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科技革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金融志》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20000779
颗粒名称: 一、科技革新
分类号: F832.46
页数: 4
页码: 552-555
摘要: 本文记述了福建省开展社会主义劳动竞赛中,涌现不少先进点钞、计息技术,通过经验交流会、技术革新展览会等活动,先进的操作技术得到迅速推广,提高了工作效率。
关键词: 科技信息 金融科研 科技革新

内容

本省金融业50~60年代开展社会主义劳动竞赛中,涌现不少先进点钞、计息技术,通过经验交流会、技术革新展览会等活动,先进的操作技术得到迅速推广,提高了工作效率。
  80年代初,本省各国家银行和保险公司开始引进电子计算机,应用于会计核算和计算技术。此后,各行司逐年增添电子计算机,扩大应用范围。至1988年底,全省金融系统已拥有各种电脑700余台,应用于计息、点钞、会计、统计、信息管理、各项业务处理和办公自动化,为金融业的经营管理现代化打下基础。
  (一)出纳技术革新
  1.推广先进点钞技术
  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国民经济呈现全面发展的形势,银行业务量迅速增长,传统的业务操作技术尤其是旧式出纳点钞技术速度慢,差错多,难以适应。全省银行出纳工作人员在社会主义劳动竞赛中,积极开动脑筋,钻研技术,以消灭差错、提高速度为中心,创造各种先进点钞技术,在本省和全国出纳先进经验交流会上交流推广。当时推广的先进点钞技术有:手持式高速点钞法、梯形点钞法、零钞计数卡、橡胶套点钞法、双手点钞法等。其中以手持式高速点钞法比旧法手按式速度快,且观察面大,易于鉴别假票,简便易学,较受欢迎,作为重点推广。厦门市人行在组织全体出纳入员观看《平凡的工作》新闻纪录影片,介绍北京分行刘士敏表演的“手持式高速点钞法”后,经13天学习,最高点钞速度达每小时9500张,比学习前时速7947张提高19.5%。全省各行通过举行点钞竞赛,点钞测验、点钞技术表演、组织观看点钞表演影片等一系列活动,推动广大出纳工作人员开展学习先进点钞技术,到1956年底止全省平均点钞速度已由时速6000多张提高到7000多张个别同志时速高达11000张。
  2.出纳工具革新
  1958年,全省银行出纳入员广泛开展群众性的技术革新运动,根据“土洋并举、大小结合”的方针,创造出许多先进出纳工具和先进技术,减少出纳差错事故和提高出纳工作效率。为交流经验,筛选先进工具,省人行于该年11月,召开重点行处先进工具评选会议。各行选送的工具达30多种,经过会议评审,选出“推击式电动点硬币机”、“电示配钞器”、“分币盒”、“自动出票箱”、“自动抽屉”、“珠算点钞箱”、“球拍式硬币分类器”等数种送往北京参加人行总行是年12月举办的“全国出纳工作技术革新展览会”展出。其中本省霞浦县人行创造的“球拍式硬币分类器”在同类工具中较为先进,受到大会好评。1959年6月省人行召开全省出纳工作经验交流会。会上根据“从实际出发,土洋结合,经济实用”的原则,对简便易行而又能提高工作效率的土工具如硬币计数盒、硬币清点器、封包板、尾数盒、公债中签对号机等进行交流推广,鼓励各行自行仿造;对构造精密、需要有较高技术和物质条件的电动点钞机之类,鼓励有条件的城市支行继续研究改进;对经过鉴定证明质量不能保证的工具如硬币比例尺、硬币原包点数器等则予以淘汰。据统计,1960年全省各地创造和仿造先进工具达28种992件,其中已应用到实际工作中的有700多件。大部分行处在硬币清点、包装和捆扎钞票等方面实现了工具化,钞票出入库已实现车子化,现金出纳普遍推广先进点钞法,效率有很大提高,点钞时速已突破1万张。福州市人行台江区办事处的五张推数点钞法,时速高创22800张的记录。厦门市人行、南平市人行在参观上海、南通等地的技术革新经验后,仿造电动点钞机,实现复点钞票机械化。
  自50年代开展技术革新运动迄今,出纳点钞技术及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据全省各行1988年统计:手工点钞时速平均超过2万张,其中工行单指单张点钞时速为14820张,多指多张为22500张;农行单指单张为16997张,多指多张为22145张。机器点钞时速平均超过5万张,其中工行每5000张平均耗时6分7秒,最高速度仅5分29秒(折合时速54711张)。全省各行共拥有点钞机1198台,其中人行66台、工行874台、农行127台,中行66台,建行65台。内部复点钞票基本上实现机械化。
