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幼儿园选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20000849
颗粒名称: 附:幼儿园选介
分类号: G639.2
页数: 6
页码: 126-131
摘要: 本文记述了福建省的幼儿园选介、其中包括了厦门市鼓浪屿日光幼儿园、福州市儿童学园、泉州幼儿师范学校附属幼儿园等内容。
关键词: 幼儿园 教育 福建省

内容

一、厦门市鼓浪屿日光幼儿园
  厦门市鼓浪屿日光幼儿园(下简称日光园)位于厦门鼓浪屿日光岩下永春路。前身为英国长老会女教徒韦爱莉于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创办的家庭幼稚园。清宣统二年(1910年),由英国长老会接办。清宣统三年(1911年)命名怀德幼稚园。民国22年(1933年)立案。民国30年厦门沦陷时被日方接管,易名鼓浪屿幼稚园。民国35年,英长老会复办该园,恢复厦门私立怀德幼稚园原名。1951年,人民政府接办。1952年,改为厦门师范学校附属小学附设幼儿园。1957年划归区领导,更名厦门市鼓浪屿日幼儿园。“文化大革命”初期改称“反帝幼儿园”,不久停办。1974年复办,改为鼓浪屿人民小学附设幼儿园。1976年,独立建制,复名厦门市鼓浪屿日光幼儿园。1989年,有班级10个、幼儿383人、教师23人。属市、区(县)示范、实验幼儿园。
  日园热心幼儿教育。不断创造条件,扩大招生,民国5年(1916年)生数近400人,居全国之冠。1951年,人民政府接办后,向工农开门。当年,有60名军烈属及工农子女全免、半免学费入园。50年代中后期,遵照毛主席“好好的保育儿童”的指示,积极开展“热爱孩子赛妈妈”和热心为工农兵服务活动,挖掘潜力,多形式办园,完善寄午膳的全日制,增设寄宿制、临时制和节假日留园班,方便家长;注意卫生防疫工作,建立儿童保健室、病儿隔离室;1958年,开展“巧姐妹”活动,提高教师技能技巧,并使教师学会理发、缝纫,当多面手。市教育局、市妇联推广其经验,号召厦门幼教工作者坚持在炮火中做好保教工作。1960年,在全国文教群英会上交流介绍《让幼儿在园里生活得比家里好》,反映良好。创办以来,历任园长10余人,培养幼儿近2万名。
  日光园以教育理论指导办园。在怀德园时期,主要采用德国教育家福禄倍尔、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的教育主张、内容、形式。除宗教活动外,特别重视游戏、音乐、自然和感官训练,福氏的“恩物”、蒙氏的教玩具,在教育教学中占有重要位置。20年代,受杜威教育思想影响,一度强调以儿童兴趣为中心的教育。40年代,日军统治期间,幼稚园的教育活动以至幼儿生活、餐点,都按日本规定安排,片面强调服从和严格训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组织教工学习《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幼儿园暂行规程(草案)》及苏联教育论著,批判接受各国教育理论,因地制宜,实施“四育”:(1)德育方面,首先肃清帝国主义利用宗教麻醉幼儿的遗毒,实行学校与教会、教育与宗教分离,废除每日教晨会,改为故事会,结合抗美援朝等进行“三热爱”(热爱祖国、热爱共产党、热爱人民解放军)教育。在各科作业、环境布置和日常游戏中,采用幻灯、影视配合进行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思想品德教育。80年代,常利用岛上古迹、特区建设进行爱乡、爱国教育。(2)体育方面,注意平时卫生保健,户外体育活动“课表化”。充分利用海岛有利条件,组织幼儿进行“三浴”(空气浴、日光浴、海水浴),增强体质。