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科研成果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交通志》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20000425
颗粒名称: 二、科研成果
分类号: G322.57
页数: 17
页码: 296-312
摘要: 本文记述的是1991-2005年,完成沥青添加剂SL在公路路面工程中的应用研究、沿海钢筋混凝土桥梁结构的防腐蚀研究、泉厦高速公路桥头软基综合治理的试验研究、利用福建石料修筑高等级沥青抗滑路面的应用研究、空间预应力砼技术在大型互通式立交中的应用研究、泉厦高速公路高塑性黏土路基修筑技术研究、省公路软土地基处理技术的应用研究、预应力砼下承式桁架连续刚构桥型研究和旧桥检测、评估和加固改建技术的应用研究和预应力砼准连续梁设计与研究、乳化沥青砼应用试验研究、高速公路软弱地基上花岗岩填石路堤修筑技术研究、单线双洞长隧道的建设技术研究、改性浙青及SMA的铺筑技术推广研究、高掺量粉煤灰混凝土在高等级公路中的应用研究、公路滑坡治理技术的研究等十六项科研项目,并分别获得省交通厅科技进步奖。
关键词: 福建省 科研 成果

内容

(一)公路学科
  1991-2005年,完成沥青添加剂SL在公路路面工程中的应用研究、沿海钢筋混凝土桥梁结构的防腐蚀研究、泉厦高速公路桥头软基综合治理的试验研究、利用福建石料修筑高等级沥青抗滑路面的应用研究、空间预应力砼技术在大型互通式立交中的应用研究、泉厦高速公路高塑性黏土路基修筑技术研究、省公路软土地基处理技术的应用研究、预应力砼下承式桁架连续刚构桥型研究和旧桥检测、评估和加固改建技术的应用研究和预应力砼准连续梁设计与研究、乳化沥青砼应用试验研究、高速公路软弱地基上花岗岩填石路堤修筑技术研究、单线双洞长隧道的建设技术研究、改性浙青及SMA的铺筑技术推广研究、高掺量粉煤灰混凝土在高等级公路中的应用研究、公路滑坡治理技术的研究等十六项科研项目,并分别获得省交通厅科技进步奖。
  1.福州洋头口立交桥
  洋头口立交桥是一座大型人车分流双层环形立交桥。该双层环形立交采用机动车在上层实现环行平面交叉,非机动车和行人在下层实现环行平面交叉的形式,从而实现人车分流、机动车与非机动车分流的目的。其主体结构为钢筋混凝土整体圆环形式,当时属于国内首创,内径40米,外径68米,整个圆环板支承在15排30根不等距独立墩柱上。环形闭合圆环板采用双样条子域法空间结构计算程序计算。整体圆环板结构整体性强,行车顺畅,建筑高度低,可缩短引道工程。
  2.福建省公路软基处理技术的应用研究
  以福州余盛至祥谦公路江口试验段为依托工程,分别用直径20厘米普通砂井+砂垫层+土工布、直径7厘米袋装砂井+砂垫层、大通量塑料排水板+砂垫层+土工布、普通塑料排水板+砂垫层和利用硬壳层不作处理5种技术做应用比较,总结各种处理技术的应用效果。经测试本试验项目均达到《试验大纲》规定指标。软基经处理后沉降控制在30厘米以内,桥头沉降控制在10厘米以内,固结度分别达到85%和90%以上。
  3.空间预应力砼在大型互通式立交中的应用研究
  主要研究空间复合截面梁单元构成的各种梁格形式来剖析桥梁结构,在预应力空间曲线的计算和描述上,采用尽量接近于原曲线形状的样条拟合曲线、圆曲线,使得分析更加准确,并且可以把结构的各种组成部分按施工步骤进行划分,使得桥梁的实际形成过程能较真实地被模拟分析。
  在大型互通式立交建设中充分发挥预应力混凝土高强材料的特性,节省材料,提高结构使用性能。
  4.泉厦段高速公路桥头软基综合治理的试验研究
  针对高速公路普遍存在桥头跳车病害,分析桥头跳车病害的原因,拟定设置桥头过渡段、匀顺路线纵坡与消灭突变点的综合治理技术路线。国内最早提出了采用水泥粉喷桩处理桥头软基的技术方案,经实践检验是成功的。软基上高速公路的勘察、设计与施工要点内容的指导性、适用性与完整性属国内首创,提出的软基设计成套方法与工程控制的数据及其技术要求有创新性和适用性。
  5.水口大桥预应力砼下承式桁架连续刚构桥型研究
  水口大桥具有桥型结构新颖和造型美观、轻巧及圬工体积小及建筑高度低、结构受力合理、预应力索布设简单、施工容易等优点,在大、中跨径的桥梁中具有较强的竞争力。主跨160米,为全国同类桥梁之最。利用π型桅杆式架桥机拼装该类桥型上部结构的施工模式,具有轻巧灵活、拼装平稳、安装工作面多、拼装速度快等优点。钢纤堆砼在大桥桁架节点中的采用,具有推广价值。水口大桥的技术经济指标与同跨径预应力桥梁比较,砼和预应力筋用量力,具有明显的经济和社会效益。通过结构计算、静动载试验及营运检验等,该桥型总体上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6.综合型乳化剂机组
