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保教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20000839
颗粒名称: 第二节 保教
分类号: G619
页数: 18
页码: 97-114
摘要: 本文记述了福建教会办幼稚园保教、其中包括了教育教学、卫生保健、保教研究等情况。
关键词: 保教 福建省 幼儿

内容

一、教育教学
  (一)课程
  清末,福建教会办幼稚园、蒙学堂的课程有晨会、歌曲、游戏、故事、手工、数数等。20世纪初,有的差会从欧美运来德国幼儿教育家福禄倍尔(下简称福氏)发明的恩物(20种特制玩具)、意大利幼儿教育家蒙台梭利(下简称蒙氏)创制的教玩具,加强游戏、手工和感官训练活动;有的园增设恩物、音乐、绘画、自然等课程。福建官绅办幼稚园,依照《奏定蒙养院章程及家庭教育法章程》规定,设游戏、歌谣、谈话、手技4个项目。
  民国8年(1919年)后,福建公立、侨办幼稚园课程渐起变化。民国11年,同安第一区公立第一国民学校附设蒙养园课程有谈话、恩物、游戏;手工、唱歌、图画、识字等。民国18年春,省立莆田实验小学幼稚园课程有谈话、唱歌、声调、故事、游戏、手工、读字等,每周总计840分钟。集美幼稚园课程曾作多次修改。民国18年5月,福建省教育厅公布幼稚园课程设置及时间分量(见表2-6),供各地斟酌实行。
  民国22年(1933年)1月,教育厅转发部颁《幼稚园课程标准》,令各地创造条件遵照执行,并组织力量进行指导。民国25年,对福州7所省立师范、省立小学附设幼稚园(班)实施概况进行调查,集美师范学校、长泰等地教育局也对所辖幼稚园课程等作全面检查,促进《幼稚园课程标准》的普及与实施。30年代,福建幼稚园基本按教育部规定设音乐、故事和儿歌、游戏、社会和自然、工作、静息、餐点7门课;部分园(班)增设读法、计算;教会办幼稚园仍自设晨会、夕会等进行宗教教育。
  抗日战争胜利后复办、创办的小学附设幼稚园(班)课程简单,有的“小学化”倾向严重,见表2-7。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废除宗教教育,其他基本维持原来课程。1952年8月、10月,福建省文教(教育1厅先后转发部颁《幼儿园暂行规程(草案)》和《幼儿园暂柠教学纲要(草案)》,并利用假期分级组织保教人员学习以上文件及《苏联教养员工作指南》等,提高思想认识,实行保教结合,停止识字教学。1953年,福建幼儿园教养项目(课程设置)为:
  (1)体育包括日常生活、卫生习惯、体操、游戏、舞蹈、律动等。
  (2)语言包括谈话、听讲或复述故事、歌谣、谜语等。
  (3)认识环境包括生活环境、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因条件限制及预防传染病,后两项内容多数无法实现。
  (4)图画手工包括图画、纸工、泥工、积木、玩沙等。
  (5)音乐包括听乐、唱歌、欣赏、表演、乐器演奏等。
  (6)计算包括20以内计数、15以内加法、10以内减法、认识10以内阿拉伯数字和简单几何图形。
  保教分为作业(上课)和活动(作业以外的游戏、散步、劳动、观察、娱乐、休息等),—般上午安排2节作业,下午安排美工、音乐及各种活动。小班每周20节,大、中班每周22节。
  1956年11月,教育部颁发《关于幼儿园幼儿的作息制度和各项活动的规定》,指出要保证幼儿有足够的睡眠时间和充足的户外活动等,规定周课时小班6节、中班12节、大班12节。同月,教育厅转发该《规定》,并通知全省各地根据具体情况,有重点地逐步贯彻。
  1958年,根据中央“教育要革命”的指示,福建教育厅对幼儿园课程作了调整,并提出新的要求:(1)大班增设识字课,要求达到“三会”(会认、会理解、会写笔划简单的汉字);(2)增加计算课时数,大班内容要求参照小学一年级算术课;(3)加强改进认识自然环境作业。《福建教育》发表评论《打破顾虑开展幼儿识字教育》,并介绍省内某些幼儿园试行识字教育的情况。这一年,许多幼儿园(班)增设识字课,并层层加码,不断提高读、写、算难度。1959年,福建省教育厅教改办公室在儿童学园进行教改试验:(1)计算作业,小班从原来2的运算提高到5的运算;中班从5以内运算提高到10以内运算;大班从7以内运算提高到100以内运算,包括20以内混合加减、口算、应用题以及列式。(2)语言作业,要求小班学会13个声母发音、造句;中班学会声母、单韵母及简单拼音,并会临写;大班会认300个汉字,会临写一些笔划简单的汉字,会临写、听写拼音字母,会汉字与拼音互译。1960年,教育部与全国妇联发出通知,规定在幼儿园大班中教学汉语拼音、汉字和100以内计算。中共福建省委在《教学革命》—文指出:在学前教育中,幼儿要学会全部汉语拼音字母,300至350个汉字,计算20以内的加减,会数100以内的数。
  1961年,福建省教育厅总结前一段幼教工作,提出纠正偏差的要求和措施。《福建教育》发表题为《从实际出发办好幼儿教育》的评论。各地开始调整教学计划。1962年,教育厅规定每周课程设置:小班7~8节(语言与认识环境、美工、音乐各2节,体操1节,计算隔周或每周1节);中班12节(语言与认识环境、美工各4节,音乐2节,计算、体操各1节);大班12~14节(课程安排同中班,有条件进行拼音教学的幼儿园,最多增加拼音、识字课2节)。
