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卫生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20000863
颗粒名称: 二、卫生
分类号: G627.9
页数: 5
页码: 165-169
摘要: 本文记述了福建省小学设卫生教育学习卫生知识,视力的普查保护,牙病普查普治。
关键词: 福建省 小学教育 卫生

内容

(一)卫生教育
  清末,福建小学堂未设卫生课程,仅在初等小学堂第五学年、高等小学堂第四学年格致课中讲授“人身生理卫生大要”。
  民国11年(1922年),福建省小学始设卫生科。民国21年,小学课程中“公民训练”规条前两项内容为“健康”和“整洁”。同期,城市小学执行部颁《小学生训练标准》,内容包括口、眼、耳、鼻、头发、皮肤、手足卫生及姿态、体格的检查;饮食、排泄、衣服、环境卫生、空气和日光、睡眠和休息、游戏和运动、传染病预防及危险的避免等类。
  民国18~23年(1929~1934年),闽西苏区高级劳动小学设立生理卫生科,每周一课时。《劳动小学训导材料》规定学生在校应遵守的23条规则中,有关卫生保健和保持个人及环境整洁的条文有:不饮酒、不赌博、不抽烟、不买零食、痰吐盂内,尿拉缸内,字纸废物不乱丢等。对违反条例者,要求指导员采取说服教育方法,以启发学生自觉遵守。上杭县淮阳乡初级小学附设干部招待处,轮流前往服务的学生讲究卫生,受到当地政府表彰。民国26~34年,抗日战争期间,福建省小学在童子军团训练中施行卫生体育训练,规模较大学校实施集团生活训练,促进儿童实践卫生行为,学习卫生知识,开展大扫除活动,扑灭蚊绳,检查清洁卫生,参加健康比赛、体格检查。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福建把卫生保健工作纳入学校工作计划:小学每天上课时间,高年级不超过4.5小时,中、低年级不超过4小时,睡眠时间10小时;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建立和健全卫生值日制度,定期举行大扫除;禁止体罚和变相体罚。
  1955年,省教育厅根据高教部、教育部、卫生部、国家体委《关于开展学校保健工作的联合指示》,小学普遍建立、健全保健组织,城市小学有条件的设立卫生室,一般小学则设保健箱,指定1位教师兼管卫生保健工作,举行定期健康检查与预防注射,经常对学生和家长进行当地易流行的传染病和砂眼、牙病、皮肤病等的预防和治疗常识教育;推行少年广播体操,开展适合儿童少年特点的文娱体育活动。定期举行大扫除;教育学生提高警惕,不得玩弄危险物和军用品等;健全路队,对校舍、防空设备、体育器具和学生来往道路桥梁等,每学期进行一两次检查,防止发生事故。1957年7月13日,省教育厅把督促检查学校安全教育列为教育行政部门的经常工作,通知海防前线和铁路、公路及江河沿线的学校要及时检查防空设备,教育学生有关防空及安全行走等方面知识;注意各种流行性疾病预防,做好学校环境卫生及个人卫生。福州市各小学期初、期末对学生进行健康检查,造册记载,发现问题及时与卫生部门和家长联系。1960~1961年,贯彻中央有关劳逸结合的指示,中、低年级每日学习时间不超过6小时,高年级不超过7小时,保证学生睡眠时间每日9~10小时。坚持早操、课间操和文体活动。同年11月30日,省教育厅要求县、校行政领导进行1次检查,防止加班加点加重学生负担,严禁星期日补课。各校开学初普遍进行1次体格检查,建立健康记录卡,并与当地卫生部门联系,及时预防和治疗师生水肿病、女教师和女学生闭经病、小儿疳积病。各级人民政府和教育部门采取措施,短时间内水肿和闭经得到根治,小学生疳积病大大减少。1961年10月27日,福州市部分小学教师座谈“怎样让儿童更好地长知识长身体”,提出加强卫生知识教育和卫生习惯培养的途径:通过常识性课文,联系实际进行卫生知识教育;结合晨间检查或早会向儿童讲卫生保健常识,每星期六早会总结一周来学校卫生工作情况,表扬先进;黑板报开辟卫生常识专栏;配合家长建立正常生活制度,培养儿童良好的卫生习惯;注意开窗户、修剪树枝,使教室光线充足,定期调整教室座位,使儿童不致长时间斜视,影响视力;值日生扫地,事先注意洒水。福州市鼓楼第一中心小学在卫生部门指导下,按儿童身高调整各年级课桌椅,使之符合卫生标准。1974年10月17日,省卫生局、省教育局、省体委发出《关于加强学校卫生工作的联合通知》,要求小学设备简易卫生室和保健箱,有兼职的保健教师,班级有卫生员;建立环境整洁、检查评比、安全卫生、疾病检查等制度;落实“两课、两操、两活动”;做好学工、学农、学军中的安全卫生工作,严防伤害事故发生。1975年8月5日,省革委会教育局、省卫生局、省体委,联合通报闽清县前庄小学和漳州市西桥小学搞好学校卫生和体育工作的经验。这两所学校坚持每日早、午、晚放学前3小扫,每半月课桌椅1洗刷制度;注重宣传防病知识,及时预防接种,服中草药;做好高年级女生的经期卫生教育。
