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现金收支总额与货币量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金融志》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20000696
颗粒名称: 二、现金收支总额与货币量
分类号: F832.757
页数: 5
页码: 443-447
摘要: 本文记述了福建省贯彻中共中央关于治理整顿和深化改革的决定,银行加强信贷资金和现金计划管理,并把信贷规模和货币投放监控目标分解落实到各地,通过收紧银根,压缩需求,使通货膨胀的势头得到初步控制,银行现金收支又由投放转为回笼。
关键词: 现金 收支总额 货币量

内容

国民经济恢复时期,本省贯彻统一财经工作决定,制止通货膨胀,稳定金融物价。银行采取各种行政手段和经济措施,统一货币发行,打击金融投机倒把活动,建立统一的人民币市场。同时,根据国家货币信贷政策,实行现金管理,加速现金归行,集中资金,增加货币投放,支持生产,活跃物资交流,发挥货币在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中的调节作用。此时期货币投放具有占领货币流通市场的作用,市场货币量增长快,货币流通与商品供应的比例较为协调。1952年末每元流通货币拥有工农业总产值20.85元、社会商品零售总额8.94元。
  “一五”计划时期,在城乡生产发展,物资交流活跃的基础上,银行实行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管理体制,正式编制信贷、现金计划,按照核准的计划组织实施,有计划地调节货币流通,支持国营经济的壮大,支持生产和商品流通的发展。其间银行现金收支总额均增长1.5倍,其中商品性收入、工资性支出和农副产品采购支出增长更快。货币流通量与商品供应基本适应。1957年末每元流通货币所占有的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和商品库存分别比1952年提高1%和79.2%。
  “二五”计划时期,受“左”的思想影响,国民经济主要比例失调,农业和轻工业生产骤降。银行下放信贷计划管理权限,信贷监督放松,货币投放过多,发生通货膨胀,国民经济呈现紧张状况。1961年本省货币净投放猛增到1957年9.5倍,其中工资性支出的增长大大超过商品性收入的增长。货币流通与商品供应比例严重失衡。1962年与1957年比,市场货币量增长是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增长的4.9倍。年末每元流通货币所占有的商品零售总额,从1957年9.03元陡降为4.68元,下跌48.2%,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7.5%。集市贸易价格猛涨2.6倍以上。货币过多,商品匮乏,物价上涨,成为当时国民经济生活中十分突出的问题。
  三年经济调整期间,国家压缩基建,精简机构,关停并转一些企业,对某些消费品实行高价政策;与此同时,银行加强信贷和现金计划管理,严格信贷和工资基金监督,控制货币投放,经济形势出现转机,市场商品供应增加,货币流通趋向正常。1965年本省出现1949年以来第一次货币回笼。到1965年末,市场货币量比1962年回落16.8%,每元流通货币所拥有的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和商品库存则分别较1962年上升40.6%和31.5%。
  “文化大革命”期间,国民经济发展遭到严重挫折。银行信贷、现金计划管理也受到干扰和破坏,银行存款和货币回笼处于自流状况,信贷和现金管理放松,货币大量投放。其间,除1970年货币略有回笼外,其余年份均是投放,其总额是回笼额的25.8倍,市场流通货币偏多。1975年与1965年比,年末市场货币量增长67.4%,每元流通货币所占有的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下跌10.4%,其中1968年降幅多达23.1%。
  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后头两年,工农业生产有一定发展,银行计划管理的基础工作开始得到加强。1978年银行现金收支总额分别比1976年增长22.3%和20.1%,市场货币量比1976年增加1%。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经济管理体制,发展乡镇企业和个体经济,试行开放式、多渠道、少环节的商品流通体制,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给货币流通带来新的变化:经济货币化程度提高,现金不通过银行渠道循环加剧,货币流通规模扩大,流通速度减慢,市场货币容纳量相应增加。银行根据货币政策和货币流通的新情况,加强现金计划管理,适时调节货币流通,以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但1984年第四季度在搞活经济中,宏观管理的措施未及时跟上,出现经济发展过热、银行货币投放过多的现象,反映在市场货币量上,此季度净投放货币占全年净投放总额的83.9%,年末市场货币量较1983年增长68.1%,比同期工农业总产值增长率和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增长率分别高出47.3和50.6个百分点。
  1985~1987年,国家在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和消费基金过份增长的前提下,一方面调整经济结构,把工业增长速度降到适当水平;另一方面推行物价、工资改革,为经济协调发展创造良好条件。在此背景下,银行现金计划管理实行条块结合的办法,各家银行密切配合,加强计划的集中管理和综合平衡工作,适度调节银根,控制不合理货币投放。1986、1987连续两年货币回笼大于投放,市场货币状况亦渐趋改善。特别在工农业生产、市场物价和省外流入货币三年年平均分别增长16.8%、8.6%和18.2%的情况下,年末市场货币量年平均增长24.4%;比1984年减少43.7个百分点。经济环境紧张状况开始有所缓和。
  1988年,本省与全国一样经济发展再度过热,出现物价上涨和通货膨胀的现象。银行现金收支一反常规,提前由回笼转为投放,当年1~8月全省现金投放比1987年同期多投约13亿元,其中工资性支出增长幅度从3月份18.3%劲升到8月份43.2%。8月份之后,全省贯彻中共中央关于治理整顿和深化改革的决定,银行加强信贷资金和现金计划管理,并把信贷规模和货币投放监控目标分解落实到各地。通过收紧银根,压缩需求,使通货膨胀的势头得到初步控制,银行现金收支又由投放转为回笼。当年9~12月现金净回笼比1987年同期多约4亿元。但其时市场货币过多的问题在短期内不能根本解决,年末市场货币量比1987年增长46.7%,较国民收入和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增长水平分别高达10.7个和9.8个百分点。1953~1988年全省银行现金收支和货币量增长情况与全省货币量、国民收入、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增长情况。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金融志

《福建省志·金融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

本志上限不限,下限至1988年,以本省金融活动的主要客体、主体、服务方式、管理方法为纲,采取篇、章、节、目的结构形式。各篇同一层次的分类标准力求统一,特殊情况,酌设其他标准辅助。为突出重点和特色,它综合反映志书断限以内福建省货币金融发展的历史与现状,为领导机关、科研单位和其他有关部门提供历史资料和现实情况,将对深化金融体制改革,促进金融事业发展,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起到积极作用。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