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金融科研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金融志》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20000778
颗粒名称: 第一节 金融科研
分类号: F832.46
页数: 10
页码: 552-561
摘要: 本文记述了福建省金融科研开展社会主义劳动竞赛中,涌现不少先进点钞、计息技术,通过经验交流会、技术革新展览会等活动,先进的操作技术得到迅速推广,提高了工作效率。
关键词: 福建省 科技信息 金融科研

内容

一、科技革新
  本省金融业50~60年代开展社会主义劳动竞赛中,涌现不少先进点钞、计息技术,通过经验交流会、技术革新展览会等活动,先进的操作技术得到迅速推广,提高了工作效率。
  80年代初,本省各国家银行和保险公司开始引进电子计算机,应用于会计核算和计算技术。此后,各行司逐年增添电子计算机,扩大应用范围。至1988年底,全省金融系统已拥有各种电脑700余台,应用于计息、点钞、会计、统计、信息管理、各项业务处理和办公自动化,为金融业的经营管理现代化打下基础。
  (一)出纳技术革新
  1.推广先进点钞技术
  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国民经济呈现全面发展的形势,银行业务量迅速增长,传统的业务操作技术尤其是旧式出纳点钞技术速度慢,差错多,难以适应。全省银行出纳工作人员在社会主义劳动竞赛中,积极开动脑筋,钻研技术,以消灭差错、提高速度为中心,创造各种先进点钞技术,在本省和全国出纳先进经验交流会上交流推广。当时推广的先进点钞技术有:手持式高速点钞法、梯形点钞法、零钞计数卡、橡胶套点钞法、双手点钞法等。其中以手持式高速点钞法比旧法手按式速度快,且观察面大,易于鉴别假票,简便易学,较受欢迎,作为重点推广。厦门市人行在组织全体出纳入员观看《平凡的工作》新闻纪录影片,介绍北京分行刘士敏表演的“手持式高速点钞法”后,经13天学习,最高点钞速度达每小时9500张,比学习前时速7947张提高19.5%。全省各行通过举行点钞竞赛,点钞测验、点钞技术表演、组织观看点钞表演影片等一系列活动,推动广大出纳工作人员开展学习先进点钞技术,到1956年底止全省平均点钞速度已由时速6000多张提高到7000多张个别同志时速高达11000张。
  2.出纳工具革新
  1958年,全省银行出纳入员广泛开展群众性的技术革新运动,根据“土洋并举、大小结合”的方针,创造出许多先进出纳工具和先进技术,减少出纳差错事故和提高出纳工作效率。为交流经验,筛选先进工具,省人行于该年11月,召开重点行处先进工具评选会议。各行选送的工具达30多种,经过会议评审,选出“推击式电动点硬币机”、“电示配钞器”、“分币盒”、“自动出票箱”、“自动抽屉”、“珠算点钞箱”、“球拍式硬币分类器”等数种送往北京参加人行总行是年12月举办的“全国出纳工作技术革新展览会”展出。其中本省霞浦县人行创造的“球拍式硬币分类器”在同类工具中较为先进,受到大会好评。1959年6月省人行召开全省出纳工作经验交流会。会上根据“从实际出发,土洋结合,经济实用”的原则,对简便易行而又能提高工作效率的土工具如硬币计数盒、硬币清点器、封包板、尾数盒、公债中签对号机等进行交流推广,鼓励各行自行仿造;对构造精密、需要有较高技术和物质条件的电动点钞机之类,鼓励有条件的城市支行继续研究改进;对经过鉴定证明质量不能保证的工具如硬币比例尺、硬币原包点数器等则予以淘汰。据统计,1960年全省各地创造和仿造先进工具达28种992件,其中已应用到实际工作中的有700多件。大部分行处在硬币清点、包装和捆扎钞票等方面实现了工具化,钞票出入库已实现车子化,现金出纳普遍推广先进点钞法,效率有很大提高,点钞时速已突破1万张。福州市人行台江区办事处的五张推数点钞法,时速高创22800张的记录。厦门市人行、南平市人行在参观上海、南通等地的技术革新经验后,仿造电动点钞机,实现复点钞票机械化。