  “文化大革命”期间,幼儿园原有课程被全盘否定,幼儿教育也以“阶级斗争为纲”,开展“大批判”,有的园仿效中小学开设毛泽东思想课(读语录、念“老三篇”)、军体课(练军事体操、开大型运动会)、革命文艺课(唱语录歌、演样板戏、跳忠字舞)。有的园被迫放弃正常的保教活动,形成“看堆”(消极地看管幼儿)“放羊”(放任自流,不教育幼儿)。
  1977年,福建幼儿园(班)开始恢复“文化大革命”前的课程。有的园片面强调为幼儿入小学作准备,增加拼音、识字并提高常识、计算课的教学要求,幼儿“一日活动”中作业安排过多,有的园(班)每周节数竟达14(小班)、21(中班)、24(大班),重复1960年的“小学化”倾向,妨碍幼儿身心健康。
  1979~1981年,福建省教育局(厅)贯彻实施教育部颁发《城市幼儿园工作条例(试行草案)》《幼儿园教育纲要(试行草案)》两个文件,反复强调要克服“小学化”、“成人化”错误倾向,对课程作了规定,见表2-8。
  80年代,经相当时间的艰苦工作,初步扭转“三重三轻”(重智育,轻体育、德育;重作业,轻游戏;重室内,轻室外)倾向。
  1985年2月,《福建教育》刊登了《娃娃学英语——特区教育》的故事,报导厦门华侨幼儿园尝试进行英语教学的情况,提出英语可以从娃娃学起。此后,省内一些有条件的幼儿园也仿效开设英语课。1988年,中共福州市委、福州市人民政府作出(关于在全市小学、幼儿园开设外语课的决定》。福州市教委定出具体实施方案为:县(区)实验幼儿园和市直属幼儿园从小班开始,在原有课程上增设一节外语课,一年后推广到所有公办幼儿园。但在执行过程中遇到种种问题,半年后上述《决定》停止实行,仅极少数外语师资条件好的幼儿园坚持试行。
  1989年11月,福州幼儿师范学校附属幼儿园试行“活动教育课程”,主要内容:
  (1)自选活动包括晨间活动、自由活动、兴趣活动、游戏等。
  (2)集中教育活动包括健康、语言、常识、音乐、美术、计算等教学活动,把以往每日上午2节课改为20至45分钟的集中教育,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幼儿身心发展水平,采取多种手段,灵活地综合组织教学活动。
  (3)体育活动包括早操、律动、舞蹈、游戏、散步、走姿训练等。
  (4)生活活动包括个人日常生活起居、饮食、睡眠、卫生、整洁、劳动、休息、娱乐等良好习惯的培养,以及集体生活、公共秩序的初步训练。
  (二)教材
  清末,福建教会办幼稚园多以《圣经》故事、福氏恩物和自编歌曲为教材。福建官绅办幼稚园,多由教师自选传说、歌谣、古诗、寓言或自编故事、儿歌为教材。
  民国时期,福建幼稚园仍无统一教材。有条件的园(班)多按部颁《幼稚园课程标准》自编教材,有的园选用部分恩物、陈鹤琴编的课本或小学一年级教材。民国18年(1929年),福建省立第一高级中学附属第二蒙养园,除按各科课程内容自编教材外,甲组(6~7岁)采用新学制(国语读本)第一册,其他各组根据保教内容每天教1~2个汉字。民国25年,省立福州实验小学幼稚园采用陈鹤琴编《幼稚园课本》及自编教材;省立福州第一、二、三、四小学附设幼稚园(班、部),均自编教材;集美幼稚园自编教材并广泛选用《幼稚园游戏一百六十篇》、《幼稚园甜歌五十首》、《小朋友寓言》等。抗战胜利后复办、创办的小学附设幼稚班,多选用小学一年级语算课本、儿童识字课本或中华书局出版的《儿童看图说话》。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福建省幼稚园多围绕“五爱”(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护公共财物)内容及每周教学中心自编教材。1953年起,主要根据部颁《幼儿园暂行教学纲要(草案)》内容及各时期党的中心任务,结合各地情况自编教材。同时参考、选用1951、1956年教育部推荐或组编的《幼儿园教养员工作指南》(苏联)、《幼儿园教育工作指南(初稿)》(北京师大)、《农村幼儿园的设备和活动》(教育部幼教处),及兄弟省市编的教材。
  1952年,《福建教育通讯》发表厦门实验小学附属幼儿园教师纪英英编写的《儿歌四十首》,引起漳、泉等地同行关注。以后她学习苏联,改进教学,又与同事协同创作儿歌近百首、早操十几套并改编不少故事、游戏。1955年,省教育厅要求各地总结试行《纲要》经验,次年,召开首届全省幼教工作会议,交流经验,表彰先进,推动保教工作及教材建设。
  1958年,配合开展识字教育,省教育厅组编《幼儿识字课本》,经试行、修订,1959年由福建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该书分上下两册,收入汉字85字。有些拼音内容,但只要求能正确发音,初步掌握拼音方法和声调读法,不要求临写。这套教材为全省城市幼儿园广泛采用。
  1960年,省教育厅要求公办和有条件的民办园,试用福州市教育局组编的幼儿拼音识字课本、泉州市教育局组编的幼儿计算课本、厦门市教育局组编的幼儿语言作业课本。由于教材未顾及幼儿年龄特点,效果欠佳,渐被淘汰。开展拼音识字教育的幼儿园,多数仍采用福建人民教育出版社的修订本。常识及体、音、美各科教材,仍由各园自选自编。