  具有节能、节油、减少环境污染、减轻劳动强度、施工方便、延长施工期限等优点。沥青乳化机是以胶体磨为主机,配以油水控制和加热保温等部件,将热沥青掺配乳化剂溶液,通过胶体磨的作用把沥青制成包油型的乳状液的设备。
  7.丁苯改性沥青在高等级道路上的技术应用研究
  采用丁苯胶乳对国产胜利100%沥青进行改性,沥青技术指标有明显改善,温度稳定性和水稳定性有明显提高。组成丁苯胶乳改性国产沥青能达到进口优质沥青技术指标,可以替代进口优质沥青,可节省外汇,经济效益好,有良好的推广应用前景。工艺简单,可以用于铺筑沥青砼高级路面。
  8.高速公路软弱地基上花岗岩填石路堤修筑技术研究
  通过大量的现场和室内试验及分析计算,提出经济合理的填石路堤的施工工艺,提出填石路堤的质量检测手段、检测标准和质量保证体系、适合大粒填料的路堤稳定与变形分析方法,提出福建省填石路堤施工、检测暂行规定。经反复论证,在国内首次明确提出填石路堤的质量控制方法与质量控制标准,在公路部门对填石料的工程特性进行全面研究。在设计分析理论方面深化了现有设计理论。
  9.乳化沥青砼应用试验研究
  进行慢裂乳化沥青及中、细粒式混合料和改性乳化沥青混合料的配合比设计、室内试验,探索出施工和袋装混合料等配套技术、施工工艺可靠方便,技术先进。生产的乳化沥青混合料结构组成较为合理,强度和稳定性较好,袋装密封性良好,技术上有所创新。
  10.预应力砼准连续梁设计与研究
  连续T梁桥是新型组合结构的桥梁,集合了简支梁和连续梁的各自优点。此设计能加快桥梁建设速度,降低桥梁造价,提高行车的舒适度,对于高等级公路,特别是高速公路具有很好的推广价值,通过主梁及接头等内力分析和桥梁荷载试验等,认为预应力砼简支T梁跨径在25~35米时,接头采用普通钢筋砼的先简支后连续的预应力砼准连续T梁是可行的,造价低且工期容易掌握。
  11.国道316线石潭溪大跨径钢管砼拱桥试验研究
  是继钢结构和钢筋砼结构之后的新型结构,应用于拱桥结构具有广阔的前景。与钢结构相比,能节约大量的钢材、提高刚度、提高防锈能力和防火性能。与钢筋砼结构相比,能节约大量的砼和木材、节省施工用钢,施工吊装重量轻、进度快,为拱桥发展注人新的活力。该类桥型适用性强,建筑高度低,可应用于地质不良的平原地区。以平原地区桥位为例,相对于同等跨径的连续梁或连续刚构,由于建筑高度低,桥梁长度可缩短,其造价比钢结构和钢筋砼结构桥型每平方米可节省780元。钢管砼还广泛用于高层建筑、厂房建筑和输变电结构中。
  12.高掺量粉煤灰混凝土在高等级公路中的应用研究
  对于高掺量粉煤灰混凝土在公路建设中的应用,进行大量、系统的室内试验研究,并进行现场实践应用,得到其在公路基层、水泥混凝土路面面层中应用的合理配合比设计。其抗折强度、无侧限抗压强度、体积稳定性等力学性能都满足公路建设中的相应规范要求。研究成果充分发挥粉煤灰的形态效应和活性效应,在水泥用量大量减少的情况下使混凝土具有优良的工作性能。在砼滑模摊铺机施工的高等级公路中应用,使混凝土路面不仅具有优良的力学性能,而且能显著改善混凝土的和易性,方便施工,确保工程质量。通过大量的粉煤灰混凝土细观结构和耐磨性能试验,提出高掺量粉煤灰混凝土配合比,硬化后混凝土的耐磨性能不低于普通混凝土。研究成果成功地应用于324国道路面改造工程和涵黄公路改造工程的路面基层。
  13.高速公路桥梁护栏研究开发技术
  增大桥梁护栏的结构强度,提高防撞能力,使失控车辆不至于穿越护栏或翻越护栏坠落桥下。提高导向功能,使碰撞车辆回复到正常行驶方向,尽量避免车辆碰撞后就地横转、翻车或驶入相邻于护栏的车道,防止发生二次事故。降低司机和其他乘客的伤害程度,当发生碰撞时,可降低对司机和乘客头部、胸部等关键部位的伤害程度。
  14.公路滑坡治理技术的研究
  对公路滑坡滑动规律进行系统的监测、试验、研究,提出公路滑坡灾害监测及稳定性评价的技术和方法。对预应力锚索抗滑桩在公路滑坡治理中的运用效果进行检验,总结预应力锚索抗滑桩的受力模式。结果表明,其结构受力更合理,费用更经济,具有较大的应用价值。通过对永安箭丰滑坡等治理工程实例的研究,分析福建省常见滑坡的特点和灾害机理,对不同地质构成的滑坡提出防治对策,并成功地应用于205国道和319国道公路滑坡治理工程。
  15.漳州战备大桥部分斜拉桥结构受力分析技术研究