  自50年代开展技术革新运动迄今,出纳点钞技术及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据全省各行1988年统计:手工点钞时速平均超过2万张,其中工行单指单张点钞时速为14820张,多指多张为22500张;农行单指单张为16997张,多指多张为22145张。机器点钞时速平均超过5万张,其中工行每5000张平均耗时6分7秒,最高速度仅5分29秒(折合时速54711张)。全省各行共拥有点钞机1198台,其中人行66台、工行874台、农行127台,中行66台,建行65台。内部复点钞票基本上实现机械化。
  (二)储蓄计息技术革新
  储蓄计息种类繁多,手续复杂,业务量大,为提高计息工效,减少差错,促进储蓄业务的发展,50年代技术革新运动中各地创造不少计息尺、计息盘、计息表之类的速算工具。经过筛选改进,至60年代基本定型。活期储蓄存款废除积数法计息改按发生额计息,仿照定期储蓄计息方法,按当日存、取金额逐笔预计至固定结息日(每年6月20日)的利息金额,并结出利息余额。同时编印了活期储蓄利息查算表,每日一张,如同日历,便于查算,大大提高计息效率,并解决了每年结息日工作量高度集中而人力不足的矛盾。1965年4月,中国人民银行规定储蓄计息天数,无论大月小月、闰年平年一律按每月30天、每年360天计息,并用“对年、对月、对日法”计算存期天数,大大简化计息技术。这是一项重大革新,一直沿用至今。
  (三)电子计算机的引进与应用
  电子计算机的应用是银行经营管理现代化的重要手段。80年代初期,本省个别银行开始向国外引进少量小型电子计算机,试用于会计核算工作。80年代中期,随着我国电子工业的迅速发展,本省金融业开始大量购置电脑,设置专职机构,充实人员,制定制度,加强对电子计算机的管理,同时培训技术人才,研究开发软件,扩大电脑应用范围。至1988年本省各行司已拥有一支400余人的电脑技术队伍和700余台各种电脑,并建成四级微机电传网络,迅速传递金融信息。地(市)一级分支行的会计核算、统计报表、联行对帐、劳动工资管理、办公文书等以及城市储蓄业务大多应用电脑处理,并利用电脑开辟全城通存通兑、“工资自动入帐”等新的储蓄业务,向业务处理“电脑化”跨进一大步。全省银行的业务处理电脑化发展情况如下:
  1.福州中行于1980年4月引进L一320小型电子计算机用于处理会计核算,由会计处电脑室专职管理。1981年成立电传室开始引入电传这一先进通迅工具为银行业务服务。1982年底,该行加入总行的电脑转报系统,利用该系统可准确快速地向美国、加拿大、欧洲、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发报,大大方便与海外联行的联系。电传应用业务包括:国外汇款、电开信用证、对外咨询等。1983年,厦门中行也成立电传室,与国外联行建立直接电传联系;1985年9月,开通与总行的专线线路,直接与电脑自动转报系统联机。1988年10月,福州中行推出IBM—PC286微机长城信用卡系统,使长城信用卡业务从一开始就实现电脑化处理;同年11月1日,IBM4361中型电子计算机的会计联机系统正式投入使用。截止1988年底,全省中行系统共有IBM4361中型电子计算机4套,B系列高档微机20台套,IBM-PC286微机40台套,电脑专业人员近百人,5个地(市)级以上分行已成立管理电脑专职机构。全省地(市)分行全部实现了会计业务处理电脑化。厦门中行率先利用电脑开办储蓄存款同城通兑业务,为客户提供方便。
  2.省建行于1983年3月开始与福州大学合作研究开发“MJK—1建设银行会计核算电脑软件”,于1985年7月开发成功通过省级鉴定,1986年5月参加全国计算机应用展览会,获得国务院电子振兴领导小组办公室颁发的优秀成果三等奖。该软件不仅信息快,数据精确,并减轻劳动强度,同年还被福建省电子振兴办公室评为1986年优秀电子应用软件产品。随着电脑业务的逐年发展,省建行设置电子计算机管理处,专管电子计算机应用管理工作,并先后开发了工程预决算、基建财务决算、资金平衡表等报表应用软件共几十种。各地(市)中心支行由会计科管理电脑。到1988年底止,全省建行共有电脑技术人员40人,配置B25机2台套、IBM等微机近80台套、苹果机3台套、磁带机1台,并设有1200BT解调器通讯网,与北京总行及省内各中心支行通讯。各地市中心支行及少数县支行建立会计柜台业务电脑处理。省分行各项业务处理使用电脑复盖面达90%左右。