(3)智育方面,按幼儿年龄特点,寓教育于“一日活动”之中,常带幼儿“找春天”、“找秋天”,引导观察潮起潮落,发展思维,训练语言。重视感官训练,废除“恩物”课,保留福氏、蒙氏部分教玩具,编写感官训练教材,让幼儿折纸、编织、串木珠、做泥工等,增强小手腕训练;将捡来的贝壳、树叶、石子分类排列,观察形状、大小、长短,训练视觉和办事有序;摇动放着沙、土、石子的罐子,敲击不同金属,辨别各种音响和物质属性,训练听力。根据幼儿好动、好问、好奇心理,开展“科学小实验”。1986年起,在两个班进行英语教学实验,幼儿在游戏中学简易单词、会话、歌曲。(4)美育方面,利用鼓浪屿“钢琴之岛”的有利条件,每周安排一定时间,引导孩子欣赏音乐、训练听音、学习打击乐等,培养美感、节奏感。组织唱歌、绘画、钢琴、小提琴兴趣小组,因材施教,培养艺术幼苗,中国著名钢琴家殷承宗、许斐平,小提琴家许斐生,大提琴家郑海等幼年时都在该园受过启蒙教育。80年代初,4批32名幼儿参加乐器兴趣小组,升入小学后,均成为学校小提琴队成员,有些学生被中央、上海音乐学院附中、附小录取,10余年来为厦门音乐学校、省艺校输送8批60名学生。不少幼儿在各级琴乐比赛中获奖,日光园被誉为“音乐摇篮”。(5)重视以环境配合四育,起潜移默化作用。每学期都精心设计,在总体上力求做到:园舍花园化,布局科学化,内容教育化,形式儿童化。并按不同年龄布置活动室,尽量利用空间,设立“自然角”、“饲养角”、“手工角”、“图书角”等。80年代,拆旧房盖新楼,并建游泳池,增加电化、美工、音乐、体育器材。师生动手美化、绿化校园,每天打扫,保持园内环境整洁,使幼儿获得美的熏陶,自幼养成劳动、卫生习惯。
  日光园重视培养幼儿师资。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创办幼稚师范班。民国元年(1912年),创办幼稚师范学校,以幼稚园为基地,培养师资,精选幼师优秀毕业生留园任教,高班师范生兼任幼稚园教师,半天上课半天在园实习。1957年,该园划归鼓浪屿区领导,仍然重视幼教师资队伍建设,派出7名教师协助厦门郊区办师资培训班,帮助鼓浪屿创办3所民办园,经常对其进行业务指导。“文化大革命”期间,幼儿园解散,教师下放农村或改行。1974年复办时,只调回3名幼师毕业的老教师,其余14人均为招工补员未经专业训练的高、初中毕业生。对此,园领导通过讲授幼教理论、文化补课、基本功训练、业余函授、脱产进修、参加科研、外出取经等多种途径,重建一支热爱幼教事业的年轻师资队伍。1989年,23名教师全部达幼师函授毕业学历,其中3人取得大专学历。她们边干边学,并热心对外培训工作。1984年,接受菲律宾华文小学教师听课。同年,接受菲律宾教师团29人来园见习,至1988年每年1次,连续5年。平时经常接待省,内外同行听课观摩。
  日光园进行一系列改革,受到家长欢迎和社会赞誉。1958年,园长黄雅川出席全国妇女建设社会主义积极分子大会。196年,该园被评为省、全国教育系统先进单位。1983、1988年,园长余丽卿先后被授予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先进儿童少年工作者、特级教师称号。该园的经验引起国内外关注,1980年10月,《中国妇女》外文版以《ASeasideKindergarten》(—所海滨幼儿园)为题,用多种文字向世界介绍日光幼儿园。1983年,《福建画报》以《海岛花园》为题向海内外报导该园活动。1984、1985年,美国教育代表团2次来园参加联欢。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曾来园作“艺术教育零点计划”的实验,盛赞该园艺术教育和全面发展教育的成绩。
  二、福州市儿童学园
