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塾师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20000831
颗粒名称: 三、塾师
分类号: G529
页数: 2
页码: 54-55
摘要: 本文记述了福建历代塾师、其中包括了福建历代塾师大部分来自那些读书不多、没有条件参加科举、或参加科举屡遭失败的读书人、对塾师的要求等情况。
关键词: 塾师 福建省 读书人

内容

福建历代塾师大部分来自那些读书不多、没有条件参加科举,或参加科举屡遭失败的读书人。他们用所获知识谋生,叫“舌耕”,被社会公认是一种清白而崇高的职业。另一部分是获得一定功名,但未能进人官场,或已做官而被革、被罢,或自行退出官场,或退休回乡的读书人。他们或因生活无着落,自食其力;或以推广教化、诱掖后进为己任;其他还有洁身自好,不图仕进的人;因改朝换代,入元、入清不仕的人;以传授学术思想,延绵道统为己任的人等等。晋江县“(士人)其未仕者,自缙绅家以下,只以舌耕为业,士习相沿无异”(①清道光《晋江县志》卷二十七,风俗,士习)。龙溪县“大抵四民之中,惟士最贫,塾师巷南北皆有之。”“宦归,囊不名一钱,则理故业,授徒以自给,不怼也”(②清乾隆《龙溪县志》卷十,风俗。)。漳州“文儒多寒素,以舌耕为业,未尝客游居幕。老穷一经,虽淡泊,怡如也”(③清乾隆《漳州府志》卷四。)。
  职业性塾师的境况有三个层次。那些取得功名,是生员、贡生、举人、进士并在社会上有一定名望和地位的,无论是受聘为西席,或自行设馆,收入都较高,也受社会尊重,属上层,是少数。那些没有功名又读书不多,家境贫寒,在农村教馆,收入微薄的属下层,是多数。他们有的还要耕种几亩薄田,且耕且教;有的到学生家吃轮饭,或由学生凑给一些米食、蔬菜,仅能果腹;有的兼行医看病、看风水、择日、代写公私文书、占卦等以略增收入。但自所宋以来,“天地君亲师”观念深人人心,塾师仍受社会尊重,遇公私宴席,必请就上座。中层则介于二者之间。
  对塾师的要求是一严、二勤、三学优。明清时期的经馆深受科举影响,以八股能手为良师,塾师名望高下由学生科名多少而定。
  宋代,崇安县太学生胡宪,于宋绍兴年间(1131~1162年)隐居教读,一面自己耕田,供养双亲。福鼎县孙宥、调父子教读,来自闽、浙的学生1000多人。同安县柯翰、龙溪县李刚、甫田县黄补,学生都有几百人。
  元代,晋江县傅定保“授徒养母”。建安县虞韶纂集《小学日记切要故事》以教蒙童。宁德县韩信同教学生以德为本,“弟子履满户外”。
  明代,闽县钟耆德家贫不结婚,教授生徒养父、母。甫田县冯文涛家贫如洗,白天教塾,晚上自习,成进士后,继续教塾。侯官县王应山在武夷山教授《春秋》,“四方从者如云”。安溪县潘景博览群书,尤精于天文、地理,隐居教读;甫田县齐庄,家贫,做工为生,自学通经,以六经教塾;晋江县嘉靖岁贡何炯,家贫力学,尤精于《易》;他们的学生都有几百人。
  清代,福州府刘熙、永安县林熙春、宁德县孙逢聪教塾40年。诏安县张馨、华安县杨熊、台湾府曾存仁、刘青照、杨克彰教塾30年。诏安县女塾师谢浣湘因婚姻不顺,回娘家居住,自39岁开馆授徒到老,学生来自城乡及邻省。光泽县嘉庆举人黄俊苑教塾几十年,远近争送子弟来学。淡水县清道光监生郑用鉴教塾30年;清咸丰岁贡黄敬借天后宫设塾,学生几百人。南平县清光绪贡生廖涟清任西席30多年,后在自家祠堂设馆,学生90多人。晋江县人丁和轩在福州苍霞洲设塾,晚年贫病不能糊口,投江自尽。福州府光绪举人吴曾祺教塾和吴颐昌齐名,称南吴北吴。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

《福建省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记载了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全面记述福建省学校教育自萌生至1989年的发展历程。全书14章,卷首冠以“概述”,卷末附录“大事年表”及“福建省当代教育人物表”。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