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书院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20000816
颗粒名称: 第二节 书院
分类号: G649.299
页数: 14
页码: 35-48
摘要: 本文记述了福建省的书院、其中包括了设置、学约、学生、教师等情况。
关键词: 书院 教师 福建省

内容

福建书院始建于唐,延续到清末。元代前以民办为主,元代开始官府逐渐加强对书院的控制。明代中叶后,以官办为主,逐步取代实际已趋衰亡的儒学,纳入官学系统,民办书院始终绵延不断。明代以前以讲学为主,是宋、明理学家讲学授徒、宣传学术思想和实践他们教育主张的场所。清代,除一部分仍保持教学与切磋学术的传统外,多数成为科举的附庸,以学习八股文写作以应科举为主课。同时有相当数量与书院性质相似而规模较小的私学和以个人读书为主或数人相聚读书,互为师友,或兼讲学授徒的书堂、书室。它们互相补充、促进,在官学以外形成另一更具活力的教育组织形式。
  一、设置
  历代书院多建在远离尘嚣,风景优美的地方。或借寺、观、祠、庙而设,或选在历代有影响的名人、学者之读书、讲学处。福州拙斋书院是宋林之奇与吕祖谦讲学处,古灵书院是宋陈襄讲学处。古田县溪山书院是宋朱熹与学生林用中、林允中讲学处,螺峰书院是朱熹与学生黄干讲学处。晋江县梅石书院是明市舶司罗一峰讲学处。书院主要建筑有礼堂(祭祀先贤处)、讲堂(讲课、讨论处)、斋舍(学生食宿处)和院长、监院、助教及其他管理人员的住处。较大的书院建有藏书楼。书院的命名有三种类型:一以地名为名,如三山、鳌峰、考亭、红泉、武夷、樵溪、湛卢、邺山、西湖;二以所崇祀的先贤命名,如龟山、豫章、延平、紫阳、荐山、屏山、勉斋;三以办院宗旨命名,如养正、崇正、正学、明德、明诚、师古、致用、仰止、景贤、景行、宏文、明志。创办人除理学及其他学派的传人外,有热心教育的乡绅、富商和地方官员;也有一村、一族或联村、联族创办的。南宋时,宁德县二十五都姚、周两姓合建来青书院,分12斋。福建书院大部分属大学性质(①中国古代按学生年龄、心理特点与教学程度把学校分为大学、小学两类。),—部分兼收儿童进行启蒙教育。办学时间长短不一,部分延续到清末,改办学堂。
  漳州松州书院,唐景龙二年(708年),首任漳州刺史陈元光之子陈珀建于松州村,距今漳州市区16公里,在陈元光入闽开发漳州时的根据地内。陈珦在书院“与士民讲习”。开元二十五年(737年),陈珦从漳州刺史任上退休后,回到书院“聚徒教授”,直至唐天宝三年(744年)去世。(②明万历《漳州府志〉卷十六,人物,乡贤;清乾隆《龙溪县地》卷十五,唐,列传一。)建阳县莒口乡鳌峰书院,是原兵部尚书熊秘建于唐乾符年间(874~879年)。仙游县枫亭乡枫江讲堂,建于唐中和年间(881~884年)。文昌书院,在麦斜岩,唐初有名僧自隐在此建庵,后扩建为寺,有学者在寺中读书,唐末建为书院,开始讲学授徒。东山书院,在仙游度尾乡,隋代有僧人在此建庵,唐代扩建为寺,唐末杨在尧建为书院,在此讲学。邵武县在和平乡和平书院,原唐工部尚书黄峭建于后梁开平二年(908年)。古田县杉洋乡蓝田书院,是原永贞县(今罗源县)令余仁椿建于南唐年间(955年左右)。
  宋代建书院100多所,创建时间南宋为多,创建与主讲人理学家居多,地点在建州、南剑州、福州、泉州、漳州、汀州、兴化军、邵武军,以建州为多(其中建阳县15所)。屏山书院:宋建炎四年(1130年),由刘子翚建于崇安县五夫里,自己主讲,连续教学17年。大同书院:乾道七年(1171年),朱熹建于建阳县崇化里(今书坊乡),教学兼储书、刻书、售书。建安书院:嘉泰二年(1202年),建宁府守令王埜遵照陛辞时宋理宗的口谕建于建宁府城(今建瓯市城),奉祀朱熹。石井书院:嘉定四年(1211年),镇官游绛奏准按儒学规制建于晋江县石井镇,聘进士顾长卿、徐谦一主讲。建阳县考亭书院、庐峰书院、崇安县武夷书院、莆田县涵江书院由宋理宗赐匾额,将乐县龟山书院由宋度宗赐匾额,尤溪县南溪书院由宋恭帝赐匾额。
  元代建书院25所以上。云岩书院:宋李方子讲学处,天历二年(1329年),光泽县尹况逵请于朝建,由县衙聘任山长。大同书院:元至正十年(1350年),同安县尹孔公俊所建,由朝廷赐匾额,县府聘任山长,置产养士。勉斋书院:南宋时黄干学生赵师恕建精舍于福州鳌峰坊黄干故居,至正十九年(1359年)扩建为书院。