  3.省工行于1984年9月设科技教育处负责管理电子计算机工作,至1987年改组为“电子计算中心”(以下简称“中心”),配备技术人员46人,其中高级工程师1人,工程师5人、助理工程师39人、技术员1人。内部机构分设办公室和综合管理、网络工程、系统工程、软件、微机等5科。“中心”拥有2套IBM—4381中大型机系统,通过这个系统与总行计算中心4381联机,完成全国联行汇总。微机设备应用方面到1988年止有多用户微机133套,终端机250台。主要型号有长城GW386/20、GW386/16、GW286。已上机网点120个,网点复盖率达20%,其中城市行业务网点复盖率达48%,有单用户微机150台,主要型号为智达286和IBM286,应用于办公自动化和微机电传网。微机电传网已接通全省9个地(市)和部分县支行。泉州地区用S—640超级小型机完成地区会计和储蓄联网。龙岩市用长城GW386/20完成全市储蓄通存通兑。“中心”成立以后,开发出几十项软件,其中比较大的有:储蓄临柜业务处理系统、储蓄事后监督系统、会计业务处理系统、省辖联行处理系统、计划报表处理系统、技改项目评估系统、信贷预测系统、全国联行录入系统、中文通用电子表格处理系统、网络通讯系统等。银行业务处理电脑化以后,“开户难、存款难、取款难”问题大有改观,基本适应业务发展需要,并为开辟新业务(如同城储蓄通存通兑等)创造条件。信息传递电脑化、网络化以及办公自动化以后,对灵活资金调拨,加速资金周转,提高工作效率,减轻劳动强度,节约人力物力都起到一定作用。
  4.省人保公司于1984年开始引进电子计算机(ALTOS—986多用户微机),由计财处管理。1988年12月成立电脑部,专职管理本系统计算机的开发和应用。全省现有电脑专业人员30人(其中省公司电脑部14人),配备有M—760中型机1套,ALTOS高档多用户微机19台,普通微机12台。有9个地(市)分支公司安装了计算机,主要用于编制会计、统计报表和信息管理。部分区办事处和县支公司开始配备计算机处理业务。省公司的计划处、财务处及主要业务处都应用计算机终端,协助管理工作。几年来,电脑部除积极推广使用会计、统计报表系统(高档微机)和出口险、企财险系统(中型机)等应用程序外,还开发了简身险、机动车及第三者责任险、集体企业统筹养老金保险等应用软件,并逐步推广到各基层公司使用。截至1988年,省、地两级已使用调制解调器,形成计算机通讯网络,主要用于传输统计和会计数据。
  5.省农行于1985年开始引进应用电子计算机,至1988年底止,已累计投资1361万元用于购置电子计算机和附属设备。全省拥有微机176台,银行专用终端机23台,多用户微机54台,高档多用户微机3台,总计256台。已建成四级(总行、省行、地市分支行和县支行)微机远程通讯网。福州、厦门两市分支行正在建设对公业务同城结算和储蓄业务通存通兑的网络系统。全省已有55个营业网点应用计算机处理门市业务。技术队伍有高级工程师3人,工程师9人,助理工程师36人,技术员78人,共计126人。开发应用软件主要有福州市支行营业部的“北极星对公业务电脑系统”和漳州市农行的“多用户对公业务电脑系统”。在省分行管理部门应用电子计算机处理业务有会计、统计报表、信贷项目电报、资金情况执行表等。