  大桥主桥为单索面三跨(80.8+132+80.8)米预应力混凝土部分斜拉桥(也称矮塔斜拉桥),塔梁固结,塔墩分离。主塔截面为实心矩形截面。塔身上部设有鞍座,鞍座采用双重管结构形式。斜拉索穿过内管,在两侧斜拉索出口处,内外管之间设抗滑锚头,以防止内外管滑移,在施工完毕后,在内灌注高强环氧砂浆。索塔及索鞍结构形式在国内属首例。根据该桥特点,进行塔鞍座处节段模型试验,通过模型试验了解主塔鞍座区的受力特点及应力分布,确定结构开裂荷载,为设计及施工提供依据,确保主桥结构的安全性及可靠性。进行主塔鞍座处斜拉索抗滑移性能、压浆工艺试验,验证主塔两侧锚头的锚固性能,确保桥梁施工阶段及成桥阶段安全性。选择合理的压浆工艺,保证压浆密实,使之对钢绞线具有良好的握裹性能。进行斜拉索疲劳性能试验等研究。
  16.扁平大跨度不对称连拱隧道
  对罗长高速公路马宅顶隧道新奥法施工全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分析。分析包括二维平面分析和三维空间分析,着重分析围岩的变形和应力,锚杆的应力、初支和二衬的内力及中墙的变形和应力。同时,还对由于隧道不对称所产生的偏压情况进行研究,对不同地表情况及不同开挖方式模拟计算,比较分析,对连拱隧道施工中遇到的关键技术问题进行模拟分析。马宅顶隧道为国内第一座调整公路扁平大跨度不对称连拱隧道。
  17.公路隧道软弱围岩支护系统可靠性分析的应用与研究
  以漳龙高速公路乌石山隧道工程为依托,通过现场位移、压力等多项测试数据分析和理论计算,提出软弱围岩下公路隧道支护系统的可靠性评价方法。根据软弱围岩公路隧道的特点,结合现场量测,提出不同开挖方式下围岩的应力和位移场分布规律。提出软弱围岩公路隧道的合理开挖方式,对公路隧道的设计施工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通过现场测试,及时反馈修正,使施工单位实现信息化施工。突破荷载——结构模式上的可靠度研究思路,引入连续体模式,将现场量测资料直接与可靠度评定结合起来,根据隧道初期支护和二次衬砌的特点提出不同的可靠性评判体系。提出位移量测值在时空上的外延效应研究,在对二次衬砌形变压力荷载系数的研究分析方法等方面有所创新。按可靠度理论设计对隧道进行创造性的研究,并对本工程的设计优化和施工起到指导作用。
  18.福建省公路地理信息系统
  针对福建省地形比较复杂的特点,采用GPS、陀螺、机械里程信息融合技术进行动态定位测量,提高精度。整个系统的构成建立在构件技术的基础上,运用XML通信语言的元级强大功能,使系统具有很强的可更新性、可扩展性,使系统界面友好、操作维护简便。在数据的组织上采用地理数据的金字塔结构(分级粗化),提高响应速度。在采用GPS与陀螺信息融合技术及XML通信语言构建C/S模式地理信息系统方面有特色,成果居国内领先水平,对促进全国公路交通的建设、养护和管理,促进空间数据库和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促进道路数据的自动采集有明显的推广意义。
  19.三跨连续钢箱梁悬索桥成套创新技术的研究
  以厦门海沧大桥为依托,在国内首次系统地解决三跨连续钢箱梁悬索桥设计中的关键技术问题。研制开发设计计算软件。在国内首次采用浅埋倒坡箱式基础、框架式锚碇,经济合理地解决在强风化泥灰岩上修建悬索桥锚碇的难题。研究开发预应力锚固系统,设计合理,安全可靠。提出的大跨度悬索桥主缆分段悬链线模型和相应计算方法,准确反映主缆的受力和线形状态,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建立的三跨连续钢箱梁悬索桥施工监控技术,保证成桥线形平顺,吊索内力分布符合设计要求。开展悬索桥先缠丝、后铺装施工新技术、悬索桥锚碇大体积混凝土温度控制设计及防裂技术的研究及悬索桥上部结构施工专用设备的研制等研究。把桥梁景观作为设计方案选择的重要因素,并作为旅游资源和科普资源加以利用。建立以养护管理、运营监测监控、信息采集与处理及资料归档等为技术支撑的桥梁养护管理系统,实现养护管理的规范化、标准化和制度化。
  20.泉州后渚大桥防撞岛模型试验与大型空间有限元仿真分析
  以3500吨油轮对泉州后渚大桥防撞岛在不同工况下撞击进行大型试验模拟研究,以及大型空间非线性有限元仿真分析,为福建省重点工程泉州后渚大桥防撞岛设计与施工提供科学的依据。
  该课题利用Bukinghamir定理,导出船撞模型试验的相似判据及相似系数,并得出3500吨级油轮撞击下的实用设计船撞力。对实际试验得出的船撞力与中国目前公路、铁路及欧美等国的船撞力计算公式进行分析比较,为今后中国公路、铁路修订设计规范相关条款以及在海湾、江河航道上修建大型桥梁防撞设计提供科学的试验数据。
  21.无伸缩缝桥梁的理论与应用研究