  明代建书院170所以上,其中福州府治17所,漳州府治11所。水南书院:成化三年(1467年)建于莆田县红泉宫旧址,正德年间(1506~1521年)重修,规制仿府学。登云书院:成化十七年,福州知府唐珣建于怀安县。莆田县涵江书院于万历八年(1580年)奉旨毁,万历十四年(1586年)重建。
  清代建书院470所以上。其中全省性书院5所:共学书院:创建于明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原为怀安县学,福建巡抚徐孚远改为书院。康熙二十二年(1685年),闽浙总总督王国安、福建巡抚金铉扩建。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福建巡抚李斯义进一步扩建。鳌峰书院: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创建于福州,与共学书院分工招生。以后鳌峰兴盛,共学衰落,生员并入鳌峰。凤池书院:清嘉庆二十三年(1817年),闽浙总督汪志伊、盐法道孙尔准创建。院址在福州凤池里三牧坊,初名圣功书院,道光元年(1821年),改称凤池书院。道光二年(1822年)、六年、八年、二十二年,盐法道、布政使、贡生、儒生多次捐资扩建,添置图书,共有讲堂12间、斋舍30多间,招收生员与童生,制度与鳌峰书院相似。正谊书院:同治九年(1870年)创建。前身是同治五年闽浙总督左宗棠创设的正谊书局,完成《正谊堂全书》525卷的编刊后,福州将军英桂接受绅士杨庆琛、沈葆桢的建议建为书院,址在福州东街,招收举人与五贡生,首任山长为状元林鸿年。致用书院:同治十二年(1873年),创建于福州。
  民办书院的学舍,或利用创办人的居室,添筑一些房屋,因陋就简;或由热心人士捐资、倡捐集资,或用村、族公产、学田租息兴建;或借用寺、庙、祠堂。宋朱熹创办的武夷精舍,是学生们参加劳动帮助修建起来的。他晚年迁居建阳考亭,学生随行,后因人数增多,在屋旁盖几间房子供他们读书、住宿,取名竹林精舍。侯官县拙斋书院由乡绅捐资修建。建阳县瑞樟书院是乡人刘仲会所建。漳州建溪书院是乡人苏廷贵所建。
  官办书院由官府用公款或由地方官倡捐集资创建与修缮。晋江县清源书院是宋嘉泰三年(1203年)郡守宗希衮所建。南剑州延平书院是宋嘉定二年(1209年)郡守陈宓所建。沙县了斋书院是宋嘉定二年(1209年)县令徐景瞻所建。尤溪县南溪书院是宋嘉熙元年(1237年)县令李修倡捐集资而建。莆田县涵江书院是宋淳祐五年(1245年)镇官郑雄飞所建。将乐县龟山书院是宋咸淳六年(1270年)礼部尚书冯初心奏准创建。福清县龙江书院于北宋宣和六年(1124年)镇官捐钱30万贯、乡人章觉捐钱50万贯重建,南宋淳熙三年(1176年)知县拨官钱30万贯修缮,元至正十六年(1356年)、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分别由乡人捐资、巡检捐俸修缮讲堂、礼堂。晋江县石井书院于明成化十二年(1476年)、明弘治十年(1497年)、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清乾隆七年(1742年)、乾隆十四年,由官府拨款与乡绅捐钱重建、修缮。明江西按察司副使邵宝奏准修缮德化县濂溪书院。明正德十五年(1520年)福建巡按御史沈灼在福州毁僧庵淫祠,建玉泉、涌泉、一峰3所书院。
  明太祖朱元璋曾派人到福建教习官话。清雍正六年(1728年)八月,颁上谕:着闽、粤两省传习官音。雍正七年(1729年)开始,福建各府、州、县陆续设立正音书院,教习官话。闽县、侯官各设2所,晋江4所,仙游2所,永定8所,上杭12所,多数县1所,全省共有近90所。多数建于雍正七年,屏南县建于雍正十二年(1734年),少数建于清乾隆初年;多利用原有书院、社学、义学改建或改称,对普及官话起过积极作用。教师原由江西、浙江调入24人担任,每人每月束金8两,年需银2304两。他们不懂方言,教学困难;人数也不够分配。以后从闽江上游各县调一些会讲官话的教师到下游及闽西、南各县补充任教,但也存在不懂当地方言的困难。同时因制度不完善,经费无保证,不久陆续停办,或有名无实。宁德县正音书院清雍正七年(1729年)办于明伦堂左朱子祠内,不到10天就停办了。永春州城正音书院建于清乾隆元年(1736年),请浙江仙居县贡生郑先行主教,到乾隆三年停办。汀州府城正音书院于乾隆十四年(1749年)改为义学。到清嘉庆、道光年间(1796~1850年),全省只剩下邵武府城1所,也改习八股文。