  6.省人行于1985年9月引进M—220B中型电子计算机1台,于1987年开始调试,1988年开始运行,作为金融管理信息系统之用。几年来陆续添置电子计算机设备,至1988年底止全省共有中型机1台套,微机76台套。自行开发软件有:国库库款收纳报解软件、全省重点工业企业经济指标调查软件、人行会计月报软件、货币发行基金帐务处理软件、国库券转让信息软件、人事劳动工资月报软件、工资管理软件、信贷现金计划执行情况处理软件、人民币券别月报软件、会计年终决算表软件、县支行国库软件、人行会计外汇软件、资金拆借旬报软件等13种。计算机管理工作在1987年4月之前由省人行科教处兼管。1987年5月成立电子计算中心,专管此项工作。地(市)一级分行由计划科或办公室兼管。全省至1988年底止有电脑技术人员87人,其中高级工程师5人,工程师14人,初级技术人员51人,其他17人;电脑应用范围涉及国库、会计、发行、调查统计、人事管理、金融管理、计划、劳动工资、办公文印等部门。
  二、金融理论与政策研讨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金融科研面临许多新的问题。为了推动金融事业的发展,全省金融系统、有关院校的广大金融研究、教学和实际工作者解放思想,努力学习基础理论,借鉴历史上及国外有益的经验,理论联系实际,对一些重要的金融理论和实际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探讨。
  (一)关于社会主义银行的性质和作用问题
  长期以来,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下,银行的自然属性和作用受到制约,常被当作财政组织和分配资金的辅助工具,只能起会计、出纳作用。1980年10月,福建省金融学会成立伊始,便提出“在发展商品经济中如何发挥银行的职能作用”这一课题作为突破口,举行本省有史以来首次群众性金融学术研讨。通过研讨,明确了在发展商品经济的条件下,社会主义银行不是财政的辅助工具,它既从事信用活动,又肩负社会经济行政管理重任,具有经济组织和国家机关的双重性质。银行要运用所拥有的货币、信贷、利率、结算等杠杆,对计划调节起调节、保证、校正和补正作用;对市场调节起支持、引导和制约作用,促进两个调节更好地结合,促进国民经济稳定持续发展。
  (二)关于金融宏观调控问题
  在多形式、多渠道搞好微观金融,更好地发挥银行对社会经济生活的调节作用的同时,加强和完善金融宏观调控便成为客观必然要求。省金融学会结合举行金融学术研讨会就中央银行体制问题进行反复讨论,又在1984年12月召开的华东金融学术讨论会上,重点研究了省和省以下中央银行的地位作用问题。通过讨论,认识到中央银行要切实履行金融宏观调控职责,必须采取计划手段与经济手段相结合的办法,同时必须从三个方面进行改革:一是逐步弱化专业银行条条垂直的资金管理,逐步改变双线传导的宏观调控方式;二是金融政策的决策机构和执行机构需要重新构造,设立国家金融政策委员会,明确人民银行为唯一的宏观指令传递系统;三是金融微观基础也需要再改造,以增强对宏观指令反应的灵敏度。
  讨论认为省和省以下中央银行应依照全局金融决策,从本省(区)经济和金融实际出发,立足宏观角度,搞好金融调节与控制,稳定辖区金融,抑制通货膨胀,促进当地经济发展,以配合全局。这在我国是第一次公开提出省和省以下中央银行的地位,弥补了我国中央银行理论研究的空白。
  (三)关于储蓄与消费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居民个人储蓄存款大幅度增长,理论界议论纷纷。有些人认为储蓄存款大幅度增长,可能抑制群众的消费,影响商品生产,应设置最佳限度的“安全线”。对此,省金融学会与省工行于1984年10月举行储蓄学术讨论会。通过讨论,大家一致认为,储蓄与消费是对立统一的辨证关系。从静态看,二者似乎有矛盾,在收入不变的情况下,储蓄多了,消费少了。但从动态看,居民的货币收入是变量,群众从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中所取得的货币收入,一般是先消费,有了结余才储蓄,储蓄是个人消费基金的结余,其数量的增长直接受居民货币收入结余量的制约;同时,群众参加储蓄,有利息收入,又扩大了消费基金。储蓄是群众为实现预定的消费目的和满足更高消费的手段,储蓄的增长不仅不会抑制消费,而且有利扩大消费,促进商品生产发展;其增长量在客观上已有一个限度,毋须再设置“安全线”,规定一个增长限度。大家还认为,运用储蓄反作用于消费的原理,根据群众消费结构变化的特点,适时地、合理地选择储蓄资金的投资方向,通过信贷支持消费品生产的发展,扩大消费;同时,可根据消费结构变化的需求,有选择地开展与储蓄相结合的高档消费信贷,引导消费和促进消费。