  福州市儿童学园(下简称学园)位于福州乌山北麓道山路。创办于1950年,原名福建省立福州儿童学园,直属中共福建省委办公厅领导,招收双供给制的机关干部子女,是寄宿制幼儿园,并设小学班。1956年,把小学划出。1957年,兼收居民子女。1958年,一度增设托儿部。1959年,隶属教育厅,易名福建省儿童学园。“文化大革命”期间,改称东方红幼儿园。1979年,归鼓楼区主管。1970年,下放南街街道办事处主管。1971年,收归鼓楼区教育局管。1978年,经省革委会批准,列为省重点幼儿园。1979年,归福州市教育局主管,易名福州市儿童学园,由省、市教育局双重领导。1985年,改为全日制幼儿园。1989年,有班级13个、幼儿652人、教职工51人。属省、市示范、实验幼儿园。
  学园是延安式的新型幼儿园。1950年8月,组建行政机构,成立中共儿童学园支部委员会,提出:“学习延安保育院,一切为了孩子'学园党政领导以身作则,艰苦创业,制定一整套严密的规章制度,组织编写(儿童学园的开办工作》一书,作为严格考勤考绩的依据。1979~1988年,4次修订教养员职责。1989年,制订中共党员目标管理制度。经长期磨砺,逐步形成“爱、严、勤、俭”的优良园风,代代相传。“爱”:热爱祖国,热爱教育,热爱学园,热爱幼儿,热情为家长服务。“严”:严格遵守政府法令,严格执行园规制度,保教工作严谨细致,教育幼儿严格耐心。“勤”:勤奋学习,勤奋工作,勤奋实验开展科研,勤快办事讲求实效。“俭”:自力更生,自己动手,勤俭办园,力争少花钱多办事。
  学园致力于创设优美环境。50年代初,征地1.6万平方米,新建木房3398平方米。“文化大革命”期间,房地被占用5062平方米,园舍破旧失修,围墙塌陷。70年代末,园领导决心彻底改变园容。副园长翁木金多方奔走,争取有关部门支持。在园内抓科学管理,提高保教质量,扩大学园影响,促进集资工作。1980年后,争取拨款205.5万元,自筹资金73万元,新建幼儿活动楼4座,教工宿舍2座,游泳池、戏水池、喷水池各1座,基建面积7536平方米,有科学实验室、结构游戏室、电化室、美工室、音乐室、陈列室、保健室、资料室、办公室、小礼堂等配套设施。现占地面积11070平方米,建筑面积8097平方米,户外活动场地2293平方米,绿化覆盖面广。有供幼儿游戏的大型机械、游泳池、玩沙池、植物园、“饲养角”及“活动小品”等。近10年除教育行政部门拨款外,从自筹资金内提取29万元增添设备,现有彩电、三用机、录像机、幻灯机、计算器、电脑等电化设备,有钢琴9架、风琴10架、.手风琴6架,玩具花样多、数量足。成为一所有益儿童身心和谐、健康发展的花园、学园、乐园。
  学园重视教师进修、提高。1983~1988年,先后邀请中央教科所专家、北京及南京师范大学教授、美国教育顾问等10人来园作学术报告。1987~1989年,共派出105人次,参加中国科学院、全国幼教研究会、福建师范大学等26个单位举办的有关学习班、进修班、讲习班。1983年,选送先进炊事员到北京空直幼儿园食堂跟班学习幼儿饮食烹调技术3个月。此外鼓励教师参加电大、函授、自学考试等,全园32名教师均幼儿师范学校毕业,现有4人有大专毕业学历,13人进行大专学历的业余进修。1989年,已评上小学高级教师职称6人、小学一级教师职称15人。
  学园重视教研和科研活动。50年代,园长黄质文积极指导开展创造性游戏,教师编写的《百货商店》,被收入《怎样做幼儿园教养员》一书。1959年,总结《汉语拼音教学10沿、《计算教学7法》。1962年总结《根据幼儿年龄特点进行教学9法》。1973~1974年,在大班进行为期2年的“三算”(口算、珠算、心算)教学实验。80年代,保教研究工作进入发展时期,研究队伍扩大,注意实验的科学性。主要课题有:(1)电化教学实验。1979~1981年,自制白昼幻灯片56套、312片,配合教育教学,效果良好,列为省电教示范园。1982年,被评为市电教先进单位。(2)体育保健。80年代初,进行实验,撰写《科学安排食谱,促进幼儿健康成长》、《坚持户外体育锻炼实验观察报告》等文,在省、市幼教研究会交流并公开发表。