的方针路线是正确的,但办法不对,学制、课程、教学方法、考试方法都要改“学生负担过重,影响健康,学了也无用,建议从一切活动总量中,砍掉三分之一”。省教育厅为此作了调查研究,组织地、市教育行政干部和重点中学领导分两次在福州一中、福建师范学院附属中学从学生起床(或到校早自修)至晚上睡眠(或晚自修结束)的一整天课内外学习、活动和生活的全过程连续观察。帮助学校排好“三表”:周课程表,每日作息时间表,周活动总量表(每天7课时),保证学生的学习、生活、课外活动在正常状况中进行。
  提高教学质量的另一做法是新老教师建立“师徒”关系,新教师学习老教师经验,老教师帮助新教师提高,在校内外广泛开展教师间的相互听课和观摩活动。新教师听老教师的教课,学习老教师的教学9验;老教师听新教师的课,帮助新教师提高;在相互听课的基础上,选出较成功的举行示范教学。
  1969年9月,省革命委员会政治部宣教组成立以工、军宣队为主体的省教材编写领导小组编写中小学新教材,在中学建立以工农兵为主体的教师队伍,以社会为工厂,走出课堂,学工、学农、学军和在批判资产阶级中学习,省革委会总结推广政治建校的经验,照搬部队的做法,按连排建制组织教学和各项活动。1972年,省教育组规定“规模大的中学可按学科建立各科教研组”,制订全日制中、小学成绩考查试行办法,规定“定期考试”要事先通知学生,让他们有所准备,不搞突然袭击,题目公开,由学生研究、看书去做。1973年,批判所谓“智育第一”、“师道尊严”,把教师对学生的教育管理和严格要求,统统指责为“管卡压”、“修正主义回潮”。
  1977年,拨乱反正,恢复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制度,中学的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又重新开展起来。1978年,逐步使用部颁统编中学各科课本,在加强知识教学的同时,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智力的开发,特别是学生的自学能力,观察、实验和操作能力、思维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培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重视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教育;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创造精神,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学生是认识主体,处理好加强“双基”教学与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关系,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学习主体的关系。福州一中改“双基”教学为“三基”教学,即增加基本科学思维方法的教学。福州第三中学引入《新概念英语》,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开设“学习方法指导”课。龙岩第一中学在初、高中开设学习方法课,该校教师编著的《初中学习方法与智能培养》、《高中学习方法与智能培养》两书,被《全国学习科学研究会》列为学习方法丛书。
  1978年,省教育局决定在全省中学配备电教器材,实现教学手段现代化,先在福州一中、福建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厦门第八中学试点,拨专款购置电化教育设备,年底召开电化教育现场会,加以推广。1981年,省教育厅成立电教馆,根据中学各科教学的需要为中学提供和制作必要的音像资料。通过多种渠道集资,多数重点中学和一些侨办中学已经逐步具有幻灯机、电影录像摄像机、语言实验室和电子计算机等设备较为齐全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和一批为教学服务的软件资料。一些较好的中学都配备专职电教人员和成立电教教研组。
  1982年,重点中学设青少年科技辅导员、科学爱好者协会,组织学生参加课外科技活动。福州第三中学成立形式多样的40多个课外活动小组。1982~1989年,该校学生参加80多项科技活动竞赛中有300多人次获省三等奖以上的奖励;1989年,学生林晓沧获全国物理冬令营选拔赛一等奖。福州第二中学学生林能燕在全国女子无线电测向中获第4名。福州五中学生在1979~1987年全国竞赛中有42人次获奖,其中黄玲的《多功能非球型恒星天象仪》、陈文胜的《单向断电开关》、叶晓榕的《卫生指甲剪》三项小发明被送往日本东京和日内瓦展出。1987年,全国青少年科技活动领导小组表彰福州五中的“青少年科技活动先进集体”,1989年,又授予全国青少年劳动技术制作竞赛组织奖。福建师范大学附中6名学生组成福州体委业余电台BY5RT代表队参加全国业余电台比赛,1989年获团体全能第二名。
  1982年,由福建师范大学物理系牵头与福建省物理学会联合成立“中学物理教学研究会”,在全省9个地(市)100多所中学进行中学物理教学改革“五年跟踪对比”实验。符合中学物理学科特点的有“观察法”、“实验探索法”、“问题讨论法”、“自学指导法”和“学生讲演法”等教学法,在教师主导作用下,通过教师的调控,引导学生大胆去探索物理规律和形成概念,并把这种教学法命名为“导控探索式救学法”,改变了课堂教学中教师讲,学生听的“满堂灌”现象。1989年,该成果荣获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一些地、市中学进行教学过程“最优化”改革、“研究式教学方法”、“教学目标实验”、“阅读、实验、启导法”、“单元结构教学”、“控制教学”等试验,都取得较好效果。
  中学的教学研究与改革,在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合格的毕业生的同时,还不断涌现少数荣获国际奖的“拔尖”学生。1984年,厦门双十中学初中女生廖小青以《假如没有了邮政》一文,获国际少年书信比赛的“国际特别奖”。1985年,福建师范大学附中初中女生池志红在国际少年书信写作比赛中名列第二,获万国邮联的银牌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雨果”章。高中学生在参加国际中学生奥林匹克学科竞赛中连年获奖:1987年,龙海第一中学学生苏朝晖获化学金牌;1988年,福建师范大学附中学生陈岩松获物理金牌,莆田第一中学学生卢国强获化学铜牌;1989年,福州一中学生沈周新获化学金牌。有的教师的教学研究文章或论文,在全国和国际刊物上发表,1985年,中国教育学会第二次全国学术讨论会上,福州一中林桐绰的《中学物理“研究式教学方法”的探索》和师大附中薛来弼的《论中学生的理论教育》被选为获奖论文,发表在中国教育学会编的《新时期教育改革的探索》上。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

《福建省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记载了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全面记述福建省学校教育自萌生至1989年的发展历程。全书14章,卷首冠以“概述”,卷末附录“大事年表”及“福建省当代教育人物表”。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