  (四)关于人民币汇率和侨汇问题
  长期以来,由于人民币汇率实行内外两种汇价,汇价的变动主要依据外国货币汇率的变动,与国内货币价值和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变动基本上没有联系,汇价与物价脱节,直接影响对外贸易的拓展和侨汇内含价值购买力的实现,致使福建平衡外汇收支的重要支柱的侨汇收入自1981年后逐年减少。对此,省金融学会于1984年前后组织了重点探讨。大家认为,人民币汇率两种汇价的体制必须改革,逐步过渡到单一汇价,使之既能反映外国货币汇率的变动,又能反映市场物价,以利吸收国际旅游、劳务外汇和侨汇收入。考虑汇率改革一步到位的冲击,可先改进贸易外汇计价结算,使内外两种汇价的差距逐步缩小,便于向单一汇率过渡。在向单一汇率过渡期间,应废除侨汇券的配给,改按侨汇兑付额付给一定数额的人民币补贴,用以提高侨汇购买力。
  (五)关于保险的职能问题
  国内保险业务恢复后,为消除社会上对1958年停办国内保险的误解,推动保险业务的拓展,省金融学会于1984年前后多次结合金融学术研讨会,对在商品经济条件下社会主义保险的职能进行了讨论。大家认为保险的职能有两种模式:一是单一职能——经济补偿,属财政型。通过开办各种保险业务积累保险基金,用于发生意外灾害的经济补偿,开展社会互助,作为财政后备的补充;二是双重职能——经济补偿和资金融通,属金融型。保险公司的发展方向应走金融型的道路,使之成为金融市场上的另一支力量,既办理各项保险业务,组织经济补偿,又应独立自主地营运保险基金,进行证券投资和发放保单抵押贷款,充分发挥融通资金功能。
  (六)关于投资管理体制改革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固定资产投资膨胀的问题总是难以根本解决。为寻求完善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的有效途径,省投资学会于1986年6月举行了投资学术研讨。通过讨论,提高了认识,一致认为谋求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的有效控制,关键在于对投资管理体制的改革。具体来说,加强和完善固定资产投资宏观控制的设想有三:一是建立综合投资计划,除了控制投资总额,确保人力、物力和财力综合平衡外,还要控制投资方向,应将计划大权集中到中央和省(市)两级;二是调整审批权,成立项目审查委员会,经审查决策后,送中央和省(市)两级政府批准实施;三是控制全社会的投资需求,即控制全民和集体所有制企事业单位以及个人投资需求的总和。
  (七)关于拓展金融市场问题
  搞活社会资金融通,拓展金融市场,是1986年之后金融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中共福建省委宣传部、省社科联、省社科院和省金融学会于1987年10月联合举行了全省金融市场研讨会。通过讨论,认识到金融市场的开拓和发展是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的内在要求和必然产物,是“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促进商品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必须有计划地采取以下具体策略:一是金融市场的发展步伐应同整个经济环境的改善、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相互协调;二是开拓和发展金融市场需要证券投资化、专业银行企业化、金融机构多样化、利率体系合理化、中央银行独立化;三是发展农村资金市场必须走向间接融资为主、直接融资为辅的发展道路,坚持两种融资市场长期并存,互相促进,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综合发展的方针。
