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育教学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20000840
颗粒名称: 一、教育教学
分类号: G622.4
页数: 10
页码: 97-106
摘要: 本文记述了福建省清末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教育教学、其中包括了课程、教材、方法等内容。
关键词: 福建省 教育 教学

内容

(一)课程
  清末,福建教会办幼稚园、蒙学堂的课程有晨会、歌曲、游戏、故事、手工、数数等。20世纪初,有的差会从欧美运来德国幼儿教育家福禄倍尔(下简称福氏)发明的恩物(20种特制玩具)、意大利幼儿教育家蒙台梭利(下简称蒙氏)创制的教玩具,加强游戏、手工和感官训练活动;有的园增设恩物、音乐、绘画、自然等课程。福建官绅办幼稚园,依照《奏定蒙养院章程及家庭教育法章程》规定,设游戏、歌谣、谈话、手技4个项目。
  民国8年(1919年)后,福建公立、侨办幼稚园课程渐起变化。民国11年,同安第一区公立第一国民学校附设蒙养园课程有谈话、恩物、游戏;手工、唱歌、图画、识字等。民国18年春,省立莆田实验小学幼稚园课程有谈话、唱歌、声调、故事、游戏、手工、读字等,每周总计840分钟。集美幼稚园课程曾作多次修改。民国18年5月,福建省教育厅公布幼稚园课程设置及时间分量(见表2-6),供各地斟酌实行。
  民国22年(1933年)1月,教育厅转发部颁《幼稚园课程标准》,令各地创造条件遵照执行,并组织力量进行指导。民国25年,对福州7所省立师范、省立小学附设幼稚园(班)实施概况进行调查,集美师范学校、长泰等地教育局也对所辖幼稚园课程等作全面检查,促进《幼稚园课程标准》的普及与实施。30年代,福建幼稚园基本按教育部规定设音乐、故事和儿歌、游戏、社会和自然、工作、静息、餐点7门课;部分园(班)增设读法、计算;教会办幼稚园仍自设晨会、夕会等进行宗教教育。
  抗日战争胜利后复办、创办的小学附设幼稚园(班)课程简单,有的“小学化”倾向严重,见表2-7。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废除宗教教育,其他基本维持原来课程。1952年8月、10月,福建省文教(教育1厅先后转发部颁《幼儿园暂行规程(草案)》和《幼儿园暂柠教学纲要(草案)》,并利用假期分级组织保教人员学习以上文件及《苏联教养员工作指南》等,提高思想认识,实行保教结合,停止识字教学。1953年,福建幼儿园教养项目(课程设置)为:
  (1)体育包括日常生活、卫生习惯、体操、游戏、舞蹈、律动等。
  (2)语言包括谈话、听讲或复述故事、歌谣、谜语等。
  (3)认识环境包括生活环境、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因条件限制及预防传染病,后两项内容多数无法实现。
  (4)图画手工包括图画、纸工、泥工、积木、玩沙等。
  (5)音乐包括听乐、唱歌、欣赏、表演、乐器演奏等。
  (6)计算包括20以内计数、15以内加法、10以内减法、认识10以内阿拉伯数字和简单几何图形。
  保教分为作业(上课)和活动(作业以外的游戏、散步、劳动、观察、娱乐、休息等),—般上午安排2节作业,下午安排美工、音乐及各种活动。小班每周20节,大、中班每周22节。
  1956年11月,教育部颁发《关于幼儿园幼儿的作息制度和各项活动的规定》,指出要保证幼儿有足够的睡眠时间和充足的户外活动等,规定周课时小班6节、中班12节、大班12节。同月,教育厅转发该《规定》,并通知全省各地根据具体情况,有重点地逐步贯彻。