  建立采用整体式桥台的无伸缩缝桥梁(简称整体式桥台桥梁)的有限元计算模型,对粧基础的整体式桥台桥梁的受力性能进行较为系统的研究,为中国设计和建造无伸缩缝桥梁提供理论计算依据。根据整体式桥台桥梁的结构特点,提出桩一土一结构的非线性相互作用模型。分析不同强度地震作用下无伸缩缝桥梁的频率和振型,考察土的非线性作用对动力特性的影响,并采用反应谱法和时程分析法研究整体式桥台桥梁的地震响应。通过模型试验和实桥试验,研究无伸缩缝桥梁的荷载横向分布系数问题,并为无伸缩缝桥梁的横向分布系数计算提供实用图表。通过混凝土T梁试验,从大量实测得到的混凝土温度与相应的温度变形量数据中,运用数理统计方法拟合得到用于混凝土T梁温度变形计算的一般公式和若干结论,为无伸缩缝桥梁的温度位移计算提供实验依据。提出两种新的桥台与主梁连接的节点构造(合成梁方式节点和凸楔方式结点)。对季节性温度作用下整体式桥台桥梁台后土压力,提出解决Ratcherting现象(反复温度荷载下台后出现土楔块以及土压力不断增长现象)的方法,即自稳定的轻填土方案与设置EPS压缩层(并同时在土中加筋)的方案,均能减小土压力并控制土压力逐年增长的趋势。
  22.福宁高速公路下白石大桥7号墩墙式基础研究
  采用墙式基础,建立三维有限元模型,进行大量有限元计算,通过简化,用数值拟合方法给出不同基岩情况下,轴向力、水平力、弯矩作用下墩基内等效内力和等效变形的简化设计公式。进行聚碳酸酯、环氧树脂、石膏和混凝土4种模型材料的实验研究,完成光弹性应力分析、数字散斑相关技术界面应力分布测量、石膏模型的受力分析和岩石混凝土模型的应力分布测量。4种模型研究得到极为相似的墙式基础的剪应力分布规律,表明在一定载荷下,界面的抗剪能力可以承受大桥载荷。而桥墩的基础底部基本不受力,因此桥墩是极为安全的,亦即桥墩基础在基岩中埋深不断增加时,其底部承受力趋近于一个稳定的极小值,为此可采用一个临界深度(或基础有效深度)来评估,完成不同岩石模量下极限强度的实验研究,并对现有载荷下大桥的安全性进行评估。评估表明现有载荷下桥墩安全系数高达2.9。
  23.泉州后渚大桥五孔预应力混凝土连续刚构结构分析与测试
  以泉州后渚大桥主桥为研究对象,对五孔预应力混凝土连续刚构进行系统的参数分析。采用结构优化设计原理,研究分析五跨连续刚构优化的跨径比和墩梁刚度比。进行全桥环境振动测试,并基于环境振动测试结果,对结构空间有限元模型进行参数修正,建立能够反映实桥真实基准状态的有限元模型,进行地震反应分析。进行五孔预应力混凝土连续刚构桥施工阶段的应力、温度及线形的跟踪测量,并根据现场实测成果和理论分析成果,对桥梁节段施工和桥梁顶推合拢全过程进行指导。
  (二)水路学科
  1990-2005年,完成福建省沿海主要港口功能分析研究与计算机模拟、闽江通海航道整治及港口选址研究、提高船舶推进效率和节油研究、小型非对称双尾鳍船型流体动力特性的研究及其在闽江船型上的应用、斜坡堤凹凸型干砌条石护面消浪效果研究、航务工程中边界拟合坐标下二维非恒定流数学模型试验研究、整体式轻型结构软基驳岸研究、九龙江口厦门湾港口水域总体布局规划及深水航道整治技术研究、福州港闽江口深水航道整治及深水港址方案研究、福建省沿海主要港口布局与岸线利用研究、福建省沿海港口防浪结构型式研究、兴化湾20万~30万吨超级大型深水航道研究和闽江水口坝下航道工程泥沙数学模型的应用研究13项水路学科科研项目,并分别获得省交通厅科技进步奖。
  1.3000吨级海上战备活动浮码头
  由固定栈桥和锚泊系统组成,码头线总长85米,适于在沿海和岛屿淤泥滩上快速搭设,作为固定码头使用,也可迅速拆卸、转移,作为临时码头使用。关键技术是沉垫式桥墩,从解决淤泥滩承载能力低的难点人手,充分发挥淤泥内聚力大、透水性差和真空吸附力强的特性,通过模拟试验和理论分析,合理确定沉箱尺寸,采用裙板结构、真空吸附装置、双向消能系统、压载系统、螺旋定位和可升降平台等结构,解决了软基的承载、桥墩的复杂受力和系统的整体稳定性等问题。
  1991年,3000吨级活动码头扩大为5000吨级油码头。1993年,该成果被交通部推荐为全国科技成果推广应用项目。
  2.路堤自重预压砂井加固在水下深层软基应用
  研究砂井加固技术应用于水下深层软基处理。通过路堤施工加荷整个过程,监测施工期间土的孔隙水压力、地基沉降和位移,测试土层的物理力学指标,研究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变化规律。水下深层软基孔隙水压力监测采用的传感器深孔安装定向回填方法与装置技术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权。通过研究表明,砂井加固技术应用于水下深层软基是切实可行的。该研究成果可广泛应用于沿江路堤地基处理、码头驳岸加固、陆域形成深层软基处理等。该技术在福州火电厂沿江公路建设中得以应用,缩短施工期3个月,减少工程投资185万元。