  开拓和发展金融市场的步骤应是:1、建立金融业资金拆借市场,融通专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之间的资金余缺;2、建立商业票据贴现市场,改进结算制度,恢复商业票据流通的功能;3、拓展证券市场,发行股票、债券,向社会筹集资金,同时推进企业股份制改革;4、建立短期外汇调剂市场,允许持有现汇的企业和个人进入市场调剂,但买进应具备一定条件,对外汇市场的价格应予放开。
  省金融学会1988年组织全省金融系统各科研机构、学术团体和广大金融科研人员开展“1979~1988年福建省改革十年金融科研优秀成果”评奖活动,全省参评论文621篇,获奖124项,其中优秀奖94项,良作奖30项。同年11月在省人民政府组织的福建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活动中,推荐参评的文章获得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10项。
  上述金融理论与政策研讨提出的一些看法与对策,既有理论意义,又有一定的实用参考价值,有些已在实践之中,对深化福建省金融体制改革,扩大金融对外开放以及开拓和发展金融业务都起到一定的作用。
  三、科研机构与学术团体
  (一)科研机构
  1.省人行金融研究所
  1978年12月,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各省、市、自治区分行分别相应设立金融研究机构的通知》,省人行成立金融研究室,1983年,改称金融研究所。其主要职责:根据各时期金融工作的中心,进行金融方针政策的应用理论研究,并组织全省人行系统开展专题调查研究;根据福建省经济改革和对外开放的实际,研究金融体制改革和业务拓展的理论和政策,提出分项的研究报告,供领导决策参考;宣传党和国家经济、金融工作的方针政策,编辑刊物;组织福建省金融史志的研究和编写工作,积累和管理经济、金融资料;承担省金融学会和省钱币学会秘书处的工作,组织开展金融、钱币理论研究和学会交流。该所设应用理论室、科研组织室、刊物编辑室、图书资料室和史志编辑室。
  1984年3月,金融研究所编印内部刊物《金融资料》,至1986年6月,共编发28期。1987年12月,编印内部资料《各地金融信息》,至1988年12月,共编发24期。
  在福建省金融学会组织的“1979~1988年福建省改革十年金融科研优秀成果”评奖活动中,全省人行系统有13篇论文获优秀奖,5篇论文获良作奖;1988年11月,在福建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活动中,全省人行系统获二等奖1项,三等奖4项。
  2.省工行调研信息处
  省工行于1985年2月成立外经调研处,1987年3月分设调研信息处。其主要职责:围绕各个时期经济和金融的中心任务,开展调查研究和理论探讨;组织开展经济、金融信息的收集、传递、预测和预报工作;收集省内外有关经济、金融资料,为各级领导和业务部门的决策提供参考依据;组织全省工行系统开展经济、金融信息咨询工作;编辑出版《福建城市金融》刊物。全处设信息科、调研科、编辑部。
  1985~1988年,调研信息处先后召开过两次城市金融理论研讨会,交流学术论文197篇。在省金融学会组织的“1979~1988年福建省改革十年金融科研优秀成果”评奖活动中,省工行系统有14篇论文获优秀奖,6篇论文获良作奖。
  调研信息处成立后,编印刊物《调研与信息》,至1988年9月,共编发96期。1988年10月,该刊改名为《福建城市金融》(月刊)。
  3.省农行农村金融研究所
