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书院选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20000827
颗粒名称: 附:书院选介
分类号: G649.299
页数: 3
页码: 46-48
摘要: 本文记述了福建省宋淳熙十年至清同治十二年的书院选介、其中包括了武夷书院、考亭书院、鳌峰书院、致用书院等情况。
关键词: 书院 福建省 教育

内容

(―)武夷书院
  宋淳熙十年(1183年),朱熹建于武夷山九曲溪之五曲隐屏峰下。初称武夷精舍,亦称隐屏精舍。主屋叫仁智堂,是礼堂兼讲堂,朱熹自称堂主。堂左建两间卧室叫隐求室。建一排房屋为学生食宿处。另建一寒栖馆,供来访道士居住。占地3亩。朱熹在这里讲学7年(1183~1190年)。先后来相会的学者、高士有刘甫、方士由、吕祖谦、辛弃疾、袁枢、何镐、项安世、刘珙、谢东卿、高文举、俞寿翁、周道士等。来求学的有建阳蔡元定、范念德、刘爚与弟炳、周谟、祝穆与弟癸、闽侯黄干、潘植与弟炳、括苍叶味道、顺昌廖德明、晋江杨至、莆田林咸季、永福包君定、永嘉戴蒙、崇安江默、泉州张异、临川张义勇、长汀杨方等,来自省内外几十人。蔡渊、沈兄弟、刘健康和刘爚在对面紫石屏下筑仰高堂,在虎啸峰下筑南山草堂,在五曲溪畔筑云庄山房,以便就近向朱熹请教。朱熹在讲学的同时在弟子们的帮助下完成一批著作,形成“当今道在武夷”(①董天工《武夷山志〉;《宋史•王阮传〉。)的盛况。
  朱熹去世后,子在、孙鉴相继扩建,称紫阳书院。宋咸淳四年(1268年)朝命官府大为营建,改称武夷书院,由官府拨给学田。明正德年间(1506~1521年)重修,置田百亩。清康熙二十六年(1688年)御赐“学达性天”匾。康熙五十四年,李光地、觉罗满倡捐大修。元、明、清各代都有学者来这里讲学。现存斋舍几间。
  (—)考亭书院
  在建阳县西郊五里考亭村,宋属三桂里,位于西溪(今崇阳溪)东侧玉枕峰麓,风景优美。朱熹晚年于宋绍熙三年(1192年)在考亭构屋定居,直到庆元六年(1200年)去世。绍熙五年在宅东建竹林精舍(后改名沧洲精舍),为教学和学生食宿处。楼上宿舍,楼下讲堂,前燕居庙,祀孔子,配祀颜回、曾参、孔伋、孟子及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邵雍、司马光和李侗。开了书院奉祀本师的先河。旁建一小楼藏书。精舍落成那天,朱熹率弟子到燕居庙行释菜礼。平日每天早晨,学生们到影堂击板,等候朱熹。厅堂摆着供品,初一供酒果,十五献菜。朱熹出来后领学生们向先师行礼。礼毕,回讲堂端坐,受弟子拜揖,喝汤菜。然后由学生们提出学习上的问题,解答后,各回书堂自习。精舍实行白鹿洞书院揭示,朱熹又在《沧洲精舍谕学者》中举苏轼,韩愈、柳宗元等人用七八年时间用功读书的例子,说明他们都只是要作好文章,让人称赞欣赏,学道就更难。要求学生着力读书,并将学到的道理在自己身上实行起来,从中加深认识,然后向老师求证所得,订正谬误。教学的次序,先“四书”,次“五经”,次史传,然后及于词章。史先读《史记》、《左传》,再读《汉书》、《东汉书》、《三国志》,然后看《资治通鉴》,说:“读史当观大伦理,大机会,大治乱得失”(①《朱熹与中国文化〉学林出版社1989年版,第200页。)。朱熹的教育思想在考亭书院讲学时全面、系统形成,并在书院教学中贯彻实行。
  朱熹在这里讲学8年,在精舍学习过的学生近170人,福建人约占半数,其他来自外省,包括蔡元定、黄干、刘爚、蔡沈、陈淳、叶味道、李方子、廖德明、李闳祖、杨楫、辅广、杨道夫、林夔孙、陈履道、范念德等。他们都是朱熹的诚挚学生和知心朋友。书院实行教学相长和教学与学术研究相结合的原则,朱熹在他们的协助下,最后完成他的《四书章句集注》和一批著作,建立起理学考亭学派。