  据目前所见文献记载,福建历代所建主要书院(不计正音书院)共近750所(表1-2)。
  二、学约
  福建书院学约(或称学规)始见于宋代,主要内容在阐明办学宗旨与学习要领,体现主持人学派的教育思想,用以规范学生的学习行为。自朱熹制订白鹿洞书院揭示后,福建书院普遍仿行,影响至于明、清,及于全国。
  (―)宋崇安县屏山书院学约
  “汝心之休,处此如游。汝心之流,处此如囚。此堂何有?唯经与史。隐索周旋,于兹备矣。诵书琅琅,其神乃扬。杂虑横心,圣言则忘。听讲默默,精义乃得。借聪于人,终焉必惑。视彼迅晷,若弗云来;今汝不勉,则何有哉!时习之说,反身之乐,瞻忽茫然,匪伊情度”(①武夷山市人民政府教育局档案:乐裕贤《屏山书院与闽学渊源》。)。
  (二)宋白鹿洞书院揭示(也称教条、学规)
  朱熹于宋淳熙六年至八年(1179~1181年),知江西南康军修复白鹿洞书院时所订。他回乡后积极提倡,福建多数书院采用。他死后12年,由学生刘爚奏准向全国推广。主文如下:“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右五教之目。尧舜使契为司徒,敬敷王教,即此是也。学者,学此而已。而其所以为学之序,亦有五焉,其别如左: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右为学之序。学、问、思、辨四者,所以穷理也。若夫笃行之事,则自修身以至于处事、接物,亦各有要,其列如左: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右修身之要。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右处事之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右接物之要”(②张伯行《学规汇编》卷一。)。
  (三)明漳州邺山书院讲仪
  明黄道周在这里讲学,每开讲前,师生同声朗读,在上天、列圣、父、师、兄长面前宣誓:我等不二心,不背德,有失相规,有过相劝,决不做以下七种人:谋不忠,交不信,习异端以害正道;入不孝,出不悌,傲侮兄长,慢游是好;使辟善柔,骄谄佚乐,托文章以败善类;放利而行,为阳〓以希攀援;称人之恶,以讦为直,居下流而讪上;踰闲越简,不衣冠而遨市井;凌侮鳏寡,取非其有,好兴讼以讦文纲者。(③清乾隆《龙溪县志》卷二十四,艺文。)
  (四)清福州鳌峰书院学约
  1.胡文敬续白鹿洞学规
  “正趋向以立其志,主诚敬以存其心,博穷事理以尽致知之方,审察几微以为应事之要,克治力行以尽成己之道,推己及物以广成物之功”(④清嘉庆游光绎《鳌峰书院志》卷一。)。
  2.觉罗满学约
  (1)立定志向,学做圣贤。(2)立定人品,要做正大光明、操履纯洁的君子,不做阴邪曲媚、举止诡僻的小人。(3)尊经读书,以“四书”、“六经”为本,疏、注、史、子皆其次。(4)守约,将已放之心约之反复入身来。(5)虚心好问则裕,自用则小。(6)乐群,善相赏,过相规,雌黄不作,毁誉尽忘。(7)敬业,读书自“四书”、“五经”始,次《朱子纲目》、《资治通鉴》、《性理大全》,他不滥读。(8)课文,学制义不是为猎取功名,要畅晓经义。作文勿雷同剽袭,小巧求工。
  (五)漳州丹霞书院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学约
  (1)读书应循序渐进,先经而后史。(2)学贵有恒,当立定课程,逐日按课程去做,不可间断。(3)读书当实事求是,不可存门户之见,以义理为本,经济为用,词章、考据为文采,本宋儒之切近,加汉儒之精专。(4)读书以心得为主,学思各居其半,日读夜思,防用力不专,心思不入。(5)读书以变化气质为尚,器识为先,文艺为后。
  (六)台湾海东书院清乾隆五年(1740年)学规
  一明大义,二端学则,三崇经史,四正文体,五慎交游。
  三、学生
  民办书院的学生,除部分书院属于或兼有蒙馆性质招收或部分招收少年儿童入学外,收青年和成年人。没有学历限制,没有定额,不举行入学考试。门户开放,不受地域限制。多数是自愿投师而来,有的是千里慕名而来。一般来者不拒,来去自由。朱熹在武夷、考亭书院讲学时,弟子来自全国各地。有的须经老师面试或面议,进行双向选择。
