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现金计划管理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金融志》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20000694
颗粒名称: 第二节 现金计划管理
分类号: F832.757
页数: 7
页码: 441-447
摘要: 本文记述了福建省金融机构的现金计划管理发展情况。
关键词: 福建省 现金 计划管理

内容

一、管理体制
  1950年本省统一的人民币市场基本形成,各地人行按照国家统一财经工作和实行现金管理的决定,着手布置单位编报货币收支计划。但当时管理不够完善,计划还不能反映纯现金收支变化。
  “一五”计划时期,从1953年起,银行开始正式编制现金计划,实行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管理体制,按照从市场流通领域返回银行,与从银行投入市场流通领域的渠道,分别设置现金计划的收支项目,反映纯现金收支变化。银行除组织单位按年(分季)、按季(分月)编报现金计划外,还汇编辖区现金计划,按照上级行核批的指标掌握执行,不得突破。遇有特殊情况需要突破计划时,按照规定程序报批。由于银行经常分析货币和商品流通的情况,现金计划成为实施货币政策,合理摆布发行基金和调拨现金,保证现金及时供应,调节货币流通的重要工具。当时从单位到银行层层按年分季、按季分月编报计划,工作量大,加之管理水平低,以致影响这项工作的作用。
  1958年对现金计划管理作出一系列改进:取消单位报送现金计划,改为各行按年度(分上、下半年)编报计划;把发展经济和加速现金周转作为计划编审原则;加强重点项目管理;将现金计划和信贷计划的检查分析有机地结合起来。尔后,由于受“大跃进”中许多违背客观经济规律的错误口号和做法的影响,使计划管理流于形式,信贷监督放松,市场货币投放过多,加剧国民经济的困难。
  1962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公布《关于切实加强银行工作的集中统一,严格控制货币发行的决定》。省人行在重新实行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管理体制同时,一方面发动各地银行控制货币投放、组织货币回笼;另一方面开展市场货币状况调查,建立重点联系行和定期情况反映制度,发挥现金计划管理综合反映和调节货币流通的作用,使“大跃进”时期被削弱的计划管理又得到恢复与加强。
  “文化大革命”初期,经济秩序受到严重破坏,银行工作也遭到挫折,难以行使现金计划管理的职能,现金管理和工资基金监督被冲掉,货币回笼亦处于放任自流状态。1971年国民经济出现全国职工人数、工资总额和粮食销售量突破计划的严重情况。1972年9月,本省贯彻全国银行工作会议决定,计划管理实行“统一计划、分级管理”的办法。各级银行改为按年、按季编报现金计划,并根据上级行批准的指标掌握执行,遇有特殊情况,按规定程序报批,使计划管理稍有起色。1974年“批林批孔”运动和1976年“反击右倾翻案”风,使计划管理的职能作用受到影响,国民经济也重陷困境。
  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后,1977年9月,省人行根据本省实际情况,向省革命委员会上报《关于大力组织货币回笼,严格控制货币投放的报告》,反映当时货币流通的严竣形势,并根据总行下达的现金收支计划,提出具体措施:支持轻工业生产,扩大商品供应,增加商品回笼;发展城乡储蓄,收回到逾期贷款及群众欠款,组织信用回笼;加强信贷管理,控制信贷支出;严格现金管理,控制集团购买力等。省革命委员会于同年10月通知各地贯彻执行。与此同时,中共中央、国务院又作出整顿和加强银行工作、严格控制货币发行等一系列指示和规定。省人行重新印发统计制度、现金管理决定及其实施办法,以及帐户、结算、贷款等各项管理规定(基本上是恢复“文化大革命”前的做法),部署各地执行,使银行各项工作有章可循,现金计划管理的基础得到加强。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本省于1981年对现金计划管理进行改革,根据货币流通规律,各行改为按年度和上半年编制现金计划;并按照上级行下达的计划指标,通过当地政府组织各方面力量,加以贯彻执行。1983年,在支持企业扩大自主权,便利企业正当现金收付的同时,加强对计划执行情况的检查分析,确立货币流通和物价调查基点,开展重点地区现金收支专题调查,建立情况反映网络,以掌握计划管理主动权。但1984年第四季度出现经济发展过热,货币投放过多的现象。
  1985年,根据人行总行的决定,现金计划管理实行条块结合的办法。在坚持货币发行集中统一的基础上,人行与专业银行加强联系、密切配合,共同搞好计划编制、指标下达和执行情况的检查反映;对较为突出和牵涉面广的问题,各家银行联合调查。在当地政府领导下,有计划地调节货币流通,加强计划的集中理和综合平衡工作,以促进计划的实现。
  1987年,省人行根据宏观调控的需要,补充现金计划管理内容,把现金投放总额作为监控目标,下达给各地人行和专业银行,并加强预测和信息反馈工作,使目标的实现建立在可靠的基础上。1988年9月,又针对当时货币投放过多的现象,现金计划管理实行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方法,把国家下达的货币投放监控目标,分解落实到各地(市),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在当地政府领导下,银行和有关部门紧密配合,采取措施,实现监控目标。经各方努力,现金计划管理更加完善,较好地发挥其宏观调控的作用。
  现金计划管理体制经历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其管理程序与信贷计划管理相同。
  二、现金收支总额与货币量
  国民经济恢复时期,本省贯彻统一财经工作决定,制止通货膨胀,稳定金融物价。银行采取各种行政手段和经济措施,统一货币发行,打击金融投机倒把活动,建立统一的人民币市场。同时,根据国家货币信贷政策,实行现金管理,加速现金归行,集中资金,增加货币投放,支持生产,活跃物资交流,发挥货币在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中的调节作用。此时期货币投放具有占领货币流通市场的作用,市场货币量增长快,货币流通与商品供应的比例较为协调。1952年末每元流通货币拥有工农业总产值20.85元、社会商品零售总额8.94元。