  1978年,教育部下达《全日制小学暂行工作条例(试行草案)》,其中有关卫生、保健的条文有:“注意劳逸结合,合理安排作息时间,使学生养成按时作息习惯。小学生每天在校上课、自习、劳动和课外集体活动时间,不超过6小时”,“小学生每天睡足10小时。晚上和星期日不安排集体活动”,“进行卫生常识教育。对高年级女生指定女教师进行妇女卫生常识教育。设立兼职或专职的保健教师”,“改善环境卫生,教育学生经常保持校园的整洁”。“卫生部门协助学校防治疾病,有条件的地区每年对学生进行1次体格检查,并协助学校建立健康卡片”。“改善教室的采光,尽可能使课堂桌椅适合学生身体的高低,训练学生端正看书、写字姿势,坚持眼保健操”。“定期进行安全检查,采取必要的措施,预防房屋倒塌、失火,避免学生触电、溺水、食物中毒、煤气中毒等和在劳动、体育活动中的事故。”省教育局召开学校体育卫生工作汇报会,检查汇报各地贯彻执行情况。各级教育部门执行教育部有关学生活动总量的规定,“切实保证学生有足够的睡眠、休息和文娱活动的时间”;“注意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统一安排学生的作业,避免频繁的考试和学习竞赛活动。”1982年5月间,全省学校卫生工作会议在政和县召开,传达全国学生近视眼防治经验交流会和华东6省1市青春期发育专题协作会议精神。各地、市、县代表交流开展学校卫生工作情况和经验。与会代表参观全国体育卫生先进单位:政和县实验小学和铁山、稻香、江上、立新等5所学校开展学校卫生和卫生宣传的情况。该县学区、实小和部分初小均建立爱国卫生领导小组,卫生工作列入学区、学校周历表,做到有布置、有检查、有评比。每周上1节卫生课。出席会议代表在8所小学32个班级3~5年级1471名学生进行的卫生知识书面测验统计:平均分数为78.04分,其中得满分520人,占35.35%;普遍推行眼保健操,培养学生用眼卫生习惯,小学生视力减退率3.55%;晨间检查形成制度,全县坚持晨间检查的学生占学生总数72.62%。控制了传染病,提高了出勤率。彩色纪录片《蓓蕾初绽》反映了该县学校卫生工作面貌。沙县实小教学班做到“六有四无”:有扫把、有畚斗、有废纸篓、有脸盆、有抹布、有喷水壶;无纸屑、无果皮、无痰迹、无蛛丝。学生做到“四勤”:勤洗澡、勤换衣、勤理发、勤剪指甲。学校做到每天有检查、有记载、有公布;每周评比1次,期终进行总结。邵武县实小学生爱国卫生公约:(1)人人维护校内公共场所和教室的卫生整洁,认真打扫包干区,室内做到“六面光”,课桌椅排列整齐,抽屉无纸屑。(2)养成良好卫生习惯,每天早起洗脸、刷牙,饭后和放学回家漱口,饭前便后洗手,不零吃,不随地吐痰,不乱丢果皮、纸屑、杂物,不在课桌椅、墙壁、黑板上涂写、刻划。(3)做好防病、灭病和疫情报告。各班疫情报告员(负责卫生的班委),发现疫情马上报告,以便早隔离,早治疗;不到传染病人家里串门,控制病菌传染。(4)协助搞好家庭卫生和环境卫生,积极参加除“四害”(老鼠、苍蝇、蚊子、臭虫)爱国卫生宣传活动。(5)做好值日生工作,参加每周1次的班级卫生大扫除和每月1次的全校卫生大扫除;爱护花草树木,净化、美化校园。
  (二)视力保护
  1964年,据福州、厦门、仙游等地部分学校调查表明:小学生视力减退率为4~8%,平均为6%,且有随年级与年龄增长而升高的趋势。1965年2月5日,省卫生厅、省教育厅、省文化局、省建设厅、省体委、省妇联、团省委,联合发出《转发关于试行中、小学校保护学生视力暂行办法(草案)的联合通知》,提出如下保护视力意见和措施:(1)以福州、厦门、漳州、泉州、南平、莆田、建阳、永定、福安等县、市为本办法重点试行地区。(2)各地根据具体情况,先易后难,由普及到提高。(3)今后新扩建的校舍,应做好预防性卫生监督工作。(4)定期进行视力检查。(5)坚持做眼保健操,每日上下午各做1次。(6)课桌椅配套,每年按学生身高安排座位。(7)与当地医院眼科合作,开展调查研究,适当降低收费标准,矫治近视。(8)所需经费在学校留成学杂费内统一安排,分年分期解决。沿海各城市小学贯彻《通知》采取如下措施:一是运用各种形式开展保护视力教育;二是与家长配合,改善学生学习条件;三是全体教师随时纠正学生不良书写阅读习惯,坚持认真做眼保健操;四是从实际出发尽力改善学习环境。农村山区初小、单人校加强学生健康措施:因陋就简,组织学生做操,开展课外体育活动;定期调换学生的座位;粉刷墙壁,改善教室采光;教育学生端正读写姿势;定期介绍卫生常识;为远道学生热饭,夏天供应开水,并加防暑草药。但受“文化大革命”动乱影响,上述规定和措施并未得到切实贯彻执行。