  官办书院有定额。唐、宋、元时期由地方官推荐。明、清时期少部分由地方官选荐,大部分向社会招生,举行入学考试。报考对象限童生、生员、监生、贡生、举人,各书院招收对象不同。年龄没有限制。入学考试在春节后二月举行,叫元考(或叫甄别考),录取的入院学习。全省性书院向全省招生,府、州、县、乡书院分别在所辖区内招生。录取学生按成绩分班,生员以上分为内、外、附三班(课),童生分为正、附两班(课)。但听讲不分班。考试时举、贡、生员与童生出题有区别。明代中叶以后,讲课渐稀。清代,嘉庆、道光以后基本停止,剩下考课。每月按考课成绩分别发给不同数额的膏火银(饭食、灯油钱),附课没有;考课优等的另给奖赏银,成为科场失意的读书人、官场失意的宦者和贫寒子弟的一项生活出路。清代,福建省级书院每年报考的常几千人,各府、州、县几百人,竞争激烈,弊病丛生。有一部分人是专为膏火而来。考生为了增加录取机会,往往化几个名字参考,或请八股文能手替考,录取之后,除自占一名外,其余的名额卖给别人,在福州叫“卖卷蒂”。入院以一年为期,次年重新甄别。人院学习不成为一种出身资格,参加科举也没有优待,而是一种交际士宦的机会和不成文的社会身份。清代准许由地方官推荐个别“材器尤异”的学生给予任官,但很少实行。
  四、教师
  以讲学为目的的民办书院由创办人自任教师,他们各有学派渊源,以传授学派思想、培养接班人为目的。一般不收学费,对于学生交纳的束脩作为敬师礼则予收受。有的给贫穷学生提供食宿。学生数多的书院选拔学生助教。朱熹讲学时,蔡元定、黄干、刘爚等一批跟随他多年的学生是他教学上的得力助手。由热心教育人士创办的书院多聘请有功名、学问好的人任教师,报酬由双方商定。村、族所办的书院教师束金由公产或院产支付,或向学生收费。官办书院的院长通称山长(或称堂长、掌教、主讲)。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谕令改称院长。既是一院之长,又是教师。另设监院管理行政事务。大型书院另聘请助教、讲席。山长由总督、巡抚、学政、知府、知州、知县选择对儒经有研究,品行好,可以做学生楷模的人,按照礼节聘请。南宋嘉定二年(1209年),延平书院聘请九江人蔡念成来主持教学,请李燔定学规。清道光年间(1821~1850年),浦城南浦书院3次聘请寄居县城的梁章钜任山长。其他人员也由官府聘任,但不许由学官兼任,因为学官本身已有教学责任。他们的办学成绩可以作为铨叙迁官的依据。清代对办学有成绩的山长由学政给予奖励。福州正谊书院山长林鸿年曾被奏准赏三品卿衔。薪金由院产支付,不足由官府补贴。热心教育的地方官常到书院讲课,也常请院外学者来院讲学。清代中叶以后,山长只管考课,平日没有教学活动。
  五、教学
  (一)课程与教材
  前期以学习“五经”为主,文史为辅,因书院主讲人的学术观点与专经不同而异。朱熹和他的学生所主持的书院,都以闽学观点解析经书,以自己的著作作为补充教材。宋淳熙十五年(1188年),朱熹以所著《太极图说解义》、《西铭解义》教学生。明代耿定向任福建巡抚时所建的书院都以传授王守仁心学为主要内容。由于理学家的提倡,福建多数书院自南宋以后逐渐以学习“四书”为主,学习次序为:《大学》、《论语》、《孟子》、(中庸》,以“五经”为辅,次及史、传,再次古今诗文词章。朱熹以所编《韩昌黎文粹》34篇,《欧阳修、曾巩文粹》45篇作为教材,与自己观点不同的不编入。但各个学生所学的内容与重点不同,有的学生是在自学中遇到疑难问题专来书院探讨、求教的。后期以八股文与试帖诗习作为主。清乾隆九年(1744年),礼部议复书院考课以八股文为主。少数书院偶尔开设一些讲座讲解经史。
  (二)教法
  民办书院和官办书院办学前期以自学为主,结合讲会与个别辅导,学规森严,重视对先贤的祭祀、朔望行礼,经常置学生于希圣希贤的严肃氛围之中。福建宋代和明代前期的多数书院实行教学相长、自由论难的原则。提倡学生独立思考,多提问题,师生平等切磋,以探求经书精义。学生多寄宿,师生朝夕相处,感情密切,彼此了解较深;教学双方态度也都比较自觉和认真,读书与钻研的风气较浓,教学质量较高。同时提倡学行结合,教师以自身的品德、行为、气质去感染学生,学生也处处以老师为榜样。教学多结合学术研究与著述进行,既是师生,又是学友,朱熹和许多闽学大师的大量著作都是在学生们的参与下完成的。