  3.小型非对称双尾鳍船型流体动力特性的研究及其在闽江船型上的应用
  研制成功闽江100吨级非对称双尾鳍机动驳。在常规内河双桨船的后体船底加装两条特殊的不对称突出体,使水流经船侧和船底流至螺旋桨盘面时的流线得到改善,船尾流量与螺旋桨外旋向能够较好地配合,从而较大程度改善该船的阻力性能、推进性能和操纵性能。该成果于1994年应用于厦门水运公司8艘175吨港口机动驳,还应用于省港航局近海航道整治工程指挥部海测船。
  4.闽江通海航道整治及码头选址研究
  通过对长时段水下地形的冲淤演变分析,找出演变规律与边界条件,以及浅滩形成机制,从而选取航道水深较为良好年份的边界条件、滩槽格局实施整治,借以调整水流,控制冲淤部位,达到槽冲、滩淤及增加水深、稳定航槽的目的。闽江内港区为河口港,在码头选址上除需要研究港口的集疏运条件和风、浪、流、泥沙特性外,主要研究港址水域水深的稳定性,研究泥沙淤积、水深维持与相关措施,以及疏浚弃土、回填造陆等关键技术问题。
  5.斜坡堤凹凸型干砌条石护面消浪效果研究
  福建省沿海条石资源丰富,沿海防波堤和护岸建筑物工程较多。经过试验研究和计算分析,提出了干砌条石在沿海防波堤护面上应用的具体方法和消浪效果。研究成果已在多个港口工程防波堤、海堤平应用。该技术施工方便,节省投资,且在已实施的多个工程中经受了强台风的考验被证明是安全可靠的。该成果已列入JTJ298-98《防波堤设计与施工规范》中,普遍推广应用在全国港口、围垦等海岸工程中。
  6.福州港集装箱网络信息管理系统
  该系统能对港外箱、箱进场、堆存、场内智能化移箱、装箱、拆箱、出场、装卸船等作业的全过程进行跟踪,并自动生成各种报表,同时对场站内及运输过程中发生的各种费用自动计费,具备较强的查询功能。采用下拉式菜单驱动方式,屏幕上显示内容规范,与国际惯例接轨,操作简单,查询速度快。服务器采用双备份技术,保证系统安全可靠,较好地满足用户的需要。对场内移箱采用了优化算法,保证移箱的准确快速,减少移箱的次数,减少机械设备的损耗。
  7.福州港闽江口深水航道整治及大型深水港选址方案研究
  在总结闽江通海航道一、二期整治工程经验的基础上,采用现场观测、实测资料分析、数学模型试验等手段,并有机地结合一、二期工程的分析效果,进一步阐明内沙、外沙浅滩形成机理、演变规律,以及河口区各汊道分流特性,并考虑到水口水电站蓄水运行后来水来沙的变化,提出封堵熨斗水道、修筑芭蕉尾外双导堤加丁坝的工程方案,借以增加主槽水流动力,稳定滩槽,理顺涨落潮流路,利用落潮水流冲刷航槽。通过川石水道和梅花水道的不同汇流流路对外沙河床演变的影响及梅花水道向川石水道横向水流的作用分析,提出双导堤堤顶高程采取北高南低并部分留缺口的工程布置,拦截梅花水道底沙进入主槽,让梅花水道水流汇入主槽,加大水流冲刷能力。数学模型试验采用控制体积法求解守恒型二维水流方程,其对非线性的处理方法,在近岸局部水域的模拟技术中获得成功。选择在闽江口粗芦岛至川石岛间修建连岛岸线,建设深水港区。
  8.航道工程设计CAD系统研究
  综合应用数学、测量学、计算机技术及航道工程等多学科理论,以测量成果数据化为基础,把CAD技术与航道工程设计有机联系,实现航道工程设计制图、数据转换、数值计算全自动化。研究成果为航道工程设计CAD系统软件包,项目包含7个子系统,功能齐全,结构合理,界面友好,使用方便。其中,航道工程设计总平面布置图CAD系统、整治建筑物结构设计CAD系统及工程量计算系统为国内首次开发。乘潮水位计算比传统计算方法更快捷、更直观,该成果在湄洲湾25万吨级航道工程、厦门湾10万吨级航道工程等十多项工程设计中得到实际应用。
  9.九龙江口、厦□湾港口水域总体布局规划及深水航道整治技术研究
  通过实测水文、泥沙及水下地形资料,分析河口区的水动力条件及河床冲淤演变规律、泥沙淤积原因,并针对淤积原因提出减淤增深的工程措施方案,借以调整河口区流场结构,改善两个港区的水动力条件,提高水流挟沙能力。工程效果采用河口区数学模型试验、演示、比选优化,最后提出推荐方案。通过对不同时期的水下地形对比分析,提出冲淤演变与水沙条件的相关规律,并在此基础上拟定工程措施。
  10.快速装卸毛石及平战结合新型(滚装)码头研究
