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学校选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20000873
颗粒名称: 附:学校选介
分类号: G629.285.7
页数: 9
页码: 182-190
摘要: 本文记述了对福建省福州实验小学、漳州市实验小学、厦门市鼓浪屿人民小学、上杭县才溪小学、松溪县下岭小学、古田县瑞岩小学的介绍。
关键词: 福建省 学校 简介

内容

一、福州实验小学
  福州实验小学位于福州市鼓楼区东大路,为福建省教育委员会直属重点学校。民国18年(1929年)创建时称福建省立福州实验小学。民国27年,迁往战时福建省会永安县城燕江街,改名福建省立永安实验小学。民国34年抗战胜利后,迁回福州,恢复原名。1949年10月,人民政府接办,改名福州市实验小学,隶属福州市教育局。1963年,省教育厅确定为省重点小学,定名福州实验小学。“文化大革命”中划归所在街道和区革命委员会管理。1978年,省教育局重申该校为省属重点小学。
  创校初,设小学6个班,幼稚园1个班,在籍学生167人,教职员工16人。现校园占地10亩,建筑面积8000余平方米。2幢教学楼设30间普通教室及语言实验室、电脑室、自然实验室、舞蹈室、武术馆等16间专用教室,配备摄像机、录像机、投影仪等各科现代教学设备。全校6个年级共27个教学班,在校学生1430人。有2名中学高级教师、5名特级教师、38名小学高级教师。教学改革成果载入《中国教育大辞典》。1963年,教育家叶圣陶参观该校题书嘉勉:“小学为始基,并重德、智、体,自幼成良玉,践之乃彻底。”
  该校重视养成教育和常规训练。正副校长兼任中、高年级思想品德课,亲自执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全体教师寓思想品德教育于各科教学之中。“二七”烈士林祥谦夫人,刘胡兰、张高谦母亲都曾应邀到该校讲述革命传统。10数位人民解放军指战员担任该校少先队校外辅导员。中、高年级学生走出校门调查访问;少先队员自选队长,自办队报,举办“雷锋、赖宁事迹展览”,“少先队心中有祖国、心中有人民”等主题教育活动,被共青团中央授予“全国学雷锋、学赖宁挂奖章先进集体”和“主题教育活动先进集体”称号。
  教学工作注重改革实验,先后承担“五年一贯制新教材教法”、“集中识字法教育学”、“注音识字提前读写实验”、“音乐五线谱课堂教学”等十几项教改实验任务。课堂教学总结的“调查法”、“质疑法”、“比较法”、“牵动法”,受到省内外小学教师重视;课程设置改革方案为全省城镇小学提供范例。1983年,开始“全面发展、又有特长”综合整体改革实验,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协调好课内与课外,语数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关系,使各科教学逐步实现三个转变:从单纯知识传授到既传授知识又培养能力;从单纯兴趣培养到既培养兴趣又注意人才的早期发现与培养;从以教师为中心到既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兴趣活动奖励基金,重奖为校争光学科教师和学生。集体创作的《综合整体实验报告》在《福建教育》(月刊)全文登载后,受到国家教委领导的好评。
  该校从老、中、青教师特点出发,依据他们各自的水平和能力施展教学才能:新老教师结成对子,老教师进行传、帮、带,明确目标,定期验收;鼓励老教师写经验总结文章,给新教师开讲座;给中年教师委以重任,让其在适当的岗位上把好教学质量关;青年教师承担实验班教学和对外开课。同时组织教师学习教育理论,结合实际撰写教研论文,隔年举办教育、教学工作研讨会,每年举办两次大型对外开课,各学科经常举行新秀比武、教学基本功竞赛。从1980年起,有,26位教师40节优质课,被省电教馆选中拍成录像,在省《教育之窗》节目中播放或制成音像制品出版。4位青年教师连续4次在全省小学教学录像评比中均获一等奖(第一名)。该校获省电视录像评比先进单位(伯乐奖)。语文、数学、美术等学科教师的教研论文在全国大型研讨会论文评比中获三等奖。3位教师参加小学课本编写工作,撰写出版教学专著《班主任工作艺术》等。教师中有航模国家一级裁判,省作协、音协、美协、舞协会员及入选全国优秀教练员。各科教研组分别获先进集体、省中小学生画展先进集体第十几项称号。教师获省一级荣誉称号34人次。现任校长蔡雅珠两次出席全国教育系统英模表彰会。全国优秀辅导员王欣欣、林峰晋京受奖。