  官办书院后期讲学渐稀,师生平时不见面,除少数学生个别登门求教外,多数彼此没有接触。学生每月来院参加考课,一般两次,有的三、四次。其中一次由地方官主持、评卷、发奖,叫官课。阅卷多由书吏代劳,拟好等级,送官圈可。一次由山长主持、评卷、发奖,叫师课或馆课。官课决定内、外、附、正各课的升降,事关膏火,奖金较多,故参加的踊跃;师课不关升降,或只作升降参考,奖金较少,故参加的少。后来增加一条规定,只参加官课不参加师课的扣膏火银1/3。考课内容都是八股文和试帖诗,部分师课加试古学、经解、史论、策论与杂体诗赋。但视为附加,不受重视。学生平日主要研究各种八股文范本,进行揣测模仿,很少读书。教师也主要对八股文写作进行指导。各种公、私刻本的闱墨(八股文范本)充斥书院。
  六、祭祀
  历代官办、民办各类书院都奉祀先贤。小型书院于礼堂设孔子牌位,配祀乡贤。大型书院建有大成殿、文昌阁和各种专祠。福建与台湾书院普遍奉祀朱熹。每年春、秋二祭,每月朔、望行香,开、散馆行礼。
  福州鳌峰书院建大成殿,祀孔子,配祀曾参等。文昌阁祀文昌帝君与魁星。五子祠祀周敦颐、程颢、程颐、朱熹、张载。二十三子祠祀游酢、杨时、王〓、李纲、林之奇、罗从彦、李侗、李郁、胡安国、胡宪、胡寅、胡宏、刘子翠、刘勉之、蔡元定、蔡沈、陈淳、黄干、廖德明、真德秀、陈真晟、蔡清、黄道周。张公祠祀书院创始人张伯行。三贤五先生祠祀有功于书院建设的陈瑸(清康熙时福建巡抚)、赵国麟(清雍正时福建巡抚)、徐嗣曾(清乾隆时福建巡抚)和著名山长蔡壁、蔡世远、朱仕琇、张甄陶、孟超然。
  莆田县水南书院祭规:由轮值董事主办,会长主祭。主办董事8人,按年龄长幼轮流,周而复始。祭前3日,发帖7张张示各处。祭日五更升炮,于大成殿行释菜礼。文昌祠、紫阳祠等同日致祭。祭毕集中崇正堂吃米粉点心。会长送羊头一颗,如果没有参加,送给来参加的次长。同祭各领胙肉1斤,蜜饼2枚。执事加羊肉4两。进士领胙蹄1曲,重3斤,蜜饼4枚,重2斤。举人胙蹄1曲,重2斤半,蜜饼3枚,重1斤半。五贡胙肉2斤,蜜饼3枚。廪生、增生、附生、捐贡胙肉1斤半,蜜饼两枚。门人看管书院门户,打扫卫生,朔、望上香,除给薪工银、店租外,付胙肉1斤,蜜饼1枚。
  七、藏书
  历代福建书院都有藏书。民办书院以主讲人家藏或创办人筹集为主,官办书院由朝廷与地方官府颁给或官、民个人捐赠。
  福州鳌峰书院藏书:经部(含易、书、诗、礼、孝经、五经总文、四书、乐、小学类)277部,4227卷。史部(含正史、编年、纪事本末、别史、杂史、诏令、奏议、传记、史钞、载记、时令、地理、职官、政书、史评、目录类)1171部,7247卷。子部(含儒、兵、法、农、医、小说、道、类书)1193部,4423卷。集部(含别、总、诗文评、词曲)225部,5785卷。共计396部,23625卷(未计重复部卷),另补遗若干。
  八、管理
  (—)人员
  民办书院由主讲人负责管理。学生人数较多的书院,分斋学习,从学生中选出斋长协助管理。住院学生生活自理或由主讲人协助安排。南宋后期有的书院开始“列为学宫”,归人官学系统,由朝廷颁给匾额,由官府选聘山长。元代以后,较大书院由官府聘任山长,一般书院也须向官府报备。明清时期民办书院必须报经官府审批或推荐山长。
  官办书院负责人员由官府任命,是朝廷命官,待遇参照地方学官。一般设山长主管教学工作,设监院管总务,下设礼房、财帛、书办、号房,设炉主办理祭祀事务。各地名称与设置不同。福州正谊书院任命监院官的条件是:“以实缺之甲班教授,品望清严,年高学饱者为之。次则用举班大挑教职,亦当学行素著者”(①清同治《宪定正谊书院章程》。)。泉州各书院由当年第一次官课考第一名学生任斋长,帮助发卷、收卷、发奖金等事。院产管理设总董或董事、当事、会东等,下设租差或雇租赶收租。董事多选有德望的乡绅担任。莆田县兴安书院清光绪年间选董,由知府“给谕经理”。
  (二)章程
  唐、宋、元时期,福建多数书院以学约形式进行管理。朱熹认为讲明道理让学生心悦诚服是主要的,用条规来防范学生的行为是次要的。他说:“近世于学有规,其待学者为已浅矣”()②王懋宷《朱子年谱》(二)。。福建书院多仿效他的做法。明清时期书院有章程,规定有关学额、考课、膏火与奖赏银分配、院规等。
  福州鳌峰书院从清康熙至清嘉庆年间(1662~1820年)的章程:
  (1)开馆、散馆典礼由经理道筹办,请总督、巡抚、司、道、福州府与闽、侯两县官前来参加行礼,礼毕送院长酒席。
  (2)先贤祠春、秋二祭,每月朔、望由院长率领诸生行香礼拜。
  (3)每年三、八月举行甄别考试。春考逢大比年份,照顾外府生员求考人多,延至五月,考题应送官府审定。