  1962年,教育厅抽调各地幼儿园优秀教师40余人,根据1952年部颁《纲要》内容和实践经验,编写本省第一套统编教材,包括《教育教学大纲》和《体育》、《语言》、《常识》、《美工》、《音乐》、《计算》共7册,1964年由福建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全省通用,很受欢迎。
  “文化大革命”期间,上述教材受到批判否定,幼儿园(班)多以毛主席语录或结合“批林批孔”等政治运动自编儿歌、故事为教材。1974年,武平等地恢复使用第一套省编教材。
  1979年1月,省教育局委托福州幼儿师范学校组编本省第二套统编教材,从全省抽调27名富有经验的幼儿教师加班工作,同年5月脱稿。计有《幼儿教学大纲》和《体育》、《语言》、《常识》、《计算》、《音乐》、《美术》共7册,按年龄编排,各科附有“教学建议”,并有挂图84幅。1980年,由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供全省使用。
  1981年,教育部配合《幼儿园教育纲要(试行草案)》的颁行,组编幼儿园教材一套共7种9册。同年12月,教育部召开教材审稿会,福州市儿童学园、厦门日光幼儿园、福州幼儿师范学校附属幼儿园园长分别参加语言科、计算科、美工科审稿。全国统编教材于1982~1983年陆续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至1989年,福建省幼儿园教师主要依据省编及全国第一套统编教材进行教育。
  1986年,为纠正小学附设学前班在教育教学上的“小学化”倾向,省教育厅初教处抽调本省优秀教师组编学前班教材一套,计有《语言》、《常识》、《计算》、《图画》、《美工》5种及教学参考书(上、下)共7册,由福建人民出版社彩色胶印出版,获华东地区教育图书评比优秀奖,1986年下半年全省学前班开始试用。1988年,省教委又组织力量进行修订。至1989年底,全省学前班均采用修订后的福建学前班课本。1988年,省教委又组织编写一本中班幼儿教材,供补充参考。
  福建属多方言区,幼儿园在使用省编及全国统编教材时,注意结合各地实际进行删节或补充。1977年起,龙海县优秀教师陆续编写农村混合班教材13册,至1981年共发行5万多本。莆田县幼儿园在采用全国统编教材时,以县编《幼儿拼音》、《幼儿计算》为补充。1985年,福安县托幼办公室牵头,利用暑假组织福安县实验幼儿园教师8人,编写语言、计算两科补充教材。1986年,福安县实验幼儿园又根据省编、全国统编及京、沪教材,取其精华及适合山区实际的部分,编订6门课程的教材,供本地区乡镇幼儿园使用,并继续修订、充实。福州、泉州幼儿师范学校亦指导附幼编写多种补充教材。
  (三)方法
  清末,教会办幼稚园多仿效欧美模式,以福氏、蒙氏教育思想为指导,主张幼儿个性自由发展,根据兴趣选择游戏活动。19世纪末,福州毓英幼稚园无固定课表,只有宗敎晨会和星期天“礼拜”每个幼儿都必须参加,否则要受处罚。其余时间不分节,平均每个教师带八九个幼儿,有时在室内讲故事、折纸,有时到操场荡秋千,有时在琴声配合下唱歌跳舞。歌舞《鸟仔飞》,教师用粉笔在地上画圆圈,带幼儿沿圆圈或在圈内、外演唱:通过游戏方法,进行语言、唱歌、常识、律动、计算(数鸟、认识圆形与椭圆形)教学,培养爱群合作习惯。
  20世纪初,怀德幼稚园有整套恩物及蒙氏教玩具,在教学中恩物占重要位置,同时注意在一项活动中培养多种能力,如让幼儿将第四种恩物(长方形积木)排成小床,配合唱游,培养生活自理能力和劳动习惯。
  福建公立幼稚园仿效日本做法,多在室内分节上课,注重读书、识字和片断知识的灌输,方法较呆板。直至民国初期,无大变化。
  民国8~10年(1919~1921年),美国教育家杜威来华,曾到福建讲学,宣传“教育即生活”、“儿童中心”论。集美幼稚师范学校根据杜威、陶行知、陈鹤琴教育思想,带领实习生到幼稚园试行设计教学法、中心教学法。民国17年后,省教育厅领导亲自抓小学、幼稚教育的发展、改革,在师范学校及省立小学附设幼稚园(班)试行联络教材教学法或设计、中心教学法,见表2-9。
  ①早起:早晨。
  ②土脚:地板。
  ③清气:清洁。
  ④好势:妥当。(①本日教学中心“鸟”。)
  民国21年(1932年),教育部颁发《幼稚园课程标准》(陈鹤琴、张宗麟等编制,教育部采用),对教育方法要点提出17条意见要求,此后本省多数幼稚园采用中心教学法。民国24年,集美师范附属幼儿园根据闽南自然与社会状况、幼稚生年龄特点及数年教改经验,编制开学周、好习惯、植树节、种牛痘、儿童节、爱国周、教师节、双十节、恳亲会、农夫、布谷、割麦、畜牧以及四季主要蔬菜、水果、昆虫、海产等39个中心单元。每周围绕预定中心,组织各科教学活动。《福建教育》等刊特予介绍,促进本省幼稚园课程、教材教法的改革。
  1950年,福建省不少幼稚园(班)仍采用单元教学法。省立福州儿童学园根据“五爱”内容,订出全学期14个教育中心单元:
  (1)我们的学园开学了。
  (2)我们的儿童学园。
  (3)我爱护学园里的东西。
  (4)米是从哪里来的?
  (5)我们常吃的水果。
  (6)衣服的来源。
  (7)我们的房子是谁盖的?
  (8)交通工具。
  (9)工人农民伯伯是我们的好朋友。
  (10)怎样帮助学园的老师、姑姑、叔叔做事?
  (11)筹备庆祝元旦。
  (12)向毛主席、解放军贺年。
  (13)成绩展览会。(14)动植物怎样过冬?