  该校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较牢固,每年录取重点中学比率居全市小学之冠。有32年历史的旗讯小文社,1986年,获全国红领巾创造杯奖,被评为福建省少先队活动十佳阵地之一;林端的《福州的河道》获中国——南斯拉夫国际小记者报道祖国征文比赛优秀奖,谢佳、梁中的优秀作文发表美国、苏联的儿童刊物上。红黄蓝小画院作品,参加国际、全国及省内各级少儿画展,入选数与获奖数自1984年起连续6年居全省首位;王路文、璐亭、龚心的儿童画作品接连获国际金、银、铜牌大奖,龚心代表福建小画家赴香港举办个人画展,进行现场表演。雏鹰武术队代表福州连续五届夺取全省武术大赛儿童组团体冠军;男女个人全能第一名陈阵、林晓梅入选武术访日代表团,赴日进行交流表演。红领巾合唱团获全国小学生合唱比赛第三名;许泳、谢佳参加全国钢琴、手风琴和民乐竞赛获一、二等奖,分别被中央音乐学院附属中学和上海音乐学院附属中学录取。郑健莹、钱正龙未满10岁分别为全国音乐家协会与全国书法家协会小会员。
  二、漳州市实验小学
  漳州市实验小学位于九龙江畔芝山南麓。前身是美国归正教会创办龙溪县私立育贤、养正小学校,前者原为男塾笃励斋,创办于清光绪四年(1878年),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改称育贤小学校;后者原为女塾笃励斋,创办于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光绪三十年(1904年),改称私立养正小学校。1949年,龙溪县人民政府将私立养正小学并入私立育贤小学校,改名龙溪县私立养贤小学。1951年6月,漳州建市后由市人民政府接办,以所在嘉禾街命名漳州市嘉禾小学。1956年9月,改称漳州市实验小学。60年代初,列为省重点小学之一。“文化大革命”期间,易名漳州市东方红小学。1978年,复名漳州市实验小学。1979年,省教育局宣布该校为福建省首批办好的16所重点小学之一。
  该校教学严谨,创校至今培养造就数以万计毕业生中有原南京紫金山天文台台长、天文学家戴文赛等学者名流。50、60年代,探索课内外结合教育体制,坚持课堂教学的同时,加强对学生课外阅读活动的指导,扩大学生的知识领域。1980~1989年,着眼于培养和造就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探索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途径,提出“好学、善玩、友爱、向上”校训,实践“两个课堂,双轨同步”,即课内外结合的综合整体改革实验,第一课堂按教学大纲、教材要求,抓基础知识教学和基本技能训练,同时开辟以学生实践为主的第二课堂活动,以开拓学生视野,扩大知识领域,启迪智慧,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天赋才能,培养创造精神。该校实行不留级制度,毕业班学生参加升学考试,全部升入中学,大部分录取重点中学。全校出现一大批全面发展、学有特长的学生:蔡明媚(女11岁),其童话作品《手掌妈妈和她的孩子们》参加40多家报纸联合举办的“全国首届金凤凰童话大奖赛”获金凤凰奖。参加《小学生语文学习》编辑部主持的“我发现……”为题的作文比赛,蔡焕雄的《我发现蜗牛的秘密》获一等奖(全国4人获一等奖);陈惠华的《我发现蛇的胆汁有再生的能力》、陈萤的《我发现猫会自己治病》获二等奖(全国16人获二等奖);陈宁(10岁)两次参加国际硬笔书法大展,其钢笔书法作品编入中华硬笔书法家协会丛书编辑部主编的《中国当代书法作品精选》,1988年,被吸收为中华钢笔、圆珠笔书法研究会会员。