  1958年,根据中央“教育要革命”的指示,福建教育厅对幼儿园课程作了调整,并提出新的要求:(1)大班增设识字课,要求达到“三会”(会认、会理解、会写笔划简单的汉字);(2)增加计算课时数,大班内容要求参照小学一年级算术课;(3)加强改进认识自然环境作业。《福建教育》发表评论《打破顾虑开展幼儿识字教育》,并介绍省内某些幼儿园试行识字教育的情况。这一年,许多幼儿园(班)增设识字课,并层层加码,不断提高读、写、算难度。1959年,福建省教育厅教改办公室在儿童学园进行教改试验:(1)计算作业,小班从原来2的运算提高到5的运算;中班从5以内运算提高到10以内运算;大班从7以内运算提高到100以内运算,包括20以内混合加减、口算、应用题以及列式。(2)语言作业,要求小班学会13个声母发音、造句;中班学会声母、单韵母及简单拼音,并会临写;大班会认300个汉字,会临写一些笔划简单的汉字,会临写、听写拼音字母,会汉字与拼音互译。1960年,教育部与全国妇联发出通知,规定在幼儿园大班中教学汉语拼音、汉字和100以内计算。中共福建省委在《教学革命》—文指出:在学前教育中,幼儿要学会全部汉语拼音字母,300至350个汉字,计算20以内的加减,会数100以内的数。
  1961年,福建省教育厅总结前一段幼教工作,提出纠正偏差的要求和措施。《福建教育》发表题为《从实际出发办好幼儿教育》的评论。各地开始调整教学计划。1962年,教育厅规定每周课程设置:小班7~8节(语言与认识环境、美工、音乐各2节,体操1节,计算隔周或每周1节);中班12节(语言与认识环境、美工各4节,音乐2节,计算、体操各1节);大班12~14节(课程安排同中班,有条件进行拼音教学的幼儿园,最多增加拼音、识字课2节)。
  “文化大革命”期间,幼儿园原有课程被全盘否定,幼儿教育也以“阶级斗争为纲”,开展“大批判”,有的园仿效中小学开设毛泽东思想课(读语录、念“老三篇”)、军体课(练军事体操、开大型运动会)、革命文艺课(唱语录歌、演样板戏、跳忠字舞)。有的园被迫放弃正常的保教活动,形成“看堆”(消极地看管幼儿)“放羊”(放任自流,不教育幼儿)。
  1977年,福建幼儿园(班)开始恢复“文化大革命”前的课程。有的园片面强调为幼儿入小学作准备,增加拼音、识字并提高常识、计算课的教学要求,幼儿“一日活动”中作业安排过多,有的园(班)每周节数竟达14(小班)、21(中班)、24(大班),重复1960年的“小学化”倾向,妨碍幼儿身心健康。
  1979~1981年,福建省教育局(厅)贯彻实施教育部颁发《城市幼儿园工作条例(试行草案)》《幼儿园教育纲要(试行草案)》两个文件,反复强调要克服“小学化”、“成人化”错误倾向,对课程作了规定,见表2-8。80年代,经相当时间的艰苦工作,初步扭转“三重三轻”(重智育,轻体育、德育;重作业,轻游戏;重室内,轻室外)倾向。
  1985年2月,《福建教育》刊登了《娃娃学英语——特区教育》的故事,报导厦门华侨幼儿园尝试进行英语教学的情况,提出英语可以从娃娃学起。此后,省内一些有条件的幼儿园也仿效开设英语课。1988年,中共福州市委、福州市人民政府作出(关于在全市小学、幼儿园开设外语课的决定》。福州市教委定出具体实施方案为:县(区)实验幼儿园和市直属幼儿园从小班开始,在原有课程上增设一节外语课,一年后推广到所有公办幼儿园。但在执行过程中遇到种种问题,半年后上述《决定》停止实行,仅极少数外语师资条件好的幼儿园坚持试行。
  1989年11月,福州幼儿师范学校附属幼儿园试行“活动教育课程”,主要内容:
  (1)自选活动包括晨间活动、自由活动、兴趣活动、游戏等。
  (2)集中教育活动包括健康、语言、常识、音乐、美术、计算等教学活动,把以往每日上午2节课改为20至45分钟的集中教育,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幼儿身心发展水平,采取多种手段,灵活地综合组织教学活动。
  (3)体育活动包括早操、律动、舞蹈、游戏、散步、走姿训练等。
  (4)生活活动包括个人日常生活起居、饮食、睡眠、卫生、整洁、劳动、休息、娱乐等良好习惯的培养,以及集体生活、公共秩序的初步训练。
  (二)教材
  清末,福建教会办幼稚园多以《圣经》故事、福氏恩物和自编歌曲为教材。福建官绅办幼稚园,多由教师自选传说、歌谣、古诗、寓言或自编故事、儿歌为教材。