  朱熹死后25年,即宋宝庆元年(1225年),建阳知县刘克庄在原地建祠祀朱熹。宋淳祐四年(1244年),理宗赐“考亭书院”匾额。元、明、清各代屡经修缮、扩建。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御赐匾额“大儒世泽”和对联:“诚意正心,阐邹鲁之实学;主敬穷理,绍濂洛之心传”。1966年拆毁。
  (三)鳌峰书院
  清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福建巡抚张伯行创建于福州九仙山鳌峰北麓。有书舍140间。每年报考生、童五六千人,录取300人左右。考课以制义为主,附试古文、经史。校刊先儒遗著55种。康熙至道光初年(1821年左右),历任督、抚常到书院讲课、考课、颁书,修订章程。清乾隆、清嘉庆年间(1796~1820年)常开讲座,请院内外学者主讲经史。首任山长蔡璧,漳浦人,拔贡,曾任罗源县学教谕。在教学上主张以古圣贤为榜样,以器识为先。在言行上诚恳朴实,不剽窃别人的话,不作表暴之行。其子蔡世远康熙进士,继任山长,家居时知县请他到学宫讲学,环听的常几百人,清雍正元年(1723年)起值尚书房,做经筵讲官十几年,和方苞为至交,有《鳌峰讲义》行世。继任山长:朱仕琇,建宁县人,乾隆进士,著名古文学家,主讲11年。孟超然,闽县人,乾隆解元、进士,曾任四川学政,以“诚”为教育根本,整天和学生们读经论艺,读书人仰慕他的为人和教学,踊跃来投考入学,书院的宿舍容纳不下,往往四五人同住一间。郑光策,闽县人,乾隆进士,品德高尚的学者,原来院课都是考八股文,他增加一课考古文。陈寿棋,闽县人,嘉庆进士,著名今文学家,主讲清源、鳌峰书院各11年,其学生仙游王捷南以《春秋》、诸史,晋江杜彦士以《小学》,将乐梁文以性理,建安丁汝荣、德化赖其模、建宁张际亮以诗、古文著名于世。林枝春,闽县人,乾隆榜眼,曾任通政副使,极为方苞所器重,主讲8年。林春溥,闽县人,嘉庆进士,曾主讲晋江梅石、浦城南浦、江西鹅湖书院,主讲鳌峰19年,在教学上主张先器识,后文艺,学习进步应该表现在实践上,选拔文字以清雅为原则,每月除考时艺外,兼考经史及古文辞。其他曾任山长的还有24人,都是进士或博学鸿词科出身。培养了林则徐、梁章钜、陈化成、陈际亮等一批人才。到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改办福建法政学堂。
  (四)致用书院
  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福建巡抚王凯泰创建于福州西湖。学习阮元在杭州创立诂经精舍和在广州创立学海堂的宗旨,专习经史、古文,以培养经世致用人才。山长林寿图、郑世恭、谢章铤、陈宝璐都是著名学者。光绪年间,移于乌石山范公祠左近。培养了经、史学家张亨嘉(京师大学堂首任监督)等一批人才。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改办全闽师范学堂简易科。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

《福建省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记载了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全面记述福建省学校教育自萌生至1989年的发展历程。全书14章,卷首冠以“概述”,卷末附录“大事年表”及“福建省当代教育人物表”。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