  进行多学科的综合研究,引用国内外海岸工程新技术,将国内外码头、桥梁、水上系泊及滚装工艺等工程新技术、新工艺优化组合。码头装卸工艺的运用是在料场装载汽车通过钢引桥直接开到驳船上倒卸石料,重型车辆可直接开到驳船上排放,减少装4P工艺环节,加快装卸速度,也节约装卸成本。水上系泊系统吸收国外多浮筒锚泊装置技术,配合岸上和船上的绞缆机调控船舶安全靠泊。通过钢引桥和吊架系统解决重型车辆由岸上至船舶的通道问题,由车辆和挖掘机完成石料装卸作业。福建省运用该研究成果已建8座石料码头,码头工程投资约为常规码头的10%~15%,建设工期仅3~6个月。根据三都澳3座码头近两年来装卸毛角石300多艘次统计,快速装卸毛角石新型码头平时可装卸毛角石发挥经济效益,也可作为滚装重型装备物资码头,是平战结合的良好设施。
  11.福建省沿海港口防浪结构型式研究
  在福建南部沿海5个测点进行沿海防浪结构型式研究观测,取得数据进行谱分析研究,提出适合福建南部沿海特点的海浪谱,为进一步研究福建省沿海波浪特征及防浪结构型式提供依据。依据当地风浪及有部分涌浪的特点,选取单峰谱及准单峰谱作为分析依据。根据实测谱型选用国内外常用的J谱和国内沿海一些水域已应用的5参数谱型作为当地的拟合谱模式。分析中采用无维量方法,结合地区特点及已有理论结果选定参数值。方向谱分析报告根据资料采用模型拟合。
  根据海浪谱模式(J谱),进行规则波、不规则波作用下平整型、凹凸型干砌条石护面稳定性、条石波浪浮托力及波浪爬高试验研究,提出不规则波作用下凹凸型护面相对于平整型护面的厚度修正系数和波浪爬高修正系数,其中m=l,1.5时的厚度修正系数弥补了现行规范的不足,更适用于福建省干砌条石斜坡堤设计。该研究成果被应用于福建沿海港口及海岸工程建设。
  12.闽江水口坝下航道工程泥沙数学模型的应用研究
  完成河床演变规律分析,对水口至文山里河段用一维水流数学模型确定枯水设计水面线和最低通航水位,对竹岐至侯官河段用二维水流数学模型分析整治建筑对河道水流的影响,用二维全沙数学模型研究整治建筑物对河床变形的影响,进而对整治工程布置后的河床变形进行预测分析。竹岐至侯官河段地形复杂,滩槽冲淤多变,上游水流具有山溪性河流特点,且受电站调节影响,下游水流受河口潮汐的作用影响。悬移质和推移质泥沙输运相对比例随洪、枯季的交替经常变换。在对研究河段的河道演变进行充分分析的基础上,采用数学模型进行模拟研究,所建一、二维流场和二维全沙数学模型、计算条件的确定和参数的选取,流场和泥沙计算的验证结果,进行全年河床冲淤,计算结果与实测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得出洪水、特大洪水、枯水、涨水过程和退水过程等情况下的河床演变规律。研究成果应用于水口坝下至福州的航道整治工程,提出的优化整治工程方案比原设计减少9道丁坝,节省工程投资585万元,缩短了工期。
  13.兴化湾20万~30万吨级超大型深水航道研究
  综合勘测研究成果,提出在兴化水道建设20万吨级超大型深水航道技术的可行性,确定经济合理的航道走向方案,建设20万吨级超大型航道直到江阴港区,同时满足第六代集装箱轮全天候通航水深-18.5米。提出在航道沿程航标上应用先进的航标自动遥测系统、建立海上交通安全监控中心、利用先进的DGPS引航系统等多种国内外安全航行新技术,确保超大型船舶安全进出港。应用本研究成果,江阴港集装箱港区已粗具规模,5万~15万吨级集装箱船舶可靠泊装卸。
  14.河口区弯道凸岸段码头港池航道治理及数学模型仿真技术研究
  收集大量原型观测资料,分析马尾附近总体河势特征及河口区弯道凸岸河床的淤积机理,提出“人工江心岛”的整治技术,使处在凸岸淤积区的港池航道受为工程后“人工江心岛”支汊弯道凹岸位置,调整横向水流分布,改善涨潮流动力条件,达到凸岸港池航道水深治理目的。应用潮汐河口多汊道正交二维数学模型,对治理方案进行仿真模拟试验,提出优化方案,论证其合理性及可行性,取得预期的效果。研究成果应用于马尾渔业码头港池航道治理,达到预期水深,使凸岸段约1.1公里岸线上13个码头泊位恢复正常生产。
  15.DGPS测绘及纠错系统
  在对内河及河口区的水下整治建筑物或海上养殖区进行测绘时水下存在大量障碍物会给测量水下地形带来安全隐患,且需退潮后才能测量,延误测绘时间,针对此情况,利用障碍物自动数据库实时搜索技术、深度和距离报警驱动技术,成功提供测绘安全保障,且能够全潮水测绘,提高了现场的测绘效率。以GPS技术、计算机技术及通信技术为基础,采用非线性最小二乘法、三样条曲线等算法对水深测量中常遇到的DGPS定位数据采集、信号的跳变、水深值跳变、水位/潮位观测粗差等进行自动探测处理,提高水下测量内外业一体化测图效率和质量。能在设置大地参数界面下直接接收GPSWGS84数据以便进行坐标校准计算。动态测线编辑器可以在编辑测线时同时进行其他操作,如继续测量、记录、报警等。操作灵活,适应复杂河道、不规则测区的测线设计工作。系统提供按测线进行测绘期间能正向或正北导航的功能。系统较小时延保证定位的准确无误。将分段偏航距显示技术和可选沿反测线技术应用到多转点航道的测绘中,避免舵手经常因看错断面控制线而将航线开偏。利用三次样条插值方法处理水深定位及水深值跳变的数据,达到对其进行纠错处理的目的。将非线性最小二乘法曲线拟合应用到潮位/水位数据的纠错及错误数据的自动提示,减少系统错误,提高效率。