  民国时期,福建幼稚园仍无统一教材。有条件的园(班)多按部颁《幼稚园课程标准》自编教材,有的园选用部分恩物、陈鹤琴编的课本或小学一年级教材。民国18年(1929年),福建省立第一高级中学附属第二蒙养园,除按各科课程内容自编教材外,甲组(6~7岁)采用新学制(国语读本)第一册,其他各组根据保教内容每天教1~2个汉字。民国25年,省立福州实验小学幼稚园采用陈鹤琴编《幼稚园课本》及自编教材;省立福州第一、二、三、四小学附设幼稚园(班、部),均自编教材;集美幼稚园自编教材并广泛选用《幼稚园游戏一百六十篇》、《幼稚园甜歌五十首》、《小朋友寓言》等。抗战胜利后复办、创办的小学附设幼稚班,多选用小学一年级语算课本、儿童识字课本或中华书局出版的《儿童看图说话》。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福建省幼稚园多围绕“五爱”(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护公共财物)内容及每周教学中心自编教材。1953年起,主要根据部颁《幼儿园暂行教学纲要(草案)》内容及各时期党的中心任务,结合各地情况自编教材。同时参考、选用1951、1956年教育部推荐或组编的《幼儿园教养员工作指南》(苏联)、《幼儿园教育工作指南(初稿)》(北京师大)、《农村幼儿园的设备和活动》(教育部幼教处),及兄弟省市编的教材。
  1952年,《福建教育通讯》发表厦门实验小学附属幼儿园教师纪英英编写的《儿歌四十首》,引起漳、泉等地同行关注。以后她学习苏联,改进教学,又与同事协同创作儿歌近百首、早操十几套并改编不少故事、游戏。1955年,省教育厅要求各地总结试行《纲要》经验,次年,召开首届全省幼教工作会议,交流经验,表彰先进,推动保教工作及教材建设。
  1958年,配合开展识字教育,省教育厅组编《幼儿识字课本》,经试行、修订,1959年由福建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该书分上下两册,收入汉字85字。有些拼音内容,但只要求能正确发音,初步掌握拼音方法和声调读法,不要求临写。这套教材为全省城市幼儿园广泛采用。
  1960年,省教育厅要求公办和有条件的民办园,试用福州市教育局组编的幼儿拼音识字课本、泉州市教育局组编的幼儿计算课本、厦门市教育局组编的幼儿语言作业课本。由于教材未顾及幼儿年龄特点,效果欠佳,渐被淘汰。开展拼音识字教育的幼儿园,多数仍采用福建人民教育出版社的修订本。常识及体、音、美各科教材,仍由各园自选自编。
  1962年,教育厅抽调各地幼儿园优秀教师40余人,根据1952年部颁《纲要》内容和实践经验,编写本省第一套统编教材,包括《教育教学大纲》和《体育》、《语言》、《常识》、《美工》、《音乐》、《计算》共7册,1964年由福建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全省通用,很受欢迎。
  “文化大革命”期间,上述教材受到批判否定,幼儿园(班)多以毛主席语录或结合“批林批孔”等政治运动自编儿歌、故事为教材。1974年,武平等地恢复使用第一套省编教材。
  1979年1月,省教育局委托福州幼儿师范学校组编本省第二套统编教材,从全省抽调27名富有经验的幼儿教师加班工作,同年5月脱稿。计有《幼儿教学大纲》和《体育》、《语言》、《常识》、《计算》、《音乐》、《美术》共7册,按年龄编排,各科附有“教学建议”,并有挂图84幅。1980年,由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供全省使用。
  1981年,教育部配合《幼儿园教育纲要(试行草案)》的颁行,组编幼儿园教材一套共7种9册。同年12月,教育部召开教材审稿会,福州市儿童学园、厦门日光幼儿园、福州幼儿师范学校附属幼儿园园长分别参加语言科、计算科、美工科审稿。全国统编教材于1982~1983年陆续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至1989年,福建省幼儿园教师主要依据省编及全国第一套统编教材进行教育。