  1951年,批判杜威实用主义、陈鹤琴“活教育”,废除中心单元教学法。1953年起,学习苏联经验,强调各科知识的系统性、连续性,实行分科教学法。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提出教师在游戏活动中是组织者、领导者;要求教师按教学大纲制定详细计划(学期计划、月计划、周计划、日计划),严格按进度表组织教学活动;结合各科和党的中心任务进行共产主义思想品德教育和时事政治教育。要求过高,脱离幼儿实际,一度产生“成人化”倾向,不久即予纠正。
  1955年,福州师范幼师科、艺术科师生,通过开展木偶活动方式,对儿童进行教育,《福建教育通讯》特予报导。在省教育厅、省妇联倡导下,幼教工作者利用废物自制教玩具,为直观教学提供良好条件。漳州振成巷幼儿园(现漳州实验幼儿园)把纸影戏引进课堂,进行语言、故事、美术综合教学。福州幼儿师范学校学生为幼儿园制作568件教玩具,福州台江区幼儿园展出2010件教玩具,泉州教养员自制万余件教玩具。1958年10月,省教育厅、省妇联主持召开福建省首届幼教积极分子代表大会,漳州振成巷幼儿园、平潭县幼教辅导组、省立福州儿童学园、泉州东北街民办幼儿园等20个单位代表,在大会交流发动群众勤俭办园、根据幼儿特点开展创造性游戏等经验。大会附设展览室,展出各地教工自制教玩具,供代表观摩学习,促进教育教学方法的改进。
  “文化大革命”初期,幼儿园图书、挂图、教玩具被烧毁破坏。1973~1976年,逐步复办幼儿园,但忽视幼儿年龄特点,片面强调“突出政治”,采取口号式的说教方法,效果很差。1974年,龙海石美大队幼儿园长蔡美君自编乡土教材,并带动民办教师利用废物制作500多件精美、实用的教玩具,教育方法生动形象,吸引全村幼儿,受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员及中国妇联领导的赞扬,该园后被评为“全国三八红旗集体标兵”。
  1978年后,拨乱反正,教育教学逐渐恢复1965年前的一些较好做法。但经费、设备、师资等问题很多。
  1979~1981年,贯彻部颁《幼儿园教育纲要(试行草案)》等文件精神,福建幼儿园在教育教学上主要采用以下方法:
  (1)直观教学法80年代,本省主要仍用分科教学法,但注意结合幼儿年龄特点,采用实物、教具、挂图、木偶、演示、幻灯等进行直观教学,城市及有条件的乡村幼儿园,逐步推广电化教育。
  (2)谈话教学法在各科教学中,特别是语言、常识课,或观察、游览活动中,通过教师讲解、幼儿提问、师生对话、同伴讨论,增进幼儿知识,训练表达能力,注意发展智力(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能力)。
  (3)游戏教育法1981年12月,福建省幼教研究会首届年会邀请福建师范大学张璟光老师作《重视早期教育,发展幼儿智力》报告,强调游戏在幼儿园中的地位、作用。省教育厅副厅长、省幼教研究会理事长宋世洪,在总结时提出5项科研重点,第一项即“幼儿园教育教学中如何发挥游戏作用?”1983年12月,福州市举办游戏专题研讨会,在8个幼儿园、15个班级进行娱乐游戏、角色游戏、结构游戏、表演游戏、体育游戏、音乐游戏、美工游戏、智力游戏、科学游戏的探讨观摩,重点讨论怎样根据年龄特点、面向全体幼儿开展各项游戏活动,更好地激发幼儿的三性(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福建幼教通讯》等刊常登载组织游戏活动的文章,介绍经验,促进幼儿园游戏活动的开展。
  (4)兴趣活动法80年代中期,各园逐步减少排队和过多的集体活动,增加户外及自由活动时间,充分利用室内外空间设置“娃娃家”、“自然角”、“图书角”、“美工角”、“涂鸦壁”、“词养园”、沙坑、荡船、滑梯等。有条件的园还建筑蘑菇亭、嬸水池、“猴儿洞””、“儿童城”,创设良好环境,促进儿童身心发展。
  泉州幼儿师范学校附属幼儿园等打破班级界限,组织兴趣小组,每周安排一定时间,让幼儿自选参加,以发展个性,陶冶情操。
  (5)感官训练法厦门日光幼儿园等有意识地利用各种方法训练幼儿感官。多数园也较注意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引导幼儿通过视、听、触、闻、尝,感知事物,培养能力,发展智力。
  (6)参观访问法在家长、社会支持下,幼儿园经常组织春游、秋游,或结合常识课、思想品德教育、主题教学进行参观游览,或到军营作客、向军烈属拜年,认识自然与社会,培养爱社会主义、爱祖国、爱家乡、爱人民的情感。
  (7)综合教学法80年代中期,福建各地先后开展综合教学的尝试,使《纲要》提出的8项内容(生活卫生习惯、体育活动、思想品德、语言、常识、计算、音乐、美术)、7种手段(游戏、体育活动、上课、观察、劳动、娱乐、日常生活活动)互相渗透,提高质量。综合教学的形式多样,归纳起来主要有教育手段的综合、教育内容的综合、教育时空的综合以及多方面、多层次的主题综合等。1984年,浦城县实幼(语言科)、邵武县实幼(多科)实行综合教育尝试,围绕一个教学目的,运用多种教育手段,唱唱跳跳画画做做,又看又讲又做又学,口眼手脑并用。1988年,三明市实验幼儿园在保持学科各自内容的系统性前提下,加强各科之间的横向联系。见表2-10。
  在实行综合主题教育过程中,不少幼儿园已突破原来的课程结构和学科知识的系统性,按年龄特点以主题为中心组织活动。
  二、卫生保健