  (二)储蓄计息技术革新
  储蓄计息种类繁多,手续复杂,业务量大,为提高计息工效,减少差错,促进储蓄业务的发展,50年代技术革新运动中各地创造不少计息尺、计息盘、计息表之类的速算工具。经过筛选改进,至60年代基本定型。活期储蓄存款废除积数法计息改按发生额计息,仿照定期储蓄计息方法,按当日存、取金额逐笔预计至固定结息日(每年6月20日)的利息金额,并结出利息余额。同时编印了活期储蓄利息查算表,每日一张,如同日历,便于查算,大大提高计息效率,并解决了每年结息日工作量高度集中而人力不足的矛盾。1965年4月,中国人民银行规定储蓄计息天数,无论大月小月、闰年平年一律按每月30天、每年360天计息,并用“对年、对月、对日法”计算存期天数,大大简化计息技术。这是一项重大革新,一直沿用至今。
  (三)电子计算机的引进与应用
  电子计算机的应用是银行经营管理现代化的重要手段。80年代初期,本省个别银行开始向国外引进少量小型电子计算机,试用于会计核算工作。80年代中期,随着我国电子工业的迅速发展,本省金融业开始大量购置电脑,设置专职机构,充实人员,制定制度,加强对电子计算机的管理,同时培训技术人才,研究开发软件,扩大电脑应用范围。至1988年本省各行司已拥有一支400余人的电脑技术队伍和700余台各种电脑,并建成四级微机电传网络,迅速传递金融信息。地(市)一级分支行的会计核算、统计报表、联行对帐、劳动工资管理、办公文书等以及城市储蓄业务大多应用电脑处理,并利用电脑开辟全城通存通兑、“工资自动入帐”等新的储蓄业务,向业务处理“电脑化”跨进一大步。全省银行的业务处理电脑化发展情况如下:
  1.福州中行于1980年4月引进L一320小型电子计算机用于处理会计核算,由会计处电脑室专职管理。1981年成立电传室开始引入电传这一先进通迅工具为银行业务服务。1982年底,该行加入总行的电脑转报系统,利用该系统可准确快速地向美国、加拿大、欧洲、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发报,大大方便与海外联行的联系。电传应用业务包括:国外汇款、电开信用证、对外咨询等。1983年,厦门中行也成立电传室,与国外联行建立直接电传联系;1985年9月,开通与总行的专线线路,直接与电脑自动转报系统联机。1988年10月,福州中行推出IBM—PC286微机长城信用卡系统,使长城信用卡业务从一开始就实现电脑化处理;同年11月1日,IBM4361中型电子计算机的会计联机系统正式投入使用。截止1988年底,全省中行系统共有IBM4361中型电子计算机4套,B系列高档微机20台套,IBM-PC286微机40台套,电脑专业人员近百人,5个地(市)级以上分行已成立管理电脑专职机构。全省地(市)分行全部实现了会计业务处理电脑化。厦门中行率先利用电脑开办储蓄存款同城通兑业务,为客户提供方便。
  2.省建行于1983年3月开始与福州大学合作研究开发“MJK—1建设银行会计核算电脑软件”,于1985年7月开发成功通过省级鉴定,1986年5月参加全国计算机应用展览会,获得国务院电子振兴领导小组办公室颁发的优秀成果三等奖。该软件不仅信息快,数据精确,并减轻劳动强度,同年还被福建省电子振兴办公室评为1986年优秀电子应用软件产品。随着电脑业务的逐年发展,省建行设置电子计算机管理处,专管电子计算机应用管理工作,并先后开发了工程预决算、基建财务决算、资金平衡表等报表应用软件共几十种。各地(市)中心支行由会计科管理电脑。到1988年底止,全省建行共有电脑技术人员40人,配置B25机2台套、IBM等微机近80台套、苹果机3台套、磁带机1台,并设有1200BT解调器通讯网,与北京总行及省内各中心支行通讯。各地市中心支行及少数县支行建立会计柜台业务电脑处理。省分行各项业务处理使用电脑复盖面达90%左右。