1985年,进行体操改革,在“一日活动”中,充实内容,适当增加运动量。1989年,陈渝发明的“儿童多用途组装球类用具”,获国家专利局授予的专利。(3)数学实验。1983年9月,严碧端接受中央教科所“3至6岁儿童数学认识发展”研究课题,协作进行为期3年的实验教学。1988~1989年,在大班进行第二轮实验教学,为编写幼儿园大班教材《学数学,长智慧》一书提供科学数据。1988年,为全国“幼儿数概念的发展”研讨会代表开观摩课。撰写《运用综合改错判断幼儿数概念的掌握》等论文,在1989年全国数学实验教材研究会上交流。(4)教学法实验。1985年,在诗歌教学中,综合运用美工、音乐、游戏等形式,让幼儿在玩中学,在活动中巩固。又接受全国常识教学法研究课题——“风”的教学实验研究。数学进行“大班20以内加减乘除教学实验”的研究。(5)外语教学实验。1985年,开始简单的英语口语、会话教学实验研究,撰写《幼儿英语教学效应》等论文3篇,在市心理学会交流并获奖。近10年,学园共进行42个课题研究,撰写论文60篇,参加全国学会交流的论文3篇,发表在省级及以上刊物的论文26篇,有20篇论文获省、市研究会优秀论文一、二等奖。
  学园积极发挥示范园的辐射作用。196年,与福州洪山公社6个民办园(班)挂钩。改革开放以来,先后为福州黎明儿童乐园、福州军区后勤部幼儿园等6个园所培训保教人员;与宁德县实幼、平潭县平源乡幼儿园定点联系,开展幼教扶贫活动。1979年以来,接待省内外幼教同行参观、听课共163批、8269人次。并承担指导福州幼儿师范学校及职高幼师班学生见习、实习任务。
  学园认真做好接待外宾、华侨等工作。1972~1989年,共接待日本、美国、英国、荷兰、新西兰、菲律宾、新加坡、澳大利亚、印度尼西亚等25个国家、地区共126批、2296人次国际友人、华侨和港澳台同胞。
  学园办园成绩显著,多次受到表彰,1957~1989年,累计单位集体受到区(县)及以上有关部门表彰85次,其中市(地)级表彰61次、省级表彰15次、全国表彰2次。1983年,教育部授予“全国‘五讲四美’为人师表先进集体”称号,园长徐淑芳代表学园晋京受奖。1987年,国家教委、全国儿童少年工作委员会、全国妇联等授予“全国优秀保教工作者先进集体”称号。1985、1989年,园长翁木金先后被授予省先进儿童工作者、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
  三、泉州幼儿师范学校附属幼儿园
  泉州幼儿师范学校附属幼儿园(下简称附幼)位于泉州市西街裴巷。前身为创办于1952年的泉州女子师范学校附属幼儿班,址在泉州西街驿来巷。1955年,改为泉州幼儿师范学校附属幼儿园,1960年迁现址。1968年,因幼师停办而停止招生。1970年,并入“五七”小学,易名泉州市“五七”小学红儿班。1974年,改为泉州市第四幼儿园。1980年,泉州幼师复办后,收回附幼,恢复原名。1989年,有班级12个、幼儿600人、教职工38人。属市(地)级示范、实验幼儿园,为泉州幼儿师范学校实习基地。
  附幼重视全面发展教育。50年代,认真组织教工学习教育部颁《幼儿园暂行规程(草案)》等文件,制订对幼儿进行初步体、智、德、美全面发展的教养计划和有关规章制度,自编教材自制教玩具,开展创造性游戏和“热爱孩子赛妈妈”活动,认真做好保教工作,热情为家长服务,成为全日制兼寄宿制的双轨幼儿园,面向全市招生。并根据幼儿年龄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组织多种兴趣小组,发展个性,陶冶情操,幼儿自由画近百幅选送出国交流。洪敦品4岁半进附幼,至6岁已有34幅作品被送往英国、日本、苏联德国、印度、新西兰、意大利参展,《赛马》等获世界儿童少年画银质奖,受到省、地有关部门表彰。