  省农行于1980年11月成立农村金融研究室,与省农行办公室合署办公。1983年7月,分设农村金融研究所。其主要职责:组织农村金融理论学术交流活动,开展专题研究,为领导的决策提供参考;编辑出版《福建农村金融研究》刊物和课题研讨论文汇编等书籍;承担省农村金融学会秘书处的工作;收集和交流有关经济、金融资料,为学术研究服务。该所设编辑室、资料室、学会秘书处。
  在福建省金融学会组织的“1979~1988年福建改革十年金融科研优秀成果”评奖活动中,省农行系统有15篇论文获优秀奖,5篇论文获良作奖;1988年11月,在福建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活动中,省农村金融学会获三等奖1项。
  4.福州中行国际金融研究所
  1981年4月,福州中行在计划财务处内设立金融研究科;1983年,改称为“国际金融研究室”,并升格为处级单位;1988年3月,又改称为“国际金融研究所”。其主要职责:调查研究国际和国内金融行业的情况和发展趋势并提出相应对策;开展对国际金融理论、金融体制改革的研究,推动全省中行系统的学术研究活动,为本省对外经贸、金融工作服务;编撰金融史志,收集和整理国际金融资料。全所设调研科、信息科。
  1981~1988年,该所先后召开(或与有关部门、单位联合召开)7次学术研讨会,组织交流论文200多篇。1988年9月,组织论文参加广州国际金融学会举办的七省市“1986~1987年度科技成果”评奖活动,福州中行系统有7篇论文获奖;在福建省金融学会组织的“1979~1988年福建省改革十年金融科研优秀成果”评奖活动中,福州中行系统有12篇论文获优秀奖,4篇论文获良作奖;1988年11月,在福建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活动中,福州中行获三等奖1项。此外,该所还先后编印《国外经济信息》、《福建外汇简讯》、(参考资料》、《国际金融文摘》、《呈阅件》、《国际金融信息》等多种内部刊物和资料。
  5.省建行投资研究所
  省建行于1985年5月成立投资研究所。其主要职责:组织和开展投资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探讨提高投资管理水平和投资效益的规律及途径,为行领导决策服务;承担省投资学会秘书处工作,编辑出版《投资论坛》;举办学术研讨会,交流研究成果及理论动态;提供投资理论和应用方面的咨询服务。全所设调研组、编辑组、学会秘书处。
  1985~1988年,省建行系统先后有35篇学术论文获得中国投资学会、省社会科学联合会、省金融学会和省投资学会的奖励;在福建省金融学会组织的“1979~1988年福建省改革十年金融科研优秀成果”评奖活动中,省建行系统有12篇论文获优秀奖,4篇论文获良作奖;1988年11月,在福建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活动中,省建行获三等奖2项。
  6.省人保公司宣传调研室
  省人保公司于1984年8月成立宣传调研室。其主要职责:组织社会性宣传活动,增强社会保险意识,促进业务发展;开展公关活动,弘扬企业精神,协调保险与社会各界关系;组织开展保险理论和展业研究,培养保险人才;承担省保险学会秘书处的日常工作。
  在福建省金融学会组织的“1979~1988年福建省改革十年金融科研优秀成果”评奖活动中,省人保系统有12篇论文获优秀奖,4篇论文获良作奖;1988年11月,在福建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活动中,省人保公司获二等奖1项。
  1979年以来,厦门大学财政金融系以及先后设立的福建农学院农经系、福建金融管理干部学院、福建银行学校、省各专业银行干部学校等院校都相继成立了金融科研机构和学术团体,结合教学工作,采取多种形式,组织和发动广大师生开展了一系列金融教学和科研活动。与此同时,本省人行和各专业银行地(市)分行也先后建立了金融调研机构,组织和开展调查研究、学术交流、信息咨询等工作。