  清末,教会办幼稚园、蒙学堂对卫生保健工作无统一制度,因地而异,福州毓英幼稚园的防疫保健,由美以美会设的岭后妇孺医院配合进行;漳浦蒙学堂的防疫保健,由英长老会源梁医院配合进行;古田新义山育婴堂幼稚园的卫生保健条件极差,幼儿衣食不周,常受虐待,病残儿多,死亡率约为1/3。官绅办幼稚园、蒙养院(园)执行《奏定蒙养院章程及家庭教育法章程》有关规定:“保育教导儿童专在发育其身体“蒙养院房舍,以平地建造为宜,断不可建造楼房,致儿童登降有危险之虞”。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开办的两所幼稚园,一所借用福州光禄坊玉尺山房,一所借用孝义里王氏屋宅,都是平房,高墙之内,教室之外,只有个石板小“天井”,供作幼儿活动的“操场”,体育卫生设备极差。
  民国18年(1929年)秋,福建省教育厅拟订幼稚生好习惯92条,内含卫生工作,但缺乏具体措施。民国22年,省教育厅函商南京卫生署派员来闽襄助组织“健康教育委员会”,专管各级学校健康教育事宜。民国23年秋,福建省立师范学校附属幼稚园第一、二部始成立卫生室,由园主任兼任卫生室主任,主要开展以下工作:
  (1)晨间检查包括手、指甲、牙齿、眼、鼻、颈、衣、帽、手帕,如有不清洁或红眼、流涕、流脓的要记录列表。
  (2)健康检查开学初,对185名幼儿进行体检,并对缺点、疾病进行分类统计及治疗。
  (3)种牛痘福州师范学校附属幼儿园第一部共有幼生111人,接受种牛痘的75人。第二部共有幼生108人,接受种牛痘的35人。
  (4)健康教育教给幼儿初步的卫生常识,培养良好卫生习惯。
  此外,坚持每日上午给幼儿喝些开水,吃些光饼等。上、下午安排一定时间“静息”。
  以后厦门、漳州等地幼儿园,也参照进行晨检、体检、种牛痘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贯彻教育部颁《幼儿园暂行规程(草案)》,以“培养幼儿基本卫生习惯,注意其营养,锻炼其体格,保证幼儿身体的正常发育和健康”为教育目标,提倡“以养为主,养教并重”。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参与对幼儿园卫生保健工作的领导,负责培训保健人员,指导保健业务。50年代,教育厅在工作计划及有关幼教工作会议上,均把卫生保健置于首位,要求各园首先要搞好幼儿卫生保健工作。示范性或规模较大的幼儿园,设置医务室,配备医务人员专司卫生保健之责,一般幼儿园也备有保健箱。根据教育部1952年颁发的《幼儿园暂行规程(草案)》、1956年颁发的《关于幼儿园幼儿的作息制度和各项活动的规定》精神,至1965年福建省幼儿园卫生保健工作的主要内容为:
  (1)教给幼儿基本的卫生常识,养成幼儿良好的卫生习惯及生活中必备的初步自理能力。
  (2)根据幼儿发育特点安排活动,保证幼儿每天有12至14小时的睡眠时间,各种活动的安排遵循动静交替原则。
  (3)要求做好饮食卫生,按规定时间开饭,让幼儿吃饱吃好。
  (4)除设体育课外,每天坚持早操、课间操(小班除外)和2小时的户外体育、游戏、散步。
  (5)建立教职工、幼儿人园体检制度,患有传染病及带菌者,不得入园。以后每年至少体检一次,每日上午坚持晨检。
  (6)定期举行大扫除,做好幼儿个人卫生,毛巾、茶杯尽量专用。(7)做好安全保护工作,加强监护和防范措施,防止事故发生。
  (8)定期服药、注射、预防疾病,对患传染病的幼儿、工作人员都进行隔离治疗。
  以上工作,在城市已逐步形成制度,农村园(班)根据实际情况,也规定切实可行的卫生保健措施。
  “文化大革命”初期,批判幼儿园“以养为主”的方针,攻击“养”是资产阶级的娇生惯养;让幼儿“吃好、睡好、玩好”,被认为“在温室里培养花朵”。上述行之有效的卫生保健制度,被全盘否定,地、县保健机构被撤销,人员下放农村、山区劳动,工作处于放任自流状态。
  “文化大革命”后期,幼儿园的卫生保健工作渐受重视。福州市妇幼保健所1972年复办后,与市妇联、区卫生科配合,整顿幼儿园、托儿所卫生保健工作。民办园归属街道卫生院负责;工矿企事业单位办园由本单位医疗室负责;教育部门办园由市保健所负责,全市分若干片,每片选一名片长,使幼儿园各项卫生保健制度逐步恢复、落实。
  1981年1月,省卫生厅、省教育厅联合通知全省幼儿园试行卫生部、教育部制订的(托儿所、幼儿园卫生保健制度(草案)》。同年,教育部颁发的《幼儿园教育纲要(试行草案)》规定大、中、小班幼儿生活习惯培养的内容和要求。省托幼办公室与省卫生厅等部门通力协作,积极创造和改善幼儿园卫生保健条件。1981年,在市场供应还不充裕的情况下,省托幼办公室转发福州市《关于做好幼儿园、托儿所副食品供应的通知》,规定“入园幼儿每人每月增加供应鱼肉各1斤、鲜蛋半斤、豆类15斤,不搭配其他食品”。全省各地学习福州,都酌情给幼儿增加食品供应。1982年,省卫生厅将莆田卫生学校改为福建省妇幼卫生学校,开设保育护士专业,以缓解幼儿园医务人员匮乏状况。有些县(市)托幼办公室配备医务人员,负责全县(市)托幼园所卫生保健工作的组织和领导。多数幼儿园与当地保健站(所)、防疫站定点挂钩,取得业务上的指导、帮助。
  1983年11月,福建省卫生厅组织卫生保健制度落实情况大检查,抽检30个县(市、区)的115个托幼园所。其中,89.2%的园所配有专职或兼职卫生保健人员;95%的园所能坚持儿童人园体检、晨间检查、定期健康检查;“四苗”(卡介苗、百、白、破三联疫苗,麻疹疫苗,乙脑疫苗)的预防接种率90%以上;龙岩风动工具厂等56个园所没有发生肝炎、痢疾、麻疹、水痘和腮腺炎等传染病。漳州市机关幼儿园、泉州市实验幼儿园、省直机关幼儿园、龙海华侨幼儿园等园所以及龙海等县,被卫生厅授予福建省托幼卫生保健先进单位称号。
  1986年起,本省幼儿园根据实际情况,执行卫生部修订后的《托儿所、幼儿园卫生保健制度》。1989年国家教委颁布的》幼儿园工作规程(试行)》和国务院批准的《幼儿园管理条例》均列入卫生保健工作的内容或措施。1986~1989年底,福建省城镇幼儿园基本上已建立下列9条卫生保健制度:
  (1)生活制度规定幼儿每日户外活动时间不少于2小时,全日制幼儿园采取一餐两点(心)制,午睡时间不少于2小时。上课节数按教育部的规定执行,注意各种活动安排的动静结合、室内外结合、集中与自由结合。保教人员根据季节变换和天气预报,及时给幼儿增减被盖和衣服,龙岩风动工具厂幼儿园制订了春、秋、冬季幼儿穿衣试行表,与家长配合执行,效果良好。福建省实验幼儿园幼儿被盖增减,见
  城镇幼儿园注意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多种手段,培养幼儿初步生活自理能力和劳动习惯。福州第一幼儿园组织幼儿到武警直属队营房参观,.学习“快、静、齐”作风,回园后开展“勤小手”、“起穿戴”评比活动,幼儿穿衣、叠被、系鞋带能力显著提高。
  (2)伙食管理制度伙食由专人负责,民主管理,定期开会,研究安排食谱,保证幼儿得到足够的营养素和热量。伙食费专款专用,计划开支,合理使用,工作人员伙食与幼儿伙食严格分开。注意饮食卫生,提倡科学烹饪方法,尽量提高食品的营养价值。食堂按人、按时供应餐点,进餐前后保持幼儿情绪宁静、愉快。医务、保健人员定期计算幼儿的营养情况,并进行分析研究。
  1985~1989年,全省培训保育、保健、炊事人员14296人次,多数培训班都把营养科学计算列入主课之一。福州第二化工厂幼儿园重视膳食合理搭配,几次营养抽检计算,儿童每天摄入蛋白质、热量基本都达到要求。厂工会每月拨500元作为儿童营养补贴。
  1987年,省直机关40个园、所保健人员,在省妇幼保健指导所医师陈曦指导下,进一步学习《幼儿营养计算》、《幼儿体格发育评价和疾病缺点的区分》等6个专题,其中36个园所坚持营养计算制度,并能分析评价。1989年,新入园幼儿3308人,轻度贫血520例,入园半年后有438例血色素达到标准以上,治愈率84.23%。
  (3)体格锻炼制度除体育课外,每天坚持早操、课间操和户外体育、游戏活动2小时。有些幼儿园根据本地区、本园条件开展特色体能锻炼,80年代厦门日光幼儿园、省直机关幼儿园、龙岩风动工具厂幼儿园等恢复利用空气、日光、水自然因素锻炼幼儿体格,泉州鲤城区第一幼儿园开展幼儿走姿训练,泉州鲤城区第三幼儿园开展小篮球训练等。同时,根据幼儿年龄特点,注意克服过度激烈的竞赛、拔河、运动会等锻炼方式。
  (4)健康检查制度幼儿园教职工参加工作前进行体检,参加工作后每年体检一次,患有传染病须治愈后经医生证明方能恢复工作,患有慢性传染病者调离幼儿园。幼儿入园前须进行全面体检,无传染病的方可入园。幼儿人园后,每年体检一次,每3~6个月测身高体重一次,每天坚持晨检及全日观察,做到一摸(有否发烧)、二看(咽部、皮肤和精神)、三问(饮食、睡眠、大小便情况)、四查(有无携带不安全物品),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1980~1989年,全省9地(市)儿保部门共为7岁以下儿童进行体检3357717人次,并对缺点、疾病进行矫治(5)卫生消毒隔离制度保持幼儿园内清洁卫生,每天打扫,每周大扫除,实行分片包干、定人、定点、定期检查评比。活动室、寝室、走廊、盥洗间、厕所,保持清洁通风,定期消毒。幼儿一人一巾一杯,生活用品专人专用,餐具、卧具、玩具、用具,分别情况定期洗晒及消毒。培养个人卫生习惯,饭前、便后用流动清水洗手。发现传染病立即隔离,彻底消毒。检疫期间实行“四不”(不收新幼儿、不混班、不串班、不接待来客)。1987年前,省直机关40多个幼儿园全部配备1台以上紫外线消毒灯,本省实验幼儿园及多数县幼儿园,均有此消毒设备。
  (6)预防疾病制度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及时了解疫情,做到“六早”(早预防、早发现、早报告、早诊断、早治疗、早隔离),积极采用各种办法防治疾病。1985年起,各幼儿园执行省卫生厅、省教育厅、省妇联联合制订的《关于推行预防接种证制度》,要求幼儿入园时须持有预防接种证,并按国家规定的免疫程序逐项完成预防接种。
  (7)安全制度注意房屋、场地、玩具、电器及运动器械使用的安全,定期检查,避免发生意外事故。坚持正面教育,严禁对幼儿体罚或变相体罚,不让幼儿做力所不及的劳动。保健室药品严加保管,定期整理。定期检查防火设备,确保使用。严守门卫制度,幼儿每天由家长接送或路队护送,注意交接,防止丢失。
  (8)卫生保健登记制度城镇幼儿园基本上能按卫生部规定内容,进行卫生保健登记工作。1989年,福建省妇幼保健指导所新定幼儿园使用的表、簿、卡计有11种:体格检查记录卡、预防接种记录卡、晨检及全日观察记录表、传染病登记表、疾病与缺点矫治记录表、膳食调查记录表、体弱儿童管理记录表、体格锻炼记录表、出勤登记簿、意外事故登记簿、家长联系簿,各类园执行情况不一,正在推广,逐步规范化。
  (9)家长联系制度参见第四节“家园联系”。
  幼儿园各项卫生保健制度,由医务保健人员协助园长组织实施,并监督各有关人员执行。据1988年底对福建省5个市及近郊农村201所幼儿园的调查,建立儿童保健卡、进行卫生保健登记的幼儿园,城市92.5%以上,农村85%以上;预防注射率,城市90~100%,农村80~100%;卫生消毒方面,100%幼儿园有定期的卫生扫除,城市幼儿园餐具、牙杯有定期消毒的90%以上,玩具61.98%,而农村进行这几项消毒的仅13~70%;健康检查制度得到落实的幼儿园,城市82.64~98.34%,农村62.5~92.5%;设有一餐二点(心)的幼儿园,有制定食谱及饮食卫生制度的,城市91.5%和99.05%,农村69.56%和73.91%;幼儿能吃完份内饭菜的,城市88.34~90.1%,农村93.01~95.8%。
  1979~1989年,省卫生厅共培训托幼机构的园所长和保育、保健、炊事人员23387人次,提高园所领导、保健人员业务素质,促进卫生保健制度的落实。三、保教研究