  附幼富有改革创新精神。80年代初,以部颁《纲要》为纲,在泉州幼师教育组直接领导下,进行各科内容、各类创造性游戏的实验活动,撰写多篇论文,在省、地、市幼教研究会交流,对提高省及晋江地区幼教质量起到积极作用。按“教育要从娃娃抓起”“教育要三个面向”的指示,着力抓“两全”工作(全面发展教育、面向全体幼儿),大胆探索创新,注意寓教于乐,进行保教改革:(1)率先改革幼儿早操。改变口令、钱鼓指挥的呆板徒手操,按年龄编制以舒展为主的柔软体操,结合兔跳龟走律动和踏步绕场等,使幼儿全身各部都得到活动。并配以优美音乐,提高幼儿兴趣与美的感受力。(2)首先开展“一人一偶”活动。成立木偶领导核心小组,请幼师教师讲解木偶理论与艺术技巧,发动全园教师编写幼儿木偶剧本20多部。师生、家长配合,收集木、纸、布、塑料、蛋壳、乒乓球等可利用物品作偶儿。各班设立“木偶角”,每周由教师指导1~2次,让幼儿自由开展游戏。在面向全体幼儿基础上,要求各班排练一个节目,参加每学期一次的全园木偶会演,普及与提高结合,以木偶活动为手段,促进幼儿手指活动,发展语言、思维,培养团结协作行为习惯。1981年,获省自制教玩具一等奖。1984年,选送2个节目参加全国幼儿木偶剧录像比赛获一、二等奖,受到教育部、文化部、团中央、全国妇联等14个单位的表彰,及省少儿文化艺术委员会的奖励。(3)配合闽南智能开发中心,组织幼儿兴趣小组,有绘画、书法、舞蹈、外语、电脑、钢琴、小提琴、电子琴、打击乐等,打破班界,自由结合,百余幅儿童画参加市、省、全国比赛和出国交流,杨蜚声等3人获全国儿童画展二、三等奖,夏威等3人获省儿童画展一、二等奖。1988年,该园获省美术教研先进单位称号,王素月被评为特级教师。(4)积极开展电化教学实验。不断充实电教设备,每班都配幻灯机,发动大班幼儿参与制片,被评为晋江地区电教先进单位。(5)重视卫生保健制度的落实。积极做好防疫工作,合理安排“一日活动”,上好体育课,保证户外活动时间,增强幼儿体质,1980~1984年,连续4次被评为地、市托幼、儿童保健工作先进单位。(6)率先创办家长学校。普及科学育儿知识,促进家园协作,1987年,省教委、省妇联等授予“福建省优秀家长学校”称号。
  附幼重视师资培养工作。每年从幼师选留优秀毕业生任教,在指导实习生过程中,进行观摩教学,定期讲评,钻研业务,以老带新并注意发挥青年教师作用。近10年,以轮派方式让教师参加全国、省、市的有关会议、培训、取经活动,计80人次。鼓励结合教学,开展教研、科研,每学期每人交1篇以上论文或实验、观察报告,1985年以来,教师分批参加北京师大、南京师大、福建师大的函授或自学考试,提高学历及业务水平。1989年,30名专业教师中已评上特级教师1人,小学高级教师9人,小学一级教师9人。近9年,她们热心指导幼师学生进行实习约1万人次,并承担附近农村幼儿园师资的培训,对各科内容及技能技巧给予指导帮助,经常接待省内外同行的参观、听课,对培养幼儿师资作出积极贡献。50年代的知名园长、教师林少玉等,经升学深造后成为学前教育教授、专家。80年代,又有10余位附幼教师调泉州幼师任教,或担任省、地(市)幼教干部和示范园园长。
  附幼全面贯彻教育方针,致力于改革创新,办园成绩显著,社会声誉良好。1980~1989年,复办10年来,累计单位集体受到地市及以上有关部门奖励23次。其中省级奖励5次,全国奖励2次。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

《福建省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记载了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全面记述福建省学校教育自萌生至1989年的发展历程。全书14章,卷首冠以“概述”,卷末附录“大事年表”及“福建省当代教育人物表”。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