吴〓(女10岁)刻苦学习英、日、法三种外国语言,1989年,被评为“全国十佳少先队员”,晋京领奖,受到江泽民、李鹏、乔石和邓颖超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音乐、美术、体育爱好者协会,发挥竞赛的杠杆作用,推动课外活动。全校参加省级以上音乐、美术比赛的学生有253人次获奖。张毅(9岁)、王真真(8岁)获省电子琴比赛一、二等奖。张毅、潘竞(11岁)参加宋庆龄基金会、中央电视台等单位举办的全国少年儿童电子琴、钢琴比赛分别获一等奖、优秀奖。1986年,福建省第九届运动会在漳州举行,该校为大会表演千人大型团体操;李小茗、郑丽芬代表漳州队参赛战胜成人老棋手,夺得国际象棋个人冠、亚军和团体总分第一名;体操运动员李奕芬(10岁),击败宿将,夺得平衡木冠军,后被吸收为国家体操队员参加1989年亚洲太平洋地区青年体操锦标赛,为中国女队获得团体冠军立功。排球、游泳、体操、羽毛球、乒乓球、象棋、围棋、国际象棋等项目参加省级以上比赛,有407人次获奖,夺得金牌86枚,银牌60枚,铜牌78枚。16人被选拔为国家二级运动员,先后为国家体操队、北京体育学院等输送33名体育运动员。
  漳州市实验小学重视科学普及工作,组织学生深入林区、花乡、果园、海岛采集、制作2000多件动、植物标本,创建“红领巾闽南生物馆”,培养一批生物爱好者。陈惠华生长养蛇专业户家庭,带领同学开展蛇类科普活动,被共青团中央授予“少先队好队长”称号,获“金猴奖”。1985年,学生收集制作标本的科技活动参加“全国万名创造杯”大赛,夺得4个金杯,其中江丽(女11岁)、魏斌(12岁)、陈怀玉(女11岁)、黄新华(女12岁)等设计,谢旦娜、郭婉卿、林秀藕、邱美莲、李宝珠等教师辅导的“红领巾闽南生物馆”创建系列活动获最佳活动奖,该馆被誉为“富有特色的知识宝库”,成为福建省少先队十佳活动阵地之一。国际海龟考察组、两栖动物考察组成员,美国史密斯立安博物馆约翰•菲锡希博士参观后赞叹:“引导孩子们走向大自然,这是教育孩子的需要,也是一种优秀的教育方法。”开展“爱我漳州、美我漳州”社会调查后,该校学生就漳州市容美化、九龙江治理、名胜古迹保护提出大胆建议,受到市长赞扬。《中国教育报》、《人民日报》(海外版)分别以《实践活动的一朵奇葩》、《让孩子们走向大自然》为题报道该校改革实验成果;省、市电视台拍摄该校教学活动录像片,在美国华文电视台通过卫星向世界播放。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及美国、苏联、日本、英国、法国等10个国家驻华使节和港、澳、台地区的专家学者,中、小学师生等前往该校参观访问。
  校舍建筑面积9500平方米,综合教学楼设有美术室、音乐室、舞蹈室、语音室、电化实验室、梯形大教室、图书馆、生物馆等,还有4000平方米操场和500平方米雨天活动室。全校40个教学班,2136名学生,92位教师。1980~1989年,国家教委、国家体委、国家科委、全国妇联、共青团中央先后授予“全国教育系统先进单位”、“全国群众体育活动先进单位”等11项称号。全校有3名特级教师,35名高级教师,1名部级劳动模范,10名省级教育先进工作者、“三八红旗手”、优秀少先队辅导员、“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三、厦门市鼓浪屿人民小学