  1986年,为纠正小学附设学前班在教育教学上的“小学化”倾向,省教育厅初教处抽调本省优秀教师组编学前班教材一套,计有《语言》、《常识》、《计算》、《图画》、《美工》5种及教学参考书(上、下)共7册,由福建人民出版社彩色胶印出版,获华东地区教育图书评比优秀奖,1986年下半年全省学前班开始试用。1988年,省教委又组织力量进行修订。至1989年底,全省学前班均采用修订后的福建学前班课本。1988年,省教委又组织编写一本中班幼儿教材,供补充参考。
  福建属多方言区,幼儿园在使用省编及全国统编教材时,注意结合各地实际进行删节或补充。1977年起,龙海县优秀教师陆续编写农村混合班教材13册,至1981年共发行5万多本。莆田县幼儿园在采用全国统编教材时,以县编《幼儿拼音》、《幼儿计算》为补充。1985年,福安县托幼办公室牵头,利用暑假组织福安县实验幼儿园教师8人,编写语言、计算两科补充教材。1986年,福安县实验幼儿园又根据省编、全国统编及京、沪教材,取其精华及适合山区实际的部分,编订6门课程的教材,供本地区乡镇幼儿园使用,并继续修订、充实。福州、泉州幼儿师范学校亦指导附幼编写多种补充教材。
  (三)方法
  清末,教会办幼稚园多仿效欧美模式,以福氏、蒙氏教育思想为指导,主张幼儿个性自由发展,根据兴趣选择游戏活动。19世纪末,福州毓英幼稚园无固定课表,只有宗敎晨会和星期天“礼拜”每个幼儿都必须参加,否则要受处罚。其余时间不分节,平均每个教师带八九个幼儿,有时在室内讲故事、折纸,有时到操场荡秋千,有时在琴声配合下唱歌跳舞。歌舞《鸟仔飞》,教师用粉笔在地上画圆圈,带幼儿沿圆圈或在圈内、外演唱:通过游戏方法,进行语言、唱歌、常识、律动、计算(数鸟、认识圆形与椭圆形)教学,培养爱群合作习惯。
  20世纪初,怀德幼稚园有整套恩物及蒙氏教玩具,在教学中恩物占重要位置,同时注意在一项活动中培养多种能力,如让幼儿将第四种恩物(长方形积木)排成小床,配合唱游,培养生活自理能力和劳动习惯。
  福建公立幼稚园仿效日本做法,多在室内分节上课,注重读书、识字和片断知识的灌输,方法较呆板。直至民国初期,无大变化。
  民国8~10年(1919~1921年),美国教育家杜威来华,曾到福建讲学,宣传“教育即生活”、“儿童中心”论。集美幼稚师范学校根据杜威、陶行知、陈鹤琴教育思想,带领实习生到幼稚园试行设计教学法、中心教学法。民国17年后,省教育厅领导亲自抓小学、幼稚教育的发展、改革,在师范学校及省立小学附设幼稚园(班)试行联络教材教学法或设计、中心教学法,见表2-9。
  ①早起:早晨。
  ②土脚:地板。
  ③清气:清洁。
  ④好势:妥当。(①本日教学中心“鸟”。)
  民国21年(1932年),教育部颁发《幼稚园课程标准》(陈鹤琴、张宗麟等编制,教育部采用),对教育方法要点提出17条意见要求,此后本省多数幼稚园采用中心教学法。民国24年,集美师范附属幼儿园根据闽南自然与社会状况、幼稚生年龄特点及数年教改经验,编制开学周、好习惯、植树节、种牛痘、儿童节、爱国周、教师节、双十节、恳亲会、农夫、布谷、割麦、畜牧以及四季主要蔬菜、水果、昆虫、海产等39个中心单元。每周围绕预定中心,组织各科教学活动。《福建教育》等刊特予介绍,促进本省幼稚园课程、教材教法的改革。
  1950年,福建省不少幼稚园(班)仍采用单元教学法。省立福州儿童学园根据“五爱”内容,订出全学期14个教育中心单元:
  (1)我们的学园开学了。
  (2)我们的儿童学园。
  (3)我爱护学园里的东西。
  (4)米是从哪里来的?
  (5)我们常吃的水果。
  (6)衣服的来源。
  (7)我们的房子是谁盖的?
  (8)交通工具。
  (9)工人农民伯伯是我们的好朋友。
  (10)怎样帮助学园的老师、姑姑、叔叔做事?
  (11)筹备庆祝元旦。
  (12)向毛主席、解放军贺年。
  (13)成绩展览会。(14)动植物怎样过冬?