  16.福州湾深水港址资源普查与建设方案研究
  提出罗源湾、兴化湾、福清湾和闽江口各个港区的自然条件和建设方案,进行充分论证,推荐福州港罗源湾、兴化湾等深水港区,为省政府开放深水港湾提供决策依据。罗源湾、兴化湾进入全面开放建设阶段,江阴港区建成5个大型集装箱泊位和1个7万吨级电厂煤码头。罗源湾南北岸分别建成3万~15万吨级泊位和30万吨级泊位。
  17.潮汐河口多汊道正交贴体二维数学模型研究
  应用“河网正交贴体坐标”、“矩阵追赶法”、“非线性二维潮流模型”,采用河网正交贴体坐标方法,提出潮汐河口多汊道耦合联解技术,解决河口区河网边界复杂、由河口向港湾过渡不同类型数模耦合求解、多汊道河网联合求解及工程区网格局部加密和整体模型的耦合求解问题。对河口区河网环状水流精细求解,模拟精度良好。通过在闽江口、厦门湾等多项大、中型工程实际中应用,取得良好的效果。
  (三)软科学研究
  1991-1997年,完成福建省水运主要技术政策的研究、公路交通量预测及经济评价系统、技术进步对福建省交通运输业经济增长作用的定量研究、福建省交通发展对策研究、城市公路网中长期规划方法的研究等,并分别获得省交通厅科技进步奖。
  1.公路交通量预测及经济评价系统
  该系统的交通量预测以OD调查为基础,根据四阶段预测法的思路,对模型、公式及参数的运用进行科学的论证分析,提出一套较实用的预测法,对项目所在区域的社会经济结构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进行详细分析,综合考虑区域交通出行的特点及区域间的经济联系,对单一线路的预测能纵观整个路网,包括将来可能建成的线路的影响,以最少费用为目标,较客观地模拟车辆选择路线的过程,最终得到合理的预测值。用动态方法代替静态方法计算成本和效益,使得评价工作更合理完善。
  2.福建省快速公路(一日公路网)系统研究
  研究福建省经济发展与生产力布局、交通运输现状、公路运量与交通流分析、快速公路网布局规划、路线建设规划实施意见、快速公路网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路网综合评价和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3.技术进步对福建省交通运输业经济增长作用的定量研究
  运用生产函数法和指标体系法对福建省交通运输业技术进步的作用具体测算,建立主成分分析和灰色系统并联的模型,找出影响交通运输业诸因素,进行分析评价。测算结构和主要因素分析符合福建省的实际,为制订福建省的交通技术政策和有关交通战略、规划提供参考依据。
  4.公路隧道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
  为各等级公路隧道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的计算和绘图开发高性能的辅助设计系统软件。该系统软件在功能上分为结构计算和图纸设计两大部分。解决公路隧道设计过程中结构计算和大部分的图纸自动绘制问题,由系统生成的计算书和设计图极大程度地满足了实际需要。该系统列入1996年交通部科技成果推广应用推荐项目,使工程技术人员摆脱了传统的繁重计算和绘图工作。
  5.航务工程中边界拟合坐标下二维非恒定流数学模型试验研究
  应用边界拟合坐标法拟合蜿蜒曲折、长宽比相差悬殊的水道,使水流数模计算区域控制在有效河道内。边界拟合沿河道走向,适应地形变化,减少水陆边界交点过多引起计算的不稳定问题,提高计算稳定性和数模计算精度。在边界拟合坐标基础上建立了二维非恒定流浅水波方程。在对水流方程求解上,采用有限差分法,提出把传统沿河道纵向求解大尺度矩阵问题转换为沿河道宽度方向的小尺度矩阵求逆问题,使计算矩阵上十倍缩短计算时间。另一方面,避免地形及建筑物突变对计算的影响,计算稳定性比传统方法可以更好地适应地形及建筑物的突变,计算时步长不受courant数限制。数学模型针对航务工程中特点建立,描述码头及航道整治建筑物对水流的影响,预测整治建筑物的治理效果。本数学模形成边界拟合坐标法程序包及边界拟合坐标下二维非恒定流数学模型程序包,可适用于国内外河流及河口的航务工程研究。
  6.市域公路网中长期规划方法的研究
