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聋哑学校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20000871
颗粒名称: 二、聋哑学校
分类号: G762
页数: 3
页码: 179-181
摘要: 本文记述了福建省开设的聋哑学校及聋哑学校的教学内容。
关键词: 福建省 学校 特殊教育

内容

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福州曲妹妹会女学附设聋哑学校,福建始有聋哑教育。
  古田聋哑学校民国17年(1928年),雷静贞受美国教会委派前往烟台启喑学校培训。民国18年8月,回原籍古田县毓青小学附设聋哑班,担任负责人,收盲聋童25人,培养聋哑童教师2人,为中国人自主创办7所聋哑学校之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救济总会派员前往接办古田毓青小学附设的聋哑班,命名为古田聋哑学校。任命雷静贞为校长,拨给龙首山校舍,增派教师,宣布该校向全省招生;对无家可归、生活困难的聋童概由政府供养。
  1956年,聋哑学生增至88人,开设6个班,设置理发、藤工、作画、编草席等课程,培养就业能力。1958年,搬迁古田新城蛇山,校园占地面积6000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占一半。1960年秋,聋哑学生增至122人,开设10个班。雷静贞分别于1957年、1960年、1964年三度晋京出席全国教育先进工作者(积极分子)代表会议。“文化大革命”爆发,校舍和教学设备遭到破坏,一度停课。1972年复办。1975年,宣布面向闽东北及闽西三地(市)招生,当年开设14个班,聋哑学生增至214人,全部寄宿。1978年,拨乱反正,该校按国家规定学制和教学计划,开设语文、数学、图画、体育、律动、常识(自然、历史、地理)、职业技术(缝纫、理发、木工、美术、雕刻)、手工等课程。48名教职员工中,大学本科和中等师范毕业程度占3/4强。适应聋哑学生特点,1978年以来,逐步实现教学手段现代化,添置全套立体声听觉语言训练机和彩色电视机、投影仪、幻灯机、电子琴以及自然、历史、地理教学仪器、挂图、标本等。从民国18年(1929年)至1989年,培养具备初步生产技能、自食其力劳动者约500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培养的26届毕业生中,90%能看口形说话,80%就业。1980~1989年,该校为福州、厦门、泉州、晋江、仙游、邵武、建瓯培训的30多名教师已成为特殊教育教学骨干。雷静贞治学严谨,教学有方,严于律己,宽于待人,1978年列入《中国名人词典》;该校校史列入中国《教育大词典》。1987年,福建省电视台为该校拍摄电视片《无声的世界》、教学片《古田聋哑学校开展电化教学》和《聋哑学生生活片》部分镜头,在全省和台湾、香港、澳门地区播放。
  漳州市聋哑学校始建于1959年。前身漳州市儿童福利院,原为本世纪初叶西班牙人在龙溪县后坂村天主教堂办慈仁堂。1953年,人民政府接管,将3个孤儿同漳州救济院和诏安县养老院中12名孤儿合并,设立龙溪地区儿童教养院。1956年,国民党军炮轰厦门岛,该校又接收厦门孤儿院转来30名孤儿和院产,从龙溪县后坂村迁到漳州市区新华东路,在旧祠堂空地建两排平房为校舍,于1957年改名漳州市儿童福利院。1959年初,市民政局派吴快来参加内务部主办的聋人干校培训班,学习汉语拼音手指语、平势语教学法以及有关聋哑儿童心理等业务知识,返回漳州后在该市招收9名聋生,与儿童福利院原有3名聋生合并,开设1个聋哑班,自任教师并兼管全校事务。1964年,漳州市儿童福利院撤销,该班改为漳州市聋哑学校,面向龙溪和龙岩两地区招生,开设2个班,聋生增至24人,采取复式班教学形式。“文化大革命”期间,寄宿生送回原籍由家长管教,漳州市学生到校上课。“文化大革命”结束,该校恢复向龙溪、龙岩两地区招生,确定为初等教育全日制8年制聋哑学校,使用全国统编教材,开设小学语文、数学、思想品德、常识、图画、体育、手工劳动等课程,五年级以上另设职业技术课。1983年,建成5层教学楼1幢。1989年,有6个教学班,在校学生85人,其中住宿生55人;24位教职员工中有16人接受过不同程度和形式的特殊教育专业培训。课堂教学以口语为主、以手语和书面语为辅;汉语拼音则使用手指语和口语相结合方法进行教学。创校迄今毕业生182人中,有157人就业,3人自谋职业。
  厦门市聋哑学校创建于1959年4月,初期12名聋童与中青年盲班在一处上课。1965年,由原址旗杆巷迁现址定安路大字酒巷7号新校舍,设4个班,共有聋哑学生42人。“文化大革命”期间,一度停课。1969年,驻军医院组成医疗队进校为聋哑学生进行针灸治疗,试验打开聋哑禁区,该校更名厦门市“六二六”学校。1970年,驻军医疗队离校后,3位教师被“下放”农村劳动,留校的2位教师采取复式班教学形式维持4个班正常教学。1971年,厦门市民政局派黄传枧主持校务,恢复原校名,将原有砖木结构平房改建为混凝土结构两层楼房,设8间教室、1间办公室、1间活动室,校舍建筑面积扩大到600平方米。1978年该校面向集美、杏林、同安等地招生,在原有两层楼房加盖一层,增辟4间学生宿舍、1间活动室。1983年,人民政府拨专款16万元,兴建1幢综合楼,设学生宿舍、食堂、电视室、娱乐场所。1987年,又拨款28万元,拆除原有教学楼危房,新建5层教学大楼,设语言训练室、电视教室、律动室、体育活动室,校舍使用面积扩大到2200平方米,并添置电化、律动、体育教学设备和教学参考资料及拷边机、缝纫机和一批医疗器材,更新课桌椅和办公用具,使之成为以郊区农村聋哑学生为主体的初等教育全日制8年制聋哑学校。1989年,设6个教学班、1个学前班,学生72人,教职工27人。1972年起,该校先后组织7批青年教师前往南京、上海、北京等地接受特殊教育培训,学习手势语和语文、数学、体育等课程教学法。同时邀请省内外特殊教育专家来校讲课。青年教师通过自学考试或函授进修,取得中等师范或大专院校师范专业学历,全校教师大学程度占17%,中等专科学校程度占72%,普通中学占11%。开设语文、数学、思想品德、体育、美术、律动、常识、职业技术等课程。坚持课间操和眼保健操,课间休息供应师生点心,下午安排课外兴趣小组活动。五年级开设职业技术课,随年级递升增加课时,到七、八年级每周增至10节,为聋哑学生毕业后就业创造条件。
  福州市聋哑学校创建于1960年。1961年,有聋生19人,并入市儿童福利院。1965年,移归聋哑人工厂管理。1960~1971年,招收聋生180人。1972年,市民政局委派黄为霖为该校校长,逐步建立正常教学秩序。1979年9月,迁文林山现址,与盲童学校合并改称福州市盲聋哑学校,独立建制。1972~1989年,招收聋哑学生458人,年均招生数32.7人,比1960~1971年增加1倍多。
  1982~1988年福建省聋哑学校参加文体比赛获奖情况详见表3-7。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

《福建省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记载了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全面记述福建省学校教育自萌生至1989年的发展历程。全书14章,卷首冠以“概述”,卷末附录“大事年表”及“福建省当代教育人物表”。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