  (二)学术团体
  1.福建省金融学会
  该会成立于1980年10月,是本省解放以来最早成立的金融学术团体。它是中国经济学团体联合会、中国金融学会和福建省社会科学联合会的团体会员,依托单位为省人行。现有团体会员16个,个人会员600多名。1987年11月,被省社科联评为省先进学会。
  省金融学会于1980年10月在福州市召开第一次会员代表大会,选出理事47人,常务理事12人。名誉会长:高磐九;会长:杨堃祥;副会长:赵宗信、应震林、徐德三、宋庆、陈如良、洪文金。
  该会于1986年12月在福州市召开第二次会员代表大会,选出理事67人,常务理事19人。名誉会长:黄亚光;会长林敬耀;副会长:宋床、吾惠冬、沈宝谦、陈子诚、汪子英、周易、洪文金。1980~1988年,省金融学会先后召开(或与省人行金融研究所联合召开)11次学术研讨会,交流学术论文451篇;先后组织60多篇论文,9次参加华东地区金融学会金融研讨会。
  省金融学会还编辑出版《福建金融》(月刊)和《金融文选》、《发挥银行作用,提高经济效益》2本论文集及2本金融学术研讨会论文专集;参与了由中国人民银行总行、中国金融学会、省委宣传部、省社科联等单位或部门组织的5本专著的撰写工作。
  2.福建省农村金融学会
  该会于1982年6月成立,是中国农村金融学会和福建省社会科学联合会的团体会员,依托单位为省农行。现有个人会员500多名。1987年11月,被省社科联评为省先进学会。
  1982~1988年,省农村金融学会先后召开(或与省农行农村金融研究所联合召开)23次学术研讨会,交流学术论文644篇。1984年初,省农村金融学会与省农行农村金融研究所联合创办会刊《福建农村金融研究》(双月刊),至1988年12月,共出版33期,先后发表经济、金融文章近600篇。
  3.福建省投资学会
  该会于1986年成立,是中国投资学会和福建省社会科学联合会的团体会员,依托单位为省建行。现有团体会员35个。
  1986~1988年,省投资学会与省建行投资研究所联合召开7次学术研讨会,交流学术论文130多篇。1986年初,省投资学会与省建行联合创办会刊《福建投资》(季刊)和业务性刊物《福建投资参考》(季刊);1988年初,两刊合并,并改名《投资论坛》(双月刊),至1988年12月,共出版24期,先后发表经济、金融文章615篇。
  4.福建省钱币学会
  该会于1986年4月成立,是研究历史钱币、纸币的群众性学术团体,系中国钱币学会和福建省社会科学联合会的团体会员,依托单位为省人行。现有个人会员162名。
  1986~1988年,省钱币学会先后召开了3次学术讨论会,交流学术论文50多篇;举办了各种类型的钱币讲座7次;举办钱币展览8次。此外,还不定期出版内部学术刊物《福建钱币》。
  5.福建省保险学会。
  该会于1985年5月成立,是中国保险学会和福建省社会科学联合会的团体会员,依托单位为省人保公司。
  1986年8月,省保险学会与省人保公司联合创办会刊《福建保险》(季刊),至1988年12月,共出版9期,先后发表经济、金融、保险文章80多篇。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金融志

《福建省志·金融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

本志上限不限,下限至1988年,以本省金融活动的主要客体、主体、服务方式、管理方法为纲,采取篇、章、节、目的结构形式。各篇同一层次的分类标准力求统一,特殊情况,酌设其他标准辅助。为突出重点和特色,它综合反映志书断限以内福建省货币金融发展的历史与现状,为领导机关、科研单位和其他有关部门提供历史资料和现实情况,将对深化金融体制改革,促进金融事业发展,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起到积极作用。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