  “一五”计划时期,在城乡生产发展,物资交流活跃的基础上,银行实行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管理体制,正式编制信贷、现金计划,按照核准的计划组织实施,有计划地调节货币流通,支持国营经济的壮大,支持生产和商品流通的发展。其间银行现金收支总额均增长1.5倍,其中商品性收入、工资性支出和农副产品采购支出增长更快。货币流通量与商品供应基本适应。1957年末每元流通货币所占有的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和商品库存分别比1952年提高1%和79.2%。
  “二五”计划时期,受“左”的思想影响,国民经济主要比例失调,农业和轻工业生产骤降。银行下放信贷计划管理权限,信贷监督放松,货币投放过多,发生通货膨胀,国民经济呈现紧张状况。1961年本省货币净投放猛增到1957年9.5倍,其中工资性支出的增长大大超过商品性收入的增长。货币流通与商品供应比例严重失衡。1962年与1957年比,市场货币量增长是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增长的4.9倍。年末每元流通货币所占有的商品零售总额,从1957年9.03元陡降为4.68元,下跌48.2%,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7.5%。集市贸易价格猛涨2.6倍以上。货币过多,商品匮乏,物价上涨,成为当时国民经济生活中十分突出的问题。
  三年经济调整期间,国家压缩基建,精简机构,关停并转一些企业,对某些消费品实行高价政策;与此同时,银行加强信贷和现金计划管理,严格信贷和工资基金监督,控制货币投放,经济形势出现转机,市场商品供应增加,货币流通趋向正常。1965年本省出现1949年以来第一次货币回笼。到1965年末,市场货币量比1962年回落16.8%,每元流通货币所拥有的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和商品库存则分别较1962年上升40.6%和31.5%。
  “文化大革命”期间,国民经济发展遭到严重挫折。银行信贷、现金计划管理也受到干扰和破坏,银行存款和货币回笼处于自流状况,信贷和现金管理放松,货币大量投放。其间,除1970年货币略有回笼外,其余年份均是投放,其总额是回笼额的25.8倍,市场流通货币偏多。1975年与1965年比,年末市场货币量增长67.4%,每元流通货币所占有的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下跌10.4%,其中1968年降幅多达23.1%。
  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后头两年,工农业生产有一定发展,银行计划管理的基础工作开始得到加强。1978年银行现金收支总额分别比1976年增长22.3%和20.1%,市场货币量比1976年增加1%。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经济管理体制,发展乡镇企业和个体经济,试行开放式、多渠道、少环节的商品流通体制,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给货币流通带来新的变化:经济货币化程度提高,现金不通过银行渠道循环加剧,货币流通规模扩大,流通速度减慢,市场货币容纳量相应增加。银行根据货币政策和货币流通的新情况,加强现金计划管理,适时调节货币流通,以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但1984年第四季度在搞活经济中,宏观管理的措施未及时跟上,出现经济发展过热、银行货币投放过多的现象,反映在市场货币量上,此季度净投放货币占全年净投放总额的83.9%,年末市场货币量较1983年增长68.1%,比同期工农业总产值增长率和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增长率分别高出47.3和50.6个百分点。
  1985~1987年,国家在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和消费基金过份增长的前提下,一方面调整经济结构,把工业增长速度降到适当水平;另一方面推行物价、工资改革,为经济协调发展创造良好条件。在此背景下,银行现金计划管理实行条块结合的办法,各家银行密切配合,加强计划的集中管理和综合平衡工作,适度调节银根,控制不合理货币投放。1986、1987连续两年货币回笼大于投放,市场货币状况亦渐趋改善。特别在工农业生产、市场物价和省外流入货币三年年平均分别增长16.8%、8.6%和18.2%的情况下,年末市场货币量年平均增长24.4%;比1984年减少43.7个百分点。经济环境紧张状况开始有所缓和。
  1988年,本省与全国一样经济发展再度过热,出现物价上涨和通货膨胀的现象。银行现金收支一反常规,提前由回笼转为投放,当年1~8月全省现金投放比1987年同期多投约13亿元,其中工资性支出增长幅度从3月份18.3%劲升到8月份43.2%。8月份之后,全省贯彻中共中央关于治理整顿和深化改革的决定,银行加强信贷资金和现金计划管理,并把信贷规模和货币投放监控目标分解落实到各地。通过收紧银根,压缩需求,使通货膨胀的势头得到初步控制,银行现金收支又由投放转为回笼。当年9~12月现金净回笼比1987年同期多约4亿元。但其时市场货币过多的问题在短期内不能根本解决,年末市场货币量比1987年增长46.7%,较国民收入和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增长水平分别高达10.7个和9.8个百分点。1953~1988年全省银行现金收支和货币量增长情况与全省货币量、国民收入、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增长情况。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金融志

《福建省志·金融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

本志上限不限,下限至1988年,以本省金融活动的主要客体、主体、服务方式、管理方法为纲,采取篇、章、节、目的结构形式。各篇同一层次的分类标准力求统一,特殊情况,酌设其他标准辅助。为突出重点和特色,它综合反映志书断限以内福建省货币金融发展的历史与现状,为领导机关、科研单位和其他有关部门提供历史资料和现实情况,将对深化金融体制改革,促进金融事业发展,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起到积极作用。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