  (4)每月3次考课。初六、十六日馆课,,由山长主持。廿六日官课,由闽浙总督、福建巡抚、布政、按察两司、粮、盐两道、福州知府轮流主持。肄业生员、监生、童生考课1次无故不到罚扣半月膏火和饭食银两,3次除名。
  (5)学生膏火银额以每月廿六日官课成绩为依据。生员、监生超等取内课60名,每名给膏火银1.6两。特等取外课60名,每名膏火1.2两(内、外课生自嘉庆十年起各增为70名,嘉庆十二年起各增为80名)。一等若干名为附课,不给膏火。童生正课取20名,膏火0.9两。附课若干,不给膏火。课别升降法:不论官、师课,以考列3次前10名的升,3次后10名的降,附课生降则除名。
  (6)官课奖赏银8两(清嘉庆十一年起增为10两)。生员等第1名赏1两,2~11名0.5两(嘉庆十一年起改为2~16名赏0.2两),童生上卷1名0.5两,2~6名0.3两(嘉庆十一年起增加7~11名赏0.2两)。师课奖赏银4两(嘉庆十八年后增为6两),由山长酌量分等发给。
  (7)住院生员、监生定80名,逢大比之年增加40名,月给饭食银1.4两,清嘉庆十八年(1813年)后将它匀人膏火内:内课一名2.3两,外课一名1.9两,附课一概不给。住院与否听便。童生不准住院。
  (8)住院生员、监生每人设课程簿一本,登记每天读过的书,院长每天检查,司、道每月抽查一二次,如果不能背诵,给予惩戒。不经告假离开书院,监院记过,该生惩办。
  (9)住院学生的饭食银两监院官应据实察报发给,不可空名支领,官府每月抽查,如果连查3次,房上贴某名而人没有住在里面的,除监院官记过外,该生饭食银即停止发给。(10)学生因事告假,应向山长、监院登记。福州府属各县限1个月,龙岩、永春二州属限3个月,汀州府属限4个月,台湾府属限5个月。住院诸生每月准假1天,旷1天扣5天膏火和饭食银两。遇丁忧,准告假100天守制,不必开缺。
  (11)书院每天辰刻开门一次,许学生出来买菜蔬,申末开门一次,许学生买油烛,其他时间不开门,晚上逐房查点。
  (12)学生中有具名告状的开除。如果被人株连需要出庭作证的,先搬出,结案后搬回。
  九、经费
  (一)收入
  民办书院设院产,由村、族公产拨充,或由官、民捐助。小型的由创办人自行筹措,加上学生敬师的束脩。学生的学习与生活费用自理。朱熹的学生多自带粮食来,粗茶淡饭,不以为难。
  官办书院由朝廷颁赐银两或由地方官府拨给院产,放佃收租,放典收息。加上官、私个人捐赠。
  福州鳌峰书院: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乾隆三年(1738年),由朝廷各颁赐银1000两。乾隆二年(1737年)、十七年、二十一年,由地方司、道拨银1980、2000、1100两。乾隆二十四(1759年),共收息银1260两。嘉庆三年(1797年),浦城职员祝缔封捐银5000两。书院初建时期经费不足,每年由省、府、县各官吏捐助1两至100两不等,于嘉庆四年停止。乾隆五十年,闽县绅士4次捐开垦洲田126、147、46、60亩余。嘉庆年间(1796~1820年),3次拨入官洲田共393亩余,由藩司解裁汰四门正音书院公费银420两,另捐800两,盐道捐1260两,闽县、侯官、长乐、莆田、仙游、晋江、同安、龙溪、诏安、长泰、福安、长汀、将乐、崇安、建宁、浦城县解送牙税余羡、城基银、寺院租、典商息银一批。
  福州正谊书院:同治六年(1867年),闽浙总督英桂准在厘金项下拨银50000两交商以1分1厘生息。
  建宁府建溪书院:从建安、瓯宁、建阳、崇安、浦城县筹集苗谷720石及茶叶、椮油、山场租银为经常费。
  (二)支出
  民办以讲学为目的的书院,教师义务教学,一切开支由教学双方量力解决。
  村、族等集体创办的书院与官办书院的开支主要有四类:(1)山长、监院等教学、管理人员的束金及其他待遇。(2)生徒每月考课的膏火、饭食、奖金、卷费与监考人员、生徒的伙食钱。(3)每年春秋二祭、日常行香与开闭馆举行礼仪的用费。(4)桌椅床铺购置、修理与购买书籍用银。
  福州鳌峰书院:山长聘金、来程盘费16~24两,年束金400两,年饭食银120两(逢闰年增10两),端午、中秋、年底三次节敬30两,年节代席6两,初到下马银3两,初到供伙3日银3两,山长及其父母生日寿敬30两,辞馆回程盘费20两。监院、教官每人每月辛银4两,年节敬10两。看门长班、厨夫、缮写、管书、水夫、火夫6名,每名月1.5两。打扫夫1名,斋夫4名,每名月0.5两。晒书工3.8两。官课约300人饭食银年297两。师课备卷银年62.7两。生员、监生正课80名,年音火银1408两。副课70名,年924两。住院生饭食银年1232两。童生耷火银年600两。官课奖赏银年100两。师课奖赏银年40两。春秋二祭年12两。文昌、魁星祭6两。