  厦门市鼓浪屿人民小学位于鼓浪屿日光岩下永春路,前身为接受英国教会津贴私立闽南女子学校,创建于清光绪三年(1877年),为福建最早寄宿制女校。光绪十一年(1885年)命名为怀仁女学,从乌埭角迁入新校舍,并建有风雨操场,开女子体育运动风气之先。民值后,设幼儿、小学、中学、师范4部,聘华人任校长,培养熟悉学前、小学和中学教育的女教师。厦门解放后,由市人民政府接管,以怀仁和毓德小学为基础,于1951年创建厦门师范附属小学;抽调厦门实验小学骨干教师任校长、教导主任和少先队总辅导员;分配厦门师范优秀毕业生到该校任教;发挥原怀仁和毓德小学老教师专长,开展“五年一贯制”和低年级与幼儿大班教育衔接的教学研究与试验。1953~1959年,办市属重点小学期间,是厦门师范学校和厦门大学教育系学生实习、见习基地。全体教师注重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1958~1959年,两届毕业班语文统考成绩名列全市第三名,参加市中、小学生运动会,田径成绩居领先地位。1960年,厦门师范学校迁同安,该校更名鼓浪屿第一中心小学。1967年,改称鼓浪屿人民小学。副校长叶灿云主持五年一贯制试验班拼音识字课教学试验,受到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有关专家称赞。叶灿云于1980年任校长后,把办“学园、乐园、花园”式文明学校的构想付诸实施。1984~1989年,贯彻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方针,逐步补充、完善“三园”的具体内容,纳入教改整体性目标管理系统。
  该校丰富学生智力生活方面的具体措施:(1)按教学计划教授各科文化课外,采取课时长短搭配办法,在音乐试验班增设授琴课;在中、高年段分别增设英语口语课和电脑试验课;设计好校会、早会教育活动。每周1节40分钟校会,进行学习成果汇报表演,由各年级学生代表轮流当主持人;每周5次早会,1次按年级组织时事讲话,4次分年级分班进行10分钟时事、品德、卫生等教育;课外活动培养兴趣爱好,发展个性,兴趣小组内容多种多样。学校传统的合唱队、足球队和电脑组,增加训练次数。音乐试验班课余增加钢琴、小提琴等辅导训练;周末和星期日设兴趣班活动,有小提琴、钢琴、电子琴、吉他、美术、摄影等。学生自愿报名参加。(2)1981年,重点打基础、培养能力,向课堂45分钟要质量;1984年后,抓基础、抓能力、抓习惯;以学生为主,以自学为主,以读书为主;注重激发学习兴趣,教给知识结构,指导学习方法,提供培养能力的机会,让学生自定奋斗目标,学得其所,学得其乐。(3)举办音乐试验班,根据鼓浪屿的音乐环境和条件,把艺术教育列为教改重点。重视全校性的音乐教育的同时,从1984年秋开始,每年招收20~25名新生,提供机会培养儿童的音乐兴趣爱好,提高音乐素质,发展音乐才能;探讨用音乐开发智力,启迪智慧,培养聪明才智的途径;摸索用音乐艺术丰富儿童精神生活、陶冶美的情趣的规律。
  优化精神文明建设方面的具体措施:(1)精心设计思想品德教育。新学年开始,“学守则、做光荣的学生”;国庆前后宣讲“祖国在前进,特区在飞跃,家乡在变化”;元旦前后要求“迎接新一年,争取新进步”;新学期宣传“遵纪守法光荣,文明礼貌高尚”;清明节开展“英雄形象胸中装,烈士遗志我继承”等教育活动。教育形式和手段不断更新,使学生喜欢参加,乐于接受。品德教育课通过课文《五星红旗,我爱你》,自编教材《国旗、党旗、军旗的来历和象征》,补充教材《爱国之心和民族之魂》(介绍郑成功、陈嘉庚、林巧稚等英雄模范人物),对儿童进行“祖国可爱,人民伟大”的教育。音乐、美术课介绍人民音乐家聂耳、冼星海,人民画家齐白石的作品和爱国情操;班队会组织学生参观特区建设,观赏家乡风光,深化儿童对祖国的认识,激发他们爱祖国、爱家乡的感情。(2)丰富学生的道德情感。在遵纪守法教育中,组织“学生守则发送大会”;学年初组织先进班级作“常规守则示范表演”,与鼓浪屿“好八连”共建共创文明单位,通过各种活动,使学生与“好八连”官兵建立深厚感情;举行新年联欢晚会,各班参加节目外,还有师生、同学之间互赠勉言和小礼品;中秋月光联欢会、欢迎旅美校友报告会、为寄读的外国小朋友举行“生日快乐”班会或欢送会等等。注重活动面的普及性和活动者的主体性。(3)创设优美环境。师生共同设计、修建花坛花圃。栽种花草树木,布置庭园盆花,校园绿树参天,花卉竞香。健全卫生制度,师生坚持每天清扫整理校园。布置学校、班级学习园地。制订公约,培养语言、行为、仪表、环境美等。创造舒适和谐的气氛,让学生受到美的陶冶。该校还注意发挥学校在家庭教育中的指导作用。1984年,恢复家长委员会,随后建立家长学校。校长兼任家长委员会名誉主席和家长学校校长,统筹安排家校配合教育工作,研究、交流家教经验。举办有关家教,儿童心理、生理特点及培养良好学习、生活习惯等内容的报告会,定期组.织家长咨询日、访问日记。向家长报告办“三园”式文明学校的目标、内容和实施情况,使家长支持、配合学校开展活动,关心、督导子女注意全面发展。1989年,“六一”儿童节,该校家长学校被评为全国优秀家长学校。