  1951年,批判杜威实用主义、陈鹤琴“活教育”,废除中心单元教学法。1953年起,学习苏联经验,强调各科知识的系统性、连续性,实行分科教学法。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提出教师在游戏活动中是组织者、领导者;要求教师按教学大纲制定详细计划(学期计划、月计划、周计划、日计划),严格按进度表组织教学活动;结合各科和党的中心任务进行共产主义思想品德教育和时事政治教育。要求过高,脱离幼儿实际,一度产生“成人化”倾向,不久即予纠正。
  1955年,福州师范幼师科、艺术科师生,通过开展木偶活动方式,对儿童进行教育,《福建教育通讯》特予报导。在省教育厅、省妇联倡导下,幼教工作者利用废物自制教玩具,为直观教学提供良好条件。漳州振成巷幼儿园(现漳州实验幼儿园)把纸影戏引进课堂,进行语言、故事、美术综合教学。福州幼儿师范学校学生为幼儿园制作568件教玩具,福州台江区幼儿园展出2010件教玩具,泉州教养员自制万余件教玩具。1958年10月,省教育厅、省妇联主持召开福建省首届幼教积极分子代表大会,漳州振成巷幼儿园、平潭县幼教辅导组、省立福州儿童学园、泉州东北街民办幼儿园等20个单位代表,在大会交流发动群众勤俭办园、根据幼儿特点开展创造性游戏等经验。大会附设展览室,展出各地教工自制教玩具,供代表观摩学习,促进教育教学方法的改进。
  “文化大革命”初期,幼儿园图书、挂图、教玩具被烧毁破坏。1973~1976年,逐步复办幼儿园,但忽视幼儿年龄特点,片面强调“突出政治”,采取口号式的说教方法,效果很差。1974年,龙海石美大队幼儿园长蔡美君自编乡土教材,并带动民办教师利用废物制作500多件精美、实用的教玩具,教育方法生动形象,吸引全村幼儿,受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员及中国妇联领导的赞扬,该园后被评为“全国三八红旗集体标兵”。
  1978年后,拨乱反正,教育教学逐渐恢复1965年前的一些较好做法。但经费、设备、师资等问题很多。
  1979~1981年,贯彻部颁《幼儿园教育纲要(试行草案)》等文件精神,福建幼儿园在教育教学上主要采用以下方法:
  (1)直观教学法80年代,本省主要仍用分科教学法,但注意结合幼儿年龄特点,采用实物、教具、挂图、木偶、演示、幻灯等进行直观教学,城市及有条件的乡村幼儿园,逐步推广电化教育。
  (2)谈话教学法在各科教学中,特别是语言、常识课,或观察、游览活动中,通过教师讲解、幼儿提问、师生对话、同伴讨论,增进幼儿知识,训练表达能力,注意发展智力(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能力)。
  (3)游戏教育法1981年12月,福建省幼教研究会首届年会邀请福建师范大学张璟光老师作《重视早期教育,发展幼儿智力》报告,强调游戏在幼儿园中的地位、作用。省教育厅副厅长、省幼教研究会理事长宋世洪,在总结时提出5项科研重点,第一项即“幼儿园教育教学中如何发挥游戏作用?”1983年12月,福州市举办游戏专题研讨会,在8个幼儿园、15个班级进行娱乐游戏、角色游戏、结构游戏、表演游戏、体育游戏、音乐游戏、美工游戏、智力游戏、科学游戏的探讨观摩,重点讨论怎样根据年龄特点、面向全体幼儿开展各项游戏活动,更好地激发幼儿的三性(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福建幼教通讯》等刊常登载组织游戏活动的文章,介绍经验,促进幼儿园游戏活动的开展。
  (4)兴趣活动法80年代中期,各园逐步减少排队和过多的集体活动,增加户外及自由活动时间,充分利用室内外空间设置“娃娃家”、“自然角”、“图书角”、“美工角”、“涂鸦壁”、“词养园”、沙坑、荡船、滑梯等。有条件的园还建筑蘑菇亭、嬸水池、“猴儿洞””、“儿童城”,创设良好环境,促进儿童身心发展。
  泉州幼儿师范学校附属幼儿园等打破班级界限,组织兴趣小组,每周安排一定时间,让幼儿自选参加,以发展个性,陶冶情操。
  (5)感官训练法厦门日光幼儿园等有意识地利用各种方法训练幼儿感官。多数园也较注意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引导幼儿通过视、听、触、闻、尝,感知事物,培养能力,发展智力。
  (6)参观访问法在家长、社会支持下,幼儿园经常组织春游、秋游,或结合常识课、思想品德教育、主题教学进行参观游览,或到军营作客、向军烈属拜年,认识自然与社会,培养爱社会主义、爱祖国、爱家乡、爱人民的情感。
  (7)综合教学法80年代中期,福建各地先后开展综合教学的尝试,使《纲要》提出的8项内容(生活卫生习惯、体育活动、思想品德、语言、常识、计算、音乐、美术)、7种手段(游戏、体育活动、上课、观察、劳动、娱乐、日常生活活动)互相渗透,提高质量。综合教学的形式多样,归纳起来主要有教育手段的综合、教育内容的综合、教育时空的综合以及多方面、多层次的主题综合等。1984年,浦城县实幼(语言科)、邵武县实幼(多科)实行综合教育尝试,围绕一个教学目的,运用多种教育手段,唱唱跳跳画画做做,又看又讲又做又学,口眼手脑并用。1988年,三明市实验幼儿园在保持学科各自内容的系统性前提下,加强各科之间的横向联系。见表2-10。
  在实行综合主题教育过程中,不少幼儿园已突破原来的课程结构和学科知识的系统性,按年龄特点以主题为中心组织活动。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

《福建省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记载了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全面记述福建省学校教育自萌生至1989年的发展历程。全书14章,卷首冠以“概述”,卷末附录“大事年表”及“福建省当代教育人物表”。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