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代理公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金融志》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20000644
颗粒名称: 第二节 代理公债
分类号: F810.5
页数: 3
页码: 374-376
摘要: 本文记述了福建省代理公债情况,分别记述了人民胜利折实公债、国家经济建设公债、福建省地方经济建设公债等。
关键词: 福建省 金融 代理公债

内容

公债是国家根据信用原则,以发行债券的形式举借的债务。有内债、外债两种。内债又分国家发行和地方发行两种,本节以记述在福建代理发行的内债为范围,外债在外汇管理章外债管理节记述。
  本省自清朝以来,包括民国时期以及革命根据地苏维埃政府时期,都有发行公债。公债的发行业务都系委托银行代理。民国25~38年(1936~1949年),福建省银行先后代理国民政府经收“救国公债”款及换发债票、代理劝募及经收“战时公债”款、代理经收“同盟胜利美金及国币公债”款等业务。民国22年7月,闽浙赣省苏维埃银行闽北分行代理苏维埃政府发行公债业务,分别在江西省铅山和本省崇安等地发行“经济建设公债”;翌年7月,又代理发行“粉碎敌人五次围攻决战公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为筹集经济建设资金,由省人行代理发行过几次公债。
  一、人民胜利折实公债(简称“折实公债”)
  1950年,为支援人民解放战争,迅速统一全国,安定人民生活,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中央人民政府首次发行“人民胜利折实公债”。当时由于国民政府遗留下来的通货膨胀影响未清除,市场不稳定,为保障认购人利益,规定折实公债的募集和还本付息均以的实物为计算标准。其单位定名为“分”。每“分”所含实物为:大米6市斤、面粉1.5市斤、白细布4市尺、煤炭16市斤。实物价格以上海、天津、汉口、西安、广州、重庆6大城市的批发价,用加权平均法计算分值,每“分”公债应折金额由人民银行总行按旬公布。公债的募集和还本付息,都以“分”值为计算基础。折实公债的票面额有一分、十分、一百分、伍百分4种,年息为5%。从1951年起分5年偿还,中签者还本付息,未中签者付息。全省在推销折实公债过程中,采取劝募的办法,鼓励工商业者认购。在各界人士的踊跃认购下,当年全省各级人民银行共代销折实公债券1115978分,完成分配任务100万分的111.60%。
  二、国家经济建设公债
  为加速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尽快建立独立的国民经济体系,国务院决定自1954年起连续5年(每年1次)发行“国家经济建设公债”(以下简称公债)。
  1954年发行公债的面额为旧人民币,面额分为一万元、二万元、五万元、十万元、五十万元等5种。1955年增加新人民币一百元1种。1956~1958年的公债面额为新人民币,面额分为一元、二元、五元、十元、五十元和一百元等6种。公债的利率一律为年息4%。募集及还本付息均以人民币为计算单位。
  1954年发行的公债分8年偿还。其余各年发行的公债均分10年偿还。公债发行对象,主要是干部、职工、居民、工商界及其他行业人员。为便于推销,全省各地成立推销委员会,加强领导,广为宣传,切实贯彻“合理分配、自愿认购”的原则。1954~1958年,全省推销公债均超额完成任务。
  本省人行1954~1958年代理发行公债情况见表3-48。
  三、福建省地方经济建设公债
  为筹集本省工农业生产和社会主义建设所需资金,福建省人民委员会决定于1959年及1960年发行“福建省地方经济建设公债”(以下简称地方公债),其发行和还本付息事宜由省人行及其所属机构代理。
  地方公债债券面额分为一元、二元、五元、十元和五十元5种。利率一律为年息2%。利息在偿还本金时一次付给,不计复利。募集和还本均以人民币为计算单位。地方公债每期期限规定为5年,第三年开始抽签,分3年还本。第三年归还总额的20%,第四年归还总额的30%,其余总额的50%于第五年还清。
  省人行及其所属机构从每年1月起开始代理发行地方公债。发行的对象主要是本省的人民公社及其社员、工商界资方从业人员、厂矿和工商企业及国家机关、人民团体的职工、居民和其他人员等。1959年全省计划发行地方公债1000万元,到11月全省债款入库1293.7万元,超过计划发行额的29.4%。1960年数字无从查考。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金融志

《福建省志·金融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

本志上限不限,下限至1988年,以本省金融活动的主要客体、主体、服务方式、管理方法为纲,采取篇、章、节、目的结构形式。各篇同一层次的分类标准力求统一,特殊情况,酌设其他标准辅助。为突出重点和特色,它综合反映志书断限以内福建省货币金融发展的历史与现状,为领导机关、科研单位和其他有关部门提供历史资料和现实情况,将对深化金融体制改革,促进金融事业发展,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起到积极作用。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