  仙游金石书院;山长束金160石,供膳、节礼、盘费、仆从日食40石。生徒膏火240石。工役24石。祭祀20石。年开支484石。
  十、私学书堂
  (―)私学
  私学以传授学术思想为目的,学生多慕师求教而来,所习内容因人而异,时间长短不拘。侯官县古灵村人陈襄(1017~1080年)宋庆历二年(1042年)进士,和皇祐元年(1049年)进士乡人郑穆(1022~1092年)、布衣陈烈(1018~1093年)、周希孟(1000~1083年)于宋嘉祐年间(1062年左右)在乡里讲学,学生几百人。他们“专以经术教授”,讲“知天尽性之说”(①《宋史•陈襄传》;《三山志•庙学》;《福建通纪》。)。有人笑他们迂腐,他们坚持不改,并身体力行,深受学生们和乡里尊敬,称为古灵四先生,是闽学先躯。他们去世后,学生曾伉等700余人塑四人像祀于五福寺。北宋以前,中原地区文化教育较福建发达,不少闽人北上游学,或利用入太学、赴京赶考之便,求学于中原,回乡后讲学于八闽。建阳人游酢(1053~1123年)、将乐人杨时(1053~1185年)到颖昌向程颢学习。程颢死后,又一同到洛阳向程颐学习。有一次登门去求教,程颐正闭目静坐,他们侍立在旁,等程颐发觉时,门外积雪已一尺多深。是他们二人最早把二程理学传回福建。游酢先后在建阳县、泉州、武夷山讲学,酢的堂兄游醇在建阳县讲学。杨时21岁和48岁时在将乐县含云寺讲学。62岁起在将乐居住10年期间“学者不远千里云集”。76岁起在将乐北封山的龟山定居讲学终身。他在闽的学生有数百人。福州人刘〓(1017~1086年)、邵武人游烈曾向胡瑗学习。游复曾向张载学习。福清人王〓、浦城人练绘、莆田人方元采曾向程颐学习。崇安人胡安国(1074~1133年)曾向程颐的好友朱长文、靳裁之学习。崇安人胡宪和刘勉之(1091~1149年)曾向程颐的学生谯定学习。他们二人在太学期间,朝廷正禁理学,在暗地里学习二程著作。崇安人胡宏(1106~1162年)和邵武人朱震、建安人郑毂曾向程颐学生谢良佐学习。福州人林之奇(1112~1176年)、李楠、李樗曾向杨时的学生吕本中学习。侯官陆祐、浦城章望之、建安黄铢、黄晞、宁德王宗传皆是硕学大儒,一方名师。他们在各地讲学,传授理学思想。林之奇、胡宪是吕祖谦的老师。胡宏是张栻的老师。莆田人林光朝(1114~1173年)向程颐的再传学生陆景瑞(子正)、王〓的学生施延先学习。回乡后在红泉书院、城山松隐精舍、金山浦弄草堂、福清海口龙山书院讲学授徒。福清人林亦之、陈藻、林希逸继之,形成红泉学派。崇安胡渊、胡寅、胡宏和光泽李郁、浦城肖觊、沙县陈渊、罗从彦(1072~1135年)、顺昌廖刚都是杨时的学生。罗从彦跟随杨时学习20多年,在沙县洞天岩讲学9年,在连城县冠豸山定居讲学终身。罗从彦的学生、剑浦人李侗(1093~1163年)山居40多年,讲学终身。李侗的同学、朱熹的父亲朱松在政和县、尤溪县、莆田县讲学。朱熹先后跟随父亲朱松、刘勉之、刘子翬、胡宪、李侗学习。四次到剑浦拜访李侗,两次住在西林院各几个月,朝夕向李侗请教。宋绍兴二十七年(1157年),朱熹23岁同安县主簿任满等待交接期间,在世医陈良杰家里聚徒讲学,讲堂名畏垒庵。在这以后的43年间,他的身边经常跟随着学生,其中闽籍学生160多人。许升、陈淳是他在同安、漳州时的学生,相隔30多年和9年之后都分别再到建阳向他求救。范念德、刘爚、黄干(1152~1221年)相随20多年。黄干于庆元三年(1197年)在母墓旁守制时讲学,学生从四川、江苏、湖北来,借隔壁佛寺居住。他的学生赵复将理学传回北方、何基形成浙江金华北山学派,饶鲁形成江西广汉学派。朱熹的学生辅广,再传学生魏了翁、叶菜将理学传向四川;他的学生建昌人李燔、清江人张洽在江西讲学。建阳人蔡发、蔡元定(1135~1193年)、蔡沈(1167~1230年)等蔡氏九儒在建阳和闽北讲学。李方子和他的叔父光祖等5人在光泽、邵武讲学。刘燔(1144~1216年)在武夷山讲学。陈淳(1159~1223年)、蔡和在漳州、泉州讲学,形成紫阳别宗。龙溪王遇、侯官陈孔硕、长乐刘砺、刘砥、建阳江侧、江杞、魏炎之、叶味道、游九言、游九功、刘懋、范如圭、吕胜已、熊庆胄、浦城詹体仁、真德秀(1173~1235年)、古田林用中、余偶、莆田陈宓、宁德韩信同、建宁刘刚中在各县讲学。