  校园占地面积5760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3572平方米。5层和两层钢筋混凝土结构教学楼各1座,设音乐室、电脑室、阅览室、校史展览室。全校有21个教学班,其中6个音乐班,在校学生745人,45位教职工中有高级教师16人。1984年起,入学率、巩固率100%,升学率、及格率除1988年为96.7%,其余各年为100%,优秀率60%。1982年,集体和个人获国家级奖励12项24人,获省级奖励28项,100余人。学生关山作为福建省厦门市代表,参加1986年中小学全国LOX语言比赛获优秀奖。李靖、章密妮获全国钢琴比赛第四名和优秀奖。足球队代表厦门市小学生参加全国“贝贝杯”比赛。1985年,全省音乐周活动中,该校连夺大合唱、小提琴齐奏和钢琴独奏3个一等奖;在省首届少儿钢琴比赛中该校4个学生获一、二、三等奖(三等奖2人),占全省获奖人数近1/4(全省获奖18人)。在接待侨胞等外宾时,该校学生言谈、举止、礼貌和学风等均受好评。音乐班学生每年文化考试成绩高于鼓浪屿区同年段水平;部分学生钢琴、小提琴达到音乐中专生水平,个别接近音乐院校附小水平。1985~1989年,演奏曲目获全国奖6人,获省级个人奖15人,连续5次获集体奖。
  办“三园”学校和音乐实验班的经验和成果,1985~1988年《福建教育》、《福建日报》、《光明日报》等报刊均有报道,并收入《人民教育》主编的《小学管理50题》;《音乐试验班的探索》被选登全国音乐教育大丛书《迎接美育的春天》。上述报道经《北京周报》(外文版)摘登后,引起国内外广泛兴趣和关注。近4年来前往该校参观访问的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学校代表上百批成千人次。1986年,校长叶灿云获得省“五一”劳动奖章,1989年9月,被评为省首届中、小学优秀校长,获庄重文优秀校长奖金;应遨讲课100多场,听众2000人次。中央音乐学院院长吴祖强、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李凌到该校考察,吴祖强题词:“鲜艳的花朵,音乐的未来”。前往参观访问的还有50多个国家的教育、文化、音乐艺术以及新闻广播等代表团。
  四、上杭县才溪小学
  上杭县才溪小学于民国17年(1928年),由雷史修等人创办于文昌阁(花厅下),其时久旱逢甘雨,故前身名时雨学校。民国18年,改为列宁高级小学,隶属区苏维埃政府,设3个班,招收12~14岁少年儿童入学,学生享受免费教育,教员伙食由群众募集。民国19年冬,国民党军窜犯才溪,文昌阁毁于战火,校址迁下坑村四合院。民国23年冬,红军北上抗日后,该校停办。民国24年,复办后复名时雨小学,开设1~6年级6个班,改高小为完小。校董姜在文昌阁重建校舍,民国34年建成,从下坑村迁回原址。抗战期间,才溪乡与四坊乡合并改为平一乡,改名平一乡中心国民学校。后才溪乡与通贤乡合并为太平乡,又改名太平乡第一中心国民学校。1949年,人民政府接管后,定名上杭县才溪中心小学。1978年,省教育厅确定为农村重点小学之一,简称上杭县才溪小学。