  民国18年(1929年)2月,福建省教育厅研究部召开省立小学校长(幼稚园园长)谈话会,由厅长作工作报告,并议决成立福建省会小学中心教育研究会,分高、中、低(幼)三个阶段,主要搜集各校(园)现用教材归类研究,并对照教育目标加以增删;组合中心问题,研制中心教材;研究中心教育原则、方法等。民国18年7月,成立幼稚教育组研究会,通过简章,并议定每两周开会一次,研讨各园设计中心问题及课程教材、教法等。同年9月初,研究会议决试行教育部颁《幼稚园课程暂行标准》、使用一律的点名表及实行月终报告等5个议案。
  民国20年(1931年)1月,幼儿教育家张宗麟因受南京卫戍司令部通缉,由晓庄来到集美幼稚师范学校任教,次年兼任集美乡村师范学校校长(夫人王荆璞在乡师附属中心幼稚园任教、实验),认真指导集美幼稚师范学校及附属幼稚园教研;主编《初等教育界》杂志,呼吁改革奴化教育、建立中华民族的幼稚教育,尊重儿童、解放儿童的口和手;总结在南京鼓楼幼稚园3次实验的经验,根据《幼稚园课程暂行标准》精神,结合闽南实际,编写《闽南小学低年级(幼稚园)常识中心问题大纲》;传播陶行知、陈鹤琴“从做中学”“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思想,对福建幼稚教育和研究有深远影响。民国23年,朱智贤(儿童心理学家)受聘任集美师范研究课主任兼教育讲习与实习指导,常到幼稚园进行心理实验,曾于《集美周刊》发表《怎样处理儿童的哭泣》等论文。《初等教育》、《集美周刊》、《儿童导师》、《福建教育》曾出版“幼稚教育专号”“特辑”“论坛”,发表《幼稚教育与社会进化》、《怎样做今日的幼稚园教师》、《幼稚生的秩序问题》、《幼稚园及小学低年级的训育问题》以及幼儿的卫生保健、教材教法等文章数十篇。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1955年期间,幼教研究的主要内容是学习新民主主义教育思想,学习苏联,改变旧教育观念,改革课程设置、活动安排、教材、教法等。
  1956年,省教育厅召开全省幼儿教育工作会议,要求各地把幼儿教育的研究列入县、市教研组计划,加强对教养员学习的领导,会后印发《幼儿园教育工作经验手册》,供保教人员学习。各县(市)先后成立幼儿教育教研组,在学区配备幼教辅导员,形成网络,负责对幼儿教师的辅导和培训。
  1959年2月,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怎样做幼儿园教养员》一书,刊载福州、泉州幼儿师范学校及各地优秀教师在城乡、山区的办园经验16篇,印万余册,低价出售,推动全面发展方针和创造性游戏的开展;同年,另有一种倾向是侧重对幼儿进行识字、拼音教学及提高计算教学的实验研究。
  1962~1965年,经调整保教研究侧重如何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进行教育教学,开展游戏,初步培养良好品德和生活习惯。
  1977~1979年,随着大批幼儿园的复办,保教研究重点是抓师资培训和辅导工作,同时注意研究幼儿园与小学的衔接问题、卫生保健问题。
  1980年,成立福建省幼儿教育研究会,各地(市)及省直机关先后建立10个分会,至1989年共有会员1300人。1984年,福建师范大学成立学前教育教研室(1987年设研究室)。1985年,成立福建省幼儿教师培训中心。1986年,厦门市成立陈鹤琴教育研究会。1988年,省普通教育研究室增设小学幼教科,县(市)一级先后建立幼儿教育中心教研组或幼儿教育教研室。1980~1989年,在上述机构指导下,开展一系列保教研究活动和课题研究:
  (1)师资培训1980年,省托幼办向全省推广龙海县建立幼教三级培训网[县教师进修学校建立幼教组,配专职干部;公社(乡)配备幼教辅导员,建立辅导站;大队(村)建立幼教教研组]的经验,进行分级培训,全省每年可轮训在职幼儿教师2万人次。省托幼办公室和各分工负责部门举办园所长、骨干教师及语言、计算、体操、音乐、舞蹈等培训班。此外,还沿用“文化大革命”前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如公开教学、巡回教学、中心园与一般园定点挂钩等。80年代中后期,重视学历教育,通过高等院校、培训中心、中等师范、职业中专等,让幼儿教师脱产学习、在职进修或参加函授、自学考试。1984~1989年,福建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专业累计招收1~3年制进修生、函授生230人,高等教育专业(含学前教育)自学考试生9440人次,经考试合格后发给大专结业或毕业文凭。福建省幼儿教师培训中心,隔年招收二年制脱产进修生、三年制在职进修生,毕业发给中专文凭。各地中师、职专也开展同类办学服务。省有关机构还通过举办全省性的经验交流会、技能技巧比赛、文艺演出、知识竞赛等,提高幼儿教师工作积极性,提供互相切磋、学习提高的机会。1984~1989年,省幼教研究会举办3期科研培训班,讲授幼教科研方法,指导学员实践。
