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录一 福州地区台伏票和大洋票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金融志》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20000495
颗粒名称: 附录一 福州地区台伏票和大洋票
分类号: F822.7
页数: 1
页码: 54
关键词: 福建省 货币 台伏票 大洋票

内容

附录一 福州地区台伏票和大洋票
  一、台伏票
  光绪三十年(1904年),福州市场银元紧缺,主要是由钱庄发行的“台伏票”代替银元使用。“台伏票”名称的来历:相传“台”是福州南台地名的简称;“伏”和“佛”同音,指当时外国流入的佛头银元。“台伏票”为直式大票,是福州地区的银元票。“台伏票”的面额有一元、二元、三元、五元、十元、二十元、五十元、一百元、二百元、一千元10种。其比价原定和银元同值,“台伏票”1元折合库平银7.2钱,折合“台捧”为7钱。福州钱业公会为合理平衡各钱庄发行的“台伏票”,规定一种“行坪制度”,每天分路进行“台伏票”行坪互兑1次(类似票据交换),核算其长短,以现洋结算,如无现洋,须贴番水(贴息)。
  “台伏票”和“台捧票”同是虚银本位,没有实币,仅是一种以票换票、不能兑现的票币。“台伏票”的发行原是为解决市场银元短缺,后在福州钱业的操纵下,一度排斥了市场上各种票币,流通范围扩大到邻近各县及乡镇,在一定时间内,对发展地方经济、繁荣市场起过一定作用;到民国16年(1927年),钱业任意抬高“台伏票”价格,抑低银元比价,从中牟取厚利。银元1元原值“台伏票”1.06元,后被抑低为0.81元,差价越来越大,商民深受其害。次年,省政府勒令废止“台伏票”。从光绪三十年(1904年)至民国17年,“台伏票”在福州流通使用历时25年之久。
  二、大洋票
  福州“台伏票”废止后,钱庄改发能十足兑换银元的“大洋票”,这是以银兀为本位的票币。当时省政府明令:“大洋票须十足兑换银元”,但市场上兑换银元都须贴水,且贴水逐步提高,省政府为此严令查禁,钱庄才不敢再收贴水,但所兑出的银元,都是杂洋或剪边、凿字的银元,只能在福州市区使用。后因钱庄发行“大洋票”缺乏管理监督,没有限度,无法兑现,遭人们拒收。至民国22年(1933年)废止“大洋票”。
  附录二 抗日战争时期厦门沦陷区的日伪纸币
  一、日本军用票
  1938年5月16日厦门被日本军队侵占后,日军占领当局在厦门贴出布告,强迫厦门人民使用“日本军用票”,面额有十钱(一角)、五十钱(五角)、一元、五元、十元5种。票的正面横排“大日本帝国政府军用手票”,下端印“大日本内阁印刷厂制造”字样,并印有龙纹;背面印有“此票一到即换正式日本通货,如有伪造、变造、仿造或知情行使者,即应重罚不贷”字样。日本军用票价格定为比中国、交通银行钞票加3伸算。这是日军侵华,把战争负担强加在中国人民身上,掠夺中国人民财富的罪证。南京汪精卫伪政权成立后,厦门的日本军用手票于1943年4月1日停止发行,改用伪政权的中央储备银行纸币。
  二、厦门劝业银行纸币
  日军侵占厦门后,于1940年2月和伪市府合办厦门劝业银行,发行一角、二角、五角、一分、五分5种辅币券,在厦门市流通,数额很大。同年又发行3种定额本票在市面流通。一万元票是紫红色,浅黄色底;三万元票是兰色、浅兰色底;五万元票是红色、浅绿色底。发行数字从不公布,该行滥发纸币,人民深受其害。1942年厦门伪中央储备银行成立,该行停业。
  三、伪中央储备银行纸币
  1942年9月伪中央储备银行厦门办事处开业,在厦门发行伪中央储备银行纸币(简称中储券),面额有一分、五分、一角、二角、五角、一元、五元、十元8种,当时规定国民政府的法币2元兑换中储券1元。1945年该行又增发面额二百元、五百元、一千元、五千元、一万元、十万元等多种中储券,强迫厦门人民使用。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政府以法币1元折合中储券200元收兑,由厦门中央银行接管伪中央储备银行厦门办事处。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金融志

《福建省志·金融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

本志上限不限,下限至1988年,以本省金融活动的主要客体、主体、服务方式、管理方法为纲,采取篇、章、节、目的结构形式。各篇同一层次的分类标准力求统一,特殊情况,酌设其他标准辅助。为突出重点和特色,它综合反映志书断限以内福建省货币金融发展的历史与现状,为领导机关、科研单位和其他有关部门提供历史资料和现实情况,将对深化金融体制改革,促进金融事业发展,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起到积极作用。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