  民国18~29年(1929~1930年),办列宁高级小学期间,毛泽东3次到才溪进行社会调查,指示该校要提倡学文化,规模可扩大。根据毛泽东指示,区苏维埃政府加强对学校工作的领导,该校从招生制度、教材、课程设置、教育方针等方面,注意清除封建、法西斯教育思想,充实科学的、民族的、人民大众的文化教育内容。政治课每周召开革命形势讨论会,教育学生关心国家前途命运,激发爱国家、爱人民、敢于斗争的精神。体育课请赤卫队员和红军战士当教练,教学生列队、刺杀、打马刀。民国21年,选派40名少年儿童参加中央苏区儿童局在瑞金叶坪举行的总检阅,获得总冠军,受到中央首长接见;同年10月,参加上杭县运动会,获马刀舞、哑铃操比赛第一名,总分第二名。该校学生剧团,采用民歌、快板等形式,经常到圩镇市场演出,传播胜利消息,动员青年参军参战,鼓舞后方人员搞好生产支援前线。“儿童团星期六”义务劳动:学生分成若干小组,为烈军属做好事;配合赤卫队站岗放哨,查路条,防止奸细破坏活动。该校学生达到军龄踊跃参军,据统计参加红军在战争中英勇牺牲,现已评为烈士的有70人;久经战火考验、荣立战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授予高级将领军衔的校友有刘忠(中将,原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政大学副校长)、王直(少将,原福州军区副政委)、邱子明(少将,原华东军区空军政委)、王香雄(少将,济南军区空军副司令员)、王集成(少将,原华东军区空军政委)、雷钦(少将,原总后勤部机械部副政委);还有胡子昆(中国人民空军第一代飞行员)、林金亮(白求恩大夫主要助手、野战外科医术接班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该校从初期6个班,200余学生,11名教师,发展到现在22个班,925名学生,49名教职员工。1985年,经检查验收,实现普及初等教育,学龄儿童入学率100%,在校学生巩固率99%,普及率98%,毕业率100%,符合国家规定的一类标准。1986~1989年,实施九年义务教育,该校新建教学楼、宿舍楼设备完善,教具、仪器、图书资料齐全,开始使用电脑、录像等现代教学手段。校园占地8000平方米,林木葱翠,繁花似锦,环境优美。开展“寻觅将军之乡的昨天,了解将军之乡的今天,创造将军之乡的明天”主题系列教育活动,1983年起,连续7年被省体委授予体育达标先进学校称号。1986年,学生王志勇获得全国少年儿童读书读报优秀奖章;老校长余祖明被评为先进工作者;副校长林康杨教师赖惠基、王茂天被评为先进少儿工作者和先进教师。
  五、松溪县下岭小学
  松溪县下岭小学1950年创办时为初级小学。1967年,增办高小班,升格为完全小学。1975年9月,附设初中班和幼儿班。1989年,小学6个班,学生204人;包括幼儿1个班、初中3个班,全校有学生387人,教职员工28人中有茶叶技术员2人。
  该校师生在村干部带领下,1973年起,在附近荒山开辟1.46亩茶园,到1981年,茶园扩大到50亩。1982年,又开垦荒山108亩,种植杉树、棕榈、泡桐等经济林。
  勤工俭学基地初具规模后,注重发挥育人和创收双效益。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在不同年级安排适当劳动项目,小学阶段每个学生先后参加茶叶生产全过程劳动与管理,都能掌握种、管、制茶叶全套技术。1981年,省委书记项南在闽北视察工作期间,盛赞该校的办学方向。该校发挥山区优势,积勤工俭学收益实现“两免费二自给”(免收学费和书籍费,学校办公费和民办教师补助费自给),添置电视机、显微镜、体育器材等教学设备,建立拥有3000多种书籍报刊的图书室。开拓了学生的视野,教学质量迅速提高。小学阶段普及率、巩固率都在98%以上。1985年,将勤工俭学收入提成4万元创办制茶厂,并开始栽培高产茶和良种茶,42亩茶园栽培13个品种,进行比较实验,从剪枝、栽培、施肥、治虫、采茶、制茶各个环节进行对照,获得高产科研成果:1.46亩“政和大白茶”创年产干茶647.5斤纪录,为福建同类品种之冠,引起省内外茶叶和农业科研部门重视,中国科学院南方农业考察组专家、教授30余人到校参观考察。