  1978年拨乱反正后,政和县教育局、卫生局贯彻部颁《全日制小学暂行工作条例(试行草案)》中有关规定,采取如下措施保护小学生视力:(1)编印用眼卫生教材和眼保健操挂图,规定每周上1节卫生课,教唱《保持视力歌》,每天做1~2次眼保健操,组织各校放映《预防近视眼》专场电影;举办卫生保健图片巡回展览。(2)卫生保健训练班,做到每个学区有5~6名保健教师,每个班级有4名眼保健操辅导员;各校设立卫生室,建立学生视力卡片。(3)及时解决教室灯光照明和黑板反光问题;学生座位每月调换1次;严格审查基建设计,凡不符合采光要求的设计一律返工。(4)每学期作1次视力检查(城镇学校2次),对近视眼和砂眼患者,及时进行矫正治疗。1979年,政和县教育局对25所中、小学879名学生进行视力检查,患近视眼的比例低于教育部颁发的标准。全省学校学习政和县经验,普遍重视保护学生视力。漳州市实验小学于1984年统计:全校学生近视率从1981年13%下降到9.2%;云霄县常山中心小学于1983年视力普查结果:全校没有1个学生戴近视眼镜。1986年,厦门市中、小学卫生保健所配合市防疫站,在厦门实小等学校随机抽样,选择中、小学生936名进行造成视力减退因素调查表明:近视眼的发生与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都有阳性的密切关系。在个体差异中,遗传因素占60%,环境因素占40%。造成视力恶性下降症结:部分学校学生学习负担过重,作业过多,考试频繁,连续用眼时间过长(特别是毕业班学生),使正处在长身体的少年儿童眼睛,长时间处于过度紧张和疲倦的状态中;少年儿童缺乏用眼卫生知识和良好用眼卫生习惯,近距离读写、坐姿不正,使睫状肌过度紧张,产生痉挛,晶状体调节功能下降,形成假性近视。此外,教室的采光照明,课桌椅的卫生标准,开展体育活动少等方面的因素,也是造成学生视力减退的原因。调查报告建议对近视的防治采用综合性措施:抓小、抓早、抓轻度近视的治疗,引起各地学校重视。
  (三)牙病普查普治
  除保护视力,防治近视,福建省卫生局于1977年4月7日通知各地、市、县卫生局,在部分小学中开展牙病普查普治试点工作。同年6月间,泉州市小学生牙病普查普治小组选择8所小学,对2108名小学生开展牙病普查普治试点工作。检查结果:(1)龋齿:检查2108人,龋患者1302名,龋患率61.76%,龋齿数4725,龋均数3.63。其中恒牙1120,占25.82%,乳牙3505,占74.18%。一度龋齿最高占发病率总数的47%;龋度愈深,发病率愈低,说明预防龋齿要从儿童抓起。(2)牙周炎:患病者712名,患病率35.18%,各年级患病无明显差异。(3)牙结石:患病者560名,患病率23.72%。(4)2108名中仅有一名契状缺损。(5)2108名中,仅发现一名恒牙未萌出。调查结果表明:(1)龋齿发病率高达61.76%,是小学生中一种常见病;(2)由于饮食、饮水等生活条件、卫生习惯不同,龋齿发病率相差明显。(3)牙龋炎与刷牙习惯、饭后漱口等卫生习惯有一定关系。(4)牙结石与刷牙及吃钙壳类动物有关。(5)小学生牙齿契状缺损极少,仅发现1例。1977年6月27至7月1日,省卫生防疫站在漳州召开全省学校卫生工作座谈会,交流牙病防治工作的经验。迄至1989年,牙病普查普治试点经验未在全省小学生中组织推广。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

《福建省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记载了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全面记述福建省学校教育自萌生至1989年的发展历程。全书14章,卷首冠以“概述”,卷末附录“大事年表”及“福建省当代教育人物表”。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