  3.省工行于1984年9月设科技教育处负责管理电子计算机工作,至1987年改组为“电子计算中心”(以下简称“中心”),配备技术人员46人,其中高级工程师1人,工程师5人、助理工程师39人、技术员1人。内部机构分设办公室和综合管理、网络工程、系统工程、软件、微机等5科。“中心”拥有2套IBM—4381中大型机系统,通过这个系统与总行计算中心4381联机,完成全国联行汇总。微机设备应用方面到1988年止有多用户微机133套,终端机250台。主要型号有长城GW386/20、GW386/16、GW286。已上机网点120个,网点复盖率达20%,其中城市行业务网点复盖率达48%,有单用户微机150台,主要型号为智达286和IBM286,应用于办公自动化和微机电传网。微机电传网已接通全省9个地(市)和部分县支行。泉州地区用S—640超级小型机完成地区会计和储蓄联网。龙岩市用长城GW386/20完成全市储蓄通存通兑。“中心”成立以后,开发出几十项软件,其中比较大的有:储蓄临柜业务处理系统、储蓄事后监督系统、会计业务处理系统、省辖联行处理系统、计划报表处理系统、技改项目评估系统、信贷预测系统、全国联行录入系统、中文通用电子表格处理系统、网络通讯系统等。银行业务处理电脑化以后,“开户难、存款难、取款难”问题大有改观,基本适应业务发展需要,并为开辟新业务(如同城储蓄通存通兑等)创造条件。信息传递电脑化、网络化以及办公自动化以后,对灵活资金调拨,加速资金周转,提高工作效率,减轻劳动强度,节约人力物力都起到一定作用。
  4.省人保公司于1984年开始引进电子计算机(ALTOS—986多用户微机),由计财处管理。1988年12月成立电脑部,专职管理本系统计算机的开发和应用。全省现有电脑专业人员30人(其中省公司电脑部14人),配备有M—760中型机1套,ALTOS高档多用户微机19台,普通微机12台。有9个地(市)分支公司安装了计算机,主要用于编制会计、统计报表和信息管理。部分区办事处和县支公司开始配备计算机处理业务。省公司的计划处、财务处及主要业务处都应用计算机终端,协助管理工作。几年来,电脑部除积极推广使用会计、统计报表系统(高档微机)和出口险、企财险系统(中型机)等应用程序外,还开发了简身险、机动车及第三者责任险、集体企业统筹养老金保险等应用软件,并逐步推广到各基层公司使用。截至1988年,省、地两级已使用调制解调器,形成计算机通讯网络,主要用于传输统计和会计数据。
  5.省农行于1985年开始引进应用电子计算机,至1988年底止,已累计投资1361万元用于购置电子计算机和附属设备。全省拥有微机176台,银行专用终端机23台,多用户微机54台,高档多用户微机3台,总计256台。已建成四级(总行、省行、地市分支行和县支行)微机远程通讯网。福州、厦门两市分支行正在建设对公业务同城结算和储蓄业务通存通兑的网络系统。全省已有55个营业网点应用计算机处理门市业务。技术队伍有高级工程师3人,工程师9人,助理工程师36人,技术员78人,共计126人。开发应用软件主要有福州市支行营业部的“北极星对公业务电脑系统”和漳州市农行的“多用户对公业务电脑系统”。在省分行管理部门应用电子计算机处理业务有会计、统计报表、信贷项目电报、资金情况执行表等。
  6.省人行于1985年9月引进M—220B中型电子计算机1台,于1987年开始调试,1988年开始运行,作为金融管理信息系统之用。几年来陆续添置电子计算机设备,至1988年底止全省共有中型机1台套,微机76台套。自行开发软件有:国库库款收纳报解软件、全省重点工业企业经济指标调查软件、人行会计月报软件、货币发行基金帐务处理软件、国库券转让信息软件、人事劳动工资月报软件、工资管理软件、信贷现金计划执行情况处理软件、人民币券别月报软件、会计年终决算表软件、县支行国库软件、人行会计外汇软件、资金拆借旬报软件等13种。计算机管理工作在1987年4月之前由省人行科教处兼管。1987年5月成立电子计算中心,专管此项工作。地(市)一级分行由计划科或办公室兼管。全省至1988年底止有电脑技术人员87人,其中高级工程师5人,工程师14人,初级技术人员51人,其他17人;电脑应用范围涉及国库、会计、发行、调查统计、人事管理、金融管理、计划、劳动工资、办公文印等部门。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金融志

《福建省志·金融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

本志上限不限,下限至1988年,以本省金融活动的主要客体、主体、服务方式、管理方法为纲,采取篇、章、节、目的结构形式。各篇同一层次的分类标准力求统一,特殊情况,酌设其他标准辅助。为突出重点和特色,它综合反映志书断限以内福建省货币金融发展的历史与现状,为领导机关、科研单位和其他有关部门提供历史资料和现实情况,将对深化金融体制改革,促进金融事业发展,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起到积极作用。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