  1979~1989年,勤工俭学纯收益202456.31元,生均57.03元。校园面积由1000平方米扩大至9870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2400平方米,比创校时扩大10倍。设校史展览室、多功能教室、雨天体育室、少先队活动室、红领巾广播室、教学仪器室、阅览室、藏书室、办公室、教工活动室和餐厅。1978~1989年,共12届376名小学毕业生掌握种茶、制茶技术,升入初中或回乡参加生产劳动,注意在实践中总结、推广经验,不少成为当地农艺技术员或致富骨干。该校校长艾胜煌1982年被评为省劳动模范,省委书记项南邀请列席中共福建省委三届五次全会闭幕式,向全体省委委员和列席会议的省教育厅负责人报告办学经验。该校同年获教育部、国家计委、财政部、国家经委“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的模范”称号。1985年、1988年,又获省和全国“勤工俭学先进单位”。
  六、古田县瑞岩小学
  古田县瑞岩小学创办于民国29年(1940年)9月,原名瑞岩国民学校,后兼设战时民校,开办成人夜校,2位教师白天教小学生,课余为青壮年扫盲。1968年9月,增办高小班,发展成为1所完全小学。1969年5月,苏玉桂调任校长,采取多种形式办学,勤工俭学收益用于减免学杂费,学龄儿童全部入学,学额相应巩固。1977年,恢复升学考试制度后,苏玉桂、黄小玲、吴春华、倪振娇、张美芳、周巧媚等6位女教师认真教学,学生逐年实现入学率、巩固率、毕业率、升学率四个100%。1983年,《人民日报》、《福建教育》等23家报刊报道该校事迹后,引起海内外读者关注:日本友人福田一郎寄赠珍品留念;美国华文报《时代报》(三蕃市版)转载6位女教师照片和事迹,美国华侨伍振权赋诗赞颂6位教师;香港同胞卓家声多次致信6位女教师表示祝贺;国内一些省、市青年请求到该校任教;国家教委副主任滕藤、省人大副主任张渝民、副省长陈明义到该校视察;数以千计兄弟学校教师前往参观、学习。该校1985年被评为省教育系统先进单位;1986年,被评为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校长苏玉桂先后获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五讲四美”为人师表先进教师、省劳动模范称号,两次获“五一”劳动奖章,其事迹入选中国大百科出版社出版的《中华群英录》。
  瑞岩小学设有6个教学班(含学前班),学生173人,教师9人。校舍、教学楼、宿舍楼配套设施完备,各科教学仪器齐全。德育活动讲求实效:以(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依据,要求学生联系日常行为牢记守则和规范条文,从不纵容细小事故。教学上重视单元质量分析,把类型过关作为单元过关的分解和补充,联系课文的习题类型,进行系统的归类、整理、综合、比较,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反复进行复习、练习,旨在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差生跟踪记载内容,包括本单元中差生人数、每位差生的知识缺漏及其智力状况,订出相应转化和追赶计划,落实补课内容、时间、地点及符合其程度的练习题,定期进行复查,做好跟踪记载。注意开展丰富多彩文体活动,课外兴趣小组有鼓乐队、舞蹈队、歌咏队、书画、田径、小科技制作等,指定专人负责,定期开展活动;全校性活动有野炊、游泳、劳技竞赛、故事会、演讲会等,及时调剂学习生活,以增强学生体质,开发学生智力。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

《福建省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记载了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全面记述福建省学校教育自萌生至1989年的发展历程。全书14章,卷首冠以“概述”,卷末附录“大事年表”及“福建省当代教育人物表”。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