  运用系统工程学、交通工程学、运筹学等理论,解决路网规划各步骤存在的关键技术问题,为交通部颁布的《公路网规划编制办法》的操作提供科学的技术方法。改变常规规划工作定性、主观决断做法,确保区域路网布局合理,避免发生建设项目随意上马造成的巨额资金浪费现象。
  (四)“四新”(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新方法)产品1990年至2005年,完成FJK6950型公路客车、半刚性基层在本省的应用、沥青路面裂缝防治实验、竹材胶合板在客车地板上的应用、柴油掺水浮化燃料在汽车上应用研究、LJGY-2030型系列双滚简沥青混凝土搅拌设备、客车顶盖横梁薄壁矩形管弯曲成形工艺的研究、FJG6460型短途公路客车、FJG9130JL型集散两用半挂车、汽车发动机润滑油按质换油的研究、JS驾驶适性测评系统、集装箱装卸机械现代维修管理与状态监测技术中应用研究、计算机自控乳化沥青生产设备、福厦高速公路管理机构及服务区设置方案研究、港口集装箱装卸机械液压系统监测技术研究、公路通行征费人员职业危害的分析研究、瑞利波法在公路软基加固检测中的开发应用、乳化沥青玛蹄脂稀浆封层应用技术研究、粉煤灰高性能砼在公路隧道二次衬砌防渗技术应用研究、高吸水性树脂在公路绿化和养护中的应用研究、河口区弯道凸岸段码头港池航道治理及数学模型仿真技术研究、公路边坡香根草绿篱防护研究与应用等应用成果53项,并分别获得省交通厅科技进步奖。
  1.磷化工艺的研究及其在客车生产中的应用
  针对客车车身防腐技术难题,研究试验成功磷化液新配方,有效提高客车使用寿命。
  2.FM-88汽车驾驶训练模拟系统
  由八个座舱和中央控制台组成,采用视角大,视场宽的大屏幕点光源全景投影的主被动数学方式,操作实感强,实现智能评价,并带有偏差信号撤销提示,达到变被动为主动的训练效果,可减少训练学时,节省油耗,降低费用,使训练规范化,提高训练质量。
  3.LQG-60Z(LJGQ-60)双滚筒强制式沥青混凝土搅拌设备
  整体结构采用2个独立的集提料、供热和干燥装置为一体的模块,与另一独立的集矿粉、热沥青计量供给和混合料搅拌功能为一体的模块成90度夹角且衔接起来的结构形式。能减少热损失,提高搅拌器的搅拌效率(同比可增加一倍产量)。控制计量技术计量系统,通过在多个工位安装精度较高的电子传感器实现对矿料、粉料、沥青等材料的精确配比。控制系统采用跟踪控制原理与时序控制、逻辑控制相结合,保证各马达间不产生积分时间位差,控制过程的准确性,确保两个烘干筒共用一个控制系统不出现差错,既可组合作业,又可单独作业(当一个烘干筒出现故障时)。具有生产管理、自动保护及故障报警、多种运行方式等功能。主要部件干燥滚筒的结构设计,烘干时能够使矿料在滚筒内产生提升、推翻和轴向窜动,形成比较均匀密集的料帘,强化火焰和矿料间的换热,提高滚筒热效率。搅拌器采用双卧轴螺旋式、加强型搅拌臂、双电动机驱动结构,提高轴向搅动能力和搅拌器的搅拌效率。加热系统及环保技术燃烧炉总成小巧新颖,把自动燃烧器的燃油技术与风粉射流燃煤技术有机结合。可燃煤、燃油两用或混用。配套磨煤送粉装置,实现从小煤块破碎、磨粉、吹送到自动点火、充分燃烧、自动排渣全过程的自动化。设计的六管旋风除尘装置以及自动清灰装置,克服了传统两管式除尘效率低、清灰困难等难题,在高效除尘的同时,回收石粉,降低原料成本。匹配二级布袋除尘器,灰尘排放可符合环保要求。
  4.LB-3000型沥青混凝土搅拌设备
  整机技术性能、计量精度、温度控制、烟尘排放等各项指标达到交通部行业标准JT/T270-2002项和国家标准GB/T17808-1999要求。采用模块式结构,便于运输、安装。全自动控制系统具有故障报警、诊断功能,确保工作可靠。自动落差修正功能,可有效保证计量精度。应用闭环温控系统,保证干燥物料温度稳定。整机布局合理,采用进口关键配套件,保证设备的可靠性和稳定性。控制上运用双向串行数字化传输的现场总线技术,采用全新概念的计量模式。整机设计采用用户经济效益最优化概念设计,具有创新性的干燥加热、振动筛分、计量搅拌、成品提升系统。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交通志

《福建省志·交通志》

出版者: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本志记载了1990年至2005年这段时期福建交通发展的主要脉络、重要事件和发展成果。主要内容包括:概述、交通规划、普通公路、高速公路、科技教育等。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