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管理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20000833
颗粒名称: 五、管理
分类号: G47
页数: 29
页码: 57-85
摘要: 本文记述了私塾内部的管理、其中包括了历代官府对私塾除不准离经叛道外都采取鼓励政策、私塾内部的管理等情况。
关键词: 管理 福建省 私塾

内容

历代官府对私塾除不准离经叛道外都采取鼓励政策,在没有设社学的地方则利用村塾为进行社会教育的地点,定期集中乡民宣读乡约、圣谕等。
  私塾内部的管理,村塾、族塾、家塾由村董、族董、东家与塾师商定,学馆则由塾师自行规定,由塾师负责执行。小馆没有明文的学规,只由塾师于开学时口头宣布。大馆则将学规张贴于塾内墙壁上或悬板布告。内容包括尊师、勤读,不许乱说乱动等,大同小异。塾师都备有竹、木制戒尺或葵藤、竹枝,以备体罚。当天所教句读背不来的关午、关晚(推迟放学)。吵架犯规的罚面壁,在孔子像前跪香,用戒尺打手心、屁股、敲脑袋。打架、对老师不礼貌、逃学等严重的甚至跪竹片、碗片、头顶水盆晒太阳等。有的私塾为防蒙童读书时不专心,在鼻子上贴纸条,不许纸条晃动。夏天为防学童中午下河玩水,中午放学时在手心用笔做记号,下午上学时验看无异方不受罚。管教严格,家长赞同。闽北民谚:“一片无情竹,不打你不读。父母要纵容,莫要送来读”。师生关系紧张,不正常。邵武县民谚:“见书如见虎,见师如见鬼”。泉州府自明隆庆(1567年)以来,塾师是很尊严的,学生即便长大成人已婚,稍有犯规,同样跪着受责打。平和县学生如坐塾师交椅,罚3斗米。比较正规的私塾同时注意对学生的劝戒诱导,有的将古人好学、善行故事用图画张贴塾内,定时向学生宣讲。宋代,杨时晚年在将乐讲学时作勉学歌:“此日不再得,颓波注扶桑。跹跹黄小群,毛发忽已苍。愿言媚学子,共惜此日光。术业贵及时,勉之在青阳。……”(①《武夷胜境理学遗迹考》上海三联书店1990年版,第4页。)宋代,沙县罗从彦在他家族的书堂壁上写道:“吾家祖宗流传以来,一段清白之气,不可不培。盖金帛虽多,积之数十年必散;田宇虽广,遗之数十代亦亡。孰若残书数卷,贻之吾子吾孙,世世可以习读不朽。又孰若灵心一点,传之吾子吾孙,可以受用不尽。登斯堂者,各宜猛省。”(②《闽沙茂溪罗氏族谱》。)
  私塾的学习时间没有统一规定,大多以一年为期。如要续读,来年再议。城镇元宵节后开学,腊月下旬祭灶前放学。农村二月二开学,冬至前放学。全年上课,在端午、中秋节放假一二天,有的加清明、七月半、重阳节等。农村春耕、秋收,年长的学生放假10天至1个月,年幼的不放。塾师一年教读约200天。闽谤:“三百长工二百书”。也有较长远的规划,以三五年读完启蒙读物和“杂书”,然后读“四书”、“五经”等“正书”。贫穷子弟断续就学。少数学生反复入塾补习,科举不中不止。
  私塾课堂均设孔子牌位,另设朱子和魁星牌位,逢开闭馆日,家长送子弟来馆,由塾师率领行礼,然后按年龄大小次序向塾师行礼,拜见师母。然后同学间互相作揖。家长或外婆要准备葱(象征聪明)、糕(高升)、松明(功名)、灯蕊草(惊心、虚心、贯通)、蛋(太平)、麦牙糖(坐得住)、爆米花(心窃开通)及点心、水果等送到塾里,放在香案上,祭拜毕,师生互赠分食,各地大同小异。有的地方点团香(宝塔状盘香),以示绵延不断,有始有终。闽西小儿入学时要吃芹(勤奋好学)菜。孔子诞(八月廿七日)另行设祭。逢端午、中秋节,家长要给塾师送礼,或银钱或食物,塾师回送纸、笔、扇子。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

《福建省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记载了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全面记述福建省学校教育自萌生至1989年的发展历程。全书14章,卷首冠以“概述”,卷末附录“大事年表”及“福建省当代教育人物表”。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