  (2)专题研讨福建师范大学教育系教师于80年代进行一系列关于幼儿语言方面的研究,在省级及全国学术刊物上发表的主要论文有》3~6岁儿童口语句法结构发展的初步调查》、《2~6岁儿童对空间词汇理解和掌握的初步实验研究》、《幼儿使用形容词的调查研究》、《儿童心理语言研究的方法论与发展前景》、《大班幼儿在游戏中运用语言能力的初步研究》等。1982年,厦门市教育局和厦门市幼儿教育研究会,对1949年后该市幼儿教育正反两方面的经验进行总结,写出《厦门幼教三十三年》等文章,送全国幼教研究会交流;厦门日光幼儿园园长余丽卿等实验报告《学前儿童注意力发展的几种表现》,被选入朱智贤教授主编的《幼儿心理的发展》一书;龙海县原石美大队幼儿园园长蔡美君撰写的《农村幼儿混合班教育初探》,被选人全国幼教研究会第二届年会《论文经验选编》;厦门教育学院教师黄雅川编写的《幼儿感官训练》、《儿童科学小游戏》、《幼儿自然科学知识》等,陆续由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1983年,福建师大教育系与教育科学研究所开展幼儿行为矫治的理论探讨和个案实验,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咨询心理学教授协助,福建省精神病防治院医师参加,并发表《行为矫治述评》及有关论文、译文;华南女子学院亦开展该项研究,发表论文多篇,并与杭州大学心理学系协作编著《行为矫治》一书。1984年,福建省教育厅、省幼教研究会、福州幼儿师范学校、福州市教育局、福州市幼教研究会和福州市卫生局联合对福州城乡2400多名幼儿进行体质测试,所获资料经过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汇总统计分析,形成《全国幼儿体质调查报告》发表于《学前教育研究》月刊。闽南有些幼儿园开展木偶活动及其研究,1984年全国幼儿木偶剧录像评比中,本省选送其6个节目,全获一、二等奖。1985年,省幼教研究会、省教育厅在福州召开“幼儿爱国主义教育”与“幼儿教育改革”专题研讨会,特邀南京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专家作学术报告。厦门8位幼教工作者协作、黄雅川整理的调查实验报告《在幼小心灵里播下爱国主义的种子》,选送全国教育学会第二次学术讨论会交流,并收入会议论文集。1987年,省幼教研究会、福州幼师请南京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专家作《陈鹤琴的幼儿教育课程论》讲座。福建师范大学教师撰写论文《幼儿园课程改革探讨》,张璟光、黄质文、宋世洪、黄佩兰4人合撰论文《试论幼儿园整体改革》,被送至全国课程改革研讨会(湖南会议)讨论,并收入有关课程改革的论文专集,后者获福建省政府授予的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1988年,省幼教研究会受全国幼教研究会委托,在福州举办“幼儿数概念发展”和“幼儿思想品德教育”研讨会兼讲习班,福建省选送福州仓山区中心幼儿园《在幼儿园里开展国际主义教育活动的尝试》、厦门华侨幼儿园《特区幼儿品德系列化教育的探索》等8篇论文,作口头或书面交流。福州市台江区实验幼儿园,开展思想品德教育研究,针对幼儿特点制定《幼儿日常行为规范》,编成《三字歌》:
  1987~1989年,省幼教研究会每年开展论文评优活动,促进保教研究。此外,本省有关单位的幼教、儿保专家,从幼儿生理、心理、教育、保健多方面进行基础理论与实际问题的研究,并指导实践。
  (3)教玩具研制1981年,福建省教育厅初教处在福州举办幼儿园自制教具玩具展览,全省9地(市)各设1个展室,共展出自制教玩具262套、2000多件。1987年11月,省教委召开全省幼儿教玩具评审会,组织有关厂家参展和专家评审。同年12月,福州市儿童学园教师陈渝设计的“儿童多用途组装式球类用具”,获国家专利。1988年9月,在顺昌召开全省小学、幼儿园自制教玩具展评会,190件(套)作品参展,评选出的58件优秀作品中12件来自幼儿园。福州市台江区实验幼儿园制作的组合式音谱、拼音多用板和仓山区中心幼儿园制作的桑蚕生活史标本,获一等奖。
  (4)对外学术交流1987、1988年,福建省幼教研究会先后3次邀请美国教育顾问罗白莉等作《幼儿游戏》、《幼儿品德教育》、《美国幼教动态》、《皮亚杰理论在幼教上的运用》等专题报告。1988年,在省幼教研究会承办的全国“幼儿数概念发展”讲习班上,日本横地清教授、香港陈淑安讲师作了专题报告。1989年,福州幼儿师范学校教育组组长吴舢舢赴港,参加“21世纪婴幼儿的教育与发展”国际研讨会,宣读她与周文美合作的论文《福建省幼儿园健康教育的现状与未来》。同年10月24~29日,幼儿教育国际研讨会在南京召
  小朋友爱祖国升国旗要敬礼
  奏国歌要肃立学做人懂道理
  幼儿园我喜爱不哭闹不迟到
  尊长辈爱父母对老师有礼貌
  礼貌语会使用不打人不骂人
  讲和气互谦让小朋友团结好
  自己事学着做衣和物整理好
  不挑食不挑穿爱公物爱花草
  拾东西还失主借东西要归还
  做错事能承认要诚实不说谎
  小手帕天天带讲卫生爱清洁
  常运动做好操练本领身体好
  要上街成人带过马路不乱跑
  好习惯从小养好孩子人人爱开,福州幼儿师范学校附属幼儿园园长、特级教师曾秀钦和福建师大教育系副主任胡晓莺应邀出席。1980~1989年,福建师范大学教育科研所与教育系、福建华南女子学院先后邀请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丹佛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5个单位教授专家刘永和等6人,来闽开《心理学原理的应用》、《儿童心理卫生》、《婴幼儿智能发展与培养》、《卡氏16种性格因素测验应用》、《心理治疗与行为矫治》、《弱智儿童教育》、《婴幼儿营养》等6门课程,举办学术讲座20多场。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

《福建省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记载了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全面记述福建省学校教育自萌生至1989年的发展历程。全书14章,卷首冠以“概述”,卷末附录“大事年表”及“福建省当代教育人物表”。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