  元代初年,朱熹再传学生熊禾(1247~1312年)与胡廷芳,在武夷山筑洪源书屋讲学12年,“四方来学者云集”。同时还有莆田林以辨、郑献翁、李文,仙游林璧卿,晋江刘志学,建阳刘应李、谢枋得入元不仕,隐居讲学。宁德陈普(1253~1325年)在乡讲学,“四方来学者数百人”,晚年居莆田18年,“与弟子讲书明道,始于四书、六经,而及于律吕、天文、地志、算数之术”。莆田陈旅(1288~1343年),虞集弟子,讲学折衷朱熹与陆九渊二派。邵武黄镇成筑室城南,号南田耕舍,宣讲三教合一思想。至治年间(1321~1323年)长乐黄少川筑唐峰精舍讲学。莆田陈绍淑自制铜铸小天星天体模型,讲授天文、历法。宁德李鉴与龚郯创六经讲舍。元末,长乐陈仲文与族子洁隐居于兰桥林壑中建书堂,以程朱之学教乡人。
  明代,莆田人弘治进士林兆恩以三教合一说讲学于东山精舍,晚年传学赣、浙、苏、鄂,学生数千人。御史马明衡,王守仁弟子,在莆田讲王学。嘉靖年间(1522~1566年),户部主事柯维骐,辞官归里,在莆田岩山下筑室,“与生徒辨析良知之学”,学生400多人。弘治进士黄澜,曾任国子学祭酒,回乡讲学,学生常几百人,讲义广为流传。莆田弘治进士陈茂烈传授陈献章学说。龙溪人施仁讲王守仁心学,“闽士负笈至者无虑数百人。晋江人成化进士蔡清(1452~1508年)平生大部分时间家居,在水陆寺等处讲学,学生数百人。他的学友和学生陈琛(1477~1546年)、张岳、苏浚及同安林希元(1482~1507年)等人,也长年讲学。他在泉州开元寺组织易学研究社,该社学者著作98部,在泉州形成易学研究中心。布衣理学名家龙溪人陈真晟(1411~1473年)在龙溪、镇海、龙岩终生讲学。李材在武夷山星村精舍讲朱子学八九年。漳浦人黄道周28岁隐居东皋讲学,“闽浙两省受业者千余人”。明崇祯年间(1628~1644年)讲学于漳浦北山、漳州紫阳书院(榕坛)、东皋明诚堂、江东桥邺山讲舍。在邺山讲学时停泊在江面船上听讲的几百人。有《北山问业》、《榕坛问业》、《邺山讲义》、《明诚堂问业》、《春秋问业》等讲义刊行于世。
  清代,李光地请假在家乡安溪时建榕荫书堂课训弟子,长乐县际介吾在起云楼、郑锡圭在双峰阁讲朱子学。
  (二)书堂
  唐代,大历初年(766年左右)莆田县林藻、林蕴筑澄渚书堂,黄岸建延福书堂;僖宗年间(874~888年),陈峤、许龟图、黄彦修筑北岩精舍;大中年间(847~859年)黄滔、陈蔚、黄楷、欧阳踢筑东峰书堂;翁巨隅建漆林书堂,相聚读书。欧阳詹在莆田福平草堂、南安九日山墨妙堂、高盖山莲花峰白云室聚友读书。咸通年间(860~873年)林嵩在长溪县草堂书舍读书。南安县傅筍筑白云书房,长乐县林慎思筑德成精舍,龙溪县周匡物、潘存实建周潘书堂,潘存实在漳浦县筑梁山书堂读书。宋代,长乐县潘循、潘衢在东壁精舍,郑次山在怡阁,陈文龙、林得中、林亚文、姚同在明教堂读书。闽县陈诚之筑鳌峰书堂。许将肄业于龙首涧书堂。古田县余偶、余范建兴贤斋、西斋。上杭县有丘麟读书堂。建阳县魏挾之筑艮斋。浦城县杨徽之、章得象各建读书堂,杨忆建读书阁,徐修建书斋,真德秀建梦笔山房。光泽县李郁建西山精舍。叶梦鼎在武夷山筑石鼓书堂,陈仰斋建希贺书堂,蔡抗建咏归堂读书。邵武县有蒙谷精舍、台溪精舍分别为黄中、何叔京藏修所。泰宁县有李纲读书堂。莆田县有溪东草堂、南峰书堂、仰止堂。明代,长乐县有六平、竹田、三台石、藏山堂、梦星楼书室,清代,有种芋庵书室。南安县在明清时期有20多所这类书堂。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在福建学政朱圭倡导下,多数府、县建立读书社,或称读书堂,当地儒者多入社,定期集会,切磋诗文。福州社28人。含龚景瀚、林乔荫、叶观国等名儒。
  附:书院选介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

《福建省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记载了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全面记述福建省学校教育自萌生至1989年的发展历程。全书14章,卷首冠以“概述”,卷末附录“大事年表”及“福建省当代教育人物表”。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